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25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沂地区的风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3 13:3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无意中看到老家传统节日和风俗,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部分风俗已经简化甚至取消了,但是看看下面这些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还在遵循着,等到下一代估计不仅传承的少了,甚至知道的也不是很多了。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风俗迷信,毕竟老祖宗传承了上千年多的历史,放在空间里做个记忆吧!- s7 l7 C3 C& m! Q5 j, [2 `
      看到这些传统风俗,不仅想起自己童年依稀的记忆。, m* Q0 R3 I4 k
一、传统节日
# V  J, o+ [/ W- m5 F0 o0 P   春节 俗说“过年”,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喝了腊月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初八过后,开始忙年,家家户户粉饰墙壁 ,扫屋清尘,整理庭院,除旧布新,洗涤理发,做新衣,办年货。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发团(发糕),做团圆饼,含义“合家团圆,步步登高”。备鸡鱼,意“年年大吉,岁岁有余”。用胡萝卜、白菜心、粉丝等加调料做成“合菜”,红、白、绿相间,鲜嫩可口,象征为人清白,全家和睦。购置器用必添晚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兴旺。
# N' i6 c* z5 u9 }6 k; ]  除夕 过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春联(服孝期内只贴紫、白对联或不贴)、过门笺,贴窗花、糊灯笼,有的还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大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春光”,室内正面贴“人口平安”,床头贴“身卧福地”或“身体健康”。牲畜圈内贴“六畜兴旺”等等。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备足半月饭,意“从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做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银财宝一起来”之说。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齐地到祖茔地上坟,或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谓之“请家堂”(也有说“请纸”的),随后便吃隔年饭。傍晚,接灶后,门口放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强入院内。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人称过年为过关,谓之“年关”,穷人为躲债外出,除夕方归。午夜子时过后,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放鞭炮、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爷神像前撒纸钱祭祭奠,口诵:“清晨起来把门开,明灯蜡烛点起来;灶神爷爷上边坐,金银财宝两边排;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子孙不是举人是翰林。阿弥托佛。”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少围坐桌前吃年夜饭,多是水饺。饺子里要按全家人口数包上钱(旧时多是”小钱”,现为硬币)或大枣,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运气好,来年发财;谁吃着带枣的饺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蜜。过年要说吉利话,如水饺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之谚。年夜饭过后,即意味着旧辞新到,拜年开始。先是本家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拜年有尽早之俗,多在早饭前结束。初一早饭(也有在晚饭)后将请回家过年的祖宗之灵送往墓地,谓之“送家堂”。旧时的初一清晨讨饭吃的为“送财神”,每到一家门口高喊:“财神进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财神落了座,金银财宝一大垛”。 9 O, E+ l6 y  R8 X& ?3 X
  正月十五 也叫“元宵节”、“上元节”或称“过正月十五”。城乡居民多数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梁面作皮,红糖或白糖作馅制成元宵,当地人俗称“汤圆”或“糖丸子”,象征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茔送灯,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属相的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孽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街衢市肆彩灯盈头,并举办撑旱船、踩高跷、骑毛驴、耍龙灯、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叫做“闹元宵”。现在过正月十五更是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们争相观看,热闹气氛年盛一年。/ h" L+ k' c( w! m

; q+ ?* m* F6 Q  二月二 说的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青龙节”,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意在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开始刮风下雨,适宜耕作。是日早起打囤、吃豆,农户家家在庭院、场院用簸箕端着草木灰,用木棒敲打着簸箕将其溜成大圆圈“打囤”。再在囤的圆心画上个“十”字,放上五谷,囤外画梯子,叫“上梁梯”,意祈仓满囤流、五谷丰登。合作化以后此风即息,仍吃炒蝎豆。因当地炒豆时拌上红糖或白糖,俗称“糖豆”,寓“炒死蝎类毒虫,日子过得甜蜜”之意。是日上午,男性青壮,携带烧纸和糖豆到土地庙上祭祀“一庄之主”土地神,故有“土地老爷还熬个二月二”之说。
8 f6 b8 E, H( w2 I( k9 M, ~' V) Y' [2 h7 S; s* T$ o% E+ U  u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五月端午”和“端阳节”。家家户户门窗和屋檐上插艾蒿。小孩手足系五色线,并将艾枝夹在耳朵上,有的将艾叶等驱虫物缝成“香荷包”戴在胸前,又“五月端午戴艾”之说,意在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之五毒。节日早饭吃粽子,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说是盛夏到来吃上粽子凉快。故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之谚,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说。
# v7 q8 h7 b7 O; a5 @8 S
' O& B, [( ]& V' ^; R: t7 N  六月六 放牧人的节日,此时高杆作物长起,食肉动物活动猖獗。是日放牧牛羊的大人小孩买上瓜果和几张烧纸,到山神庙敬山神,以求其驱逐狼、虫、虎、豹,保护牛羊的安全。
5 Q, v- @4 J- I& ]+ q
  X* B$ N% I* x" b( z! S  七月十五 又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又谓“鬼节”。家家包水饺,备香、纸、带上瓜果、水饺等供品,上坟祭祖。
( m, E8 Z( @" v7 d( E- c! j2 k# z* [! Q$ n. @& C
  八月十五 称“中秋节”、“下元节”,是传统的大节日之一。这时,农业年景收歉定局,俗有“七月十五定雨水,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谚。欢度“中秋节”也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节前亲友相互赠送月饼,互祝合家团圆。是日晚饭菜肴丰盛,全家聚餐。“玉兔”升起,一家人围坐在院内,摆上月饼。边吃月饼边赏月,称为“圆月”。
8 d0 K7 }5 L2 g5 k! @+ f. H  H
0 D" u% ]' V4 |6 f& C' \  J6 k" J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旧时,多是富户人家和游手好闲的人游逛登高的日子。有些文人墨客身带茱萸登高饮酒、观花赋诗,故有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1988年起,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j2 d2 G$ O4 E9 x0 p7 C
! i$ @6 q( f/ F
  辞灶 也叫“过小年”。旧俗是灶王爷启程回天禀报一年来全家情况的日子,故称“辞灶”。旧时因贫富不等,辞灶的日期不同,有“官辞三,(腊月二十三),民辞四,乌龟王八(鸨儿妓女)辞五六”之俗。辞灶时买些瓜果,于晚间供奉灶君。据说糖果有两大作用,一是叫灶王爷上天要甜言蜜语光说好听的;二是用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治乱说话。辞灶时家中主妇便念念有词:“灶王爷上西天,少说闲话,多加美言。吃足喝饱,早去早回好过年,日子一年强一年。”故灶王爷的对联是:“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降吉祥”,横披是:“一家之主”。新中国建立后,此俗曾一度渐消。但近几年又复兴超前,不仅酒席丰盛,而且放鞭炮的数量大增。. c# {% `8 E" j' I. v) |" O; V3 P

/ a- g! l8 v1 j3 Z) u  清明 清明的前一日为“寒食节”。旧时,家家户户到祖茔添土上坟,俗称“春祭”。素有“东(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以示给祖先修缮房屋和悼念之情。清明节,早饭吃鸡蛋,老人吃“荷包蛋”。青少年男女把鸡蛋煮熟后染成红、绿、黄等色,饭后穿着红绿新衣到野外“踏青”、“爬山”、“滚鸡蛋”,又称“春游”。也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为纪念介子推,门口两边和磨眼里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历久不衰。4 Y2 V, C. U3 O* U8 ?- K1 G! [

9 N( d1 N$ d7 A9 G/ k
, q8 p3 J* p* E" }1 _二、嫁娶 + {3 `* l+ k, W# s+ B- ], t5 `$ p
  当孩子成长到十六、七岁,即进入婚龄阶段,开始议婚。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当事人不能自主。 + s+ h# [/ s3 p  f. F
  提亲:一般儿女到十六、七岁,父母便求亲告友,托媒给儿子说"媳妇",给女儿找"婆家",叫"说亲"或"提亲"。讲"门当户对",一定要不犯克,犯"忌"不能"成亲"。 8 L$ t. Z% x( W. p4 l; S, |
  订亲:男方用手巾包着钱,称"见面钱",交给女方,女方收下,婚事随即告成。
. x: B2 ?. I* V7 Q/ n) O9 k下柬子:下"小柬"即男方用"包袱"或"抬盒"装上备好的礼品、衣服、化妆品等,由男方请人或媒人送到女方家中。
* g: V5 b% y' u# ]( _9 g  去日子:亦叫"去大柬"。待婚事定好后,男方就请人"查日子",确定结婚日期,应用房屋,支床方位、时间,"娶女客"、"送女客"及双方亲朋"忌讳"属性,出嫁上头时间、位置,上、下轿(车)、坐帐方向,写在红纸上一式两份,称"年命帖"。随后择吉日由男方兄弟用"包袱"或"抬盒",将准备好的礼品,分四六八色,四六八身衣料,猪肉数斤,活鸡一对,鱼一对,点心6—10斤不等,化妆品一宗,艾一对,葱两根,高梁莛"筷子"一把,"年命帖"一份,一起送到女方家。
1 @+ K6 @1 @- D  约客:女方在接到"大柬"后,其父母先口头与亲朋攀谈"孩子的婚事已定,到时请光临"之类的话,亲朋即准备相应礼品。待婚期临近,女方父母便正式到亲朋家发出邀请,讲明某天"约客"。是日各亲朋备好礼品,一同前往。婚女之舅父、母礼品较重,并且还须给甥女买灯盆。
4 f  u3 p# u: i' _* ^0 c# j  下催妆衣:在结婚前两天,男方要下"催妆衣"。礼品比较简单,即为男方做好的红棉袄、棉裤,另外还有猪肉等。女方回帽鞋、成衣一身,称"回盒"。
8 h7 S$ {% D% z# N  结婚:男方在下"催妆衣"后,双方家中开始准备结婚之各项事宜。
# i8 S9 o1 t9 X4 J0 _# ~  ①铺床。按年命帖"要求"定方位,床上用高梁秸、麦穰、一对艾、几根芝麻秸铺设,上面铺花席、床单、被褥,放上枕头、压床鞋。床腿下用红纸包上砖与金钱垫好,床下放泥瓦盒一个。 & y# m: m; C- o; d$ T5 q; _/ N
  ②贴喜联。结婚前一天下午自家及本家大门、屋门要贴对联,三年内无亲人病故者贴大红对联及双喜,亲人病故未满三年则要贴蓝对联。院内如有石磨,要用红席或红被盖上。同一天叫亲戚,姑舅等长辈要人用小车、毛驴去接来,同辈下辈多自己前往。
' q; \8 W' ]" L8 m1 D6 ^# G  ③填箱。女方头天晚上要把礼品放入柜箱、桌、抬盒内,叫"填箱"。被褥放在桌子上,四角串好红绿花生,木柜内按嫁女岁数放馒头,一岁一个,四角各放一个大的,当中放一个最大的,此后再掐三大掐以示礼丰厚,再放一碗"宽心面"。桌子、箱子、抬盒各放点心、衣服、灯盆、化装品等。填箱要用灯照一照,以示明亮吉祥。舅父母、姑、姨、婶子、父母都要给嫁女钱,称"压腰钱"。
# v+ i6 l5 i. c% a$ o# i) i  ④上头。结婚之日早晨,嫁女根据"年命帖"上规定时间梳妆,头戴凤冠,上盖"蒙头红",身穿罗裙,脚登父亲或哥的一双鞋,坐在椅子上,由哥弟抬到轿前换上鞋上轿。 ) ]% Y& ?! p1 A! W" i% a' S
  ⑤行路。最前面是一撒青龙帖的,过桥、拐弯都要贴上"青龙"一张,以示吉祥或"压邪"。其次是抬嫁妆的,由小件、大件排序。再次是乐队,轿(车)两侧是小客,轿后是送女客、大客。轿为木制,高两米,四面各宽1米,为席装拱顶,前面留门,两面各留一小窗。轿衣为单扇四面一顶,顶四角用花线编织垂网及花穗。送嫁队伍在途中,遇到另有送嫁队伍,都要争上风头,靠北靠东走,以示吉祥高升。
# t4 f5 s: D' {' `" h  轿到男方门口即停,先收"落轿礼",后落轿,根据要求常要"转轿礼",此时小客派几个人到新房转转看看。 " g7 m( S: W8 c6 r6 L# Y" |; W8 |, O) q: d
  ⑥迎大客。落轿后,由陪大客的着新郎至大客坐的车前,把毡铺在车门前,新郎恭敬的三鞠躬,陪大客的拱手施礼说客套话,大客即下车还礼,由陪大客的领到客厅,让至上首落座。 # J" R) Q1 f  I) J9 D) j) P
  ⑦迎新娘。新郎与娶女客、提毡、抱升、"撒福"的一起到新娘轿(车)前,将升放到轿门口,娶女客先到送女客车前施礼,口中一套客气话,送女客随下车答礼客套,至新娘轿前掀开轿门,新郎在红毡上向新娘鞠躬,新娘在轿内还礼,随即踏着升下轿,新郎转身站到毡的前头,此时"撒福"的向新娘、新郎头顶撒三把"福",新娘走到新郎的一块毡上,提毡的将后一块毡提到前面,依次前进。到院中"天地桌"前夫妻并排站立,男东女西;由主持人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2 ?3 J! Q/ n- U
  进人洞房,抱升的将升放在床前,新娘踏升上床,按规定方向坐下,叫"坐帐"。新郎用备好的烟袋将"蒙头红"挑起,高举放到福棚上。上好酒菜、红鸡蛋、酒具、宽心面等,新人喝"交心酒",乐队同时奏乐。 2 j% A( D4 Y# [# ?& y4 l
  喜宴过后,大客送女客由陪客的带领至新郎父母房中,言谦虚之词:孩子小,不懂事,人情礼仪、针线饭食、田园活道不精细,多请亲家指导、教训、照顾等,再商定叫"对乐"的日期之细节。同时小客一人将新房窗上封的红纸撕开,以示明亮,将抬嫁妆的红绳一根扔到屋顶上,一根带回。 9 D, u% _1 V4 d
过"对乐":按约定的日子,由新娘的哥弟去叫妹或姐。叫时男方一般不安排酒饭,只安排茶、糖果之类,坐坐即走。送"对乐"男方应设席招待,有陪客的共叙家常。新娘要给婆家长辈买鞋、做烟荷包子,并带一对锅饼。
2 K3 X  S$ ~1 A$ @/ m6 w+ d  磕喜头: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要给本家长辈磕喜头。一人提毡,先从祖父母起,后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由近及远,都带点心,享受磕头的都要给磕头钱。 ) z) L0 u4 Y. Y6 k0 z4 h# s2 H
  上喜坟:在磕过喜头的下午,到祖坟上坟,谓上"喜坟",放鞭磕头。男女两人同去。用红纸压坟顶。 0 c: J; T1 o' _2 j8 L
  过满月:结婚满月之日,女方娘家兄弟去把姐或妹叫回娘家,男方多数同往,带相应礼品,女方娘家诚意相待。以后女方走娘家随便常来常往,但每月初一、十五、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九月重阳、腊月初八、十八、廿八、二十四都属禁忌之日,讲究的还要忌讳"杨公忌"之日。
4 e, |& F9 n  ]6 P( X# c) v4 `  旧时夫妻不合,没有离婚之说,男方不要女方叫"休妻",女方离家出走称"逃婚"。
2 s2 ]+ Y0 h& E  M) O2 Y4 \男方"休妻"、"丧妻"再婚叫"填房"、"续房",女方亡夫再嫁叫"回头"。男方娶"回头"一般是夜间三更左右,女的到男家先在备好的锅前烧三把火,称"续火"。  
1 y" {/ e2 X8 F3 x* ^  三、生孩子 ; K2 i, D4 z3 R3 i- {% S
     坐月子:父精母血,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开始"坐月子"。一个新生命来到世间,家庭亲属喜笑颜开。生男孩称大喜,喜气洋洋,生女孩称小喜,众人欢乐。 * ]7 ^: I3 K# }
  挂红子:孩子出生第三天早晨,在自家大门前檐挂红布,称"挂红子"或"挑红子"。红布上边用莛子缝住,下面两角把小铜钱缝在角面,如生男孩,须系上三根红莛做的箭、一张小弓、三个蒜头,意能文能武,会打会算。挂红子,一是吉庆,二是向亲友邻居告知家中又添人丁。 # c! I! H# b2 q
  报喜:孩子的父亲,也可别人代替,要到孩子姥姥家去报喜,报喜要有红鸡蛋及礼品若干。
# N  v! f  A7 X7 l% o$ w9 k' H3 \! ~  送米糖:多为小米、面粉、红糖、鸡蛋,童衣、小被之类。送米糖同时剪头,男孩为十二天,女孩为十七天。母抱婴儿,舅剪头,表示三下,众人围着夸奖说喜庆话,随着往准备好的鞋筐内放钱。庄邻送米糖,主人都要回赠鸡蛋数个,同样以示感谢与共喜。 ) p/ U( T+ S. M0 d1 r& F
  "抓升":待孩子到一周岁生日,主人家备好生日升,内放笔、书、算盘、秤、弓箭,由婴儿任拿。如拿笔、书、算盘,能文会算;如拿弓箭,称能武;如拿秤,能做生意;如抓多样,称文武生意万事享通。
! M3 ]- ~. Z( R- T  种痘子:孩子周岁前后,于春天要种痘子(现称接疫苗)。在左臂上划破三个点,点上药水,以此婴儿可避免出天花,接苗三天内,孩子要吃"发物"。
5 i$ r3 S6 u8 N- s" ~9 U5 C  谢花:孩子春天种上痘子,六月初一或六月初六,孩子的舅父去给外甥或甥女"谢花",以示小孩免灾难疾苦,表示祝贺。
7 N+ `; y1 e; O( v6 v% `  h' q  天社:每年秋分前后天社节,为吉利,天社前孩子的外祖父家要给男孩子做一兰布马褂,前胸后背各缝制一黄圆布,前胸为交天大社,后背为长命百岁,意为福命长寿。
# u1 _6 f: g  S) @  \
: N9 u: }9 Y: `/ B/ F  四、丧葬
- s( F9 I+ b3 D6 V6 W2 }1 n2 O
& v0 H/ q* Z# E  上灵床:病危时须将自家房屋(堂屋明间)拾掇干净,搭一草铺,备好寿衣,亲属守候跟前,详细观察试脉,发现眼发直,"抬头文"展开或脉博异常,随即抬上灵床,头南脚北,净面洗脚,穿上袜子、靴子,一般男上身穿长袍,外穿敞衣子,女下身穿裙子,上身穿大襟衣服,外套敞衣子。 0 m* a9 t1 D  o9 P. n9 [0 r
  元气:停止呼吸后,手握铜钱或洋钱,两手腕各挂一串打狗饼,身下放几枚铜钱,"灵床"前放一小木凳,上放一盏油灯,灯前放香炉。灯旁放一碗倒头饭。灯前放一泥瓦盆,送殡前烧纸用。大门外放一瓦罐,称"汤罐",男左女右扣在门旁。
/ D9 @! q9 [9 [! Y! }9 b9 K" y  封门:人元气后,帮忙的把丧主家大门、屋门贴上黄、白纸,叫"封门"。
% w: m) R) O& W# O  披头:不泼倒头汤前,虽悲痛,但不能大声哭,请理发师给亡人之子剃头,女执事用麻把白布扎在儿子头上,儿媳闺女把头发放开,编上麻批,扎成辫状,边哭边披,从长到幼,依次进行。 9 K& ~: f" g1 F. _! e
  放腰绳:用苘批放成一头粗一头细的"腰绳",大头握一疙瘩,小头放二股细绳,以便系在腰上。一老过世,儿女子孙束单腰绳,二老过世,束双腰绳。 ( }: {: W" W+ \  A% ]
  砍哀杖:要砍柳树枝杆,黄纸裹在中间。 + g( f3 D! N6 U0 }0 [
  带孝:男的是孝帽(辈份不同,孝帽的样式不同),女的是手巾搭头,每次上坟都要戴着,孝帽五七坟后则撕开,不再戴了,女儿的手巾在上一年坟时由白色的换成黑色的,叫换孝。 ) q9 @$ u) T0 S; u( E) [! }+ l
  漫鞋:后生都要"漫鞋",儿、女、儿媳用白布包鞋为撒茬,侄、侄女、侄媳、孙子、孙女不撒茬,一个老的去世,鞋漫大半,二老双亡鞋要漫整的。 , P; H0 B. _# ]3 V
  泼倒头汤:帮忙的用谷秸扎成一头小驴,上面放亡者上衣一件,放在大门外烧掉。泼汤时,儿子必须赤脚、光头,头上用麻批系着,男的在前,女的随后,男女哭着先在灵前叩头,然后手拉哀杖,长子在最前面端着盘子,长媳打着"引魂旗"到土地庙,烧纸、泼汤、叩头。 - _' I6 U# q+ ?6 t2 E. y
  停丧:一般三天。第二天要请主管人安排后事,请厨师支锅,请"鼓手",拿"扎彩",搭灵栅。门口挂一门帘,门帘旁放一座库(纸做的),门帘前放桌子,桌前放一口袋,内装高梁,口袋前放一领席,叩头用。两旁放纸人,每边二个,灵桌上放五碗四碟供品,三盘馒头,东头放酒壶一把,酒盅三个,香一对,筷子一双。 2 z* J# ?% b% T- x, G
  辞灵:送滨的头一天晚上要辞灵,先由死者娘家(男方岳父家)表兄弟,姐妹家,庄邻本家,后自家,先男后女,依次进行。先填库,边哭边填,填库时即放些供品、纸等,最后由长子封项,填完库开始行礼。 9 Q8 H- ?3 C% m, e4 Q
  举纸:送滨当天早上,由执事人按亡人的岁数裁好相连的纸条,每岁一条,捆在一根丧杖棍上,叫"万岁纸",由执事的带领子、侄、孙将"万岁纸"请到大门旁,男左女右,叫"举纸"。 7 \8 ]: J6 d7 c: J# F
  吊唁:吊唁人先到执事桌登记,后由一执事人拿一刀纸领客人行礼。灵桌旁执事喊"客至",客人作揖叩头行礼,有叩四个头的,也有"四勤四懒"、"二十四孝"、"三六九叩"不等。执事人喊"谢客",吹三声号,吊唁人向守灵人作揖。吊唁人有哭着上灵旁的,不去的,回头向谢客的作揖,小辈磕头。送盘缠、行路祭,吊唁人还要如此行礼。 & N$ g& I5 O9 t3 Z! [
  打框:送殡之日早饭后,亡者的长子托着叠好的烧纸,由人带领,吹着喇叭,二宅先生跟着,同到祖林,由族人安排大体方位、山向,二宅先生用罗盘测定具体地点,插好木桩,叫"点穴",前、中、后挖土三锨,叫"破土",随后由打框的开始挖放棺材的墓穴,叫"打框"。合葬穴的左侧挖一方形洞,下葬时放上木棍,铺上宣纸,叫"搭桥",以便亡魂往来。
. b% V$ T8 ~+ d# e  请牌位:中午送过汤后,执事叠好"牌位",上写某某之灵位。用两根高梁莛插在黄纸包好的"豆腐"上,上盖一块黑布,放在托盘内。亡者长子及"孝子"数人,跟着喇叭前去将牌位请到棺材前面。
1 f5 f% p# p7 f1 J  送盘缠:这是泼汤的最后一次。执事给纸扎马童轿夫、书童丫环起名、开光、喂饭,马上或轿内放上一件亡者衣,送到土地庙旁侧。亡者长子双手端着牌位,"孝子"、"孝眷"随后,吹喇叭的在前,至土地庙前磕头浇汤,放上牌位、"引魂旗",点着轿(马),"孝子"、"孝眷"依次行礼后回家。
& f) V% S8 z$ B& }& B% h  刹材口:送过"盘缠"即"刹材口",由执事的将亲人叫齐,这是最后一次见亡人,先不许哭,待执事的将棺盖移到一边,扶正尸体,拿开"蒙脸纸",用新碗盛少许水,棉花蘸水在面上示意几下,叫"静面"。盖上"蒙脸纸",把材盖移回,此时亲人痛哭。执事的用钉刹好材口。
4 u0 M8 [0 k3 ^  出棺:棺材托泥板处穿两根大绳,一声号令,棺起外出。前面有人双手在后背棺头,两侧后面人用手托,一直到架子上放稳。待架子工用绳稳好棺,架子头详细观察后,一声"前后搭肩,起——",棺材平稳升起,一执事将"老盆"在亡者长子头上一触,随着"起"声摔碎在石头上,叫"顶老盆"。 / P: X" w+ e: t, F, B$ p+ T* K& C
  行路祭:路祭桌摆有供品,桌前铺席,客人按辞灵的顺序依次行礼,待"孝子"行过礼后,起棺上路。"孝眷"解开腰绳疙瘩回家。回家路上不能哭。 " n( N! o5 }; `7 l2 C
  上林:至祖林,吹起喇叭,架子头一声号令,架子工小步慢跑到框旁,"孝子"跪拜,随号落棺。查看框深度、长度后,移棺人框,调好方位,盖好席,席上放三锨土,客人先行礼,"孝子"后行礼,回家。
8 U& u/ p- h  c" i  上坟:灵堂"五七"之内,天天夜间有人,不能关屋门。上三天坟前,每晚儿孙都要到坟前烧纸,叫"做伴"。上三天坟时坟顶应用泥三锨盖顶。"五七"之内,每七天的晚上要烧纸。"五七"坟下午上,要用纸钱领魂,由长子兜着上林放到坟前。上完"五七"坟,丧事才算基本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1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4:47:26 | 只看该作者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3-11-7 21:19
' x% I/ x0 p; E$ Y  a0 _在农村,现在的情况是:老年人独守家园,年轻人外出挣钱,一年难得见上几天——老年人想传授也没机会。1 n$ _1 h$ ?( y7 s
...

& }& ~5 W* d, g' E, C事实确如建中版主所说,现在年轻人对传统习俗不断的摒弃,盲目的崇拜西方习俗,这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我们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教育和价值观倒退。人活着总是要有目标追求、有价值取向、有精神追求、有道德底线,但是看看当下社会,似乎权、钱、利、色成为大多数人的主流取向,传统的东西却慢慢地淡化,也许这是社会发展一个过程活着过度,但愿这个过度之后逐渐进入文明和道德轨道。
  t9 X* U, c; R/ E5 ]/ h& v出现一个暴发户也许运气好一代人就可以,但是培养一位绅士可能要几代人。. ^. S2 i- r3 q9 q1 Z0 ?

签到天数: 1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7:16:01 | 只看该作者
所谓“隔乡不同俗”,每个区域的传统习俗不尽相同,很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的消失,特别是城镇化推广快的地方更为突出。
) s5 B4 f4 Q/ h! [现在极少回老家住了,每当中秋和春节的回家时,尽管母亲在身边,但还是想回一趟老家,因为根在哪里,总感觉难以割舍的那份亲情和乡情是最淳朴的。老家也即将面临着拆迁的问题,当住进单元房之后,我们的好多传统风俗还有多少能够保留呢?( a8 }/ _. B0 G$ i3 ^, v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感觉正是这些传统习俗、宗族文化、人文历史......等等组成了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化!

签到天数: 3852 天

连续签到: 2349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3-11-7 20:2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3-11-7 20:29 编辑
3 L3 \7 }* X! n5 M
姚尊强 发表于 2013-10-25 13:37
" |7 a8 `# i6 M/ n+ O3 f: o# A4 P绍峰宗亲说的确实是当下实情,一方面是各地风俗差异,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习俗都被简化了,甚至被省 ...

. D& V  j  t& z' n: n0 X" x5 C$ X: ^& x6 F; _: w8 e- H0 [5 I- o, G
社会在变革,人类也在变化,如今的很多人越来越变得浮躁,越来越变得肤浅,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淡漠,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再当回事,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习俗,便不被沿袭下去。老年人懒得去教,年轻人懒得去学,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难以为继。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情!

签到天数: 3852 天

连续签到: 2349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3-10-23 14:1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3-10-23 14:15 编辑
  n. |9 p, Z3 ^% ]& g
" X6 f1 c& B4 q1 t( \+ Z      【接续】上完“五七”坟以后,由其儿女共同做的事还有上“百日”坟、“一年”坟、“二年”坟、“三年”坟,之后每年的“忌日”坟只由其儿子例行其事就可以了,闺女家就不用前去了。上“十年”坟还必须大张旗鼓地进行,而且按照习俗,必须“十年坟九年上”,就是在第九年“忌日”的那一天,儿女们去为其上“十年”坟。上完了“十年”坟,其丧事才算是圆满完成。

签到天数: 3852 天

连续签到: 2349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3-10-23 14:2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3-10-23 14:36 编辑
" t+ H* c' C: k* e; m3 L& Q: O/ Z0 |# E/ y& M" U
    谢谢尊强弟弟提供发布的这份资料,很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有很多都带有明显的地方或地域特色,在咱们临沂地区流传下来或者叫传承下来而且还一直在流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在其他地区可能就完全不一样,甚至还可能被看得不可思议。这属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才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而大放异彩!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发表于 2013-10-24 08:59:17 | 只看该作者
习俗是一种文化,有文化了我们的内心才更加强大。希望一些好的传统民俗能多多保留。

签到天数: 3852 天

连续签到: 2349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3-10-24 19:59:27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0-24 08:59
3 m& V" D; z+ G& x" o  ^" Y习俗是一种文化,有文化了我们的内心才更加强大。希望一些好的传统民俗能多多保留。
3 n  q- q& l  m" z
是的,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大多是很有生命力的,而且其自身往往有延续和更新的功能,从而得以经久不衰、持续发展下去。

签到天数: 2943 天

连续签到: 9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3-10-24 20:36:10 | 只看该作者
姚尊强 发表于 2013-10-23 17:16
, B9 \! j$ _  F6 a+ L! O1 r0 c所谓“隔乡不同俗”,每个区域的传统习俗不尽相同,很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的消失,特别是城镇化 ...

% a( n* f; C& w$ i, o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资料真的很好啊!宣传了民俗文化,整理了历史资料。值得宣传又值得保存!
" O- `  s4 O) P% y0 P! c  V8 s

签到天数: 1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20:41:17 | 只看该作者
侄女对传统文化和宗族文化的关心和热爱,真的很难得,值得很多年轻人学习。祝姚群学业有成、天天开心快乐!等再过节回临沂时,如果有机会的话,让我家你小弟弟和妹妹和你认识一下。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发表于 2013-10-25 12:43:36 | 只看该作者
姚尊强 发表于 2013-10-23 17:16% `& V3 C, T: Q: {6 x5 V# e
所谓“隔乡不同俗”,每个区域的传统习俗不尽相同,很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的消失,特别是城镇化 ...
7 K4 H7 G) j% j7 f7 }+ \& ]
  尊强宗亲整理的全面,不过很多风俗现在都改掉或简易了,所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我们这里有些风俗已经和你们不一样了。

签到天数: 1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3:37:08 | 只看该作者
绍峰宗亲说的确实是当下实情,一方面是各地风俗差异,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习俗都被简化了,甚至被省略了。小的时候盼望着过春节,那时候的春节是很隆重,年味也是那么浓厚,大年初一早早起来去本家长辈家里磕头、拜年;现在过春节也许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因吧,好多礼节都省略掉了,总感觉和童年时的春节有了很多不同和淡化,气氛好像也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9 16: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