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2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8 13:1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 N1 C0 @* [, L  g0 k: x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  “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 l- l$ z+ u9 ]; y2 x3 l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 [- U+ g/ K2 m8 m0 M/ X# i2 Z1 ?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0 R- S: s/ x6 y; e% ?/ D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 X/ I/ D: h3 B* ?) ?
(选自《清史稿》)

4 V5 @, ?2 i; U!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3:17:41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个历史风云变幻的宋元之际,我的先祖浙江余姚人胜三公,随其父由江南浮槎而来,居官安庆,后胜三公因“乐”麻溪风光而暂居于此,耕读传家,从此麻溪姚氏在桐城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 {6 ]/ [% |" @1 H, _0 k. S

明朝代宗景泰三年(公元1451年),我的五世祖参政公姚旭,作为我们姚家得中进士第一人,将家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他致仕后,移家县城(即今桐城城区),从此人文蔚起,名哲继踵。尤其是其孙姚希廉一脉,更是代有闻人,与其他桐城名族一样,共同照亮了桐城的星空。

0 \: S' c+ `' d

姚希廉六子,其中以长子姚承虞、三子姚自虞两支最为兴盛,麻溪姚氏诸多名人基本都出自这两支。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我的九世祖姚自虞出生,其后裔有姚之兰、姚孙棐、姚文然、姚士基、姚孔锳、姚淑、姚范、姚鼐、姚莹,以及姚永朴姚永概兄弟等,为桐城姚氏的崛起不断书写新的荣光。尤其是姚鼐,据家谱和他的《先宅记》记载,他在桐城县城“树德堂”出生时,我们这一支已经在县城定居了三百余年。

3 @. v! h5 m3 G( x$ l2 }# ?

如今,除了十六世惜抱公姚鼐先生安葬于今枞阳麻溪之畔外,其他先祖都长眠于今桐城的大地上。而惜抱公亲手所植的古银杏,至今仍然枝繁叶茂,茁壮生长于他的祖居门前、今桐城中学校园内。

4 k8 [' b  r0 z" F2 Q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3:20:27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6-3-8 13:17
( l4 t" |/ Z& J/ _1 V. ~7 ]- }在那个历史风云变幻的宋元之际,我的先祖浙江余姚人胜三公,随其父由江南浮槎而来,居官安庆,后胜三公因“ ...

" A4 h: d9 ]3 o0 |0 m) H, p姚之兰 字汝芳,号芳麓,今安徽桐城人。
8 i$ m3 @# a- `/ d9 ~8 O! y% t
0 j& }2 \* R$ }7 ?8 w* O
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福建海澄知县,补博野知县,迁南礼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知州,后加按察司副使。年六十九卒。
1 `9 Z% g+ @6 @3 D$ G4 k: y$ _( v( s! T5 m. l" R/ j
% x" c7 e( L1 h$ H* l9 k* D- Y
有子姚孙棨,姚孙槃,姚孙榘姚孙棐,姚孙果。
" x: |( k$ u. s0 a9 a$ z* b2 G% g" t* h( d0 z
0 o( ?) s" C6 n* X3 U3 n
/ X$ t! f+ M+ P9 N- l

) j" X; X% J' t* R& Y; s6 P% }
% s9 g8 \- m: h/ J. `# e[url=]万历三十一年,江南桐城人姚之兰任海澄知县后,鉴于九都普贤草尾一带苦旱积卤,亲自勘察规划,令民浚渠于祖山(今山后村)计三百余丈,通石码河(即锦江)。使淡潮汇流于涧。解决了这一片田地的灌溉用水。明代海澄沿海沿江一带,常受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武装侵扰,地方官员大多无法制止,地方上受到很大祸害,到了天启二年(1622年),海澄知县刘斯,崇祯元年,海澄知县余应桂,先后加固城防,动员军民给海寇以迎头痛击,使澄境稍安。这时,明末苛政已起,海澄民众与龙溪民众一样,备受压榨之苦。
8 ]8 r4 [( S' l* V: q! o[/url]

; j  [0 Y. G( i4 K2 h+ m5 G3 `% J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3:24:27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6-3-8 13:20  K! Q9 `* M, G: W# F
姚之兰 字汝芳,号芳麓,今安徽桐城人。
5 {* ]* Z+ {( I* ?- w0 K& t. r3 s9 x) h2 M. W* g  s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福建海澄知县,补博野知县,迁 ...
) x2 S' [4 C. ?7 B7 p2 G1 b8 T2 j
姚鼐(1731—1815) 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区人),其十世祖姚之兰始迁居桐城县城中,姚鼐出生时,其家庭在桐城县城已居300余年。字姬传,一字梦,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人称惜抱先生,是刘大櫆的学生,桐城派集大成者。
& k( {. l2 h" \3 V7 |

0 O4 T+ {3 @8 n+ Z. S他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m" R! ^; J7 x6 G! D
6 O* o, o& t& H; K5 s
; p% K; s" H/ H( ~' O"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6 23: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