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1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州独有的腊八节习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525 天

连续签到: 4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7 16:42: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彭城姚其瑞 于 2016-1-17 16:44 编辑
( g6 E  q2 E- q" n" c& a  b. z& D. \  Y4 v
  ; v! f' J) ], [8 K* X+ c, z$ W
5 C9 `! Z3 S& [( x
  今天是腊八。民谣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过年的气氛,随着熬腊八粥、腌腊八蒜、准备年货的忙碌而浓厚起来了。徐州人把寺庙里熬制的腊八粥叫做“佛粥”;铜山柳新乡称腊八粥为“五味汤”;腊八当天,徐州人不但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下面我为宗亲们讲述腊八节中徐州的独有民俗:* A$ k5 I& H  @2 ~
腊月祭祀的徐州遗风
, g) Q+ ]% z# S   腊八节的祭祀内容,一是祭祀祖先和神灵,二是击鼓驱鬼避疫,目的是祈求丰收和吉祥。
4 F- ~* ?' _8 m$ w/ S9 @3 j2 t   古代这种祭祀活动,徐州地区亦有遗风。解放前徐州南郊奎山,北郊拾屯附近的吴屯、张庄等村,进入腊月,农民便自发组织起来,演练锣鼓、高跷、面具戏等,一直到正月十五,在城里城隍庙聚集方才罢休,俗称“拜会”。这种拜会是村社.宗族为组织,以锣鼓、杂技、表演等形式相互礼拜、娱乐、竞技。/ h1 m, B* k& t' p& r; \
   拜会队伍庞大,前头有人挑姓氏或树名旗、龙凤旗,唢呐、笙竽、钹锣等一行人开道,随后是一位彪形大汉,双手各执一片直径尺余的大镲,接下是四面或六面红漆大鼓,或斜背在胸前,自擂自打,或背在身后擂鼓。击鼓者跳跃、擂击、呐喊,十分威风。后面队伍有人怀抱五谷斗秤,有的戴着面具扮作鬼神。随下便是村民,男女老幼各人都拿着一只扎把长两头翘的板凳紧跟其后,应着擂鼓的节奏,一边跳跃,一边呐喊,一边弓腰用板凳敲击地面,时而左,时而右,时而行,时而住。因村民手持小板凳,又称“板凳会”。
3 X% ?6 y5 t$ S& H1 H. }7 R   大镲的轰鸣,锣鼓的粗旷,唢呐的悠苍,板凳敲地的激越,伴同阵阵遏云的呐喊。这种拜会遗留着远古“傩舞”踪迹,带有原始的古朴的社稷和祭祀的意义。2 W. C. Q. H! U: Z* F: r
粥最好喝别人家的
4 Q9 |. W& @. T2 K   腊八粥的风俗,已经被收录到《徐州市非物质遗产资料汇编》,到了腊八这天,徐州城乡家家户户都会飘出腊八粥香。2 o% R9 z, F8 d% Z$ Q- G) ]
   喝腊八粥的来历很多,徐州一带农家认为,腊八前后预示寒冬将尽,暖春将临,吃腊八粥,表示庆全年丰收、愿全家安好的心意。& S6 z$ r) b  G1 d0 l
徐州人喝腊八粥,有许多本地的习俗。
   一是最好是喝别人家的。旧时,一些人家把熬制的腊八粥分给四邻,或把索要来的腊八粥匀给四邻,其意大概是把腊八谐音视为“拉把”,因为以往生活困窘,孩子多,把一窝孩子拉把(徐州土语意为:养活)大不容易,邻里间要互相扶持,互相吃腊八粥,孩子身体强健。5 A; f! N2 [) _) j1 `+ f
   仔细琢磨,也是,各家做的腊八粥作料不一样,交换食用,能吃到多种粮食,自然会增加营养的。还有些人家把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能多吃几天更好,取其“年年有余”。
, r) Q8 B! h* H3 x4 m# R    二是喝佛粥。徐州人把寺庙里熬制的腊八粥看成是“佛粥”。苏轼曾在徐州写下:“欲为佛粥呼狂魄,安得仙才主将坛”。看来“佛粥”之称谓和习俗是由来已久,古已有之。
' @$ [0 }2 F2 i# a    近些年,徐州许多寺庙都举办腊八粥佛事,腊八日凌晨,云龙山兴化寺、泰山寺、竹林寺、地藏王堂,平安寺,宝莲寺老少接踵而来,排起几里长队。贾汪东的大洞山上有个茱萸寺(中国最大的药王寺),据说,至今还遗留着古时熬制腊八粥的巨大铁锅,有些老人为了家里的孩子能喝上腊八"佛粥"甚至穿上棉衣,彻夜在寺庙前等候僧人施粥。* t  o( s! a* u( v2 J: X" _
    三是妇女不能在娘家喝腊八粥。民谚有“吃了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说法,有的说是“腊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辈子还不起。”出嫁闺女必须回婆家,这叫“忌腊八”。老人说,这种忌讳,是说出嫁的闺女到了腊八,就不能再在娘家过了,要回自己家准备办年货了,否则,娘家在大年跟前不吉利。3 W  d" Y! _  I
    四是熬制腊八粥的作料各有特色。徐州各县区百姓熬腊八粥的配料不一样。如《铜山柳泉乡志》介绍:腊月初八日,喝腊八粥,用糯米.豆腐丝.菜叶.花生.莲子.红豆.粉条等做成;也有用红枣掺合做成甜的。
) C" S9 I6 t) U+ S  《邳州岱庄乡志》: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后来改为吃米饭。有的用红芋加米。+ _9 E. \, e3 v& P/ y
  《铜山柳新乡志》:本地区称腊八粥为“五味汤”,腊八这天寺院里都用米、豆、枣、栗、莲子五样东西熬成的腊八粥,称“五味汤”,民间也沿袭此习,有诗云:“腊八佛教事,民间也愿当。寺寺八音响,家家五味汤。双弓中加米,两八十内藏。米粥为供佛,百姓也要尝。”& V6 Q, X+ N+ f5 t5 R* M7 C
   贾汪地区做腊八粥则强调要放赤豆,或者红小豆,《贾汪区非遗资料汇编》:最早的腊八粥只用红小豆熬,因为有“赤豆打鬼”的说法。老年人说,吃了腊八粥,能来年免灾。小孩子如果不喜欢吃,大人也得盛半碗让他喝。- F( ]$ ]: B$ \# w, y/ P
  《利国镇志》:腊八那天的早饭,有的用红枣、小米做成甜稠粥,有的加粉丝、花生米、豆腐干做腊八粥。有的慈善开明乡绅人家,在这一天往外施舍腊八粥,清未至民囯年间以姚氏<同春堂>葯铺为甚,鸡鸣放灶,五里三乡讨粥者众.......。/ ~9 H% ~' P8 \  b8 _
腊八泡蒜的说法7 I- ^5 I' O. X' w- ?
   我曾问一些老人,为什么腊八要泡蒜?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大蒜,放到腊月大多会发芽的,发芽的大蒜照样可以泡腊八蒜,所以,有老人说,腊八泡蒜,其实就是处理发芽蒜的最好办法。
3 o. R+ X4 L$ |  r9 x  我老家
迁徒地利国的乡亲年年腊月初就准备好镇江.山西陈醋、大口玻璃瓶,把紫皮大蒜一瓣瓣剥得雪白白的,到腊八那天早晨起来泡蒜。经过十天半月,那白生生的蒜瓣就会变成绿莹莹的,翠玉一般,然后到看节时分给亲邻吃饺时佐餐。' A0 e/ j6 M: N! o: h/ v; k% E
  旧时商业店铺认为腊八蒜的来历是与年终结算有关。进入腊月,年关渐近,进货、收支、赊欠等账目,总得有个“结算”,盈亏心中有个数。
( N- ]. g" q1 u# Z3 c4 e5 R  腊八蒜的制作非常简单:最好用紫皮蒜,不要清水洗;用罐子或者玻璃瓶装;将食用醋或镇江.山西老醋倒入漫过蒜。也可加少许盐或糖。将罐子放在一个温度为10度下的阴凉地方,放7-10天就可以了。
/ ~+ S* S  b) o) E" {$ U  现在科学家认为,大蒜特别含有一种抗菌广、毒性小的杀菌素,因此有“土里长出的青霉素”的美誉。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用来就饺子吃,味道相当鲜美,颇能增加食欲。( L+ j: L( x3 z3 c3 p) u  f
敲击腊鼓迎春拜年5 d) r2 h6 ^5 I, H
  “腊鼓鸣,春草生”,这是《荆梦岁时记》中引用的民谚,说:“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腊八是在三九里,是长江以北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 Y4 K7 s, }; I( T  Y+ ^敲击腊鼓,怎么会与春草生有联系呢?. x! Z% U/ g& W% o& Z( e* f  }* F
  原来,冬至日太阳已经开始回归了,到了腊八,又过了一二十天,天渐渐长了,敲击腊鼓,预示春节将临。“腊鼓鸣,春草生”这民谚说的正是腊尽春来、迎春拜年、为来年春耕作准备的意思。" ^) E& u0 Q% z, W, ^( J- N( I
  有幅年画《村童腊鼓图》,题诗曰:“村童送腊乐丰亨,不知不识赤子情。岂为催化频击鼓,团銮尽是太平声。”据此,有人认为现在的陕西、华北乃至徐州地区的太平鼓,皆源于此。6 w4 X' d/ \; E4 N% t8 h* p  `
  徐州农村里的太平鼓,一般是膜鸣乐器,单面蒙皮,鼓面呈桃形、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鼓框比较窄,鼓柄长些,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钹,还有尺把长的鼓鞭。为了渲染气氛,鼓边、鼓柄和鼓鞭都系上铃、红缨或绸巾。3 e. P4 S* q1 |: Z
  民国时,农村乡间
有二三个人说唱用太平鼓,有的是儿童腊月里游戏时执太平鼓,更多的则是村里腊月到正月,村民迎春舞龙拜会里用的太平鼓。改革开放后,演奏多是群体活动,鼓声震天,红绸似火,加上呐喊,非常威武壮观,兰州太平鼓还走进了上海世博会。

, N+ f1 _) k+ n  我曾在一首诗里里写道:"腊月是一坛乡井的醇酒,腊月是一挂欢跳的炮竹........",其实,腊月是一通通响不尽的太平鼓。
8 p/ o/ o1 l- G, i5 ^0 S0 L  K腊八徐州民谣唱过年' v) T) ~2 D6 W- j0 P
    民谚说:吃了腊八饭,要把年货办。进入腊月,就要忙年了。现在,网络里也有了电子版的儿童歌曲《过了腊八就是年》,童声演唱,听了煞是动情,中国传统的风俗味迎面扑来。
- P! C, b5 X# D% k% U经典儿童歌曲《过了腊八就是年》歌词是:* `$ t. r8 W) l+ a4 R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b- q7 q% i% H0 T) {
  我们徐州地区也有类似的过年歌:过了腊八年来到,女孩子要花.男孩子要炮。二十三熬蔗糖,二十四炸果子,二十五掸尘土,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里外洗一洗,二十八蒸馍把面发,二十九垃圾朝外走,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穿新衣。3 k" n4 h5 s# _) w5 w/ G& ~; k
  徐州县区还有另一版本: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剃傻瓜,二十九去打酒,三十贴门神,大年初一,小孩子磕头大人作揖。
+ q4 }9 h  @( X! h 现在办年货比较往年大不一样,一是不需要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家出动排队买白菜,凭购物券买猪头了;二是不需要支炉子炒花生炸丸子了,这些炒货随处可以买到;三是不需要大量购买储存了,春节期间超市都在营业呢。但不变的是,张贴春联、家庭团聚、给老人祝寿、给孩子压岁钱的浓浓亲情事。* j+ s8 U& e! D4 w1 Y1 y2 i7 f
徐州腊八节现新风8 @( w. y! y9 C" D% f  i
 社区腊八节盛行在创建文明和谐城市的年代里,徐州城乡社区把腊八节熬腊八粥,作为慰问老人、送亲情、营造和谐的最好契机。每年我市有许多社区和村.镇,腊月初七下午支起几个大炭炉子、几口大铁锅熬粥,他们凑集小米、花生、粉丝、 红小豆、枸杞、荞麦等十多种五谷杂粮,其中有杂粮粥、咸粥,甜粥。腊八节凌晨 4 点多钟,就有人来喝粥啦。对一些行走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和福利院孩子等弱势群体,他们还会亲自送粥上门。“腊八粥米香,邻里和谐情”是这些“ 社区腊八节” 的主题。凭借一碗粥,把大家聚在一起,增进一份感情,回味一种人生,感受一次传统,传送一份吉祥。
0 r3 v  z4 ?8 H腊八风味手机短信兴起如今的腊八节,新兴了一个习俗:
腊八年节,发个短信,另有一番情绪。有人编辑了几则短信,满有情意:, {& I- s  n- B- U6 U9 s
腊八节,我用上贡米,兴奋果,美丽豆,发家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每天都快活。
! ~% s0 l+ t8 t2 h% X腊八要喝腊八粥,送你一碗腊八香粥,喝出开心永不愁;开心如意上心头,好运连连乐悠悠。6 X/ K( L; A+ _, h
腊梅枝头俏开花,腊肉香飘千万家。腊酱红红日子红,转眼一年又腊八。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在此我祝愿全国姚氏宗亲事业顺“栗”,好运“莲莲”,诸事“粥”全!

. f1 p7 c  Z% |" k3 z/ m6 w; S! E1 m# Z+ t5 }; ?
3 _1 I& }; K7 ^- ]* n3 e5 I
1 v3 W( M/ T! B*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885 天

连续签到: 238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6-1-17 17:1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6-1-17 17:18 编辑 / T0 Y) L  E7 ~3 A* k1 C$ t

, F  x4 O+ B) Z恭祝愿全天下姚氏宗亲:事业顺“栗”,好运“莲莲”,诸事“粥”全!. }( n8 _. Z5 }% ^! h

签到天数: 3870 天

连续签到: 238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6-1-17 18:11:42 | 只看该作者
祝福宗亲们腊八节健康幸福快乐!!!

签到天数: 3637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6-1-17 22:17:5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惯例!不过腊八节.

签到天数: 3647 天

连续签到: 2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6-1-18 10:31:2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介绍,太丰富了。我们没有这习俗,大家只办年货,准备过年。) \5 E% r. O  }) t- m7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 20: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