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10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岁大师姚奠中的故事(几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9 10:09: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2-29 10:45 编辑
5 E) E( z+ `7 C5 M) B* W1 ]4 f+ T% Y4 ?: r! A7 u  m

                            百岁大师姚奠中的故事(几则)

101岁的姚奠中先生走了(2013-12-),一位国学巨星陨落。但姚先生的作品、人品、学问与精神却如星星一样在我们头顶永远闪烁——

4 B8 i0 }8 c; }

今天是"大师"满天飞满地爬的时代。标题“百岁大师姚奠中”,“大师”之前没有冠名,是可以加冠“中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的。

图1    姚奠中先生                                            
* e2 P9 h% W% Y6 e% f& K# e
图2  1936年章门(章太炎)弟子合影,右三为姚奠中先生。

; O* p8 V& Y7 \$ X9 z2 D" E
山西日报(太原)2014-12-27    本报讯

               姚奠中艺术馆在稷山揭幕

12月26日,姚奠中逝世一周年学术活动在稷山县举行。来自全国的书画名家、学者、艺术大师和当地群众200余人齐聚姚奠中先生家乡稷山县,参加姚奠中逝世一周年学术活动。当天,姚奠中艺术馆落成揭幕仪式也同时举行,还进行了书画艺术展览,展出了姚奠中创作的书画作品等,并举行学术研讨会。来宾们还前往稷峰镇南阳村姚奠中的故居参观。

前来参加活动的来宾用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大师的怀念,其中,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武俊敏用她的“武氏绣法”绣了一幅姚奠中大师绣品。

姚奠中是中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2009年,姚奠中荣获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他毕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诲人不倦,桃李芳菲,誉满天下。他始终关心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将自己的150幅书画作品捐献给了山西大学。2010年,姚奠中捐资100万元发起成立了“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用以奖掖后进,弘扬国学。


8 h$ L( J* ~3 J$ `) D& \- T

应该讲故事了。

卫洪平讲姚奠中和一位编辑的故事

因“悬案”一次通信
. S2 @2 w7 v( ^4 g$ e, x, c- t

我想到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姚奠中先生,便冒昧给姚先生写了一封信

: d/ ~2 ~4 A! I& Y4 i4 |% j8 k

1998年初,山西古籍出版社正在编辑出版《张瑞玑诗文集》。这时张瑞玑先生的曾外孙王宪,从兰州给我寄来署“馀杭章炳麟撰”的《故参议院议员张君墓表》。这篇“墓表”是复印件,原件用毛笔抄写,藏于陕西省政协。因为要收进书里,“墓表”的真伪必须得到确证。谁能确证呢?我想到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姚奠中先生,便冒昧地给姚先生写了一封信:

姚先生:

您好!先生乃今日吾晋学界鲁殿灵光,今敢冒昧驰书相扰,只因有一宗悬案,惟先生一人之识力可决。我手头有一篇 《故参议院议员张君墓表》,署“馀杭章炳麟撰”。“张君”即赵城张瑞玑衡玉先生。此文由衡玉先生曾外孙王宪复印寄来,原件藏于陕西省政协。看笔迹,显然非太炎先生法书;查《章太炎全集》,亦未收此篇。闻先生大著《章太炎学术年谱》成,不知可曾提及此事?今将原文呈上,乞先生拨冗一顾,决此悬疑。衡玉先生行状,拙文《张瑞玑其人》记之较详,或可参酌,亦附于后。

专此布达,敬候佳音。恭请雅安!

               卫洪平 谨拜

               1998年1月9日

一个月后,我收到姚先生用钢笔写的回信:

洪平同志:

来示及附件并悉。今就《张君墓表》一事,祗答如次:先师晚年为文,志表较多。有自作也有代作。自作者,多为品行功德可传者;其不愿自作者,则概由孙世扬(鹰若)代笔。似“张君”之节概,必为先师所自作。当然,复印件之底稿,当出于别人所抄,而非先师墨迹。拙作章先生《学术年谱》,未涉及此篇。而你所查全集,不知何时何版?真全与否?1937年《制言》所载先师《纪念专号》,后附有沈延国等所辑先师著述全目。惜此次搬家后,此专号遍觅无着。故未能予此“墓表”作出确证。甚憾!大作《张瑞玑其人》一文,使读者对前贤有全面了解,甚好,很有意义。事冗,稽复为歉!匆匆不尽。祝好

              姚奠中

              1998.2.10.


/ f* ^# z4 [% u* P+ E, H

收到姚先生的信,特别是看了姚先生断然说的“似‘张君’之节概,必为先师所自作”,我心里就有底了。我想,以姚先生之尊,能下此断语,即使再找不出什么证据,出书时也可以把“墓表”印上去。可喜的是,姚先生在信中实际上已经指明了找到“确证”的具体线索。于是我打电话给省图书馆的高和平君,请他查找《制言》杂志。第二天高君就告诉我找到了。这篇“墓表”发表在1936年的《制言》杂志上,其时章太炎先生已经辞世,这期杂志成了他的纪念专号。我拿到杂志的复印件,心里特别高兴。衡玉先生逝世70周年了,他的诗文集才首次出版,现在把已经确证的章太炎撰写的“墓表”拿来压卷,真该感谢姚先生。

更让我感动的是,我寄给姚先生的那篇拙作《张瑞玑其人》,是从《文汇读书周报》上复印的,字号很小,篇幅却很长,约有一万字。其时姚先生已是88岁高龄,他老人家竟把拙作看完了,得出“似‘张君’之节概,必为先师所自作”的结论,并且在信末品评拙作,鼓励我这样一个未曾谋面的后生小子。

这封不足300字的短信,不只是解决了一宗“悬案”。它所彰显的,乃是姚先生宽厚、谦逊的人格风范,以及严谨、负责、求真的治学精神,使我深受教益。哲人已逝,典型犹存!

           (卫洪平)


5 s' K, I! x/ d3 c8 P


% F, Z+ ]1 B, w4 K
; o1 L3 x: ~, E9 ?4 k9 z% o6 a: q8 j# G. y. u' D$ 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0:40:57 | 只看该作者
                             张建武讲亲身经历——姚奠中对学生的关爱

( W) h4 p) N1 Y2 W, d

1978年,我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入学前,隐约知道中文系有一位教授姚奠中,是晋南人,我的老乡。到大学后,上他的课时,听年龄大的同学议论,才知道他曾师从章太炎,在学界是声名赫赫了。

0 a- Z! Q- l4 w; q0 w

和当时的很多老师一样,姚先生那时也是刚摘掉“右派”帽子走上讲台。第一次见他时,他脸上挂着纯净慈祥的笑,一口乡音,很亲切。听他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就像进入了一座宝藏丰富的大山,目不暇给,充满欣喜好奇。记得他讲完课后,有同学从教室里找来一块废纸,请姚先生写字,他笑呵呵地拿起笔欣然挥毫,虽然纸劣笔秃,但先生那骨肉丰满、劲道十足的墨迹,给酷爱书法的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不过,那时没人会想到若干年后先生的字市值几何。


0 ?$ ?! z. g  i! R& d0 |8 ~

2007年,我从山西省委调到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为了发展特色学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成立“姚奠中研究所”,李中元院长兼所长。我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姚奠中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和活动策划,有幸多次近距离聆听先生的教诲。2010年教师节,我和院长李中元同志登门看望先生,当问到他的饮食起居、健康状况时,时年98岁的姚老伸出他的大手,和中元掰腕角力,脸上露出不服输的稚气。


) |$ i( r; U! m% F5 z

2013年,我开始“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创作,筹备作品集和个展。4月,我专程到姚奠中先生家中,请他题写展名。当时姚先生正休息,他女儿姚力芸接待了我,答应转告。没过几天,力芸女士通知我写好了,让我去取。我大喜过望,来到先生家,恭恭敬敬地接过先生为我题写的 “三晋文脉——张建武书艺展”,再三表示了谢意,本打算告辞了,没想到保姆说姚先生要出来见我。只见鹤发童颜的先生拄着拐杖,自己从卧室走出来,虽然步履蹒跚,但依然是一脸清澈的笑,跟我握手问好,恍惚间真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先生落座后,我告诉他,我听过先生的课,并和先生是同乡。他问我家是哪里的,我说:黄河边,离后土祠很近。先生马上说:“哦,那儿有汉武帝的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还有一首 《瓠子歌》,更有气势。”随即吟道:“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齿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接着,姚先生解释了这段诗的大意,说,这是汉武帝率朝庭官员去瓠子河抗洪时写的,“一个封建帝王,带领文武百官到第一线去抗洪,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好!”他说着竖起大拇指,说得很忘情,目光似乎穿越千年历史。


( M" f7 u7 a- m" N) ^* q

我十分惊异,百岁老人,头脑竟如此清晰!也十分惭愧,我竟然不知道这首诗。回去立即查《瓠子歌》的出处才知道:瓠子河在今濮阳,汉武帝时,连年洪水泛滥,祸害百姓。武帝为治水患,亲赴决堤第一线督责鼓舞,文武百官和数万民工一起,负薪背柴,奋勇争先,最终将为害多年的瓠子决口堵塞起来。为纪念这一惠民工程,汉武帝作《瓠子歌》,还在瓠子新堤上建了“宣房宫”。古东阿八景之一的“鱼山闻梵”诗赞曰:“宣房既塞吾山平”,即指这段故事。

) b; `1 y- [. h$ p2 E, A3 T

姚奠中先生平生治学执教,传道授业,但他决不是沉迷于故纸堆的文弱书生。抗战期间,姚奠中办“菿汉国学讲习班”,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他曾亲赴前线,写下了“齐心赴国难,誓辞相慨慷”的豪迈诗篇……姚先生对《瓠子歌》的格外关注,正体现了他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大悲悯。


6 u; l; R" X4 q) v- J

那天,听姚先生谈历史,谈故人,谈故乡,谈稷山板枣、万荣孤山梨,不知不觉,将近半小时过去了。先生毫无倦意,兴味正浓,我真希望时间停滞,一直听先生讲下去,但实在不忍心打扰先生太多,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临行前,与先生合影留念,本想他坐着,我站他身边,但姚先生执意要站起来,我忙扶先生起身,依偎在他身边,留下这幸福的时刻。先生眼中一如既往地荡漾着清澈、慈祥的笑意,那种温暖,足以融化人心中的所有块垒。

3 t( X2 k7 ^8 f3 z- l

2013年12月27日,《从书法创新到创意书法——学者书法张建武的书法艺术观》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文中特别提到姚先生为我题写展名一事。然而,就在这天5时50分,姚先生在亦曲园家中逝世,享年101岁。他是早晨起床后,穿好衣服,坐在床上,说话间溘然长逝的。无疾而终,坐化仙逝,一个人要历经怎么样的修练,才能有这样的圆满啊!

% `; i: r  w4 b( |! w0 _; d8 T' `

我难以置信,因为就在一个多月前的11月6日,我们还到他的寓所向他汇报姚奠中研究所的工作情况,当时姚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并向我们提出:山西是戏剧之乡,戏剧遗产极为丰富,社科院要好好研究山西的戏剧;就在前几天,省社科院建院三十周年前夕,姚先生刚题写了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名。

/ H  c8 V8 ~) m7 |8 ]* R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生命不可能永恒,惟精神可以永恒。姚先生的精神价值,还远远没有被世人所认识。但愿我们都能竭尽所能,慢慢品读先生的学问,感悟先生的博大,弘扬先生的精神,使浓缩在先生身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永续传承。

                                    (张建武)

7 g, r- X4 N  |: W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布衣百姓

3#
发表于 2014-12-29 10:47:37 | 只看该作者
此老是近代稷山姚的骄傲  稷山姚大部分应为元姚天福后人  只可惜那边保留的族谱 字派信息也很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0:50:26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4-12-29 10:40
3 Z3 F  P: n) o& P张建武讲亲身经历——姚奠中对学生的关爱
5 i* M1 e1 Z2 q9 `% O1978年,我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 ...

$ x. K) l) x" U/ q) @1 \
                                         郭万金讲姚奠中一辈子守望国学

: l5 j5 k: V# A# U$ h4 v

奠中先生博于文,反于约,依于仁,游于艺,淹贯经史百家,出入诗书画印


- x* N7 w7 f( p8 K% y. @/ u/ L( m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灿烂瑰丽,世所罕见,然而,五千年间所经历的劫难曲折,同样令人愀然改容,兴叹不已。无论是衰世的倾颓晚景、乱世的穷途怨怒,抑或是盛世的气象恢弘、治世的永庆升平,中华文化于兴废盛衰间一脉缵承,绵瓞百代。千载国史上下,帝王之尊曾不能泽被万世,敌国之富或未可保全一身,其间历经劫难,薪火相传,万古不废者,唯在学术。


) Y2 o' R, y7 n9 m$ ?

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匡人误将孔子认作阳虎,拘禁五日,并有谋害之意。身处不测之险,孔子坦然而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斯文者,中华文化正脉之所在,国家民族所以立于天地者也。

1 z* G* [' |' X0 u

清季民初,西潮汹汹,携坚船利炮之势,造就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旧学荡灭,国故凋零。1903年,章太炎先生因《苏报》案被捕入狱,狱友邹容被折磨致死,在“可致死者数矣”的牢狱生活中,太炎先生慨然以继绝自任:“支那闳硕壮美之学,而遂斩其统绪,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国粹天付,未敢绝统绪于己手的使命寄托成为太炎先生心灵深处的竟存信念,而学统继任的精神志意亦因艰辛苦难的磨砺而愈加坚定。出狱后的太炎先生以 “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最为要务,讲习国学,扶掖后进,教泽广博,寄望殷切。弟子门人,学有本源,各有专攻,深造自得,立身述学,以赓续华夏学脉。整个20世纪,名家辈出的章门弟子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文化思想景观,诸贤才情有别,学养有差,际遇有异,成绩有等,所以璀璨,倒不在附骥章门的名头响亮,实在文化学脉的承继绵延。百年间,风云际会,战火频仍,思潮屡变,章门弟子历世纪沧桑,系千载学脉,山西的姚奠中先生便是其一。

! s3 F* ^  Z5 U

奠中先生融通文史,不拘一隅,诗书画印,无一不精,笔墨飞腾而端庄凝重,苍劲沉雄而大气磅礴,原始要终,疎条布叶,学养完粹,德艺弘通。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称:“姚先生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亦造上乘。”近世以来,学有专长者,比比皆是,如奠中先生如此全面,集学者、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教育家、寿星于一身者,实属凤毛麟角。“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学以美身是传统士人的基本理念,无论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还是雄词艳句萃尺幅,银钩铁画穷毫纤,皆以修身润德为本。奠中先生的博学高艺以完善人格、提升境界为归,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学者追求的君子人格与人生境界。《论语》中,子贡曾用“温、良、恭、俭、让”来形容孔子的风度、品格和修养。奠中先生继承了孔子以来传统知识分子完善人格、担当道义的精神,更亲沐太炎先生以承传中国文化为己任的思想熏陶,故而身上既体现出高深的国学素养,又体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德厚品高,宽容仁厚,温和恭让,使人如坐春风,心灵园地为之生机盎然。


2 N! x! S0 {7 w5 Q" h- l. U

奠中先生博于文,反于约,依于仁,游于艺,淹贯经史百家,出入诗书画印——诗书画印被同道誉为“四绝”,但这一切,对他来说不是获利之器,而是修身之道。2009年,奠中先生荣膺中国书法最高专业奖——兰亭终身成就奖,于此荣耀,奠中先生不过寥寥数语:“获奖得名,应该是高兴的,但‘名为实宾’,是身外之物,对个人不足轻重。由于书法又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导向作用。”明道济世,款款流出,非君子何有此等品格?非鸿儒何有此等境界?

                                                   (郭万金)

( F0 u" s( U* S1 t

5 {' }8 _1 C8 y* z1 J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0:52:22 | 只看该作者
姚林坪 发表于 2014-12-29 10:476 g  U' e2 s2 P/ T! Y
此老是近代稷山姚的骄傲  稷山姚大部分应为元姚天福后人  只可惜那边保留的族谱 字派信息也很少了
  G4 |6 C; V9 M; N( y7 v+ Q& x; q
         你怎么知道“那边保留的族谱 字派信息也很少了”?
, Q' Z1 T% e( Z6 q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布衣百姓

6#
发表于 2014-12-29 13:08:12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4-12-29 10:52
( E$ d5 R: v* a! Z1 H你怎么知道“那边保留的族谱 字派信息也很少了”?
5 F) z7 U% q: O! P: I9 b: Y) [
我这段时间  一直联系着那边的情况
) L5 S: L4 A) r

签到天数: 67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7#
发表于 2014-12-29 13:36:22 | 只看该作者
百岁大师姚奠中宗亲是全体姚氏宗亲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4:30:12 | 只看该作者
姚林坪 发表于 2014-12-29 13:08
! J% [5 ~0 |& }我这段时间  一直联系着那边的情况

( s5 s0 \  m8 D  J) T4 h2 M* F
       (学生)王一娟讲《我为先生拍照片》。
         山西老家网点评:
          姚奠中(1913—2013.12.27),原名豫泰,别署丁中、丁一、樗庐、老樗等。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人。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山西省委省政府颁称“泽被三晋”  。
% X" `* I! ~; D3 o* k8 g9 k" U) z8 S
      去年(2013年)12月28日,姚先生逝世次日,(山西)老家编辑部特别制作一期纪念文字,表达哀思。“玉山颓矣,长歌哭之”,当时一切仍历历,而时间匆匆,一年又逝。
8 a; v) g" \- k, `( }
       一年又逝。今日追思,面对姚奠中先生浩如烟海的成就,仍然如一年前般不知如何措手。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诚哉斯言。但是“忽然”之间,有人轻如鸿毛,有人重逾泰山。每当思及,怎不让人徘徊辗转,情难自已。
- ^- K5 B9 e) {- m8 k  ~; Z
       最后决定“避重就轻”,简选姚先生一组图片,再选一篇先生的学生文章《我为先生拍照片》——在汗牛充栋的纪念文字中选中此文,只是因为朴素——学生对老师简单纯粹如清水一般自然而然的情感和学生笔下先生的赤子风采。
% v/ b- X, X" t! c9 b7 L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0 d( G+ N* ^0 {. A. K/ B
(所选图片和文章全部来自雅昌网姚奠中纪念网站。再谢。)

) D8 z& [, D- ]) \- i; K+ Y
我为先生拍照片
王一娟

# @$ x! ^' u+ o5 u! P/ D7 |* h' h; n8 T7 l* L" ?
  忽然喜欢上了摄影。在囫囵吞枣地读了几本摄影书、起早摸黑地拍过几次山水之后,我动身去太原,为我的导师姚奠中先生拍照片。
" S  h. M( M+ D9 s' J) R
  2010年12月26日,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成立庆典在山西大学举行,98岁高龄的姚先生亲临现场,与参加庆典的来宾合影留念。这是多好的拍摄机会啊!我背着三角架和相机,早早地来到山西大学文科楼前。这天阳光很好,风仍有些冷,当先生来到楼前合影的地方时,人们激动地围拢过来,争相和先生握手。先生身穿黑色长呢大衣,围着格子围巾,手拄拐杖,满面笑容地与大家一一握手。我挤在人群里,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这些珍贵的瞬间。
# Y9 ~; h* x3 f) y1 l
  先生一直崇尚生活简朴,却把自己多年的积蓄100万元捐出,成立了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用来弘扬国学,激励后进。先生对我说:“上午的会怎么来了这么多人?这是一件小事嘛。这些钱我用不着,孩子们也不用,应该让它发挥作用。”对先生来说,把钱捐出去,是件小事,因为他从来就没把钱看得很重。上世纪四十年代,先生在云南教书,工资不低,也大多资助了生活贫困的学生。“学生到我的家里来,有饭吃,有地方住,老伴和我的意见完全一致。”
: b4 w# Z' |7 Q8 z. y: X
  第二天,我来到先生家。先生的女儿力芸姐说:“先生在书房呢。”这正是我想拍的场面!来到书房,见先生正坐在书桌前,安静地看《参考消息》。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先生身上,先生的白发如银似雪。先生没听到我进来的脚步声,直到快门声清脆地响起。我先用17—40的镜头拍了几张广角照片,又用长焦拍了几张特写。先生只是专心地看报,并不理会我。于是,我一会儿在门口拍一张,一会儿在书桌前拍一张,总之是各个角度拍了个够。觉得拍得差不多了,我放下相机和先生聊天。先生问我:“你拍这么多照片干什么?”我这个初学摄影的学生突然被老师提问,一时不知应该如何作答,便“呵呵”笑着,算是回答了先生。我心里想的是,机会难得,当然要多拍几张。还有一个原因是,“手潮”的我,不能保证张张精品,于是就采取“广撒网”策略,拍得多了,总会有几张能拿得出手吧。

" R( c8 a; x5 R& Z# X9 Q9 c+ O
  2011年5月,我再次来到太原先生家中,将冲印放大的照片拿给先生看。先生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用他那晋南口音的普通话说:“了不起!拍得很好!你的相机好!”周围的人全都哈哈大笑。

, M7 `9 g! r* M2 H2 v" q
  初拍告捷,信心大增。我又拍下了先生在楼前花园里、在客厅里以及写字、交谈时的各种照片。镜头里的先生,多是开心笑着的,也有思考着的,认真地和别人说着什么的,或是安静读书读报的。而无论是什么时候,先生的嘴唇总是红润润的。我想,这应该就是先生长寿的重要原因了。

2 t8 ]( w6 Y5 J3 @- o
  给先生拍的照片,我会选几张我比较满意地放大冲印,更多地只是做成7寸照片。我对先生说:您选几张喜欢的,我再去放大装裱。先生笑着说:“这些就不少了,不能太贪。”这就是可敬可爱的先生。

8 _9 J7 C6 j0 }9 _3 s7 G) q! {
  2011年秋,我去太原看望先生,那天天气不错,我和师姐妹一起陪先生到楼前的小花园里走走。从楼里到小花园有一个斜坡,先生小心地自己往前走,不让我们扶,还边走边笑着对我们说:“下飞机喽!”逗得我们开心大笑。园子里有一丛月季,虽是深秋却仍开得鲜艳,先生见了很高兴:“哈,怎么开了这么多花儿!”先生一朵一朵地数起来,一共有22朵花!先生笑得很开心,我赶紧举起相机,拍下先生与花的合影。先生一生从教,像园丁栽培花儿一样培育自己的学生,并为之不辞辛劳。先生有一首诗《小园》,写的就是自己的心志:

$ T3 ?7 m/ o% Q- u
  堂不标春在,园名亦曲园。

' u3 m; x0 ~% K- ?# w! H% T, J
  前贤安可企,学圃育花繁。

) K0 f4 r- X4 p# ^' R7 t$ C) l
  我拍的照片也得到了先生及家人的认可。2012年6月,“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册页封面上姚先生的照片就是我拍摄的。犹记那天是2010年12月4日,天气晴好。我和力芸姐陪先生来到院子里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先生脸上,使人忘记了冬日的寒风。先生目光远望,似乎在关注着什么。不只一位朋友称赞这张照片,说拍出了先生的睿智、豁达和静水流深。感谢那天的阳光。

) t1 X9 r9 e) b( m
  2012年6月,先生以百岁高龄长途抵京参加“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7日下午,我到姚先生下榻的丽苑公寓看望先生。见我要给他拍照片,便让家人拿来一枚小镜子和一把梳子,他要把头发梳一梳。 看着先生的笑容,我按动了快门。保姆说:爷爷可会照相了。姚先生笑着说:“我是被照相!”一句话说得大家乐不可支。力芸姐说:“你来了,爸爸可高兴了,爱说爱笑的。也喜欢你给他拍照片。”我是先生的亲传弟子,当然不一样。
% e' i& s4 o1 o- w) W" b
  2012年7月,“庆祝姚奠中先生百岁华诞暨东亚经学研讨会”在太原晋祠国宾馆举行,我一路陪同先生从家中到会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我将三年来为先生拍摄的照片做成纪念册,为先生祝寿,表达对先生的敬意。

' E9 z% i4 l3 h; p0 Z, a- p, ~
  在这本纪念册中,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自1986年师从导师姚奠中先生学习中国文学史,忽焉已是二十余年。时光的流逝,越来越让我觉得先生品行之高洁、人格之伟大。每一次看望先生,都感受到了先生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和忘我无私的精神。与先生聊天,既像是重新回到了读书时代,又是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先生像一座高山,在做人做事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常常想,该怎样做才能不负先生的期望,又怎样做才能不负姚门弟子的称呼呢?

# E* ?# Q/ H0 \: I. D. H9 h; d
  静下来的时候,我常常翻看这些照片。从先生微笑的目光中,我仿佛读出了答案。”
( N  v/ e- y7 u/ U
  2013年12月27日,最担心也是最不愿意听的消息从太原传来,先生走了。从北京赶到太原,来到先生家中,灵堂正中先生的大幅照片映入眼帘,照片中的先生依然满面含笑,依然唇色红润,依然发如银雪,依然目光温暖。只是当我呼喊先生的时候,先生不再回答。

2 t- n, g* T/ V. d/ G/ s
  看到这张照片,又想起当时给先生拍照时的一幕幕情景。围绕在慈父般的先生身边,是多么地幸福。
/ n) R; Q2 b: x$ H# u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4:39:42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4-12-29 14:30  ?) l( M' r" D( N4 M0 ?! v
(学生)王一娟讲《我为先生拍照片》。         山西老家网点评:          姚奠中(1913—2013.1 ...

  [0 Z, m  }8 M1 A4 M- `" z* R) {: ?6 H4 R' A2 E

6 X( L; p+ q) g/ }9 a" J+ H  I   k' N( e! O. K. f1 _
) f# Q3 |8 P1 a8 r, z1 J  M9 P
1980年姚奠中与首批研究生' q4 N9 M6 C( N* b& C+ n
1 q' \$ }+ g5 r# [- p2 T

6 z# h- ]* `, A7 S8 f# e
( S. D) [. a$ o, a! _
4 Q" S) b1 p3 Z- ^: a2006、8、28姚奠中先生在长城脚下5 P9 y$ v$ t+ T, ]; r& o
, X5 T. }+ V* v6 b2 K

& n8 M9 A) \. O
. ?. e. ]3 g' R) \: ~% N3 W3 a2007年2月27日冯其庸先生(左1)来访
5 K  Y4 ?2 l2 o; Z!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29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