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康城山山麓,是吴兴姚氏的发源地和祖陵源考二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 18:3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二、有关吴兴姚姓迁徙的史书、家谱、墓志记载

* l2 e  R: H7 r
(一)、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学士姚思廉撰《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以下简称《直说》)载明:田渊第一次避难的地点:吴兴归安、霅溪。姚恢第二次避难的地点:吴郡。3第一次避难地点的特征:居霅溪之崖。
8 r% n, J* o( x; o8 a$ q
    从四川南充姚波先生处得《古余姚氏宗谱》图片版,其中有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学士姚思廉撰《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一文。节录部分原文:“。。。。汉高祖八年,诏秦楚大族徙关中,遂家雍长陵,疾祐子昌,得故韩王藏荼(TU)女,藏儿生二子,长蚡次胜,先藏儿适王仲,生子女各一,子王信,女纳大(应为“太”字)子宫中,生武帝,及即位,封母舅王信盖侯,田蚡左丞相武安侯,田胜周阳侯。疾祚生子留,留生牟生延年,字子宾,昭帝时以才略给事,迁左长史为河东太守,拜大司农,与霍光定议废昌邑王,后坐罪当刑。时汉法尚袭秦,多族诛子。渊弃家逃荆吴,避祸至吴兴归安,自念田本妫氏,归于妫,同音安者,示妫氏可安也,意妫氏其复昌。于此,遂复妫,居霅溪之崖,因易姓名妫征,征子平。。。。叹曰:妫原于舜木姚姓,胡公始为妫,敬仲改妫称田,避祸举耳。今氏妫也未协,乃始复姓姚焉。元帝朝举孝廉,拜右中郎,京房上考功吏,上令房上弟子知课吏疏,平迁冀州刺史卒。平生丰,丰生恢,自青州刺史莽避乱过江居吴郡,恢生显,显生奕,奕生敷,徙武康,敷生膺。。。。汾生纲、纪,纪生王祖、僧坦,僧坦生察、最,宿王考察陈礼部尚书生思廉、思才,最生思聪。。。”

3 R8 C: S' T& q( A  y/ e/ H
以上文字的释义:“ 。。。汉高祖八年,下诏书命秦楚大族迁徙关中,遂家雍长陵,疾祐子昌,得故韩王藏荼(TU)女,藏儿生二子,长蚡次胜,先藏儿适王仲,生子女各一,子王信,女纳大(应为“太”字)子宫中,生武帝,及即位,封母舅王信盖侯,田蚡左丞相武安侯,田胜周阳侯。疾祚生子留,留生牟,田牟生田延年,字子宾,汉昭帝时以才略做官,又以左长史升为河东太守,拜大司农,延年与霍光商定想废昌邑王,后因连坐之罪当刑。当时汉朝刑法还沿袭大秦律,诛灭多族。田延年的儿子田渊弃家逃往至荆吴地区,避祸最后到达吴兴归安县,自己考虑田姓本来就是妫氏,回归于原姓妫,妫跟安同音安,表示妫氏至此可以平安,蕴意妫氏从此又昌盛起来。到此,遂恢复妫姓,居住于霅溪流域的一个陡峭山崖边。因此把自己改姓名妫征,妫征生儿子妫平,。。。叹曰:妫原于舜木姚姓,为什么先公当初改姓为妫?敬仲改妫称田,只不过是逃避灾祸之举罢了。现在姓妫也不是很顺当,那就重新开始恢复姓姚吧!元帝朝举孝廉,拜右中郎,京房上《考功吏》,上令房上《弟子知课吏疏》,姚平死于迁冀州刺史的任上。平生丰,丰生恢,自青州刺史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恢生显,显生奕,奕生敷,迁徙到武康,敷生膺。。。汾生纲、纪,纪生王祖、僧坦,僧坦生察、最,宿王考察陈礼部尚书生思廉、思才,最生思聪。。。”

4 \# c* n5 t1 N3 x2 r! s
    于此,可以得出三个信息:

  i4 E3 I/ k8 H# A3 V
1时间:

& q5 l  R  X; E3 Q6 {8 i& K: S+ Q2 \
(1)、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7--公元前75年在位。霍光死于公元前68年。姚思廉《直说》载:渊弃家逃荆吴,避祸至吴兴归安。应在公元前75年以前发生的事。是姚氏祖先的第一次过江避祸居吴兴。

6 U9 B6 m- a5 L
(2)、汉元帝刘爽,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姚思廉《直说》载:。。。元帝朝举孝廉,拜右中郎,京房上考功吏,上令房上弟子知课吏疏,平迁冀州刺史卒。平生丰,丰生恢,姚恢自青州刺史避乱过江居吴郡,恢生显,显生奕,奕生敷,徙武康。。。应在公元前33年以后(推算应该在公元元年左右)发生的事。也是姚氏祖先的第二次过江避乱居吴郡避乱。
8 X+ i) i! M, B3 J+ i
2地点 第一次避难的地点:吴兴归安、霅溪。第二次避难的地点:吴郡。

$ _3 U2 ]- M7 h4 b' J% r
3第一次避难地点的特征:居霅溪之崖。

( t9 Q! Y2 C% O! c
(二)、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林宝修撰成书的《元和姓纂》明确记载:第一次避难:田渊到吴兴。第二次避难:田丰到吴兴,恢五代孙敷,居武康。注意一个关键词语:复回。“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
    唐宪宗宰相-李吉甫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的《元和姓纂》姚Yáo的记载:【源】⑴源出不详。春秋时郑国、战国时赵国并有姚氏。⑵其先田氏。汉初,战国齐王室遗族田横拥兵东海之岛,拒不降汉,部分遗族惧受牵连,易姓王。至景帝时,王姓女王娡为景帝妃,生武帝刘彻而成为皇后。武帝即位,许舅氏男丁复姓田氏。娡弟田蚡始复田姓。蚡孙田渊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吴兴,改妫姓。渊孙、冀州刺史妫平再复姚姓,为江南姚姓之祖。新莽代汉,求舜裔姚氏,征姚平之子姚丰为睦侯,封国于代。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丰子恢,改妫氏。恢五代孙敷,又立为姚氏,居武康。
     这里有得到以下信息:
1、时间:汉武帝即位后,才发生蚡孙田渊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吴兴的事,姚氏祖先田渊的第一次过江避祸发生在公元前141年以后。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也就是公元24年后,姚氏祖先姚丰的第二次过江避乱居吴兴避难。
2、地点:第一次避难:田渊到吴兴。第二次避难:田丰到吴兴,恢五代孙敷,居武康。
3、一个关键词语:复回。“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
(三)、唐朝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十月十六日,姚勖[读“旭”] 在自撰的《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以下简称《姚勖墓志》)中,明确记载“齊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漢執金吾代睦侯諱豐,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这一家族迁徙史实。
出处:《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册)》编著者:毛阳光 余扶危 主编ISBN978750135179出版时间:2013-12规格:精装,8

9 R' e( Z4 v6 d9 D! P, [
姚勖墓志2008 年11 月出土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家营村,万安山之南原,已为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征集。 志主为唐著名宰相姚崇五世 孙,与宰相李德裕厚善,历官30 余职。 志文为志 主自撰,朴实无华,无溢美之词,所述史实具有补 史、证史之功。 现厘定、标点志文,并简释之。 一志并盖青石质,具为正方形。 盖盝顶,四杀阴 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顶部正书“唐 故夔王傅吴兴姚府君墓志”3行12字,底边60 × 56 厘米,顶边33 ×34 厘米(图1)。 图1 姚勖墓志盖拓片 志52.5 ×53 厘米,厚15 厘米,四侧阴线雕刻 十二生肖图案。 志文楷书,32 行,满行31 字,共 867 字,首题“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 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第二行仅“自 撰”2 字(图2)。 图2 姚勖墓志拓片志文标点照录如次:
+ C+ S0 i6 D2 ?+ M9 W
      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
, Y9 B7 ]9 l( |+ Q) P3 h7 c
敘宗族   勖,本吳興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後裔遏父封陳為氏。至厲公之子完仕齊為田,後有其地。齊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漢執金吾代睦侯諱豐,生東漢散騎常侍諱邕,避新室亂,遂家吳興武康成山。五代至吳郎中諱敷,舉宗復姚氏。又五代,至晉渤海太守五城侯諱禋之。侯孫諱仲和,入后魏為步兵校尉、秘書監、封吳興公,遂居陝之硤石。由祕書五代至隋函谷關都尉諱祥,都尉生唐幽雟都督贈吏部尚書府君諱善懿,諡文獻,實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書令梁國公諡文貞(塋去寂居東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鄧、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塋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縣丞、贈太常少卿(塋去寂居東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涇縣主簿、贈刑部員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員外府君諱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潁川二公之詞。皇妣,祁縣王夫人贈晉陽縣太君。
) j# [+ v/ w" w  ?# Z
外族祁縣王氏    外王父府君諱騰,皇右金吾衛倉曹參軍事。外曾祖府君諱琪,皇尚書水部員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諱琚,皇戶部尚書、封趙國公。外高祖府君諱仲友,皇楚州刺史。內大外祖,潁州下蔡縣令滎陽鄭府君諱其榮。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陰縣主簿河東薛府君諱回。

& m8 |% |: C( t  ?5 ?1 W
敘婚娶    勖娶堂舅婺州金華縣尉諱公幹女。金華公先考金州錄事參軍府君諱勝,即勖親外叔祖。

7 b9 H0 Y$ m7 T( N3 s
紀子孫    生男子三人:曰環,小字都官;曰瓚,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陽。生女子三人:長女實王氏出,適虢州弘農縣令隴西李察,外孫男二人,外孫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
' h- [: W$ A( }& M4 v: o
敘入仕     勖,長慶元年進士出身。後選授右司禦率府倉曹參軍事。忠武軍辟為掌書記,授試太常寺協律郎,改試大理評事,充武寧軍節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軍節度判官。罷,累月授監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觀察支使,入臺為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改檢校禮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充鹽鐵轉運推官。遷尚書職方員外郎,又改檢校禮部郎中,充鹽鐵轉運判官,遷尚書水部郎中。又遷尚書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知鹽鐵江淮留後,攝鹽鐵副使。入遷尚書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議大夫。遷尚書吏部郎中。又遷右諫議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議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權居潤州別業。

' `6 C+ V; B$ E) h9 [8 j+ A3 ]1 v; k
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東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啟手足於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環等號奉遺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縣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
3 {! e: b$ u  |8 l4 h' N% q
      至于邕、与恢是否都是田丰之子,还是同一人,有待进一步考证。
   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 确有姚勗[读“旭”]一人 會昌三年(公元843) 六月二十九日,自尚書左司郎中授,後遷吏部郎中。《唐傳》姚崇曾孫勗。累遷諫議大夫,湖州刺史。
   读音相同,只不过究写法不一,那么,姚勖和姚勗是否为同一人者?
1、时间。
《姚勖墓志》载时间:長慶元年(公元821 )進士出身,死于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宋朝《吴兴志》载:自会昌三年(公元843)六月二十九日任湖州刺史。时间吻合。
2、任职。
《姚勖墓志》载:。。。又遷尚書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知鹽鐵江淮留後,攝鹽鐵副使。入遷尚書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議大夫。遷尚書吏部郎中。又遷右諫議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議大夫。宋朝《吴兴志》载:自尚書左司郎中授,後遷吏部郎中。累遷諫議大夫,湖州刺史。官职也基本相符。
3、姚氏世系。
唐《姚勖墓志》载:都尉生唐幽雟都督贈吏部尚書府君諱善懿,諡文獻,實勖五代祖也。实乃嶲州都督姚懿,谥曰“文献” 。 高王父府君,皇中書令梁國公諡文貞。实乃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 嶲州都督姚懿之长子,赐谥“文献”,高王父府君姚崇乃姚勖曾祖父 。《吳興志》载:《唐傳》姚崇曾孫勗。两者称呼实乃出一辙。
4、“勖”和“勗”的读音和词义
“勖”和“勗”都读音[XU四声]读“旭”。“勖”和“勗”皆“勉励”之义。
故唐《姚勖墓志》中的姚勖,和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中的姚勗,确为同一人。也确有其人。可信焉!
(四)、据张学锋先生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读西安出土唐姚无陂墓志》一文考证,姚思聪孙姚无陂也为武康人。
      节录:大周故姚府君墓志铭,曰:大周故平州司仓姚君墓志并序 (河 东薛撰 )君谋 (讳) 无陂, 某 (恐是衍 字) 字澄之, 吴兴武秦 (康 ) 人也。 姚墟寅庆, 氤氲岳渎之精; 历岫承家, 赫奕帝王之胤。被乎史谍, 可略而言。 祖思聪, 唐银青光禄大大、使持节杭州诸军事、行杭州刺史。
1 a' O, G# ^" v* x) E; F/ t$ W    志称无陂 “吴兴武秦人”, “祖思聪, 唐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行杭州刺史”。吴兴郡无武秦县, “武秦”乃“武康”之误, 姚氏是南朝以来吴兴武康著姓。梁陈隋唐初姚氏最著名者可数姚僧垣及姚察、姚最兄弟和察子姚思廉。僧垣传见 《北周书 》卷四七、《北 史》卷九 ○, 姚察传见 《陈书 》卷二七、 《南史》卷六九, 姚最传附见于僧垣传, 思 廉传见 《旧唐书》卷七三、《新唐书》卷一 ○二。僧垣、最父子擅长文学、医学, 见著 于周隋二代。察、思廉父子, 皆以文史见 长, 撰著 《梁书》、《陈书》。尤以思廉在唐 太宗时期的活动为最, 形象列于 “十八学士图”, 文学褚亮为之赞。无陂祖父名思聪, 据 《新唐书》卷七四下 《宰相世系表》 姚氏,思聪为姚最之子,则思廉、思聪互为从兄弟。无陂为思聪之孙,思廉之从孙,属吴兴姚氏家族成员,其社会地位亦可窥知一斑。 虽后世追述僧垣八世祖姚信是孙吴太常卿, 但吴兴武康姚氏两晋时期几不见史籍。 刘宋元嘉末年有吴兴姚峤者, 颇知吴郡、吴 兴、晋陵、义兴四郡水利事, 扬州刺史刘浚 曾上书请求按姚峤的建议动用乌程、武康、 东迁三县民工从武康 溪开漕谷湖直出海 口。事见 《宋书》卷九九 《二凶传》。在上 书中, 刘浚称姚峤为 “州民”。看来当时武 康的姚氏尚处于封山占水、增扩庄园的开发 领主阶段。在刘宋历史上登场的并能够基本 上确定为武康姚氏的还有姚系祖 ( 《宋书》 卷四八 《朱龄石传 》) 、姚宏祖 ( 《宋书 》 卷八四孔觊传》) 、姚天覆 (同前) 、姚道和 ( 《宋书 》卷七四 《沈攸之传 》、卷八四 《孔觊传》) 等人。其中姚确系祖 “武康人”。
3 |- f( I' t# S' P4 ~
(五)、僧垣传见 《北周书 》卷四七、《北 史》卷九 ○:姚僧垣  约生于499年(南齐永元元年),卒于583年(隋开皇三年),享年84岁。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的八世孙。
(六)、《南史》姚察傳(《陈书 》卷二七、 《南史》卷六九)记载: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国太常卿姚信的九世孙。

& m: c, o" ^3 V- Q% d2 ?9 V" H
(七)、《唐書》姚思廉傳记载:姚思廉,察之子。陳亡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京兆萬年人,孫(王壽)。
. Q7 T& l" K8 `- v/ y; @3 T5 W
(八)、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载:烏程縣部分,“今歷攷史傳諸書自吳至唐得二十二人姚憲 統記武康人為烏程令(注:姚先排第一,应是三国吴人)。

- P/ X9 T, i6 l% P
(九)、明嘉靖《武康志》人物表载:姚恢青州刺史,三国吴姚信太常卿、姚陶寧浦太守、姚奋太傅、姚宪乌程令,梁姚察太子舍人,唐姚思廉弘文馆学士。则皆为里人。
       明嘉靖《武康志》姓氏又载:信子陶吳寧浦太守,陶子奮太傅,晉之藏至散騎常侍武韞、與梁之璿、壽、文、祥、欽凡六人,皆至給事中,吳之參、憲、翊,晉之向、選,梁之康、遏、通、緒、茂皆為縣令,並武康人。
(十)、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墓志并序》(以下称《姚懿墓志铭》)载“武都则声流东汉,太常则名重南国。”,武都也即武康也。
据现收藏于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墓志并序》(志石为青石质,呈方形,边长75厘米,厚15厘米 。志文共33行,1033字,现已被收录入吴钢、王京阳主编,马驰、赵跟喜等先生点校《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一书中)载: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妫汭淼其昌源,姚墟奥其灵壤。因生是宅,爰此开宗。蒸蒸大烈,绵绵逾永。武都则声流东汉,太常则名重南国。晋宋齐梁,人英历秀,文武将相,吾门盈之矣!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资士远之忠亮,秀恭泉之方范。百夫之强,声高比兴;万人之敌,气盖关张。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价重三倾,礼登八命。去襜为理,道革齐都;露冕临人,风遗魏国。父祥,隋怀州长史,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舆而就辟,仪端右而作范,以二崤之地,当两京之冲,遂兼检校函谷关都尉。汉朝丞相之子方膺此任,以公经济之材,故从斯委,乃密有部署,将攀鳞翼,未集大勋,奄违昭代。
( N( I" K' ~" Q4 ]2 V* o    (笔者)特别是“武都则声流东汉,太常则名重南国”这一句,“武都”应该理解为武康,或武康定居的姚氏祖先姚恢等,“太常”则是吳太常卿姚信不疑。
: y0 c# h+ j/ J6 D/ n        按上述武康历名武康、武州、武源三名,而此墓志为唐朝撰写,实可撰之为“武都”,“都”者姚氏发源地之意也。- N! d. c4 m' c
      而姚恢虽生卒不详,东汉时确为青州刺史。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刺史巡行郡县。主要负责整顿吏治、断理冤狱,为地方行政长官。故因官职前加“武”概不可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0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