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姚尚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吉姚家大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09-4-21 16:07:36 | 只看该作者

姚源流·派语

姚家修谱找姚网
1921年(邵阳)《邵陵姚氏族谱》"序"和"世系"称始祖岩,字尔瞻,浙江桐庐人(一说由浙江徙居江西泰和圳上),宋景定授武冈知军,卒于官,其子苾、芝流寓武冈。苾之长子义魁,字宏仁,元末世乱,由武冈徙居邵东佘田,继徙甘棠,为甘棠支祖。芝公子义昌,自佘田迁邵邑北砂子田,为砂田支祖。另一支留田,始祖嶽公,亦由浙江桐庐迁豫之上蔡,子荣,官指挥,荣子贵昭,因与甘棠、砂田两支合谱,乃增"义",名义贵。义贵为留田支祖。是谱为三支合修谱。" V: E+ M7 g! l
, L* y. I0 L% k4 ~% Z
  (乾隆丁酉三支合修世次,自十七世起)为德本家珍 (同治甲戌续增)作述济美 积善庆长 永延贻泽 振绳代昌 (又续增)共和肇建 咸乐平康 宏惟先祖 荫锡嘉祥。
/ U. B" w! E* a) L5 Y2 H8 x
+ H2 f. Z# N5 |  w* ~) Z5 ~. \  清宣统三年(1911)(益阳)《姚氏鹿山五修支谱》"源流记"云:姚氏发源澬水者,则为六亭公,讳囗禄,字在中,籍江西吉安泰和县圳上,宋时筮仕燕京宛平,右迁山西平阳,治中陞宝庆太守,解组游益,爱其山水,卜宅永乐乡之缺头岭标公嘴。公生承仕,仕生真性、真情。真性生受一郎、福五郎。福居侍郎桥。受好读书,负笈金陵,肄业入南监,以金陵籍擢益州牧,落业白鹿城南,受号鹿山。真情官至工部侍郎,徙居黄州采石街。据《下梅塘姚氏支谱》称福公生顺一、权一(迁九子冲)、秉一(迁杉木桥)、顺五(迁桃花江)。顺一生念达、念道(迁川门湾)、念华(迁安化山口)等。念达生思仁、思义、思礼、思智、思信、思富。信守祖业,生永定、永宥。宥居上梅塘,定居下梅塘,即为两支房是也。, t7 q9 \" z) |& J

- o% {5 P; q( _! S  (原派,受一支房)囗承贞受文 必以仕秉正 定安邦立思 (福五支房)禄承贞福顺 念思永志正 贤能显祖荣 (合修增派)华章逢国运 教育振家声 守道如珍友 敦修自景行 奇才光后裔 盛业继先程 经术儒林重 勋猷著鼎铭。
7 _4 c0 E0 Q, f  F  L1 D( G( {7 [) s- T: f
  麻阳《姚氏族谱》称:迁湘始祖于明成化年间由江西迁湖广桃源,旋徙沅州、晃县等地。明末,世清公派下八世孙现楚由沅州岩子坪迁麻阳白泥田(谭家寨姚家),十四世孙荣武由姚家迁居凤凰枫木湾,继迁麻阳也乔坪(野鸡坪)。有十六世孙于清咸丰年间由芷江扎牛坪姚湾徙麻阳之西冲湾。' q( d! D; c0 ^9 q. k
3 `" L; l4 f) {$ Z- Y$ x
  (原派)思维世志子 天永必通淮 正大贤文启 荣华复照忠 (续派,"照忠"二字不用)绍祖炳元茂 敦伦岁应昌 国朝隆上选 英秀定联方 (野鸡坪姚家后十字则是:彤庭隆选建 英哲定联方)1 f% x4 l, l9 f" j2 a! x

9 Y1 l, c4 Y. |# S5 T. P+ ]8 j  按:《通志·氏族略三》:"姚氏,虞之姓也。虞舜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后世亦有以为氏者。《左传》郑大夫姚句耳是也。汉有谏议大夫姚平。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居吴郡,改姓妫氏。五代孙敷又为姚氏。又谨按: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二姓可通。"$ H4 L6 n, k, Z

( F; v0 K& O+ f3 C, L+ r) T  少数民族姓。湘西土家族、苗族有姚姓。
1 O8 U# f7 K: ^+ I" g8 \1 l2 s: Z- R0 u' H$ o
  郡望·堂号0 [2 s/ G/ C7 I8 u8 a4 E+ H
6 [- X8 V6 A; e% h2 O* G
  吴兴郡/ \4 w% }3 J# w+ V9 I
$ u* {, u& _8 ]
  耕余堂:出于明姚汝循事典。姚汝循,江宁(今南京)人,字叙卿,号凤麓。嘉靖进士。历任大名知府,嘉应知州。罢官后,历游燕、赵、蜀诸地。晚年退耕秦淮。有《耕余集》,强调土生万物,以农为本。其裔孙遂以"耕余"作为堂号。
" q5 u0 L% G: ~& R( d
& `6 d% S6 h9 l1 C  还有比较普遍使用的吴兴堂,以及重华堂(受姓始祖舜,名重华)、妫汭堂等。# R7 i' o' P2 c/ o; e, @) ^$ n
9 y0 [. j3 [# E3 Q
  堂联
( y* W; @0 D6 \( A$ \9 y) S! U8 w( T
  学闳两汉(姚燧);书撰梁陈(姚察父子)。
8 R8 K4 f( ], w6 n# y  大典光华夏(姚广孝);文章耀桐城(姚鼐)。
2 Z0 |6 z2 q5 ]  父子成双史(姚察父子);兄弟号二姚(姚麟兄弟)。7 \' ^! e' G. b3 t. h# @
9 A$ y9 Z9 M, V0 J7 o
  历代名人
' T* K& t1 B4 o4 O/ b2 w$ V/ h
! E4 v& q3 j, l; X  临湘人姚明善,官监察御史,随平江伯陈瑄开凿运河;武陵(今常德)人姚学闵,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河南布政使,加太常寺卿;临湘人姚文光,由人荐举升江西赣州府知府,兼护理吉南赣宁兵备道;武陵人姚其旋,清乾隆年间历官知县、松江府同知;东安人姚华瓒,精研《易》,著有《卜易正断》;长沙人姚连陞,入湘军,以军功官提督;益阳人姚绍崇,著有《论语衍义》、《广西志略》等书;姚洪业,反清志士,1906年投黄浦江而死,归葬长沙岳麓山;保靖人姚彦,土家族,中共北京地委领导人之一,与李大钊等一起遭张作霖杀害;长沙人姚舜生,农业教育家;张庚,原名姚禹玄,戏剧理论家、戏曲史家;姚陆其,女,国画家;邵阳人姚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武冈(今洞口)人姚际唐,皮肤科专家;益阳人姚梅镇,法学家;桃源人姚绍福,航天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09-4-21 16:15:27 | 只看该作者

百家姓常识之二 新旧《百家姓》:五百字影响上千年

百家姓常识之二 新旧《百家姓》:五百字影响上千年# _* L; l; @4 q

7 x# v' F4 k9 Y2 X* X7 S; Z% w9 z# e$ ~  a4 T2 e' }
作者:肖茂红  编辑:杨天树
" |2 ~5 b: }0 c! j: a
) s' Y! B3 t: x! j: a6 Q& Z8 T+ \) |$ |) ^  D; h2 Q

: t7 }; o, \1 `- `4 j百家姓寻根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北岭山南麓盘古坑的盘古风景区里,在这里可以找到姓氏的起源、分支、迁移以及最具权威性的姓氏始祖画像。
( {5 v8 J6 [& `3 |
# C* l# t" w2 b- n; r!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四字歌谣,只要是中国人,哪怕目不识丁,都知道是《百家姓》的开篇之句。《百家姓》虽然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但它系何人所作?何时出版?这些问题却至今没有确切答案。   |# R3 ~3 J8 X  b
3 c+ a( s9 K7 P5 P6 `
《百家姓》的排序每句只有最后一个字讲究押韵,琅琅上口,其他姓氏的位置没有特别讲究,但首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选择却是有缘故的。据宋朝学者王明清的研究,《百家姓》是由北宋初年一“钱塘老儒”所著。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当时属于吴越国,北宋建立以后,吴越国依附了宋朝,得以继续存活了十几年。因为宋朝皇帝姓赵,作为当朝国姓的“赵”,理所当然列为首姓。“钱”是吴越国国主的姓氏,得以排列第二。“孙”是时任吴越国国主的钱俶正妃之姓,排第三。“李”既是十代时南唐国主之姓,江南大族也多李氏,排第四。至于次句“周吴郑王”四姓,都是吴越国开国以来历代后妃们的姓氏。由此可见,“赵”姓被冠以首位,乃是出于“尊国姓”的原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为首句,也打上了强烈的权力烙印。
/ M/ L/ L% B/ {
$ Y* u- M' f% `7 ~) {; ?4 J# s/ f6 {事实上,《百家姓》的出现并不是始于北宋,早在唐代,就已有《百家姓》的出版,但也许是宋代以后才开始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因此,说到《百家姓》,包括许多学者在内,大家一般都认可是北宋“钱塘老儒”所著。
7 _( t. D+ F9 Z2 y: m; f9 D
# R- T' ~- w* s# M. j* E虽然名为“百家姓”,但它并不仅仅收录一百个姓氏。据统计,北宋“钱塘老儒”所编的旧《百家姓》常用版本收录有507个姓,其中单姓447个,复姓60个,全文共568个字。虽然只有五百余字,但它并没有因为简短而被人忽视,相反,它历久风行,长盛不衰,影响极为深广。它因为事关人们的姓氏郡望而受到普遍欢迎,而且它的文字几乎不重复,兼之押韵,十分适合做儿童读物,从而成为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启蒙学教材。 " g( D, X5 U* [# f! w- h; ~( @% l
! G$ ~+ z/ r; c+ P
《百家姓》从诞生之后就不停的被改编。不管是元明清时期,还是当代,《百家姓》的版本一直在不断的流变之中。究其原因,元明清时代的改编主要是因为《百家姓》为了“尊国姓”而以“赵”开篇,带上了强烈的的赵宋皇室意味,这是为其它朝代的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比如,明朝改编的《百家姓》就有以明朝国主之姓“朱”字起头的。清朝时,由于皇帝是满族人,以“爱新觉罗”为国姓,一时难倒不少有兴趣编姓氏的人。后来,康熙皇帝下旨编订《御制百家姓》,巧妙地用万世师表的孔子姓氏“孔”字开篇,化解了这道难题。虽然改编版本种类有很多,在表现格式等方面也花足了功夫,但它们却都无法取代原稿。
; D& Z$ x2 f$ g! I9 z1 \2 K$ l& R# v6 b1 T9 X! q
到了当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统计各姓人口提供了可能。《百家姓》的排序也迎来了新的突破。 . y/ L9 N5 X# `! q* B7 f' {9 C
, ?/ L- u: u( d
1982年,我国进行了全国人口大普查。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对中国姓氏进行了抽样统计,它抽样调查的依据为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0.05%随机抽样资料(约57万人),以及1970年台湾省的人口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这十个人口大姓。此次的抽样统计影响很大,被称为新《百家姓》。
2 E1 q& W3 ]: X  a+ q4 A- `* h$ E) p
虽然1987年的新《百家姓》已经大致能看出中国姓氏人口分布的概况,但是由于抽样调查的人口数量有限,其科学准确度也自然有限。到了200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姓氏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深圳市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对中国人口姓氏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调查。此次调查历时两年,涉及全国一千多个县市,得到的人口数量为2.96亿,有关姓氏为4100个。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出炉的2006年版的新《百家姓》,很快取代了1987年版的《百家姓》。这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从排在前十位的姓氏来看,两次调查结果的差别并不大,只有“赵、黄”二姓调换了位置。但事实上,在100大姓中,只有李(1)、王(2)张(3)、刘(4)、陈(5)、杨(6)、周(9)、吴(10)、徐(11)、孙(12)、谢(24)、萧(30)苏(41)、任(59)这14个姓保持了位置不变,其它的均有变动。
3 Y# o+ w4 r8 ?* Z3 ]  ?( l+ }' d* A$ r6 I6 P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根据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排版出了最新的《百家姓》。最新结果显示,姓氏人口总数在两千万以上的有十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其中,王姓由第二位升为第一位,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李姓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张姓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前100个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4.77%。 ) \+ R  ~3 b) Z8 K) m  L: K0 e

" H+ z/ Z) {2 T# h# A新版《百家姓》借助现代科技,按人口多寡进行排序,为人们更好的了解姓氏知识提供了方便,它们与《百家姓》原稿相得益彰,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与认可。
4 d7 F) x9 l8 ^# t
( l( e* u, A$ M1 `. I附录一:北宋版旧《百家姓》常用版本
: R% C, Y3 ]$ o: B" z5 k- H6 Z1 G1 A" |: w2 b. N) J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 m, m; D  W  W
- I8 |  q) H2 Z* c$ L( e2 a  I' V% x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A1 ]$ z) S$ \1 f2 M
' U# y$ ~3 Y, D% \' E. k/ H. _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 V0 x. R( A) H  d8 x2 r# c: F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 c  ^3 C' s! O6 c' E
7 G& v+ Q1 W! g" `/ P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 s# z9 D6 y* E  F- X
. v- q  P& s6 C1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 ^9 z" o& C8 h1 i) X3 {6 e6 X9 G: H' N" o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 h5 s/ q5 g0 z  j) x6 c
! _1 u* P( w7 y! N+ B. W5 k4 p8 O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 Q! O3 T  g# |6 j) l# \; n

$ T3 b8 w; z2 O7 i( o: J% d" r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6 u  ?: x5 [9 h* f/ N1 e
" [3 K3 F# ^- a/ b; K; r- ?$ u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 H% D! V7 b/ [9 V/ k, ~2 z

/ ]0 r" s( i0 ?  ~9 R6 w# S1 s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6 `& ^; Z3 |- n! V, |, J$ `# R: H0 c% O
, k/ P7 d7 l9 f0 _6 `" w5 o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 X) I" {: r4 }. \8 N& j

' q7 f3 K2 f8 p# D' I$ n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 J  `: d& J) C- M2 C1 d# i/ g
8 A1 t# q) h* O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 X. ?) l# i* \
! Q/ V; u( U  O  j  j4 ~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8 a- b- e3 D3 I% d! c# F
8 n/ l6 j/ f7 ]3 v+ b0 v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 L: l4 F# ~4 j) X! h" C

6 b# K1 K0 K, q/ H7 R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后桓公
5 G7 ^( y5 d, ^. t$ j
3 r% ?. f& m; I0 e4 b4 }6 ?% J. Q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 X( @0 \% ^# h: o7 ^1 v3 G7 S; q# A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9 i$ F# R5 R( l9 O% e6 ?2 k: L9 e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1 S* L* S* E& g& d% P& G9 a' I/ ]9 ^
  _* c0 Y  m4 X0 x' M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4 H) `" x) _5 b2 a

. ~& ^! @( J7 [/ H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8 g5 K3 m$ f, y! l' z1 i
7 ?1 M- _4 \% t6 a/ d( u/ r$ Z) M  g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  j2 A4 P6 L" E; w" U  c
8 x$ e7 M, A* x' M# }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 f/ T5 i& ?# ?, d9 M/ z
) _) U) }0 K( ^( R2 X附录二:2006版新《百家姓》2 H  q0 I6 H8 P2 D
3 G& F. |. g/ ^9 K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 9 t1 e, X% Y5 D, h& {4 a

/ @5 M* D) U% V' J( D4 c1 k' O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  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
( e/ N9 p% K) p8 ~3 y
# i8 n1 s6 I6 L8 D. ?/ X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  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 ) q& \# F+ U: S' K6 V6 @$ ^

. Y8 e; a( W( |4 q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  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 + z' K* k& [4 d0 k2 R
9 U# w$ `' i. X, J3 f8 g
顾侯邵孟龙万段章钱汤  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09-4-21 16:17:39 | 只看该作者

百家姓常识之一 姓氏总说:新陈代谢 中华姓氏知多少

百家姓常识之一 姓氏总说:新陈代谢 中华姓氏知多少
% E' Y( L7 G; ~' g5 a6 x5 ^# S* W+ q; H/ ?6 L$ U4 B
: N0 v% E- |* G' L+ C. X2 v
作者:西秦斗木  编辑:杨天树
- A9 f/ O7 H5 z9 X$ P4 u3 I, p- d1 B! K6 o, I# r4 k% n0 V0 u) @, f/ s
/ k8 `. X& w. Z# d3 b

3 m, `; X, Y8 K* E+ K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古代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姓氏。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秦汉以后,“姓”与“氏”逐渐合流,“姓氏合一”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 G) L7 v" D+ [% N% e0 q
4 |) y% S& B1 O" F6 Q那么,现在有多少姓氏呢?
1 M) r3 O3 @# q; f/ [' E& o, c* q0 @; M* _; }
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搜集的数据显示:正在使用和曾经使用的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569个,五字姓氏96个,六字姓氏22个,七字姓氏7个,八字姓氏3个,九个姓氏1个。另外,还包括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到了2006年,袁义达搜集的姓氏达到23000个左右,这也是迄今为止最新的统计数据。
  r4 P  b4 ?) o* l
% F; u; _' c# a5 o1 e; K$ Q3 ~' {  c
7 ?; Q7 _# m; D6 X
: s- r9 R: k* [8 h* f! v* |$ ?& F这么庞大的姓氏数量主要产生于这样几种方式: : ]# q; o6 g  ]' }

, G& i4 N; y" @6 h2 r以古姓为氏。如姬、姜、姒、任(妊)等,这些带女字旁的姓氏多是母系社会时期产生的。另外还有古姓风、子、伊等。先秦时期,同“姓”的人是不可以结婚的,《论语》中记载,鲁昭公(姬姓)娶吴女(姬姓)为妻,当时人指责他“不知礼”。鲁昭公为此改称吴女为“吴孟氏”,而不说“姬孟氏”。而孔子说昭公知礼,被陈司败借此好好嘲弄了一番。 : G5 g: |# [+ z$ U  q5 t9 b
0 h) `7 D: m; D; n( C7 F5 B
以国作为姓氏。这种方式产生的姓氏最多。韩、赵、魏、齐、鲁、蔡、曹等这些现在常见的姓氏,多是源于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也以国为氏。汉武帝时,西羌滇国归降,其后人就称为滇氏。安息国太子在洛阳定居,其后以安为氏。
" A$ t( Q4 f( y* Z0 A" y5 M
$ ]4 Z$ }! T. |: |' n8 `* L先秦时官职多为世袭,以官职名作为姓氏也很普遍。周代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其后代就以“凌”为氏。春秋时期,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子孙后世以“褚”为氏。史、仓、库、司马、司徒、司空等姓氏也由此而来。
9 q% z) l( Q- {6 P. [
$ l2 V" g. L# ~4 j  |现在的大姓“李”的由来也与此有关。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理官职位,其子孙就以“理”为氏,此后因“食木子得生”,改“理”为“李”。
" j3 y; e, G8 q' e& g( T3 t% \
4 ^8 ?* V: e4 b# L7 m1 \; D4 [以祖先的名、字、谥号、封地等为姓氏。比如,现今谱系保存最完整的孔氏就是以先祖的字为氏。宋国的公孙嘉,字孔文,其后人就以孔为姓氏。另外这种方式产生的姓氏还有皇甫、戴、苏等。
4 C% |) A  M) v! X' V) e7 K7 S* z( y' l4 j3 |7 T  Y
赐姓,也是姓氏产生的一大方式。李唐王朝大量赐姓李,朱明王朝赐姓朱。这样不仅显示皇恩,也造成了这些姓氏的大繁荣和大发展。赐姓也成为李、朱、刘等姓氏成为大姓的重要原因。
* r( D+ l9 I+ t# e, r* A2 v( X
/ |) N1 g$ i& a! L3 z5 d# f2 @赐姓意味着改姓,而改姓是姓氏发展的常见方式。古代因避讳、避祸等原因,往往改变姓氏。如晋朝避讳司马师,“师”姓只好缺笔改为“帅”姓。其他的如“丘”与“邱”等。
# d) G3 R8 u- G4 l
/ v! E+ m0 W* y; d& Q% J甚至一个姓氏会变成多个姓氏,如司马迁的后人为避祸,将“司马”二字分开填笔,形成“同”姓与“冯”姓。 ; z2 G4 N% [% n- n; k1 B6 x

0 `& i& o* ?- d! O除此之外,还有以居住地作为姓氏,如东郭、西门、南宫等;以排行、时序作为姓氏,如孟、仲、叔以及甲、乙、丙、丁等;以图腾崇拜对象为姓氏,如马、牛、羊、龙、凤等。
& |- E& ^2 M( A! [  z8 }% }. m; {! \; V. @# V
可见,姓氏的产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一个姓氏会有多种产生方式。同姓并不一定会同源。比如安徽绩溪“七支胡”中的明经胡氏源于李姓。这样形成的23000多个姓氏中,现在使用的姓氏仅有4100多个。也就是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近20000的姓氏不再使用或者消失了。 & T( Q" u, u% t& p1 |6 Q' e
" K0 T; B# M9 v* R
而这4100多个姓氏绝大多数是单字姓,大多是常见的汉字。其中,不少姓氏是很新奇的,比如“东”、“南”、“西”、“北”。这四个常见的汉字也是姓氏。目前东姓在江苏、黑龙江、河北、甘肃等地都有分布;西姓在山东有分布;南姓在河南一带很多;北姓在河北、山西、四川都有分布。这些姓氏的数量是很少。这种汉字常见,姓氏却不常见的还有“油”、“盐”、“酱”、“醋”等姓氏。
3 w+ O" G, A9 P4 {+ b- F
+ q! |" w' M( ]; ?, [. q而在姓氏的发展中,随着一些姓氏的消失,也生成新的姓氏。 $ q2 i1 |; W: w& s: _& @; C

. ~" A0 O" E; `4 r# F当下流行的“张王”、“刘陈”等姓就是一种姓氏发展的新姓氏。这种姓氏在福建、广东较多,是由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形成的。甚至,为了给宝宝起个好名字,有些父母使用“新”的姓氏。比如,选“一”作为姓氏。
% E8 t4 q. y  z2 Z. ]- y; f! O7 k5 G: H% d1 h& p0 W4 `
对此,2007年公安部研究起草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中做出硬性规定:子女可以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按照双姓起名,但是不算做复姓。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09-4-21 16:18:30 | 只看该作者

百家姓常识之十一 家谱:中国人的根 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

百家姓常识之十一 家谱:中国人的根 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
3 I5 Q7 q7 _/ k0 N9 i) u1 ^; f, x7 P
' o- Q" z9 T' W: \( |0 B4 N9 U8 z0 V* p. H, q/ E, H6 C( X
作者:岁月痕迹  编辑:杨天树 & t: A8 ^- m: e: _5 d

2 }+ J* A0 d3 R( Y+ ^& F0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重视宗族观念、世系传承的族群,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对名人的推崇、对家族世系的辨清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家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应运而生。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载体类似,家谱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在今天,家谱俨然成为了众人灵魂世界中“根”的代名词,体现了一种对家族凝聚力以及民族、文化归属感的诉求。
. d3 {: `) K, F" g, R& W. d2 A, M$ K5 F, X4 y
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家族起源、世系传承、迁徙、风俗人情及家族人物等情况的历史记录。将家谱定位为家史,也许并不为过。在某种意义上讲,家谱是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
# q  P; T( E7 i. |0 X; E
- F$ b+ K, b0 e) N  g$ }
. C5 P  U, R' X* _0 M7 X& w  u9 u3 Q3 ?/ R
刘氏宗谱
- u6 v, ]* u0 T4 N; C7 s. `1 s$ Z; F( R  V. b; N
有关家谱之起源,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根据部分史料记载,我们可大体推算出家谱早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了初步雏形。在原始氏族社会,区分族群、辨析血缘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而这极有可能便是家谱诞生之根源。“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则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口授家谱的存在。当然确切的证据来源则要推后到周代,宗法制的实施,王位、爵位继承之需要,使得厘清王室、诸侯、卿大夫的确切传承世系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时期,专门的谱牒编纂制度已经初现端倪。《周礼·春官》便有明证:“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便是《世本》的诞生,它记录了自黄帝到春秋时代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系传承,堪称中国谱牒专著的开山之作。当然,此时的家谱是由官方编修且只为王室贵族服务,在内容上大体只有一个传承世系图并附带简略说明,较为单一。
$ R% _* f! E6 d' v# l$ p, [, L; y$ s
秦汉时代,是中国谱牒发展转变的一个重要酝酿、调整期。伴随着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的出现,出于把持权柄的需要,他们开始将幕后黑手伸向了察举选官制度。于是乎,选官的考察依据不再是才学、品德而是家世、族望。顺应形势的变化,家谱纂修在内容上开始了初步地调整,单纯的世系传承图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在此时,其居住所在的州郡、家族之门第、官位爵位等等内容,渐渐被补充到了家谱之中。 % @# Q0 S5 l9 w# k2 T5 r
0 {0 z8 B7 L' T* ?% t
魏晋南北朝,是谱牒之风极盛的一个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诞生、门阀制度的确立,对于世家大族地位的极度推崇,使得谱牒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家谱已逐渐成为政府选官、家族联姻的根据。家谱实际上左右了一个人的仕途、婚姻等方方面面。由于家谱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上的突出作用,家谱在内容上又有所增加。地望、家世、官爵、婚配等方面的情况,成为家谱着重记录叙述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朝后期,源于战乱、人口迁徙及江南庶族地主势力的抬头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了没落,家谱文化即将迎来了它的变革期。
1 o3 Y# N: v3 ~  O+ b
( _4 v5 ~; o$ X8 z; _6 z自隋唐开始,士族制度的衰落,科举取士制度的施行,使得家谱原本承担的选官之使命逐渐淡化。而家谱一旦失去了以往选官出仕等方面的政治功能,也就失去了官修的意义。也就是在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令被打破。仿佛在一夜之间,民间修谱的热情被完全点燃。此时家谱的功用被最终定格在推崇祖先、弘扬家族文化、提高家族凝聚力上。官方禁令的放开,虽有利于家谱事业的繁荣,却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好面子的古人有时为拔高自己,附会一些原本与自己家族并不相关的名人,致使很多家谱在世系传承上出现了不少问题。此外,家谱修撰的体例上种类繁多,且多不固定,加剧了阅读即后世续谱的难度。 # @- k5 e  T6 E  l
$ {* a9 M+ ^" s0 j, u6 l# n& w# M
明清时期,家谱无论是在编纂体例还是内容上都已基本定型。一般而言,家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谱序、题辞、家谱图像(包括始祖、祠堂及其它标志性建筑)、家族起源迁徙、世系表(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体与苏洵创立的苏体最为流行)、家训、家族人物传记、艺文著述等等。并且也是在明清之际确立所谓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续谱原则。在明清时期,家谱编修无疑迎来了一个辉煌期。   S$ q" b8 i- I

! \: P, O9 t8 B# |7 G- U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初以及后来的文革时期,由于时局的动荡,且曾被认为是一种封建文化糟粕,中国的家谱文化一度饱受摧残,逐步走向了低谷。而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交通的发达,在某种层面上加剧了地缘方位的优势,而使得血脉亲情在这种潮流中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家谱文化的复兴,在今天不少农村地区,家谱续修之风再度兴起。然而,中国家谱文化事业要真正蓬勃发展,就必须积极走向城市、走向年轻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09-4-21 16:19:49 | 只看该作者

百家姓常识之十 堂号:宗族的标志 寻根问祖的文化符号

百家姓常识之十 堂号:宗族的标志 寻根问祖的文化符号
4 N9 r" c) ~$ Z$ P* b
& O9 p2 I) b1 m9 u/ E2 B" |
# z7 G+ e4 Q4 Q. P* S4 \% d  V作者:听涛楚隐  编辑:杨天树
) U! e; t7 h$ d* t+ z, f$ l$ [' A$ J: A8 l( l: ]1 Z3 `& w4 \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李四光祖家被称为“立本堂李家”等等。 & ~4 W" A. }) j3 v# o
2 r6 F+ X( R" I7 z0 Q0 U, ]
3 n6 F8 g% E+ c% G9 B$ {) e6 R

/ i1 H1 d9 r. F4 L" o山西“王家大院”门口大红灯笼高挂
9 U5 L9 r; Q+ b, K. ]
# r, G! x: h% h! s% A; ~所谓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由于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几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几处厅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这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号。为了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族、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兼有祠堂名号的含义。
6 o( v/ Y# B. `! K5 |. r% y9 Q- U
堂号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与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族的称号。它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仅是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的体现,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
: I6 O9 G% X9 J5 l& e1 |7 q  ]$ j; V' h/ N& R* m$ G
堂号可分为两大类:地域性堂号和非地域性堂号。地域性堂号又分两类:一类与姓氏的地望有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也称“郡号”或总堂号;一类与姓氏的郡望无关,是姓氏支系以所居地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为堂号。非地域性堂号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以各姓先人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等命名;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征,主要起教化作用的堂号。    |# n& f' @( m7 G# S$ S

7 Z( N5 j" L& _! d  p/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 [" G" Y* `6 A, c: e% D5 i# J9 R2 z8 i' a4 S+ l( A
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9 ]% A% [3 V! U* x$ w/ j
6 L& Y; ?2 S5 P
1、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 Z% @7 a+ E8 u( G* b4 {& f# J3 y) }, c. |' q; v1 W+ M8 g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 J. C0 X3 b( T. d" @6 B6 t

  I& N' g2 D! b" i4 W$ f. }* P% I, A/ W5 M1 S
1 `( L& @9 K; v2 E3 [
湛江南山镇(原五里乡)的五里村,慈义庙前的六角石,六角弧弦,制工考究,意蕴“六桂飘香” 4 k0 y% w/ V: b; m

  U8 Q( x* ^0 y3 J/ p2、以地域命名堂号
! f6 o- x0 M2 M* p1 \) b! j5 r2 \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参见文后附表)。如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 H! f1 q* A, Z

! B" B+ p- [, h3 }- ^) G
/ v8 }/ g4 d" u" ?, _3 ]  L" ~
  J* I( C2 R3 @5 A2 V% p0 t. ]台湾新屋乡后湖村徐家东海堂
( Z9 y1 r: `& V% ^! b1 i; V" ^
. q2 j3 E6 U) p3、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3 Z! h6 c7 U# V' ~/ l/ K' Q9 M
  Z% x, c/ L4 d- P/ S' M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 O! y+ m% l* Z/ K3 [  J8 P/ f* U
9 y! w& M$ l  [3 x& Y' o8 \3 f% |* S% z: [: @: o

- G' B4 N  z& h" J) B. j山西弘农杨氏“四知堂” 1 V) d+ g* ^/ V3 n
9 V! G# I9 p, X% V/ L0 W: A# P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 k- ~1 e; ^6 ^6 f1 T
- x& [* B& ?5 X4 w) t; ^' P2 b4、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 y0 J, _. G/ p1 ?2 F. x8 A7 W$ d' j; n! c! T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 u" s6 N5 m: K; c1 o/ J) e* z

" a4 W+ x( N4 s) Z" U4 @1 P) H' f- i; I

) G0 E3 A/ r( m3 L5 u/ ]% @/ S【图左】:广西横县的伏波庙大门. o% G  K+ F/ Q* Q" v* r; `$ i  N0 b/ r
9 A( c' d$ K5 A6 n; l
【图右】:伏波将军马援座像。马援很像一位消防队员,东汉王朝哪里燃起战火,他就立刻前往扑救。 ! D( @6 ?0 ]5 ]- q% w. \
5 v: h5 z/ ]0 Y6 C+ K  ?# X& S' i; k$ \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5 O3 k2 k* O% s

! w# L9 u' L+ Z! W5、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 F. z, s) F  a0 `; R# n1 }
  }0 O8 l( ^3 R% o- W5 s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 c4 N" Y0 J% u" U7 B* T1 m

& I; |9 N9 S, V* T* @, l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 l6 n; _6 H3 c* I& U, V) Q4 Z( m9 X! _

. d& X. x* g2 E: r2 \
: N, T7 K$ [% Y7 }, n) P4 i, q峡阳张氏百忍堂 . f* H$ N' A! ?/ e' y
# X" V8 K6 d( h) N  t4 H/ P# V
6、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 t9 k9 I2 ]2 }* f/ V% \% ~# q
- j( @. k' _* y; i  `' Q9 B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6 D* m& U% m5 j$ i
0 L$ W! X* Y# b5 |- Y$ b
$ b6 [5 o* H; J  u  C
+ h( y8 E& N. J* U- U& I& ^
广西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洲村爱莲堂 * |* V2 y; i* E

1 [7 P& U8 s9 n, P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0 d" F4 s& H& F, P5 Z, V% j
% z% S# _- J; g+ _" ~
  U9 w; W0 T' N8 K% Q3 ^
% r3 T- a; b$ E9 O+ ~
江西镇江五柳堂
; O" ?6 M: v. R6 ~# W% G% x, W2 M
( Y: c' o! I2 B8 P' y7、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8 I" L% j9 n+ }( _8 t

& O- O3 z6 g5 d2 d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 Z9 r% ]& O; b1 k' }
' G" H* p* I9 ~3 h/ F# z5 _
4 X/ C* u4 x" C) y% S; v, v; R
1 k6 F9 j) @, w: c2 G山西洪洞三槐堂
6 s3 B7 ]& F! [
- z" W  ?- A3 [4 H- U5 L) `! l8、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5 Y3 K- R' ?! @# t
$ W1 u! o0 e. C; }/ o: S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 C: B, t' e- b( _2 M0 u7 F
7 O4 l4 @8 S9 v9 @8 E0 m) }, W- ?) x/ Z8 b& S

9 J" Q( y6 n* m河南登封与新密交界处为了纪念白居易修建的香山庙(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 Y# D5 [  S+ D! |! q) K0 s; x8 W0 p& }2 f- l+ j- Z- c9 v5 r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 g+ s4 ?, I* Q! s0 e) o; a" S+ J# \5 ^4 @9 |* x$ ]2 r6 ]$ ~6 U
9、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4 J" }3 g# I. j
8 _+ w1 `$ p- R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 A: O  w, [, S- X& c% O: v; V
; Y/ x6 d5 D  w$ L10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 C# z4 q+ |4 A7 h% @; Y1 u/ c2 j2 }$ s2 ], J  L8 x* v. w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 X& F% b8 J% R; c- r
8 N5 n' w$ S. l
11、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 f2 _) }! u7 ^+ A, Z  A

" f9 |% o$ U% h9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 f/ P4 {+ M6 V- u7 _6 N3 c. w6 N" N6 R- ?
12、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2 M5 d0 f5 P3 i9 e: o" B

# ^3 M4 Z8 {. b. L& T: N% N% d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 p3 T) i( z  ?: O! N! p
$ ~- x# a0 L1 t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 M4 C4 n& b2 g4 R5 S6 z  R" ], F) n; a7 ]- N
近年来,随着中国 开放改革进一步扩大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封建宗族主义的色彩,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堂号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着特殊的文化整合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9 }# k- I# Z, w; I2 ~$ s- K. K
- ]+ y' D: M; ?附:总堂号 - a4 T3 h9 O9 \' r- j
$ S; F; _4 M& v: U- Z; c
总堂号也称“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 D7 Y2 C# V1 [2 @" E

! `# ?4 v% J) S) b2 t0 n, K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7 x$ C% t/ A, c$ Q+ y- k1 e
! T; i9 o7 }6 `% d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8 r* Q" G" t3 r4 j$ t* {

5 y7 R) r% A; v. |( Q) h. x&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 {0 t. F' V/ N; X7 C1 l

. i# N5 i5 m7 {) _9 D!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5 n' ~3 f# m- P: u5 [: n' {2 u
6 B8 b3 q; J2 A! `: ]: N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3 T- W9 T0 P& I3 K# r0 R$ t- U" O3 M4 r1 D/ C6 ~! M; k/ L
点击查看更多堂号9 Z8 w2 s; }" o- Y. e7 p, x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6 P+ M+ T0 I1 c" [/ {( o, p' q# n# E3 c, x) W  Q5 a1 s0 g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9 b- E4 \* Z6 E; u! z  \2 ]/ I, a$ {
$ k" s% L" L0 k5 v/ D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4 x: ?) ?' a9 F
& e" w: S: q- W4 a% Z$ [: L6 f7 W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吴兴地。 " F5 t4 i8 F8 m+ A$ S- `! R

* t$ {8 q2 S  Z9 a1 d8 i( h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 `/ U$ q8 ?( B; \9 A& H9 Y

0 A; _$ d2 A2 U' `1 G% _  ^(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5 W3 l+ c5 @/ l$ H& U: J% j

0 A' |( o, }# M- \# b4 e  U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 @4 R; J( L' ?3 c2 E  [2 Y7 h. J7 `' a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 O. F% ?# p+ a! b9 h( E
) w3 r1 _9 a8 ~5 _6 ]  p) c9 e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 U. b; c3 h9 ]& g- [4 g2 f! ?$ B" M3 g, i  F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颖州府。
. c# o: _! z- }2 U, z( ~- P1 p. u$ |& {, [; h& r: n+ w: ^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 y3 C: q; R) l

5 V1 k& X8 G; f$ @* W8 y: q* m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6 D0 ?* A9 y  u2 i* E6 {7 f% M

- w5 f& j6 K" f' h( c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 ~) p6 @7 F( s/ L3 O2 w0 F
7 S5 `# e6 s; W. @; O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 c. d' }% l  N9 E; l$ I7 k
! c& ^! T6 V7 [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 d# o8 S1 J4 ^6 c8 A! ]
" E. @- y1 }0 K/ M+ c. P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6 V8 \3 w/ a( b) m2 U! u5 I" x# T+ A# |1 r" U" C- d: A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 t; @  g; _9 _! f2 i
- ~; c+ s. _+ o/ y  l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 @9 ?8 s2 H- ^9 ]. J, h, S! e' x# s- I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4 G4 `$ y4 Y2 ~" r4 o: K1 ?7 ~
+ p" q3 c" t# S( I; w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5 Z1 l& D: O$ W5 Z, t$ K% Z9 O# N& b/ \7 ]1 \/ Y# d; _8 l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6 W  H) U' E. h. [3 A0 @: q6 c: K0 R) F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 e5 Z  F$ \  m* H
' U4 Z3 n! q, C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 M5 [6 @; ], q8 P

& j4 v! t8 U/ P" r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 E  q5 O3 [! Z, m7 @. C! n% h; ^8 C  {: F& N, e4 O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 I5 X- R' u# M. m2 L/ ]5 ~2 C7 w/ r4 f, v; a; T; m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 F. @" D$ g+ B5 _' x/ ]8 F+ S9 u9 M2 {( m9 w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 A6 S; j7 Q! B! D- l

: o0 y( G( m9 g% e$ @5 D% g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 w. W8 Y! N/ V1 f( u
& A1 m' Y/ |% [9 W# l+ n& B3 s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 @: d  {2 A) [% k' m7 Z( l; K  X- \8 H* l' b! n' X5 }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 J+ _6 m  f9 P/ _3 k
8 |7 q9 l) v4 U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 L. E/ d- K2 G$ `. t- H+ e9 o; P# W8 Q2 Z6 j; N6 o1 ]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6 G" J% R" q" R, h* Y$ p2 a
4 c5 f1 ^$ y' F1 Y# I9 _3 {2 F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 P8 k1 }8 i* L; c. c7 z8 s, W' D7 H6 V1 D0 Q* J0 o8 E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3 z; B: @! v) C2 \: h( U9 N4 c* g0 _7 d1 d7 d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 ^6 ^6 @) D/ ^! B& t- S' }1 _

& N; y0 W! j$ @; d0 u0 r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3 n0 u0 g, K  u( p5 u0 l0 \" h
: s3 K8 H: c9 A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 Q  g: Z% X( I/ W' q
, F, o: s9 Z- {. e4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 P6 Y7 v0 B! N+ z. r+ O$ R( [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 i) k2 z* |- @& f8 C

3 k# P/ f' g; h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5 C- E: F; }6 |. M
8 k* ]) \: |$ \/ T#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0 O9 J% @1 K: G

( J! k# P4 C2 B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 _( m. x7 y) b$ _
! l6 I8 X& J$ [$ H6 V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 {! q# M2 s. N/ d& S
' L7 z+ a- [2 |/ m+ n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 b$ \+ ?/ \9 }: R' S  R7 |+ R& f
* F: c' x9 ^' K; C4 I" H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0 `- p1 j, q+ s

0 ^0 m2 t0 m8 d! r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6 t: I# n8 J  F* a4 a, W* P

; X6 q! i9 g9 U, A6 e+ F' }2 O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 d; M+ _" T" E" [1 u) P

4 O* }2 b5 z2 `, r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 _! ~& }* t: {& ]6 J

1 X7 K" d7 h# }1 F; y9 @2 v'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 t- f- P0 f; c, C5 h/ ]& H
2 k9 N$ P9 A2 w4 p5 M: M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N( x" m' S# X8 F
0 `4 D' D& B6 R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 p$ V9 @. d! r3 s3 [6 W3 C" u" _( u" _! C% K. E, U: ]% W' g
57、颖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颖水流域。
& v* u4 ]6 t# r
$ k7 [) u- c) ]5 R3 x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 _& |9 Q/ P' h+ r; E5 i- j5 x- g! f. u8 a3 _- L% I. \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 q% x4 D. v( f3 A

; B  ?( _  `5 n. Q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 }0 }' y, C; h) R$ [
! G1 U/ l, s! T* J1 @: L* H4 @/ l61、琅瑜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 [1 n  C" M( c0 G6 s
3 B& Q/ a; Y2 w. H; V% l/ M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4 M$ e) r  ^9 x" s0 B! a% B& a+ Y& R# x$ X# y/ v6 K6 }7 b# W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1 F9 F* f! j. l3 A2 u+ t
% I. T  U' G, D; U3 r9 z. t% @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 j% J) F+ [1 M0 i2 G
7 u7 Q. `: ~6 f8 V* Z1 r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9 r; @! o2 c9 {  V

! V  w% k9 b1 o$ P: |$ l, ^7 Q: _( y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 w0 D' ?3 N: Q0 z& c2 L, n/ a
& r' ?$ q3 S4 F; N) v/ J/ ]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8 `3 g0 @* [. S/ |% |
, O/ f" ^; E; X' [. |9 Z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 n' S% t1 w  w$ U" y- m7 e0 a* t
% A3 s2 g  X# ^"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 d+ j' Y1 L3 Y5 ~- A6 T# ~' d
. I; ~7 n" U) V4 u. C9 ~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 M. Z9 M1 p8 \  p+ l

( S; g, W3 s4 H5 p) J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 R$ J, [, [) o9 |; ]# ?* s0 _# G5 I6 C# T) c8 z* S8 y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 h& q: L; x, j" ~5 K/ Y* g

% X5 f0 `2 ~. |) U! w6 d& ^7 P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 u* j4 Q1 c3 s; l- R4 U! ?; }
% [8 O) w" E9 o" e# a/ T4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4 ~4 q/ J8 K9 [$ T- ^9 N8 P4 q
8 L* f2 @2 D, W2 y+ \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 ~' f9 C6 @) s6 Q& a4 K* i; M' Y) s  d
- x) T5 D% i. X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1 w1 k8 n) C0 ~/ U. D) s& u
) r- Y$ l" X. t0 Y* k, N' P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 M& m6 Z6 [# B5 V5 A
( B$ Y  m4 O& e" w" })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6 n: p3 r1 s3 i7 J. h, ^2 l7 V1 ?2 E0 W$ H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 o6 |2 }8 z) u+ {1 F8 X- |6 I
9 n7 ^' g7 j1 x, K9 J8 q
80、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09-4-21 16:21:03 | 只看该作者

百家姓常识之七 郡望:门当户对

百家姓常识之七 郡望:门当户对 《西厢记》中的爱情障碍
- @" D5 x  \# ?" Y+ ~+ a6 S. i+ g& T+ z

$ x: K- {9 J) F3 g( v5 K# r作者:听涛楚隐  编辑:杨天树
5 x& Y: g/ W' @; s! c! k. M+ E
2 P% _% H$ |7 P. B* d7 e戏曲《西厢记》作为古典版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它在叙说爱情故事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与姓氏有关的话题:姓氏郡望,或简称“姓望”。( T, b% l8 ]) V8 m

! _1 X$ Z. Q* {$ _
3 h( o( i# r7 K. N& ^" w1 l
) o) p$ W5 }! Y+ c* |2 j1 O- U. K! E+ _+ y, d) w. [
/ l  p9 h9 \7 Y# N% W7 h8 }, o
元剧《西厢记》 扮相 ' z; @9 I- f/ K! A  L" m( h: c
1 R4 N$ c4 G" r9 j- C

7 B' q' i8 S) Y  c# h- B! e' e7 s3 O6 }* g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西厢记》的作者。《录鬼簿》把他列入 “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有一首追悼他的〔凌波仙〕词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 V5 J* Y- F4 J* `/ d+ a

7 v% j& ]  ?6 h2 Q话说唐代大诗人元稹,与崔家小姐莺莺一见钟情。但由于莺莺的母亲嫌弃元稹既有鲜卑族血统,门户又太低,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棒打鸳鸯。元稹以这段失意的感情为基础写成传奇《莺莺传》,元代杂剧家王实甫将其进一步演化,是为《西厢记》。
% ]- ~4 F( T( T- x4 l
5 M& |. A  C8 M# o不少看过《西厢记》的读者难免有些纳闷:张生的父亲是尚书,莺莺的父亲是宰相,相差并不大嘛,怎么就“门不当户不对”了?其实当时的“门当户对”并不是看官职高低,而是看姓氏郡望,即是否出生于名门望族。崔老太太所说“崔氏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也是事实,因为莺莺的父亲源自博陵崔氏,母亲源自荥阳郑氏,都在天下四大名门望族之列,而张生源自西洛张氏,并非海内望族,因此张生就无法和莺莺匹配。于是莺莺就由父母做主,被许配给了名门望族荥阳郑氏。 7 h* f9 X* L5 M* v; k8 M

+ a, g% a: W, h3 a8 b
; Q3 e- T; n2 u( p5 y6 ?, g5 C5 h. y+ L: ^: [
元稹(779一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河南(属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官至同中书下平章事,后借重宦官排挤名相裴度。其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I4 m7 T6 t7 y, p

* U3 A' i% A" k3 X: q所谓郡望,其实就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开始于先秦、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在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望”指的就是“望族”,即有声望的姓氏大族。“郡”、“望”合一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在某个固定州郡之中,因代出英才、门庭显赫而为当地人所敬重和仰望,成为该郡望族,故称“郡望”。随着时间推移,“郡望”还被用来指称“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即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那个郡。一般小姓有一到几个郡望,大姓则郡望较多,如王姓有21望,张姓则号称43望。
. e  e$ d1 A) Z) w* _+ H% h6 m& x- f4 v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把姓氏郡望作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依据,不同郡望品级的人不能当同样的官,不同郡望品级的人也不能通婚,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族,豪门大族)”的局面。在国家谱牒中抢占显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控制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时候连皇帝也得看这些世族大家的眼色行事,因为皇帝的废立也是他们说了算。如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陈留谢氏先后控制朝政,所谓“王、谢与马(皇族司马氏)共天下”。
) \+ \2 H  f2 F4 m8 ?' U, F; y, n6 }2 b) N
高门望族为了维护其特殊地位,往往在高门之间自为婚姻以保持“血统”纯正。南朝梁武帝时北魏大奖侯景归降,被封为河南王,显赫一时。为了在江左站稳脚跟,他求婚于王、谢两家都遭到拒绝,最后请梁武帝出面也无济于事。梁武帝无可奈何的对他说:“王、谢门第太高了,你高攀不上,还是道朱、张以下的望族中去挑吧。”其实在东晋南朝时期,王、谢、桓、庾这些高门大族相互通婚,水泼不进,连皇室求婚还得看他们给不给面子。
7 ]9 P/ k" {$ W/ V& E" i: z4 x6 F* F( [! e. j, {- E4 X
北魏时官方准备对汉姓重修谱籍,“陇西李氏”派人快马赶到洛阳,准备设法打通关节以便进入一等四姓,但还是没争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唐朝建立后,为此耿耿于怀的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命高士廉等人重修氏族志,结果清河崔氏被列为第一,李世民大怒道:“我陇西李氏贵为天子,难道还要屈居崔氏之后吗?”不识趣的高士廉受到严厉斥责,只好乖乖地将陇西李氏列为第一。自此,李姓成为天下第一大姓,陇西与赵郡李氏也跻身天下七大望族(另五个即为清河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列,他们之间相互通婚。唐高宗时,出身寒微的宰相李义府为儿子求婚于七大望族,不但处处碰壁还受到羞辱。李怀恨在心,便说服皇帝下诏禁止七大望族子女相互通婚。七大高门不甘心受此束缚,又不敢公然抗旨,只好偷偷的议婚论嫁,取消马车送亲、执扇吹奏等一系列排场仪式,改为天黑后弄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肩舆)抬新娘到男家。为了杜绝这种瞒天过海的伎俩,高宗与文宗又颁布禁止乘坐“檐子”的诏令,但都只能起一时之效。中唐以后,“檐子”迎亲居然成为一种有身份的标志,七大高门之外的人家贪慕虚荣纷纷学样。到了宋朝,“檐子”送嫁转为公开,“檐子”也开始被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以后再流变为花轿,并逐渐形成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和纳妾收房、寡妇再嫁不得乘花轿的禁忌。可见,这些民俗其实与姓氏郡望都不无瓜葛。 $ e2 L3 S* H) a, ^7 Z& f5 ?

2 o: _: q9 ?- g4 Y& L: @4 }
( z; r6 j) l& Y
. K9 d, s* G. D; q' e5 ]/ u“花轿”的来由与姓氏郡望有关
2 H$ r# e# e& G% Q" Z' _( w7 i5 c/ [0 v& X
由于郡望与一个人的政治生活、社会交往、婚丧嫁娶都密切相关,故而受到时人特别关注。不少人千方百计都想挤进等级较高的姓氏郡望中,称为“冒籍”,但一旦被查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例如南齐时有个著名的谱牒学家贾源,由于接受伧人王泰宝的贿赂,将其族冒入江左第一大高门琅玡王氏谱。事情败露后,倒霉的贾希镜马上下狱,按律当斩,由于其子向皇帝叩头流血乞免,才侥幸捡回一条老命。
0 H9 [3 U: I/ l- u: R/ A% v* k! G+ `
由于隋唐推行科举制,到唐朝中期以后,郡望与姓氏等级的政治意味逐渐消退,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自我炫耀的身份象征。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例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自称韩昌黎,也就是说他是韩姓最有名的郡望昌黎郡人氏。但实际上他的籍贯应该在河阳,即河南孟县。由此可见,郡望高低的社会影响之大,连韩愈这样品行高洁的士大夫都不能免俗。
* s. O( q' ]2 Y( i3 U/ ?  z6 Y% @" d0 }0 Q- }$ U1 ]

0 f0 o; A# D, [6 b: C- v" E, C7 I7 O
# t0 `: B$ Z" \- }# B+ A9 F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 U! r" E1 S/ D% L# [' t9 P
& S8 p: ?1 m0 m那么,郡望为何会成为家族社会地位的标志呢?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可见,先秦时期的社会地位标志是“氏”,奴隶和平民有名无氏。动荡、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等级制度受到极大冲击,“氏”作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淡化乃至消失。秦汉时期,“姓”与“氏”逐渐合而为一,伴随着士族(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制度的形成,“郡望”就成为彰显各世家大族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标志,并将同一姓氏中的士族与庶族、豪门与寒门区别开来。
' v; I. u) H# [# i* h( g6 I7 K( n6 R; q
由于西汉中后期剧烈的土地兼并,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开始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发展成为士族地主集团。曹魏、西晋时期统治阶级推行“九品中正制”,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权和地位。东晋士族门阀势力达到鼎盛,因为司马氏政权完全是依靠以王、谢、庾、桓为代表的北方大士族和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士族的联合支持才得以偏安江东。 . [6 |% {: R# ]  b7 _

2 j4 ^$ c+ Q9 O+ E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由于士族自身的腐朽才逐渐走向衰落。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原因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加上黄巢起义的打击,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宋代以后,人们提起郡望,一般只是表示某一姓氏支族的来历,很少再有身份地位的意味。 9 l' F: @  z2 z1 Q  k

3 P& C, e* ?; v, i9 F时至今日,姓氏郡望的政治意义早就荡然无存,但人们仍然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因为它是一种血统的延伸,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一种寻根念祖的传统思想意识。当今台湾2200万人中,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09-4-21 16:23:22 | 只看该作者

百家姓常识之十五 著姓、国姓、大姓:姓氏的马太效应

百家姓常识之十五 著姓、国姓、大姓:姓氏的马太效应
; h* D3 U' z5 U& ?: V* ]- ^. U1 u
) |6 ]- }% A& _: j) F: h$ @
7 K. N7 E2 |  }1 H# G$ L2 M' q作者:西秦斗木  编辑:杨天树
& v* B; a9 T, [! I2 k+ y+ }) B8 L
$ C) S8 c) {- w$ `中国人见面寒暄时,常说:“你贵姓啊?”对方往往会说:“免贵姓×”。旧时,国人还会说:“贱姓×”。这是一种礼貌的问答方式,“贵”表尊称,“贱”表谦称。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姓氏还真是有贵与贱、高与下之分的。
  A6 p; N8 a4 F) B% p$ f) G1 U3 Y- Z
+ K7 W% q, F4 \( j1 w8 H# p

, h- N6 h1 I3 `9 S大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图为清殿藏本。 $ F# }4 B2 ?4 `+ L) C1 i
) x1 V$ v; A3 a* x/ B
姓氏的贵贱之分在上古时代就已存在。在前面几讲中,我们知道三代(夏商周)之时,“姓”与“氏”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明婚姻,“氏”别贵贱。这里的“氏”就是贵族所特有的,平民顶多有个“姓”。“氏”也就成了贵族的一种标志,比如大家熟悉的屈原,“屈”只是他的“氏”,他的“姓”是芈(音米)。随着社会的发展,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统称为“姓氏”,“氏”别贵贱的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是,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愈演愈烈。 2 F) B: @: _3 c
3 }" S+ m% z1 M: U+ U1 L9 B0 L
门阀制度下的姓氏即是如此。所谓门阀,也就是门第阀阅,是指那些世代显贵、影响大的姓族家门,因显赫无比并世代传承,被称为“高门”、“著姓”。它源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此时“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这“四姓”指的就是以王、谢、袁、萧为代表的“侨姓”,以朱、张、顾、陆为代表的“吴姓”,以王、崔、卢、李、郑为代表的“郡姓”以及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代表的“虏姓”。这“四姓”出身的子弟就算是一个酒囊饭袋,白痴低能儿,仍可以高居要职。而与之相对的“寒门”、“庶姓”子弟即便是满腹才华,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出任低级官吏,还不能升迁,沉沦一生。 5 b$ w4 t, {! z. Z9 Z! M9 k

8 x8 u: R* }! b! O4 W: j! D  f; v4 F  C$ w1 Y5 }) [0 p

, [/ Y* j% K$ J2 a2 L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穷困潦倒的卢生头枕道士吕翁的瓷枕,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在这场“黄粱梦”中,卢生迎娶的便是“著姓”清河崔氏女子。图为邯郸市黄梁梦吕仙祠中的卢生雕像。 ! Y3 V, m& P/ Z* }) r4 w

& G6 S! d: \; [4 k8 R0 |7 a1 v1 h当然,上面提到的“王、谢、袁、萧”等姓是指特定的郡望姓氏。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之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也就是说,“氏”别贵贱的功能只是被“地望”(郡望)所取代。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后改汉姓称为元宏)就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详定姓族制度,确立门阀序列,其中,范阳(今河北涿州)卢氏、太原(今山西太原)王氏、荥阳(今河南荥阳)郑氏、清河(今河北清河)崔氏以及陇西(今甘肃临洮)李氏最为尊贵,被称为“五姓”。到了唐朝,这五姓加上博陵(今河北安平)崔氏、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合称“五姓七家”。这五姓世代显赫,比如,两支崔氏在唐代出任宰相的多达27人,五品以上的官员有400余人,时人称之为“宰相之姓”。在民间也流传有“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的说法。事实上,“五姓”之间互通婚姻,并以与其他姓氏联姻为耻,包括皇室。唐宪宗为爱女歧阳公主选驸马时,曾打算从这些高门中挑选,可当他话刚出口,这些著姓的大臣们都以“疾辞”,摆明不屑与皇室联姻。宰相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愿许配给当朝太子,对此唐文宗也毫无办法,只能感叹:“我家二百年天子,还比不上崔、卢吗?”可见此时“五姓”的显赫与高贵。
! G  c$ b( @2 ?4 ~/ M
5 ]; x' @5 \2 G) F) L( k% f/ g. U$ G/ C) m6 }, Y+ r+ X

6 O; o0 Z( ]3 s/ F  }李姓成为“国姓”,鲤鱼也成为国家的保护动物。
' ?1 ~8 |% F7 a, ~
2 g; O( E" S# r4 V唐文宗因“五姓”拒婚而感叹不已,但他家两百年的天子没白当,李姓也是尊崇无比的,因为这是“国姓”。“国姓”,顾名思义,就是王朝皇室的姓氏了,夏朝的姒姓、商朝的子姓、周朝的姬姓、汉朝的刘姓、宋朝的赵姓等都是。既然是国姓,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了。在唐朝,李姓不仅被唐太宗钦定为天下第一等姓,并因“李”与“鲤”同音,天下人还被禁止吃鲤鱼了。
6 _: |) |' {1 x4 l6 T
! I2 }6 b. q/ I, _9 x另外,为收揽人心,历代帝王还把“国姓”赐给异姓大臣,这可是一项殊荣。比如,汉朝赐有功之臣刘姓,并规定凡是刘姓人家免除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待遇。唐朝更是赐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汉族的徐、邴、安、杜、胡、弘、郭等姓,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舍利等姓都被赐为李姓,
* ^; ~2 Q2 v$ C' i/ |, q0 s3 T# N1 x/ A2 o- c* F' Y
这种“赐姓”对于中国姓氏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由此带来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国姓逐渐变成大姓。唐代,由于赐姓李姓得到大发展,大诗人李白曾自豪道:“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到了宋代,李姓已有56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2%,为宋朝的第二大姓。除了李姓外,赵姓作为国姓在宋代就排名第三,仅次于王姓、李姓。 ; q7 p: f* X4 j$ c7 m0 v( [1 k/ L

. J( P# t+ t: k$ j) |3 w' m+ i这里王姓虽然不是国姓,却排在第一位。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著姓”了。身处“高门”“著姓”之列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成为带动王姓人口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姓的发展与此相同。 , f% }; ~) E( M2 F, r2 K
4 h# X. S. a: k

7 ~' n% {9 X  n! n
6 \) a* R3 q; ]6 x+ A4 l) y) F新旧百家姓对照(新百家姓为2006年数据) ; O2 w: K2 Y0 X& I

0 \- R6 h+ |% p: ^, t" [据记载,宋代人口排名前四位的是:王、李、赵、刘四姓。2006年的数据显示,前四位是李、王、张、刘。赵姓虽排第九位但是仍在前列,而王、李、刘仅仅排序发生些变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千余年前人口姓氏的格局就已经形成,而因国姓、贵姓得到发展的姓氏成为大姓。 . i9 R, {  {% j

6 S4 j- \- j9 j, D此后,随着庶族地主的兴起以及科举制度的盛行,士族阶层逐渐消失。而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国姓、贵姓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今,在涉及到人名先后排序时,开始采用“按姓氏笔划为序”或 “按拼音为序”的方法,中国姓氏排序也无大的变化。 7 D" c7 E, ]  `3 m% [

' i& l$ x4 z( _! t  b在最新公布的2007版《百家姓》中,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其中王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李姓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其余8个姓氏的人口也都在2000万以上。这些姓氏之所以能拥有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因为它们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 “国姓”或者“著姓”。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09-4-21 16:24:11 | 只看该作者

姚姓分布地图

姚姓分布地图! D, h$ g- ~' M9 c5 h% o
9 O% {+ B7 D2 L5 ~$ p) b
据最新统计,姚姓人口约42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35%,百家姓排名第51位。姚姓分布广泛但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约占25%,四川、浙江、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六省又占33%,形成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09-4-23 00:03:04 | 只看该作者

Re:姚氏家谱

引用第1楼姚云飞于2009-04-21 15:33发表的 姚氏家谱 :
+ r4 O  o4 T' T8 m; o- u 姚 % b7 }. i" B) U

+ d) d1 v. p# N  5750【河北青县】姚氏家谱二卷
! q* ^9 c9 p  W% [  钞本
3 F, ?0 l( C2 s& C8 k8 r  G" b9 W  河北青县王镇店小交河村 ) @. ~  {) g, |9 W1 C, i8 f  k
.......
好,很详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09-4-21 15:30:40 | 只看该作者

安吉姚家大院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姚姓徽商姚斯侯(1788-1865)从安徽桐城南姚庄来到安吉孝丰又至杨春桥(今安吉天荒坪港口)。一日姚斯侯来到井村,细看此地,发现这里有一座老宅,背靠西山,旁边又有两块长方形的荒地,象一头欲分娩的母猪,预示着这里将是一处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的风水宝地。于是姚斯侯便买下这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老宅,宅内的后花园中还有明代建筑的假山,假山中还有当年凿刻的潜机洞与豁然开朗等字迹,后花园中还有古玉兰、桂花、古银杏树等很多名贵树种。等家人安定后,姚氏家族便开始就地取材,经营竹木和山货生意。由于姚氏继承了徽商“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很快生意就越做越大。到了其一世孙姚慎(1838--1903)、姚邃(1839--1909)俩兄弟这一代已经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经过不断的扩张和建造,最辉煌时占地达三百多亩,院内建筑10多幢近三百间。所有房子间以廊相连,雕梁画栋,风格古朴。
: u( h) B* Y. o传其二世孙姚家锦(姚宝金)(1857---1935)、姚家盈(姚宝银)(1865--1948)时,兄弟俩已经分家,大院由老二姚家盈主持。民国初年,由于治安问题和出于对自身财产的考虑,姚老爷组织成立了大院保安团,武器都是清一色的汉阳造。姚家盈被当地村民称为“姚宝银”,但他自称“觐侯”。育有三子三女。 / b6 U. E# P, u6 Y! x& U5 V
  1945年4月下旬,新四军苏浙军区指挥机关,由长兴仰峰岕移至孝丰水口井村姚家大院。粟裕司令员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新四军苏浙军区在这姚家大院门前打响了第一枪,从而拉开了一、二、三次反顽战役的序幕。在新四军三次反顽战役中,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等就曾住在该大院内,同时还驻扎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等机关。从这里发出一道一道命令,使苏浙军区最后取得了三次反顽战役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这里部分建筑给当地农民居住。后一直作为国家粮库。
" l2 T  K4 q4 s9 U9 D/ x' V$ n后经省文物部门批准,对“姚家大院”景点进行全方位开发,并于2005年9月正式开门迎接游客。游客们除了游览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建筑外,还可参观白鹭园、安吉民俗风情园、方竹园,新四军纪念馆、粟裕纪念馆、姚氏家族史馆、胡宗南生平馆、小姐楼生活馆、安吉历史馆、中外钱币史馆等三园七馆;其它还有风火墙、怡香、华夏野桑王、残垣断壁、境静、起舞、鸳鸯池、孝峰、古杏林、江南桂花王、明代假山、生春台、潜机洞、豁然开朗、藏金穴、戏春池、画廊、芭蕉林、福渡、胭脂井、图腾神柱、曲径通幽、古校场、丰收台等二十四景。 ( ~) W  j! H4 }1 J  m: [0 L
  目前这处有二百年历史、有代表性的清代年间江南式私家园林,整个大院只剩下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但大院四周用当地溪石筑成宽0.5米,高4.5为的围墙仍巍然屹立,主体建筑也仅剩为二进各五间木石结构主楼、一幢小姐楼以及护院平房等。当然那古校场、池塘、假山以及古玉兰树、桂花树和银杏树等好像依然在述说他们当年的风采, 同时,姚家大院与相邻的天荒坪电站及藏龙百瀑等景点连成一体,成为安吉历史人文旅游和绿色风光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一个高品位景区 。

200711242342996.jpg (46 KB, 下载次数: 237)

200711242342996.jpg

200711280950121723.jpg (33 KB, 下载次数: 237)

200711280950121723.jpg

200711280951022136.jpg (34 KB, 下载次数: 202)

20071128095102213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5 03: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