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枣庄姚绍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竿风月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1:39:25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7-31 14:51) h+ W# r9 @) L1 D2 t
五天前,钟尧教授根据我和宗亲们在教授的微信群的交流,整理并且在中华姚网发表了《枣庄姚绍峰( ...

$ w: C" j7 @& o% e3 m# i$ w    姚新生宗亲是江西省修水县大桥镇山口村南友屋姚姓人,家有姚氏家谱5册(民国30年戊子修)和1993年重修的家谱。                    是江西遵义医学院教授,属彦国公后修水县大桥镇沙湾支系,与江西宜豐靈源姚氏、江西南昌姚氏(南昌,姚湾、斗門等)、湖北紅安(“姚门才女”姚瓦)姚氏、湖北麻城姚氏、湖北黃陂姚氏、河南羅山姚氏、湖南平江姚氏等同是南昌姚氏始祖彦国公后裔。+ n9 W) U! T1 _
  我一直在关注他的帖子,并盼望他对于南昌谱有新的见解。可能因为他因为工作忙,我发现,他从2009年2月7日注册登录中华姚网,到2011年8月10日最后一次登录,他总共在姚网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否还在研究南昌族谱。4 W- i6 Q  g+ ~- ~, t) v

Screenshot_2021-07-31-21-20-47-74.png (282.07 KB, 下载次数: 358)

Screenshot_2021-07-31-21-20-47-74.png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1:5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21-7-31 21:57 编辑
4 m% f7 v7 U# z7 D/ P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7-31 21:39! x4 X! `! p5 W# A# L
姚新生宗亲是江西省修水县大桥镇山口村南友屋姚姓人,家有姚氏家谱5册(民国30年戊子修)和1993年重 ...
1 V1 W) V8 u+ K# K$ s
   世上有好多巧事,江西修水的姚新生宗亲是医学教授,而湖北红安的姚门才女前辈也供职于珠三角某三甲医院,他们也都爱好家谱文化。2007年,姚门才女在姚网提出南昌姚氏十世祖姚凤公,是否是南唐节度使姚凤公的疑问。如今这个疑问,她给出了答案。
$ f7 V* ^; R6 V  a! K  l. H   7月16日上午,红安姚氏宗亲会的姚泽平会长在南昌群回复我说:
7 L9 A1 p/ s0 V2 T$ @
* M7 ?+ \- A" f0 j3 {3 y
) W, f/ m# Z# m) F
绍峰贤侄,早上好!我把你咋晚在群里发表对令妹姚瓦作品的言论转发给她,她很受感动,她说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注于她,是她的荣幸和欣慰。所以在上日凌晨写了二段文字发与我,我今日特此发给群里,以示共鉴,妥否商榷。- i, Y- W8 {/ ?9 Y* f
& z1 P; ?' z8 [8 w4 L% m# Z! ^  l

$ b/ n" [  q( l( P+ O& B姚门才女前辈曰:”有宋一朝(北、南)300余年,虽说我姚氏一脉书香传世,人文荟萃,却鲜有达官显要,远不如唐代(包括南唐)威名显赫。
9 U2 ^$ L9 X2 z/ \$ {0 P7 }% D而澄公为何不受文天祥之荐,共助南宋王室,且屡征不起?我思之再三,究其原因有二:
  J2 Z2 u1 y) F8 T一则,南唐大将皇甫晖被宋太祖赵匡胤活捉,而皇甫晖的副将,正是我祖姚凤。4 l7 Z3 e/ z: j! d" \+ K
二则,其时,我姚氏先祖(姚枢)已入元太祖忽必烈幕府,为忽必烈肱股大巨,助其成就大业。9 r7 H% X6 O, i8 [! A8 Q$ p
天道轮回,自有因果报应其中。仅此而已。
1 t2 S. X& P9 _' a7 T3 y" Z替我多谢绍峰贤侄的认可。江山代有代有才人出,寄希望他们立言,立德,立功,胸怀横渠之志,以光大我姚氏家族的门楣。“
4 O  T( w& ~- _& o* X* w  A/ I   才女前辈的回复,在鼓励我的同时,也肯定了南唐节度使姚凤公就是我南昌姚氏十世祖凤公。3 m  I, Y0 r2 ?0 a0 z% w, R1 E

" Q+ P! j3 ~9 r$ X5 H

# I, i* c) j2 s; Q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3:3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21-7-31 23:43 编辑
, D& S7 t0 f5 b# U2 w! F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7-31 21:56
0 n4 O* q' N  @9 ^! s1 B- T世上有好多巧事,江西修水的姚新生宗亲是医学教授,而湖北红安的姚门才女前辈也供职于珠三角某三甲医 ...
0 e$ Z# K" K/ y0 J
   姚门 才女前辈给出了答案,广东姚钟尧教授是一位尊敬的长者,同时又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的人。他在7月27日提出疑问:@枣庄姚绍峰 南昌姚第一届修谱于何时?距离姚凤将军遇难多长吋间?* U9 `0 @/ z3 u" P6 I6 ]7 O
文丞相征召距离姚凤将军遇难多长吋间?
" f3 B% q! q  Z; k; D南昌姚对姚凤的记载,与南唐姚凤有哪些不一致之处?
1 @' |8 j& ^# s! S% k" C@黔道真姚思波 * N) x; t1 k/ X7 `
  ~, I  a/ ]3 U1 M. U/ Q  M

! s2 o! |+ L2 C; N2 ]   教授的意思很明白,要证明南昌姚氏十世祖凤公,就是南唐节度使姚凤,得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6 k5 G, f& c* A  那么,我就尝试着分析一下。3 V* S( U1 n" G' c
   南昌姚氏祖凤公生于唐僖宗乾符六年己亥八月二十三日卯時,卒于後晉高祖天福八年癸卯三月二十五日申時卒,也就是公元879年生,卒于公元943年。曾经做过扬州刺史。  凤公活了64岁,一生中经历了大唐、南吴和南唐三个朝代。凤公是在哪朝做的扬州刺史呢?/ Y3 p- O+ q$ \1 z( |8 N
  我认为,很可能是在南吴或者南唐统治扬州和江西时期。   要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吴和南唐,先要说说唐朝。( R9 M  _% o( H* I1 g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  灭亡过程:
: w% D& T+ w- v- h) C' k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将唐昭宗杀害。! T& a$ G( ^( E

% ?7 o9 ^) v+ o0 X  K!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5 f+ b) \' d5 Z( T7 k8 b南昌姚氏祖凤公,生于公元879年,大唐灭亡,是在公元907年,其时凤公才28岁,这么年轻,凤公是不可能在唐朝做过从三品的扬州刺史。
& b" m+ |/ H5 [3 g6 N) V9 r实际上,在唐朝末年的902年,姚凤公的家乡江西全省的土地,都已经归属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国管辖。0 u3 j& y( H1 A8 k* c  f
杨吴(902年—937年),又称南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定都扬州。历四主,享国三十五年。若从892年杨行密受封淮南节度使计,为46年。
/ k7 Z; [/ m; p; }    到吴国灭亡前夕,其统治范围北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南到虔州(今赣州市),东起常州,西达鄂州(今武汉市),大致相当于今江苏、江西全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等地。( I( A/ x3 W4 Y: W, z
  也就是说,在南昌姚氏祖凤公二十三岁时,南吴(杨吴)就立国了,扬州作为南吴的首都,早已经不属于大唐管辖。而当时才二十三岁的姚凤公,更不可能任扬州刺史。* g, Q/ F3 B; m) s8 ~4 k( @- _2 r% l

* |, K2 n! d3 `0 D* I 南吴政权实际上是个傀儡政权。创立者杨行密起家于庐州(今安徽合肥),依附于淮南节度使高骈,后势力渐强,遂占领扬州,扩大地盘,于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受封淮南节度使, 而后逐步兼并东南各军阀,唯独与割据两浙的钱镠形成对峙,于天复二年(902年)受封吴王。  到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时,杨氏吴国已经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杨行密死后,子杨渥继位,荒淫放纵,大臣徐温于天祐四年(907年)发动政变夺得大权,次年弑杀杨渥,立杨隆演为主,  从此杨吴遂为徐氏所把持。 天祐十六年(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改元武义。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死,养子徐知诰继任其权位,扶持杨隆演之弟杨溥为帝。 大和七年(935年)徐知诰(李昪)受封齐王,至天祚三年(937年),杨溥被迫禅位于徐知诰,南吴遂亡。所以,南吴这个朝廷,从一开始建立,就被徐氏玩弄于股掌之中,实足一个傀儡政权,
; ]& g' K$ t* k《南唐建立》
0 [. O# y9 h' W# p( i' R1 D- m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r+ c6 Q8 e3 i7 V2 e
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  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 [2]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可以说,南唐完整接管了南吴国,包括朝廷班底和地盘。; i# ]( x' q' k( ]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唐灭亡后,扬州(广义上的扬州,和如今扬州不是一个概念)和江西先后属于南吴和南唐管辖,而南昌姚氏十世祖凤公,恰恰生活在南吴和南唐时期四十余年,并先后在南吴和南唐做官,曾“曆官揚州刺史。”既然是曆官揚州刺史,当然凤公肯定还曾经担任过其他职务,只是南昌谱里没有记载。1 E$ O% E0 ?# [* |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南昌姚氏祖凤公曾经在南吴和南唐做过官,而和史书中记载的南唐节度使姚凤,很有可能是同一人。除非南唐官员中,有两位姚凤。
* \- ^4 G, a% K! _
1 |& r, @2 a5 X8 L

2 ~$ v4 Q% T# o' i% E
6 l5 e  o3 n+ e: v. k& [1 A& b

* D4 b9 d  _/ L" D+ e5 q
" g" |# k5 P9 R
* v2 I; n8 I+ i6 Q& g5 B7 H1 e
2 D- c/ ~: @9 }0 z0 l6 ~

( e4 m8 I9 h/ q# K

IMG_20210731_234113.jpg (182.23 KB, 下载次数: 450)

IMG_20210731_234113.jpg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10:2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21-8-2 10:28 编辑 , C. f# y" [. D0 j; W2 K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7-31 23:39
) A  Y& ~, |/ \" R3 U" P姚门 才女前辈给出了答案,广东姚钟尧教授是一位尊敬的长者,同时又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的人。他在7月2 ...
) [3 ~- Q+ I' D. v
   厚重的《南昌姚氏族谱》,有着太多的历史积淀。历代的南昌姚氏先辈们,在谱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用的信息,让我们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先辈们所经受的是非荣辱和曾经的辉煌。     8 D( @3 i( p4 G9 W" Y
3 X; t1 |* ~0 G) j: s3 e" i
   十世祖凤公的祖父源杰公,是乡贡进士,祖母崔氏,是唐代湖南觀察使、清河县崔群之女。 父亲姚朗没有功名。而凤公年年十七岁就高中進士,曾经被當世喻爲神童。后曆官揚州刺史。凤公的夫人柳氏,是唐瀘州刺史河東柳玭公之女。
% E( n7 y' A# Z/ z0 \( R$ O" m: w( `" |3 }5 l# f) ^

" D4 g: V8 v  @: p" Y
  # `$ J2 Y0 _6 h7 B
4 S- F5 L; z7 J

7 U% x8 b4 ]/ t; \, p7 U& m. e( m  U1 I% Y+ k* z

IMG_20210427_075647.jpg (527.75 KB, 下载次数: 428)

据《南昌姚氏族谱》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第一届修谱至公元2010年第十六届修谱,600余年正式修 ...

据《南昌姚氏族谱》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第一届修谱至公元2010年第十六届修谱,600余年正式修  ...

70365aa8f8854ad0a116bd6ef77c7905.jpg (35.07 KB, 下载次数: 394)

70365aa8f8854ad0a116bd6ef77c7905.jpg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14:1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21-8-2 14:26 编辑 ' N- E  l( b! Q- H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8-2 10:268 O3 V3 j! H% T9 X6 P9 ]5 g$ K8 k9 Q
厚重的《南昌姚氏族谱》,有着太多的历史积淀。历代的南昌姚氏先辈们,在谱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用的 ...
8 S) z; Y( ~' P2 ?8 {+ X
   姚凤公的岳父,瀘州刺史河東柳玭是何许人也?
2 H& Z% e/ Q3 N: j  t! ^# l( ^

  J4 O3 e* w0 N: n; V   大家都应该知道【颜筋柳骨】这个成语吧?颜:是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是指唐代书法家柳公权。 颜筋柳骨是指颜体书法丰满,端正,柳书笔画清晰,有骨感。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大名自是不用说了。6 D$ t' O; E. ~! |! y% S% ]5 b! y

! d# t; ^. W* u5 b9 [& N& z
1 y# i% y" {, f0 A  z
  唐代还有一位大名人叫柳宗元 ,大家肯定熟悉,他的一首《江雪》,千百年来成为绝唱:
" ]* c$ T% m0 \) c+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R# W% F! G3 u2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L) z8 b( W. }$ p3 C" m2 z% z7 C他的文章《捕蛇者说》《黔之驴》《小石潭记》等等文章,至今还是中学生必须背诵的课文。& @3 D4 y, t: X: M  a

! u8 M* F/ s+ w
! N% K+ M& q5 x3 L3 \
   柳宗元又叫柳河东,有《河东先生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存世。编者是写《陋室铭》的主人刘禹锡。
+ c5 H( ]. K1 a. q5 Z
7 ?9 M2 M- x4 Q

) |8 @8 c0 P0 t  f  柳宗元为什么叫柳河东,因为他是唐代的名门望族河东柳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而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和唐瀘州刺史柳玭,也是河东柳氏家族中人。
0 a" y6 F2 J' S1 a  O
8 |1 H! f  V) g. L- M0 |0 R% [
; G/ `6 |( N+ |/ `/ r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指的是今天的山西一带,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所以古称河东。在隋唐之际河东柳氏晋升为关中的三大家族之一,并与皇室、关中、山东、江左士族联姻,将柳氏家族政治、经济、文化推向了最高峰。在政治方面,出现了柳亨、柳泽、柳奭、柳镇、柳公绰等著名官吏;文化方面,柳冕、柳宗元、柳中庸在文学与儒家思想方面有建树;柳公绰、柳仲郢等在礼法家学方面形成柳家家法,即《柳氏家训》,影响延至宋代;柳芳、柳璟精通史学与系谱学,参修国史,编写《氏族志》;柳宗元、柳公权则擅长书法,开中晚唐书坛之新风。隋唐时期,河东柳氏在政治、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J' z; V3 ?1 R
$ c& O( a$ }& b; v; A' N

% w3 K7 r$ R! v   柳玭出身于唐朝后期高官世家。其祖父柳公绰是著名书法柳公权的哥哥,曾两登贤良方正科。当过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处事郑重,所取士人,成名者甚多”。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字谕蒙。元和进士。当过剑南东川节度使、兵部侍郎和刑部尚书。长孙柳璧当过谏议大夫。# A: w3 K* |- g' T
2 U: H/ d1 @2 a# g  {. ~
( f0 S5 k2 v( B! S$ E  ]$ L4 n3 G1 h
  柳璧的弟弟就是姚凤公的岳父柳玭,以明经为秘书省正字,由书判拔萃科转为左补阙。历官昭义节度副使、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岭南节度副使、起居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御史大夫、泸州刺史等官职。为官清廉忠正,昭宗在位时曾欲以为相,但为宦官所谗而止。
/ `3 U6 A& h. Y) l, G) y: o% q$ `  r% d: q* ^: N1 w

& K) i; B* I  q+ _柳家虽世代为官,门第显赫,但世世代代治家很严,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名声。被后人誉称为“柳氏家法”。据《旧唐书》记载:“初公绰理家甚严,子弟光禀诫训,言家法者,世称‘柳氏’。”柳公绰兄弟小时候,学业未成,为丹州刺史的曾祖父便不许他们吃肉。柳公绰在外地任节度使时,他的儿子柳仲郢去看望,被要求远远地下马,步行进入衙门,见到幕僚夫役都必须无一例外地行晚辈之礼。柳公绰的夫人,曾在人将苦参、黄连、熊胆碾成粉沫和成药丸,让儿子在晚间读书时,放在嘴里咀嚼,以驱除睡意,助其勤学。《幼学琼林》中说:“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赞扬的就是这件事。0 n, U# q; Y" p% M
: Y$ {) v$ `6 ~) N& b

" v, J6 Q- \* C4 A4 T  柳玭有一篇文章《戒子弟书》,谆谆告诫出身门第高贵的子弟如何做人、为官,在当时很有现实意义,对于今天的父母来说,也不无借鉴意义。  @! g) ^: j4 b% Y* {+ j7 D6 M& S$ c

2 c5 f- i1 f; d1 |% q1 f+ p

3 _! U6 i5 Z% c$ `“夫门第高者,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虽生可以苟取名位,死何以见祖先于地下?不可恃者,门高则自骄,族高则人之所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夫人生世,以无能望他人用,以无善望他人爱,用爱无状,则曰:“我不遇时,时不急贤。”亦由农夫卤莽而种,而怨天泽之不润,虽欲弗馁,其可得乎!
+ R" i9 w% g) ]$ q0 D0 b
4 `: F1 n) r$ o4 F! }
- M, V0 r( v/ S( P  I, [
予幼闻先训,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义气为凶人。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敬。百行备,疑身之未周;三缄默,虑言之或失。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去吝与骄,庶几减过。莅官则洁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守法,守法而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廪禄虽微,不可易黎民之膏血;榎楚虽用,不可恣偏狭之胸襟。忧与福不偕,洁与富不并。比见门家子孙,其先正直当官,耿介特立,不畏强御;及其衰也,唯好犯上,更无他能。如其先逊顺处己,和柔保身,以远悔尤;及其衰也,但有暗劣,莫知所宗。此际几微,非贤不达。
6 Z! ?& ?3 y: ?. X8 e1 s
; J: n" i, n" i( W3 e

- L) U4 t- Q, \7 c, @    夫坏名灾己,辱先丧家。其失尤大者五,宜深志之。其一,自求安逸,靡甘澹泊,苟利于己,不恤人言。其二,不知儒术,不悦古道,懵前经而不耻,论当世而解颐,身既寡知,恶人有学。其三,胜己者厌之,佞己者悦之,唯乐戏谭,莫思古道。闻人之善嫉之,闻人之恶扬之,浸渍颇僻,锁刻德义,簪裾徒在,厮养何殊。其四,崇好慢游,耽嗜曲蘖,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己难悔。其五,急于名宦,昵近权要,一资半阶,虽或得之,众怒群情,鲜有存者。兹五不是,甚于痤疽。痤疽则砭石可廖,五夫则巫医莫及。前贤炯戒,方册具存,近代覆车,闻见相接。; `% T( v. X: K! E$ C
0 C: |7 w& f, ?

* i( ?" g% h3 q$ B    夫中人以下,修辞力学者,则躁进患失,思展其用;审命知退者,则业荒文芜,一不足采。唯上智则研其虑,博其闻,坚其习,精其业,用之著行,舍之则藏。苟异于斯,岂为君子?”  z( q' l, j' J1 A3 Q  p

8 ^2 z+ G" B- o  g6 s

IMG_20210802_121453.jpg (130.25 KB, 下载次数: 402)

IMG_20210802_121453.jpg

IMG_20210802_123556.jpg (116.62 KB, 下载次数: 427)

IMG_20210802_123556.jpg

Screenshot_2021-08-02-14-01-14-63.png (1.06 MB, 下载次数: 399)

Screenshot_2021-08-02-14-01-14-63.png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09:3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21-8-4 14:18 编辑 - w/ n" R7 M7 K6 e: b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8-2 14:16
2 n) z2 P. H; `# J8 ?姚凤公的岳父,瀘州刺史河東柳玭是何许人也?  x% u. ^) h7 R) O$ X
0 g- Y* i& u0 d& ]
   大家都应该知道【颜筋柳骨】这个成语吧?颜:是指 ...

8 n, _, B3 t+ K& ^+ S4 ?) p   事实上,由于年代湮远,彦国公支系各家保留的族谱,其内容还是稍微有些差异的。比如红安谱记载 凤公的夫人是柳氏,也记载了柳氏父亲的名讳和官职;南昌谱记载的是徐氏,而湖南平江谱则没有记载凤公的夫人是谁。
5 {1 g" P- G9 P& B9 N# z5 ?. S; t   那么以哪家的家谱记载为准呢?这就要看谁家的家谱里的内容更接近老谱。+ T+ b9 v: W& ?( [$ I; R" P- c4 F9 }
   南昌谱在明清时旧谱称“吴兴堂姚氏族谱”,后称作“瑞州姚氏族谱”,公元1929年第十四届族谱才正式称为“南昌姚氏族谱”。5 O2 l& W* h! q6 h' `0 y

& `$ e; G5 a# D4 w! q! ^& u   据有关资料显示,明祟祯15年,红安姚氏在南昌斗门姚氏家谱的基础上,重修了家谱。这说明,至少在明崇祯15年,南昌斗门的姚氏族谱,其内容和湖北红安姚氏现在收藏的“睿泽堂”和“晚香堂”姚氏族谱,还是一致的。
" \/ {4 N9 N% u  f9 S    红安姚氏发祖钧宝公系灵源姚氏彦国公派第二十五世,是南昌斗门澄公植下。钧宝在斗门家谱记为子泰,与南昌北岗族发祖子英,湖北黄陂发祖子实(正一)为同胞兄弟。8 Y4 A5 U7 h2 S
    红安姚氏发祖钧宝公(子泰公)大约在公元1344年左右离开南昌。子泰公生于1308年,南昌修谱是在1404年。也就是说子泰公96岁高龄时,南昌斗门才修了第一届谱。
; M3 p( [9 ^6 W3 a5 Z( d* d   湖北黄陂的正一公(子实公)大约在公元1369年年左右离开南昌。也是在南昌姚氏首次修谱之前离开老家的。根据以上内容,我认为,红安谱里保留的内容,是明崇祯15年以前南昌斗门族谱里的内容,至少二谱是一致的。并且二谱肯定也是南昌姚氏世代传承的老谱里面的内容。  南昌谱里把凤公的夫人从老谱里的柳氏写成了徐氏,肯定有其原因,或许是误记,或许是老谱被虫蛀毁伤,以至于难以辨别。原因如何,那就难以考证了。
# B" y5 I1 D  ]' z   所以十世祖凤公的行传,我们当以红安族谱为准。
2 u6 G0 F8 N) f

5 j3 X& j' m. M8 w   江西九江的姚公凤(南昌姚)前辈说,也许十世祖凤公有好几个夫人。这倒是很有可能,古代官宦人家三妻四妾不是奇怪的事,很可能凤公有两位夫人,一位柳夫人,一位徐夫人。6 L- s( ~, Y8 A* k$ T+ t

( b! v0 V2 ?2 F' I
! a  Q3 [1 {5 @, h% p

IMG_20210804_082353.jpg (280.26 KB, 下载次数: 403)

IMG_20210804_082353.jpg

IMG_20210803_231821.jpg (235.57 KB, 下载次数: 414)

红安谱中记载的德明德先二公字派

红安谱中记载的德明德先二公字派

IMG_20210804_082801.jpg (99.27 KB, 下载次数: 405)

IMG_20210804_082801.jpg

IMG_20210804_075146.jpg (148.51 KB, 下载次数: 394)

IMG_20210804_075146.jpg

IMG_20210804_082353.jpg (280.26 KB, 下载次数: 420)

IMG_20210804_082353.jpg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20:0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21-8-4 20:07 编辑 ' w' g  z1 ?6 a. ]( T2 `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8-4 09:33
, ^7 T5 F( \3 g# y, H8 v: A; I事实上,由于年代湮远,彦国公支系各家保留的族谱,其内容还是稍微有些差异的。比如红安谱记载 凤公的 ...
9 }1 N# W  C. a9 Y6 [9 o
  南昌姚氏祖籍地是江西宜丰县灵源,南宋状元姚勉公在他的诗中写道,“灵源聚英气,融作云霞精。”正是灵源的山川精气、灵蕴风光孕育了人才辈出的灵源姚氏。
* h7 ?3 G; D* {0 q+ J

, [+ h+ n5 h* ~0 ~; n; n  可惜,原本是一脉相承的兄弟,如今却分成了两家人,一部家谱有了两个谱头。南垣、南昌姚氏为代表的灵源华溪姚氏遵循老谱,还是以彦国公为始祖;一家由方里,衙里,燕窝,院场等姚氏支系摒弃老谱,以尚忠公为始祖单独修了家谱。请看两谱的相同之处:
( c! D2 ~9 }+ K  i' |
6 |$ w0 A. |9 o4 j4 G; L
  南垣南昌谱:十二世烱公→十三世穆公→十四世侃公(行小三郎)→十五世振公→十六世旦公→十七世锡公→十八世守克→十九世居仁、居敬、居易……
8 C/ h  b2 a- @) e% o$ Z3 _8 w; r2 @9 j

" i9 D& X4 [( h4 C4 V( N7 X1 V2 W  方里衙里谱:一世祖尚忠公→二世祖和公→三世祖   小三郎    →  四世祖   振公→五世祖旦公→六世祖锡公→七世祖守文→八世祖居士、居易、居敬……
$ P6 B  Y5 c0 s! f1 x  这两谱里都记载了穆公与和公是亲兄弟,可是这亲兄弟的父亲却有两个名字:烱公和尚忠公。7 m& y  p" w  @( y: d
  
/ Z, v1 ~% |3 O3 P
  好好的一家人却又分道扬镳,为什么?这个姚网上有好多资料,前些年大家也讨论的非常热烈,可惜到今日大家也没说出个所以然,问题还在那里摆着没有解决。灵源姚氏的始迁祖是隋唐时期的彦国公,还是五代或者北宋时期的尚忠公?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团。: G1 |% r) p- P/ M
  
2 ?( U2 G, S3 e* I; N  做个假设,如果南垣和南昌姚氏十世祖姚凤公就是南唐节度使姚凤,对于灵源姚氏的未解之谜会有怎样的影响?
# c% R: X3 x6 j8 Y

7 ~- N- J* [6 G3 u& d7 F$ r4 L0 s. k, m- p, J  p- M& h# n
* v. t- m0 t7 E1 B$ U$ v. l# ?7 K

( I- r1 T3 o; G6 R& C5 o' n* i! }# P. Y/ G

Screenshot_2021-08-04-08-02-04-88.png (434.67 KB, 下载次数: 390)

云南姚良文宗亲整理

云南姚良文宗亲整理

IMG_20210804_080722.jpg (53.95 KB, 下载次数: 400)

南昌姚氏大成世系图

南昌姚氏大成世系图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2:26:35 | 只看该作者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8-4 20:06
+ K( U& h" |, A, x+ {) T南昌姚氏祖籍地是江西宜丰县灵源,南宋状元姚勉公在他的诗中写道,“灵源聚英气,融作云霞精。”正是灵 ...
0 m% j  l( _- b5 _% f  I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名字叫《一竿风月》,一看内容,原来是我的帖子。
0 v/ Y& d( ]! O! N9 |' a9 L    https://m.sohu.com/a/481270532_121124390% g  m, X5 h. p7 l& E" _
    在帖子里有人还加了个图片,原来是“福建姚凤公世裔首届联谊会”时宗亲们拍的。需要说明的是,福建姚凤公是唐姚天明公的族兄,继天明公迁到福建后不久,他也随后迁到福建。而南唐姚凤公被赵匡胤战败后被俘,后至死不降,为南唐尽忠。也就是说,南唐节度使姚凤公没有去过福建。所以不知道是哪位好心的宗亲,在我的帖子里加上这个图片。是不合适的。但是同是姚家人,也没什么不可的。. w: Q- |0 \  w) U1 x3 D) W

173713hj0xhxxxjdlcj85c.jpeg.thumb.jpg (43 KB, 下载次数: 293)

福建姚凤公,非南唐节度使姚凤公。

福建姚凤公,非南唐节度使姚凤公。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7:33: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21-8-8 20:46 编辑
" q! `! c5 C( P+ G9 B4 x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8-6 22:26
/ r1 ^" m) b& ]5 J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名字叫《一竿风月》,一看内容,原来是我的帖子。. c: T3 X* K7 Z$ _6 y
    https://m.sohu.com ...
1 w) b0 }1 U7 b4 s/ T
     妙手空空转乾坤          无中生有胜黄金* I( Y" @6 r6 p" b% Q; j5 u
     莫问是非功与过          休提真假旧成新4 z# i+ B2 k! P. a
   上面是一首讽刺人作假的古诗句。又道是: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
  p0 y/ N! e' S' k2 a    “后周显德三年春天,赵匡胤随柴荣出征淮南,首战就在涡口击败一万多人。杀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节度使皇甫晖、姚凤领兵号称十五万人,阻隔住清流关,赵匡胤攻打他们,皇甫晖等败走。赵匡胤追击他们直到城下。皇甫晖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我们双方能摆开军列一决胜负。”赵匡胤答应了他。皇甫晖整队出城,赵匡胤抱着马脖子径直上前,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生擒。 ”
" l/ R" D8 E2 k& i( p! `) W7 @4 o% M1 p
   关于这段历史,《大宋端命起清流》一文的作者徐茵有过研究,他在文中说,“关于这次战斗,《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丰乐亭记》记载的情节大同小异,唯唐军的人数有不同。《旧五代史》记载:“壬申,今上奏,破淮贼万五千人于清流山,乘胜攻下滁州,擒伪命江州节度使、充行营应援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充应援都监姚凤以献”。《宋史·本纪太祖赵匡胤》记载:“三年春从征淮南。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好家伙!人数一下子涨了十倍!)塞清流关,击走之。”欧阳修《丰乐亭记》也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最早的记录是“万五千人”,继而演变成“提兵十万”,后来竟是“十五万”。笔者认为《旧五代史》载1.5万人比较真实可信。一般来说,最早的史料记载应该是比较真实的,而且《旧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书。薛居正主持修后周史的时候,对于当朝皇帝的事迹不会不注重真实,所以,《旧五代史》的记载应该是准确可靠的。后人为彰显开国皇帝的武功战绩而将敌军数字扩大也是有可能的。”
/ I" Z4 ]4 x" Q* Z  y; y4 I  K7 f. r
  但是不管怎么说,姚凤公艺不如人,计不如人,这场战争凤公打败了,输得很惨。
4 z+ y% K5 R# O% ^. X3 n% t# B

0 w5 t; H# U- V1 T8 ]" Q, P$ M  b7 c: a# r7 X5 @, j! X

6 E6 K7 l2 U  ^& J- p% }# g( I6 C9 t6 U# Z+ I+ q$ E
; P3 q5 ^' B9 X6 l3 D
4 j  `+ j7 S8 R$ R+ Y$ o- X8 o, ~

9a4aa96c8d524aa299eab64a591c9c60.jpg (67.62 KB, 下载次数: 430)

9a4aa96c8d524aa299eab64a591c9c60.jpg

pic.baike.soso.jpg (97.57 KB, 下载次数: 342)

pic.baike.soso.jpg

IMG_20210808_173046.jpg (705.48 KB, 下载次数: 407)

IMG_20210808_17304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6 08: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