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09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远县爱国华侨-姚德胜先生简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0 11:24: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德胜先生简介 ( _& Z  A- v0 h
  姚德胜,1859年出生,平远县人,近代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兴学育才倡导者。幼年家贫,中途辍学,赴马来西亚锡场当矿工,后致力于开采锡矿等业,成为南洋巨富。因开发马来西亚怡保有功,享受殊荣。于当地创办中华商会、矿务农商总局、嘉应会馆等团体,为维护华侨权益及兴办教育事业作出颇多贡献。捐巨资支持辛亥革命,荣获孙中山颁发之“一等嘉禾勋章”。身在南洋,心系桑梓,回国定居后,他锐意建设家乡,投资创办纺织厂,开客家地区于农村发展现代工业之先河,恪守“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之原则,不遗余力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地方教育,广泛捐资兴学育才,殚精竭虑,不幸于1915年溘然长逝,终年56岁。
( T# `' }2 ~! o( S" E1、十九岁只身闯南洋
# _0 j& Z( l" G! O, `  姚德胜,字峻修,号克明。清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于平远县大柘乡高甸村。兄弟3人,他居长。父亲姚芝庭,母亲林氏,均以耕田为业,家境清贫。姚德胜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与普通小孩子不同。父亲叫他牧牛,几个月的时间他就能想办法把牛养得很肥壮。在家乡的劳动把他锻炼得膀大腰圆、身强力壮。以后父亲带他到离乡60里外的江西寻乌、门岭一带,肩挑贩运米粮,回家卖,但整天汗流浃背,也不过赚得数十文钱,不堪一家一日糊口。他想,做这种生意,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总觉得乡间没有什么事情适合他做,内心苦闷彷徨!% s: _9 U$ {6 X# S4 h
  姚德胜19岁那年,有一天,他听热柘“水客”余宗二说,到南洋去有机会发到大财。他心中大喜,即回家收拾简单行囊,告别父母,随同水客余宗二,由家乡坝头坐小民船,顺流而下,经新铺、松口而至潮州府之汕头,转乘船到香港。其时尚无轮船,乘“夹板舟”,由香港经过1400海里之“七洲洋”,到达新加坡。再由新加坡转到马来西亚芙蓉埠,由老水客介绍在一家锡矿场当雇工。俗话说:“英雄不怕出身低”,他欣然参加矿工队伍干苦力活。  p" U3 p0 H" ]0 [: Z
  姚德胜初入矿场,样样生疏,只能拿一份最低的每月七八元的工资,做一些搬运泥土、推送矿车等粗重的工作。他年轻,身体好,力气大,工效高,得到矿主的信任,工资逐步增加,除供自己伙食零用之外,还可以积蓄一点。只一年时间,就把老水客们垫付的旅费还清了。他虽是做一个工人,却留意考察采矿各部门的工作和公司的组织以及锡矿的精炼、外销等问题,又打听到怡保埠的锡业更为发达,前途更大,工人待遇也好些,乃离开芙蓉埠,托朋友介绍,到达怡保某矿场,担任工头职务。又过了两年,手中有一些积蓄,就不再为人当雇工,而改业当小贩。9 B. w. ?* m' k: K) W; X
  2、开发锡矿一举成名- P; ^2 C, v" N) J& B% b
  姚德胜做小贩,经常深入乡村,和当地土人交易,学会了一口马来土话,和马来族人,也混得很熟。不久,他开了一间德和店,经营杂货生意,由小贩一变而为老板。他很会做生意,又诚实无欺,所以营业额蒸蒸日上,赚了不少钱。怡保是著名的锡矿蕴藏地,他对于开矿,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除做生意之外,又开始向锡矿业投资,买矿山,雇工开采,成为华侨经营矿业的先进。有一次,他开得“锡米仓”(蕴藏锡矿含量极丰的矿床),轰动了霹雳全邦,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他就成为大财主了。
. f' C5 T7 P8 Z) O* K  姚德胜开矿成功之后,更向各方发展。他继续利用资本,收买矿地,共达数千英亩之多,并采用新式机器,装水管,引入矿场十里外的河流,用水力开发,产量大大增加。单水力装备一项,就值当时银圆50余万元,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他又和当地富商郑贵、陆佑组设公司,承办霹雳、森美兰各邦的酒税和典当税,也是有利可图。这时,姚德胜管理矿务各厂、场,兼办酒税、典当税,统辖几十个机构,指挥数千名员工,有条不紊,使得上上下下心悦诚服,这才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干。
: |/ \/ `6 L) _  g. |3 Y  姚德胜一方面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一方面为当地谋公益。怡保因为锡业发达,前去谋生的华侨,一天天增加,工、商各业随之繁荣。为联络侨胞感情,发展侨胞事业,姚德胜首先捐出巨款,创建霹雳嘉应会馆、中华总商会、矿务农商总局,又为教育侨胞子女,创建霹雳育才小学、中学,又资助应新、明德两所学校。当时的怡保市,还是旧式市场,范围狭小,市容卫生很差。当地政府为扩大市区、改进市政,乃规划了一片新市区。但因地处偏僻,很少人肯去投资建设。政府乃请姚德胜首先建店铺300间,以资倡导,他慨然答应。那时霹雳人口还很稀少,一切物质条件,都不具备,担任这么大的建筑工程,人家都替他担忧。但他有气魄,有毅力,一下子拿出数百万元的资本,到数十里、数百里外,招集工人,购置材料。动工之后,他又亲临指挥监督,工程进行得很顺利。300间店铺,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初担忧的人,变为信服。本地土人和英国人,也为之敬佩。英国派驻吡叻的参政司名叫滑士的,尤为器重他。此后凡当地有什么建设都要和他商量,因为他已成为实际的华侨领袖。现在繁荣的怡保埠还可见到他当年的伟绩。市内还有“姚德胜街”、“德和园”和“姚德胜巴刹市场”供后人怀念。嘉应州人黄遵宪,在光绪十八、九年间,为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也仰慕他的大名,和他一见如故,成为很好的朋友。黄遵宪的声望地位、学问文章,在思想上也给了姚德胜不小的影响。, |8 `' w* L) i4 `4 F& W! ?
  3、热心公益捐资兴学9 o/ u' R- Q# S/ {) G1 s
  姚德胜在怡保完成大部分各项公益建设事业后,乃着手举办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并频繁来往于平远、怡保之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父亲卧病,他侍奉汤药,在家停留一段较长时间。一天,父亲在病床上对他说:“听你叔说今年大旱,农业歉收,市场米价很贵,一石谷要五块多钱,穷苦人家买不起,都到山上采挖树叶野菜充饥,你要拿钱出来,救济他们,不限本乡,也不限自己的亲友,要全县穷人都得一点实惠。”他遵照父亲的意旨,请其叔叔到县城,商请官家主持办理,召集各乡绅士商量,查明受灾人数,或发给米粮或现款,概由姚德胜负担。平远县这场天灾,总算平安度过。接着他又在县城创设平远15乡太平义仓,在大柘圩创设大柘乡太平义仓,在各义仓捐出稻谷数千石,以备荒歉。这种救灾、备荒的义举,由县逐级申报到朝廷,当时的光绪皇帝赐给他“乐善好施”四个字,派御史黄遵宪送来,并准他建立牌坊,以供后人景仰。
" ?( {% N  }6 s& d/ N3 \: R, Z清光绪末年,废科举,改新学,姚德胜受到黄遵宪的鼓励,在家乡兴学育才,进行“百年树人”的事业,拨出10余万元,首先在羊子甸创设芝兰小学。这间小学,建筑宏伟,设备充实,教职员待遇优厚,可算全县第一。尤其买了很多图书,订购中外各项报纸杂志,供人阅览,开地方风气之先,也为平远人参加孙中山革命开辟了一条思想通道。
7 j* u) E; I; p  R- y5 J  平远县立中学,于1906年开办,姚德胜乐捐开办费5千元。原设在县城(仁居),地点偏僻,附近人口稀疏,学生很少。本县大多数人,都希望把中学迁到比较适中的大柘乡,以便利多数学子。初年,姚德胜又慷慨捐献5万元,把其中的半数用在羊子甸建筑可以容纳500名学生上课和食宿的校舍一所;其余半数,则购置田产,作为学校的产业,以之为永久经费。五年春季,就在新校舍招生上课。可惜他在四年(1915年)1月8日,就与世长辞了,没有看见新校的落成。从此,平远县立中学的经费和设备,都日见充实,得以延聘嘉属第一流教师,校务蒸蒸日上。为了纪念他,把姚德胜的诞辰阴历九月十八,定为校庆,全体师生休假纪念。6 k1 C. C) H% D8 S) j
  此外,梅县东山中学,蕉岭县立中学,大柘景清、四民两小学,他都捐过很多钱,助其成立发展。他捐资兴学的事迹,于初年,由地方官详报政府,获得一等奖章。% G  S+ w$ Y/ g4 z5 x0 \: Z" E) Q
  1906年,蕉岭县丘、傅两姓,因争一处山场,引起械斗,双方各有死伤,地方官绅无法解决。姚德胜听到此事,愿出钱为他们和解,把相争的山场,由两姓同意卖给他,再由他捐赠,作为公地,两姓都各得一份价款。双方死伤的人,也由他负责,照两姓各自订立的死伤抚恤办法,照数给予抚恤金。他亲自出马,拿出3千多银圆,邀集两姓当事人,订立和解约,大家都感谢他的好意,立刻化干戈为玉帛。6 L1 G0 q$ L; ^/ `1 u& a
  初,地方混乱,秩序没有恢复,政府财政困难,全省军队粮饷,常常向各县摊派,地方团警伙食,也都就地筹措。这关于增加县民负担的大事,往往时限又急,地方官绅必然请姚德胜想方设法。他对于这些事,如果数目不大,就由他一人负责,名义是全县人的,如果数目过大,就由他出一半,全县人共出一半,他替全县人减轻了不少负担。
& }' E4 w5 E" t  清朝时候,黄河水灾,他一次就捐白银6万两赈济,得到清廷诰授资政大夫候选道职衔。辛亥革命,他捐献白银7万元作军饷。成立后,得“一等嘉禾勋章”。
) i. R  Q3 k, y2 w7 J4 k  姚德胜除在地方上办理救济、教育各项公益事业,和排难解纷之外,还在他的故居羊子甸,陆续建造了宽敞华丽的住宅3所,西式店铺数十间,开设万和饷当和印刷厂、纺织厂等。凡可以促进文明、繁荣经济的事,他都大力提倡。他还计划疏通由大柘通关上至蕉岭的河道,以便通行民船。并计划把平远县政府,迁设大柘,交通、发电都有规划,仿照怡保市建设新的县城。他在家乡居住的时候,规定在南洋的代理人,每月必须汇款10万元回来,为实现上面各项计划的费用。他的意图,想把平远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县,由大柘开始着手。( x& h; ^* j  {7 G, G2 B7 `; y* B
  4、风范长存
/ Q) B5 C1 C. a- X1 l( g" U/ |9 B/ i  由于长期劳心劳力,姚德胜不幸积劳成疾,于四年,溘然长逝,终年56岁。他谢世时,仍深以未尽生平心愿为憾,弥留期间,谆谆嘱其子孙,务要按计划建好平远县立中学校舍,为平远培育英才。/ e2 w% f1 l  ~) N$ e  f
  一代侨星陨落后,一时家山乡亲泪洒,海角亲朋生悲。治丧期间,自发前来其灵前哀哭者不计其数,安葬之日,送殡者多达万余人。噩耗传到马来西亚时,侨胞无不含泪北向,遥寄哀思。
  U  U' K6 e5 m& B' v$ ?  u  姚德胜这位人们景仰的侨领,虽然长逝,但风范长存。他的一生,弘扬了客家人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爱国爱乡的美德和精神,值得后辈景仰和传颂。/ W* I$ }- d* |8 b7 _" J
  姚德胜谢世距今已有90多年,他一生业绩丰硕,风范犹存,乡亲们和旅马侨胞仍深情怀念着他。初年,平远就有一首五句板的民谣歌颂他:“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唔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声名飞过七洲洋。”平远县上世纪九十年代编纂的新县志,也为他立传入志;现在,平远中学设有姚德胜生平事迹展览室,以其爱国爱乡的事迹教育后代。

15_3740_16d0d586f225219.jpg (4.98 KB, 下载次数: 171)

15_3740_16d0d586f225219.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1-5-20 11:39:36 | 只看该作者
“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唔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声名飞过七洲洋。”9 ^) x0 N2 U# x, Y( j

% S2 l% P3 `/ S4 e9 y      姚德胜,不仅是平远姚的骄傲,也是姚氏的骄傲!
8 m9 M4 w( ~; v4 ?1 }      他也是3修平远姚氏族谱(胡汉民作序)的倡修者和赞助者。: g8 I5 C# w( q8 b+ b& i
      他是几世应是什么辈字?

签到天数: 80 天

连续签到: 9 天

[LV.6]五品郎中

3#
发表于 2011-5-20 11:49:26 | 只看该作者
梅州住了19年竟然没有听说过,惭愧:L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4#
发表于 2011-5-20 13:09:32 | 只看该作者
姚家的好人呀!顶一个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21:55:12 | 只看该作者
“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唔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声名飞过七洲洋。”; n  J' D: H# C2 l% h8 z+ g6 r' E

9 E# x' v  D, c& W$ A      姚德胜,不仅是平远姚的骄 ...
: p; a! h# M5 _. E  Vpszyyao 发表于 2011-5-20 11:39

* b# D6 `. _8 i0 _7 V" H4 M1 T5 N7 g2 n: a2 A
; V& Q' Y1 s% ]
    我也想知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1-5-21 07:3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姚世尹 # E& J- `: F( x" \0 k2 ~8 y
* {1 A: K% h. ?/ R1 @0 f
' ?/ K% O& l' w
    你是平远姚吗?是哪里的平远姚?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8:52:05 | 只看该作者
平远-大柘         。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1-5-23 15:1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姚世尹 / h" n7 c6 k0 o: I6 e0 y" _% l

1 a$ J1 Z8 g( ?# J) C, p( A$ y, r# k# s
  

姚德胜, 22世士字辈,祖屋为大柘乡土楼“敦本居”。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9:3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世尹 于 2012-2-24 22:38 编辑
8 L! i' N. G8 O8 V$ [0 {; D4 \5 O/ C! ~- ~3 g* u  v0 P' C5 F: Q
回复 8# pszyyao 1 x6 G& F+ B4 v7 y7 `: @
: m' A( A: o- g1 U" q5 C

6 R5 g1 N) _: s; v0 T5 T8 A    我是平远中学毕业的,在那里读了3年书。祖屋好像就在平远中学后面,老平远中学好像还是他的地方,他的家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1-8-23 14:32:11 | 只看该作者
敦本居是德胜长子葛朋故居。姚德胜是大柘枸园高坎下人。他的祖屋应该在那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3 22: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