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44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州杨箕村有三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5 07:14: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k% I  M, g  o" g
! ~8 x8 W, Y) r( X    杨箕村曾有对联描述该村姓氏和地域组成:9 f. [4 P5 }6 E' y: T$ J; p3 T8 b
三姚二李一秦梁;四社五约七股份。" T, G* [5 m0 |# \4 w# g0 M

+ Y& P/ k6 N; }$ V; i( a7 }3 Y* u- p. g% `. ]+ M/ K
——四社五约是东南西北4社和东南西北约加石门约5约。
) T  ?: x+ o" `& Y     三姚指竹芳祖派、君达祖派和礼庭祖派3支姚。后者源自江西新凎(今新干)姚,有杨箕村姚氏大宗祠凤仪堂
! k# H+ e  Y4 r$ O6 P, a。凤仪堂姚人聚居杨箕村(东社,南社)和寺右村(东约,南约)。竹芳祖是最早来到番禺簸箕堡(今杨箕村),住石门口(后名石约,是东社)。君达祖派可能是【明】监察御史姚观文的八房之一“杨箕房”,住南社。. J. Z. A, O% F5 T
    君达祖派和竹芳祖派今未有祠堂,将分别建厅(未建)。这2派都是【宋】姚宗卿的后代。
1 }2 f3 I1 A# N2 B
4 K( L6 C. Q+ _* l% b
% E2 g5 ^* r2 H
3 f5 T/ s$ K% h$ ~杨箕固有三姚之外,还有其他姚,例如山河浦姚,也是观文公八房之一,解放后来的。% h) C0 R/ V. n8 f
除了凤仪堂姚有辈字有族谱有祠堂,可惜其他姚已说不出多少了,令人唏嘘。! t3 U$ M) |5 H  f

. \/ K, l7 Q0 @( k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07:16:28 | 只看该作者
标题应是“未有广州,早有簸箕(今杨箕村)在”,怎能“没有广州市,便有杨箕村!”
3 y7 y0 f- f3 |3 ]9 g1 V    文中开头这段文字颇值得回味:5 F2 z# v, o" P/ M1 H" B; Y
     从宋仁宗嘉祐年间开始,因为战乱、朝廷委派入粤任职或同宗推荐等原因,姚氏竹芳祖、李氏深海祖、李氏赖南祖、秦氏仕豪祖、姚氏均达祖、姚氏礼庭祖、梁氏贵明祖,先后进村择地建点开基。他们大都是从陕西、河南、江西、闽浦等地南迁的移民。
$ e4 Z' v( h0 f+ Q% s0 E4 ^     ——【宋】姚宗卿,号印岩,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官广南东路提刑按察使(其后人往往称为“广东提刑”),退休后隐居簸箕堡。后来到博罗,再移居增城三江山吓(今旧山吓村)。今杨箕村竹芳祖派和君达祖(“圴达祖”)派姚氏都是宗卿公后。石门住的是哪一派(谁是此派人)?另一派聚居在哪社哪约(谁是此派人)?以前在队部下棋的姚?发是哪一派?6 A" |; x* a" |, |
     凭什么说姚姓人“食”了或“赶”了黄姓人、而不是李姓人?黄姓人始于何时到杨箕?李姓人始于何时到杨箕?
8 P% P3 b/ X/ }     三姚二李一秦梁,4姓7支从陕西、河南、闽浦(应是闽莆)南迁?有无搞错?( b$ Y5 I. J9 X( ~+ P
     编市志、村志者,还有小编,能这样说话吗?
; U* D8 E" y9 @5 y' h* u! @
! [0 {" L. @" E3 H# s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07:20:21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6-10-5 07:16
7 l& h" j) D: L5 H标题应是“未有广州,早有簸箕(今杨箕村)在”,怎能“没有广州市,便有杨箕村!”* U5 |0 _# \) a
    文中开头这段文字 ...

1 c' d; Y/ u/ Z7 L6 r6 M没有广州市 便有杨箕村!受祖宗庇护才有今天,不易啊!
; z% d" t0 k& W0 l6 A6 `% K2016-10-04 广州旧闻9 s" \4 X7 r/ d* I
128 Y2 x/ Q0 x7 D- i
2000多年来番禺县和南海县分治省城,1921年广州正式建市;而杨箕村早在千年之前就开始建村有人居住。2016年的国庆,当年1496栋被拆迁房屋的回迁人重聚在一起共庆回迁入伙、广州杨箕村摆1500桌酒席的场面一不小心就成了这个国庆最热闹的话题了。
2 o# z2 l( Z/ }《广州旧闻》不妨也参合参合!$ A/ u; [1 d9 H, w7 y2 O) W. t

- ]# Y- q5 ~, r+ C, z0 s: |/ S/ r
" b% `. ~2 Q1 g簸箕里——千年之前就有人; ^. \- H5 r* b7 h2 G) p+ I6 o  I
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杨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已有黄氏族人在此造田建业。当时的杨箕村,还是一片河滩小墩,被珠江水冲积成块状,形状颇似民间筛米的箕,由此得名“簸箕里”。
$ j& L: A' D) @7 \- T% x0 g: P
) ^% M4 `0 S; e4 G这样的石刻,在杨箕村的祠堂前有很多。: `8 l0 J' b$ `  q: ?

2 h7 F  A" O0 I
/ \+ E1 v( H% q1 z簸箕村——三姚两李一秦梁/ _) j, q4 n) k  O, K
从宋仁宗嘉祐年间开始,因为战乱、朝廷委派入粤任职或同宗推荐等原因,姚氏竹芳祖、李氏深海祖、李氏赖南祖、秦氏仕豪祖、姚氏均达祖、姚氏礼庭祖、梁氏贵明祖,先后进村择地建点开基。他们大都是从陕西、河南、江西、闽浦等地南迁的移民。在这片空白的土地上,勤劳地开拓自己的家园。
+ ?: z+ B, _* I$ q# _: S- h. ^: S
6 V+ Z7 Y' F! [1 p6 B渐渐地,簸箕里根据姚李秦梁四大姓氏,还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居住方位,形成“四社五约”、“三姚两李一秦梁”的村落结构。明代弘治年间,改称簸箕村。" i2 o% w. \0 z" s5 a- }* z

5 o7 W7 W* ?) T' w! x% ^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已经发展到“姚盛黄弱”,两大族群之间无论是人口还是权势都有了很大的差距,姚氏族人开始有意吞并黄氏。他们想出“抽签合族”的办法,向黄氏族人施加压力。结果不出人意料,黄氏族人抽签抽输了,他们从此就跟姚姓入族,改为姚姓。再后来,黄姓人陆续离开杨箕村,石门口一带成为姚姓族人的聚居之地。5 R, J  C% o3 G

3 T( |' v9 W" _1923年的广州地图上,当时叫做“簸箕村”(红圈处)。
4 y. ?! }8 q1 L( \; c3 q
0 |( z- B2 S8 K0 Q, S
2 M# w0 z& ]$ |/ t, y- J, h1 R. {8 J0 V! e
杨箕村——与新窖“南箕村”同时改名. @! X4 i- [1 N9 H2 i
  @# ?1 n" B2 u# n" n1 Q7 ]
成村之后,簸箕村有了自己的乡政议事机构,名字叫做“父老团”和“雍睦堂”。父老团的成员从四大宗族乡绅阶级中60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中选出,它对村落中发生的事务具有决策权。决策之后,“雍睦堂”的成员负责具体执行。. j7 z5 S+ B# s8 q! m9 m
  e! D. f  l0 `# y& B3 A
而簸箕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上世纪30年代。当时广州河南西郊新窖镇也有个同名的“簸箕村”。因为重名,两个“簸箕村”选派代表共商改名大计。最后,新窖镇的“簸箕村”因在河南,改名“南箕村”。东郊的“簸箕村”由于当年沙河涌两岸有数个杨桃园,便更名为“杨箕村”。" g5 o9 e/ p( @

+ g& R8 W+ w% r8 U* F1924年的《广州民国日报》上,又出现“播箕村”的字样。
9 [- ]. I, a. B& w8 b: R, f4 V: W7 B* N+ C
3 G5 @# t4 d$ G  X% B% w# |

+ p8 R- P0 B- v! ~杨箕涌边好风光
9 M3 l( }$ h7 g8 r0 J: W2 P杨箕村村志记载,杨箕村的原始地势地貌,是村心稍高,东西倾斜,北高南低,就像一只头向白云山,尾在珠江河的水龟。5 c" I7 A& n9 D# v4 f2 ~

  j  x+ ~, g6 s! Y! z' ~杨箕村三面环水,东临火甲涌、南临珠江、西环沙河涌,水源充沛。东面的村口,有一列翠竹林带,西边出口沿沙河涌边是一排整齐的古榕树,南边的出口是一条东西流向的水松圳,圳坑两旁站立两排高耸的水松树,北边的出口排列着十多棵高大石栗树。
7 T6 Q) ]$ P) O  G- ^( b0 ]( H) C! F6 O, ]
村西北边那条浅浅的杨箕涌还是河滩时候的样子。每当涨潮,溢出的河水就会冲进村里。为了防止水浸,村里人集资从澳门买来水泥筑了条堤坝,葡萄牙人的头发是红色的,村民于是就叫它“红毛泥基”。
3 M, m0 L6 [' h8 w0 i9 f
8 ^# I1 s& w2 v" W- X8 I; l: {那时候的杨箕涌,河水很深,有乌篷船在河面上来来往往。河水很清,每当水涨,小鱼儿成群结队地随潮水涌入,村民们就在河涌两岸结网打鱼。韩桂棠和小伙伴们喜欢在河里游泳,透过清澈见底的河水,河底的小鱼小虾小螃蟹清晰可见,扎个猛子潜下去,就可以将它们逮个正着。
4 y* f) [+ R1 z4 N3 o+ ^. P4 ~# w7 B: z/ C# ~$ Q7 k
河涌两岸生长着高大的古榕树,绿阴覆盖着整条河堤,炎热的夏天,劳作的村民会依靠在古榕树下纳凉。西约附近的河涌旁,丰收时节,树枝上就挂满紫红色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花香……
/ \$ H: h# Z9 W9 M  k" F: k; A- L8 P% c" v0 s
异地修建的“姚氏大宗祠”与背后的新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J" U8 j+ H. e* _! Q! C- A: L" }* U
& N  O# i) D0 x; O9 B/ L5 M6 E
- V/ q  E1 J& ?" x" D0 f- w! V5 v6 @' s+ U: P" a) B! a
2860亩良田延伸到动物园一带
  g5 K" _) r. a9 t. q2 p清朝雍正年间,杨箕村发展到鼎盛时期,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建国前,杨箕村的范围东至石牌、林和交界处,北至现沙河街、体院、动物园一带,西至达道路口,南至珠江河畔,拥有绵延不绝的2860亩良田。甚至在黄埔、博罗和潭溪、东山新河浦等地都有杨箕村的地。
. ^* O) Q- N9 M4 v9 m  w
$ u) _% |7 s! M) Q: M1975年的广州地图上,杨箕村傍边还是农田一片。
. E- T4 Y. O3 o6 [  K3 S% v见证历史的的玉虚宫7 I7 J: q2 O5 V0 V
杨箕村最正宗也是最完整的古建筑是一座名叫“玉虚宫”的庙宇。
) @/ h6 _, w) c! ^
0 @2 ?5 [' R$ H+ q2 x3 Y  V " R3 Y: H- e: N

  K% V0 Z5 b0 A0 t( m1 @. Q; [“玉虚宫”的墙上镶着近十个石碑,记载了玉虚宫历次重大的重修捐资情况。玉虚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数百年来,历经8次大修。# \8 M% d3 b9 t8 G) I+ M: V( Y

  q9 c: [7 c7 f所谓玉虚宫,实际上是北帝庙的别称。玉虚宫供奉的也正是玄天上帝——北帝。南人拜北帝,说来有些奇怪,却有符合逻辑的缘由:因为南方的水,皆由北方流来。广东人依水谋生,靠水揾食,所以既拜南海洪圣大王(赤帝),又要拜北方真武玄天上帝(黑帝),北帝位于水源之上,祭祀他,希望他控制水源,好好地流到南方,使南方水源充足,鱼虾大顺,这就是南人拜北神的原因。1 R4 |8 F3 I, N; u4 v
) M2 J' q7 i6 I/ P

/ w9 V+ U. S6 R% g9 K
) {" Q% u0 o8 j1 A8 y水决定了命脉% u2 C; ^$ @% H( v5 t2 a" |
农业社会里,水是村民的命脉所系。在玉虚宫里,有两块分别立于乾隆七年、乾隆九年的官府碑文,记载当年“三村争水”事件的判决书。当年天河村、冼村、杨箕村三个村田地连成一片,水利设施共享,因用水的问题难免会有些小纷争,乾隆六年和八年,矛盾终于激化,三村为争水灌溉而大打出手造成群伤,事件直闹到当时的政府番禺县衙,后县衙责罚了带头闹事者,并判明每月各村轮流用水的日期。自此三村用水再无重大纠纷。
  e  w# |) S0 g; w) S4 J( P6 H: F/ U9 _* A
天河村、冼村(当时叫做大水圳村)、杨箕村挣水的案件被永远记录在案。5 o+ d; p0 a& {  k; K2 R' _. o

. M: ~; ^9 }. n  t ' a6 F% a+ j  _! f2 l! ^; v
8 J, L1 n! M7 P$ A& T0 S4 A! n* ~" \
杨箕成广州如鲠在喉的“硬骨头”+ B' w( Y4 h% |& B% A, {& @' f
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它一直是一座贫困的村落。改革开放前,杨箕村的土地大多数用来种菜,是广州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定价统购统销,长期每50公斤蔬菜只卖4.6元左右,上世纪70年代末村民一个月辛苦劳作挣工分只有3元多钱,而工人的月工资是30多元,村民生活的贫困可想而知。
1 _- y# @4 g6 n# A4 d
1 i4 U# `& L1 {  I# }如果不断东扩的广州是一条巨鲸,那么杨箕就是它如鲠在喉的“硬骨头”。当云淡风轻的郊野风光被高楼大厦代替,当村里的祠堂、庙宇、牌坊被一点点蚕食,昔日眉清目秀的杨箕村,已经被失去个体差异的低矮建筑所充斥。它因为低廉的房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在此蜗居,同时也因为脏乱差而被冠以诸多恶名。; h0 ]3 @3 t" F/ y  w+ Q
* h1 y  _* u1 I& H. p3 O% B0 y

5 x- J0 S% n; Z  Q) ?请记住:杨箕村
4 ~6 j, \% `8 Y  g& D4 q  _8 e) W杨箕村,一座千年的古老村庄。现在这座让人爱恨交织的城中村,就要从广州的版图上消失。
) g; K; L: e6 _  X: k* R! [2 u' K. S) N4 I% u9 p
我们有必要记住的,不仅是这个即将消失的杨箕村,还有那个早已消失的杨箕村……4 M  d& Y3 a& o
3 L# F7 r( s6 H' ~0 ~, M
1985年前后的广州地图,天河体育中心已经有了,广州大桥也修建好了,杨箕村开始被“包抄”。
# u5 @4 ^0 _( o$ l本文参考资料:《广州市志》、《百度百科》等。: U1 H) E* F) p
* T6 B, ?( V7 n+ d: E
注:文中有图片,复制不过来。
  n$ A6 @8 V( E
3 R. H, a6 l8 q! u% S+ W6 w, `& h: J* w( N" P$ R; {  v7 J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07:29:28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6-10-5 07:20
9 s( w1 F" n# G1 L  e' }! c没有广州市 便有杨箕村!受祖宗庇护才有今天,不易啊!
  J. @. k) H# u! E( ^2016-10-04 广州旧闻
) S  o4 v7 a; V3 \1 A12
3 ]3 e" N* U! M7 w* ^/ i
3#的这篇文章,我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是有不同看法,在2#部分地表达了。
" \) I8 n7 Q6 D0 y     2#是作为资料保存它。
" w3 H' z6 `- e4 [! X! L: {4 R     据说杨箕村志是姓韩者的外乡人编写的。还未能直接读到该村志。
# j7 s; f+ V% C: f; R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11:37:56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的笔记:5 [" q5 e4 h7 [/ i" k9 \& u

4 W! Q$ M/ |5 E/ k: d+ _5 d% }
广州天河区杨箕村有三支姚族:礼廷祖,君(均)达祖,竹芳祖。以礼廷祖这一支人口最多。
关于君(均)达祖,谱云:南宋时有姚君达者,唐姚文献之后,曾官于粤,葬于白云之麓岗,名狮腹。其子孙留居簸箕里东边,即今之大巷姚是也。礼廷祖以同宗故遂择簸箕里北边名老藜园,即今大宗祠之侧。后转迁南边之大门口。巷有二门、三门。三门内祖旧宅也。
    而竹芳祖来自东莞,是宗辅公之后。现,礼廷祖姚族住东荣里等;君(均)达祖姚族住村中花园附近(属南社)(姚永中;姚大乐,大队二楼);竹芳祖姚族,住石门口(石约,属东社)。3 D1 E2 d4 X! p; ?

2 P7 h; b0 L  f——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大不相同。  }$ r& x, P* t$ O  l; a8 J3 F9 u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6#
发表于 2016-10-5 13:39:55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6-10-5 07:20
- x0 K! i. V  j  @) j没有广州市 便有杨箕村!受祖宗庇护才有今天,不易啊!
' u8 O- E) S! n& E3 l2016-10-04 广州旧闻. @; s6 k1 a, ^' a! p
12

) \' C! i9 z! Z' b5 |为您老配了图。不看不知道,一看还复杂了。呵呵~+ h3 e, q  o, n5 U" {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14:07:07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6-10-5 13:399 ^+ D$ x4 q/ N* h
为您老配了图。不看不知道,一看还复杂了。呵呵~
: p9 j& S, D, X" n- f; j
谢谢你配上图。$ ]8 I  q  e5 a  u- O
《广州旧闻》根椐市志、村志写了这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其中也有错或可商榷的地方。/ U$ p* \* [' f, Y1 S
杨箕村志是由韩姓人编写的,海胜说是草稿,是吹水吹牛连篇。昨天和今天己在广州提了此亊。我的态度是:) w5 K& I) i, `
@弥勒佛 ,@阿强 ,@邦记 :有解?何解?少数民族,有话语权。1 y3 x! N" x9 J* t0 t8 R
    “”不想提和看这些事”是一回事,村志硬崩崩存在是另一回事。
! Y3 h7 f8 V% h0 ^/ O5 d/ F2 f8 i
' c2 e7 |( Q# X: @# K9 S7 Y- x@弥勒佛 ,@丫a0一Li姚礼津 ,@阿强 ,@邦记 :少数民族有话语权。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n4 g0 I  I# M, }- S7 v# \
    “”不想提和看这些事”是一回事,村志硬崩崩存在是另一回事。
: c, [' K, Y) a! A/ O) Y. |    但是,武器的批判必须用批判的武器!
0 o4 {7 ^. Q. W    现在姚人当权,应尽可能还原真实历史。
0 }/ _+ y0 w0 a1 X6 _4 Y; E8 ?7 O& `' N8 ?
" U2 F# f' v. ]/ D: x/ Z
有人附和我的看法:) r# L2 m# \0 y6 g3 H: |( u& s3 N
) k; ], T  Z* @! Y, P6 E# }! D
    武器的批判必须用批判的武器!: H8 V( [+ f% L6 r
    现在姚人当权,应尽可能还原真实历史。杨箕姚氏宗亲必须团结,然后再团结他姓村民,还历史本来面目,凤仪堂重建成功也是海胜他们团结族人抗争的结果,但剩余两个姚家祖厅(虽不能回到祠堂)也很关健,能够成功更是彰显姚家团结与实力。加油![拳头][拳头]
  I9 R/ d0 `8 M9 A1 W& C  p2 w" G% d( d9 L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9:29:41 | 只看该作者
联庵祖的太公山现保留(在白云山内)。为寺右东约、杨箕东社的太公山。) \; t4 C2 N, w8 _
白云山太公山不止3墓,现保存完好的有近20墓穴,草穴的有几拾穴墓,整个燕山都是寺右东约、扬箕东社的姚家山,没其他外姓人的墓,细房没份。4 V/ {! @- G8 v5 l7 K
礼廷祖墓在执信中学内,东风路扩路被拆。
  k* _% p/ R8 u+ i: S: I0 v5 H! J  ~联庵丶均庵墓在农林下路战士歌舞团营区内,50年代被拆6 t, f- n7 h% z5 T3 n
现寺右南约、扬箕南社只保留有四世南庄祖。! ~# n1 x7 H- ~" E
以上祖墓都是明、清留传至今,巳得到天河区文物保护。" P4 i  _" F2 d* g' j
5 I. \6 ~! E) n2 A  W8 d
! {; ^' V9 r' _& a
柯木塱南庄墓寺右一山、扬箕两山丶中山丶万山有份。
1 v3 X) ~! q( o" D9 v! m0 w国源(塘鸡)是中山之后,人口唔多。: X- V* W! N, a' k
大乐(可能)是石门口竹芳祖后。: M- n% P* Y0 p! V4 b+ B  C% z

" R0 _7 u/ ^, A* ?$ \' M
- X/ D& J9 {9 V, N2 r9 _凤仪堂姚氏,五世有一山、两山、万山、中山等几兄弟,几乎人人有祠堂,可见姚氏之盛。+ i; M* q* K$ Y
姚流杰是两山公后?长杰和荣亮是万山公后?牛奶洪和伟忠是一山公后?国源是中山公后?7 f. d6 a7 O( n  P8 v$ Y4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7 13: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