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自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郧县东良姚氏清明活动部分图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23:25:37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本帖最后由 姚自卿 于 2011-4-20 21:15 编辑
% L% |' g. K" v
( J2 P9 H. x# }0 c4 v' p# [3 C 建设中的碑亭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23:43:11 | 只看该作者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00:04:01 | 只看该作者
《郧县高庙东良姚氏宗轴》解读
4 D4 k' }5 X; ]/ Y2 ]郧县一中 邢方贵" y( T' @$ K8 W  Z0 }
          ^) E! V, A5 l5 \4 _2 J
        郧县高庙东良姚氏家族,有清代嘉庆八年(1803)所立迁郧始祖姚碧荣墓碑。碑中记载了姚碧荣祖籍、职业、迁郧时间及他的子孙配偶等(详见《郧县高庙东良姚碧荣墓碑解读》)。0 U8 I1 P) p; B- j& {
        姚碧荣墓碑是清嘉庆八年(1803)所立。距今已是206年(1803—2009)。在这两百多年里,姚碧荣所蕃衍的东良姚氏家族经历了清朝108年(1803—1911),中华民国38年(1911—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1949—2009)。在这三个朝代中,姚氏经历了什么的兴衰变故,置备了多少地产、房产、商铺,有多少人读书求取功名当了官,有哪些支系迁徙外地……现今东良姚氏家族的人都说不清道不明。大体能说清的是解放前一二十年和解放后六十年的状况。至于清代百十多年,民国之初一二十年姚氏的变化状况,便都不甚了了。我们只能根据姚碧荣墓碑所记推断:姚碧荣经商十分成功,所以有眼光有能力买了东梁保姚家营这一片山水,为他的子孙奠定了良好的生存发展基业。他的独子姚全义大约是帮他经商。姚全义有两位夫人魏氏、孙氏。碑中刻记姚全义有六位儿子,嘉庆八年(1803)时都已成家且“俱业儒”——读书考秀才、举人、进士。说明当时姚碧荣、姚全义父子的家业已经很大,姚氏第三代姚萃、姚荚、姚芝、姚菊、姚兰、姚英都已不再从事商业活动或农业活动,而是成家立业后还在以读书为职业求功名,求当官。这反映了姚碧荣、姚全义父子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他们家族的经济实力之强!而这六人中,必有人读书成功而当了官!/ N2 b* r/ ^# F' r7 F* I
        所以,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东良姚氏应该是家庭殷实、人丁兴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
3 M4 T$ e3 z( ^9 F( }3 I3 l# l        天下大势,盛极必衰。清朝在康乾盛世之后,便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代,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慈禧太后的专权妄为,都使清王朝急剧没落。国家衰败,家族必不振。姚氏家族在最近百十年里,大约也是支派繁衍增多而家业不兴。看看改革开放前的姚家营,既无豪宅大户,也不见石门石凳,雕梁画栋,大约可推知其衰落。
. z  ], |0 b% B3 f        但是,这一切只是推断,至2008年东良姚氏举办第一次清明祭祖大会时,此处除姚碧荣墓碑外,没有任何物证来说明姚氏两百多年的兴衰迁演!
  l* X) _& h  H% f        我据姚碧荣墓碑所记推想,姚氏历史上绝对有他的繁荣鼎盛期。所以,我建议姚氏家族展开调查。
3 [6 i) Y; a( `$ r4 G4 r' B1 o! _0 B        一是可以到姚碧荣祖籍襄樊宜城姚家湖去寻根问祖。襄樊宜城姚氏在清代乾隆盛世应当是富户。而清代在中国历史上修谱达到鼎盛时期,大姓人家都修撰系列家谱及宗祠。若襄樊宜城姚氏修有姚氏家谱,那么按清代修谱定规,姚碧荣虽迁居郧阳,但每隔三年或五年,他们要写信或亲自回原籍把郧县东良姚氏的人口变化等情况报告族长,以便祖籍修谱时采用,编入《姚氏宗谱·郧县东良姚碧荣支系》。- L6 }5 B4 g* Z6 h
        如果襄樊宜城有《姚氏宗谱》且无散失,就一定会有东良姚氏的大量资料、信息。7 M5 k! t' ~* T0 g0 A
        二是在东良姚家营及从这儿迁往白桑、刘洞、梅铺等地的姚氏家族展开全面的调查。座谈,访问,查找古坟、古碑、宗轴、家谱、田契、房契、入赘、分家契约等。发掘姚氏过去二百余年的历史,丰富即将编撰的《东良姚氏宗谱》。4 U9 Q3 q9 ~" y8 k* l
        此外,在2008年清明祭祖活动期间,姚氏老人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疑点:姚碧荣墓碑上刻记的是六个孙子(“生丈夫子六,俱业儒”),但祖辈传说应该是“老七门”。那姚碧荣的第七个孙子是谁?在场的姚氏族人谁也说不清!
  G. e8 n+ B, A% \; w! G# _6 N        所以,姚碧荣墓碑所记虽有着丰富的重要信息,但不能解答姚氏的派系疑问。必须查找新的资料。
/ J' R1 T! f* ^( _# E! s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清明会后不久,姚氏族人便在姚家营姚自学家找到了姚氏宗轴。9 W) O* t1 X0 ~+ E  y
        宗轴是封建时代记载宗族历代先祖及配偶姓名,在清明或其它祭祀日张挂于祠堂(或族长家中正屋正间正北方墙壁)上,供族人祭祀先祖用的图表。大多是布质的,也有纸质的。布质的上下端有可穿木杆或竹竿的套,纸质的在装裱时贴有木条,以便展开悬挂。祭祀仪式后,宗轴可卷起来保管。3 Y: R% x' j* `' k6 n8 b
        宗轴无论是布质或纸质的,除分栏记载历代祖宗及配偶姓名外,上方或中间则大都彩绘始祖夫妇坐像、桌案香烛、童男童女以及像征长寿的鹿鹤类。有的在宗轴两边还有对联。如河南偃师邙岭乡牛庄丁氏祠堂宗轴对联是:! f4 H* f$ j4 |# v6 R
        会读书耕田即是尊祖敬宗
$ o4 x. H' o! f; q        能保国友家便为孝子贤孙
' m3 m: c3 b6 a) k. a$ B, K        湖南桃源武氏宗轴对联是:* C2 F% r/ F$ b& b; d( x
        堂上高坐先世迁祖  祠宇辉煌- w# n; P6 W! J2 T  i
        阶下敬跪后裔子孙  衣冠济美; {' @$ r& ?; c3 X
        郧县五峰乡杨氏宗轴对联是:+ c1 A3 l4 C5 x" V
        承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8 z! g. O6 n* S& m7 t        赐子孙两条正路惟耕惟读8 G* w. f0 _4 N1 r; R4 N+ @4 b6 u; Z9 @
        姚氏宗轴没有对联,但始迁祖画像、童子鹿鹤、纸烛香案俱备。布质。幅面99×69厘米。上端略有残损,但字无缺略且字迹清楚。
% b) |2 c. w  Z  t) z3 j        那么,这份珍贵的姚氏宗轴带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呢?" U1 T7 T8 M  {& [9 N# O
一、它按姚氏派语“显(现)、玉、碧、全、萃……”记载了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00:05: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自卿 于 2011-4-10 00:29 编辑
+ F# m2 d8 B6 s- z+ [: L- I+ @" p5 Z# g/ p0 n2 Q
一、它按姚氏派语“显(现)、玉、碧、全、萃……”记载了姚碧荣的祖父姚现龙(夫人刘氏)、父亲姚玉英(夫人宗氏)。这不仅使我们知道了姚碧荣之上的先辈,也为我们到祖籍襄樊宜城姚家湖寻根问祖提供了重要依据。
8 l. T& G. @- h" B6 v, i        二、它解决了“老七门”之说——姚碧荣果然是有七个孙子。他的第七个孙子名姚蕙(夫人李氏)。姚蕙应当是姚全义的小夫人孙氏所生。在姚氏嘉庆八年(1803)为姚碧荣立碑时,他还没出生。所以当时姚碧荣墓碑上只刻记了六位孙子萃、荚、芝、菊、兰、英而无姚蕙之名。. c7 P! J+ f' a
        换句话说,他出生在嘉庆八年(1803)之后。
+ r: u( K3 q  ]# |        三、姚氏宗轴按姚氏派语“显玉碧全萃、安治焕锡……”记载了姚氏九代先祖。其中在东良姚家营生存繁衍的是自姚碧荣为始迁祖的七代人。宗轴共录记76人,其中男性41人:
" R. N. M: G3 F- @0 Q显(现)        玉        碧        全        萃        安        治        焕        锡(西)8 Z! |5 Y8 A5 e  x
↓        ↓        ↓        ↓        ↓        ↓        ↓        ↓        ↓, A6 W; o4 v" Z
1        1        1        1        7        4        14        9        3& E* ]1 v6 @& J" {- ~6 g  _* `
        这里面就该注意的是,姚碧荣之孙辈姚萃等七人都有配偶。按中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安”字辈不应该只有4人。一种原因是“安”字辈女性多;但更大的可能是,姚萃兄弟“俱业儒”,读书考功名求官。当了官就徙居外地,不在郧阳境内。姚萃七兄弟中,老五姚兰,老六姚英,老七姚蕙后人都不在郧阳境内(至于到外地做官,还是迁徙外地务农经商不敢妄揣)——因为宗轴所记“安”字辈四人分别被标明是长房(姚安堂)、二房(姚安顺)、三房(姚安泰)、四房(姚安平),没有五、六、七房的“安”字辈。 6 M7 V# s+ b  q/ H
        四、该宗轴所记的末两代“焕”、“锡”辈,并不是当时东良姚家营“焕”“锡”辈的全部人员。因为宗轴上所写的人,是已经故去的人,供后辈儿孙在祠堂祭拜的。前面所引湖南桃源武氏宗轴对联说得明白:“堂上高坐先世迁祖,祠宇辉煌;阶下敬跪后裔子孙,衣冠济美。”
( ]# C! I- ?, D' R, u1 w) w        姚氏宗轴所记最后一代是“锡”字辈四人。估计当时姚家营还有“焕”、“锡”辈的人,但活着的人是不能写入宗轴供后人拜祭的。
  u5 N7 I  N' T- g0 X        中国封建社会撰写国史、方志、家谱,有一个定规是“生人不立传”——活着的人不写传记。要等“盖棺论定”——死了才能品量一个人的一生。活着的人可作为孝子孝孙刻入先人墓碑,可编入家谱,就是不能写入宗轴。
6 X) D0 F6 I7 V  |& a1 ^        五、从姚氏宗轴所记载的人员状况看,它大约制作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因为按姚家营现仍健在的“锡(西)”字辈姚西银(90岁)、姚西龙(69岁)来推算,该宗轴所记的已故的最后辈份是“锡”字辈。他们应该生活在同治(1832—1874)、光绪年间(1875—1908)。此外,从我历年所见到的清代祠堂、家谱、宗轴来看,大部分是光绪十几年所修所制。6 ]% z! q1 F) ~; X8 i) D
        因此,我们可以推定姚氏宗轴是清光绪年间所制,距今也是百十余年了。. a5 D5 ?! }8 X5 W2 d
        六、姚氏宗轴有一处严重笔误:宗轴所记第四栏“焕”字辈,应该是第八世,但此栏“姚焕然”姓名之上却标注“七世”。 而姚氏第六世“安”字辈、第七世“治”字辈已经在宗轴第三栏并列出现。' o) `* ]% B( h
        七、姚氏宗轴所记录的九代先祖,特别是始迁祖姚碧荣以下七代生活在东良的先祖人数及配偶状况,从侧面反映了东良姚氏自嘉庆八年(1803)到光绪约百余年(1803—1908)间的兴衰状况。
$ D( N/ Z3 j6 J/ J* o        1、从姚碧荣、姚全义到姚萃兄弟七人这三代,是姚氏在郧县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清代最繁荣昌盛的乾隆盛世及其后的嘉庆时期。中央政府鼓励各省的人到郧阳开发,且在赋税方面给予很大优惠。所以姚碧荣、姚全义父子的生意做得很大,姚家营开设有姚氏庄房。第三代姚萃兄弟不再经商、务农,专心读书求取功名(“俱业儒,方兴未艾”)。# K! s! i6 b2 y( k0 J& h# C) ~: b' b
        这一时期,东良姚氏应该与祖籍宜城姚家湖保持联系,并修有正规家谱。所以,从姚碧荣的祖父姚现龙到姚碧荣的孙子姚萃兄弟七人共五代(显(现)、玉、碧、全、萃)人的姓名、配偶、房份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 }: W" q, n% _# k4 R# A# F5 V        2、到了第六代“安”字辈、第七代“治”字辈,东良姚氏开始走向衰落。第五代“萃”字辈姚萃兄弟七人都有配偶,应该是“姚氏七房”,但第六代“安”字辈只记载了一、二、三、四房各一人及配偶,没有五、六、七房的“安”字辈;第七代“治”字辈虽记载了14人,但已分不清房份(可能没再续家谱),只有两人注明是“二房”,其余11人就说不清是第几房的后人了。4 g- @. d% v) [, ~+ }) f
        更可叹惜的是,第七代“治”字辈14人中,有4人终身未娶(姚治钧、姚治瑞、姚治珠、姚治茂)!有2人虽娶妾却不知配偶姓名(姚治世、姚治璋)!( H% M6 {1 ~$ V% A
        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大的“不孝”就是不娶亲,不传续后代,断了祖上烟火!所以,一般不是极端贫困潦倒是一定要娶妻生子的。娶妻的,既使没生儿子,家谱中也要记载,宗轴上有男丁名而无配偶名,说明此时东良姚氏已无家谱了。
3 F; I" m0 ^+ u1 m: m* Q. O        这姚氏的第六代、第七代当时该是多么的衰败啊!第六代有三房人不知下落,第七代有几位打了一辈子光棍。可悲!可叹!
0 E. m% i/ d9 s$ v8 C        姚氏的第六、七代生活在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从社会环境来说,清朝最繁荣的乾隆时期到了末年,农民土地大量被官府、地主并吞,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贪污成风,农民起义不断暴发,大清王朝开始衰落的局面已经出现了。; c7 n0 H! r, r0 Y$ r+ ^3 r  X1 ~
        乾隆之子嘉庆皇帝的才能远不可与乾隆相比,他挽救不了大清的衰败!嘉庆元年(1796),东良姚氏的祖籍襄阳王聪儿、姚之富先后发动白莲教起义,转战鄂、豫、川、陕四省,后来虽然王聪儿、姚之富于嘉庆三年(1798)在郧西战死,但其余部仍转战各地六年多。嘉庆八年(1803),白莲教义军曾攻至郧阳。姚之富的起义和被镇压,肯定对襄樊宜城姚家湖姚氏有很大的打击(封建社会对造反者是“诛三族”或“诛九族”),甚至会牵连诛治到郧阳东良姚氏!% Y# k3 N7 |7 C! }5 B2 m
        从姚碧荣墓碑是嘉庆八年(1803)所立来看,似乎东良姚氏并未受到政治迫害(墓志铭上刻记了襄阳祖籍)。但襄樊姚家的人发动起义,震撼全国,襄樊籍姚姓人家的生意肯定大不景气——那种年代,谁敢与“大逆不道”,起兵反叛朝廷的人打交道呢?当时郧县青山赵家湾弟兄四人,老三参加白莲教义军,最后被“诛三族”!就是一个侧证!
8 i' h* r- B  d$ ~! t        另一个因素是,姚碧荣、姚全义父子在乾隆盛世已经把东良姚氏经营得相当繁盛。但树大招风,东良又靠近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历来匪患频繁,乱兵出没。一旦土匪乱兵袭击,或烧杀抢掠,或绑票勒索,可使富甲一方的人家一夜荡尽家产。若有田产还好说,但姚碧荣、姚全萃父子是经商,姚萃兄弟六人是读书,似乎没涉及田产经营。这样的工商户,一旦遭土匪袭击或乱兵抢掠,结果可想而知。东良姚氏从三、四、五(碧、全、萃)代的兴盛到六、七代(安、治)的极度衰落,是遭匪患兵灾,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因无材料证据不能妄断。但姚氏六、七代人处在一个动荡而多难的时期,他们是无法像姚碧荣那样在康乾盛世正常经营发展的。( s" w) K! P) Q! c6 w% ~- s
        3、姚氏宗轴所记的第八代“焕”字辈,境况就更差了。“焕”字辈挂名的是十四房,但男姓只有9人。有五房是只有夫人姓名,无丈夫名;有两房是有丈夫名,无夫人姓氏;还有三人没成家(姚焕启、姚焕统、姚焕全)。在这十四房中,夫妇姓名俱全的只有四户占28%!
& W. ^* d% ^3 q+ q5 k" G        “焕”字辈十四房,三户打光棍,七户虽成家,或缺男主姓名,或缺夫人姓氏。夫妇姓名俱全的还不到百分之三十。这第八代的衰败之像真令人吃惊!
, V7 _9 e, U6 m        东良姚氏的第六、七代已随着国家的衰败而衰落,这第八代所处的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社会环境就更差了:一则发生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瓜分中国;一则太平天国运动及捻军兴起;一则慈禧太后登上政治舞台。此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真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老百姓求生都艰难啊!
) u3 Y) @0 W3 w3 {% C% D        据清同治丙寅年(1866)《郧县志·艺文志·修大龙寨暨四乡寨事记》中记载:“……同治元年(1862)发逆(太平军)由李官桥渡河,横亘数十里,如墙而进,吾乡被杀掳者以数百计。积八昼夜贼踪始绝……”“……三月十七日贼自荆紫关南窜,蚁聚蜂屯(像蚂蚁、蜜蜂那样大量聚集),十昼夜不绝……”处于郧县东乡的东良姚氏,在这样的乱世,每遇匪患乱兵,总是首当其冲要受害(姚氏曾是这一代的大富商),衰败是必然!
' w* V9 o* R; `- u- p: c9 H# M- G6 R/ G        4、姚氏宗轴所记第九代“锡”字辈,大约处于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清朝气数已尽,慈禧太后专权,内忧外患频仍。只有戊戌变法之前的十余年里,由于潮流推动,清政府被迫实行了部分社会改良,社会才呈现短暂安宁。郧县现存的不少老家谱,就是那一时期修撰的。姚氏宗轴估计也是那一时期制作的。. Y& k# o/ ^+ A; o3 {% e, u1 ~
        姚氏宗轴所记第九代“锡”字辈,只有四人。三个终身未娶(姚锡君、姚锡禄、姚银钧),另一户只有配偶万氏,没有男主姓名。当然,这只是已经故去的“锡”字辈四人。当时姚家营健在的“锡”字辈肯定还不少。只是从这已故的四人状况来看,姚氏已高度衰落,没有了始迁祖姚碧荣创业时的那种辉煌气象。1 C3 u0 S# |$ r* L) l: d  V# W
        兴也罢,衰也罢,聚也罢,散也罢,姚氏宗轴所记都已成为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唯有国家昌盛,家族才可能兴旺发达!好在姚氏已走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幸运地走到昌明繁荣的今天,人丁兴旺,气象峥嵘。今日姚氏,一定会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上以告慰开创基业的始迁祖姚碧荣及列祖列宗,下以开启姚氏后来的代代子孙,发扬光大姚碧荣开拓奋发的创业精神,在昌明盛世谱写出姚氏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辉煌新篇章!
! t" ~  s' ?- t6 s. Y9 o4 ?% s+ a        
( X# T$ t0 L" g% d6 r: m) i2009年8月2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00:2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自卿 于 2011-4-10 00:37 编辑 , Q8 l! ~7 n7 b/ W7 {& r3 o
4 r- k! b6 C4 X$ W" X/ g1 M

签到天数: 3640 天

连续签到: 1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16#
发表于 2011-4-10 15:33:51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学习了!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17#
发表于 2011-4-10 17:04: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4-10 17:07 编辑
& P, p* t/ ?* c5 U- b( ^' ^3 ~7 U' T! U& \/ A# g9 b1 Q; Q( j9 S
      自卿宗亲从湖北郧县东良姚氏家族的兴衰史中窥斑见豹,推测了清末社会的由盛而衰的历史,不简单!不容易!自卿宗亲的研究也有力地证明了,续谱就是书写历史。
/ t8 I2 X2 I& w3 ]( i: q; C      大家族人丁的兴与衰,直接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关。从宗谱上如果看到某一时期人口骤减,后嗣中断,必与灾荒、兵燹、匪患等社会动乱相关。' q, I# R4 Q6 X" i7 s* c
      自卿宗亲既然担起了家族寻根这项重任,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如果有所成就的话,后世子孙会当你作宗族功臣的。努力做起来是很有意义的!

签到天数: 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18#
发表于 2011-4-11 01:18:22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偃师邙岭乡牛庄丁氏祠堂宗轴对联是:, l, Z5 Y/ [* ?" k
        会读书耕田即是尊祖敬宗; f% ?, v2 ?: v% T5 V) ]
      能保国友家便为孝子贤孙
0 u. R1 R) k5 S- e9 S( _; W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20:26:07 | 只看该作者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20:58:23 | 只看该作者

合族欢会喜空前   焰花照彻东良天

                                                             郧县一中  邢方贵

二00八年的清明,春寒料峭,阴沉既久的天忽然放晴了。蓝天澄澈,艳阳融融,吹面不寒的春风轻柔地吹拂着初绽的柳条,小鸟儿也欢快地在树梢间唧唧喳喳追逐翻飞。在郧县城东数十里外的东良姚家营,更是一番盛大节日的欢乐景象。

湛蓝的天空下,油绿的麦田如绿缎子般铺伸到远方,金黄耀眼的一块块油菜花点缀其间,使绿色的田野更显得生机盎然。依山湾延伸的姚家营早已沸腾了,早已矗立在一幢小楼前的红色充气大彩门,在蓝天绿野和幢幢小楼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喜庆。稻场里涌满了老老少少,大家兴奋、激动,期盼着这盛大的祭祖清明会。家家户户也早已奔走相告,把各家各户的桌子、椅子悉数搬到了会场里,准备盛情款待来吃“清明会”的远方宗亲。从十堰运来的大音箱播放的欢快的音乐,弥漫在姚家营的上空,与人们的欢声笑语,招呼、吆喝声交织成一曲激动人心的祭祖交响乐,把这庄严肃穆而又欢快的气氛哄托得格外浓烈……

此时,一辆辆轿车、客车正从梅铺、白桑、黄柿,从武汉、丹江、十堰、郧县城急急忙忙向姚家营赶来。那是迁居外地的姚氏子孙、应邀与会的嘉宾以及热心的姚氏亲属们来“赶会”。

此时,主办人姚荣府、姚自明、姚自先、姚自昌、姚自牛、姚金海、姚毅等一面组织布置会场,一面迎候着四方的客人,更指挥一帮人在前面麦田里忙着——原来,这次祭祖清明会的一项重大仪程是要矗立起姚氏传承碑。传承碑记载了东良姚氏迁郧始祖姚碧荣开拓之功,记载了东良姚氏二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刻记了姚氏传世派语,也刻记了此次祭祖立碑活动的善款名录。姚家营的老少抚摸着从十堰运回的巨型花岗岩石碑,啧啧赞叹:好!好!这才叫万古千秋!

这时,主会场里已经是人声鼎沸。八九十岁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抱着吃奶孩子的年青妇女,精壮的青年汉子,人群中追逐嬉戏的孩童,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政府官员,满面红光,夹着皮包的个体老板,时装光鲜、窈窕动人的姑娘媳妇,朴质、热情的乡村干部……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互相打着招呼,寒暄问好。远方的游子在一个个辨认着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4 13: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