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41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新资料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889 天

连续签到: 238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2 17:58: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7-2 19:28 编辑 - R6 k5 I0 ?7 W% H. l
) Y8 i- f/ d' b1 u% {+ n" C
舜(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url=]编辑[/url][shùn]
2 O0 p4 ?) ]3 v8 F
' }/ n$ n! y0 {* W: d- i5 T# u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L$ p% s+ w6 h* L9 ^

4 \' O1 M2 a2 J; x6 \* M姚重华(虞舜大帝本名)一般指舜(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5 Z# \+ R4 y  j$ I
1 v* H: R/ l7 s0 Y; Y0 s4 @ 3 w: r) q9 H9 @6 K. L7 m& g
舜(shun):中国上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为,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城,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 ]% t8 g' h0 a* s
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提到虞舜传承“中道”[1]:“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史记·五帝本纪》讲“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2],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发展史上五圣之一,现今世界舜帝后裔达3亿多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陈、胡、袁、姚、虞、田、孙、陆、车、王十姓),其中舜帝后裔陈胡公的分出姓氏陈姓全球人口总规模达1.3亿人,胡姓全球人口达到两千多万人。4 `% V( c$ p" v; r' Q! s
, c9 W' H/ N% g. g1 k

$ V  a7 Q/ B- t0 _1 ^
) k5 L$ S( m) ?$ V' L! m0 R8 a1 H& O
7 K% l* p: s# d4 `! p/ J
8 J" ?& a  V6 p

7 J5 d5 `; R5 ?% J0 T9 s本    名:
3 }% a  |. c+ A) Z) d( z' J2 t
5 A" w6 L9 ?# j7 |5 c. F$ r+ r别    称:重华,虞舜,帝舜,大舜7 N0 h' ~0 x' r4 R+ F" {8 b7 v

& M: r' y3 N# A字    号:字都君,号有虞氏# s8 w5 w" w' A& o0 u2 {: Q

. ~# m& N4 i, `# {% [$ c所处时代:中国上古时代' \! f" @) {( D0 p

2 L; f  b5 G" f6 s/ ], p" e民族族群:华夏族
3 H. Q, R* q  S  F  R  i: f) m2 m1 p1 a+ k' ^( f+ q* t0 }8 u
出生地:姚墟诸冯6 b+ \% ]. C1 @& m$ P( t
" U2 Q8 b3 J* y" T% i0 ^/ x$ L( g
& s- l" ~( Z  v# f# Q( [
主要成就:五帝之一;举八元八恺;放四凶;命官职;治洪水;巡天下
' I' B  G; y! B- X- [( }- s  m# b8 N0 z1 r# p3 C0 x( h" {3 t
注    音:shùn
) d5 W7 r/ s1 _$ E4 y2 F3 [$ W% P8 s
都    城:蒲阪(今山西永济)( G( y# B! R" G/ q' ?, S* O

) x2 z& a% c) a) `职    业: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
+ b7 F* p, q; L. v8 g
( M6 y" }; Q) x( T& W禅让自:1 G3 P+ F6 B% M& D9 O! G

) _) b% G/ x9 B9 F! T禅让于:
+ Q+ H  e7 a; I3 O/ u# f+ c. p4 \+ E

1 y) l4 I# W" N0 }/ {/ N1 d$ D: a( B9 B0 N: I5 W
目录名字家境闻名重用接位政绩
1 X& j1 h, R* B' R1 h7 p" Q7 S至孝 生地治都历山雷泽
. D. Q' M5 Y! B' l1 @0 }  b舜柯山三分石舜王碑舜井
; X8 I% A3 ?8 Z% [4 S$ b8 M7记载8与喾、俊9相关6 _. Q2 o+ P7 n2 X& k0 G# a7 Q! w
9 n5 ^6 K7 Z. f, n) X1 l% q
1、生平编辑                                                                                                                                                   
2 @& I3 J8 [4 R, |; A" g明·王圻《三才图会》之帝舜有虞氏
( @. W8 |: {, U5 L" K      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列入“五帝”之中,奉为华夏至圣
, j' _. W7 m+ j) S3 S7 ^4 T0 `      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辛勤耕稼于历山(犁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 B3 w  n+ P8 _& o% K- W+ y$ c      他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l2 U2 \3 x2 r  r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因而《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今湖南永州)。
. {. V, l/ G) h9 o      虞舜不是传说人物。“从开始,夏朝的世系非常清楚,十七个王。”[4]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坚定地说:“夏还不是最早的王朝,中国文明的起源远在其前。这一观点,我至今没有改变。”[5]
- m; b3 M, m5 h( V      禹与舜不可分割。当一些人还捧着顾颉刚先生“考证”的“大虫”来质疑我国上古文明史时,岂知,在尧舜禹之前的2000-3000年,我国已经有了仰韶文化较大规模的城(如郑州的西山古城)。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这段时期里面(“这一段用历史传说来说大约就是尧舜那个时代”),古城已经很多。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古城林立;一些陶器、玉器上的符号“如果说和文字没有关系,恐怕就不好讲了”;中国也出现了礼仪性的大墓;出现了含锌的铜基合金和含铅的铜基合金,也就是出现了黄铜器和青铜器。“到夏代的时候,青铜器就普遍使用了。”[4]上述四项,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的标志。
) }$ o' r4 i) A) C7 X1 ]      名字  双瞳说:舜两眼都是双瞳仁,故名重华。《尚书纬·帝命验》记“姚氏纵华感枢。”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显然“重华”或“纵华”仅为表音汉字而已,双瞳之说纯属穿凿附会。
6 ~( _" n% l# b! C  D, M) p家境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五帝时的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渔,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而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舜的德行不断感染他周围的人,于是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富庶且人民风气很好的地方。7 x' M" ^8 W1 x; |, J
      闻名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 z+ W/ D3 ?# U& u

& b+ a2 P1 k; b! z8 M" m% O. V 舜帝
8 P1 m( y1 O8 Z: ~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c; Y5 L- d$ h8 c! K6 ?
      重用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h  j+ X8 y/ `& O+ z$ f5 X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q. u& p) t7 j! p+ h6 V1 o& G
      接位 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由于尧帝年老,故而德虽为天子,但是[size=14.0000009536743px]经过多方考验已经开始慢慢过渡放权,将权利逐步过渡于舜。也即舜代行天子(非真天子,此指部落联盟首领)之政的事情。经过多年的权利过渡,以及政治磨练,舜渐渐可以掌管天下,而尧则真正的放下心来,最终直到尧死亡,舜率天下服丧之后接位,后世称之为舜帝* O- m8 ^( ~- K4 s' n; i
      舜执政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天、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 K; M! d3 z. m& @9 v' w. U$ D
/ |  z2 q9 d6 W% y5 x5 d8 Z) N- F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8 i) x3 {% x5 K2 b) J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 c/ z  Y5 m9 Z( D5 m
      政绩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皋陶、契、弃、伯夷、夔、、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 `" n# {5 d8 P) j! g) {! p4 \- Y
      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2 n% ]8 k" a, {& S5 Q& ]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 u! K' E' P3 x, v. z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W5 H7 ~1 d' @
      至孝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3 G3 P' E9 Y" w4 Q3 `" D$ ~6 U      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x: W' S- T& G$ T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 N& U% s, P+ J6 M- G

' L* C0 @2 }" k! w3 f  A / f# ^$ w- p3 D5 w/ M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3 j& r$ V$ i  S, g
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2 R6 f8 ~' q8 c- g0 s
' o# `, a+ s2 P4 x2 s

9 w$ _: m4 W1 M5 S4 W0 C9 N$ r* q, b
% J' l/ `, f+ z, P- K  V& d7 I4 c5 N9 y! ~$ v

# S) E( a- U2 H" a$ k1 f' `- z' S- H- ~+ x( u
6 B- y* f  o1 h$ Y/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姚先达 + 30 很有用,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889 天

连续签到: 238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7-2 18:0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7-2 19:38 编辑 5 V" U! F  m3 H% s! d7 m

% }* k2 u/ h! V* s6 U; ^2 `2、影响编辑
* W+ @$ D* H8 Z0 I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
9 Q: t* k6 V( o4 Y* |/ U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0 `+ G! Q, @2 C6 x$ P  C+ b4 t9 v! v+ [4 _! F( x( v& v% A" M
3、争议编辑
- w6 X6 t( |3 e- z6 J/ x* Y% S
3 F! G, v* E  j" w" A生地争论一:姚墟——相传为舜出生地,据唐《括地志》记载的方位故址在今万里母亲河北岸的河南濮阳。另一说法在余姚,一说在今山东菏泽,还有说法在浙江上虞。0 z( o  R& v( [" U
《史记》载,舜的父亲“瞽叟,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7]。”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亦载:“生舜于姚墟[8]。”《竹书纪年》亦曰:“生舜于姚墟。[9]”以上三文献均言舜生姚墟。
% H6 |/ a8 ~  R9 Y4 w1 F8 O7 f考古学家认为,姚墟应该在今天的山东菏泽一带,因为舜主要活动于菏泽一带$ R, ~' Q3 i! A
9 x; W/ I) o6 {$ n+ |8 n6 f
( I" ^6 ?; b) i4 g
大舜苑9 k6 P% {0 a; J
" e) E& X; }; n1 g8 Y- B. ~8 v
争论二:诸冯——一说为山东诸城,据《炎黄氏族文化考》、《孟子·离娄》、明《职方地图》、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中国史稿》(郭沫若著)、《中国历代帝王录》(杨剑宇著)皆言诸城诸冯乃舜生地。二说为山西临汾,据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又 诸冯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诸冯 ,盖即此。”[10]现存舜庙,1974年毁于洪水,后西迁至现潍河西岸。[11]
1 C. q2 C# D$ r& V8 w治都争论一:舜都蒲坂——即山西平阳,
' d7 Q6 L5 y* ^2 V3 K唐代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
" @- `# w7 E8 x5 J5 L( X《宋永初历山记》亦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 Z8 g$ \4 r5 h) t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
( z: J0 c* I7 i6 }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 t9 A) b; ^: o争论二:舜都潘城——即河北涿鹿0 x: s0 {; E! Z; K) s. [
      《水经注》曰:“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括地志》云:“舜都在怀戎县,县北三里有舜庙,外城有舜井。”《史记》也曰:“舜,冀州人,居妫汭。”[12]: K( x. ?3 U% b0 P' R  ~
历山争论一:济南市千佛山
+ E7 S! G- _. i6 l- y/ m0 _1 H) O. i      济南古称历下,因历山[13]而得名,见于《春秋》,来源最早。另外,舜耕于济南的历山,历代盛传,多见于记载。北魏史学家魏收曾任齐州太守,赋《登齐州舜山》诗一首,今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则记载说:“(历城)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北宋著名学者曾巩熙宁五年(1072年)任齐州知州,作《齐州二堂记》一文,文中驳斥了郑玄的历山在山西的说法,指出历代地理图纪都说齐州的南山(千佛山)为历山,是舜耕作的地方。曾巩以为这是可信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历山虽在济南,但并非城南的千佛山。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记云:“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舜井原在一居民院中的东屋里,冲门大方桌下,有一口井,水面上露出一块不足一米的小山头。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宿舍建设中,此古迹已湮 灭。1976年,济南以舜字命名的地名、店名仍然很多,舜耕小学、舜耕中学、舜耕路、舜井街、舜井等皆可考究,可见舜的影响之深[14]/ u1 R6 Q( v* c5 U  V  }# R

- s$ g% {& B# y( ~争议二: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历山
! X1 p! @/ C1 D* J# K2 P2 ?      鄄城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素有“古鄄”之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帝时期。《太平环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谷林、河滨、雷泽、历山均在菏泽境内。《左传》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古兖州之域。9 y( x5 ^7 @3 E( T' T3 K! H7 Q  r
争论三:山西省永济市中条山4 P4 O0 N; _: Q- C' h0 D1 u) U
      舜都蒲坂南之历山,在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南的中条山西端,舜所耕处,今历山村在(今划归芮城县)。永济历山是古籍记载最早的历山,山北面有“二妃坛”,为祭祀娥皇、女英处,又称娥皇女英陵。! d$ L1 g/ L& P
      《史记·五帝本记》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东汉郑玄说,历山在河东。此河东即山西永济(古蒲州),汉为河东郡治,郑玄为东汉人,史学界多认为郑玄河东即此。永济历山见于史籍最早,《山海经·中山经》中记道:“薄山之首,曰其甘枣之山。……又东二十里,曰历儿山。”毕沅说:“此薄山即山西蒲州山。”历儿之山“即历山也,在今蒲州府南。经云历儿者,语之缓。郦道元《水经注》独云: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郦道元评其他地方历山云:“余案周处此志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壤。”0 q6 }! r4 r- w1 B0 d
争论四:山西省沁水县历山" Z) u% i. x5 h! g5 e5 i2 b
      《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总面积为4000亩的绝顶平坦,天然绿色草地如毯,山巅有舜耕历山遗迹、古庙碑记、南天门、斩龙台等胜景。站在舜王坪最高峰——南天门,可朝观日出,暮看晚霞,遥望黄河。夜晚登坪,可观星辰,犹如亿万明珠笼罩大地。山道中,鸟语撩心,花香醉人,奇趣无穷。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加之新增建了野人山庄、蒙古包等景点,使游客登山览胜,留连忘归。清版《县志》曾记载:“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水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红霓。”- n' Z: ]: I# T& ]( ~" Z
争议五:安徽省池州市历山
3 U  l( i4 R) A; y& S( o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远古时期舜帝初耕于此,贤名远扬,尧帝前来拜访,请求舜下山辅佐朝政,舜始不肯,交愠怒而去。后尧帝再三恳请,舜感其诚,出山理政。后人为纪念尧舜二帝求贤、躬耕胜迹。命此山为“舜耕山”,命尧帝渡河处为“尧渡”(即尧渡镇)。“历山遗泽”自东流建县以来一直是该县八景之一,唐宋以后,道、佛两教徒来此建庙立祠,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访胜,吟诗作赋,写景抒怀,在千百首诗词中,北宋政治家、文学农范仲淹《舜祠》一诗写得好:“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治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后人将导真观前的一口大雨不积滴水、常年干涸的石池命名为“舜池;随首千百年的物换星移,寻真观、草规庵及舜祠早已废圮,唯尧池、舜池却依旧是史料记载的风貌。
& w/ u8 s4 x- e" s- ^4 g0 g' k4 r争议六:浙江省永康市历山5 q" r+ O; o; y/ `
山中建有舜池等有关“舜”的相关景观,暂未发现有历史资料相关  F/ r) u, l% r7 w! C' {4 d7 C4 I
争论七:浙江省余姚市历山6 t  z9 X- H8 |
余姚上虞两地为发行舜帝古迹最多的地区
, Y% R9 H' N' z, R7 Z: ], V雷泽争议一:山东省菏泽东北
" d3 @! x3 b, i0 _9 p0 `      雷泽在山东菏泽东北,又名雷夏泽。[15]北魏时,“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自宋代黄河常于曹、濮一带溃决后,雷夏泽即为黄河泥沙所淤涸。雷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据《金史·地理志》载:贞元二年(1154年)雷泽降为镇。从此不再设雷泽县。雷泽又称雷夏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雷夏即泽,雍、沮会同。”《地理志》曰:“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括地志》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历山,渔雷泽。”汉代始设成阳县,晋代改名为城阳,隋代更名为雷泽县。”雷泽县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境内,其地在今之旧城乡。雷泽县古代属濮州,濮县旧址在今河南范县濮城镇,古代的雷泽位于旧城乡与濮州之间,今考证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一带,菏泽现为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和“雷泽”的简称,菏泽的名称来源藉此。
! m* m: R) I/ h5 R 考证,此说正确,舜主要活动于菏泽周围一带
1 e/ L/ Z9 r& F) c; B5 U0 ^争议二:山西省永济市南5 P" U! F' g, g$ j2 Q
      雷泽一说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雷首山。蒲泽在历山即吴山之东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无泽。使雷泽山西说失去了事实依据的支撑。
5 E: `+ q+ M8 T- y争议三:甘肃省平凉地区8 t1 A* R+ [4 W' k1 s
      雷泽即关山天池。陇山山脉。又称六盘山,六盘山为汧水源头,汧水入渭河。所以古人又称陇山为汧山或岍山。也写作丱山,误作关山。关山在上古又称吴山、吴岳。《大荒东经》中讲雷泽在吴西,应是吴岳之西。考古学家范三畏先生据此考证,今甘肃平凉地区庄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泽。另外,庄浪县伏羲女娲活动地域古成纪(即天水市秦安县)和大地湾遗址秦安县)相临;朝那湫有许多神秘之处,如有许多独石散布于周围、人为引水则水位下降、天上无飞鸟、技术人员测量得出没有深度的结论等等。在秦代时祠祀华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条大川中,名山有吴岳,名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渊的代表,地位与长江、黄河并列,可见朝那之重要。
& s% S) M6 `! A$ w: W8 b3 u, n' y争议四:太湖+ n, B: @+ U& I9 r" O8 B- E# c

9 u. u! x$ o3 d( |$ ~7 w# `, L$ A6 ~( H6 `( P. y( w$ O9 o! U" ?9 `( \
2 F, u' r# ^& `# o. |) {
4陵墓编辑舜帝像[16]
" M+ r* a0 I! L; Z3 h7 f' X: x0 a1.湖南省永州市舜帝陵$ ?; t/ M+ l1 s/ ~4 S
      系中华民族尊祖祭之圣地。夏代始于九嶷置陵建庙,秦汉迁于玉官岩前,明初移至舜源峰下。后因年久失修,几近荒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斥巨资进行修复,恢复明清时期风貌。然随拜谒观光人数增多,陵区渐显促狭,扩建呼声日增。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四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为主题,于翌年举行个省公祭大典。同年九月十七日,以加强舜帝陵建设与保护为宗旨的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成立。为适应全省祭舜大典及谒陵观光者需要,遂决定扩建舜帝陵。基金会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县人民政府,迅即着手规划设计。规划总用地四百三十余亩,总投资四千五百余万。扩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投资二千六百万,将山门改建成祭祀殿,增建连廊、角楼、碑廊、厢房等,新增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祭祀殿外原玉带桥三桥并为一桥,两旁新建拱桥各一座;祭祀殿外广场三万八千平方米,其中麻石广场一万五千五百平方米,植草砖广场九干五百平方米;新建停车场一万三千平方米;新建仪门一座。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为确保一期工程在全省祭舜大典前完厂,工程指挥部殚精竭虑,科学调度,工程建设者夜以继日,精心施工。为解决建设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募捐,各个市州慷慨解囊,各界人士踊跃捐款。同年八月二十日,一期工程竣工。同年九月十五日,湖南省祭舜大典在舜帝陵顺利隆重举行。! g0 T  o, \/ @# ^9 H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8 K0 s7 ~0 O# F9 }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s. @; a+ m) a, o9 h
1 z5 v+ r  ~* C4 h
2.山西运城舜帝陵' w1 H9 m6 @. O, v2 y% }; h9 ^4 Y" \
      从山西省运城市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
: E9 X3 ]/ g% J. |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 X& k+ Z' h" E$ {0 w# q( k0 ^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 h3 m- k0 Y. W8 ?" R
       2006年舜帝陵庙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S9 M" T- k7 M! P% J
; S. O: C+ a4 e  e. f, ~6 e7 K3.浙江上虞舜帝庙
7 T1 M" F. @8 F& G/ i4 f
) C& M) F; s% v7 L1 H* {2 _1 H4 q4 I  Y$ M! V+ [5 t
      《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古通虞)乐,故曰上虞。”《辞源》亦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是舜的后代封于上虞。《路史》云:“舜之支庶或食上虞。”《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明·万历县志)称:舜述之在上虞者遗迹之多,意者南巡时或驻跸之故地涉方后,或为子庶之封邑,民感其恩,子孙思表其德。在唐以前,上虞由舜的子孙建立家庙,对舜祭祀。
0 H# M! G, }* {, T, J      到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百官里人集资,在百官上街堰头附近建起了舜帝庙。到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和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又多次重修。使舜帝庙成为气势壮观,建筑雄伟的名刹。曾! F! U: Q* q" m, t. T
被称为浙江两大祀之一。浙江两面大祀:一曰禹庙在绍兴;一曰舜庙在上虞。0 u# _; Q1 [5 L$ A. x, Y, ]
      舜帝庙宽约23公尺,为五开间,山门前有荷花池,石拱桥。庙径深约100多公尺。第一进为舜帝殿;有虞舜全身坐像。虞舜姓姚,字重华,因双目重瞳,故又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尧曾叫舜到大森林里,老虎碰上不咬他,毒蛇碰上不避他,在狂风暴雨中行走不迷路。第二进为太祖殿。舜的太祖父名句望又名句芒,他因开始播种有芒的作物,因此被子历代崇奉为祭祀的春神,人民期望年年丰收。第三进为四岳殿(舜任用之大臣)。每一进均有戏台,二边为廊房。庙内有石雕、砖雕、木雕、浮雕。飞檐龙顶等能工巧匠之绝作。庙前有重华石,击之有声。庙北有舜井,东西各一,均有涌泉。  Q; S) @# X. g' T

6 y8 ^( T) n, i
' j" i0 E( j! o: `

签到天数: 3889 天

连续签到: 238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7-2 18:1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7-2 20:13 编辑
4 W& M# ~  I; I3 {8 m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7-2 18:03
  F4 _7 u3 Z/ F$ ?: b" f5 {2影响编辑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舜
( p3 }. v. q% K: _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 ...
' E5 [  b# v2 h+ M
5、遗迹编辑
4 F" k4 p7 X2 n( d. g# W# u, ]      舜柯山  江苏无锡的舜柯山,是尧、舜、禹三王中的故乡。) o% S7 F5 f' I0 Q2 Z7 g# ^2 [
  据考证,舜柯山一带留有不少舜的遗迹。8 b, p4 q' ]- m/ X& w
  在舜柯山上,人们发现了不少石器时代的石锅、石斧、石犁等,据说,是舜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 U$ i, u: i% a
  据考证,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太湖流域发展成为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比较先进,稻谷是主要农产品。传说中的舜,生性敦厚,宽厚仁爱,村民们都愿意和舜接近。舜在舜柯山一带教导村民如何插秧种稻。在舜柯山上,有一块“舜皇锄印石”。民间传说那年天旱无雨,禾苗枯焦,舜为民焦虑,以锄击石而留下的。* B% ?4 r: x" A3 r
  当地建有一座舜皇庙,历史久远,规模宏大,门前两棵银杏树,树围甚巨,需四人合抱,可见庙宇历史悠远。庙前有一巨石,留着两个清晰的脚印。据老人们说,那是舜皇看到太湖水泛滥,心中烦躁,连连跺脚而留下的。
5 E4 r/ n* F1 t5 {" T% v# f( u  后来,舜出走到山西一带,那是有原因的。相传舜少年丧母,其父无能无德,娶后母。后母为人阴毒,生一子后,便处心积虑想害死舜。那一年,后母在舜住的茅屋上放了一把火,企图烧死舜。舜为了不让后母背上杀子的恶名,不让父亲为难,毅然决断离家出走,辗转来到了黄河流域,这才有了后来的三王“禅让”的故事。. K/ ~  N; O8 ?/ F
(1)传说
: P- {0 X+ D! `7 g3 x+ t3 }1 k相传上古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无锡斗山之下。( L( D+ i. |- `! J! S4 f3 Q+ O# [, w
斗山有舜帝美丽动人的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舜帝,民间流传曾在斗山躬耕,他辛勤劳动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给他送来了风调雨顺的天气,还差遣大象为他耕地,燕雀为他衔谷播种。他爱护人民、造福于民:“润天地、识气象、怜众生、护万物、爱禽兽、睦友邦”,倡导“天人协和、万物共荣”之公德。3 U+ @7 K; \1 S* O6 z8 @8 C
舜还勤勤恳恳协助尧帝治理天下,埋头辛苦工作28年,受到尧帝的信任和重用,最后把他作为接班人,把部落联盟首领(帝位)禅让给舜,开创了上古史上所称的“唐尧虞舜”太平盛世时代。5 E6 @9 R8 Q- j0 x- V# S. D
也许此事仅是传说,但千古流传,至今“舜柯天子坐龙亭,天下百姓享太平”的民谣仍在广大群众中传颂。斗山留存有“舜帝躬耕处”、“避雨石”、“钉钯印”等遗迹。斗山西北有舜帝居住过的“西舜城”(宋时称西舜乡),东北有“东舜城”,西北澄江镇有舜帝井,西有舜柯白荡遗址和遗迹等人文景观。斗山还建有舜帝殿,内有舜柯天子塑像。+ ]. v6 s+ a4 {* U& H
(2)疑古学派评价
- s- e1 q* z; K& |' c7 F7 I& s! \上世纪初,疑古学派认为,尧舜禹的传说出现较晚,而尧舜更晚于禹,故其传说为后人编造,其人纯属子虚乌有。学术界普遍认为,尧舜禹禅让的故事,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虽为传说,但自有其历史价值。有的学者特别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恺”和皋陶等人,各有执掌,反映出部落联盟议事会已经开始蜕变为贵族的议事机构。说明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舜的传说,有助于我们认识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 c4 b4 V$ t" w2 i; M6 k
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始见于《墨子·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其后在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历山的传说多有转述。到西汉,通过太史公《史记·五帝本纪》的整理与转述,“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在更大范围受到人们的注意。东汉以后,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是,有关追踪“舜耕历山”的故实,辨析“历山”等地之具体所指,在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古籍注解中,可以说不绝如缕;在各种舆地之作乃至方志之类的文献中,也时有所见,并且绵延至今。  j7 v$ t( T; ~# b( x( k1 O1 _* |
三分石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宁远县城南百里处,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相传相关图片! F0 U% t. U- s3 B& Y6 L
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 _* r2 R9 G) N' e" ^三分石如三支玉笋,鼎足而立。峰间相距各5里。峰势险绝,直插云霄。古人有诗云:“一峰浮黛插云霄,石作三分结构牢,云外有人攀玉笋,山中何处觅仙桃。”《九疑山志》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迹石,又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或疑为舜。”
2 W6 p6 L/ B+ Y三分石是如何来的呢?相传舜帝南巡之时,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胜。中午时分,他和侍从们在峰头野餐,不觉醉酒。酒壶遗忘在峰头上。有一只大鹏恰巧飞临此山,见有一壶酒,便俯冲下来,用锐利如钩的尖嘴一啄,当下石壶分成三块,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长流不息的泉水,这就是潇水之源。" r' U' x0 e$ R9 E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喷涌,垂崖倾注如白练悬空,若烟若雾,水流激石,惊浪雷奔。当中一脉,为潇水之源泉,俗称“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 s' E1 c- @' A8 f9 {+ h: C) a& P# v5 J
      舜王碑  舜王碑,人称“舜王龙碑”,上刻七个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迁至大阳溪边的舜庙之侧。迁移之因,也有一个传说。
3 t" p- V' ~# J. z$ R0 t% W+ M+ m皋陶墓相传帝舜时,九疑山出了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九疑舜帝陵
. L2 }, Y! \+ A" O% |/ y) w- b1 X; t岩”,危害百姓生灵。帝舜闻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岭三山,终于来到九疑山间。他带领百姓大战三年,斩杀了九疑岩里四条龙;接着大战三年,斩杀了蟠龙洞里的四条龙。又大战了三年,方斩杀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龙。帝舜连续苦战了九年,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临终之时,大臣皋陶问他有何吩咐,他说:“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选一黄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后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龙驾归天了。舜死后,人们刻了块3000斤重的龙碑立在三峰石下。7 C7 o4 _. j( X3 r
皋陶心想,此地太险恶,迁到大阳河边为好。启灵这天,碑太重,三十个壮汉都抬不动。这时,几只白鹤从天空飞临,两头大象从地上走来。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白鹤在前面引路。当走到熊家山黄龙洞前时,突然,从洞里出来一个白发老人,笑着说:“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鹤来引路,大象来抬丧。”说完摇身变成一条黄龙,张牙舞爪,不让葬在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过了马蹄坳,穿过大桑塘,来到一座大石岩前。这大石岩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岩形状似龙,龙角龙眼龙须龙牙俱全。山下西边有两口龙泉。白马仙人还将峰顶用乱石堆了一顶王冠,一条玉带放在山上。这真是龙潜凤栖之地。大象将龙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间。于是,将帝舜龙体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鹤,众四面八方衔来紫蚌壳,放满瓦棺,这就是“瓦棺贝冢”的由来。
: ^8 O" C" G0 H& N8 V: a/ l皋陶结庐为庵,一直守护在舜陵前。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长在墓边石岩上,像一位将军威然屹立,侍卫着长眠地下的舜帝。
6 _% Y: n/ U) @4 G* w" s% R4 Y
9 E  g; ]! a4 q, X( W% o      舜井 早年间济南老城的南门名舜田门,是因为古史称大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历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后才俗称千佛山的。
9 r1 d5 o  o1 v4 z" t1 ^. X  ^舜井的事迹,见于《孟子》等古籍。据载,大舜年幼丧母,后母与弟弟多方迫害他。他们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幸亏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们称之为舜泉,也叫舜井。9 D; k9 G0 P/ l) [* @
舜泉在历代正史中都有记载,泛称其在历山之下,唐代的记载才明确说它在此处。宋代习称它为舜泉,并由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特作《舜泉诗》,并由苏轼书写立碑,成为著名的景观。舜泉的形状多次变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两个井口,后来仅留一井。1976年井口上挂着一条铁链。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降伏了一条破坏河道的蛟龙,锁在井内,并说待到铁树开花时才释放它,这一传说有可能是当年舜庙中的道士们炒作的。. ]; ]- g: G9 ^' }2 m4 m
舜井后有院落,称舜祠,或称舜庙。由丘处机赐名为“迎祥宫”。有石碑为考。
( o& n* `+ i) ^& _- v2 Z& B) k舜井原在南门大街的舜庙中。舜庙在大街之西,院落宽宏,殿宇巍峨,满院松柏苍翠,曾被誉为“松韵南熏”,列入济南十六景之一。庙内有元代济南状元、史学家张起岩撰文书写,由著名文学家张养浩额的迎祥宫石碑,因是济南两大乡贤合作的珍品,被誉为济南镇府之宝
; x$ u- h. a& i4 H& T; ~
6 o/ j% p7 N6 L- y6、轶事编辑6 h' m0 p6 d$ g! S+ \) p
. Q5 g0 ^- |5 |" C3 h
1.湘妃泪" m- I& D, I! C, M
      舜帝陵庙遗址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今天的“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9 u' T% P2 f$ C, T7 z% ?4 \+ ~% P

* O1 T' Z! }! t, U 舜帝% _8 I( P( K9 W5 w/ B
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 R; K7 y" m# M* B" Y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但舜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儿童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
' u- V" m5 d1 [' g+ i. R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他多次耕作的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一日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例,信口而歌:“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象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
. D1 |: T3 f0 I8 E; c* u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大举推荐人才,舜于是“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死后,舜即位为天子,定都于蒲阪。7 e  O/ ]0 f+ L: a* ~. G
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他规定各部落君长定期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随扈以外,蛾皇与女英都随行照顾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爱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这年盛夏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继续南巡。
8 P; M" X9 U0 ?5 I      娥皇 女英   这晚,女英忽然梦到了舜帝,不象个天子模样,坐着一辆瑶车,有霓施、羽盖拥护着,自天空降下来,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日分散的,并说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镇衡岳。”女英醒来,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诉娥皇,娥皇口中虽说“妖梦是不足为凭,只怕你平日挂念极了,做的是心记梦,你放心吧。”但内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在苍梧山的消息,还带来了舜帝给娥皇、女英的遗嘱:“汝戒之哉!形莫若缘
* u; l% Z3 U  L( H( W" m" g* F# g4 M
# ~+ Y/ `5 w0 L' M* T
) ?8 j$ z* u/ X5 R 娥皇 女英+ v' y( q3 D5 P8 i& y( |- M( N; h
,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听到噩耗,觉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么多年的艰苦奋斗,那么多年的恩爱相亲,都一去不复返了。娥皇女英浑身哆嗦,哭了好几回,身心受着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伤,健康也受了损害,眼泪渐渐地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这晚浓雾渐渐地把整个君山罩住,天空中闪电一道急过一道,云越积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来,突然间狂风卷着暴雨呼啸而来,洞庭湖掀起层层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诚的思念、悲痛终于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流出的眼泪,流出的血泪都一点点收集起来,都把它们洒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这狂风暴雨中,蛾皇与女英突然间头脑是那样地清醒。突然间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唤着她们,两人都好好地修饰打扮了一番,就象是迎接远行归来的舜一样,携手投入洞庭湖中。顿时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君山上那丛丛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成了二妃对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
+ i9 w; c& S) p+ @' s7 P
. x$ Z( Q8 p1 U* j2 w* O* ?2.大禹斩龙
+ @4 }% }1 }% x4 @1 H8 v; m1 v      鬼斧神工世所无,镌龙雕凤巧凿涂。移来蓬莱三仙岛,锁擒龙蛟入玉壶。禹伯成就千秋业,氤氲瑞气满陵都。位于舜源峰附近的紫霞洞内的奇观颇有来历,千百年来流传着禹王斩蛟龙的故事。
( x5 j# U6 d7 i5 ?; X+ P      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她们的侍女捧着石匣回京交给了禹王。禹王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潜入天湖池清水岩中,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这龙故??而中毒死去。舜嘱禹一定要除掉这条蛟龙。大禹看完遗书,气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罗地网,大力神应龙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龙就是不出洞。大禹急令用火烧。于是,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烧死了老蛟龙。青石岩也烧成了紫红色,在阳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样美。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至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6 o" f2 I! z* I# f( W  X" o3 [2 q
7 B# T+ N3 Y( H" T+ x
( W. P5 w; F# F1 b4 R

签到天数: 3889 天

连续签到: 238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7-2 18:1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7-2 20:19 编辑
+ A1 i- J$ M; @6 t& r- ]& Q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7-2 18:12/ R, E2 }' \; w. |; q
遗迹编辑舜柯山江苏无锡的舜柯山,是尧、舜、禹三王中舜的故乡。. j4 x% \9 M2 o2 _8 d* c# w% ]
  据考证,舜柯山一带留有不少舜的遗 ...

7 f& G1 @% S4 H* R, c7、记载编辑: n3 e7 f, h: ^7 d' X4 {3 |
竹书纪年五帝纪》: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 ~3 w5 M: D( m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 O5 K2 ^* C6 O) l# T0 y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1 A! G6 e) E1 Z3 {& F" b; r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 I0 }5 A1 ~/ F9 [9 x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5 @( G- H# I! h0 K6 s* ?) K二十四孝》舜也是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的主角。) z( e7 D0 M1 H( ~1 [$ a
韩非子》之《说疑》:舜逼尧,逼舜,汤放,武王伐,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z1 k0 H1 E! l9 }
史记》: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 @" I9 i8 P/ t/ ~# W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j2 h) `% H: U3 v9 C" i  n8 L( U
( X; W5 k, |6 h% N/ _, j
8、与喾、俊编辑% \' b* c/ r. ?0 d- f* d) \

7 z+ J3 ]0 ]+ P. r0 }( K' J帝喾之名初见于春秋时史料中。《礼记·祭法》云“殷人褅喾”,而《国语·鲁语》则云“商人褅舜”,三国韦昭认为“舜”当为“喾”字之误。殷墟甲骨卜辞载商人高祖夔,据王国维考定,“夔”为“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夋二神,同见于《山海经》神话中,唯“夋”写作“帝俊”,为全书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一个上帝神。“帝喾”只偶尔提到两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晋郭璞至近代学者多认为“舜”自“夋”音变而出。是“喾”与“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来已可论定。可参阅《山海经》郭璞《注》、郝懿行《笺疏》、毕沅《新校正》、王国维《殷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古代社会研究》、《卜辞通纂》、袁珂《山海经校注》。
3 m0 f( ]5 z7 y' m6 N& I. w  o其后唯“喾”与“舜”进入历史文献中。喾保持了其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大都说他与简狄因玄鸟生契。舜除《国语》(韦昭已改为喾)中仍保持其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余文献皆与尧并举,成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后因与夏禹、后稷等全境诸族融合成华夏族,帝喾便被编排入黄帝世系中(见《大戴礼记·帝系篇》)为玄枵之孙,成为与颛顼并列两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编排为尧,挚、契、稷之父,即尧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孙。因为此世系编成于周代,所以把周稷列为长子,商契列为次子,就把这原来对立的主要的东、西两族融合成亲兄弟了。可见帝喾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当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种“五帝说”,他便为五帝之一;第二种、第三种两“五帝说”没有他;第四种“五帝说”又有他。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正如颛顼和高阳氏的关系一样,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为一的。以后遂成了历史的定说。
: q) e2 t; [8 g+ \  ]0 o# y2 j帝喾,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 {3 X& n, a# o4 ~% E  u6 G( ^8 i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 r4 [- g7 F( s) q* K: g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 \* t! D) V8 Z  \8 k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 j* D! ^1 {$ p8 T帝喾陵位于商丘市唯阳区南25公里的高辛集。现存墓地为一高大丘,长200余米,宽100余米。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碑刻。现仅存明代碑刻一通。
  {& R" R( z4 L! q8 `9 r# O' p8 h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 b+ U. A/ @3 c  G- `1 x8 b8 h2 T9 k  o4 o- ~) ~
9、相关编辑
五帝(仅为中国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3 k- k8 F$ |; Y$ B' v# t
  
颛顼帝喾

* D9 T4 K$ i+ W
6 n; S' S! a( R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w; v" \( I% W% s+ J' t% U2 [& _ 1 m7 ^- z( x0 k4 w0 |1 Y6 q
' `0 s' T. t& _# @" I
/ d+ ^* B% Q4 @) B  F

0 g* }0 u5 ^- ?' [. \8 B! l) y
6 B$ Y. r* C# B2 H4 P
8 M/ ?: `) y2 F  t9 H
) L9 }5 r, t9 H! T3 p& w3 t9 |0 a; b, k, c6 H  M- P
1/1

4 f* w% Z2 w5 e3 m0 e9 S/ Z三皇五帝
: q7 Z; q5 F2 w0 g* ?
2 I! K( q% J# n' Z/ u三皇
说法一
伏羲神农女娲 ( 《司马贞·三皇本纪》)
' K" ]1 G/ O6 _
说法二
伏羲神农黄帝 ( 《帝王世纪》)
6 l- |  }. Q' T5 F/ C
说法三
伏羲神农燧人 ( 《尚书大传》说法)
3 g  Z5 R1 C, {9 [; s' {

; h3 C! ^8 ]- B( R五帝
说法一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 《史记·五帝本纪》、《礼记》和《春秋国语》说法) - W9 s9 l& _+ W+ h; t$ {3 k
说法二
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 《白虎通义》和《尚书序》说法) % J$ _: S! Q5 j6 d
说法三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法) % L1 {% x5 x; v4 w

1 Y& M( a) X1 f% J! [8 I" f% P* D1 C% t# a
; n9 u( w+ h3 e! }' m

3 B' q( g; U( j' S. p2 e4 Q8 Q中国传说时代事件& E: m6 I$ v( Y) v7 T1 s
远古与三皇时期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造人 伏羲建八卦 燧人钻燧取火
有巢构木为巢 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农尝百草
五帝时期
禅让政治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蚩尤
仓颉造字 黄帝 少昊 颛顼
帝喾 帝挚 帝尧 帝舜

  o/ [. o- C9 `2 M3 G9 m  a# O( T
# X* Z4 D8 k. Y: V% D
7 \, U% _/ }7 {, }7 Z
/ ^0 ?& v$ j& I- u& P" D# B& _. h, `0 C, U
参考资料
  • 1. 李学勤 .《初识清华简》 .上海 :中西书局 ,2013 :12 .
  • 2. 任国杰 .《童子问易》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22 .
  • 3.舜与虞朝的建立 .潇湘文化专题网 [引用日期2014-10-26] .
  • 4. 李学勤 .《李学勤讲演录》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2 :38,15 .
  • 5. 李学勤 .《重写学术史》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90 .
  • 6. 《史记》载,舜的父亲“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
  • 7.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
  • 8.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亦载:“生舜于姚墟
  • 9. 《竹书纪年》亦曰:“生舜于姚墟。
  • 10.诸冯村 .潍坊市情网 [引用日期2014-02-16] .
  • 11.诸冯 .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5-06-9] .
  • 12.百度百科——舜都 .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3-08-26] .
  • 13.百度百科——历山 .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3-08-26] .
  • 14.舜耕山的来历 .新浪博客 [引用日期2013-08-26] .
  • 15.百度百科——雷泽 .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3-08-26] .
  • 16. 舜帝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胡豕宗谱》。
  • 17.百度图片 .百度图片 [引用日期2013-12-7] .

    . V7 l0 F5 `% f  N1 E3 {- Q7 @# S

/ |, _9 d  I, B2 k词条标签:
. |- k- N  [- y6 j1 @历史人物 , 人物 , 中国历史
$ M3 ]( U6 T* j' z* h5 O. S& V" {( B0 P- s% _( s# t
6 `+ B5 Y' u. {8 y( p3 j" ?

4 e# {  y( O1 J) W
9 L; T7 m6 S* h# {$ x, F资料来源:百度百科9 U: ?7 t2 z8 N3 L5 _* C( a* T
% a! @! E7 }; B/ r
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Sc85aeqVD7FgvsjoQM6
5 @2 f9 V; Z. f0 T" i3 [! D4 r- S0 K! ]; h9 ~1 ~. @7 T" _9 g$ `
) n3 D: [' ~" j% q( a& A+ @, E: p$ z7 }
) ^7 l: L  c6 B6 e, t4 w
$ Q: N# F- o3 F! W$ p

  M- W8 K3 e" Q9 g; c4 b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5-8-30 11:58:07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7-2 18:15- k$ Y( L6 W! o3 W, i
7、记载编辑$ Y4 g; }4 H; b1 x
《竹书纪年五帝纪》: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 ...
/ q4 O; X2 c) M- G0 s( B; B
        《舜——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0 _4 }% g. {% d% ?5 w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Sc85aeqVD7FgvsjoQM6 9 N0 h: m) b8 e) l
) r0 i5 x- K# I$ x2 U4 `  W1 k* j
          能知晓原文的著者或主要著者吗?      
! g0 I) k& L2 J8 V  l2 @

签到天数: 3889 天

连续签到: 238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18:23:05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7-2 18:15* v" Y; q, ?# {. I( B
7、记载编辑
& L; Q# A6 V) Z  Q《竹书纪年五帝纪》: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 ...
" N9 H9 X1 N; [& h1 k4 n* s0 }# F
要说太始祖舜帝画像还是建中总版主的南阳烙画《舜帝圣像》最好!
4 D2 p% t  y/ ^6 j, Y, Z1 C9 F. e- f5 w/ r, \  I/ ]3 G
; W8 Q% Y% ^4 x1 t* o; S8 {

. G5 [' [. ?6 R! O$ f5 M0 Z& q6 x9 Q; k6 P

0 [4 l! D( B0 D: G' y: A

签到天数: 179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5-7-2 20:40:38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7-2 18:15
6 K0 c7 X; S) J+ g% M7、记载编辑) C' h3 I& q+ G1 g2 ]
《竹书纪年五帝纪》: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 ...

) v8 K3 N- i3 P这份关于舜帝的资料,整理的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有时间细细研读。
2 h; ]+ o* L6 @! }+ w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姚先登 + 10 写得很好,赞!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5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6#
发表于 2015-7-2 22:56:12 | 只看该作者
费县姚勇 发表于 2015-7-2 20:40! H. i3 ?$ O7 ?, @8 J: h5 z8 [( f
这份关于舜帝的资料,整理的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有时间细细研读。

  _( _" F& P3 C3 b7 N学无止境,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5 Z+ Q! p" u5 o( X7 `+ Q& v# [

签到天数: 3873 天

连续签到: 238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5-7-3 05:43:18 | 只看该作者
内容多而不乱,值得仔细研究。: D/ L3 W: R: ?$ \  B$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姚先登 + 10 写得很好,赞!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3889 天

连续签到: 238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0:08:09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7-3 18:23
6 R5 w4 s: o5 V+ E5 A3 @+ B要说太始祖舜帝画像,还是建中总版主的南阳烙画《舜帝圣像》最好!
  N! X0 w) ?) k% L
仔细读来,感觉这份资料整理得还是不错的,应该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
; o( w" I, g3 x4 ?. V$ t

签到天数: 3873 天

连续签到: 238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发表于 2015-7-5 00:56:50 | 只看该作者
二哥真是不容易,把资料整理的井井有条。为弟给您点赞!!祝贺!!
6 R% @  G, S" W4 l& C8 [& ~6 Z4 P7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5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