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58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什么是郡望?什么是堂号?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896 天

连续签到: 239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1 21:3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5-11 21:51 编辑
# P7 a6 x+ x* ?/ K& D( j' v
8 s5 y: N" K2 D    先前在姚网上搜索关于“郡望”和“堂号”的内容,没有搜索到。今在“搜狗问问”网上看见了下面的关于“什么是郡望,什么是堂号”的文章,因系匿名发表,故作者不详。现原文转贴过来,请宗亲们闲暇时阅读,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 f, Q# g& f; c1 W+ _* T- @7 e# D( ~4 Z2 R" H# D
7 A5 c, t$ W7 L. x
郡望
) x9 ^7 \+ b, {0 ]& H  m% J) D% h; N$ H
       人们提起历史上的一些显姓大族,往往在其姓氏面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杜氏博陵崔氏颍川陈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琅玡王氏等,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地。郡望不是姓氏,但却与中国古代姓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3 B$ _0 C# u1 N' Y+ l# y  K4 x  那么,什么是郡望呢?所谓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
8 M- T9 D4 Y: n8 y9 E& d  我们在论及姓、氏的功能时曾指出,在先秦时代,姓、氏二者有明确的区别,姓用以标血缘,而氏则用以辨贵贱,贵有氏而贱无氏。但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变封建制郡县制,原来的世袭贵族烟销云散,氏也就不再是贵族的标志了,而与姓一样成了单纯的家族血缘标志。
$ N5 d( z# [! V4 v2 T5 O3 E# z  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虽摧毁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秦代以后就不再存在等级制度了,而只是意味着旧的等级制度被新的等级制度所代替。于是,新的表示社会等级的符号手段也就应运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以区分贵贱的手段。" j  w& l& n/ y! G
  秦汉之后,虽然已无如先秦时代那样的世袭贵族,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战功,而被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遂成为一地的豪门大族,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瞩望,故称为"郡望"。如南北朝时代隋唐时代,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就是当时北方的四大望族。在姓氏面前标以家族居住地,亦即郡名,以表示其为此地的望族,"郡望"因此就成了区别贵贱的手段。2 w0 R8 J! G0 o4 e
  郡望既然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魏晋时代的"九品官人制"(又称"九品中正制")就是一种依赖郡望选拔人才的制度,因此,从魏晋直到隋唐,名门望族对自己在国家谱籍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设法在其中占据显要位置。北魏时官方为汉姓定谱籍,欲列四个望族于一等,当时"陇西李氏"得到这一消息后,派人快马赶到京城洛阳,想打通关节进入一等四姓,但还是让山东大姓卢、崔、李、郑占了先,从而未能挤进前四姓。或许是由于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陇西李氏的后代李渊创建唐朝后,唐太宗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是为《大唐氏族志》,抑卢、崔等传统世族,而将自家的"陇西李氏"列为第一,总算报了宿仇; \, z. V* }7 @; r3 u( S9 W
  唐太宗李世民虽大开科举以打击旧的望族,但有唐一代,传统望族在政治上的势力仍不可低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发现,唐代宰相多出自望族,如博陵崔氏任宰相的就有12人,清河崔氏有5人,范阳卢氏有8人,荥阳郑氏有9人,太原王氏有7人,琅玡王氏有4人。3 ~7 W6 t5 p% r% n
  郡望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如东晋时的琅玡王氏与陈留谢氏就世代通婚。梁代河南王侯景想娶王、谢二姓的女子为妻,请梁武帝代为说合,梁武帝说:"王、谢的门第太高,与你不般配,你还是在朱、张以下的诸姓中找一个称意的吧。"可见当时名门望族的壁垒森严,连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能称得上郡望的名门望族,是世代积累的结果,并非天子所命。
2 P& }: m* G. z, D1 e& ?
  H8 u' Q2 I4 I% r' l3 g
0 m+ d6 C( D1 X" {; F堂号& I. C$ _! P/ ^7 ^; S4 o
% V7 @8 n. \9 i% ~' T1 x, g+ \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7 ^6 D, o- p9 }% w" T' H) u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 R: Q) e; n) j, q' F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q4 G3 m/ v8 E" e+ d( Y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 A" T7 n' ?! k, y7 C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 q  p. K1 ]/ F; V; w! a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 m) [' Q( X- J% B: d- |( T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3 P# O; y2 ]9 y/ H2 A6 d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0 w; ^- H+ x% h/ d# B% M( l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 |, T! B+ D. K8 K8 N8 }" }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J2 D; W* e1 c: @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 F3 n* U1 q% O% M" |+ p, l: q6 G5 t+ |: M* I
相关链接:http://wenwen.sogou.com/z/q61198 ... ew.w.search.1&&ch=2
1 Y; E6 Q5 s& x. m
0 n6 d- _7 J- m: \( 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5-5-12 11:55:31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5-11 22:09
, F+ ]+ V6 ?# k呵呵,谢谢四弟!今下午你给我打电话询问关于“郡望”和“堂号”的问题,电话里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 ...
6 w: X& J" ]; A; C+ r( W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 k+ C. v% T' d  b5 r9 L( m/ t1 T& P& I9 v, t

  n. w; M' @' ~6 }" b     ——马氏“伏波堂”、白居易氏“香山堂”、“屏山堂”,这类堂号是以其先祖先贤的官职居地名号作为堂号,可视为楼上说的“堂号的宗族性或姓氏宗族特征(标记)性”。姚姓也有这样的堂号,例如:梁国堂”和耕历堂”5 i5 Y, P. u$ G  f( R  [
      梁国堂”源于姚崇。姚崇为唐时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一年(公元650),殁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曾任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四帝的宰相,由于姚崇处事果断,屡见功勋,被称为“救时宰相”。武后时曾以功封梁县侯,玄宗封为梁国公,故其子孙以“梁国堂”为堂号。
* ^" T: s. @8 s7 |9 k      “耕历堂”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来源于舜帝年轻时耕于历山,渔于渔泽。另一说法是宋时姚汝循的故事。姚汝循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字叔卿,官至大名知府,不享高官厚禄,中年辞官,历游燕、赵、楚、蜀各地,晚年退耕秦淮,有《耕历集》。其主要论点是万物生于土,要得人类生存就得以农业为本,务农对人类贡献最大。在农耕时代,此论点无疑是正确的,后世人遂取“耕历堂”为堂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推荐
发表于 2015-5-12 06:41:29 | 只看该作者
所有这些宗族基本知识值得大家逐步加以学习和研讨。! s& z$ F/ J% u2 Z8 ?& p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5-5-11 23:0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5-12 11:57 编辑 3 A7 G/ M- F7 l. s- ?

' ?" N8 e/ a; H            堂号和郡望。例如,姚姓吴兴堂,因为吴兴郡是姚姓望出之郡;姚是中国八大母性之一,太古老了,不存在什么发祥之郡,不像李姓等有发祥之郡,陇西李氏,那是秦始皇郡县制后的事情。          堂号的姓氏宗族特征性。例如,姚姓:重华堂,历山堂,耕历堂,仁圣堂,这些堂号都与其老祖宗舜帝有关。又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张姓的“百忍堂”,杨姓的“四知堂”,等等。
1 u1 ^- F$ Z, ~+ o( Q; _: f/ X- A. E  `: G
& X2 \2 ~# ?6 ~2 e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96 天

连续签到: 239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5-11 22: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5-11 22:11 编辑 ; E8 k9 e8 X- ~' _
姚先达 发表于 2015-5-11 22:002 q/ Q9 ?$ P5 O! ?0 d) k
二哥,晚上好。四弟永远支持你。
  ]5 U: `) J* N8 \1 u3 A- |0 c
    呵呵,谢谢四弟!今下午你给我打电话询问关于“郡望”和“堂号”的问题,电话里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上面这篇关于“什么是郡望,什么是堂号”的文章,我觉得还不错。你仔细读读吧,或许对你有一定的参阅价值。
" y4 U; R- l7 }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81 天

连续签到: 239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5-5-11 22:00:26 | 只看该作者
二哥,晚上好。四弟永远支持你。3 q& A5 u! K5 x2 A3 U+ B
( x8 F+ z3 q$ ^3 W4 \

签到天数: 3896 天

连续签到: 239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1 23:27:55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5-5-11 23:09
* u2 B4 L; K' |: U  d* h5 _堂号和郡望。例如,姚姓吴兴堂,因为吴兴郡是姚姓望出之郡;姚是中国八大母性之一,太古老了,不 ...
( C, o8 o& C# r% }/ X
谢谢钟尧老经您老这么一讲就清楚明白了。一楼我转贴的文章介绍的不够全面准确而且是不是过于繁琐了?8 P, \' U  f1 V" B/ U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5-5-12 09:05:40 | 只看该作者
南昌姚公瑞 发表于 2015-5-12 06:41; C7 H1 V! ~8 j. t
所有这些宗族基本知识值得大家逐步加以学习和研讨。

4 |1 N& I) C. m5 b" b我们祠堂有匾“陶泽世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5-5-12 10:04:49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5-11 23:27: ~9 ~; C4 {+ G3 {& v
谢谢钟尧老,经您老这么一讲,就清楚、明白了。一楼我转贴的文章,介绍的不够全面、准确,而且是不是过于 ...
# D! o0 p9 d$ R2 C& h/ p- |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8 S3 x2 K+ ]8 V" O" ]) g- x  v* D! t
          ——说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是以地名作堂号也可以;然而,这些地名是这些姓氏的郡望:或是发祥之郡,或是望出之郡。用郡望做堂号是普遍的,因此,在楼上首先指出“ 堂号和郡望”的关系。王姓郡望有太原郡琅琊郡,等等。王姓的来源是多元的,比较杂,例如汉王莽的支系是由“田”变为“王”的(由“田”齐王室衍变的)。
9 H) y# \' v5 N) w" V% J6 Q
: e  g& C5 N* {6 p5 J4 V5 r

签到天数: 3881 天

连续签到: 239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发表于 2015-5-12 12:39:40 | 只看该作者
以上各位宗亲关于【郡望、堂号】,说的好,先达永远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2 23: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