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98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昌姚氏1-5世全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 15:1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一世(舜86)3 Y8 Z' B' v% e5 Q
  彦国(584-666) 南昌姚氏始祖 舜帝86世孙 字安邦 号仓监 行都一郎 祖居汴梁(开封)续贤乡 父鹏(有待考证) 母陈州西关钱氏 生公兄弟三人 公居长 次彦都 三彦相
9 V. L# C7 ~9 m( r- k/ x& c 公登隋炀帝丙寅进士 仁江西广丰儒学山长 即今丰城县 因时乱隐居筠州新昌县天德乡五十都之华溪: z- b# c% v( v  N0 C& w* A( d1 H
即今灵源 繁衍子孙已有五十三世 分布在以南昌为中心的七团十二族,以及江苏,河南,山东等十多个分支9 Y4 Z' v% F! c8 N7 ]6 ^
健在子孙一万一千六百多人 公生于陈至德二年五月十二日酉时 卒于唐乾封元年五月初八戊时 葬灵源7 }  N( m3 i4 V4 u* m: |) h* C8 H& w- n
后山 妻汴州陈元龙女 子二 子明 子胜* c( g( X6 k. o3 k6 C7 ~' i9 Z
                  第二世(舜87)
0 q# k+ ]# b& G* l  子明(601-676) 彦国长子 字正道 行一相郎 年十五中进士 上书谏炀帝勿兵翟让 略曰让虽亡命于瓦岗 聚众万余以义招之必就 帝不纳遂归隐 后果单雄信,李密等群起陷没州郡 生于隋仁寿元年二月十六日巳时 卒于唐仪凤元年十月十二日丑时 葬凤山 妻松湖熊文女 子三 仁义 仁道 仁贯) k- s* N3 O0 |
子胜(604-705) 彦国次子 字正义 行二相郎 生于隋仁寿四年六月初六辰时 卒于唐神龙元年二月十六
9 k; j5 ]3 u" j6 K' w4 y4 w日辰时 享年一百零一岁 葬凤山 妻抚州城祝夫仁女 子三 仁杰 仁豪 仁安 女一 适凤山蔡文通8 f# o$ f$ W. R! C. O+ T/ T/ O
                  第三世(舜88)
1 u/ ^, S: {4 x; c% d+ ?: L 仁义(624-704) 子明长子 行一卿郎 由灵源迁黄塘 生于唐武德七年三月初九日巳时 卒于唐中宗嗣圣5 D2 `- |  m5 B. H. D/ d  [) V9 y# U
二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午时 柩回葬凤山 妻天宝刘文道女 子二 钟 釜
) j# B4 ~1 p" p. g! h$ y' l8 o 仁道(625-703) 子明次子 行三卿郎 迁黄塘 生于唐武德八年十二月十九日辰时 卒于唐中宗嗣圣二十
4 d9 e0 [: n- ?/ I  c. _  i& z年十月初十日子时 葬黄塘之西山 妻黄氏 子二 樽 链( e, G/ u5 b3 b0 t/ p9 O
仁贯(638(705) 子明三子 行五卿郎 迁南昌昌邑 今新建县 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六月十二日戊时 卒于唐: b7 [" ^4 }; p" C/ U
神龙元年五月十五日辰时 葬昌邑之西岸山 妻柏岗王景女 子二 镒 钲- ]8 S1 o! o4 N9 M% l4 C
仁杰(621-715) 子胜长子 字时英 行元公 以明经中进士 任河南陈州刺史 居任三年 四境安宁 百姓丰足 士民仰之 生于唐武德四年二月初一子时 卒于唐开元三年十月初一日午时 葬厚山 妻凤山熊伯川女& V' R( s$ v' A5 m1 s! n9 j
子一 鉴 女一 适天宝孟德
0 B3 q' i5 a( H7 G 仁豪(622-715) 子胜次子 行二元公 迁武宁凤口 生于武德五年九月十九日子时 卒于唐开元三年二月
! I& S5 ?$ M7 z+ b1 ]( Z& G* j/ ~9 d十二日辰时 妻天宝张伦女 子二 录 锦
( ?1 i9 m0 {0 b9 E7 |# k+ J- c 仁安(624-   ) 子胜三子 行三元公 以孙崇贵赠瑞阳公主 生于武德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辰时 妻厚田谭士龙女 赠瑞阳郡夫人 迁高安 子一 镗 女一 适黄塘李均茂
2 ~) s' f/ g' r& G/ ~                  第四世(舜89)
0 I4 o7 h- n- J7 f 钟 仁义长子 字果英 行二十孔郎
$ y4 B1 N8 S& B0 f, j: j7 B; j/ W6 q8 P. o 釜 仁义次子 字果茂 行二十一孔郎 兄弟回居灵源
' g1 U) m6 @9 p/ S 樽 仁道长子 字果谋 行二十三孔郎 居黄塘
3 C) ]2 w3 l, C# E' a# A8 Q1 J5 q8 }3 F 链 仁道次子 字果胜 行二十五孔郎 回居灵源 迁船坑
; n6 |% E5 T* `8 h, d, x 镒(657-711) 仁贯长子 字果万 行真十一郎 居昌邑 生于唐显庆二年六月十五日巳时 卒于唐景云二年八月初十日午时 葬西岸山 妻修江白 何源派女 子一 冠大1 x* a0 p8 d& r, e% k( O$ s
钲(662-722) 仁贯次子 字果鸣 行真十二郎 居昌邑 生于唐龙朔二年六月初九日午时 卒于唐开元十
, u& V. S6 v$ P* y6 N年十二月十九日午时 葬吴城山 妻乌石徐凤女 子一 冠仪) x$ p, h7 V0 h7 A  B% g
鉴(642-716) 仁杰长子 子果决 行真三郎 生于唐贞观十六年五月初五日卯时 卒于唐开元四年九月十二日辰时 葬厚山 妻樟树镇萧文焕女 子一 冠义3 e! y+ b7 p! W  _: I- Z1 Y
录 仁豪长子 子果断 行真十九郎 迁船坑
7 @0 Q3 m% Q0 P( z* ^/ n 锦 仁豪次子 字果明 行真二十一郎 居武宁凤口: ^* o6 t9 c& Z7 d9 L% Y
镗(640-715) 仁安子 字果毅 行真一郎 景龙三年辟为宛邱宰复迁陕州 生于唐贞观十四年正月十五日
# f! B/ r, f  [- H* A# x辰时 卒于唐开元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寅时 葬鹿山 以子崇贵赠永宁郡公 妻灵源刘万金女 赠永宁郡夫人
0 F* o+ b; u; F 子一 冠道 官名崇 & l: H7 P) F& R
                  第五世(舜90)
; |( ?# b5 n# B. d- ~+ T 冠大(678-733) 镒子 名鹤 字坚之 行七孔郎 居昌邑 生于唐仪凤三年三月十六日子时 卒于躺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十辰时 葬西岸祖垅 妻滁槎李源女 子一 世义" U4 e, m5 d" W9 x/ p, K
冠仪(684-756) 钲子 名岑 字诚之 行九孔郎 居昌邑 生于唐中宗嗣圣元年五月十四日午时 卒于唐至德元年十一月初四日未时 葬西岸祖垅 妻修江霞桥刘子传女 子一 世贤
: T! a4 Z. p2 y- A2 }+ @& g7 g 冠义(660-720) 鉴子 名嵩 字敬之 行十二孔郎 迁灵源是为灵源祖 生于唐显庆五年十月初十 卒于唐* [* V4 q8 O1 S: q5 h# X: z
开元八年二月初五日辰时 葬凤山祖垅 子一 世忠 女一 适凤山蔡廷坚! ]6 A5 _! f; _9 u$ \. M
冠道(655-721) 镗子 官名崇 字元之 因突厥叱列元崇反太后命以字行 后避开元尊号复名崇 行十九孔郎 居陕州 唐仪凤二年中进士 拜员外紫徽郎 元宗以同州刺史为兵部尚书 十二月拜相位 封梁国公" g- T& w7 k6 y+ i2 q# ]8 ^
生于唐永徽六年八月初四日寅时 卒于唐开元九年九月初八日申时 次年二月初八日葬县治之西二百里
2 ~! k5 m" k8 h2 O+ M虎邱狮子脑 子午向 谥文献夫人天德乡任陈州刺史王当女名菊英 诰封梁国夫人 葬杏花村辰戊向4 }( {5 Y/ S* h( k+ C, Y5 B3 R
次夫人周氏封亚国夫人 葬大潭窝辰戊向 子三 彝(王夫人生) 弈(周夫人生) 异(王夫人生): l* n4 j+ l4 b9 l# g
                                    (未完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发表于 2014-2-10 01:37: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09-4-24 11:17 请问旭元及奉姿宗亲,您们讨论的关于唐代梁国公姚崇的问题,有结果了吗?我认为历史所记载的资料大多都是后人 ...
& d% W6 B5 ?, F; p- \) K
请大家重新关注这个陈年帖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还原历史,尊重历史。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推荐
发表于 2014-4-22 19:22: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说一句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
发表于 2008-5-1 21:47:02 | 只看该作者
陕州姚第四世祖
5 @- u6 R) N7 t7 x# g姚懿! H8 S$ P! X1 }3 u
字善意(公元590-662年),生于隋,仕于唐,官至巂州都督,贈幽州都督,吏部尚書,文獻公.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3#
发表于 2008-5-1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陕州姚第五世姚崇0 j7 r8 G2 }5 ^* |, q8 z
字元之(公元650-721年),唐陝州硖石人,後定居洛陽,曆任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封梁國公,紫微令.已被列入中國曆史名臣錄,開元九年卒,益號文貞,傳三子,彜、異、奕.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4#
发表于 2008-5-1 21:56:59 | 只看该作者
南昌姚氏1-5世全谱记载的6 G! j% q! _9 _; W+ Z, L8 O6 {
四世.镗(640-715) 仁安子 字果毅 行真一郎 景龙三年辟为宛邱宰复迁陕州 生于唐贞观十四年正月十五日
. _$ T% f) L: R4 S2 }5 ^& }5 m辰时 卒于唐开元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寅时 葬鹿山 以子崇贵赠永宁郡公 妻灵源刘万金女 赠永宁郡夫人
, i& V& ^9 p, D  \8 R0 t# K' U子一 冠道 官名崇./ O! X4 Z6 z% F* a
五世冠道(655-721) 镗子 官名崇 字元之 因突厥叱列元崇反太后命以字行 后避开元尊号复名崇 行十九孔郎 居陕州 唐仪凤二年中进士 拜员外紫徽郎 元宗以同州刺史为兵部尚书 十二月拜相位 封梁国公9 l6 c+ b4 B- O2 r
与历史记载的姚懿;五世姚崇出生年代不符,望楼主查阅.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5#
发表于 2008-5-1 21:58:56 | 只看该作者
陕州姚 四世祖----唐文献公姚懿
/ G+ l6 @/ o: F文献公是怀州刺史祥公最小的儿子,名讳懿,字善意。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敢;习武武艺超群,读书手不释卷。隋末,隋炀帝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陕州硖石县也不太平,官吏逃走,地方混乱。文献公时年十八岁,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借用祥公部属,保家安民,被授予硖石县县令。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唐太宗李渊起兵太原。九月,秦王李世民渡过黄河后。派人联系文献公。二十八岁的文献公,说服陕州州将道:洛阳王世充不是真名天子,天命在唐,应举众应义!不然陕州将难逃祸秧。于是,他们从捷径拜谒了高祖,李渊惊叹许久,赏赐给诏书,全州避免了一场战乱。
: ]& s' o  }4 z2 w' D唐武德三年(620)七月,秦王李世民起兵十万,征讨割据洛阳的王世充。破格提拔文献公为骠骑都尉、水路道行军总管,担当起唐军粮草、武器兵员的运输重任。由于工作出色,屡建功勋,又被授予左卫亲府右郎将。武德四年(621年)七月,王世充平定后,有人出于对他才能和功勋的嫉妒,就诬陷他和王世充曾有过联系。因此,文献公淡泊名利,隐身而退,率全家定居硖石县东北重岗之曲即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躬耕垄亩,教读子孙,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
+ t7 R2 l) E# |2 X唐高宗登基后,出于对开国功臣追念,召见了文献公,任命他为忠武将军、晋州高阳府都尉、文献公以为天下太平,偃武修文,不愿接受武职,上表请求笔试,以显文治之才。于是朝廷又任命他为常州长史。公以才华不能进展,以患病为由,谢职不就。不久,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持节陕州诸军事陕州刺史。年过六旬的文献公走马上任后,大展宏图,百废具兴,百姓讴歌赞颂。朝廷又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7 }# v9 M; Q& l1 z, l4 V% d
唐高宗龙朔初年,地处当时唐朝边疆重镇的嶲州,邛部蛮族首领作乱,地方动荡不安。考虑到文献公,兼有武略,朝廷下制书派他持节任嶲州都督(正三品,相当于今军区司令员),掌管一州军政大权。公以国事为重,不以七十三岁高龄为辞,不畏千里迢迢,山高水险,毅然填任嶲州正面训导官吏,公正处理地方关系,严格地整训部队,以武力为后盾,很快的平息了叛乱,稳定了边疆局势。龙朔三年(662年)由于长途奔波和繁忙的政务,七十三岁的老人患病卧床不起,经医治无效,十二月一日逝世于嶲州都督府。七月十五日,归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怀州长史祥公墓侧。
- B7 v/ u' v" |5 s景龙年,朝廷又追赠幽州都督。开元三年(715),又被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十月,子兵部尚书兼紫微令文贞公崇于故里(今陕县张茅镇西)为父造义冢,树大唐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碣,且置旌贤寺护墓。公元一九八三年因扩建陇海铁路,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义冢,移碑于陕县高阳山之刘秀峰。
: w* G1 @$ w6 o5 \! B8 h! J2 P       ----摘自姚崇后裔宗亲联谊会编印的《大唐嶲州都督姚文献公碑落成典礼纪念册》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6#
发表于 2008-5-1 22:00:50 | 只看该作者
陕州姚 五世祖----唐文贞公姚崇
! U" z; n9 r9 e& A& m1 ^8 S陕州,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被伟人毛泽东称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的姚崇就是其中一个。姚崇唐朝陕州硖石人(今三门峡市陕县卫村),公元650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祖父姚祥,做过隋朝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唐太宗时任过陕州刺史、嶲州都督。他少年风流倜傥,为人豪爽,长乃好学,善写文章。后经科举做官。又因才干出众,从地放到中央,连续晋升。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因政局动荡,三起三落。曾任过亳、宋、常、越、许、申、徐、潞、扬、同十个州的地方长官,担任过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达十多年。对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开创开元盛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人誉为“救时宰相”。2 V" N( R# K: b2 m( i( \8 }
一、  直言敢谏,以百口保百官
% X& \; D: I# Y$ f- c) Y武则天在建立大周政权的过程中,为了镇压李唐宗室和一些大臣的反抗,制定了告密制度,任用了一批如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十几年来,他们罗织罪名,株连无辜,搞得许多人家破人亡,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6 |2 Q# q: T( x神功六年(697)年九月一天,武则天对朝臣们说:“过去,周兴、来俊臣审理案件,多牵连到朝廷大臣,说他们是反叛。国有国法,我怎么能包庇他们呢?其中有的人,我也怀疑有冤枉,就派近臣去监狱中去审问,最终得到的却是自己承认有罪的供状。但周兴、来俊臣死后,就听不到谋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杀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的呢?”听了女皇帝的话,朝臣们都谨慎的一言不发,朝堂上一阵肃静。这时,只见被提拔为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天国防部副部长)的四十八岁的姚崇站出班列,发表意见。这姚崇曾在刑部任职,因事实求是办案公道,保过不少人,对这方面情况比较了解。他直率而又诚恳地说:“陛下,自垂拱(685—688年)以来,被告的家破人亡的,大都是冤枉的。告密的人因公而邀赏。天下好多人都在罗织人罪,情况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厉害。您派人到狱中查问,被派的人也害怕株连,怎么敢去动摇原案呢?被审问的人若要翻案,还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爷保佑,皇上你醒悟过来,诛杀了周兴、来俊臣等坏人,朝廷才安定下来。”停顿一下,姚崇又激动的说: “从今以后,我以微贱之躯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在内外官员在没有谋反之人了。恳求陛下,今后要是在收到告状信,只要把它收存起来,不比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后确有证据证明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不告之罪!”
2 J9 V  H8 h7 O5 v1 Q; g- S# _听了这一席尖锐而又忠恳的批评和意见,武则天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非常高兴地说:“以前的宰相都是顺着即成的事实,害得我成了一个滥行刑罚的君主。你今天所说的话很符合我的心意。今后,就照你说的办。”并当场下令赐给姚崇白银千两。通过这件事,武则天更加了解和信任姚崇。过了一年,又任命他为宰相。8 |% D  T. }4 J0 _( ?/ ~* ?
二、  革故鼎新,提出十条施政纲领
9 B7 z1 j7 ^& C' c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粉碎了太平公主集团之后,如何才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呢?他想起了富有才能、熟悉吏治的姚崇。在武则天之后的七-八年间,因政局不稳,姚崇宦海沉浮,已两上两下,这时正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任刺史。4 ?4 i2 S& W* Q; M3 ~, `  D
十月十四日这天,玄宗在渭川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打猎时召见姚崇。六十四岁的姚崇先是陪同玄宗纵马奔驰,呼鹰逐兽。打猎之后,君臣二人开始,讨论国家大事。玄宗提出问题,姚崇对答如流,他胸有成竹,侃侃而谈,雄才大略,脱口而出,精力充沛,毫无倦意。玄宗如鱼得水,十分称意,当即提出任命姚崇为宰相。受到皇上如此厚爱,姚崇似乎无动于衷,他挺胸稳坐,并不叩头谢恩,却说:“臣有十条建议,陛下如果认为不能行,那这个宰相也不敢当!”玄宗道:“你且讲来!”
$ Y6 _6 M$ I8 I: ?, P! u姚崇一口气讲了十条:第一,自武则天以来,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第二,几十年来边境征战不息,臣请三数十年内不求边功;第三,从前宦官专权,臣请以后宦官不能干预政权;第四,过去国家法律都被皇亲国戚破坏了,臣请求他们今后必须带头遵法;第五,近几年来,地方官为媚上送礼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臣请求今后除国规定的租、庸、调等赋税外,杜绝其他一切摊派;第六,为稳定政局,臣请求皇亲国亲以后不能担任朝廷要职;第七,鉴于先朝对超群轻慢无礼,有失君臣之敬,臣请君主对大臣要侍之以礼;第八,鉴于中宗时,擅杀忠谏之臣,臣请敢于直言进谏者不获罪受害;第九,鉴于武后建福先佛寺,上皇造金山、玉真二道观,耗费百万,臣请求以后杜绝造佛寺道观;第十,汉朝外戚干政,乱了国家,臣请以此为鉴。, V6 Z  i' o+ R: B1 n
这姚崇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已二次拜相,历任了十个州的刺史,深知时弊之所在,洞悉动乱之根源。因此,这十条政纲,可谓切中时弊,救世良方,玄宗听了,久久不能平静,连胜赞道;“说的太深刻了,我完全同意!”第二天,姚崇正式被任命为宰相兼兵部尚书。* z1 p$ b( `9 h- S, _; I
自从姚崇拜相后,凡国家大事,玄宗都和姚崇商议决定。姚崇进见时,皇帝就从御座上站起来,表示敬意;姚崇离开时,皇帝临轩相送。姚崇独当重任,施展才华,拨乱反正,事必躬亲。有一次因大儿子亡故,姚崇向朝廷请了十来天假。政事积了一大堆,副宰相卢怀慎处理不了,只好诚惶诚恐地向玄宗谢罪。玄宗安慰他说:“朕已把天下大事委托给姚相了,你只要配合好,就算称职了。”等到姚崇假满,堆积了十几天的公文被姚崇只用半天的时间就处理的干净利落。在玄宗的高度信任和支持下,姚崇大刀阔斧改革弊政,推行十条政纲。如把皇室诸王及靠政变起家的功臣们调到地方妥善安置;整治吏治、精简机构、罢免了中宗时用钱买来的编外官两千多人,制定了中央和地方官员相互交流制定;裁剪和尚尼姑三万多人,还俗从事生产。开元初期的十几年里,在姚崇和他的继任者宋璟、源乾曜等宰相的努力下,十条政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出现一个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
4 H) T& L  ^7 t0 z/ B8 ^三、  破除迷信,力排众议灭蝗救灾6 F! M3 l. z6 M: A! E+ ?" ?3 L; O
开元四年(716年)夏,正在救时宰相姚崇兢兢业业扶佐唐玄宗整顿朝政、励精图治时,河南、河北一代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田野里,蝗虫飞过之处,空众黑压压一大片,遮天蔽日。蝗群落到哪里,哪里庄稼就被啃个精光。老百姓束手无策,只好烧香祈祷,求上天消灾。
7 }  z) I+ q/ T蝗虫越来越严重,受灾州县越来越多。报灾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朝廷,文物大臣一筹莫展。宰相姚崇上疏皇上,方张捕杀。姚崇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因为土地都有主人,只要家家动手自救,蝗虫不难扑灭。具体办法是夜晚在地头挖个大坑燃起大火,夜晚人们用扫帚扑打蝗虫,蝗虫见火光就飞下来,集中扑杀,成效自见。
. p$ s4 y; @, `姚崇的主张受到许多朝臣的反对,有人说:“蝗虫是天灾,只能积德修行。”有人说:“天灾是人力不能战胜的。”还有人说:“杀徨太多伤了和气,会受到上天惩罚。”这时候,本来同意灭蝗的玄宗也动摇起来,他找来姚崇询问,姚崇拿《诗经》与汉光武帝诏灭除蝗之举作为依据,指出前人灭蝗典籍有证,事有所验,不能听信那些腐儒偏见。他又说:“现在河南、河北存粮不多,如果听任蝗虫为害而没有收获,老百姓将会流离失所,国家将动荡不安。有些人怕杀蝗伤了和气,为什么不怕老百姓饿死呢?如果陛下又顾虑,请让臣以宰相的名义下命令捕蝗,万一出乱子,我甘愿受革职处分。”玄宗终于同意了。. L" ~9 G* Z: O( A5 @7 U1 [' W! P
要从排除了干扰,就风风火火地安排部署灭蝗斗争,他向各地分派了“扑蝗使”督促灭蝗,还和玄宗商量,制定了以捕代赈的办法,规定灭蝗一石,给粮一石。灾区许多州县闻风而动,效果不错。但汴州刺史倪若水却顶着不办,还写了一篇奏章,说什么“蝗是天灾,自应修的”。姚崇闻报,十分震怒,就写了一道行文严肃批评: “如果按你所说,蝗虫多是因为失德,那么,你身为汴州刺史,汴州却灾情严重,试问是不是因为你失德、失职而引起的?你如果不灭蝗,将来百姓没粮吃而造成大灾,我看你如何交代?”倪若水看宰相态度坚决,不敢怠慢。他亲自督办,动员百姓捕杀蝗虫十四万石,投汴水顺流而下,就这样,蝗灾平息,人心稳定,虽粮食减收,但没有造成大饥荒。
: B* R1 h- p/ d# Z; f6 I3 C% ~" x% j四、  太庙自坏,姚崇劝玄宗东幸
' Z/ D" v9 z: n$ Q7 f4 S开元四年(716年),灭蝗斗争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姚崇的健康状况确大不如前,他在京城没有府第,借住灾罔极寺,十一月终于病倒在床上,不能上朝,玄宗闻讯忙派御医诊治,每天还亲自询问饮食起居情况。玄宗甚至私自祝祷:“老天爷呀,千万不能把灾难降到姚相身上,如果姚相有病灾,就是我大唐有灾难啊!”但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即使是皇帝的愿望你改变不了。姚崇在病榻上几次向玄宗要求辞去宰相职务,并推荐宋璟代替。皇帝几番不准,但看到姚崇年老有病,只好答应了。但姚崇在朝中仍留任开封仪同三司,算是皇帝的最高顾问。9 N/ {/ P8 D& l) l* P
开元五年正月,玄宗因关中连续二、三年旱灾,粮食欠收,为减轻供给负担,决定东幸洛阳。东行的日程已经安排,即将出发时,太庙忽然倒塌了。这在当时可算件大事情。玄宗忙召宰相们商量。宋璟、苏廷说:“太上皇逝世不到一年,皇上您三年服丧未满,这是上天的警示啊!只有把东幸的计划取消了,才能攘祸祈福。”玄宗拿不定主意,就把姚崇请来征求意见。姚崇说:“太庙本市前秦符坚时所造,隋朝又利用过它,我大唐为节俭,继续使用它,已历数百年。虫蛀木朽,难免不毁。这太庙倒塌的时间和陛下东幸行期巧合,不是因为陛下要出行而太庙倒塌,况且皇帝以四海为家,东、西两京相距不远,这次东幸又减轻了西京人民的负担,是件好事。再者东都各部门都已做好准备,不去将失信天下。”最后,姚崇又提出三条建议:一、将神主移到太极殿;二、重新建造太庙;三、东行计划按期进行。玄宗听了,很是高兴,说道:“你说的正合我意。” 当即下令赐给姚崇绢二百匹。自此以后,凡军国大事都找姚崇商议。要求姚崇五日上朝一次,仍然立于朝班首位。因年老有病,见皇上可以不跪拜,待遇甚厚。7 L6 d' A2 R# A& q! k: `1 o
五、  临终嘱咐,死姚崇犹赚活张说7 t- X0 z5 B# r" A. B
开元九年九月,姚崇在东都慈惠坊里家中病重,就召集子侄们立下遗嘱。他说:我一生能做到宰相的高位上,感到很知止、知足,死了是自然的归宿,不必过于悲伤。第二、我已将田园将产事先分好,以免死后争吵,惹人笑话。第三,我平生不信佛道,死后不要沿袭俗例,请和尚道士追荐冥福。第四,要薄葬,四季之服各一套足矣,厚葬没什么好处,甚至会引来灾祸。
: x1 u9 K1 s8 k/ V最后,他又次代说:“我为相多年,颇有作为,死后要有篇好碑文,当今文章高手,首推张说。但他历来和我不和,要他作碑文,必然推托,但这个人向来奢侈,尤其嗜好服饰、宝玩之物。我死后,他会来吊唁,你们把我生前好的玩物和宝带玉器都陈列出来,摆在帐前。张说假如不看,灾难来了,你们可速归故里,假如他逐件玩弄,你们可全数奉送,并央他作一碑铭,等他做就,并同时送呈过目。拿回随即刻石,我料他事后必然追悔,切记切记。”说罢,瞑目而逝。时年七十二岁。
0 A8 |0 P% m- U& e% C几个儿子一边遍发讣告,一边布置灵堂。玄宗闻报,非常悲伤,亲派大员吊丧,谥曰文贞,追赠太子太保。几天来吊唁的文物百官,络绎不绝。这一天,并州刺史、天兵军节度使张说入朝奏事后,出于礼节,也趁便吊丧。(这张说,在玄宗准备拜姚崇为相时,出于嫉妒,指派人两次上奏皇帝进行阻挠,故而姚、张二人不和)。姚府诸子听说张说要来,早就将宝饰珍玩摆设帐前。张说吊唁后,见到宝玩,不禁上前把玩,爱不释手,姚崇的儿子忙说:“先父曾有遗言,同僚中有肯做碑文的,可将遗珍赠送,公系当代文章巨匠,如能挥动大手笔作一碑铭,区区微物何惧道哉。”张说欣然答应,即日就作一篇碑文,叙述姚崇生平完备而祥尽,赞誉姚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姚府诸子上呈朝廷,玄宗看后,连夜请人书写镌刻,也极口称赞:“如此贤相,当有如此碑铭。”几天后,果然张说反悔,又派人来索要文稿,只说文笔草率,尚需删改。姚崇的儿子领们来人看刻好的石碑,也极口称赞:“如此贤相,当有如此碑铭。”几天后,果然张说后悔,又派人来索要文稿,只说文笔草率,尚需删改。姚崇的儿子们领来人看刻好的石碑,并告诉皇上已经过目肯定。来人回去后告诉了张说,张说非常悔恨,扶胸长叹说:“死姚崇还能算计我活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不如他呀!”6 a0 N- ~; w. H/ }1 S4 g! D- L( o, e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都给姚崇很高的评价,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赞道:“唐时贤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姚崇的故事也代代流传。我们纪念他,就要学习他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高风亮节,学习他实事求是、敢于改革的务实精神,学习他破除迷信、勇于同传统旧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古为今用,促进我国的四化大业。" K0 P2 L9 b1 e$ W) _7 U
摘自《姚氏家乘•第五卷》140页 姚崇纪事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布衣百姓

7#
发表于 2008-5-3 00:08:27 | 只看该作者
后面的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3:57:30 | 只看该作者
姚旭元你好,问题还是出在我们始祖彦国公和宣业公身上,这个问题到时我们会去陕州查证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9#
发表于 2008-5-3 14:17:46 | 只看该作者
姚永强你好!
. l( A0 o1 S- ]9 A2 t% T( s2 Y# ]我已经把陕州姚聚会的地址告诉南昌宗亲姚来水了.请于来水联系.  P0 Q: i9 `2 b9 R! g  i! y
山东济宁    姚旭元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布衣百姓

10#
发表于 2008-6-26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要把陕州到江西的情况搞清楚,搞准确,消除谬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6 14: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