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凉山州姚建良(1219300565)持有平阳姚氏族谱(平远姚),内含两郡太守公姚尲自序,广州姚钟尧用平远姚三修谱内姚尲自序校之纠错,并分段断句加标点符号,列于下。
十三世孙尲 谨记
平远姚氏族谱自序
今夫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历朝之实,录其间政事之得失、风俗之异同,虽治乱因革靡常要,不越夫礼而典章文物由是昭焉。谱以志一家之世系,其间水木之本源,支裔之蕃衍,虽聚处迁移不一,要不忘其自,而门第阀阅由是着焉然。则族谱之修固不重且极哉。惟我族本黄帝之后,因帝舜生姚墟,遂以姚著姓,其后有柝为虞思陈胡者,又有出使被羁异域遂为赤亭羌之祖者。而嫡传子孙终依姚姓。 稽舜六十七世孙渊,为大司農延年被执,逃于吴兴而改姓妫。渊子征。征子平,为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为吴兴起家之祖。今海内姚氏皆吴兴郡。 则我姚氏水本一源,与他氏之宗派不同者有间也,但后裔繁多,散居各省,迁徙不常,后之子孙不考究源流详稽家乘,竟有忘其世系而不知分自何代徙自何地者矣。 予祖景清念一公,其先由越徙闽,为潮之梅州驿。值时变乱,民逃地荒。因休官而立籍此地承甸、韩莆、义化、龟浆、万安等都,遂即韩莆之均田而居焉。生子四:长祖德,次祖隆,三祖盛,四祖章。祖德移居同郡海阳,祖章移居虔州之安远,祖隆即尲之二世祖移于梅之大柘乡,祖盛移于邻乡石正,派系井井。 其景清以上,则潮阳之祖孚与尲祖景清俱出天明一支。天明以奉常典礼出宰侯官,迁莆福韶溪居焉。天明父孟瑜,一名远,为泗州参军。参军为苏州刺史弘庆之子。弘庆父希齐为节度使,是为九十三世。希齐为八十七世吏部尚书察之裔孙。察之父僧坦为开府仪同三司凡策勳彝鼎流光天壤者。僧坦以上代有其人,俱详于谱中。自六十七世之下徙居吴兴武康。后或迁居陕郡,或散居山阴会稽,或迁漳莆宁化,或徙吾潮与惠,源流然然。姚氏散居海内者,其初皆本一人之无疑也。 祖隆生文馨员外郎,文馨生志昌,志昌生仲礼,三世俱単传。至仲礼生子九人,为肃靜千让敬宽裕定完;而宽定无嗣,七房皆有传,而后裔乃渐炽昌,尲则谦祖所自出也。 吾潮有广济桥,甃石一百余丈,架屋三百余楹,横亘蜿蜒,相传为韩仙湘子所造。而查桥旁宁波寺则勒予祖仲礼督造之功,勤劳至今永赖。又吾谦祖因东石坝头变乱,法宜尽剿。予祖以里长入行阵扦山图,恐玉石俱焚,以槖中资贿缩其地,且阴传预避,俄而总戎征剿无功,遂陷祖受賘,罚军需千两方脱罪,家产殆尽。夫倾产以救亿万性命,阴德至大。我子孙今日丁赋殷盛,衣冠济楚,孰非先泽之所遗也哉。 祖隆公与孺人合葬于惠州之齐昌,距柘乡百余里。因三世单传,且单传之祖,或早逝,或家难。祖隆墓失祀几三百年。盖旧谱载祖葬齐昌石马某山某沟某向。而其邑有石马村,子孙惟于是寻觅,不知所葬,坆边有古墓石马,遂相传其地为石马,非前石马村也。屡世探访弗获。不意于今上康熙壬寅年,裔孙上启与桴及道明偶宿其地,土人为言此处有汝族祖坆,经久失祀。因往观之,铭志宛然,峦翔岱舞,称为姚氏佳城。此固祖孙一气所乎感哉。要之山川有灵,不忍我祖久湮于荒烟断垅间也。我后人益信修德之报,三百年来毫髪不爽有如此。因修家乘粗述其源流,并表之而著之。后之人诚能善继善述,以大前人之烈而振后嗣之芳,世增其美,则于斯谱为有光,而于祖宗贻谋之心为无负云。
康熙二十二年岁在癸亥仲春月
恩进士 通议大夫 知江南徽州府事加二级 前知浙江杭州府事 兵部督捕清史司郎中 户部山西清吏司员外郎 户部浙江清吏司主事加三级 奉差监督大通桥漕运 知直隶昌平州顺义县事加一级 十三世孙尲 谨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