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2 21:28:39
|
只看该作者
周恩来建议进行自卫反击作战,毛泽东说不打不成交
( [: \" c* G% P0 e- Z* |( L0 M0 A0 k B: {/ T: I/ M
1962年10月18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 j1 Y. d* L8 i: [
9 x8 B! w; U0 z( r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先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 a- `4 R! A" ], e
F9 v4 T+ M$ |! F
他俩汇报完,周恩来开始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4 M9 b9 c: q' m# F) G0 r0 G- o
3 Y5 L. I7 ~0 M4 \! @6 j# X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v9 h7 j" E4 [ Q7 n5 ` ^. I8 V
; l6 p' C! f6 ]% `1 p
张国华主张泰山压顶,毛泽东大手一劈,“扫了它”
1 }6 P/ C7 d0 y/ a7 P4 t, r* }. _+ Y A- Y p/ b9 o* Y
毛泽东说完后,会议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4 k; L6 k/ O! m* w
: f4 f/ x3 B6 `! H 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 F2 U0 ?: ^! J6 Z1 Q
( m r* C, h2 T) B% E8 k1 J; V 中央领导和军委总部不时传唤他。
( q1 l6 ^7 R7 o2 Y) g8 e5 a2 {0 d$ l1 @6 F, k' j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 T) F: k F7 H6 \" g' T/ t" C- _2 t' u2 e% ]9 G) W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6 f9 x8 o( ~9 u0 y7 ^9 y& t1 |. _( ` m& F6 A$ L8 I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 ^+ k" c2 _1 K2 J2 x" |2 `5 [5 [; F/ \0 l# Y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4 U) [8 f+ Y# T) S# R1 V$ _# e3 _. S: D l1 T/ D
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 P! O! h4 t) V: q3 M. F* n$ K Q% F" R
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 w1 v% o, m/ ^& N/ x6 d. q( ~5 b4 {
离开颐年堂前,陈毅和贺龙都向张国华详细了解了边防备战的情况。/ F! k9 F/ B* C, M# ^- k4 F, p
7 \! b$ O8 p/ R% I/ m1 o V 张国华话不多:“我们已按主席说的‘边防部队在精不在多’作了调整。要打就是泰山压顶之势。”
0 ?. ~9 K: O6 I: o: F$ C5 M6 J: ^0 D: i4 S( x3 ?# ^
陈毅和贺龙交换了一下想法后,对张国华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 ]8 s7 t+ S& e
* P# `1 |& I4 G: Q" ^; ^ 贺龙的烟斗不停地冒着烟。他郑重地对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 i+ [! _) T- Y! B) h$ F
% V" P- z ~# i I' w 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的叛匪的回窜。”
" B( u/ j4 @8 b2 K# p% h: R( g- V0 ^& g% T
张国华又就兵力、干部、物资和思想准备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x7 p0 p0 D! [3 D E# e: p& ~
8 b% B* Z' w/ ~* K4 G- l- }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出发前,中央又一次召见他。
# f, d$ P4 k& l0 `6 i5 W9 }' P9 A8 k4 E' V
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姿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扫了它!”
4 x' M! P1 x+ }- @) s1 T0 \: Y Y4 [
% l9 U" r) V; ?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了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们后,他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
8 H, V, K$ X- c3 ~% u. }5 v
0 M5 M( O+ Q+ U' u2 D/ }9 g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K% _) E3 `6 ^
, D! B! |( C# U$ N V' u 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l9 u. D4 O% l- C/ i7 e
2 y7 J# |7 W; E: l* |" a; I: a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9 P8 {& ] W7 x. e
! Z; Q5 ?9 _ K$ B9 O* s7 G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1 j' o- I; G b- [) ~" m- \
$ o# R: D- ~$ L$ L( W0 |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 a4 ?. E: s& ~0 t8 m; u: U2 a, ~ ?! a: t$ S
“根据呢?”
# c" h! z+ b2 N, V; h, o+ A
+ \: s0 ]- Q0 M" | D0 @+ o$ n) f) Q1 C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2 N- t1 w7 M0 Z
% v& ]6 H) A/ ~8 Q/ L ^" M4 r 中央指示下达:打得要狠,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 e# ~5 Y1 L @' [& V" h
+ Z2 Y7 e2 I. Z+ D \: G) w 10月18日,张国华到达拉萨的当天,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便紧急召开了。先由军区参谋长王亢传达中央指示:“首长认为这次作战像平型关战斗一样,意义重大。
7 M* f# j. e% C$ B, c1 I5 n
6 C A, d1 k$ r5 Y) \1 U' |; s, s 打得要狠,打死了还要再踩他两脚。中央决定,前面靠西藏军区指挥,有关战术上的部署调整等事宜,均由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过去总部规定的在50米以外不打枪不再执行。”
$ Z- |$ W' F! X1 G
j: ]& P% x- b0 k0 T1 o5 r 张国华站起来,传达毛泽东的指示。他学得惟妙惟肖,包括毛泽东用手缓慢一劈的动作。他讲得很快,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我的决心是:准备伤亡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1300也好,2300也好,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大团满员。”将领谈论战斗预想时,总会感到格外的欢悦,即使在下命令时:“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他再次环视会场,话语里充满了鼓动性:“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都要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把自己担负的责任落实下去,负责到底。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