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8-5-2 11:21 编辑
三 最大遗憾者,是族谱毁于文革。但对于始祖之所由自,所问所答所闻,皆云:“只知陈元光率部来的”“是唐代陈元光从河南固始县率部入漳的”“族谱丢了,没有人知道初祖大名”。已越不惑之姚志贞在微信上写得既愤慨又惋惜:“什么都丢失了,根本无从了解到什么,只是知道在此落户的是陈元光率部的,其他什么都没有,您也不必走这一趟!” 姚志贞写道:“好多信息是我堂哥提供的。之前是海军团级干部,现转业在厦门市司法机构。” 他堂哥就是姚志盛。 姚志盛出生“军人世家”,三代军功卓著。他关心族史,从中学开始就收集、探寻家乡后姚村来历及姚氏族史。即使军旅生活,亦关注、蒐集姚氏族史、后姚源流材料,对家乡、家史兴致不减,关怀备至。座谈会上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后姚前世今生、千年族史,视野开阔、细节生动、翔实可考。其发言,部分已由姚庆章记录整理于“姚氏入闽开族第一人姚廉洁史事查证侧记”刊于“姚氏宗亲网”。详细全文,已恭请姚志盛司法百忙中整理成文,载之史册,以贻后昆。 四 这次座谈会,漳浦县委报道组姚鸣声、漳浦检察院姚志毅,与会聆听千年心声,感慨称赞。姚鸣声认为,发现后姚始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府兵队正”姚廉洁或姚氏“府兵”,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表示在纂修漳浦地方志、年鉴时,一定继续努力为漳州姚氏寻根溯源,开展好姚氏宗亲联谊活动,尽一臂之力。 供职于漳浦人民检察院姚志毅,乃姚志盛胞弟,兄弟怡怡,同胞、同志、同调,自不必再费笔墨赘述。 这次座谈会,漳州实验小学古雷分校校长姚福明、副书记姚有才都认为,今天找到了始祖,明确了杜浔姚氏千年光荣史,作为姚姓,感到荣尚;表示,一定办好学校,搞好教育,在数字化时代,培养更多人才,不辜负党中央、习主席期望,不辜负杜浔姚氏宗亲期望。 这次座谈会,得到《闽南日报》支持,以其时效性即于翌日(2018年4月20日)晨发刊,以文句流畅客观、图文并茂报道后姚村姚氏开基一千三百多年后寻根溯源盛举,文载青史,功在千秋! 五 推断唐“府兵队正”姚廉洁或姚廉洁麾下“府兵”为后姚村姚氏後裔【尧曰:原文如此,有错】,主要文献依据: 1994年河南出版社出版《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主编谢钧祥) 中原族史学术委员会《中州古今·姓氏研究》 《漳州府志》 《漳浦县志》 《云霄厅志》 《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志》 拙作《八闽姚氏源流》,等。 附 姚氏随陈元光入闽小考 以“蛮獠啸乱”,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派陈政率“府兵”3600人南下镇压,不敌,退保山。咸亨元年(670)其兄陈敏、陈敷率军校58姓驰援,因瘟疫,敏、敷皆殁于须山(今江山县)。 凤仪二年(786)政亦卒。魏敬与“府兵队正”蔡彧(或作“或”,字德明。此据光绪《漳浦县志》)护卫陈政幼子陈元光,继续挺进漳浦,见山水佳丽,以为乐土。遂安葬父母及祖母于云霄山麓之半径山。已而蛮寇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复起于潮,猝抵岳山,陈元光遽率轻骑御之,援兵后至,为贼将蓝奉高刃伤而卒,葬大峙原。时睿宗景云二年(711)十一月也。 玄宗开元三年(715),子珦率武勇夜袭巢峒,斩蓝奉高,并俘其馀党。遂迁州治于李澳川,即漳浦县治。 陈元光建邦启土,屯兵农垦,休养生息,劝课农桑,通工惠商,财用以阜。漳州人崇以“开漳圣王”饗祭不怠。 漳浦,汉·冶县及南海郡揭阳县地。晋为绥安县,隋并入龙溪县,唐垂拱间分置漳浦县。怀恩县,唐嗣圣间置,开元末废为镇归入漳浦,后于1913年成立云霄县。 唐诏陈元光为“玉钤卫左郎将、漳州刺史”。殁,诏立庙,赐祭器,建“盛德世祀”坊以表之。至今云霄仍保留“五通庙”、漳浦城西有“威惠庙”俗称“西庙”,春秋祭祀“圣王”、“辅王部将”。 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志》统计,唐初随陈元光入闽者有:“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周、廖、徐、庄、苏、江、何、萧、罗、高、沈、施、柯、卢、余、潘、魏、颜、赵、方、孙、钟、戴、宋、曹、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钱、柳,共45姓”,“姚”姓为其中之一。 《云霄厅志》摘录《陈氏族谱》,按云:“唐总章二年(669),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统帅首批府兵45姓入闽平乱,遇阻,因兵少请援。翌年,朝命政之兄敏、敷率府兵58姓南下增援,敏、敷道卒,其母魏氏继续督师抵闽南,与首批府兵回合,奠定开漳基业。 先后两批开漳将士暨军眷姓氏可考者87姓。”“按姓氏笔画顺序列下: 卜、丁、王、方、尤、尹、石、甘、弘、朱、名、伍、李、吴、沈、汪、何、宋、邱、余、邵、林、周、金、马、柳、施、洪、胡、柯、姚、种、孙、陈、陆、翁、唐、高、郭、涂、韦、耿、冯、许、庄、张、黄、曹、章、阴、麦、汤、邹、曾、宁、叶、杨、詹、郑、赵、廖、瞿、刘、欧、蒋、蔡、潘、卢、钱、钟、箫、薛、魏、戴、谢、韩、颜、罗、苏、上官、司空、令狐、司马、吐万、欧阳”。“姚”姓亦列其中。 姚姓“府兵”几何?若87姓者,不得而知。唯知“府兵队正”姚廉洁,见载于河南志史文献资料。1994年河南出版社出版谢钧祥主编《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第470页书云:“唐初,陈政、陈元光奉命率部入闽开辟漳州,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队正的姚廉洁随之入闽。” 《漳州府志》《云霄厅志》记载“府兵队正”六十三人,具体名录如下: “陆明、苏道、欧阳传惠、司马仲章、杨永、詹英、曾仲规、箫润尔、胡贤、赵瑞、蔡或(健按:漳浦志作“蔡彧”)、张来、叶清、颜伯矩、柯敦熙、潘节、钱仲先、魏仁溥、郑叶、余良、朱参、罗幼邻、姚廉洁、余克、郑惠、汤公俭、韩器、吴弼、王华、陈秘章、王一忠、张本仪、林走非、陈马、詹次、孙梁文、何德、方子重、赵伯恭、庄肃鸾、唐宗礼、陈实、邹牛客、邱安道、冯隽水、江延兴、石子尊、韩求、李彪、郭鱼、曹敦原、李先客、高盛典、钟发兴、徐陆怨、汪子固、韩尧、洪有道、章鳌、宋用、李宏、杨珍、王佑甫” 姚廉洁名列其中之一。 2000年,余剞劂拙作《八闽姚氏源流》第79页“八闽姚氏溯源”正文第一句:“入闽第一人,是河南固始姚廉洁。”之下简扼叙述云:“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669),武则天垂帘听政,命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部远征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失败。其兄陈敏、陈敷组织固始军校58姓驰援,不料在赴闽途中病卒。凤仪二年(677)四月,陈政亦卒,陈政子陈元光,时年仅二十岁,代父统领士卒征讨,经九年苦战,终于平定蛮乱。武则天垂拱二年(686),陈元光报请朝廷辟漳州郡,武则天敕准,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进封颖川侯。府治在漳浦。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者,有光州固始人姚廉洁,时任‘府兵队正’。贞元二年(786)府治从漳浦迁龙溪(今漳州市)。这是见诸志史之姚氏入闽第一人。其子嗣散布漳州地区、厦门市及台湾省。” 由此判断,漳浦显然为“府兵队正”姚廉洁及姚氏“府兵”驻屯农垦、生息发祥之地,可以成立无疑。 二十年后,由微信获得信息,并于2018年4月19日执杖躬赴漳浦杜浔镇后姚村实地考察、座谈调查,证实:后姚村系初唐“府兵队正”姚廉洁或姚姓“府兵”後裔。 因后姚一大箱族谱不存,致无法详明其始祖讳名字号及世系,是为遗憾。然而瞻仰“明远堂”列祖列宗之上,皆“吴兴堂”田渊、妫敷、姚平之後,皆四千多年前虞舜大帝启姓姚氏之胄裔,诚可慰耳! 姚廉洁,与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之姚崇同时代,但较姚崇年长。姚崇生于公元651年;姚廉洁公元669年已随从陈政南下,时姚崇甫18岁。假设姚廉洁时年三十,则当生于公元639年。按通用25年为一代换算法:2018-639=1379,除以25,等于55。这样也就匡算出:姚廉洁至今年后姚长房、长子所生长孙,已传五十五代,为姚廉洁第五十六代孙(含本人一代)。 再按唐·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姚崇为舜帝九十世孙,姚廉洁年长姚崇一代,与姚崇父姚懿、与姚思廉子憕、恽同代,属于舜帝八十九代孙;则又可推算出后姚长房、长子2018年所生长孙是:圣祖虞舜大帝一百四十五代(56+89)胄裔。 今日后姚村沧海桑田,旧貌翻新,新生代以数字化开展新生活,瞻仰祖宗,高山仰止,聿追来孝,秋尝春祀不怠,可敬也,无虞也。姑为“明远堂”裔孙作一楹联,奉贺,用以殷望焉: 昌欤隆矣,振振者矣,昌隆宝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美德新人! 左海琴亭 姚恩健 戊戌三月初四,2018/4/19 (2),(全文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