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8-3 11:33:01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照我看来,这是罗贯中在袒护他,估计是为了丑化曹操,或是还有什么其他的意图,因此便给我们来了一招乾坤大挪移。其实在《三国志》里,也就是历史上比较真实的那个马超,应该是个狼子野心、残暴少谋、空负了一个勇名的人,至少是绝对算不上好人的,更别说是大义凛然了。
" Z5 V4 Y4 n: c. Y1 E; _; u) C
( I9 z5 t% Y# n 说到这个,我们要先从马腾和韩遂说起才行。
2 O+ P% ]* @$ |/ K$ M. h: |& @6 L" e. L; M: \
马腾,字寿成,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因为征战有功,从一介布衣至征西、征东将军,长驻陇右。韩遂,字文约,西凉北宫伯玉作反,以边章和他二人一起为首,众至十余万,而朝廷不能治,边章等先亡,朝廷封韩遂为镇西将军。马腾与他先是结为异姓兄弟,后来因部下互相攻击,反目为仇,便开始打了起来。先是马腾胜出,韩遂败退,后来韩遂又卷土重来击败了马腾,还杀了马腾的妻子。自此两部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一直到了在三辅、关西一带威信极高的司隶校尉钟繇前来调解,方才算告一段落。
6 J+ m3 K$ l* n% F7 p0 Y
4 G/ U3 t2 U5 s3 T: p# s$ i* F1 \4 G 后来到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甥高干、大将郭援奔袭长安,钟繇通示马腾,马腾使马超领精兵万人与钟繇合力,击败高干及匈奴单于,马超部将庞德斩其大将郭援(郭援系钟繇之甥)。后高干等再次来攻,又为钟繇、马腾、马超及关西诸将击败。曹操征荆州,马腾等居关中。建安十三年(208),钟繇为了避免关西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再次出现,便征马腾入京师,马腾因为自己的年纪的确也是大了,于是就在当地两千石官吏的迎送下,入京师宿卫。曹操当即表其为卫尉,马超的亲弟弟马休和马铁分别被封为奉车都尉和骑都尉,随马腾以及家属共徙邺郡居住。又拜马超为偏将军,由他单独留在关西统领马腾的部众,韩遂亦同时遣其子入京师为质。) v" f1 d* ~0 l1 d' `7 m
; V4 w/ S$ { i2 U R' a4 Q7 b 然而在建安十六年(211),马超竟然置他在邺郡的老父马腾及亲兄弟马休、马铁等一众家属的生死安危于不顾,悍然起兵作反。
: z9 t9 Q0 z3 S, p2 t# p" z. \; }
: S" o, G& a+ n/ ^; L 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当然便是导致他在邺郡的老父和两个亲弟弟以及在那里的所有马氏家族成员,都以谋逆的罪名被下狱斩首,大约有一百来号人,曹操也算对得起马氏家族了,
3 a' [. f& ]. C: L) J
' H# v) ]9 M7 n6 e! f; L 一直等到次年的五月才把马腾等人斩首。且先不去说君主专制社会的株连制度和夷三族的做法对不对,只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论,汉朝中央政府为了避免诸侯豪强割据,要各地诸侯豪强押人质的举动显然是有道理的。而马超在汉朝中央政府没有做任何对他不利举动的情况下,仅仅因为“疑繇欲自袭”这样子虚乌有的原因,就“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这种举动的目的,当然是企图一直割据称霸西凉,做一个土皇帝,只看他后来在潼关战之不利时的举动:
8 e; q% x& W) M6 p# @$ H
( I: Y. R" W6 X; \1 o 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九月,进军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9 A; D8 J; Q; C/ n$ g2 u$ E
7 f3 t7 j' j8 u: S4 _ 我们就知道,他是把汉王朝的土地当做了他马超的私家土地,否则何来“割河以西请和”与“固请割地”这样的说法,他“割”的可是汉朝土地,又不是他马家的私产,作为汉朝丞相的曹操自然是不会接受这样一个荒诞之至的谈判要求的。而在此前起兵作反时,他还居然要求韩遂和他一样抛弃在汉朝的亲属一起作反:
. D# P: a# m- l# a" n) V0 D4 U E) {3 ]1 N6 i5 j
超谓约曰:……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4 Y6 h: M; m7 G! R# n
) _! `2 ~) M2 b! a( ]- H
据上所言,马超着实是当得起“不忠、不孝”这个名声的,也正因为他有这种种举动,所以我才说马超是一个为达个人目的全然不顾家人生死,可称之为狼子野心的野心家。
E% A5 m8 G& }+ S5 Z4 @9 C
9 L5 r, k, z0 T3 l- j 至于说马超之无谋,我看大家都知道,是不用多说的了。因为没有哪本书上说他是个多智的人,哪怕是演义也好,史书也好,都没有这样的说法。看他在潼关时源源不断地有援军到来时,曹操的态度就知道了:
/ a$ [( ?4 O# x, N0 E
& u$ s# d+ G* X) E. ^ 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c0 R, b4 N$ N6 R# j% q8 u
+ }! M0 o' f# _
倘若马超多智,曹操没有必胜之把握,焉会对他大量援军到来反而会感到高兴呢,又怎么会有“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的说法。后来在他败退后第二次在西凉起兵时,干脆连雍凉都未能出,就为当地的官兵所败,“进退无据”,狼狈不堪,所以要说马超无谋,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6 r9 m w4 o, y6 K
/ R! t! M3 v# h% L$ D' @$ C 再来说他的残暴,一方面是因为他要对他的父亲以及马氏家族一百多人的死,负直接责任,另一方面是他在第二次起兵的时候,不但先杀了已经很多投降了他的高级官吏,包括太守和刺史等,还杀害了很多抵抗他的汉王朝官吏的家属。其中有一个抚夷将军姜叙的老母被他抓住后,就这样骂他:“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于是“超怒,杀之”。我们仅仅就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来看,说马超残暴就应该是不为过的。
( O' z) w; {' ]0 M! F) s4 y& ^+ R k$ J* {; U% S, V5 q
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马超的勇名怎么样。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现成就有一个,就是他在潼关时曾和曹操在阵前对话,当时“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如此看来,当时双方有四个人在场:马超、韩遂和曹操、许褚,形势是两个对两个,而仅仅因为许褚瞪了身负勇名的“锦马超”一眼,马超就“乃不敢动”,这个名声只怕便有了问题,因为他只是被人瞪了一眼就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了,还如何言“勇”?3 y1 E" n8 f. y
) i w! p4 G. m, c5 ~2 t0 a/ u, Q 另外,还有一件事是很少为人知的,那就是早在建安初年马腾和韩遂的战乱中,他和韩遂的女婿阎行单挑,史书载曰:1 ~5 H/ \0 B4 |/ j% z# U; T% L# O
" i4 g# [) Z1 u) F) q9 w
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当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9 ~& f! b% f% N2 J6 V2 Z5 ?
: b% r: E7 h4 q5 n( k 当时如果不是阎行的矛折了,只怕马超颈上立时就多了个洞一命西归了。而这个阎行,知道的人大概寥寥无几吧,因为他居然在史书上连个正式的列传都没有,演义里也没有这个人,说他是个无名之辈应该不算过分,大家不知道正常得很,但堂堂的“锦马超”居然败在他手下,而且还是因为对方的矛折了才捡了一条命,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照这样说来,所谓的“锦马超”勇力也就不过尔尔,那勇将的名声真的可以说是徒有虚名。
" L7 p1 v/ u3 }! I
0 @) u) [$ V+ M7 O9 w9 X 这样看来,说马超是个狼子野心、残暴少谋、空负了一个勇名的人,想来是应该没有错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