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7 11:38:14
|
只看该作者
姚闻闻在另处转了《两宋的学校教育》,可读,特再转到这里,作用可能大些。将古代的太学和小学与现代的大学和小学类比,太牵强,可说两者几乎没有可比性。% M) u7 P7 W$ M7 h
$ ^' ^, T% B9 ~( {; u% k* @
古代学校教育特色举隅:宋朝(2011-08-20 17:10:54)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的天空 - b: p) x" M$ Z8 k; T& O! v; Q
& a: }3 M$ T4 ?4 J6 g8 N8 G+ S 南、北两宋的学校教育,不管京畿或地方,各校设立的先后,教材的内容,运作的情形,和教职员、学生名额,都不一致,且每易一君主或换一派阁员也屡有变更。' ?8 P/ s# C: V
京城方面的学校:
- w5 _$ D! o& t3 T0 b7 [( ]- @/ u
f3 c% U: R( E: z6 f1 `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和“广文馆”,这些都属于大学性质;“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和“武学”,这些都属于专门学校性质;还有属于小学性质的“国立小学”。除“算学”(归“太史局”管)、“书学”(归“书艺局”管)、“画学”(归“图书局”管)、“医学”(归“太医局”管)等之外,其余全统归“国子监”管辖,谓之直系学校。
( B# G& l: w" M) x
) f0 u+ c" u( H5 G8 `. U% J此外,还有几所特殊学校,如“宗学”、“诸王宫学”和“内小学”三所,统为贵族学校,内兼高、初两等教育性质;另有“四门学”一所,则特地为庶民子弟而设立的,属于高等教育性质。' v. V: n% i9 P6 G8 r( u+ V
7 V8 c4 c' f& Q4 p地方学校方面:& C( S6 U) C& g6 X$ d
# s5 m3 O2 Y+ W4 _1 ]7 Z8 g% B" \5 C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军有“军学”,监有“监学”,县有“县学”,介于中、小学性质之间,而界限不甚严明。各校由各级所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管辖,其上则统属于本路的“提举学事司”。
" S, ?$ e, Z6 ?# R0 h) T! Y9 C3 h! e5 d7 t/ q* a
自仁宗以后,州郡也都有“学”,并置教授,以“经术”、“行艺”训导诸生,掌理课试之事。《宋史˙职官志》、宋儒文集中常有“州郡建学碑记”,亦可见当时的风气了。2 _# f% j" Y3 M) z% G
0 Y; `1 s7 _1 q# n
“国子监”有两种性质:
' D1 d( k; [ k# |! k- B/ }- [0 ?, y$ i, `+ P# ?( H/ f
一为管辖学校的机关,称“国子监”;一为教养生徒的处所,又称“国子学”。“国子学”为国家最高学府,专教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当初学生的人数未定,其后以二百人为定额。) p) C0 G" X" H6 I
8 x; e6 N; Z# s5 y0 o. g( _9 _) E
《宋史˙选举志》有这么一段记载:“开宝八年,国子监上言生徒旧数七十人,奉诏分习五经。然系错者或久不至,而在京進士诸科常赴讲习肄业,请以补监生之缺,诏从之。”由此看来,这些贵胄学子,可能生活优越,入学读书有名无实,虽具学籍但久不到校者可能不乏其人。所以在太祖开宝年间,就有插班补缺的办法;到了真宗景德年间,又有旁听的办法了。
! h# A8 X+ z9 z- \, R' z2 {0 }& O; p i0 W/ ? U9 B6 D
“太学”的课程与“三舍法”:
6 P" }" `- M% }& w' C) M# }' V! |- t- _: I8 Z7 u( I; N9 Z
“太学”的课程,历朝屡有变更。开国初年,以“五经”为教材,命诸生各习一经,每经设博士二人教授。熙宁以后,诏令学生学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且通令全国各学校遵用,以求统一。徽宗政和中,蔡京当国,“黄”、“老”、“庄”、“列”等书也都列入教材之中。; b2 [6 } v6 B& r$ _0 i S
0 R) S: Q' [1 U( K
到了南宋,取消“三经新义”,仍定“五经”为教材,并学习“程、朱语录”,而“四书”也渐渐列入教材之中了。总之,在北宋,王氏学很占优势;在南宋,程氏学颇为风行;而诗、词、赋、策论则随时皆采,不分派别。0 k; V! j* q+ l2 {
7 B m7 K& f7 O+ b宋朝以“太学”为最发达,办法亦比较完善。开国之初,所定入学资格,只限于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庶民的俊秀子弟,内中管理和办事也极简单。到了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当国,特别注意学校教育,尤其注意大学教育,藉以培养一般通经致用的人才,所以他一方面改革从前科举的流弊,一方面扩充“太学”的内容。王氏把“太学”分为“三舍”,又将学生的资格分为三等:初進“太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入“内舍”。再由“内舍”升入“上舍”,这就是所谓“三舍法”。
+ @6 O, [7 I/ v5 q1 K9 `- y. c- K; d, {6 g2 ^
凡“外舍生”每年升级一次,即年终举行“公试”后,并参考“行艺”,取其合格的──取列第一、第二等的──升入“内舍”。凡“内舍生”每二年升级一次,当修满二年时,由学官按照贡举的手续,用“弥封誊录法”,试验其成业,如成业考列优、平二等,再参验其平日“行艺”,如能都合格,则升入“上舍”。凡“上舍生”修满二年,则举行“毕业试验”。 S6 V- r& A* Q% [6 }* b
* ^$ U( Y" z$ G/ [/ O8 M
当举行“毕业试验”时,由政府特派大员主考,教官不得参与。一切手续与科举的“省试”办法相同。7 H! [1 ^' w! n0 y0 M: B
D0 j/ o4 g6 E: u) D. Y. N评定成绩分为三等:“行”、“艺”二者俱优的为上等;一优一平的为中等;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6 S. ^" }1 M6 W2 L% g% h, c, z- J
, R, U7 W& ?. u, u9 d0 b) G4 k其试列上等的,当即授以官职;试列中等的,免除礼部试;试列下等的,则免解。考列上等的资格和進士一样,即在化原堂释褐(旧制,新進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官服,因此用来比喻進士的及第授官),谓之“释褐状元”。
, @6 C: w. ?8 J5 @+ X. ~
& A1 z# u2 k7 e8 S凡“三舍”考试,皆用“积分法”,为后世学校积分的创始。
: w' v/ |- I2 D! g+ x. M3 r
8 e# G1 z' d* y, X( g5 ?专门学校方面:, C( H" H5 U4 o& _& [) d/ ~ s! E- q
! T( d, `- s; N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略述如下:0 H( L9 H$ a1 g5 `- i1 N
5 e6 b; @1 M* A0 V! ?$ v- P' X◎“律学”的设置,始于神宗熙宁六年(西元1073年)由“国子监”直接管理。置教授四人,专任教课。后来乃以教授一人兼管学务,执行学规。其入学资格分为两种:一为命官,一为举人,后者须有命官二人保送。
3 a, h9 f$ {& d! _, L% _& T! D; y# _% E' s2 r4 D6 i
進学手续:初入学听讲,作为备取生,经过相当时间,才举行“入学试验”。如所习为“断案”,则试题一道,每道叙列刑名五事至七事;如所习为“律令”,则试大义五道。
8 I. p/ B( R- g( F( _6 _, R! K) [1 T
经“入学考试”及格后,才为正取生,给以公费待遇。正取以后,各以所习,每月“公试”一次,“私试”三次。所试的内容,和“入学试验”相同。凡朝廷有新颁的律令,即由刑部颁发下来,令学生学习。
5 t ~' q. j! K/ D
9 X/ D. k( D4 P) ~! F; \3 G4 e3 y◎“算学”建立于徽宗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学生定额为二百一十人。其资格分命官和庶人两种。) D+ _9 ~8 n3 z7 U( |9 j. ]
/ x" P8 |3 W, m' \
教材以“九章”、“周髀”和“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此外兼习一小经,愿习大经的听其自便,兼科皆听自由选习。5 H1 e- l+ J' M9 [6 W) d
: {2 A+ K- P6 U$ d% G% R◎“书学”于徽宗时与“算学”同时设立,课程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8 c( Z( \' u% R' i8 E1 K* d
5 l7 n" l( r$ z2 Y% `! C“练习”以“篆”、“隶”、“草”三体为主;“研究”以“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五书为主。此外仍须兼通“论语”、“孟子义”。如愿意选习大经的听其自便。5 s' J: ?; u7 d5 q4 I9 ~& l3 G
: \2 r* ^6 s( }9 ~练习“篆体”,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练习“隶体”,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练习“草字”,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
, V$ l( N- |& k; V# t, T/ |! C- A$ n. ?8 h& n0 g4 s
◎“画学”与“算”、“书”二学同时设立。入学资格分为二种,即“士流”和“杂流”。课程也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3 O1 [8 \7 M4 ]2 z' d; Q2 o' \8 {+ C5 P% m) ^' x/ u
“练习课程”又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六科;“研究课程”以“说文”、“释名”、“尔雅”、“方言”四种书。
{" F" e' Q8 {" b7 f; i% C8 W! d, `9 z: J) J4 C
“说文”一书,则令学生书写篆字,注解音训,其余三书皆设为问答,以学生所了解意义的程度,观察其能否通达画意。此外还有选科,“士流”须选习一大经和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 N: h( g& k8 O. R) ~) H
: b* _. g7 h/ ~) i3 Q2 V◎“医学”设立较早,与“律学”同于太祖统一天下以后即行设立。惟中途经变迁很多。初由“太常寺”管辖;神宗时,隶属于“提举判局”;徽宗时,归入“国子监”;后又改隶“太医局”;高宗南渡后,仍设“医局”;孝宗时,废“医局”而存留“医学科”;到光宗时,又复置“太医局”。
8 J- r' C" x5 e; H' J3 ]
( `- Y% C, @- ]9 i I3 o此学分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学生名额,前后不一,常以春日为招生之期。置有博士正录等员,分掌管教之职。
- q" |- X8 j: u' n/ J/ H! P# w* a6 [9 b- B
◎神宗时,于武成王庙内建立“武学”,生徒以百人为额。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和“庶民”。
* I! w$ Q9 l) S- [( l( d
5 ^" I9 _/ N! W8 Q q( H' \入学以后,教以诸家兵法和弓矢骑射等术,并编辑历代用兵成败和前世忠臣义士,足以为精神上楷模的,逐日讲释。有愿试阵队的,酌给兵伍,令他们演习。以兵部郎中掌管学务,选用明悉军事的文武官员为教授。7 A! o. r) c2 E! B4 m# p. v
% N. u, M* I. g. [& l; P6 z. [修业期限三年,期满试验及格的酌给军职;其不及格的,留学一年再试。9 q) N" o8 g( o( U- m8 G$ ?
0 ?, b0 G' y" F; x; ^! c* b+ z以上六种专门学校,除“太学”自开国至灭亡三百余年间未尝一日停办外,其余“五学”,时兴时废,仅有“医学”曾普遍于各州县设立,其他只在京畿有一所罢了。$ ?. n5 m; l7 v1 ^
/ V H9 z9 [' {0 {6 R( E5 k& J
短期学校方面:9 C! e; q* c9 Z8 G5 Y
9 y! [+ X, ]9 C8 K- T n$ \
设有“广文馆”、“四门学”、“辟雍”(又称外学)三学,既非大学,又非专门,多由时君或执政大臣的意向,偶尔设置,历时亦极短促。
/ a2 S/ }' z7 o9 ^* }
: _- r' q9 R* b- i, M‘书院’制度5 W; r! d* U7 M. i; I1 b
: n M2 N, h5 B. i: X( \
宋朝“书院”的制度,是起源于五代时期,因为天下大乱,弦歌几至中断,但长江流域,还较为安定。赵宋建国,日就承平,自南唐以来,自由研究学术的“书院制度”,也在这时候完全告成。南唐烈祖升元年间(西元937-943年)在九江庐山“白鹿洞”建学馆,集师生,这是“书院制度”的开始。' T+ m, Y' L+ V9 e I" d1 H$ S5 m
5 M& p& z- O" ^9 ^. Z- W R# s+ S- k
到了宋代,即建立四大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商邱的“应天府书院”以及登封的“嵩阳书院”。其建置先于各州之学。(马端临《文献通考》及王应麟《玉海》均有记载)此外,则衡州有“石鼓书院”,建置也是很久的。* g: |, u: X. _# x2 ^% R
. p" \2 s) e6 M2 n9 b. |! \
北宋诸儒多在私家讲学,南宋诸儒多在“书院”讲学,所以南宋时的“书院”最盛。(见《续文献通考》)" @3 h' o! y+ L/ R* k
; |* |/ C5 D! K+ G; d( U0 O
按宋代“书院”的性质,有“官立”和“私立”两种:“官立”的如“白鹿”、“岳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