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20 20:59:41
|
只看该作者
“智者仁心话姚枢”系列三 “以道事君”佑万民安天下4 f C; Y/ ?5 R# e
# F' h& o0 g! F* V$ E9 g□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2 [" q9 O. [+ C2 I+ R8 l$ `
( q& ?; T5 l* L% F0 S/ q9 o* k
1 @; ], Z2 n# B& v/ @. b 游览百泉书院遗址,几株古柏骤然呈现在眼前,高大苍老,令人瞬间震撼,目睛难移。高耸的古柏甚是苍翠,凌霄花攀援而上,借其苍凉,炫耀鲜嫩明艳的花朵。
% F f/ {* P' ?' K! P
8 @5 a! V, |! G5 j; V! j: y 古柏的确切树龄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或许当年姚枢、许衡、窦默就曾在树下“读书鸣琴”,怡然自得。+ B1 ^7 f T) }3 E# c
/ @4 N' C% j0 r' a8 [) L
在他们的时代,这里是北方学术中心,众多学子向往之地,影响中国数百年的理学在这古柏的附近蓬勃兴盛。因此,后人评价理学发展历程,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意即兴起于宋代洛阳,光大于元代苏门山)之说。/ e7 j+ j. f* T
4 ]& o! o$ j, [, X0 H4 l
但理学的光大,不是在百泉湖畔的书斋,而是在姚枢、许衡等人孜孜以求的实践中完成。理学本身就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学问不止于词章,讲明经术是为追求保国保民之道。所谓“以道为己任”,即便前路坎坷,但如程颐所说,“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乱而不救?”
% W* `# w. S8 e/ P6 f: F6 k8 v# g8 M& E7 A, u& K3 K- X
所以,当忽必烈向姚枢、许衡等人发出召唤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搁下平静的生活,搁下美丽的山水,走向遥远的漠北。“以道为己任”的责任感,让他们在百泉“刊诸经,惠学者”,教书授徒;同样是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们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以道事君”。而接近统治者,让欲“为中国之主”的蒙古贵族“行中国之法”,可能是传播理学的更好的途径。2 N9 C$ l. z& c4 h" B( G) I
& l, m/ A) H: r) o8 v. V* h% P! E$ q 蒙古实行“汉法”,在木华黎、窝阔台时就已肇其端,忽必烈则更进一步,除姚枢、许衡、窦默外,他身边著名的汉人谋士还有刘秉忠、张文谦、郝经、赵璧等等,这些人力图使忽必烈接受中原传统,而忽必烈则通过他们争取汉人的支持。- [$ S% z; ~! W1 Z9 h) u
& u; A5 Y! t I @( z
忽必烈最终坐上大汗宝座,将首都从漠北迁到燕京,改蒙古汗国为大元,按照历来中原王朝传统,称皇帝,立年号。他在建元中统诏书中说:“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这明白地宣告,他是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的正统继承者。
, t- R9 g6 N2 Q# @- D4 H8 x* O2 I) ^* d& E# L4 J }
在这个过程中,百泉走出的几位学者担当了大任。姚枢先是主持修订典章制度,将程朱理学与汉法融为一体,“帝深嘉纳”;后负责详细制定各种礼仪,孔孟程朱的道德准则,在他手中再一次得到系统化,成为元王朝汉化蒙古游牧民族的规范。许衡两任国子祭酒,其学生,很多是忽必烈亲自选择的蒙古子弟。
. d E5 \5 W' L
) ~/ r B& {' l( D 中国传统文化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发展。元代绘画“尚意”,求意趣而不求形似,这是宋代绘画的延伸;元代书法“尚复古”,直追晋人而不以唐人为归依,这是宋末风尚的自然延续;自宋代开始明显的俗文学和雅文学的分裂局面,元代继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理学——这一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变种,不仅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官学。这被认为是传统文化在元代继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
6 c, m7 L3 w5 W! [
2 k( r3 |7 F; V6 M2 s4 X& \5 d 毋庸置疑,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一环,那不是割裂和游离的时代,而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 g/ d+ [, w1 |/ I; O3 l7 R
0 Q1 W9 P& F! p- Y7 | 宋代灭亡,产生很多“遗民诗人”;而元代灭亡,同样产生很多“遗民诗人”,他们所唱出的哀曲,表现的忠贞,同样强烈感人。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元王朝“正统”地位认同的表现。. Z+ n; j$ y! q, k! ^ L) D- ~( C
+ d- R# g3 T! F& ~2 \
中华民族的凝聚,是文化的而非血缘的。姚枢、许衡等元初大家,或许最早意识到了这一点。- C3 ?! W7 G& ^
. N: y6 R0 E7 }* m 诫“不杀”苦口婆心0 c8 g6 n) v( x) _% [+ j$ K
) z) c: N7 Z, t% Y9 h1 c 十三世纪前半叶,蒙古大军席卷欧亚大陆,到了这个世纪的中期,他们的主要对手,成了庞大的南宋。为了对南宋形成包抄之势,公元1252年7月,蒙哥汗令忽必烈攻打位于今云南的大理国。
- C7 K G8 c9 u# m+ t8 u2 G
" G& t: L. @, Z7 _& s 大理国由段氏建立,此时已传承300余年。这是个遥远的国度,但对于蒙古军队来说,这样的远征不在话下。9 @: |$ w% a7 t! z0 }
3 |! A0 R1 D7 a4 [, S 忽必烈率军从漠北起行,姚枢等人从征。大军行进到一个叫曲先脑儿的地方,忽必烈夜宴群臣。席间闲话,姚枢给他讲起北宋儒将曹彬的故事:北宋初,宋太祖派遣曹彬平定南唐,行军途中,曹彬佯装生病,部下众将纷纷前来探望,曹彬告诉他们,自己是忧虑过度致病,只有他们保证攻下金陵(今南京)后,不抢劫、屠杀百姓,他的病才会好起来。主帅如此,众将只好纷纷表态,约束自己的部下。后来曹彬的军队攻下金陵后,果然不杀一人,金陵安定如初,“市不易肆”。 x+ n" r' W9 z) A
2 h/ b7 x! f) `2 B3 @' y2 \
听了姚枢的故事,忽必烈没有说话。但第二天大军起程之时,忽必烈在马上看到姚枢,高声对他说:“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姚枢在马上拱手贺道:“圣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福,国家之幸也。”
& p2 X8 o( `1 o6 B6 ^" @
# M6 i: L2 d) z7 V 忽必烈率领大军越大雪山,过大渡河、金沙江,包围了大理城。在城下打败大理主力,最终攻陷城池。虽然此前忽必烈派去招降的使者被杀,但在姚枢等人的劝说下,忽必烈只处理了杀使臣的大理高氏,而命姚枢裂帛制旗,书止杀之令于上,分巡街市,“由是民得相完保”。
" a l6 A! ?- ?. e2 Q E& t- G
b8 z: X) I z9 N2 Z5 q6 K 回望这段历史,美国学者莫里斯·罗沙比有自己的分析,他在《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中写道:“根据汉文资料,这次战役中真正的英雄当属姚枢……姚枢敦促忽必烈效法曹彬模式,他认为,这种非暴力的策略肯定会使大理放弃抵抗,向蒙古人称臣。但是,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中国式的神话而已。姚枢所建议的这种战术实际上蒙古人早已用了几十年了。每当他们到达一个城镇,他们总是向当地居民保证,如果对方投降,他们就不会摧毁城镇……在他(指忽必烈)之前,他的祖父曾一再用恐吓的办法迫使外国人向他屈服。通过最残酷的方式击败所有顽固抵抗的敌人,成吉思汗希望一路所向披靡,人们望风而降。实际上,蒙古人的政策和策略与姚枢的策略是十分相似的。因此,蒙古人并不需要姚枢的策略。这个解释应该比汉文资料中的描写更可信。”; f, c. b- ~* j; k0 h% O* d6 e
" C: N/ b& m. B
莫里斯·罗沙比的《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在西方拥有众多的读者,还被不少欧美大学列为亚洲史必读书,但这位美国学者的这段论述显然出现了误读。他弄错了一段史实,当初南唐并没有“以和平手段被征服”,曹彬打败了南唐主力,围困金陵数月之后,李煜才被迫投降。此时,因曹彬约束部下,金陵安定如初。因这个常识性错误,他也误解了姚枢的意思,姚枢并不是要以不杀一人招降大理,而是希望占领大理后不抢掠、屠杀百姓。
?: U" E4 T ]; f! r0 Q9 C6 W; G
在误读的基础上,罗沙比先生得出的结论并不合理,所谓“蒙古人的政策和策略与姚枢的策略是十分相似”之语,完全不得要领。 m" C5 g5 ~# H; Z: `
" J, V" C$ t% j9 I- Y0 q 蒙古贵族以武力和屠杀为后盾的“劝降”,是策略,是权宜之计,是“霸道”;姚枢提倡的却是安定天下的政策,是“一百年不动摇”的原则,是“王道”。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9 k( i4 U. V0 z! k3 M9 y. s# t1 J. M3 s f8 Y
战争中,军队的抢掠和滥杀是很多时代都有的。在四处征讨的过程中,蒙古贵族大规模的抢掠和屠杀时常见诸史册,而在征战大理、南宋的过程中,这种情形大为减少,不能不说姚枢等人有劝诫之功。, w8 X x- N' r s2 g4 {9 U- i
$ h* }0 o0 E& t3 p# D
即便如此,战争中的抢掠和滥杀仍有反复。
% d b/ \4 A2 O8 h+ a- `; F2 b; ?- R6 w4 V: ]% }( D. T
公元1275年,在灭南宋前夕,姚枢再次上书劝诫,述说以前伯颜奉“陛下不杀人之诏”,渡江作战,进军神速,战果卓著,而近期战事中却“一城不降”,“扬州、焦山、淮安,人殊死战,我虽克胜,所伤亦多”,其原因就是“军官不思国之大计,不体陛下之深仁,利财剽杀所致”。他因此建议忽必烈“宜申止杀之诏,使赏罚必立,恩信必行,圣虑不劳,军力不费矣”。随后,他又上书请禁宋鞭背、黥面及诸滥刑。- p( Q; h& O: D5 {: z
4 u! y! j4 I! h4 g4 N9 T 随后几年战争中,忽必烈对军队加强约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屠杀。伯颜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史书称之为“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
: `! e; [3 n" j& X4 g4 r2 |6 i8 X8 C7 @: i6 a) C* G
潜邸智囊缘何不被重用
% S0 O$ g) N, j8 Z- C: o
- R8 w$ G. U; u) X 在姚枢后人为他撰写的神道碑铭里,称赞他“不固富贵,进退礼敬……故不取耻当时”。这段话曲折地暗示,姚枢晚年的遭际并不十分理想。
: m* }5 ?$ Y% \2 M, S7 y: q- n
1 p/ {2 P0 c: n8 y0 C) d, K6 B 忽必烈的潜邸(即位前的府邸)时期,姚枢是他最倚重的智囊之一,但在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他却始终没有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此没有显著政绩。这不太符合人之常情,原因何在呢?
{ y2 I6 x- z; [5 |
$ I+ B. C7 v- H 有史家探讨这一问题,认为根本在于姚枢是一个“儒者”,“以道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使他不愿追逐“功利成效”,更注重安定天下,节用爱民。
8 z1 b/ e/ X( {! a. n9 E' \
" @; f- U% k) E3 p* X% v( D 当忽必烈还是藩王的时候,“得中土人心”是既定的目标,其主要方式是制止暴政,安集流亡,恢复汉地政治、经济秩序。同时,为了在蒙古贵族中赢得更有利的政治地位,他也需要多智善谋者的辅助他。姚枢这样的人,恰恰在两方面都适合忽必烈的需要,因此受到倚重。9 B: A( A& j3 I3 P0 g3 D
4 _/ c% u" m6 _9 E1 _* h# t 但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后,情形发生了变化。他称汗不久,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宣布即位,兄弟之间的争位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阿里不哥占有家族多年积聚在漠北汗庭的大笔财富,为了与他抗衡,忽必烈亟须增扩中原财赋。这个时候,倡言舒缓民力、“藏富于民”的理学派儒臣,就不是他眼中最合适的大臣人选了。他起用了汉人王文统,此人精权术,擅机变,不肯拘泥于儒家的纲常名节,被窦默等人斥为“学术不正”,却善于理财,“敷对明敏”。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忽必烈对他十分宠信。
& l4 v- k3 A) g* V5 ~3 @' s: f; G" i/ ^
不过,王文统是李 的岳父,李 之乱发生后,他因有牵连被诛。因李 之乱,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心理日渐加深。他虽然任命姚枢为中书左丞,但同时提拔出生在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阿合马为中书平章,主持工作。9 G9 _( ]' A0 A; v" _( a
0 [ z z, o# P: y, e; c6 X! g 姚枢在中央政府几乎没有施展空间,不久,就带相衔先后到河南、山西等地主持地方工作。随后,元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费用浩繁,长期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此大背景下,讳于言利、主张节用爱民的理学派儒臣更加不合时宜,姚枢曾被忽必烈斥为“不识事机”。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一班“聚敛”之臣,因此得到重用。+ B3 U3 U" D. S. p
: r8 Y0 R L% Y) D& M. {% R
阿合马主政期间主要掌理财政,他以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增加收入。平南宋之后,他又在江南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使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但也招致民怨沸腾,很多大臣也深为不满。后来阿合马被人刺杀,刺客事后被捕杀,但之后众大臣纷纷上书,力言阿合马所为多不法。忽必烈经调查后也历数阿合马之罪,不但没收其家产,杀其党羽,还剖开阿合马之棺椁车裂其尸。5 X! Y$ J; `, T# ^- o0 V6 E) B k
/ A8 @7 C+ p! Z. U. ^
除了“不识事机”,姚枢还有一点颇招忽必烈烦。他以传播、显扬理学为己任,对蒙古贵族常欲“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结果招致忽必烈反感,这很可能是他被逐渐疏远的原因。. [6 _' f$ w4 ~: c: i& G) X
- x$ e1 ?9 z. D" Z* k" j) w5 t
不过,已做了中原王朝皇帝的忽必烈还是离不开姚枢。他先后任用姚枢主持修订典章制度和各种礼仪,在元朝基本文化建设层面上,姚枢仍然贡献巨大。# |; v& ~1 L! O: q H$ O
# H; z' g2 y1 G8 ]
据辉县姚枢后裔姚成林先生介绍,姚枢晚年得了心脑血管病,大约在公元1275年的一天,他正在朝廷说事,突然倒在忽必烈面前。经太医紧急救治,他缓了过来,三年后,在家中与世长辞。
* L1 E! V3 U7 a' K8 d! F# i' T; b& }! w3 x: @
对姚枢的才智,忽必烈始终看重。据《元史·窦默传》记载,忽必烈曾评价道:“如窦汉卿(即窦默)之心,姚公茂(即姚枢)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
/ N) w% s" o6 D# l5 Q
I7 T0 u8 o9 n& M7 l. @; } 而《元史·姚枢传》则认为他是位忠厚长者:“枢天质含弘而仁恕,恭敏而俭勤,未尝疑人欺己。有负其德,亦不留怨。忧患之来,不见言色。有来即谋,必反复告之。”有人对不起他,他也没有怨气;有人来请教事情,他必定反复阐述,让对方理解透彻,这样的人,的确仁厚。; N, s8 k# }; ]) E9 X$ I1 k3 @
/ S; E* V4 ~% V: ^$ p$ h3 _ 2006年元月,辉县市初三语文期末考试时,如今姚枢墓的凄凉状况出现在了试卷上。出卷老师将其作为一道综合实践活动题摆在全县初三学生面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位老师没有想到,学生的答案惊人一致: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现代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历史为前提!还有学生还提出建一个街心花园之类。这位老师发表网文,感慨万端:学生的想像力是最强的!他们最有创新思维!
# S1 b/ s) z6 Z. j# |- @
9 I/ W5 U1 t' Q3 h1 R 姚成林先生介绍,这段时间,有关部门已表态将会修整撞断的墓碑。姚成林他们希望嵌在路中间的姚炜墓能向后迁一迁,但还没有得到确定的答复。(全文完)- |- o |4 B. S; \, ~$ D
' g) x; B) }6 t) E" N. Q" I 百泉书院的古柏,或许当年姚枢曾在树下“读书鸣琴”。; t- ^% x& n6 y/ ^' Z4 m. j-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