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26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来写家谱?(网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2 23:2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 7 n5 ~# o" S2 x* U8 i" g4 \
' G8 ~, o; b) G% N# M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
! H7 H* n5 N/ Z4 g8 Z  a& k4 s4 P% U' ~8 u. x6 c" s: U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 ?0 j9 Q- q/ T# R' A# S: E+ O2 m: t9 n! _1 `, X
一、家谱种类与沿革
4 G% |' V7 m- D+ N$ \2 F9 b7 c
4 v, Q) Q9 a* K) z/ `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 o# x. v) g: j* j, R. k5 \, U! G# o7 W
: ~4 x. G1 _% j, d! ~
! P5 Q8 }* k6 v6 y; o  o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
! \9 [. N/ b! U' E% X4 J
1 ~0 a. e7 L, k7 e  ]结绳家谱:中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经历结绳记事时代。东北鄂伦春人,到17、18世纪,还在马鬃绳上打结记事,通过打过多少结,知道本家族有几代人,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十代,他们将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樑正中,非常崇拜。东北地区锡伯族,到20世纪初,仍保留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儿子,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儿,则系一根红布条。 " y3 I1 p' z( K! o3 G- V9 {

$ H5 K' C: }& C( a: E! _) _+ I口述家谱:比结绳更为原始的一种家谱形式。我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存口传家谱的习惯,他们采取父子连名的形式,即父亲名字之后的一二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前一二个字。一般家族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最多的能背出90多代。 ; Z1 ]4 b+ [3 s6 j; j6 s
8 p% q4 e% E, n8 F2 R* o. B
甲骨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儿氏”甲骨,上面记载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家谱。
# p( A$ x/ z$ Q; d: k+ G: s8 w5 ]
$ h0 W0 E) ~. `9 v2 q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即金文家谱。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铜器中,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在出土的周代两件青铜器中,有380字铭文,记载了一个家族七代世系和事迹。 6 f0 @- e- ^, Y) c% t

2 i% V0 \% _- P9 z: ?石碑家谱: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谱。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早在汉代,这种家谱形式较为盛行。如汉代的孙叔敖碑。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村竖“莫姓哨目族谱”,共412字,不仅记载莫姓家族世系,而且记载了家族源流。较之甲骨、青铜家谱,石碑家谱要成熟得多。 0 }: F( f* b* _- b: w
7 R( _  ~2 G& D1 ]8 {6 b% W0 E$ Q
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铅印家谱。这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数量在5万种左右。
. F! ?9 U7 r4 W3 E
& ^9 t+ v) n( o$ _9 R. v# A& D此外,尚有塔谱、布谱等。
8 z. B9 j( F4 Q
2 |* `/ y& u, ]" J- x( m三千多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 |! r- W) H7 b% [& p

3 I0 ~$ q. {3 m" n( Z$ i5 c% t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2 M2 b# w& f! g% n: z( I6 r3 \6 L4 Z- \
汉代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已出现谱牒之名。尤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 ^- |7 F: u4 B" L. H! T' D
( U$ Q5 [. c9 u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家族,列为三等。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 z( X. O2 h6 O2 P# C- ^  M' C- U. M5 u0 w

* F5 ?) t* |( a( ?& \宋代:转折时期。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6 Z" H: u* j9 [5 k
, o+ ^5 ?  g# }3 M6 ]" P明、清以及民国时代:家谱普及,私修家谱蔚然成风。清代康熙、雍正号召修家谱。家谱普及,尤浙、苏、皖、赣、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续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少数民族也仿效修谱。修谱成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 ; b$ e: E" a8 a7 ~( A) {
% ^' a. u3 w# o) |" _5 V) Q
近50年:续修新谱。尤在海峡两岸,台湾、福建等省较为突出,各省市均有。台湾近50年来,新修家谱约有六七千种。台湾2200余万人,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近50年遭人为隔离,他们以修谱表达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心愿。福建新谱有数千种,其它省也有。福建修谱不少是海峡两岸同一家族共同编修的。大陆修新谱已尝试用新的观点、资料、体例、方法来续修。这是群众中自发兴起的修谱活动。如何看?从主流来看,应予肯定: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当然也有个别少数利用修谱敛财,乃至复活和增强封建的家族势力,则要注意与警惕。 # ?; w1 [! X( o; Y. P- R- u5 ?
* I& R) G( @& U
二、家谱内容 4 M. G0 Y' S) x% E
. u7 e. D3 I5 [. Z, D. @9 `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 4 f: g# x2 Q: o* {
. ~5 y4 r$ w  S
. a; t8 |( I2 j

+ o$ r3 _% e" |1 }6 m' q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 C0 k- |" H0 [: z2 C8 W/ t3 y$ n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0 `. x0 n$ C( b( X9 e& d8 z6 B2 N# F% |3 x& }) S. y1 z) S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 b8 }, E' b7 F% {' D: e# E; v% C" ?- y+ V0 x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 _% D* W- g2 O) p- Z
1 l, `, j: \% q& U1 q' o8 h+ d(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9 }# t: U3 s8 Q. @# k' E
* T( n% m" F7 j& I1 A/ T  c(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3 g4 H- C" q4 m- [; Z. g3 d4 S

0 ?9 F) X. }% W  N! U(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 W  O! `. O! D1 h7 j
( N. E' B* A3 A( C4 c(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 q. c- c$ f1 `& E. N  S% t- y4 ^/ w  M" U9 I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 c7 ~$ J/ ~5 N2 ^; D% J% [$ v& ~1 Y- n* x8 z' L2 d% Q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5 I$ \* @) f& @  P
1 {% Y( n5 O$ }: a# ?1 ~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4 H' |, b& W, Q4 ^5 N- \* n
" \/ r; w/ r# ~: C; O% R" [  G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 F+ \' ]6 q* d% a  y; @' \% n( ~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N5 s0 b4 I7 @' N; `
/ l! |1 E9 a; B0 Z" t(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 y0 u% R2 M- [9 t5 S( V8 W  F3 S

3 s5 y3 |+ N. e/ K+ |! i+ w3 B(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9 H. z, U2 K0 w0 T3 z. y# U
3 d0 D2 r, P* X& N- Y& V; F" q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5 q6 S# {4 K. z$ L5 b, |% M( g6 D! f( b* a! b+ X; d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 A5 d+ o9 Z9 @5 \* W9 q, q, |6 q) D8 ^( a4 {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 V: ~7 X  {' S! \1 H- X

# u+ l5 h' k: @" E, T三、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 E8 y" w- d# x. y3 @( Q+ ~7 y
) R/ h% p! e( R  u# G$ A' H
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I. Y3 s' y5 b- L6 M, l( r+ Z
- P: k; ]% R! X

) L3 u8 Y5 `1 M; c5 W: A历史上,家谱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修谱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当今时代,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以前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烧毁。即使保存在图书馆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听其尘封虫蛀,显然是不妥的。
3 x, L- [& f! e2 t/ g
4 D- D" |, I( n9 _# o2 Z) J开发家谱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 E0 h1 u2 Y, S3 [# W3 `( O7 [
6 f$ z# N1 k' ?0 b7 z
首先是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 C' _$ i4 D! M1 k, ]

* ?/ X. M8 y' Y3 W% Q5 a其次是资料价值。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对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 ]  k5 ^% z) [& H5 W' `( `/ [- z- A5 N. ~
再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必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 u3 l4 \, f- L8 y2 z, ^; |( s+ M- ?, f; D% c* L
最后是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 P3 d6 b/ I9 g9 B# y5 z+ G, t

+ o, a" N+ v" o' c0 s9 G作为主要产生封建社会的文化载体家谱,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 Y6 ^3 Y9 q. Y; Z: ^2 Y

7 e" t$ Z0 E( ]% j$ X7 \首先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几乎所有的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露骨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 * p) B- `" u8 Y, ]. m" L6 H1 `% W

5 u9 t) B) x5 X- H, b8 E其次是攀附假托。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显是朱熹,翻阅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明清时,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有些家族制作伪劣产品。 4 \' z1 ~" ?0 X, \, X

8 J# C2 k& o. [& c3 e再次是书善隐恶。有的家谱凡例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 - q1 `# Z$ Y+ d& d( S

( D8 p9 S6 b" h& F: N- C9 Z当然,旧家谱在观点、内容、体例等方面,还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们对旧家谱必须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23:2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尚明 + x# J% \# J& A, z) m0 Q& [

3 R/ Y  ~; u( v: {8 L( M- E7 P! Y! W: j  g9 h8 u
家谱的格式(全)$ ?# a6 _1 W/ L% i. h  O4 L

9 W5 j3 G7 M+ O;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5 l: P4 t* y1 g9 S1 ]6 a; e; [  b0 p* S1.谱名( j! q  N5 }/ P  n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 w& {0 K: [1 S2.谱序0 U6 Z2 L% Q: K0 z5 d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g8 v- x* e* f& x
3.谱例% R& S! W! n* N5 d6 j& ^  l$ ^1 b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7 H2 d4 u* E; {7 d4.谱论
* b6 D3 u7 c5 i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k$ q; f4 l) V8 O# b& G1 ]
5.恩荣录
5 ], j2 g1 C& N! c5 N" Z& U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o  z1 i5 Z2 m
6.像赞、遗像  x* S4 _3 P, A: r* q9 v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2 t: m  H6 w- Y+ r+ f0 E# x$ G% X
7.姓氏源流
9 F3 u4 m  g/ ]* a) [$ a; A7 R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b0 `4 {7 Z) x
8.族规家法. i. I, V' Q* K: s6 B0 {- D/ B+ m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 m7 s5 o6 N! `6 L3 y& n9.祠堂- B$ ^. q: x+ M% C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C+ E7 R* D5 m: o3 E; b# c% s
10.五服图
. G$ o  @; z; r0 _- Z# E2 j- G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 o6 X" _9 s2 I$ S- U/ {( ?3 s11.世系0 @" \  M/ E) G$ [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
9 h4 e( z' v/ R) n6 F# G(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
, m) j: N$ m4 d# ~(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 k$ U' H+ \8 c3 [  Z7 h" s6 I2 R12.传记; P& o0 s. r: J0 N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8 b$ q( v+ Y: N) b# j! y
13.谱系本记
- [" Y0 A) f+ y)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t5 A# m/ }/ K4 z1 ~7 k# D& m
14.族产
5 X  K4 `% F/ l0 o8 o; h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 `0 e3 q  A6 z" n1 A0 n; o15.契据文约$ M5 _( H1 w7 U2 p% {1 _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I4 B8 C7 F7 `  ~8 D
16.坟茔
; ~( {9 G2 X7 w0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7 d8 n8 w/ ~1 y  a0 f9 ^4 P17.名迹录4 g) R! Z3 H& S, I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3 Q7 s$ B: j! G2 r18.任宦记4 O; m$ _4 k- d. m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 |1 E$ r3 H/ ^: W19.年谱
# L% y1 J/ r0 T5 l2 G9 O+ o) H+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8 m. Z) R- q" @) K# ^
20.艺文
* i, Z2 R& A6 h& h+ m! x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7 d: m& a3 i/ U9 l! v  b  I
21.字辈谱# Y% p# `# J; b1 C" U+ b! |' @9 a, ?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q% Y. `) o1 w/ l( F2 J22.领谱字号
$ S; E: p. V' U  a' J' p- b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 G2 k" K- c% v* Z6 D23.续后篇0 Q) I; O2 ]& |. z  Q8 B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 z/ `# i% S% [- b24.纂修、捐资人名
8 L7 I, N6 L- \& D7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 R) @, r' F  x3 P' k

$ K  q1 \  ^) D9 ~, [7 _, {3 h! z) m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1 `2 I$ V- I/ u, s  H: I

9 C8 K) Q. Z3 P3 [" I( W) J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3#
发表于 2012-11-13 04:40:2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好的很

签到天数: 4351 天

连续签到: 56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2-11-13 08:1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孝中 于 2012-11-13 08:18 编辑
* r3 T! u$ c! _6 o3 `6 }. A* N5 u
4 D% d7 S5 ]2 [王鹤鸣研究员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作者简介:王鹤鸣
- g, s- y# _* r" x! Y8 D1 o- ~研究员。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中华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解冻家谱文化》等多部家谱专著。

签到天数: 4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5#
发表于 2012-11-13 08:28: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系统的整理介绍了家谱种类与沿革、家谱内容、家谱的格式,使各地宗亲续修家谱有了指导性文件,很值得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30 03: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