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1 16:34:46
|
只看该作者
云山雾罩 封 闭 C6 ?8 E, L# T, T/ O
- Y8 h! Y9 M% X 层层封闭墓葬入口,搞到盗墓者精疲力竭,只能放弃。
6 K! ~4 E2 P+ A1 l8 s& c/ f `( Q7 P: {
在中国古代,高规格墓葬多数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堆用夯土筑成,虽然比较坚固,但是也相当于给后世的盗墓贼指示了目标。那么,如何封闭洞口便成了关键的问题,这也颇让工匠煞费苦心。虽然属于被动防御,但有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 m& q" H7 h# b; J" [. J& L
! n* f9 \, R1 h, v N7 I
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孙连仲想效仿盗掘清代乾隆、慈禧陵而发了大财的盗墓将军孙殿英,率一团人马,在乾陵周边埋锅造饭、安营扎寨,以军事演习做幌子,动用烈性炸药炸开了乾陵墓道上方的三层坚石。但孙连仲却没有孙殿英的运气好,随着一阵爆炸声,一团黑烟腾空而起,成直立状在空中扭结。一阵大风袭来,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随着一阵龙卷风呼啸而来,现场的7名山西籍与12名河南籍官兵,在巨大的风浪中被卷入天空,又转了几个大圈后被重重地抛到20里外的荒野中,一个个口吐鲜血,气绝而亡。孙氏尽管身披戎装,手提盒子炮,但也令手下买来水果和几个肉夹馍,在陵前祭奠一番后宣布收兵。因而,乾陵成为大唐王朝关中18座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防盗成功的帝陵个案,是一件了不起的旷古朔今的大事。' ~% i- b# v n, I7 w. ]
" G/ R+ Y2 \. h* w0 f% N; o4 _
宋、明以来,民间还新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葬,从里到外用三合土、泥砂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到第七层,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才发掘成功。1 O$ t3 M# e' j9 W/ `0 B
1 D2 x- l( m: o: r3 g 触目惊心 诅 咒, N. h/ y6 D, R* y. b( T
( H% v5 S/ d$ ?2 Z' V9 u) a
墓上的诅咒是一种无形无色的东西,却充满恐怖色彩,具有不可言喻的威慑力,有着心理战术的意味。, j; J9 V4 ^8 c' ~- j4 C
$ z$ Z5 R1 i$ J r2 l, ?% k- z 最神秘的,就要数埃及法老墓的诅咒了。在图坦卡蒙的墓葬中,就有这么一个诅咒:“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他的头上。”随着一些参与图坦卡蒙墓挖掘工作的人异常死去,这一诅咒变得出名了。直到现在,对于这一诅咒依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真菌和细菌,有人认为是惰性气体,有人认为完全是心理因素,还有人把它归为目前科学不能解释的范畴中去。
8 L- i# c4 ~& i2 @
4 j; v0 i* H! o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些汉代的瓦当上篆刻了“盗瓦者死”的字样,可以看成是这一类战术的代表作。这些咒语,往往都是声色俱厉的,例如1980年发掘的山东济宁的一块汉墓碑后刻着“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的字样,直译过来就是:“敢挖我的坟,就让你断子绝孙。”又如西安西郊葬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贵族少女李静训墓的石棺上,十分简洁有力地刻着:“开者即死”。但竟然也有一些较为温和的劝告,像在水经注卷二九《湍水》中记录的,魏征南军司张詹墓的碑背面,刻着这样一首短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我在这里并没有厚葬,里面什么都没有,请高抬贵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