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5-6-9 13:02 编辑
宜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传的习俗和经验,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酿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历史美酒。目前有史可考的,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都是当时宜宾地区少数民族的杰作,无不闪烁着古代中国人对酿酒技术的独到见解和聪明才智。
![]()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春酒”。 唐代大诗人杜甫大约在公元743年到了宜宾,当时的戎州刺史杨使君在东楼设宴为他洗尘。杜甫尝到了春酒和宜宾的特产荔枝,即兴咏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来便改名为“重碧酒”了。 在五粮液的酿制工艺成形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影响的当数“姚子雪曲”。它是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宾绅士姚君玉家族私坊酿制,用玉米、高粱、大米、糯米、荞子五种粮食混合配置了五粮液的前身“姚子雪曲”。 “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神药。” 一千年前,被贬戎州(今宜宾)、 “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的黄庭坚,也只有在品此美酒时才能忘却世间的烦扰,生出如此的感慨。山谷道人所不知的是,他所衷爱的“姚子雪曲”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一直流传至今。自此,文人雅士称之为“姚子雪曲”,下层人民则叫“杂粮酒”。 明代,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配方中这样记载:“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 直到1909年,“姚子雪曲”遇到晚清举人杨惠泉,才有了今天朗朗上口的名字——“五粮液”。 那一天,“温德丰”老板邓子均带着“杂粮酒”到在宜宾县团练局局长雷东桓家,参加宴会。席间,“杂粮酒”一开,顿时,酒香四溢,令人沉醉,在场的社会名流赞不绝口。有人问邓子均:“此酒只应天上有,这酒叫什么名字啊?” “杂粮酒。”邓子均回答。 “为何取此名?”还在回味余香的杨惠泉问。 “因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五种粮食之精华酿造的。”邓子均说。 杨惠泉酌了一口美酒后慢慢道,“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一个美名“五粮液”吟诵至今,一个传世品牌就此诞生,其诞生系连着三千年酒文化的长河浪花。从此,“五粮液”开辟了一个白酒品牌的新世纪。 时光荏苒,酿酒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而不变的是五粮液蕴含的中庸文化,不变的是五粮液日益求精的卓越的品质,在黄庭坚半个多世纪之后,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严谨认真的评酒专家给予了此酒“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称”的评价。 五粮液得名已有100年的历史,而五粮液的历史则有3000多年。从古老的僰人的“蒟酱酒”,到唐宋时代的“荔枝绿”、从“姚子雪曲”,到现在的五粮液,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五粮液形成了独有的六大优势: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独有的600多年明代古窖,独有的陈氏秘方,独有的酿造工艺,独有的和谐品质和独有的十里酒城规模。今天的五粮液无论在原料配方、酿造工艺和酒品品质上,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品质。2007年,五粮液进入商务部公示的我国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2008年,“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载入史册。 得名100年来,五粮液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今天以五粮液及其系列产品为主,以制造业、包装印务、光滑玻璃、橡胶制品、制药等多元产业为辅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企业目前拥有员工4万余名。作为世界最大的白酒酿造基地,五粮液效益连续16年居中国白酒行业之首。2010年,五粮液集团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大关,品牌价值达526.16亿元,其出口额更是连续多年占全国优质白酒出口额的90%以上。 100年来,五粮液发生如此巨大嬗变,最根本的原因是五粮液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全力打造中国酒业第一品牌,走出一条质量兴企之路。五粮液作为国内第一食品饮料品牌,坚决贯彻“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消费者而生而长”的质量观,坚持从原材料起进行全程的监控,同时耗费巨资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仪器,对每一批产品进行检测,每一瓶五粮液产品都要经历36道“防线”,72个专检点的考验,以切实的行动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在国内,五粮液系酒类行业中唯一两度获得国家级质量管理奖的企业。 一个世纪之后,端一杯五粮美酒,回望这百年的历史与成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此时,品一口美酒,百年来的余味,流转心头,挥之不去。 五粮液古窖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