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8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老房子见证一个家族曾经的显赫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5 14:3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2-12-25 14:53 编辑
, Q+ i. ?- Z7 R9 u2 X; d' B( g5 a4 s4 b# i1 a, o' O4 n) ~1 E
核心提示:鄱阳湖畔共青城这片热土,自古以来都是人文底蕴丰厚之地,这里不仅有众多的商周古遗址,而且还有无数历经岁月洗礼而保存至今的诸如古寺院、古石桥、老房子等古文化遗存,既见证了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人生历程,又反映出不同朝代的社会状态及风土人情等,对探索发掘共青城这片热土上的人文历史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V, c) }% z% x3 W0 F: ^
  一直致力于报道共青城这片热土之上古文化遗存的本报记者,日前在共青城林果业公司下属的蔬菜种植基地——姚家村,发现一座至少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屋,并了解到与之相关的一些人文历史信息,现披露于此以飨读者朋友。
" W# p* C+ F  p% q
共青城城区的珍珠湖南岸,有一处名叫姚家山的山丘,姚家山的南边有一个村子叫姚家村。姚家村里,有一座不仅带有天井的老房子,而且老房子外墙的门头和屋檐都有图案精美的壁画,屋内木制的房间墙壁及窗棂又全都透雕的木雕花窗或浮雕的花板等构件……是现如今一处不可多见的老房子。0 ?6 R% W; {  g; i- k

9 |, q1 Q. E  |4 R, V' N 百年老房子不知何年建
! h1 p" q, ?, F* h: p8 q: w

; S2 ~2 R$ H3 h- O2 f! p& V        然而,这座老房子究竟始建于何年?住在姚家村的村民大多说不清楚,就连这座老房子现在的主人,今年68岁的姚兴喜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村民们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座老房子建成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说,为这座百年老房子作证的还有屋后竹林中的那几棵老樟树;据老一辈人传下来说,都是当年这座老房子主人建房时栽下的,至今都长成了遮天避日的老树,有的树主干中空,能藏得下一大人。
; S. p' C# W' n5 L* e& p+ v        按说文革前后当过13年生产队小队长,后来又当过农业三分场、二分场的副场长、场长及蔬菜队队长的姚兴喜,在姚家村应当算得上是有些文化并见过世面的人,但他提供的有关这座老房子的线索也十分有限。姚兴喜说,据村里老一辈人讲,姚家村的姚姓祖先是从湖北迁居至此的,姚家村最兴旺的时候,光男丁就有上千多人。姚家村的大户人家有大花园,有开油坊的油榨房,还有姚姓族人开办的学堂,不仅接收本村姚姓族人的子弟读书,就连周边的墩下堡、阮家村、陈家村等他姓子弟也来姚家村的学堂读书。
7 I# ~( H" Z9 o6 V5 \' X7 M        为了求证这座老房子的始建年代,记者将所拍的老房子外观及内部结构的照片,传给了几位专门研究赣北古民居的专家学者,他们一致认为从这座老房子的整体建筑风格和“一进三重”的内部结构,以及木质透雕花窗工艺等,综合判断这座老房子具有清中后期的赣北民居建筑风格,至少要建在民间(国)初年之前,因此这座老房子已建成上百年是没有问题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14:31:23 | 只看该作者
& @7 r( q& |1 `4 \9 T( p
男丁上千人兴旺不复存6 W! X9 s0 E. z  d) s! j8 o

7 g9 _/ ?' `* a1 ?' u8 s9 _; u        在姚家村姚姓族人世代相传中的这样一个大村庄,却不知从何时开始败落了,现如今,姚家村姚姓村民只有姚兴喜一家,还有他的两个堂兄弟两家,以及他们的一个出嫁了的姑奶一家。# |* X+ C$ }! t9 W& D3 c
        姚兴喜虽然有三个儿子,但一个在外地工作,一个在共青城的一家工厂打工,一个在南湖大道旁的葡萄园小区开了一家汤粉店,平时都很少回姚家村,因此平时都只有姚兴喜老两口住在老房子旁的三间新盖的平房内,守护着这座百年老房子。而姚兴喜的两个堂兄弟家生的又都是女儿,并都招的是上门女婿……因此,现在姚家村的绝大多数村民,都是后来迁居至此的其他姓氏的人。! r6 _$ o" Z/ l
        当问到一个曾有上千男丁的姚家村,为何如今只留下几户姚姓人时,姚兴喜说,他也不清楚姚家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丁稀少的,除了有一些姚姓族人迁居他乡外,清末至民国年间鄱阳湖沿岸这一带发生的几次瘟疫,加上日本鬼子侵占鄱阳湖湖区实施的“三光”暴行,也许是姚家村姚姓族人人丁锐减的历史原因之一。' `: r. m, V. Y0 ^; H
        至于姚家村姚姓族人迁居何地,姚兴喜说他更不清楚,姚家村原有的《姚氏族谱》在文革期间“破四旧”时被毁,因此外迁的姚姓族人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已无处可觅行踪了。! H, @7 Y' i( v: m: l
: N5 [% p' R. w; \. o0 I% `$ K
先人墓志铭见证辉煌史/ R2 \& q; i& s( [' V

  ~: W+ Y, R1 }& Q% N1 j& p        对于姚家村曾办过学堂这一点,姚兴喜把记者带到了姚家山,找到了姚家村姚姓先祖的几座墓。姚兴喜说,这些姚姓先祖是他的第几世祖宗也无法查证了,因为族谱被毁后已无法查证姚家村姚姓族人的“辈份排字”了,只知道这三座墓是他们老祖宗的,每年清明节他们这几家仅存的姚姓后裔都会来此扫墓。
6 ?7 t7 I/ [0 N3 _3 B0 M$ T# z* C: k      通过对这三座清代老墓墓碑上墓志铭的文字进行研究,其中一座“待诰赠姚公世美先生之墓”的墓主人名叫姚中珣,另一座是其夫人“皇清待赠姚母熊孺人之墓”,还有一座“皇清待封姚君远孚先生之墓”是他们的儿子姚道信的墓。从“待诰赠姚公世美先生之墓”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出,墓主人姚中珣字世美,世居建昌(今天的建昌县、永修县一带)开塘,到了明朝弘治年间迁居德安县的茶山垅(今天的共青城东湖区姚家村),他的父亲叫姚一豫,为恩进士候选儒学教谕(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级别的官职)。姚世美是姚一豫的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叫姚中瑾。
; q& I# ^( R7 c      据姚世美的墓志铭记载,他年少时相貌英俊,写的文章更是气势“咄咄逼人”,父亲姚一豫对他特别疼爱,认为将来一定会光宗耀祖;考中秀才进入官办的县学后他又开始研究金石学,并且名气更大,但“屡战秋闱”(即乡试)都“不得志”,多次“名落孙山”之后的姚世美,于是平生便只能寄情于山水间,与友人畅游于春风和煦的大自然中而流连忘返。不仅如此,每遇到不平之事他则好打抱不平,义正辞严,凛然之态如风霜,姚姓族人和乡亲都十分仰信于他;晚年,他在姚姓族人中带头纂修姚氏族谱,尊祖睦邻,被后世尊为“文学先生”。
, R- f# |/ S0 o  J  ^. Y       姚世美的夫人“皇清待赠姚母熊孺人”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星子县黄埠湾的邑庠生熊奎士。姚世美的儿子姚道信,从小就励志于学,在当地的学问界有很大的名气,但同样多次“名落孙山”之后而英年早逝,姚道信娶了邑庠生刘梦麒的二女儿,生了两个儿子。姚道信的大儿子姚煌,娶了邑庠生刘廷灿的大儿子刘超禄的女儿,并生了两个儿子承基、承堂;姚道信的二儿子姚焕,娶本县鲁天贵之女,生了两个儿子承坤、承墉。此外,姚道信还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太学生鲁会浩之子鲁大枝,生了两个外甥,大外甥鲁成蔚为邑庠生;小外甥名叫鲁成然。他还有一女嫁给吉水县训导万五聚的孙子万念岳,也是太学生。
# [  _/ ~$ s( e       从三块墓碑铭的文字中,不仅看出姚一豫本人及其子孙们都是诗书传家,且所娶、所嫁也都是考有功名的书香门弟之人;而且为他们撰写墓志铭的亲戚也都是考取过功名和担任官职者。“皇清待赠姚母熊孺人之墓”墓志铭的撰写者,是家住南山(今甘露镇甘露村余家村)的邑廪生余廷显,而且他又是恩进士候选儒学教谕姚一豫的学生,并受邀在姚家村的学堂里当了10多年的教书先生。“待诰赠姚公世美先生之墓”墓志铭的撰写者,是卿进士例授文林郎吏部截选知县刘咏禄,又是姚世美之子姚道信妻子的娘家族弟,还是姚世美之长孙姚煌妻子的亲堂叔。
- Z( c, ^" o' N3 j9 `) b: a0 W- A! z
0 {1 \% _5 i. D0 R 侍候病母孝感神明托梦
% ^9 W& @1 }1 c) B

( l9 g! g$ j# c6 e       从三块墓志铭的文字中,不仅能看出姚家村的姚姓族人在清朝曾是书香门第和官宦人家,而且还能看出其家族对外和睦乡邻、尊敬爱幼,对内孝敬长辈、勤俭持家等良好家风。1 l. a8 x+ z9 L! `
      据“皇清待赠姚母熊孺人之墓”墓志铭文字记载,姚世美的妻子姚母熊孺人端庄娴淑,为长辈端茶送水、为夫婿倒酒上菜等脸上总是带着喜气,就连对待家中的佣人、使女也同样和蔼可亲;即使是家境富裕,她却一直亲自挑灯纺织,陪着丈夫寒夜苦读诗书,勤俭持家,深得一家老小的喜爱。: h. U) P$ E7 A$ x- H' n4 P  l- f; g
      而据“皇清待封姚君远孚先生之墓”的墓志铭的文字记载,姚道信生前不仅勤学好读,日夜手不释卷,而且“确有古纯孝风”。他的母亲卧病在床后,他一直服侍在母亲的床前,端水喂药……疲惫不堪而睡着的他,梦见一个老婆婆从怀中拿出一个药匣,交到他手中,在对他耳语几句后却飘然而去。姚道信梦中打开药匣,并没有看到任何药物,只见金光闪闪中出现一幅红绫子,上面写着“空山岭上萱自蕃,苦竹林中风写愁”。0 ^; l% i- I  v" m' q5 t
       在梦中,姚道信刚一读到上联时又惊又喜,读到下联后便悲泪双流,哭醒后他将梦中的情景告诉父亲。他父亲为他解梦说,你母亲看样子快要离开我们了。见儿子哭得更伤心了,父亲又安慰他说,听你梦中上联中有“萱草椒枝自蕃”却是吉利之意。姚道信却说:“椒枝虽蕃,岂能解萱萎之恨”?三天之后,姚道信的母亲果然病逝。
+ K7 E( R+ t/ `0 ?- S$ W, Z/ I       为姚道信撰写墓志铭者,在随后的墓志铭中感叹:是姚道信的孝心感动了神明,神明怕他为母亲的病痛思虑过度而徒劳无益,故托梦告诉他要自珍自重。然而,一直沉浸在丧母之痛的姚道信,最终还是没有听从神明的托梦劝告,自从母亲病逝后,他一直为母亲守孝在家而闭门不出,日久忧伤过度而最终英年早逝……着实让人感动却让人平添声声无奈的感叹!! P. |: @" @6 H" S
4 n/ J; ^" f1 _1 {7 K* b9 @
      采编手记:一个几近消失的曾经大家族,一本被毁的家族族谱,无法寻找的迁居异地他乡的同姓族人……却由一座百年老房子维系着难断的血脉亲情,再加上三块墓志铭,让人们依稀能触碰到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生,还有那曾经辉煌的家族史的同时,倍感保护每一处古文化遗存的重要性,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与之相呼应的各种美德,都会或多或少地潜移默化在这些古文化遗存中。
http://www.gqcnews.com/mainpages/shuchu.aspx?NewsID=2269&NewsType=LE110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2-12-25 15:12:2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学习。从墓碑铭文中就能看出,姚家人传承舜帝美德的事迹不是个别现象。1 ?# m% D8 X( {
, M4 F: c( R- q% ~, N& G
4 ^7 T  n  I4 R3 W0 ~2 G
当年为躲避战火、逃难外迁的宗亲们,他们都没带上家谱走?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2-12-25 17:2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卧龙姚建中 , f. ]! N% b6 D, h

5 P0 m& }  D, [2 C% M$ S  M/ _; Z; \5 m2 |  R; S
    值得关注!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2-26 18:23:3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发表于 2012-12-26 18:55:3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有个邹坞镇姚庄,2008年我到了那个村子寻找族人,我打听了整整一下午,5000人的大村子竟然没有一家姓姚的,我想既然叫姚庄,当年肯定是姚家先来此村定居,人口逐渐增多而形成村落。现在却无一家姚姓,不免有些令人遗憾。我的单位在滕州市,滕南有个乡镇叫做级索镇,那里有个姚庄,我在那里托人打听姓姚的,结果打听出一个消息,四千多人的大村子,现在还有一家姚姓,这家人的儿孙已在外地工作,只剩一位老爷爷在家留守,已经八十余岁了。这是级索镇姚庄姚氏的唯一留守者,可能多少年后,这个村庄也无姚姓了。我只有默默的祝愿这位老人长命百岁,守住这座曾经是我姚家的营盘。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2-29 17:20:32 | 只看该作者
但愿姚庄多姚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18 22: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