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2-3 16:55:35
|
只看该作者
挽同窗好友5 y: W0 g/ d4 r# ^" f7 x" @+ S% r
; p/ P& g# C, k% }+ p }+ V9 ~ 1915 年3 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学生易昌陶在家中病逝。此时,正值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之际,国人大哗。5 月2 日,为哀悼易昌陶,毛泽东在悲愤交集中,结合时事,拟就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没,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5 月23 日,由校长张干、学监王季范、教员杨昌济发起,学校为易昌陶举行追悼会。6 月25 日,毛泽东致信湘生,在信中有哀悼易昌陶的一首挽诗《五古·挽易昌陶》:“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 ^8 X. X) o* _1 w
& q: U" x- I( X9 R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8 A! `1 M+ J0 o7 q" Y
& R& M1 ^- Q! T% U E5 K$ V 吴竹圃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勤奋读书,成绩优异,关心国家大事,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1916 年4 月,吴竹圃病死家中,时年才20 岁。毛泽东为失去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而深深悲痛。5 月,撰联挽:“吴夫子英气可穿虹,天阕早知胡不向边场战死;贾长沙胜俦堪慰梦,永生何乐须思道大数方生。”挽亲属家人
) Q/ U) f6 J9 J+ \* h) P
- h" M6 p u9 q0 _4 b8 q$ O3 r3 Y 1919 年10 月5 日,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其母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文七妹)不幸病逝,毛泽东闻讯立即从长沙赶回韶山。10 月8 日,中秋节,毛泽东在母亲灵位前,以泪水和墨汁写成《祭母文》,寄托哀思。祭文追述慈母勤俭持家、爱抚子女、和睦邻里等优秀品质。全文如下:“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并作泣母灵联两副,其一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其二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U; O9 Z8 c" B9 s( q2 E" P+ }: J
3 v. h4 Z, T5 ~! h" } 1920 年1 月17 日,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在北京病逝,正在北京领导驱张运动的毛泽东与杨开慧、杨开智一起守灵。1920 年1 月22 日,毛泽东在蔡元培等组织下,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出启事,为恩师葬礼筹款,并撰写挽联:“忆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恨吴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0 F4 P. ]6 ?: ]7 A+ H) C" u
5 K4 D5 @! t* |& r
1930 年11 月14 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后,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在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的信中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 年5 月11 日,毛泽东填词《蝶峦花》,追念杨开慧和柳直荀:
6 ]) i- G" V2 q) G+ c! g+ V3 Z/ w% V/ H% b& j1 I i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S# z7 \& F- A$ w8 n- O, `
% z4 h* j- Y0 H9 u$ ~3 p 挽长辈和亲密战友
2 P1 K0 [& _( {# K* g0 L
( ~( K) h" p3 ?- E 1921 年4 月底,易白沙只身一人潜赴北京,谋刺北洋军阀头目,未能得手。此后南下广州,面见孙中山,要求“组队赴北方杀贼”,未果。他顿感绝望,遂于1921 年端午节乘船赴陈献章故乡广东新会县陈村,跳海自杀,以死报国。毛泽东得知易白沙跳海后,感到十分可惜,撰写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 C. w Z9 z, m& ^' Y3 W
, b+ b! K; i. q1 W! P% _1 Z, B+ ~2 E. S 1938 年3 月12 日,毛泽东在延安出席由八路军政治部发起召开的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讲演。并题写挽联:“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1939 年7 月3 日,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在四川乐山老家去世,享年86岁。毛泽东获悉后,同王明、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八人以世侄的名义联名送了一副挽联:“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岭,明德通玄趋往古;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0 S$ h# o- y2 Q9 R8 R/ H# k
% @+ I. F3 y2 ^2 V% ?, E+ w 1942 年7 月10 日,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在重庆逝世。7 月17 日,毛泽东电慰周恩来,电文如下:“十七日电悉。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人均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并注意以后在工作中节劳为盼。”
$ e: p$ [; f+ I x7 z; B6 j
5 U8 g! U4 D2 S8 Q# y7 c 1943 年3 月16 日,蔡和森和蔡畅的母亲葛健豪病逝于湖南双峰石板冲,享年78 岁。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蔡母逝世的消息后,对这位伟大母亲深表哀悼,提笔撰写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9 a1 q+ n6 X. g0 V; J) Y q) x) N$ y8 G8 p' q4 k. L& O) u$ x
1944 年2 月15 日,朱德的母亲在四川仪陇病逝,终年86 岁。噩耗辗转传到延安,在延安纪念“三八”节的大会上,蔡畅宣布了朱母钟太夫人逝世的消息,号召妇女学习她劳动终生和勤俭持家的精神,4 月10 日,毛泽东出席延安各界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的追悼大会,并题写挽联、挽词:“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D9 O1 Z, O! l7 p) G, u# y
% y9 T1 i! X; w; _9 m 1963 年12 月16 日,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亲密战友罗荣桓元帅在北京病逝。噩耗传来,毛泽东极为悲痛,一直沉浸在对战友的哀思之中。为了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奋笔疾书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挽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鶠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
1 M9 P& ~3 X. Y! }' V$ }' g; v4 m2 @ ~9 Y/ p, V. ]* b, I
挽民主进步人士
: W2 D9 A3 Z: G% f1 Y+ D, x- h6 C
$ r& h) y8 d3 ^& X; N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逝世。10月22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中央与南京国民政府电》,并向鲁迅的夫人许广平致唁电。电文中说:“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的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1956年,鲁迅的遗骸从万国公墓迁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之墓”。
& e4 x8 m' ]! }$ n
6 L& a7 J2 @0 K- B, F 1939年7月21日,威震冀东平原的抗日名将杨十三,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溘然长逝于山西省屯留县,毛泽东特为杨十三撰写了一幅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1941年9月,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张季鸾在重庆病逝。重庆各界定于9月26日举行追悼大会。9月18日,在延安的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等五人致电重庆,表示吊唁。电文说:“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借达哀忱。”+ g, _5 S' d9 ~! I+ m' M
! O: j, g+ m" ~!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化工实业家范旭东带着技术人员迁入四川,兴办制盐制碱工业。范旭东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前夕,拟新建扩建10个化工厂,遭到国民党政府拒绝,因愤懑于1945年10月4日猝然逝世。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闻讯后,题写挽词:“工业先导,功在中华。”2 N0 ?& q6 v* z$ O4 T
" y. S# u! }7 }/ H9 v* ~ 1946年7月11日,先后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常委的李公朴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枪击后牺牲。7月13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深表哀悼:“惊悉李公朴先生为反动派狙击逝世,无任悲愤!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是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全国人民必将以先生之死为警钟,奋起救国,即以自救。肃电致唁。”9 y; ?0 Y1 P$ r
- M3 B$ @7 @0 `. y$ s) D 1946年7月15日,李公朴追悼大会在云南大学举行。为了安全,大会没有安排闻一多发言,但他毫不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扼杀民主运动的罪行。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揭露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真相。散会后,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壮烈牺牲。7月17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西南联大请转闻一多家属,深表哀悼。电文说:“惊悉一多先生遇害,至深哀悼。先生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今遭奸人毒手,全国志士必将继先生遗志,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克底于成,特电致唁。”五天之内,爱国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先后遇害,毛泽东再写挽联:“继两公精神,再接再厉争民主;汇万众悲愤,一心一德反独裁。”# y- w" ~0 V Z, R3 r y$ L3 S
! Q i; U) w2 a3 d- e+ [3 c A' @4 A0 k6 ~
1946年7月24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家中突发脑溢血病逝。第二天,毛泽东与朱德联名致电陶行知家属:“先生为人民教育家,为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革事业奋斗不息。忽闻逝世,实为中国人民之巨大损失。特电致唁。”8月10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为陶行知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 \ v1 P9 P+ e6 F5 A* S7 X f9 i- ]- {+ z r
1947年12月1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在陕西绥德县义合镇病逝。1948年2月25日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题挽词:“李鼎铭先生与其他许多和李先生一样的开明绅士,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者进攻中国时期,在美帝国主义者援助蒋介石匪帮举行反革命内战时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蒋介石独裁,赞助人民革命战争,同情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改革的真正爱国的民主的开明绅士,无论过去与现在,都是中国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一分子。对于李鼎铭先生的逝世,表示我们的悼念之意。”并撰写挽联两副:“老成谋国与本党合作无间;民主参政襄边区建设有成”“抱正义感反独裁反内战反卖国大声疾呼为救国;以责任心倡精兵倡简政倡生产睿思远虑建边区。”
; l8 P8 y: b2 ^- b" v6 v1 `( V
1 G' Q9 ?: w1 d p0 e 1947年3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杜斌丞在西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0月7日就义。1948年10月7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杜斌丞殉难一周年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4 k2 P, ~% K- `% H3 n
& A# a% |0 Y: Z3 [ 1948年冬天,解放军琼崖军区司令员冯白驹之兄、中国民主同盟港九支部主任委员冯裕芳,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由香港来到东北解放区,准备参加新政协,不料到沈阳后宿疾加剧,于1949年1月27日病逝。1月30日,毛泽东电唁哀悼。电文说:“裕芳先生不幸因病逝世,曷胜哀悼。特电致唁,尚希节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