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995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彭城姚其瑞 于 2016-2-3 15:32 编辑
有钱没钱回家过个年,马上就要到春节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游子乡愁最浓烈的时刻。对中国人来说,回家是永恒的主题,乡愁是亘古不变的情思,故土是难以舍弃的牵挂,父母.兄弟姐妹和七大姑.八大姨是梦中想起都会泪湿枕巾的温馨。在现当代文人的笔下,乡思、乡愁也同样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节。
古人讲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人们却毅然告别了父母双亲,告别了故乡土地,也告别了最传统和最根本的伦理幸福(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与儿童屡见不鲜就是明证)。当然,我们最后或许得到了所追求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因漂泊不定而受到的酸楚,但金钱能买到的东西能熨帖心灵么?成长是短暂的,于是幸福也被精炼。无论是读了万卷书的孩子,还是中途放弃学业的孩子终归都要长大,他们先后为了生活背上行囊,承载着亲人的希望,离开安逸的故乡,随着越来越庞大的人流去远方追寻自己的梦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春节,就成了人们叙乡情.敬父母.孝先贤.重人伦的重要时刻。
记得古人经常吟诗抒情,托物言志。诸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殷殷期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隐隐无奈;“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凝望;“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轻轻吟唱……回眸历史,在交通.通信极为落后的古代,古人把酒当歌,借诗书怀,那泪迹斑斑的辛酸苦楚穿过浩浩长空悲怆而来。而当下通讯.交通更为发达,但是每每这个时节,随着春节的到来,人们的心还是亦嗔亦喜,或者说这份心情更加沉重。回家这一项“私事”渐渐成为一个仿佛放在世人眼前的沉重而温暖的大话题。伴随着春节的临近,那么“乡愁”是否还能勾起你的回忆?还记得那些年读过的书,感动过的泪水吗?“乡愁”不仅是一山一河,村落老屋,还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温暖的亲情友情、深厚的文化积淀……交通的便捷使城市间的距离逐渐的变近了,可是心的向往好像变得更远了,因为有人的世界就会有“乡愁”。君不见鸟念旧林,鱼思故渊,恋家更像是国人的天性,因为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想象"家"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这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长期熏染造成的,它已深深融入到每个中华儿女汩汩流淌的血液之中,想摆脱也摆脱不了。多少年来,“乡愁”牵引着我们一年一度像候鸟一样迁徙,装满旧时记忆的绿皮火车;“乡愁”承载一年收获的行李和期盼,“乡愁”是滿脸风霜站立在村口寒风中翘首以待儿归的双亲,风雨阻挡不住的购票队伍,弥漫在空气中的泡面味,温馨感人的亲情画面。因为有人的世界,就会有“乡愁”;因为有父母居住的地方,就会有故乡;因为有故乡的地方,就有游子归家的期待。但愿中华姚氏的子孙都能够在春节前夕顺利回家过年,与父母家人团聚!
回家了!斿子归家是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中华姚氏历史传承悠久,重德倡孝.和睦桑梓,借此佳节之机,我代表中华姚网.<姚氏文苑>倡议宗亲归家后在孝敬家族老人的同时也多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播,到宗祠里去祭祀下先人,尽孝道留记忆,并将回家的感受通过文字和图片发到姚网上来,供大家学习和分享,浓浓家族情,温馨故土恋,中华姚网真诚的期待着宗亲们的佳作和图片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