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0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转帖)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7 14:12: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u$ K, e% v6 c/ \5 T9 |# J2 X* Z
        古人云:“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珍贵遗产,底蕴深厚,涵盖古今。

& M2 M$ {: \0 _% [
        大革命家孙中山曾曰: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祖宗不敬,谈何爱国。族谱,是血缘文化之产物,是一个家族之史书。记录家族流源,历史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家业绩,家规家训等,历来深得普遍家庭的喜爱,并获得多数家庭的珍藏,世代相传。
, R' V, `, v/ \$ G' z8 _% q' f9 X
% |+ J+ {. }! Q- k; M+ P
        族谱俗称家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p9 B; W% ]2 b4 Q, J9 d9 D
0 Z& b( P2 C( g* J) `, N& m: T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氏族的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
+ g: d# A! G8 U8 S9 q  N
( |% z" v* d3 O0 P- K5 I# ^% L

0 t  f, I$ I2 h: g+ W
& t( s* r% f$ O$ K; T3 m+ e

  \9 o: p/ o8 A3 W% x8 m8 r        族谱是从文字产生以后,一直伴随着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或簿籍。那究竟什么是族谱呢? “谱”是一个派生字,原字为会意字的“普”,后来由于用“普”字表示一种文献、簿籍,所以加“言”旁成了形声字的“谱”。《说文》无“谱”字,当系漏收。因为《史记》、《汉书》及稍后的字书《释名》、《广韵》均有“谱”字(《史记.三代世表序》:“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读春秋历、族谱”;《汉书.艺文志》:“历谱者,序四时之位”,《刘歆传》:“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释名.释典艺》:“谱,布也。”;《广雅.释言》:“谱,牒也”。)。徐铉编《说文新附》增收“谱”字是对的。“普”和“谱”意义完全相同,都表示全、遍之义。《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孟子》、《荀子》及汉人引《诗》均作“普天之下”(见《左传》昭公七年、《孟子.万章上》、《荀子.君子篇》、《韩诗外传》卷一、《史记.司马相如传》、《后汉书.桓帝纪》、《白虎通德论.封公侯篇》等。),是溥、普通用的证明。赵岐《孟子注》:“普,遍。”(《孟子.万章上》赵岐注。)普天下就是遍天下。《易.乾卦》象辞:“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墨子.尚贤中》:“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都是全部、普遍的意思。刘熙《释名》说:“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释名.释典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谱,布也,布列其事也。”(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正义。)所以,作为一种文献体裁,凡同类事物,不予选择或遗漏,全部、普遍的布列出来,皆可谓之“谱”,如年谱、历谱、乐谱、家谱等等。
8 n; \+ {2 A" o$ V2 X2 C- a
' v2 I8 g" N: Z! Q2 G2 }
        族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家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 I) F8 }+ J6 r( K! b% X

$ C8 B3 `; ], v, s6 D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 F+ H2 t9 G9 i+ O

0 u- ~0 P# w3 z4 Q! ~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6 o4 ^8 d- x; w% j& J( }; X
8 G3 x. @- |# q  P2 Q6 I

1 x1 r: \( f" F/ c' e8 |. b
3 q: \! y% c; l5 B( Y
6 N. e! ]; P  S; e% C5 ~6 J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3 {0 T1 `/ x7 U
! w* [. }) {& h* }! T3 g
        族谱记载着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社会组织才能够维持和发展。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 始祖如有几个妻的话,谁是嫡谁是庶?各有几个儿子? 儿子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 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 谁和谁是堂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 一个家族如果不遇到特殊情况,人口总会不断地蕃衍,当人口增殖到一个家族包容不下的时候家族就会分开,从旧家族中分裂出许多子孙家族,过了一段时间,新家族又会再分开,这些众多的同祖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 i% b  j% Y- P1 |& c0 O9 D. a5 a, U2 F; \0 B6 O/ o
        新家族的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开出来的? 它又怎样一代一代的传到现在? 新家族同旧家族以及别的新家族之间是什么关系? 总之,家族成员之间以及同祖的各个家族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缘关系都必须清清楚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这种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4 W* l  ^! N$ `% ^
7 y8 g. [5 A5 y; Z9 V% W/ I3 h
        时间久远,记忆难免有偏差。当文字产生以后,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族谱。所以,族谱是有文字以来,一切历史阶段家族制度形态结构的主要特点,又是家族制度得以维系的主要纽带。凡有家族制度存在,必有族谱伴随着它存在,反之,族谱的衰绝,也必定反映家族制度的衰落。
6 U" i. T( n1 ^4 y7 ^; h0 `4 n/ q' O
        中国族谱由来已久。据专家介绍,在中国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现某些家族世系的零星记载,随着时代推移,其记载内容和编纂体例也日臻丰富完备。著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所推重,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族谱中的一些弘扬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不胜枚举,可以代代相传。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族谱文化,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炎黄两帝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了,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古老的《世本》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启其端,历代的姓氏谱系扬其波,它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成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 ( r. M& t9 U& V
; F( r9 D8 `- O1 T8 f' Q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而其价值何在?
6 y. b, |/ |. d! V5 Y% U& p! h" m2 o* h
        族谱资源是编史修志的助手。编史修志是族谱档案最基本、最传统的作用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已不能得窥全貌,给编史修志带来极大困难。家谱档案中的有关记载,往往成为解开历史之谜的关键。
% [/ X! l" x: Q0 \& T/ i" N/ ~) A. U% q' k# ~: ]1 }* Z
        族谱资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族谱档案有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绝大部分都有其积极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继承,加以发扬光大。, |& M, _0 s. ?! y2 O
" w; L' B8 C- P8 q
        家谱是一种家庭文化工具。它的形式和使用范围,家谱文化主要是针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对自身姓氏认同的需要。它的功能涵盖了家庭档案、文化、教育、观念、传承等等各个方面。家谱中有丰富的个人传记数据,这些数据常常为其它史料中所少见,可填补和解答许多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与观点。家谱是一个人出生的证明,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它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整理、开发和利用。
4 L+ W2 }* N% a& s
; P* J) o$ ~) k

; Y0 a% g# j: D8 I* v+ D+ k* ?1 n
- E4 j5 r7 ]$ `* \) ^4 t6 ~

# {# }: B/ }8 S1 L; p        家谱是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对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谱一般分为世系表、人物谱、重要文章及家训等内容,家训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传统家训中封建性的糟粕是应当摈弃的,而其精华的部分在塑造家族人文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是起着积极作用的。众多家谱中的“家训”部分,其内容多是教育子孙和家人为官要清廉、为人要正直、谦恭、诚实、守信,旨在约束和规范家人的言行,使每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游、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尊法律、禁非为这些与当今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理论相当一致,具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 : f  X: l6 i$ e0 I

( d0 d1 J/ x5 W# e3 |' |" f
        族谱资源是统一祖国的桥梁。近年来,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纷纷回原籍查阅家谱,寻根访祖。特别是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对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即使台独分子,当初也曾回福建访问故居,查阅家谱。
( s* s8 o$ o& l% f8 Q  m/ A+ w* Z) o9 j+ i
        族谱资源是发展经济的工具。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家庭经济在我国主要经济成分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三胞家族财团,更是比比皆是。近年来,祖国实行吸引外资政策,三胞纷纷来大陆投资设厂的首选地点,往往就是家谱档案记载的祖籍、原籍地。有一位祖籍河南新乡市的林姓华侨,通过有关部门收集本宗家谱,建立全国林姓宗亲会,发动会员在桑梓投资办厂,极大的促进了新乡市经济发展。
/ U1 i# J* |+ G/ b5 ]3 a& T8 Z" N
        族谱资源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0余个少数民族,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少数民族史料极其缺乏,而族谱资源,却弥补了这个空白。云南腾冲县刘氏家谱《彭城春秋》中,记载了许多刘姓少数民家族发展变化史实,难能可贵。
: q! w( _+ n& H/ ?! J# V( s3 Y# b
        族谱资源是人口资料的来源。我国人口发展史料缺乏,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族谱资源则恰恰弥补其不足,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从族谱资源中,我们可以搜集出古代人口发展流动资料,总结出人口发展流动分析报告。如明万历年间编撰的河北武安《白氏家谱》,详细记录了该家族永乐年间(1403-1425年)从山西移居邯郸的历史。从河北磁县《谢氏家谱》中可以发现自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初乾隆五十四年(1736年)368年间,该家族从一对夫妻已发展到180余人。
8 }( o  \' |8 a+ ?% }; Y" U6 q& o
        族谱资源是水文地质的资料。由于家谱档案中大多记载着本家族住宅、坟墓周围的风水脉穴等情况,我们可以对它加以利用,从中寻找古代地形、地貌演变历程,了解地质水文概况,为经济建设服务。 " G4 o: U! X, T7 w4 A

( y: Q) x6 W: O, R
        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记载着人物的世系和事迹,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 是囊括同宗共祖的血缘“证书”,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历史学、民俗学、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0 t7 C8 D- c9 @! G0 ^" [* K6 v. {3 Z
" a1 ]& e$ [0 {. b& {8 A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9 18: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