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4#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7 11:32:28
|
只看该作者
4 y% X( _% s' o* X
0 m5 D. t' E# R
家谱内容
/ P+ N& R( f0 B+ @3 ?5 {' T6 O2 A$ N- j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7 D! I, L# f! M6 ?; I& c
% G% H j7 ]# M* q' k 一 姓氏源流
: i. d$ M! v3 a9 y5 {7 i4 C( q3 B, A0 S9 P( X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 o3 L, |! i" P9 W- Z2 R7 g: \; D' F" Q. ^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P. X- e) S+ N9 }2 O0 C5 ]
/ s; G1 M$ a" e# D* o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 I8 Z5 ?, F1 q
6 M3 v0 b4 X$ y, S5 ?/ M. d8 \" X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 a+ N; [! u1 ]% | [5 B: s! g, s+ E
X6 _' i, S" x3 Q
$ p* M& R' h8 Z, g# \, | k 二、堂号名称
* p) m3 F9 a* ?$ Q$ _7 ~1 Z9 C
& d2 E+ J* ?, Q% a. u- z 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 {# A* J& a. ?. z9 M: @" k | ^" |
& s4 i; }! j7 k8 ^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 r0 b" e4 Y6 x( `( D' \/ i* ~5 k# r8 e: A: {$ {$ d" o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 i; C/ E& X, A" \, t A2 X' t2 @) S" a2 x% G% @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7 i7 k, o" |
. V' ~+ k( a; }" C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 T9 e+ ]; \+ @4 e2 W5 O+ X; s' x. K/ P9 `- |
三 世系表
5 t7 U. M4 G& O& R1 N! S
3 P& L% y) _0 N5 `* w& _9 X3 e- K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 u6 \) v3 e% s a7 h
+ Z9 b' o i0 \- Q0 H
9 V. @7 v- g# A
N' |! K$ E3 y9 w: l+ [# u9 e" I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4 ?3 O9 \# T
5 d+ v1 {& J- M/ _* t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0 q2 g5 V2 u/ W. w. [! y A* H7 {4 g2 c4 \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 w9 w- m. _% }& T3 ^. y
2 K$ v4 N8 X3 ^+ g. u/ m" Y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0 _2 }+ W7 J: H/ ^( t6 |
* w% w" E8 T& e' d, |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6 t5 y" ?, a1 A
0 c6 c$ c" }) s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 @' z: K D3 s' ]" |/ B1 U! n+ c: M
5 T% E5 ]: n. s$ ] 四 家训
4 j% V; I5 i M7 j) ~
7 d. e3 [9 U% M, {; D h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 Q) n9 M( v) I2 E, t
! g) F3 Q" v5 G- T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Q( U% C) T( l, y& x6 F# {% g
0 M- P7 F, F5 _% K! N; I$ k' c2 t. o K- m( p+ C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k3 F( _( c4 O1 A7 }' y" s/ y
~: O( s3 e$ V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 T. t4 X9 B9 V9 p+ B9 b) Y( q. e4 _+ V8 ^+ q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3 W& C8 d8 S& X5 f' B0 ^2 {3 G3 v7 q0 b, k
(一)、注重家法、国法
, J! @" `) o H: m Y* Z
- p' \% D& D1 J3 k6 b (二)、和睦宗族、乡里
9 r1 z1 A) Q1 t: A9 y' k9 Z: Z0 z$ f7 G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 r( @/ _% S& q* u' t7 }/ U" R" ^ [$ N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h6 N0 @9 M, ]7 N% Z1 ^8 n7 m
# c+ _/ O! s J2 v( i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 m( u" h' k$ F' c% h
8 l7 l8 J4 \" | 五 家传 / [5 c& B0 m7 A8 e6 J' N
, c- U+ c8 N3 m; A! c+ ]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8 Z9 {4 p' E* _; |7 q& P
- c3 v' P7 n2 a& _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6 p+ p" i" {! v" q
: o' c) h' ~) N; W6 n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5 _2 A v& ]8 A o+ K# |, m
7 t) s9 O% ]# M( ^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8 f% E6 U% W) ?; L: u. B0 `3 A- n" B: A/ z- [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 c* {% X2 _; j8 R6 P3 U
" z( \+ y5 a- g# N 六 艺文著述
9 R: N& v# s8 O+ R+ H
- b7 g* P1 d8 h$ u; D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4 |' B Y$ H/ m+ i: D# h) ^- m& Q( x2 z$ \0 w* ^3 T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3 @- h0 k1 c: M3 m" H
. B9 `' y$ k: K F, g i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 O0 ]- L+ W2 u; M0 r. I4 U* Q' `$ P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 @# k2 x M# W0 W
8 B& A! K7 x7 }' Y0 Y6 F2 D! Y
, B% C* _ u' ?3 l# r
1 u) I; j4 H2 a* }# F$ Z/ Y7 c0 n* x8 S
七 家谱图像
7 h( u8 G9 ], i+ U3 H( l/ Z4 t, F/ Y8 K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i6 r# n: n) g5 U" b# U
$ ?$ T- q$ z" k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 G/ U* j: S0 |- a6 _+ k
) K6 }+ J! q3 ^5 G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 v) z3 o: c# F2 }: y2 D' x5 g
( B7 m; | p/ k/ h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 ^$ H" D2 S r C4 d. w" @0 A1 I8 R6 n6 Q6 ]" K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3 s! p. r, g3 q- t C0 |
) h' k: f, E% u# |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 p- f) j1 l$ v' J9 n# B8 q9 Q" G3 P8 t1 K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x, T* x( }$ [1 s
7 t( k g; x& k1 c1 Y/ w! X( E [- |4 k5 g! l&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