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欧阳祯人 姚国胜老师,字凯文,是恩施特别是建始县享有盛誉的名师,也是我从小就非常敬仰的人。 官店口,是建始县的老高山,老少边穷,自古以来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生存环境十分艰难。在讲究“家庭出身”的年代,官店口就成了湖北省特别是恩施地区各种出身成分不好的人的去处,其中不乏大学生和知识分子。那时,官店口是建始县清江以南地区的区政府所在地,建始县第九中学就设在那里。当时,建始九中办得非常成功,名声远扬,原因就是有这样一批人担任老师。 当时赫赫有名的建始九中校长,就是后来担任建始一中校长、建始县教委书记的张玉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名的老师,仅仅是我记得的陆陆续续从外地来到官店口的老师就有:龙国藩、王正方、谭友文、张绪辉(后担任恩施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恩施日报社社长)、杨隆移(后担任恩施州委党校副校长)、毛宗庆、黄先栋、刘煜昌、朱怀恒、闫大匡(后担任建始一中教导主任)、李彩云、姚国胜、刘必雁、李明相、王守茂、王齐庄等等。 因为当时的官店口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人,所以,1949年到1978年,整整三十年,官店口镇真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为整体提高官店口地区人口的文化素养营造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高质量的环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相对于山外大城市,官店口的政治气候远没有那么残酷无情。思其原因,可能有三个: 第一,来到官店口镇工作的这些外地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老师们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第二,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我从小生活在官店口,深深地感受到官店人你来我往,都还是彬彬有礼的。这是当时官店口镇的主旋律,是一种明显的社会风气。姚国胜老师,就是一位谦谦君子,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碰到他,都会亲切地感受到像一阵吹过莽莽青山的春风,不卑不亢,超然疏朗,像山间的明月,峡江的云烟。 第三,官店口镇以及周边的老百姓都是非常朴实的山民,像大山一样充满泥土的芳香、质朴,淳朴善良是其底色。“天地君亲师”的古风隐然犹存。老百姓对老师、对医生等有知识的人是十分尊重的。 姚老师的诗歌中有大量有关他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十分传神:“清霜铺路晓风凉,碎步悠悠两桶香。抬手换肩加小跑,麦苗盼我送琼浆。”(《挑稀粪》)“快刀乱舞上高岗,利?频挥草木光。八面浓烟蔽空起,踏歌归去晚炊香。”(《烧火粪》)“割断青藤认蒂窠,掘开玛瑙满筐箩。杵声一路叮当响,暗记工分有几何。”(《挖红苕》)很明显是姚老师自己参加劳动的生活写生。但是,把稀粪写成琼浆,把红薯当成玛瑙,把高山之上,原始的肩挑背扛、刀耕火种,写得如此诙谐轻松,这种无可奈何的超脱情怀,令人忍俊不禁的逆向思维,透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坚韧与顽强。 这些老师与当地百姓有着打成一片的鱼水情谊。如果真正有襟怀、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在苦难中崛起,未尝就不可以诞生像王阳明那样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的人。 姚老师真正引起我的注意,是他独自一人在官店口镇的大礼堂外墙上办了一期墙报,左上角画了一幅巨大的戴八角军帽的毛泽东头像,整个墙报大约十米长,四五米高,全部用遒劲刚健的魏碑体毛笔字写成。 当时,我还在读小学。站在墙报下,仔仔细细揣摩姚老师写的魏碑体毛笔字,我简直崇拜得五体投地。从此以后,我时常暗暗模仿姚老师走路的样子,对姚老师的为人风范、言谈举止非常敬佩。 姚老师一家有三兄弟,还有两个姐姐,都是极有修养的人,而且他们彼此之间感情诚笃真切,十分深厚。他们虽然并没有占据显赫的社会地位,只是从事普通的教育工作,但是他们对宇宙、对世界、对命运、对人生的思考远非寻常人能够企及。 姚老师的书斋名称是“蚓斋”,姚老师弟弟的书斋名称是“蚁穴居”,姚老师二姐的书斋名称是“思蝶轩”,三个书斋名各有渊源,却异曲同工。如果对当时的历史根本不了解,如果对庄子哲学的精神没有心领神会,渗入骨髓,那么这种悲天悯人、杳远虚空的书斋名是想不出来的。 姚老师自谓是从1979年开始写古体诗词,此前都写现代诗。1979年,姚老师把过去写的现代诗全部撕了、烧了。所以在官店口的时候,我只知道姚老师在书画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近几年才知道姚老师还是一位深藏不露的诗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姚老师的书法越来越飘逸苍凉,像烟霞出岫,虚实相间,来无影像去无踪迹,出入于王羲之与赵孟頫之间,枯藤老树,断桥残阳,几臻化境。去年,我请了姚老师的几幅字,回赠一首《鹧鸪天·致姚公》以表达敬仰感谢之情:“非草非行攀古虬,亦行亦草逍遥游。举杯畅饮邀山月,沧海桑田笔底收。羲献頫,柳颜欧,抽魂摄魄自风流。武陵源水清江碧,灵采飘飘向九州。” 去年底,承蒙姚老师的错爱,命我为诗文集作序。我诚惶诚恐,也十分幸运,得以在第一时间认认真真全部拜读了姚老师的诗文大作。每每掩卷追思,而感慨万千。几个月来,姚老师的大作多次把我“带回”到武陵源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带回到了四十、五十年前官店口镇那艰苦的岁月。让我百感交集,思潮翻滚。 姚老师对旧体诗的韵律、平仄,特别是对各种诗歌体裁都有研究。姚老师参与了《汉语同韵大词典》的编纂,担任副主编,历时25年。所以,姚老师的古体诗写作,首先在平仄、对仗、体裁上特别工整,基本功非常扎实。其诗歌作品涵盖各种体裁,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古风、骚体、词,样样精通而交相辉映,写起来都能够得心应手。所以阅读姚老师的诗作,感觉十分清洁、干净、规范,赏心悦目。姚老师的作品,首先从字词句上,就展示了汉语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姚老师的诗歌作品特别善于从小处着眼,在一般的人完全没有注意的地方找到灵感,由精准的用字、巧妙的构思而布局谋篇,最后成为艺术品。 例如七绝《老农》一首,完全是一幅画:“犁耙锄镰一世功,发须成雪骨成铜。牧归小坐斜阳下,又为春雏织篾笼。”全篇没有一处议论,既刻画了老农在风霜雨雪之中“发须成雪骨成铜”的顽强生命,又描述了老农斜阳西下,牧归小坐的闲情。其意境和韵脚,好像都受了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影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但是作者化解了原来辛弃疾的主题和背景,转变为单个老农形象的刻画。把吴地的醉里相媚,改成了武陵源深处自力更生的自耕农。在姚老师的诗集中,这种精彩篇章俯拾即是。 姚老师的诗词对鄂西的山川景致、人情世故,特别是老百姓的生活,赋予了深厚的悲悯情怀。他的诗词偏向于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的诗风,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质朴本色。大到天下苍生,小到蚊虫苍蝇,一切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场合,各种细节,皆可以顺手拈来,点石成金,成为诗情画意的描写对象,注入了他的深情。 《市井四首》在这方面可以作为突出的代表:《卖药翁》“越涧攀崖药半笼,日中闹市一沽空。油香店里三杯酒,热气冲冠领颊红。”《卖炭翁》“苍头伛偻挽车輶,走巷穿街春复秋。好汉犹夸当日勇,蹒跚荷重上高楼。”《卖菜妇》“昨夜雪畦搴嫩葱,漂淘抉剔五更钟。平明趋市争高价,只为家中有学童。”《合渣店》“柴户低低小巷边,老夫推磨老妻填。一瓢五角些微利,不向儿孙讨饭钱。”如果不是对鄂西地区广大百姓深厚的爱,就不会有如此细腻的观察和描写。 《合渣店》看似平淡无奇,随手写来,就像寻常谈话一样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其实却显示了作者语言艺术非常独特的白描功力。不仅抓住了现实的社会问题,也写出了鄂西人的骨气,其思想深刻而不显山水,手法独到而无刀斧雕凿之痕。既有杜甫《三吏》《三别》的风骨,又有刘禹锡《竹枝词》的清新。 姚老师是一位真正有才情、有知识,有文化底蕴和人格修养的人。但是,他与身处那个年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耗费了大量的人生精力,把整个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鄂西广大的学子。这使我想起刘禹锡的名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五十年前官店口建始九中的老师们无不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把自己无比珍贵的青春献给官店口的山山水水,现在都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好几位老师都已经作古。 几个月前,我去拜访姚老师,姚老师喜笑颜开,非常高兴。姚老师说:“我已经好久没有笑过了。”说话时,一脸辛酸。我听后暗自伤心。 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在老师面前真的有能够回报人生的成绩吗?面对老师们退休以后丰富的成果,我们真的是“千帆过”“万木春”吗?数月来,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姚老师数以千计的学生,已经走向了全国各行各业。面对姚老师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真的有所成就,能够不负我心,坦然面对1978年后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吗? 1975年,我正上初二,第一次在官店口建始九中的课堂上听到姚老师讲课。那是绝对的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在那个文化干涸的年代,建始人民,特别是官店人民的子弟,曾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拥有这样优秀的老师,这是上苍的恩赐啊!茫茫青山为证,这是何其有幸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能在珞珈山麓教书育人的人生际遇。 走笔至此,以一首《风入松·一川夜月如钩》献给我们的姚老师,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吧: 尘埃野马竞蜉蝣,虚幻幽幽。渊渊河汉随风去,看星空,正恁凝愁。化作泠泠雨水,穿云破雾西流。扬帆直挂意纠纠,海浪飕飕。岂知魍魉掀魑魅,经行处,万古啾啾。蚂蚁蚯蚓蝶变,一川夜月如钩。
2 g1 K1 m8 `* F) c*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