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摘] 冥心制器出天巧:姚孟起与磨墨机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5 08:3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6-5 08:39 编辑
8 H* q& r4 k* A* n- c' N7 @' Q0 j6 J$ T) W  E6 i
  原文地址:冥心制器出天巧:姚孟起与磨墨机作者:漫煮茶室王学雷
冥心制器出天巧:姚孟起与磨墨机
8 _" F# M3 R2 ^
王学雷

# G9 b' p0 U; R
; M0 x4 D6 p$ }( }4 q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探讨了一些负有盛名,并书写量较大的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墨汁需求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书家雇请人手,但这又非每一个人都能办到。于是有的书家就开动脑筋,发明了磨墨机,减轻了这方面的付出。据文献记载,晚清苏州书家姚孟起是发明磨墨机的第一人,本文即加以揭示,并略论其意义。
. s3 C0 ~# x4 u" D
关键词:姚孟起   磨墨机   发明
/ h- F" K3 b) H) F" Y
0 }7 X: O( n( d. E$ X6 x5 H' L
   十九世纪中期,液态墨汁已经产生,但其主要是针对商业需求而生产的,如印刷这种行业,[①]有了墨汁就可节省时间和成本,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但是由于技术的尚未成熟,品质较低,或是来源于传统固有的观念,墨汁并未被当时的广大书画家们完全接受,他们大都仍旧采用传统的手磨墨锭进行创作。
   自己动手研墨对书家而言不是没有好处,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书家表示,这是有利于书法创作的,是促进产生优秀作品的因素之一。首先,墨锭磨制的墨汁质地非常细腻,不阻笔毫,利于书写,墨色上也会有更自然的变化;其次,在研磨的过程中书家还可从容地酝酿,做到“意在笔前,笔居心后”,假此以产生优秀的作品。托名王羲之所撰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就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②]如果能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这项工作,产生相应的墨汁需求量,这无疑于书法创作是有益的,同时还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然而,对于一些书名较高,书写量十分大的书家而言,这一行为却成为一种负担。也就是说,虽然自己动手研墨确能有利于书法创作,但保质不保量。字写得越多,所需求的墨汁量自然也就越大,案积如山的任务已使书家疲于应酬。更关键的是,长时段地或是间歇性地研墨,对书家而言,不仅是体力的消耗,而且对书写状态和效果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于是一些颇负书名,而书写量巨大的书家,有条件的就会指使家人或家童来完成这项工作。下面就有两个例子。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有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1593—1652)在一六四九年所临的《淳化阁帖》行、草杂书卷[图一],是卷长达三百二十六厘米,在卷末的题跋中王铎写道:

# r9 e6 Y, G; R
       己丑积雨数月,郁郁,喜晴,觅得新吴兴笔,三弟磨墨三日,竟此卷。……王铎学古,时年五十有八。[③]

6 }$ P1 v& o* i% ^/ Y
三米多长的卷子确实不短,通过对跋文语意和作品通篇态势判断,王铎是一气呵成地加以完成的,但墨汁则是由其三弟用了三天时间磨制而成。如果没有其弟帮忙,完成这个长卷,不光时间上要大大延长,至少其书写的状态和作品的效果将受到不良的干扰。
    文献中记载有名的书家在大量地书写之前,假手于家童为之研墨,供其匆匆挥洒的例子亦不鲜见。在一本康熙年间所刊的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学者张穆(1808—1849)的一则题记就生动地记述了其好友著名学者、书法家许瀚(1797—1866,字印林,山东日照人)为书所累,并由家童奋力磨墨的情景:
% B2 S) Y7 j! N# }' b* S
   辛丑春,印林仁兄会试入都,寓于跫喜之斋,索字者日塞门。家童靡(引者按:即磨字)墨声隆隆然,掔为之脱。印林率取思白论书画语,拉杂书之,自首至末,两周其卷,可谓苦矣。而楹帖跋尾,窠书细册,尚不在此数也。昔赵孟钣胨嘉探晕剖樗В林ΓS诔暧Γ拷馕萑ァS×忠嘣獯硕颉D思匆运嘉逃锾氯獬啊I跻樱罩廴艘病=褚嘟莨椋哟寺÷∩梢陨偾逵诙印[④]

" k* g1 M8 Z1 _$ V% [! g  @
   到了二十世纪前期,液态墨汁的生产技术应比以往有所长进,质量也有所提高,使用者也逐渐增多,但在当时的一位书家的《润约》里仍就严然声明——“僮佣研墨之资什之二”,[⑤]将这项成本算在求书者的头上。当然,这也许这只是书家抬高字价而设的光表借口,实际上雇请他人,还是自己动手,一般的求书者大都是无从知晓的。就算知道,通常情况下也不会过于计较,就象买了一斤香蕉,谁还会在乎三两皮呢?至于享有盛名的书画家,则更是如此,人们不会因为其价高而降低购买的欲望,反而是越贵越买,我们熟知的吴昌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⑥]
   问题的关键在于,书家既要保证墨汁的质量,又要获得很大的数量,同时自己不愿动手,又不欲假手他人,这将如何是好?好在一些聪明的书法家的头脑并不比精明的商人差,也会利用一次性的投入,获取终生性的回报。
   苏州民俗博物馆藏有一台民国时期的磨墨机,[图二]这台机器一侧有转柄,内设齿轮。虽然从机械制造的专业角度上看,尚不具有多少技术含量,但确能够达到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量墨汁的功效。
   在常见的记载中,民国时期江苏武进人唐驼(1871~1938,字孜权,号曲人)是首先发明磨墨机,并用于创作的书家。自一九○一年起,其为上海澄衷学堂正楷缮写课本《字课图书》八册,从而名扬沪上。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争相以高薪聘他缮写教科书。且为商界写招牌,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的市招都是他的手迹。钞券上的中央银行,乃至邮票上也有他的手迹,在当时收入为沪上之冠。在六年内,光书写对联就达三万副。于是,他曾雇用两三人为其磨墨,但磨墨费时费力,他竟研究制出了磨墨机。[⑦]他所发明的磨墨机是否与苏州民俗博物馆所藏的相似?抑或即是唐驼的那台,而流落苏州者?当然不敢妄加揣测。但制作原理与功能或不会相去太远。
   磨墨机的发明,的确较大幅度地减轻了书家的体力与成本,而且墨汁的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我们说,唐驼确实是位聪明的书法家,磨墨机有可能是他空所依傍的一项发明。然而,我们在史料中发现,他的前辈同行,晚清苏州书家姚孟起也曾发明过一台磨墨机,时间要比唐驼还要早几十年。只是这些史料过于隐晦,湮没至今罢了。以下我们就将这一故实揭示出来,或于了解昔人的书法创作过程及心态,不无裨益。
9 G- j0 L& d0 w* S
. L  n2 {+ q3 R/ x+ B) G/ S; t
   姚孟起(1838—?),[⑧]字凤生,号闷溪,[⑨]江苏吴县人,附贡生。[图三]在时人的笔下,他是一个“天资聪颖”、“天赋夐绝”的人。[⑩]当然,这些评论主要着眼的是他书画文艺方面的才能,因为他在这些方面确实是个通才。除了书法,他还擅画,“古拙如冬心翁(金农)”,[11]篆刻亦擅,“酷摹山堂(蒋仁)秀劲之气”。[12]作为一个文人,姚氏在文学方面亦有相当的造诣,其诗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但大都隽永可诵,风格类似晋代的陶渊明;其文风格则类于庄子,而时见禅理。他的传世名作《字学臆参》及其后所附的两篇“书论”,不但是书学杰作,而且是令人讽诵不厌的美文。
   当然,最令人瞩目的还是他的书法,书名在当时的江浙地区甚炽,并远播安徽等地,因而前来索求书法者络绎。在姚氏的后人处至今保存着许多姚孟起朋友和学生的信札。这些信札的内容除了叙暌离、言感思、谈书论道和日常杂事之外,最多的则是写信人本人或亲友感于姚氏的书名,或直接或间接地向他求字,以致疲于应酬。他的学生徐钦恩(1860—1922)[13]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就感叹:“吾师疲于翰墨,精神犹恐不继”,而徐氏本人亦因善书“而好书者索书扇页等件纷至沓来,又不能概行谢却,只得勉强应酬”,以致“课馀之暇,大半皆偿债之时”。[14]
   “应酬”之事,于知名书画家而言也许是种“势之使然”的无奈。白谦慎先生曾着重阐述了艺术家们针对“应酬”所采取的几种应对方式:“当应酬太多时,艺术家们就必须想出种种办法来减轻应酬的负担。家人挡驾,抬高润格,都是招数。‘封笔’也是一种借口。”[15]而必须明确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对,都应于艺术家的主观意愿的程度有所了解,也就是说他对应酬所带来的利与弊是如何权衡的?又是如何对待的?而在主要以书法为生活来源的姚孟起身上,如无特殊原因,家人挡驾的情况应不可能发生,自绝财路是谁都不愿做的事情;抬高润格,也不宜在短时期内反复进行;至于“封笔”,只可为一时的借口,长此以往亦是不明智的。作为一个职业的书法家,就必须直面书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除了教学生习字所得的润金,鬻售书法是其另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这一点姚孟起当有最为深刻的体会。至少他不会也不能象清初的同行前辈傅山那样“畏人甚畏虎”,患了“畏人症”而躲避求书者。[16]友人的诗文中,他被描写成一位具有梅花般清高品性的人,[17]甚至还被人目其为“圣人”,[18]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是圣人也得靠钱活命。因而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他而言求书者越多,卖的字就越多,收入自然也愈加丰厚。
   姚的好友吴江人柳以藩(1835—1892)曾作有一诗对其加以描写,中有句云:“作书日日手腕脱,千金岁致娱高堂”。[19]他能以卖字来奉养老母(“高堂”即母亲的尊称),收入当是不菲。但是高收入,必须先有高投入,对于主要以鬻书为生的书家而言,高产高出所投入的不仅是大量的时间,更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体力。姚孟起自然是属于高产高出一类的书家,应接不暇的书写使之“腕为之脱”,可谓疲惫至极,然又不能不写。白谦慎先生所列的几种几种应对方式,好象不太会发生在姚孟起的身上,但问题同样还得解决。柳以藩诗中还有两句云:“冥心制器出天巧,微言说妙铿清商”,作者虽未注明其义,然而联系到姚孟起作有《字学臆参》这部文辞精警的书学名著,后句所指自不难索解。那么前句所指是什么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形而下的,是具体的物,笔者通过记载,认为所指应是磨墨机,且是姚氏本人所发明的。
   姚孟起发明这台磨墨机的时间在一八七九年,叶昌炽(1849—1917)于本年阴历六月十一日所写的日记即有描述:

5 b: v4 @: y! o. s  R  W9 ^) X
    十一日,晴。……午后访凤生,见新制磨墨机,以三轮运之,其疾如飞,殊有巧思。[20]
3 q# N6 g' H- h
令人意外的是,苏州博物馆资料部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封姚氏写给他姊夫黄礼让的信件[图四],其中有一处就专门谈及了这台磨墨机的情况:

- L. U; @/ n% x3 v0 C
      弟做成一个墨磨,均用机器铜轮,灵便异常,约费八元光景,较手磨可快十倍,倩钟表店家做,见者无不称快。有几人要托做,惜人工就八番之数,尚云亏本,不肯动手。
! J) `) N8 x3 |# N: E# O( n
   这台机器的具体形制今已无法见到,我们从两则叙述中略能得其仿佛。从描述知,这台磨墨机的运转是靠三个齿轮带动的,而钟表的运作原理正是通过齿轮间相互的啮合共轭作用来完成的。姚孟起对此颇有领悟,利用了这一原理,设计出了这台磨墨机,假托钟表店材料上的专业优势请他们代制。它不仅是“灵便异常”,最主要的是“其疾如飞”,“较手磨可快十倍”,能够迅速地产生大量的墨汁。不光解决了“僮佣研墨之资”的开销,更关键的是这种一次性的投入,使得姚孟起在体力上的耗费得到了永久性的节省,也成为种种减轻应酬的方法以外的独得妙法。
苏州民俗博物馆所藏那台磨墨机,就制作形制上看,也不外应用的是齿轮,可能与姚氏所造有相似之处,然而时间上起码要晚上三十馀年。有位文化学家曾给“发明”下了如此的一个定义:“至于发明,则是人类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在实际上予以运用,并且创造出过去不存在的事物。”[21]我们尚不知在姚氏以前,历史上是否就已有磨墨机的存在,至少博学如叶昌炽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不就是一种“过去不存在的事物”,一种“发明”吗!而且被姚孟起很好地在“实际上予以运用”了吗!
; w0 D* k* a$ e0 Z; W% d
结语

% g  }8 Q8 g0 g8 a$ ^1 y/ J: h
   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并不缺乏发明创造。然而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过于稳固的传统文化,并未使近代科学较早地在中国诞生。极端的实用价值取向,使得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科学理论未曾出现。姚孟起发明的这台磨墨机,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在特定领域内的一项具体的表现,本质上固然未能脱离实用价值的范畴。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位十九世纪的传统书家,在书写工具上的发明与才思,丰富了我们对书写工具方面的知识。
现今一些书家用上了电力的磨墨机,相较于姚孟起的肯定在技术含量上高出许多,成为完全省却人力的一项技术,这当然要归功现代科技的昌明。但思来想去,我们都不会感到这是什么发明,而仅是在原有技术上增加了一点新的成分而已。是革新,不是发明。
. v8 |* J) c- W' B2 O
4 ^0 N( N2 R' d, `( _& c
                                     载《中国书法》2007年第8期
( |: @9 O! H# l3 O9 B1 a

: U: V$ f; V( p
0 O* J) W7 q' s3 D$ N
注释:
[①]钱存训《中国墨的制作和鉴赏》,《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133页。
- i2 j- V) Q( Z+ u1 g
[②]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7—8页。

0 ~0 G1 {- D% b7 f: D% F
[③]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铃木敬《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三卷,143页。
2 P. y, X; _' q' J
[④]袁行云《许瀚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117页。
+ _5 @+ Q/ Z8 h  D1 z
[⑤]沙孟海:《润约》,《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1页。

" U3 Z( ~1 _6 F4 A. c
[⑥][日]松村茂树《论吴昌硕自订润格》,浙江省博物馆编《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2000年。

" Z" l- ?* D3 [  Q/ Y! {5 H
[⑦]《人物谱之:磨墨机研制奇才唐驼事略》,中国设计印刷网http://www.dp918.com/
8 K8 Q7 B4 A# V( P( R( X
[⑧]姚孟起的生年,笔者考得为公元1838年。限于篇幅,将在另文探讨。

$ ^9 k3 H, C) G/ J9 D6 u# V% N
[⑨]谢家福辑:《邓尉探梅诗》卷二,凌泗《七友探梅图》诗题姚孟起,自注:“闷溪姚君凤生,名孟起。”卷四,沈景修《莘庐、友濂已集五亩园,绥之函订邓尉探梅之约,乃以北警叠传,败兴作罢。诗柬同人并补纪癸巳游迹,兼题七友探梅图》:“闷溪久病未离床。”自注:“凤生自号。”

9 E. c$ H6 x' l" N4 e5 Y
[⑩]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卷四“光绪朝”。 徐文达跋姚孟起临北宋本《九成宫醴泉铭》锡山唐仁斋镌本,姚氏后人藏件。。

/ K; I/ a& M) P( H/ L) l6 L+ p
[11]徐澂《吴门画史》、《卓观斋脞录》。苏州博物馆资料部藏有其好友吴江人凌泗致谢家福的一封信,信中称“凤翁以书名,画更妙绝一时”。姚氏后人藏有施绍书致姚氏信:“凤生先生尊兄左右:接奉惠书,并赐纨扇,展翫数四,书则龙蛇飞动,画则雅均(韵)欲流,胸中无一点尘俗气。所以偶然涉笔,遂尔成趣。昔华秋岳深于书学,其作画最为奇逸,非寻常画师所能办。先生此作神似新罗,正是书学通乎画理之一证。不在沾沾于笔墨鼷径间求之也。特此鸣谢。敬请,暑安!小弟绍书顿首。十四。”

. ~. n5 i# l% C: ^' ?; o
[12]叶铭《广印人传》卷六。姚氏在《字学臆参》中有云:“刻印石能领略秦篆汉隶神味,即偶尔捉刀,亦盎然有古趣。”虽非专致于篆刻,但足见其于此道的领悟之匪浅。

" ^/ ?7 O) j8 G  C( m
[13]徐钦恩,字哲明,号质民,又号弱园,改名廼昭,浙江嘉兴平湖人,举人。善分书,精音韵,工山水,著有《切韵浅说》。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第283册,205页。《平湖采芹录》卷四,“同治十三年甲戌岁试”。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712页。
; E' \! F: a! l( @+ s+ R
[14]姚氏后人藏件。

/ N7 `" `+ g( }+ j; D
[15]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12页。

  ~6 J, C$ W* Z3 J8 }" B* S( f4 b
[16]同上,140—144页。

9 Y; W7 `8 u& f6 K
[17]见任艾生《广忆梅诗(用句姚君凤生)》及凌泗《七友探梅图(诗题姚孟起)》,载凌泗《浮梅日记》卷二、三。
  X- u( L, f+ r* k8 o5 z
[18]苏州博物馆资料部藏有谢家福在致黄礼让的一封信札中云:“凤生既桃坞之圣人。”

8 F8 d8 L/ T% l$ V' C- {! i
[19]柳以藩《食古斋诗录》卷四《余用山谷体作七律一首赠匏翁,匏翁以为大佳,余兴亦鼓,遂仍其体续为如干首分赠诸友·姚凤生明经(孟起)》。

1 L4 C! t4 y1 m. K
[20]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册,第594页。

; M: B6 d) q! {% }- P& p$ S
[2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276页。
! Q, I2 a( o0 |4 P7 c. i! T
0 j8 J4 h# a4 O- H
6 V+ U7 c) T# ~1 I# K

+ H1 z% y% r2 G) l/ D8 N
; Q2 {& D$ N0 n  X
5 c5 w# F/ C( J4 x" J8 A

  L  v7 A& S4 Z1 R" Y- z7 o
: H- s4 W" Q7 J4 N# I$ _8 s/ S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894 天

连续签到: 239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4-6-5 20:3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4-6-5 20:45 编辑
  h" c% F8 }  K; j( j, J1 |5 R
. O: u8 Q0 U: B8 Z
    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并不缺乏发明创造。然而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过于稳固的传统文化,并未使近代科学较早地在中国诞生。极端的实用价值取向,使得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科学理论未曾出现。姚孟起发明的这台磨墨机,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在特定领域内的一项具体的表现,本质上固然未能脱离实用价值的范畴。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位十九世纪的传统书家,在书写工具上的发明与才思,丰富了我们对书写工具方面的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姚孟起先生的发明实在是了不起的!
0 \2 L! K* u7 G0 D  N' M6 P

% d9 E/ V; H! z2 X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7:38: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位十九世纪的传统书家,在书写工具上的发明与才思,丰富了我们对书写工具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姚孟起先生的发明实在是了不起的!
* Z2 c0 x* b( c/ |' |! c4 C& E1 p- W7 P" o; b0 C
  说的太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0 03: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