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83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今舜陵庙建设与管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0 11:2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古今舜陵庙建设与管理
欧利生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九疑山就有了舜帝陵庙。由于陵山的具体位置和朝向的认定不同,舜陵祭祀大庙经过了多次变迁。陵庙都是土木建筑,易于风化,因而陵庙建设常年不断。本章着重叙述古往今来舜帝陵庙建设变迁与管理。

; M3 L6 [) m" h! J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4:45 | 只看该作者
一、何处为陵山( f6 P# `* o# F) g; K% x

# z8 J! Z" _7 v# f" P
( C* c' O6 |' c$ v. V, w0 g. v# B$ b) ]9 I. ~; u) Z# s2 Z" N/ l) b
舜帝在巡狩过程中,由于年老体弱,体力不支,在九疑山三分石逝世。三分石又叫三峰石,也叫舜峰、舜公石,海拔1822米,为九疑山第二高峰。汉代,这里是苍梧郡的冯乘县(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与零陵郡营道县(今湖南宁远县)的交界处。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苍梧之野”,就是指三分石一带,这里既可以称为九疑山,也可以称为苍梧山。他所说的“江南九疑”,进一步明确无误地肯定舜帝葬于九疑山,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这里的九疑山,是最早意义上的九疑山,即三分石一带。他所说的“零陵”,即是舜帝陵。零陵是舜帝陵的代称、他称或叫美称。“是为零陵”,可以直接译成“这就是零陵”。那么,舜帝陵在哪里?或者说舜帝到底葬在哪个具体位置呢?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因为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人死后,就地埋葬,不封不树。所谓“不封”,就是不垒坟堆;“不树”就是不立墓碑。帝王驾崩,也是这样。崩于高山,葬于高山,因山为体,不封不树。厚葬之风,则是在三代时才逐步形成的。现在的炎帝陵、黄帝陵、大禹陵所垒的坟墓都不是实陵,是后世根据传说,按照后来所形成的礼制而建立起来的,其意义在于纪念。舜帝陵有供祭祀的庙堂和陵碑而无墓冢的独特风格,所体现的是历史的真实,无坟堆,依山为陵。( ~- t" v% ?. s7 J5 D' W# A3 |
2 ?% H) j7 K' \3 E& T
对于舜帝死后具体的葬法在文献典籍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天葬”。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祭舜帝文《九疑山铭》中说:“遂葬九疑,解体而升。”这里的“解体而升”,实际上就是天葬。“解体”就是实现天葬的必然步骤。“升”即升天之意,亦即死亡、去世之意。舜帝在三分石去世后,就在去世的地方举行天葬仪式,因此三分石就是舜帝的长眠之所,也就是舜帝陵,文献尚有记载。明万历《九疑山志》载:“三分石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步履石、马蹄石。尤以香炉石最精美,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峰上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王万澍《衡湘稽古》载:“夏后及群臣葬虞帝于何(侯)之九疑山。时何为此地诸侯。玉琯岩有何侯宅,宅前为岩。汉哀帝时,零陵文学奚景游于岩中,得玉琯十二枚献于朝,《风俗通》谓西王母所献于舜者也。有铜碑额,字不可识,传为舜冢。”
) \8 \+ X- B) z' s# g6 X) ]; m* Q" F% ^# N0 g3 Q2 |4 u- b' ~3 Z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舜帝死后,为了避免遭到对有虞怀有敌意的三苗极端势力的破坏,随舜帝南巡的大臣皋陶和其他人员商议,将舜帝悄悄埋在“九峰相似,望而疑之”的地方,不封不树,并且在九座相似的山峰下布下疑阵,使舜帝能够入土为安,免遭侵害。
. P; E- C/ e) W$ g! Y
6 r/ _: R5 v, S: v1 f1 p. L+ y还有一种当地的传说,认为舜帝是斩杀孽龙而死(实际是治理水患而死)。为防止孽龙报复,山民将舜帝悄悄埋在九峰之中,并且将舜帝从都城带来的以保平安的宝瓶(即玛瑙瓮)也埋在山上。他们在九座山峰间布下疑阵,让人分辨不清,哪座山峰是舜帝陵。
6 U+ V6 w: [5 C
0 p8 u' C. i- R秦汉时代,依据堪舆学和当地传说,或者是依据秦代发掘玛瑙瓮的位置,认为舜帝土葬就在舜源峰。舜源峰就是舜帝陵。4 e( B/ i# \3 J/ p

0 B8 w' C& K! c事实上,舜帝葬在哪一个山头,哪一个位置,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圣人与名山已经融为一体,整个九疑山全是舜帝的象征了。流传于九疑山一带的民间传说:“舜帝南巡至此,为民除害,愤斩孽龙,负伤身亡。山民无不悲痛万分,他们决心去找舜帝的陵墓,但一直没有找到。某日,一瑶族后生在山上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陵墓,四周长满绿茵茵的荆竹,便认定是舜帝的陵墓,叩首以后,将自己身上的红腰带系于竹枝作记,然后返家报信,谁知瑶民赶到这里,山上竟有了九座一模一样的陵墓,且都有一条红腰带系在墓旁竹枝上。瑶族后生将一条红腰带解下时,其余的腰带也瞬间不见。后来山中出现了九座一模一样的山峰,令人望而生疑。故事以九疑山的九座山峰同是舜的坟墓,正说明了舜帝与九疑山完全神合。1 \  [3 e5 |3 Y" S0 k0 v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5:02 | 只看该作者
二、大阳溪大庙
: n$ O3 c. _" h& ?' {2 {! ^# u) ]7 c& o4 Q; U' P  J" w

. w- w  i+ l/ e, l8 x0 L7 ]
$ Y5 {0 }/ o1 V( W" F从夏代开始,九疑山祭祀舜帝的活动,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止过。由大禹的望祭到九疑山山门脚的燎祭,又到成定制的大庙祭祀,九疑山香火不断。最早的祭祀大庙始建于夏代。《宁远县志》载:“舜陵在九疑山中,舜庙在大阳溪,盖三代时祀于此,其遗址在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大阳溪”指的是今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村一带。“白鹤观”即现在的白鹤亮翅,该地位于今大阳洞村北望岗寨。望岗寨又名望岗石,相传是舜帝二妃站过的地方,因此又叫做望帝台。1993年在大阳洞村旁牛头山,人们取土制砖,挖出了双孔石制钺。石钺长10厘米,宽5厘米,厚05厘米,为柔石制成。显然不是实用器物,而是祭礼用器。这就进一步证实了远在新石器时代,大阳洞一带就有古人祭祀的活动。
( {+ [: \  ?/ y8 H1 L+ |9 _; i) B  v
舜帝逝世的三分石山峰,周围各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极难通行。因此,祭祀舜帝所建舜庙,不可能建在三分石一带,只能建在交通相对方便的九疑山其他山麓。上古至三代时期,尚未修建驿道,南方的陆路交通非常不方便,主要交通靠水上运输。当时,舜庙只能建在沿河两岸。大阳溪西北流汇入潇水,潇水汇入湘江,湘江入洞庭,进长江。逆水而上,可直达大阳溪。上世纪中期,二十吨的木帆船还可通行大阳溪。可想而知,在古代,大阳溪一带水上交通是极为方便的,当时,舜帝也是沿着这条水路来到九疑山。舜庙建在大阳溪边,有利于祭舜的朝廷官员远道而来,方便各地人员祭祀舜帝。
* u3 x% q: U+ _- T2 H! I% h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5:17 | 只看该作者
三、玉琯岩前陵庙合一
- D3 e3 R/ u+ g" R% H' \
8 L6 D( A/ v* K4 Y1 @ % E5 \1 t: ~2 p; \8 P! w
4 W9 ]( J7 o' x, i# K* j6 b
舜帝是深受人们尊崇的人文始祖,九疑山舜帝陵庙,理所当然会受到朝廷与民间百姓的关注、爱护。秦始皇攻占楚国后,为了取得攻打百越的军事胜利,完成统一大业,开凿了用于运输军需的灵渠。灵渠的开通,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当时的零陵成为交通相对发达和方便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军事战略地位的提高,九疑山逐步成了军事要地,驻扎了军队,重兵把守,时称九疑营。秦始皇为嬴姓,是舜帝的后裔。秦始皇的远祖,曾为舜帝驯养禽兽,因驯兽驾车有功,舜赐姓为嬴。因此秦始皇对舜帝倍加尊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祭虞帝于九疑山。”“云梦”指古时的云梦泽,它包括了洞庭湖地域。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这次巡游记载得非常具体,左丞相李斯陪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由于其幼子胡亥执意跟随,秦始皇就带上了胡亥。秦始皇在望祭九疑山时,对舜帝陵庙的建设肯定同时作出了部署,不然,就没有在玉琯岩兴建舜陵庙的大举动。  ^- U1 ~" }3 |
  p4 Y4 @# S8 y7 q0 r" R
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望祭舜帝的那一年,在九疑山中的玉琯岩前兴建了舜帝陵庙。从此陵庙合一,结束了陵在九疑,庙在大阳溪的历史。9 f6 j- F$ b1 A
9 ~8 B, L% _2 }
陵庙合一,“陵”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具体说,依山为陵,这“山”是三分石,还是玉琯岩小山包,还是指舜源峰?从玉琯岩发掘的舜庙遗址分析,应该是舜源峰。因为所发掘的寝殿、正殿,无论哪个时期的建筑,都是以舜源峰为祭拜方向。当时的建设者采用的是土葬一说。据晋王嘉《拾遗记》载:“当黄帝时,玛瑙至,尧时犹存甘露,舜迁宝于衡山之上。南巡,又迁于零陵之上。舜崩,瓮沦于地下。至秦始皇通汨罗之流为小溪,径从长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秦始皇的九疑营驻军在勘探和规划灵渠水利时,在舜帝陵发掘到当年随葬舜帝的玛瑙瓮。也许是玛瑙瓮的发掘地使他们认准了舜帝陵的具体位置,把舜源峰确定为陵山。至于玉琯岩,据史料分析,当时为何侯居室,山小中空,不可能作为陵山。有人看见玉琯岩旁的舜陵庙遗址,就误认为玉琯岩为陵山,这是现代的坟墓概念误导所致。
4 V" N" Q8 c$ k9 ]* ~
4 _# r+ v9 X  V2 x0 {舜源峰为陵山,为什么舜庙不建在山脚,而要建在远离山脚几百米的九疑峒中,玉琯岩前的汉唐坪呢?秦汉时期,风水学说已经盛行,建庙更要讲究风水。俯瞰九疑峒,峒如金盆,江如玉带,山如围城。站在汉唐坪,可以直接望见九疑江水,以及江对面的层层“朝山”,围沙聚气,水可聚财真是绝妙的风水宝地!建在山脚,只能围在其中,毫无出头之日。传说何侯石屋是接待大禹及大臣们来九疑为舜帝送葬的地方,汉唐坪就是集体祭拜之处。陵庙建在汉唐坪,意义更深一层。: U0 c& R2 d" b3 C* d
+ b* R/ g7 P, H- `# s4 g0 A
/ `" P2 v2 n0 M  S0 M. r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5:39 | 只看该作者
四、汉代扩建陵园" l- i3 G' T- v% e) u

3 k) d: @0 A1 N % y. q9 T) Q$ S: m' g2 T3 G

7 x; f; H6 \! T8 {1 w+ R3 b5 v9 q秦至西汉,九疑山舜庙在当时已是规模最大的祭祀庙宇。这一点,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可以看出来。1972年我国考古界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幅用帛绘制的地图。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早的地图。这两幅地图的主区域,都是深水流域,即现在湖南永州湘江上游的潇水流域,亦即九疑山地区。而潇水中上游流域就是九疑山一带。图中绘有三十三条河流,其中九条标有河的名称,这些河流都画得非常准确,与现在的潇水水系完全一致。在九疑山的南侧画有一处建筑物,建筑物的前面画有九条柱状物,中间画有五个“∧”形屋脊,建筑物旁注“帝舜”二字。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谭其骧教授说:“这座建筑物即舜庙,九条柱状物当系舜庙前的九块石碑。将著名建筑物夸大地画在地图上,这是古今地图惯用的手法,并不足奇。”将建筑物夸大地画在地图上,可见舜庙当时的规模及其影响有多大。汉武帝时期,为对九疑山舜帝陵加强管理,还对行政区划采取了特殊措施。元鼎六年(前111)为使泠道县集中管理好舜帝陵,将泠道县的西南部划出来,单独成立营道县。
$ ~5 M! q' M+ ?9 k7 U3 L) ^0 b; N1 \7 O+ T
玉琯岩遗址现仅挖掘七分之一,目前所揭露的汉代建筑基址仅175平方米,秦汉舜庙规模到底有多大,还有待遗址继续发掘。
, @# F7 g; q: x4 c$ o- Y! z3 p$ ?% b9 X% T( ~9 S$ n
在西汉与东汉之间,王莽曾经大规模地修建过九疑山舜帝陵庙。) V" `( H+ [' r. f) t" o- h
9 O6 [, f4 ]- N2 n; `$ f$ o" R
王莽(前45—23),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他以外戚掌握政权后,为自己称帝大做舆论准备。他宣称自己是舜帝的直系后裔,完全可以有资格成为天子。他在始建国元年(9),采取了一系列大动作,特别是在九疑山舜帝陵上大做文章。他下令在九疑山修建“虞帝园”,即把舜庙的规模扩大,规格提高,以便于皇家祭祀和陵园管理。同时王莽还下令将当时的零陵郡改为“九疑郡”,将九疑山下的泠道县改为泠陵县,将营道县改为九疑亭。泠道县建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辖今宁远县中部和东南部,县治位于九疑山箫韶峰下(今宁远县冷水镇下胡家村)。营道县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辖今宁远县西南部、道县南部、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北部,县治在今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村一带。王莽在九疑山玉琯岩大兴土木,扩大舜帝陵庙的规模,将零陵郡、泠道县、营道县全部改名,客观上扩大了九疑山舜帝陵的影响。0 e2 ?. b3 y7 T# r/ A5 ~# P1 f

6 J  F$ V5 R% P东汉时,光武帝建武元年(25)恢复了零陵郡、泠道县、营道县的名称。光武帝刘秀为汉武帝刘彻的后裔。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在九疑山下的泠道县分设舂陵侯国,封庶子长沙王刘发的儿子刘买为舂陵侯。舂陵国辖今宁远县北部、新田县部分及祁阳金洞一带,治所在今宁远柏家坪镇,舂陵城遗址与舂陵侯墓至今犹存。后来,刘买之孙刘仁认为舂陵这个地方太小,交通不便,请求迁徙到其他地方。元帝初元四年(前45),刘仁获准迁国于南阳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县境)。光武帝刘秀为刘仁之孙,九疑山下的舂陵是他发祥之地,其曾祖父刘熊渠曾作《舜庙怀古》:“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竹路猿啼苦,祠宫蔓草深。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巡狩去不返,烟云愁至今。九疑天一畔,山尽海沉沉。”从怀念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光武帝刘秀一家对九疑山的感情深厚,因而他们对九疑山舜帝陵倍加爱护。从遗址考古分析,东汉时期,舜帝陵庙进行了三次大的维修,经历了三个建筑阶段,从而使舜帝陵庙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 v* n1 q0 {0 T" L
) c% d) C4 V* e
* y; u& K4 ]3 z8 @$ y3 b+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5:59 | 只看该作者
五、唐代重建舜帝陵庙
4 S- h7 \6 j2 H+ ^
. M) w1 _6 v% ]2 e% ]2 H   j" U. J; O- s* B6 P
8 _8 R8 v- ^! T6 O. r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当权者无暇顾及舜帝陵。六朝时虽有几个建筑阶段,但始终没有达到汉代的规模和水平。到了唐代,九疑山舜帝陵已是破败不堪。诗人刘骘在《虞帝庙》一诗中描述舜陵庙“石老碑文古,庭荒蚁穴深”,可见当时情景。" q: O+ \) K( l: o! {/ P% W2 ]

9 A7 g9 I1 l7 w0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元结任道州刺史。在任几年,他每接诏书致祭舜帝,都要爬山涉水来到九疑。因秦汉修建的舜庙,年代久远,庙宇不存,只好在野外祭祀。元结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对舜帝非常崇拜,舜陵在他治内,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具《舜庙状》向朝廷请求,在道州城西的山下立庙祭祀舜帝。元结的《舜庙状》全文如下:! [8 K* e0 P. @7 D: f  X
9 e- @- w# C$ K* K8 ~+ D
谨按地图,舜陵在九疑之山,舜庙在大阳之溪。舜陵古老已失,大阳溪今不知处。秦汉以来,置庙山中,年代寝远,祠宇不存。每有诏书,令州县致祭,奠酹荒野,恭命而已。岂有圣德大业,百王师表,殁于遐方,陵庙皆无?臣谨遵旧制,州西山下,已立庙讫。特乞天恩,许蠲近祀一两家,令岁时拂洒,永为恒式。岂独表圣人至德于万代,实使彰陛下元泽于无穷矣。谨奏录闻。5 q* u* [1 v$ Y1 w; _4 Z. r- n* z
5 V" x8 v& @# R7 Q4 s
元结的主观愿望是要将舜庙迁至州治,既可以免去每年祭舜跋涉九疑的劳苦,又有建庙的政绩。因此他先斩后奏,在道州西山建起了舜庙。上奏章时,明明有墓碑,他却说“古老已失”;“大阳”之名至今还在,他却说“今不知处”。唐代地图上,九疑山中标有舜帝陵庙的位置,他不这样说,皇帝面前是讲不过去的。得到了朝廷的同意,此后一段时间,对舜帝的祭祀活动也改在道州进行。
: b. J3 S( I' k' b5 M& @$ e4 x/ F( P7 V/ |
唐太宗贞观元年,下令:凡天下州县有古帝王陵寝在者,皆加唐字。因此,舜陵所在泠道县更名为唐兴县,后又更名为延唐县(今宁远)。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长沙人胡曾代延唐令,请求朝廷同意,将舜庙复立玉琯岩前。延唐令随即奉诏重修舜陵庙,舜庙恢复原制,朝廷祭舜又回到了九疑。此后,九疑山玉琯岩前,香烟缭绕,钟鼓常鸣。/ z$ }; T! s  {9 D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6:16 | 只看该作者
六、宋太祖重修舜陵庙! I0 ^; c: c: j2 t) V

( R9 t* }+ B! I6 k& M9 z! S
/ R" g% K7 O* N: \% Q' ^) c
9 S; Z% L2 x8 {+ O8 o南方雨水多,空气潮湿,砖木结构的房屋,必须三年一次小修,五年一次中等规模的维修,十年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才能保证房屋正常使用。九疑山中,空气潮湿的现象更为突出,因此舜陵庙中的木制材料容易腐朽,几十年不管理,就会全部倒塌。唐朝末年、五代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无暇顾及九疑山中舜陵庙的管理,加上九疑山瑶民起义,社会动荡,舜陵庙的管理完全瘫痪,舜庙年久失修,几近荒废。* A0 T1 Z. x& `5 T: N5 |" b+ ?

% R/ Y8 N* ^6 ?# C% o9 D, ]% n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宋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上古帝王陵庙的保护与管理。宋太祖建隆年间(960—963),当时的道州刺史、检校太保王继勋奉诏重修九疑山舜帝陵庙。知制诰张澹奉敕撰碑。宋代建隆年间九疑山舜帝陵庙重修是在唐代的基础上扩大重修。宋代第二次大修是在乾德六年(968)。据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残卷,其中载“皇朝乾德二年,荆湖转运史张永锡奏以户口少,其大历县、舂陵场割入延唐县,其延唐县又奉敕改为宁远县。舜庙在县南六十里九疑山,乾德六年敕置”。也就是说,宁远县刚建县第一件大事就是兴建舜帝陵庙。6 m" V/ D1 ^6 q7 M/ A& C
7 J( \; b& S  ?. F( e
据2002年至2004年的九疑山舜帝陵庙遗址四次考古发掘,所露面的宋代遗址看,当时的舜陵庙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舜庙建设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后殿(寝殿)、主殿(正殿)、前殿(献殿)、昭穆殿、配享殿、厢房夹室、亭榭。: O* a) y' k$ y! r$ G* _. W; f2 Y2 j

3 {' v" ?) U" S& B& s! n后殿(寝殿),位于建筑群北端,长248米,宽168米,面积416平方米。大门左右皆设回廊。回廊以灰白胎青黑衣饰“仙鹤云气纹”方砖铺成。砖面轮廓及花纹因长期磨蚀而稍显模糊。后殿左、右翼为完全对称配置的昭穆殿。
+ n( D" E: A+ N% O- A' U
7 t  t. r7 z& R+ F6 x3 n  L. g1 J/ v主殿(正殿),长368米,宽238米,单元建筑面积为876平方米。四周回廊宽度与后殿一致,为160厘米。铺地方砖除后殿前廊所见灰白胎青黑衣饰“仙鹤云气纹”的那种外,同时杂见橙黄素面砖和青灰色素面砖,显系修补所致。殿内立柱40根,距离(中心点到中心点)为400厘米。殿中央过道两旁立柱柱径为100厘米,过道间宽度为400厘米。主殿两侧为“配殿”建筑。
6 G) z4 e, w3 M2 H9 {/ P+ |6 R5 b5 x& P3 ]0 P* X
昭穆殿,比邻轴心大殿如后殿(寝殿)、主殿(正殿)以及前经勘探尚未纳入正式发掘的前殿(献殿)。昭穆殿共六座,即三昭三穆,合乎秦汉以来帝庙营造法则中的七庙之制。
  B) e" S! N" z5 T3 _8 Y; y: ~. Z% P) o$ r7 {4 r1 x
配享殿,比邻昭穆殿,方长88米,面积78平方米,数量与昭穆殿一致。
/ d. d& Y) I7 }2 U0 t2 x4 |2 S! T, e+ d! c2 I0 p
厢房夹室,处于“配享殿”之间,单元厢房内27柱,面积554平方米。" D6 s& ]3 J; d( h: Y
6 Q9 f. e3 Y, w! r, A& ?) a# C, ^, e
亭榭为厢房两侧的小型建筑,面积为4平方米,功用当属焚香亭、省牲房一类,多属南宋时扩建。8 X# L- x( q4 X& g

) A0 D. G+ M, Y唐宋时期的舜陵庙的建筑规模比现在的陵庙规模要大,正殿要大188平方米,寝殿比现在的寝殿要大出165平方米。
9 m( q0 m$ D+ M) b6 F4 p: K' w/ o% w. G7 R/ x2 d1 a
在对舜帝的祭祀上,宋太祖下诏规定,每年春秋两季派官员或以州县地方官代帝王以最高礼节祭祀。在管理上,安置五户为守陵户。
+ K* ^- y/ B9 C; N. n2 j) R  X2 `
南齐时,在舜陵庙旁敕建无为寺(又名报恩寺),以护卫舜庙。宋太平兴国五年,无为寺改名为永福寺,专施护卫舜庙之职。虽然后来永福寺发展为禅寺,但有木鱼却不敢敲打,怕惊扰舜帝朝廷怪罪。由此可见,朝廷对舜陵庙的管理是很有秩序而又非常严格的。
4 c1 J4 t/ [; H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6:48 | 只看该作者
七、明代迁庙于舜源峰下; F" {% A' w4 L; O

6 I7 {/ L, Y: _0 i( J : e9 Y. I; g. U- ~
  E) M( P; ?# Q
南宋以后,朝代更替,经济衰败,处于深山之中的舜陵庙,无官银支持,又无社会捐助,失去了维护和管理的经济来源。由“守陵户”发展起来的“祭户村”,村民们的经济来源已经完全脱离了舜陵庙,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对于陵庙,他们由疏于管理,逐步扩展到不予管理,舜庙渐渐破损荒芜。
* t3 l  ]! |8 I2 @
! p" ?, W6 F& y2 f每当国家走向统一,社会走向安定,经济走向发展,舜帝陵庙就有大规模的建设,就有高级别的祭祀活动,就会香火旺盛,钟鼓常鸣。1368年,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朱元璋,率军征战,推翻了元朝统治,消灭了割据势力,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认为,开国之初,必报人文始祖,改朝易代,必敬上古先帝。他对舜帝倍加推崇。舜帝从一介贫民当上天子,朱元璋也有同样经历,从一介贫民当上皇帝。出身微贱,登上帝位,舜帝是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苍天护佑,礼当敬仰舜帝。他广聚学者在全国考证舜帝陵,确认舜帝陵在九疑山后,派专人前往九疑山,走访查看舜帝陵,绘制九疑地形图,为重修舜帝陵庙作准备。朱元璋的特使不仅绘制了舜帝陵庙图,还将整个九疑山地形绘制出来,带回南京。朱元璋的军师、明朝开国元勋、御史中臣兼太史令刘基(伯温),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大师、预言家和风水先生。相传刘伯温在认真审视九疑山地形图后,认为时过境迁,玉琯岩这地方已经不适合建舜帝庙,根据朱元璋所属天象和地理风水,舜庙应建在陵山舜源峰北面山脚。明太祖特意安排白金二十五两,修建祀庙。( a; N$ U# f9 k, i1 d1 B
- l2 y; ^/ |: g8 C5 K' ?
舜源峰海拔638米,方圆34公顷。近观山峰,山势雄浑,如雄狮踞坐,面北而立;远眺山峰,山势逶迤,如巨龙匍匐,欲腾空而起。登上峰顶,云雾缭绕,莽莽群山,连绵起伏,有如万马奔腾,飞驰而来;雨过天晴,云散雾尽,莽莽群山,又有如众星拱月,历历在目。纵观上下,座座山峰倾向舜源,有如万顷碧波涌向海岸,又犹如混茫中百灵奔赴,应接不暇,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升腾一种浩淼而恢宏的皇家之气。这就是万山朝舜的自然奇观。风水大师把这种风水格局叫做群龙拜首。堪舆学把中国龙脉分为北、中、南三大干龙,其中南干龙,从岷山开始,到达零陵九疑山,转入桂连,一直绵延到东方大海。九疑山是中国南干龙脉的一段,舜源峰是九疑山最精彩的风水格局,你看舜源峰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舜源两旁,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峰前地势宽阔,有着王者之气。舜源峰对面是娥皇峰,左前方是女英峰,二峰犹如二妃含情脉脉依偎在舜源峰旁。朱元璋最后决定,将九疑山舜帝庙由玉琯岩迁至舜源峰下,并委派都城永乐观有威望的风水道士,到九疑山确定舜庙位置。
6 C' C. \' j$ D6 b5 W; j# W! d! B( h- I  b8 k; g5 e8 {
定庙址,必先定陵碑。舜帝陵陵碑,高2米,宽15米,碑题为“帝舜有虞氏之陵”,字型为隶书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据志书载,陵碑为汉代零陵郡守徐俭所立,原立在陵山舜源峰南面。传说,那日将陵碑向舜源峰北面迁移时,四人抬着碑石,踏着石磴一步一步,慢慢挪动,众人簇拥着陵碑缓缓而行。到达舜源峰北面,现立陵碑处,抬碑的四个人感觉碑石突然沉重起来,四人压趴在地。再增添二人,仍然抬不动;再增添二人,八人用尽全力,仍然不动分毫;大家一气之下,十六人一起抬,可就是抬不动。主事官员和在场的民众,连连称奇。大家认为,这是舜帝显灵,暗示陵碑位置在此。朱元璋委派来九疑确定陵庙位置的都城永乐观风水道士,摆下罗盘,观看了周围风水,不觉脱口而出:帝王风水也。陵碑位置就这样定了下来。
1 P0 o$ z, `2 e( H) m: i- C) m% T# t6 h& k
舜陵庙重建后,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派遣翰林编修雷燧,于洪武四年(1371)到九疑山祭舜。其祭文如下:
# }- y6 \" L+ h$ Y# ^
6 Q  w* G5 U0 p; B/ u' i5 M洪武四年,遣国史院编修雷燧致祭,告易代:  H# ?/ N9 \7 g/ S$ @

( {& N2 ?/ `9 N5 A' X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前世,作蒸民主,大德无穷,垂法至今,后人不忘者,以其量同天地故也。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三千余年,观于帝典,大哉圣德,非天者何?虽窃慕于心,奈秉性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谟,万世所法,特遣专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尚其鉴纳焉,尚飨!
) ^7 F0 ~+ z$ a% e' b5 t  Q
: {  u; ]/ h3 ]- W) n6 y% I1 h# P  O朱元璋在祭文中明确写道“考君陵墓在此”、“奠祀修陵”,说明对舜帝陵在何处是进行过考察的,确证后,下诏奠祀修陵。雷燧按照朱元璋的决定,将舜帝陵庙迁到舜源峰下,然后举行祭祀仪式。9 y1 G; D' U( Q7 I! V' s
, {9 f# I1 v' e- X2 n
明洪武年间在舜源峰下所修舜帝陵庙,坐南朝北,规模较汉代小,占地21000平方米,有献殿、正殿、寝殿。正德十六年(1521),永州推官王瑞之重修舜庙正殿,增设香亭三间、仪门三间、左右斋廊各三间。
% I5 o: s) u: m( i/ e2 A! V  z/ m+ _" Q* I! w4 A
明代不仅兴建了舜帝陵庙,而且舜帝陵的祭祀和管理也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据《宁远县志》载:“明代洪武四年(1371),敕以春秋仲月上甲,县令具牲帛致祭。凡遇国家庆典,撰祭文赍香遣官司致祭,牲用太牢。其祭品祭仪俱与文庙同。惟有正献,不用分献,乐章亦缺如也。朱子有《虞庙乐歌》,最渊雅,可以被诸管弦,据为典要矣。”这段文字就是说,明代建立的第四年,朱元璋发布命令,正式规定,每年春季第二个月和秋季的第二个月的上甲日,由县令备齐牲帛祭品到九疑山舜帝陵祭祀。凡是遇到国家庆典,就由朝廷撰写祭文、备齐香火,派遣官员到九疑山祭祀舜帝陵。祭礼用最高礼节,即太牢之礼,也就是牛、猪、羊三牲全备。其他祭品和祭祀礼仪均与文庙祭祀相同。乐曲采用朱熹的《虞庙乐歌》。舜庙的管理,除安置守陵户负责日常管理之外,永福寺从本寺香火收入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日常维修。大的维修由朝廷拨专款,派专人予以建设。% t0 V: ]  C/ j'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7:16 | 只看该作者
八、清代扩建舜帝陵庙5 e3 `& R5 r' x: }$ a

' Y1 U: P$ H3 \8 Y% e7 X6 v
- P/ ^- R! `- s9 A4 R7 J8 x( t
) {! L' C% b6 R# l  \- V历史上所有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到了中原以后,都得借用延续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来建立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以达成中华民族的社会认同。明末农民起义后,吴三桂引来满族入关,建立起清王朝。清初,清朝统治者强迫汉人改穿满人服装,照满人习惯蓄发,两种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满族,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社会发展的水平都无法与汉儒文化相侔。清王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只好向汉儒文化学习,聘请前朝儒学博士入宫教学,启用汉人参与政治。于是,清朝又走了前朝老路,认同了中国的汉儒文化。康乾盛世之所以能实现,其实也是清统治者完全汉化,认同了儒家文化伦理后才能臻此佳境。祭拜上古五帝是清王朝认同汉儒文化的具体表现。从顺治八年(1651)开始,皇帝亲政、平定三藩、平漠北、万寿等朝廷大事都派官员来九疑山祭舜。规定,每年春秋二祭,由地方官代祭,并规定祭银数量为一百五十两以上。舜帝陵庙的维修和管理也都有了固定的经济支持。每当皇帝直接派官员祭舜时,舜帝陵庙都有一次大的整修。有时,朝廷还拨专款予以扩建。为搞好修建工程,皇帝还派遣官员绘制九疑山图。康熙年间,时任宁远县知县的李应期,特别记下了这件事:
$ _& p- z$ l1 z& u' y( I: K1 ~, k* D, O3 l0 |4 D
$ q' X, f( y" ?1 r- m( y
) g# U! _) R; ^
皇帝遣官画九疑山图,歌以记之
( n  J* J1 n) N/ H& r6 @7 D, |. Q1 t# l
(清)李应期. e- y) J' U5 C1 X+ p
' _# f+ N6 b4 e! [. F4 F
/ m6 s6 F9 p5 }9 a9 A' B
& v2 V5 {9 g0 V" b1 N  E
今皇一统靖烽烟,绘图海内名山川。楚南方广属地偏,丹崖矗矗多奇颠。衡山屹屹戴星躔,七十二峰袤相连。虞帝南巡度陌阡,翠华莫返邃龙渊。九疑崇嶐势插天,举头瞩目形相然。玉琯之岩轩且妍,传言王母献诸筵。奚生所得不虚传,蔡邕笔力为铭镌。紫霞高出舜陵前,古木修森石磴悬。悠然如罄俯鸣泉,有台有像三千年。蝌蚪字迹剥石蔫,岩前乳石下垂田。大者华表小者拳,丹青碧绿五色全。神工不能喻其鲜,崖中乳窦左右边。倾斜幻阒绝跻搴,投炬而入见月穿。无为天柱杂缀篇,名人手泽尚未干。玉楼箫韶万寿联,女英娥皇峙集贤。杞桂二林相后先,石楼石城势危颠。朱明日照舜源漩,龙岩临水卦峰坚。白马二峰自并肩,五臣笔架金印圆。鳌头淹口为邑颧,九峰之胜过龙眠。画中莫尽山水缘,即此图名山气宣。上陈睿览见飞仙,宸游即在御榻前。何事蓬莱把云,车书之同不异焉。
$ I# |/ a* `5 q: _3 ]  _! q1 ^8 x; m0 E' X$ r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雍正二年(1724),九疑山舜帝陵进行过修葺。现将清雍正二年永州郡守刘章所写《重修虞庙碑记》摘录如下:% J2 _2 s* T0 {) J1 X

6 c2 X0 G: l. \/ o2 ]( I6 |  章于庚子岁奉命参藩楚南,于永州为属郡。阅志乘,得识有虞氏陵寝在宁远城南六十里九疑山。岭高林茂,路径崎岖,仆夫有况瘁之虞,车马有尘涉之苦,以故逡巡岁月,未克即遂瞻仰之怀。
6 y" c6 A( e! m, {0 r3 e
% i0 Z; O% ]  W我皇上御极之二年,政成化洽,迈越千古,特从圣祖仁皇帝配享天地大典,爰遣大中丞今升少司马杨公汝谷致祭于帝舜有虞氏之陵。章叨陪祭,得睹御颁香币鸿文诰祝,殷然仰见圣天子,有如在之诚,昭同日月。又见古帝王之庙貌尊严,巍焕轶常。猗欤休哉!与斯祭者,荣幸何已!瞻对之下,又惜其建制之未周:殿庭而外,止存一亭一栋乔木数株而已;初虽置备,或有缺略,而兴废亦因乎时。考自有明洪武四年鼎新以来,距今四百载,岁月既深,兴修未及,其颓废也固宜。章趋承目睹,抚膺生感,愿捐己俸廓之。随呈制宪杨公宗仁、抚宪魏公廷珍,均荷奖允。于是庀材鸠工,委巡员吴国栋董其事。设头门三楹,省牲亭一栋,两旁立朝房各三间;正殿增瓦补葺窗棂;周围筑墙三十四丈。斯岂章之博名而为此哉?不过官斯土者尽其力之所为,以不负九重任使之意云尔!至有虞氏绍尧致治,立隆千古,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书传所载详矣,章何庸赘辞!5 _! g  |6 `" c8 ^! J

- R7 G+ l; w$ _( n' q! K# n: H是役也,始于雍正二年十月,落成于十一月。巡员吴国栋请为文记其事,以俟后之君子嗣而葺之,庶几悠远而不复致有倾圮云尔!( q1 o% `( i: R$ M  \

6 z/ `/ h& m& g7 D' L; _. E清乾隆年间,朝廷拨巨款进一步加以扩建,使舜帝陵庙规模更为宏伟。扩建后的陵庙规模为正殿三楹、后殿一楹、龙亭一座、拜亭一座、东西朝房各三间、大门一楹、两旁碑亭各一座。扩建后的舜帝陵庙,大小建筑依山势而建,自北向南,层层登高,与陵山连为一体。陵庙内,大鼎耸立,鼎可函牛,百人难移。两株槠树,并列殿前,树干粗大,六人难以围抱,被誉为守殿将军。十五棵大有四围的香杉,给大庙增添了古朴的气氛。山腰的红枫、山脚的翠柏与粗大的古槠和香杉将舜陵庙笼罩,陵庙更为庄严肃穆。; \1 P" G# a+ U, O2 R7 T& t
3 c' y, k1 F' A4 M; F
清代对于舜陵庙的管理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制度。一是依前例安置守陵户作日常管理人员。二是安排九疑峒永福寺公田予守陵户耕种,保证守陵户的经济来源。三是保护舜陵周围环境。现立于舜帝陵碑廊内的奉宪禁采碑就是为保护舜陵风貌,对九疑山及其周围“永远封禁”的上宪谕,足以证明舜帝陵管理对舜陵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奉宪禁采碑,通高215米,宽116米,阴刻,直榜楷书二十三行。刻于清同治三年(1864)。碑文内容特录如下:
( S! L; V8 e% ~8 Y$ j! x" C! z2 W5 o  ^! v, [0 L) N
7 A9 V% a! @; n: R+ }
6 Z* x6 D/ z6 x# h9 U% Y+ [! i
奉宪禁采
! l. N) r6 Z$ }! r" e/ J+ |. x- c1 I* I
* G9 H$ H- j8 b& R' X2 J

1 C; |+ G! _7 X- T' k5 e& W/ N8 R钦加清军府衔、永州府宁远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五次王,为严行封禁、永杜弊端事案。奉前升藩宪札,据宁远县附生李象鼎、贡生邓象生呈请于西江源开矿一案,禀批发,奉府宪杨委道州知州江,会同本县,前诣该处查勘明确。又奉抚宪札,委补用直隶州丁,赴县会勘。训导乐显钰、黄拔萃、文生王绩熙呈请封禁情形,均经先后会勘绘图贴说,禀复在案。2 m* U3 n. a$ x5 U- G+ l5 S: L& t: Q

9 t% K' q3 b8 U. c8 N7 g% y3 j兹奉守宪张札,准藩宪咨禀,奉阁督部堂官批,查西江源地方既据委员勘明,开采矿砂有碍虞陵,且历年以来叠酿巨案,现值有事之秋,自应严行封禁,以靖地方。仰南布政司会同按察司,迅即出示封禁,并移该道督饬地方官严密巡查,不准偷挖为要。又奉藩宪石札,开奉抚部院恽批,据禀已悉西江源开采既于地方不便,自不可不慎之于始,应照所议,仍行封禁。仰布政司查核饬遵各等,因奉此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合邑士庶及该处团保瑶总人等知悉。5 l" r, V" O% _' V/ F' ?
- X) g, w' C# _
现据李象鼎等禀请开矿之西江源,即癞子山地界,为九疑来脉,一经开采,于虞陵、民生均大有妨碍。况李象鼎等系桂阳州籍,原非宁邑生员,胆敢欺朦罔利,业经本县申饬。兹既奉大宪札示封禁,亟应严行查禁,以靖地方。该民瑶人等均不得夥串私开窃挖,自干法纪。仍令该处团保瑶总随时严密巡查,如有外来奸匪三五成群,入山偷挖,许即捉获送案,或据实指禀,以凭严拿治罪。如敢故违徇隐,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一并拘案究办,决不姑宽。再,癞子山地界宽广,除西江源外,别名甚多,与九疑山一带均为虞陵重地,灵爽式凭之处,且系历来例封禁山,载在志乘。无论有无矿砂,一概严行永远封禁,以杜奸宄而弭弊端。各宜凛遵毋违。$ w. k, ?$ ~& Z/ S
& ?6 @- s& o% o6 o7 w3 \- c0 P
特示。
% ?# |  |$ l- W1 S
: {, |) V, ]  N+ |, M0 C同治三年甲子岁夏月谷旦立4 X) g$ G1 H  x$ i

# d; a* T. q" r& @ 此碑系知县王光斗所写。其禁采之令与百年前的陈宏谋《虞陵纪要序》、叶于梅《虞陵纪要》及江肇成《禁开九疑矿产记》、杨翰《虞陵纪要后记序》、王光斗《虞陵纪要后记》中所记录的禁令一脉相传,大体相同。碑文中所提杨、江、丁、恽四人分别是:永州知府杨翰、道州知州江肇成、补用知州丁兰征、湖南巡抚恽世临。四是减免舜陵周围百姓负担。现存路亭村王氏宗祠内的奉宪禁革碑就是例证,特录如下:
7 r# e$ D- z- p% L2 U, e  B+ R' d  M' S* l7 P" ~# f" {6 M
* Q. Y7 S/ ^0 l! V9 H

7 u9 p. l& Y' \9 t+ Y奉宪禁革: w2 [0 I" w0 b% t+ \0 f

, C3 g' D5 R/ G( Y
4 C% e6 h9 k. z5 v/ m7 u1 x* N
. q, ^2 s5 K" I' O) \. x1 c- H特授湖南永州宁远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十次吴,为查案准给事,缘据县民王道宜,以恳恩赏照永免差役等情,具禀前来。词称:伊户居近虞陵,每遇钦差按临,苦累不堪。业经乾隆十五年奉上宪,禁革一切人夫、猪羊、什物、生兽并陆路塘坊、公馆以及竹木、柴炭、豆麻、灰草等件,毫不累民,案碑可据。又称:县至虞陵,程途仅五十里许,应即直到九疑,何在伊户经过,勒民备办中膳,累害难休?为此,禀请赏照,以杜后累。$ o5 }0 T# O8 ^1 d! F- l% R0 O$ P

0 ^* G( @+ Z6 y. k/ U. U; ?本县查案稽碑,原经县民从前赴上宪控准,一切累及民间等项早已禁革,永不累民,勒碑杜后,兹称独累尔户,应准赏照。自后若遇钦差大祭,以及春秋祭典准饬差在九疑办理,其一切人夫、猪羊、什物等项,仍照前碑禁革,与尔户无涉。倘有属县差役违禁滋扰,任听禀究。+ @' K9 O' J5 M3 {
. [' |& L5 I$ m% h) ~3 v
此照
) s4 Q6 Y8 e% ?5 `# n2 v0 f) D# j5 Y, u/ D: J
嘉庆四年九月3 V' P- S! G/ Y' m! P; {
/ m+ S: K; v2 u% e7 U% p0 h+ d
从碑文内容可知,清乾隆十五年(1750)朝廷就已下命令,严禁祭舜累民。规定得非常具体,大到陆路塘坊公馆,小到豆麻灰草,都不要百姓负担,“毫不累民”。嘉庆四年(1799)县令吴绳祖重立禁碑。# R% G4 W9 c" L% \4 [; E4 O5 V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27:38 | 只看该作者
九、抢修舜帝陵 凝聚众人心% t1 N5 o5 Y) G& Y/ t. I( T
# ]- |. B1 Y6 Z. }
) @: B& l* Y$ I

0 x$ |: _- N  B* y/ H' G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国家贫弱,九疑山舜陵庙无力管理,加之民国时期战乱不断,陵庙已无专人看守,年久失修,逐年荒废。民国二十四年(1935),舜庙正殿遭到焚毁。直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湖南省国民政府才拨款三万元法币修复舜庙正殿,但限于当时财力,未按原样整修,仅为一般屋宇,其规模只是原正殿的一半。; L* ]  x" s9 m
. k( ]7 I9 _+ M  I/ ?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舜陵庙被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未设管理机构,也未派专人管理,其厢房由九疑完小使用。1962年,拜殿被一乞丐烤火取暖烧毁。其后,寝殿、碑亭相继坍塌。1974年,农业学大寨活动,围墙及西厢房被拆毁修猪场,大部分祭碑陆续被村民搬走建房基或修电站。# W& ?6 x) e) u! ]& J% A( |) W: y
( n1 X' e" p" O7 h8 v+ C0 d6 Y
改革开放后,舜陵庙越来越受到重视。1983年舜陵庙被重新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县文化局派文化辅导员负责管理。同年修缮照壁,并立保护标志碑。
/ ~  B' g8 J( ~# N9 \; n# i( a! r" Z, G  G6 f. A
80年代,香港旅行团来九疑山祭祀舜帝,看见残败不堪的殿宇和裸露风化的陵碑,忍不住扑在陵碑上痛哭起来,并大声呼吁:我们住的是高楼大厦,可是,我们的祖宗却在这里日晒雨淋……在场的人都受感动。1989年,省里直接拨款修复了寝殿,从此,汉代的陵碑不再日晒雨淋。
1 [2 P( C# |* V3 O0 P: l" u$ W) C. ~
1992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将军给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熊清泉写信,提出修复舜帝陵,同年六月他在办公室亲自听取了关于舜帝陵的汇报且并当场题词:“保护历史文物,开发九疑山。”他将题词交给当时参加汇报且负责抢修舜帝陵的同志时,再三嘱咐要认真修复舜帝陵,光大炎黄文化。这年六月,原零陵地委书记秦光荣同志组织成立了地区抢修舜帝陵领导小组,宁远县组建了专门的抢修班子。湖南省人民政府将舜帝陵列为全省首批重点抢修文物,湖南省文物局组织全省专家作施工设计,并报国家审批。
+ g! l! ]( S) i! `  h
) V5 \! y, K) _- c4 ~1992年10月7日上午,于北京东方饭店一楼会议厅,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了“抢修舜帝陵设计方案”专家审议会议。会上,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于倬云,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怀英,国家文物局专家晋宏逵、李培松、刘晓禾等人,针对抢修方案,肯定了整体设计,并对个别细节提出了修改建议。) w' Z0 \6 |5 {
0 D3 I( ~. `0 l8 D
舜帝陵建设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为文物抢修工程,恢复明清时期舜帝陵风貌;第二期工程为舜陵扩建工程,扩建舜帝陵广场及修建部分配套设施;第三期工程,建设舜帝陵园,将舜帝陵建设成为集祭舜、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园。  m: X* a( h/ p% |8 V
9 X: s2 \$ q7 P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3年3月25日,举行了抢修舜帝陵开工典礼,正殿破土动工。当时,国家对于文物工作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舜帝陵庙已经面临房倒屋塌,即将毁灭的危险,所以题为“抢修”。为了保护舜陵庙200米范围内原有风貌,拆迁了乡政府机关房屋和九疑山乡中学,搬迁了占用午门、厢房办校的九疑山学院,拆迁了53户民居,新建一条民族商业街。1997年正殿修缮竣工。2000年2月,午门、拜殿、厢房、神道、碑廊、金水桥、山门诸建筑修缮完工。全部工程分别由长沙工程兵学院工程队、长沙市华侨建筑工程公司、永州市建筑总公司、宁远县建筑公司、宁远县九疑建筑公司、桐山建筑公司等工程队承担。材料取自全国各地。如大木料取自四川,大石料取自浙江、福建和湖南南岳、万城,琉璃件取自福建、广东。铜钟取自温州。建筑面积达10840平方米,建筑费用一千多万元。至此,舜帝陵完全恢复了明清时期风貌。( E! z' C, z( ?- u, H' ]0 B# A
. l. r9 U$ H( t$ c/ L$ p. L
在抢修舜帝陵庙期间,共收到社会各界、港、澳、台及海外侨胞700多万元捐款。国内外名人、美术家、书法家闻讯后,纷纷寄来书法美术作品,支持抢修舜帝陵,共收到捐赠作品600余幅。7 e9 n4 R$ A, N5 m# N. ?$ K
. N+ Q( v# a$ @0 O' O- m
2003年增建钟楼和鼓楼。( ~; u* J+ X2 i! J7 w/ q9 S, V

! m: E  q/ g# Y1 m7 l4 @. S+ Y5 @2005年初舜帝陵扩建工程开工,扩建了舜帝陵广场、山门、厢房、玉带桥、连廊、角楼等单体建筑21个。扩建工程建筑费用近3000万。全部费用由湖南省九疑山舜帝陵基金会负责募集。( O4 p) J; A. D* Z9 ^
7 H& {7 {% p9 W  F
湖南省九疑山舜帝陵基金会于2004年9月17日在长沙成立。基金会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道德风尚,弘扬舜德,传承文明,联谊舜裔,振兴中华。基金会主要是加强与海内外华人中的友好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联系,为保护、整修、建设、管理好舜帝陵筹措基金;加强对舜帝和舜帝陵的宣传,开展舜文化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拓展舜文化的宣传、旅游服务事业;统一管理舜帝陵建设基金;管理和监督舜帝陵建设规划的实施;奖励舜帝陵建设和舜文化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主席陈守仁当选为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湖南省政协主席王克英当选为该基金会理事长。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共25人,谭政为基金会秘书长。基金会成立后,进一步规划了舜帝陵的建设,制定了《湖南省九疑山舜帝陵基金会捐赠褒扬办法》,多方开展募捐活动,为舜帝陵建设广泛募集资金。在短时间内,基金会为舜帝陵扩建工程筹措了建设经费近三千多万元,使舜帝陵扩建工程在半年内顺利完成。
) K3 s/ Z+ J+ g( O: B( y, X$ G& b9 u5 f. J: n
扩建工程完成后,舜帝陵庙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占地661公顷,共分四个部分:由北向南,第一部分为仪门、神道、金水桥及祭祀广场,占地261公顷,其中现有广场为3公顷;第二部分为祭祀大庙,占地3公顷;第三部分为陵山,占地34公顷;第四部分为古舜庙遗址,占地3公顷。祭祀广场和舜庙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为建设舜帝陵,共投入资金六千多万元,其中个人和单位捐款达四千多万。为了维护和管理舜帝陵,1994年9月,宁远县组建了九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九疑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予以行政管理。成立了舜帝陵管理所具体负责舜帝陵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现在,走进舜帝陵,放眼望去,陵山庙宇浑然一体,古树碑刻相映成趣,角楼长廊曲径通幽,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舜帝陵重新展现了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雄姿。, w! r9 V+ ]! M3 X& ]

" X5 n: l8 e& w& {+ k
/ ?" p9 j+ \6 w0 ]/ _
* \% r' q7 F  X) b (《九疑山舜帝陵》,方志出版社,2008年)
0 {% K0 H9 m/ p0 C1 O. }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20 22: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