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Y8 N* ^6 ?# C% o9 D, ]% n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宋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上古帝王陵庙的保护与管理。宋太祖建隆年间(960—963),当时的道州刺史、检校太保王继勋奉诏重修九疑山舜帝陵庙。知制诰张澹奉敕撰碑。宋代建隆年间九疑山舜帝陵庙重修是在唐代的基础上扩大重修。宋代第二次大修是在乾德六年(968)。据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残卷,其中载“皇朝乾德二年,荆湖转运史张永锡奏以户口少,其大历县、舂陵场割入延唐县,其延唐县又奉敕改为宁远县。舜庙在县南六十里九疑山,乾德六年敕置”。也就是说,宁远县刚建县第一件大事就是兴建舜帝陵庙。6 m" V/ D1 ^6 q7 M/ A& C
7 J( \; b& S ?. F( e
据2002年至2004年的九疑山舜帝陵庙遗址四次考古发掘,所露面的宋代遗址看,当时的舜陵庙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舜庙建设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后殿(寝殿)、主殿(正殿)、前殿(献殿)、昭穆殿、配享殿、厢房夹室、亭榭。: O* a) y' k$ y! r$ G* _. W; f2 Y2 j
3 {' v" ?) U" S& B& s! n后殿(寝殿),位于建筑群北端,长248米,宽168米,面积416平方米。大门左右皆设回廊。回廊以灰白胎青黑衣饰“仙鹤云气纹”方砖铺成。砖面轮廓及花纹因长期磨蚀而稍显模糊。后殿左、右翼为完全对称配置的昭穆殿。 + n( D" E: A+ N% O- A' U 7 t t. r7 z& R+ F6 x3 n L. g1 J/ v主殿(正殿),长368米,宽238米,单元建筑面积为876平方米。四周回廊宽度与后殿一致,为160厘米。铺地方砖除后殿前廊所见灰白胎青黑衣饰“仙鹤云气纹”的那种外,同时杂见橙黄素面砖和青灰色素面砖,显系修补所致。殿内立柱40根,距离(中心点到中心点)为400厘米。殿中央过道两旁立柱柱径为100厘米,过道间宽度为400厘米。主殿两侧为“配殿”建筑。 6 G) z4 e, w3 M2 H9 {/ P+ |6 R5 b5 x& P3 ]0 P* X
昭穆殿,比邻轴心大殿如后殿(寝殿)、主殿(正殿)以及前经勘探尚未纳入正式发掘的前殿(献殿)。昭穆殿共六座,即三昭三穆,合乎秦汉以来帝庙营造法则中的七庙之制。 B) e" S! N" z5 T3 _8 Y; y: ~. Z% P) o$ r7 {4 r1 x
配享殿,比邻昭穆殿,方长88米,面积78平方米,数量与昭穆殿一致。 / d. d& Y) I7 }2 U0 t2 x4 |2 S! T, e+ d! c2 I0 p
厢房夹室,处于“配享殿”之间,单元厢房内27柱,面积554平方米。" D6 s& ]3 J; d( h: Y
6 Q9 f. e3 Y, w! r, A& ?) a# C, ^, e
亭榭为厢房两侧的小型建筑,面积为4平方米,功用当属焚香亭、省牲房一类,多属南宋时扩建。8 X# L- x( q4 X& g
) A0 D. G+ M, Y唐宋时期的舜陵庙的建筑规模比现在的陵庙规模要大,正殿要大188平方米,寝殿比现在的寝殿要大出165平方米。 9 m( q0 m$ D+ M) b6 F4 p: K' w/ o% w. G7 R/ x2 d1 a
在对舜帝的祭祀上,宋太祖下诏规定,每年春秋两季派官员或以州县地方官代帝王以最高礼节祭祀。在管理上,安置五户为守陵户。 + K* ^- y/ B9 C; N. n2 j) R X2 `
南齐时,在舜陵庙旁敕建无为寺(又名报恩寺),以护卫舜庙。宋太平兴国五年,无为寺改名为永福寺,专施护卫舜庙之职。虽然后来永福寺发展为禅寺,但有木鱼却不敢敲打,怕惊扰舜帝朝廷怪罪。由此可见,朝廷对舜陵庙的管理是很有秩序而又非常严格的。 4 c1 J4 t/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