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0-11-6 22:35 编辑 8 N- m) H) ^5 j! ]
9 @ O2 ~8 L6 \2 E0 j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人口的繁衍、时空跨度特大,人口的流动迁徙要说得很清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姚姓受姓于上古时期,历时四千余年,自夏朝建立起,当时的统治者就对舜的后裔姚姓施加打击压制,迫使他们背井离乡辐射状地向四处逃亡,延绵四千余年的兴衰荣辱和聚合分离、繁衍迁徙,现在不仅遍及全国各地,且飘洋过海,旅居欧、美、澳、亚、非、拉也为数不少。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姚姓人口已逾420万,如果将由姚姓衍生出来的诸多姓氏的姚舜后裔全算进去,将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要追踪姚姓几千年来的迁徙情况确非易事。现仅就我们能搜集到的萍乡姚姓各支族谱,据各支族谱的记载,综合整理,将氏族的迁徒情况作挂一漏万的陈述,只能是管中窥豹之见。1 p3 t* ]: X' v& _
第三十四代妫满,周时封于陈.陈都宛丘(今之河南陈州)是为宛邺派之祖。
" j* D' Y6 C0 W第四十五代完,完为陈大夫,因故逃到齐国,任齐国的工正(已见前述,不赘)是为临淄派之始祖。" \- ?2 J8 J- C# |; L
第六十七代渊,因父延年坐罪自刎而死,渊逃吴兴改姓妫,卜居云溪之崖.其子微以下为吴兴派。
/ Z( b+ A7 Y% V3 E第六十九代平,汉冀州刺史,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
~' c8 v" i" R" i6 X第七十四代敷,东汉时武骑常侍,居兴武康,是为吴兴分武康派。2 ^1 T% E$ c: n8 h
第七十六代逢,字得仁,官获羌校尉,为赤亭羌人之祖。
% p0 K4 |4 t4 S3 k' G3 _第八十五代纲,仕北魏,徙家河南陕州,是为武康分陕州派之祖。" p9 t6 Q. ^, s
第八十六代增坦,官隋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北绛郡公,为武康派。" ]8 w$ F( t4 e* g1 |, { i# t/ c) \
第八十六代宣业,纲之子,南朝梁之征东大将军,屡建奇功,封吴兴郡公,陕州派。2 g+ X) n+ p# f6 |
第九十一代孝孙.官关壶令,为宣业五世孙,其子孙皆为陕州派,彝、异、奕、安、冯、算等之后人皆为陕州派。0 n+ u# r0 L- k5 Q% V7 [' j
第九十一代昌洹、昌沛、昌源、昌润、昌济皆属增坦武康派。
* t: V- S' y2 N第九十一代竹表,是为增坦武康派之光州分派。3 Z4 h2 ^0 d7 F3 ^7 `! c
第九十四代伸,原名仲,因雷同而易为伸,官博士,避乱始家会稽子孙为会稽分派。
2 \9 M: S# L# A$ W第九十五代登、助、昂为会稽派。. [) X: ^7 j8 Z8 a8 b6 m, ~
雍述、雍绍为崇德分派
( M. l$ a- h( a1 V8 C% U2 c4 {九十五代正雅,由高安迁安成桃溪,是为萍乡南坑姚姓之始祖。
1 s; o6 n! ~& O第九十六代松,迁会稽山阴令,其子孙是为山阴派。. u! A. V& I8 \, y
添明,迁莆福韶溪,其子孙为韶溪派。 % ~1 y% q+ ^9 U5 }6 |5 h* d- U
泷,迁鄢城县,其子孙即为鄢城派。
" v* {) @6 j0 T: s1 \) u添授,为增坦名下慈溪派。
( D& m$ n$ _* r- T# Q第九十七代文彬,为莆田霓坡派。
4 y7 n3 M" u1 o w7 H5 Z& C0 `+ ^文琰,徙居潮州,是为潮州派。 ; j3 q: I4 ]% A" _/ ^' B4 s
第一百零一代利仁,为福建泉州永春派。
# R! w- h+ O* t- ^/ D/ y7 \7 z第一百零二代朝圭,徙闽中漳州,其子孙即为漳州派。 ; _- N/ g) c- `9 N; r0 R
第一百零四代榘,宋参军,徙中沁,其子孙是为中沁派。 8 X5 U% L; e7 v& M3 ^
楶,家于潮阳,其子孙为潮阳派。 5 \7 ]8 l0 | R+ `+ c
棻,徙居湖南常德府。 8 x. m! S) n G/ X/ ~5 ?: }: A" S
第一百零八代隆莆,元时为吉州仓使,致仕流寓于安成城东(安成即今之吉安)。 9 U7 {" j9 |) c" R H' r' v
第一百一十四代嘉继,为隆莆六世孙清初迁入萍乡湘东,为萍乡湘东姚家洲姚姓之始祖。4 O2 k& z& g* E: f
史海翰浩,夕月如烟,四千余年姚姓之迁移,即使是洋洋数十万言之巨著也未必能叙述清楚,也是我们力所难及的,以上,仅仅是查阅了萍乡几处姚姓家族支谱,从中觅到微不足道的一丝踪迹,况且,明代以前,各支谱多有雷同,有相互转抄之痕迹,错讹之处亦在所难免,尤其世代之遗漏是显而易见的。如:南北朝为公元420一589,历时169年只见8 5—87三代人,宋为公元960—1 279年,历时3 l 9年,只见99—1 04六代人:此中遗漏是明显肯定的,但手头的资料和学识都无法予以补正,所以上述的世代也不敢言确切,这是目下无法弥补的一大憾事。/ O! M/ v" X& o: V( c
尤其遗憾的是,我们本支的祖先也一时无法追根到底,只是族中人有摘抄自原谱的非常简单的几代谱系:永韬传生尚琏、尚琏传生成汉、成汉传生日治、日治传生甫连、甫连传生君弼、君德、君相,再往水韬之前就一无所知了,我们里善的始祖君德公有弟兄三人,君弼君相迁往何可处亦不得而知,我们推想,我们里善本支,应该会与萍乡的某支姚姓有着非常亲近的关系萍乡的姚姓,多由吉安迁入,且迁入年代在明未清初,深信终有一日族中将有人能追根究底到非常明白,现将我们现在所知的萍乡姚姓情况略述如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