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52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帝传说(节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3 02: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舜帝传说(节选)
化建华整理
象棋的由来
很久以前,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象,在舜登上帝位以后,在父母帮忙求情下,舜封他做了诸侯,到三苗南边的有鼻(今湖南九嶷山)去建设边防。象经过舜帝的教化开导,到任后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善事。
有一天象忙完公务以后,清闲下来,就去附近的山上去散步。当他走到一个山洞时,看见山洞中有两个老头在下棋,于是便好奇地走过去观看。棋盘上画满了方格,摆满了棋子,中间还有界河。两个老头各坐一边,聚精会神,像将军一样,指挥着自己的棋子轮番进攻,或进或退,或攻或守,你吃我一个,我吃你一个,难解难分,不相上下,结果是有输有赢。但不管输赢胜负,两个老头都不在乎。输了仰天一笑,摆齐棋子,从头再来。象觉得挺有意思,每天忙完公务,就来到这个山洞看两个老头下棋。时间长了,两个老头也知道了象的身份,便告诉象说:“这是奕棋。我们两个原来是带兵打仗的将军,现在年纪大了,不能领兵打仗了,便在这里下棋玩。你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就教你下棋,你要为舜帝效力,我们还可以教你武功和带兵打仗的道理。”
象于是就拜师学艺。从此,象认真地向两个老头学习棋艺。几年过去了,象不仅棋艺精通,而且还练就一身好武功。并且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他的父母和兄长舜帝,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后来象每当忙完公务,就教当地老百姓下棋。后来会下棋的人越来越多,棋艺也越来越讲究,规则也越来越严格,流传也就越来越广泛,人们就把这种奕棋,用象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象棋”。
象棋经过4000多年漫长岁月的变迁,棋法由粗到精,由简到繁,成为中国的四大艺术珍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关于象棋的起源,从近年来的文物出土,历史文献和千古传说,象棋就产生在中国。

, c: f0 L% V- u. _; e( N: k) O. K2 C0 X$ K

. ~' }5 q* ?! M: v&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6:24 | 只看该作者
帝舜设计葬尧王
6 ?; ?$ V) L1 K" m! H; c2 A8 H4 P& @! v) N0 f& S% Q+ x9 z

* Q( p+ x- l& C+ P) a7 Z4 _+ A" C$ a7 V0 I; h- O. u$ j$ s
很久以前,濮阳鄄城地就有一座尧王墓。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尧王坟墓八百座,唯有真身在鄄城。”说起这鄄城的尧王墓,既不是名山大川,更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而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贤”之首的尧王,为什么要埋葬在这里呢?还有一段故事咧。
: x8 Z! ~( ^& U6 `/ P; h
$ X! G$ y) U9 p, I3 G3 }% _6 X$ E: X  W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的尧王,姓伊祁,名放勋,是轩辕黄帝的五世孙,父帝喾,母庆都氏。尧王天资聪敏,明察秋毫,对人态度温和,仪表堂堂,处事公正无私,品质高尚,生活勤俭节约,富贵而不淫,有功而不骄,做事兢兢业业,以体恤天下民情为己任,以“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治国准则,弘扬和顺美德,敦睦九族,亲近百官,团结诸侯,在位期间,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 H" j( r7 y3 ]
" p" q) A/ b$ v: x* Y尧王到了晚年,想找一个贤明的人继承王位,以便把辛辛苦苦治理几十年的清平盛世保持下来。找谁做自己的接班人呢?有人提议让他的儿子丹朱继承王位,尧王不同意,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儿子,缺德无才,荒淫傲慢,难担此大任。身边的大臣,不是年老体弱,就是威信不高。他思前想后,决定还是亲自到基层去访贤。
' u* D! j* t9 S; e
. Q9 S! q- ^: F1 B0 E* X& K4 y尧王首先访到了隐士许由,请他出山继承帝位,而许由却坚辞不受,并认为尧王的话有损于他的高尚品质,玷污了他的耳目,遂后隐居深山山洞之中,永不出山。尧王觉得得不到许由的理解,非常伤心,但并没有放弃访贤的念头。
7 \9 r$ a7 Q$ ]+ S3 E4 r8 G2 Z* g' D
4 f" V# `( w. o正当尧王为访贤为难的时候,他的手下群臣四岳、十二牧、九官二十二人纷纷进言,举贤荐能。一致推举说:“黄帝九世孙姚舜,生于姚墟(今濮阳县徐镇集),孝贤友善,他掌管的部落在历山(今濮阳县岗上)一带,舜有德有才,很受大伙拥戴,可以让他继位。”尧王听后非常高兴,便化装成普通老百姓,亲往历山一带访察舜。后世的帝王微服私访就是从此效法的。; Y" p1 t3 `5 {1 f1 v; \8 D; a$ _- v
2 K, w" r9 n- }' y" s7 p- r0 p
有一天傍晚,尧王来到了历山(今濮阳县岗上)。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尧王就躲到了一棵大树底下避雨,谁知道这大雨下起来没完没了,这下尧王可犯了愁。正在这时,从历山上下来一个年轻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一见树下这位老人被大雨浇得像落汤鸡,十分可怜,便问道:“老人家,天这么晚了,又下着雨,你怎么一个人呆在这里呀?”说着话就把自己的斗笠和蓑衣让给了尧王。尧王并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只是含含糊糊地说:“我想找个人,没想到天下起大雨来老是不停。”年轻人说:“天已经黑了,您先和我到前面的庵屋休息一夜吧,等明天雨停了再去找人。”尧王看了看满路泥泞,天色已晚,雨又下不停,叹口气说:“也只好麻烦你了。”年轻人见尧王年纪已大,走路困难,就说:“老人家,来,我背着您走吧。”尧王不忍,连忙说:“不行,不行!不能劳累你。”年轻人说:“这没啥,您岁数大了,我年轻力壮的,帮您是应该的。”说着,背起尧王就走了。
- ]2 G' H. D- T+ `6 c# i
! P. y; a) u8 I' i, O" I  k庵屋里没锅没灶,年轻人拿出自己的干粮让尧王吃。两个人说话很对脾气,就天南地北的拉了大半夜。这一拉呱,尧王看出来,这个年轻人不仅诚实善良,而且很有本事。他用的陶罐陶碗,不光样子好,花纹美,而且全是他自己烧制的。就是说起天下大事,治洪水,种庄稼,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他趁着拉呱的热乎劲,就打听起姚舜的事来:“听说你们这里有个叫舜的人,带领大伙治洪水,打野兽,勤劳勇敢,还尊老爱幼,大家都很拥护他,是真的吗?”年轻人先是一愣,接着漫不经心地说:“其实他也没有多大本事,既然大家推他当首领,他为大伙办点事是应该的。”尧王听了有点不大高兴,加上一路劳顿,又有点话不对路,两个人就歇息了。
# ]' I  u$ w2 M  B; b9 P4 i9 F9 P2 Z
第二天一大早,雨过天晴,尧王对年轻人说:“小伙子,帮人帮到底,你就领我去见见那个叫舜的人吧?”年轻人迷惑不解地问道:“老人家,您又不认识他,找他干什么呢?”尧王只好说:“我是尧王,找舜有大事情。”年轻人恭恭敬敬地说:“不知尧王到此,多有慢待,请您见谅。实不敢相瞒,我就是舜,您有什么事就请吩咐吧!”尧王听了非常高兴,心想:他身为部落首领,还亲自耕种渔猎,怪不得大伙都尊重他呢!看来没有白来一趟,选这样的人做接班人,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尧王便实话实说:“如今我岁数已经大了,想把王位传给你。”舜听了以后,非常惊讶,连忙推辞说:“不行,不行,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做王,再说我也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尧王说:“治理天下的本事谁也不是天生下来就有的,做不做王也不是由你决定的,是大伙看着你行,才推举你的。赶快收拾一下,把历山的事安排一下,跟我到平阳去吧!”舜说:“尧王,我实在不敢从命,天下能人有的是,您就别难为我啦。”尧王迟疑了一下说:“这样吧,继王位的事以后再说,麻烦你就先把我送回平阳吧!”舜无话可说,只好答应送尧王回都城平阳。舜随尧王到了平阳后,尧王为了考察他,把两个闺女都嫁给了他,命他在妫汭河一带住下,从此生儿育女,他的后代后来又以地名为姓,改姚姓为妫姓,这是后话。4 a9 L' B# Z0 ?0 L
" T8 k& U' V7 G! Q* T6 h
尧王访舜回到京都平阳,不久就病倒了。他让舜帮他处理一些正常的事务,有意安排舜和四岳群臣帮他处理一些天下大事,舜办事认真谨慎,尧王和四岳群臣都非常满意。尧王还经常向人称道舜的德行和本领。7 L9 w, W' P0 B7 O1 i
4 |+ E) O2 W" T/ _0 O! Z! x
尧王病重,舜和四岳群臣都守候在他的病床前,有一天,尧王的儿子丹朱气势汹汹地来到父王的病床前说:“你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不快说句明白话把王位传给我,非得要我从死人头上把王冠摘下来你才甘心吗?活着不开口,死后你也别想安生。”说完,咬牙切齿地离去。5 L) H1 {, [' g( p* B

% `  C' W9 n" K5 x, i$ ^$ m( {四岳群臣都恨得咬牙切齿,敢怒而不敢言。舜很想斥责他一顿,又怕尧王伤心,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尧王流着眼泪说:“你们都看到了吧,这样的不肖之子,我怎么能把王位传给他呢?这种人要是当了首领,岂不是天下人的一大祸害。舜呀!你就别再推辞了,为了天下苍生,你就把王位接过去吧!”  `( F# T% F. ^7 v& `- v0 L
4 p9 U& @! I9 n9 C4 f. M
四岳群臣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舜,希望他能答应下来。/ O+ |* u# X# S# E2 U

: b+ T3 a% U  r" F; W舜安慰尧王说:“王位的事以后再说,您安心养病要紧。”( ^8 e$ |) r* g$ F- {" J6 H) D

6 a4 H" o0 {9 h: G5 ]5 B, ~- I9 Q, J尧王说:“我怕是不行了,临死托付你两件事:一是你要继承王位做首领,二是你和四岳群臣要料理好我的丧事。那个畜牲说得出,就做得到。当心他扒我的墓,毁我的尸骨。”说完就咽了气,临死没有闭上眼睛。舜难过的为尧王抚摸着眼皮,让他闭上了双眼。
+ |: B' L& O6 ?5 n( k( I8 r; I! j% t8 w0 M6 T' X
舜和四岳群臣经过认真的商量,让人赶做了八百口棺材。% b# s( e9 ~/ p8 C7 J6 p& F' ^

+ A) c( C: L+ g  @- G) y: M丹朱急等王位,恨不得马上把尧王抬出去埋掉。就责备舜说:“他一个人死了,做那么多棺材干什么?”- b$ w& ~$ @0 L( n$ r) j
3 n8 S$ n7 l( k( |* C
舜说:“尧王是各部落联盟首领,天下人都敬重他,都想在他墓前祭奠致哀,因此要建些衣冠冢,好让天下人纪念他。”丹朱无法,只好不耐烦地等着。0 [  v2 y, W% Y$ `1 D
% X. U# ~4 i3 i/ |( ?8 X5 f6 M1 d
等到出殡那天,舜让几个忠实可靠的人暗暗把尧王的遗体安放在倒数第二口棺材内。他又用麻布把丹朱的眼睛蒙上,用丝棉把他的耳朵塞住,丹朱生气地问舜:“你这是捣的什么鬼?”
- g" S; ~. a9 a: L+ W
" H: j7 [  f/ t6 b2 y6 B9 G舜便向他解释说:“你是孝子,送先人灵柩入土,应当目不斜视,耳不他闻,以示诚心哀悼。你应当为天下人做个好样子。”丹朱无话可说,只有任舜摆布,舜的这个做法虽是一时之计,却不料竟延用了几千年。至今豫东北一带发丧,孝子仍然采用孝布遮眼,即在孝帽的前沿加上一个布条,叫孝抹。只有长子长孙才有这种待遇。" ?% b+ V2 e( P+ E) j5 e

- ?$ f* \& v7 Q! a3 z" y: w: P丹朱没有孝心,送出两口棺材就躺倒不干了,他对舜说:“太麻烦了,我受不了。你和四岳安排人把那些棺材埋掉就行了。”说着便走了,一心只等着丧事完毕继承王位了。
: A& r3 D; ~' l4 L- n
# x! K' w- b$ Z, h3 g  {! [1 I剩下最后两口棺材了,舜对四岳群臣说:“你们派人把最后一口棺材安葬了吧。各位辅佐尧王多年,德高望重,王位的事你们安排就行啦。”说完,就找了些手下人悄悄抬着尧王遗体离开了平阳。1 D9 S# v) k* Y* v
. J+ P4 M# c, L& G0 O1 e
走了很远很远,舜怕这些人走漏了风声,就对他们说:“你们也都累了,回去吧。剩下的路我再找人抬就行了。”这些人于是答应了舜,便回去了。
6 e' y! v2 W* ]6 R8 L2 ^' D2 y3 M8 p: [% d4 w5 I9 F, A
舜把众人打发走以后,就又去当地找了一些人,对他们说:“有位老人死了,请你们帮我把他抬到墓地吧!”大伙见他十分悲痛,就答应了他。走啊走,一直走了很远,越过历山一直走到了鄄城地界。5 [. u% O6 q: q/ S
6 G  M+ \4 E7 C  ?8 a6 d( p" ^$ R( S+ T
舜对第二班抬棺材的人说:“劳累你们了,剩下的路不远了,我再找人抬吧!”第二班也被打发走了。
- h* K5 T9 I; ]  u; b( f0 b
4 M& D( t4 u- M9 v$ ]7 C舜就在附近找了一些人说:“有个老人死了,运棺材挺费事,求你们帮个忙,就在这里挖个坑,把他埋了吧!”众人一齐动手,很快挖了坑,把棺材埋好,舜还说:“这个老人无儿无女,就别封坟树碑了,反正也没有人祭奠他。”后来舜就暗暗留了一个记号,插了个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暗记,这里就是现在的谷林。
$ s8 ^5 H$ q2 {9 r( B: j8 S7 |& ?4 f$ X1 i* X( W9 [
埋葬了尧王,舜就赶回了历山,重新带领他的部落,耕种打渔。就是现在的岗上一带。
5 [7 i/ z  n' k! x- H" ~7 z  U  f, o+ |0 F# t% p( D" s
丹朱见丧事办完后,一直没有推举他继承王位,就急忙找尧王的王冠,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有人猜测可能是随着尧王的遗体一起下葬了。于是丹朱就急忙派人去历山抓舜回来,同时下令说:“把老头子给我扒了,找到王冠者可以封官。”一直扒了七百九十九座墓,个个都是空墓。' P8 b$ c( E5 a
/ N* ~  ]! ^4 J# Y$ P" t) ~9 m
把舜抓到平阳后,带到了议事大厅,四岳群臣也个个在场。丹朱恶狠狠地问舜:“你把王冠藏到哪里去了?”4 o  y$ D) I3 [  e8 C9 s4 Q. u

+ f- n4 g- u' a8 [舜说:“随先王遗体一起下葬了。”“墓在哪里,快说,把王冠给我扒出来。”丹朱气急败坏地说。
) P! [1 V6 J1 `1 |# S! @. _2 P0 X3 I$ @9 E0 U" X9 t
舜一阵冷笑说:“只要大家拥护你,没有王冠一样号令天下,如果有了王冠,他们不拥护你为王,你又能怎么样呢?”
8 k8 t$ v1 y9 W: r. P. @" B+ d
$ J- c, G% c' z4 q“有了王冠,名正言顺。”丹朱说。
2 Z( P2 i3 Z, f0 b8 Q; q5 G2 B9 {# K) J  J+ q/ c+ G
舜怒斥他说:“尧王以德治天下,四方拥戴,万民敬仰,却不料出了你这个不孝之子,为了王位,竟然掘了你父王的坟墓,还要暴尸泄愤。你这种人要真能继承了王位,天下百姓岂不是遭殃?”( \' ~7 h) ]9 ~) D9 Z

' ^2 A+ B" o* z四岳群臣也亲见舜一身正气,不畏邪恶。舜接着说:“尧王在世时,曾命我接过王位,可我并没有接受,只盼着有能人出来治理天下,造福百姓,看来不能再等了,万一让你这种人得逞,肯定是好人受气,恶人横行。我现在就宣布,按照尧王的遗愿,我继位为王。”
. r/ R! a5 W, Q. @
* ^2 x- E: m( n+ ^: ]# c, Z7 \0 K- ?5 d4 y丹朱听后,气急败坏,连声说:“你胡说,你骗人,我父王从没有说过让你继承王位。”
. \  a( N5 l0 |' s/ n7 A' v& p1 X( F
- Q5 a; b0 N; j0 z舜高声说:“四岳群臣可以作证。”  p1 C' B" f5 M. E+ D) L
  @) {6 K: R9 F3 @  K9 ]. \9 r
四岳、十二牧、九官二十二人齐声说:“确有此事,我们可以作证。”四岳群臣齐声说:“尧王不止一次地说过,让舜继承王位,我们坚决拥护!”
( A3 u: g% V# B; @+ G' c1 o$ i
) @! K) F0 V9 F( u+ a这时候的议事大厅,拥护舜继承王位的高喊声、鼓掌声响成一片。% U+ I+ e7 ]2 O  b) R& }/ ?

! k- c2 b6 u+ g7 [舜王说:“把这个不孝之子轰出去!”丹朱见势不妙,抱头逃窜,离开了平阳。以后舜王念其父子之情,丹朱死后,就葬在离尧王墓不远的地方。
& A3 `* h$ b- C( _
7 q0 t# T! t  d: W舜做了各部落的首领后,就让人在尧王埋葬的地方筑起了一个大墓,就是现在鄄城县的尧王墓。
; R/ k* ]1 g# J- H4 e- u3 a4 b' B% n. R2 s  L  C$ z

2 |1 }# o8 A' Q# R, c. o" X! ]$ \1 U9 L9 Q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7:23 | 只看该作者
姚墟为何又叫徐镇# S7 ?/ x" b9 {1 ~9 p$ [

1 k" j* v$ f' q6 ^! j5 w* F
  B: V8 w1 B3 w: o9 h, c
0 ?' x1 O' a, p5 c上古时期,黄帝的出生地清丘,西北有个地方叫桃丘,再西北二十里有个地方叫咸丘,再西北二十里有个地方叫帝丘,就是高阳氏颛顼帝的都城。为什么这些地方都叫“丘”呢?这是濮水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大河经常泛滥,串沟而流,绕高而过,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高岗地,人们为了避洪水择高而居,根据不同特点,命名为“某丘”。
+ D% t; b0 ]* r7 t" r7 c, X- d3 f( L# k" S( k; \8 N( ~
以上这些丘即源于不同的原因,这里说的“桃丘”,位于濮水西岸,土地肥沃,地理位置特殊,充满着灵气,据说在这个丘上,一年四季可看到北斗星,对于古时候观天象,制历法,指导农耕,是一块独有的宝地。黄帝的老家清丘就在这个丘的东南方向十里远。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胜利班师时,黄帝押解着蚩尤及其他俘虏,在回归故里清丘的途中,路过此丘,发现祥云笼罩,灵秀宜人,便在此安营休息,发现此丘尽管郁郁葱葱,但缺少水果,黄帝说:“若在此丘种植桃杏果树,待到行人歇息时,既可乘凉又可充饥,才好呢。”于是大军便在此丘上种起了果树,开山造林绿化,若干年后,各种果树长满山丘,春天桃花盛开,成为人们踏青寻春的去处;夏日葱笼茂盛,少男少女散心纳凉,民歌互答;秋天硕果累累,桃红柳绿,枝头摇曳。冬季雪影银装,如梨花盛开,一派北国风光。然而这里却以桃树最多,果实最好。桃子个大肉肥,色鲜味美,营养丰富。所以人们称这个丘为“桃丘”。5 |, C" F8 c7 E9 D
: y' i; f3 U0 y" c, Y* P+ \
桃丘上盛产桃是出了名的,说起桃丘远近闻名,加之风景秀丽,聚居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名邑,后人又称它为“桃邑”。9 X! K3 i+ S! a" Z

$ j7 P6 z" y  K) e2 D" q3 L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继承黄帝位以后,为了发展农业,制订更精确农家历,就从都城来到了桃丘。在桃丘的南边搭起了一个凉亭,人们称这地方叫制历亭。据说为了不打扰颛顼制定历书,各种野兽毒虫都不敢到这里来,就连气候环境也异常地舒适,四季如春,夏无蚊虫,人们后来称这个地方“四季常乐”,命名为“常乐亭”,至今这个村庄仍沿用着这个名字,叫“长乐亭”村。
: z9 K% c1 M# b" B& V
4 z7 a( v5 I# I, {3 s4 O因为颛顼帝长期在这里制订历书,其亲属家眷就随他在周围居住,于是就选准了附近的“桃城”作为寝宫。他的后代穷蝉一支就在此定居了下来。
8 w, f, u1 N% g- `- K. G# L+ E/ O! s
穷蝉生子叫敬康,敬康生子叫句望,句望生子叫桥牛,桥牛生子叫瞽叟。因桃丘远离颛顼都城帝丘,所以穷蝉这支族系尽管是皇族嫡系,却一直过着安居乐业的贫民生活。' K: ?: x: t) n

# E8 h: I. h. [2 k% o: R  v) H颛顼帝崩,传位帝喾,帝喾又传位儿子唐尧,其间两次迁都,帝喾从帝丘迁都到亳,尧又从亳迁到了平阳,穷蝉这支皇族嫡系,一直被冷落。不知是皇族血脉轮回,还是桃丘地脉灵气,孕育了一代人龙的出世。
. F8 a1 e  A' U+ ^/ E
# B- ?' h+ h9 l% v+ o! l  n一年夏天,瞽叟的妻子握登,雨后天晴到山坡上去砍柴,见天现大虹而怀孕。怀胎十月,生下了个天性聪慧的儿子,因明亮的小眼睛是双瞳仁取名叫重华,他就是后来继承尧帝王位的舜帝。
2 l; f# Y5 w! h; j- A7 [1 [
- n6 z7 R( ?6 n4 X0 w5 w  y4 c9 `4 L从颛顼之子穷蝉到舜,整七世二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桃城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萧条冷落得如一片废墟,人们也就称桃城为“桃墟”了。- B, l  K7 M% _) X
5 a" [0 U1 h5 B/ ^& y, @+ ^+ E
舜帝降生在桃墟,取名叫舜,又叫重华,出生地是桃,因“桃”和“姚”古时相近,人们取姓又习惯于带女字旁,所以取姓为“姚”,舜的全名就叫“姚舜”或“姚重华”了。
9 {8 @( f5 m) R0 E2 a6 X4 S, `/ o2 A5 }4 m4 ^1 j* F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舜帝降生不久,其母握登就英年早逝,父续娶后母,又生弟象,三人四次谋害,舜在承受迫害、保全性命的同时,还要恪尽孝道,多少次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磨练出了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伟人意志。17岁离家漂泊在外,耕种于历山,以德感人,使历山人朴实民风远近闻名,都耕地让畔,争种薄地,互赠良种,散发余补。后来听说雷泽渔民,争坡争居,就又到雷泽打渔,帮人织网,助人捕鱼,让鱼多的滩坡给别人,不久雷泽渔民受他的感化,也都互相谦让。再后来听说河滨一带制陶落后,他就又去帮助他们烧陶。经过精心钻研,反复试烧,使河滨的陶器质量工艺提高。由此可见舜有着丰富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特别是他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使他的威信和声誉大大提高。
, c9 A' H/ E) {" G- @
/ d8 I% k( n# m. x# K- m2 R尧王老年破格选贤,几次碰壁之后,使尧王求贤若渴,经四岳推荐选定了姚舜,并将两位心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舜在尧王对他考察期间,各种工作都干得异常出色,所以尧王就将帝位传给了他,登上帝位后,他大胆改革,任人唯贤,宏图大展,把尧帝的事业推上了顶峰,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舜日尧年”,晚年南巡,教化蛮民,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h. ^" z& n  P& {  ~; X' J- ^& B5 ^1 Z9 g. ^8 W( n: J7 ]) t
历史发展,朝代更迭。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徐州一带的徐国被楚国所灭,徐国遗民以国为氏,徐姓诞生。其后人向西北迁移,其中一支来到了姚墟,从此这支徐姓的移民在姚墟定居下来。
) ^! h, i& l! w1 q: ?, I8 V  f
% f# \( i; S( ~9 R4 y$ N" s; M姚墟地处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乱杀掳,加之黄河泛滥,使这一带水土严重流失,环境严重破坏,人们寿命明显缩短,流行病肆虐。苍天有好生之德,就派南极仙翁下凡,拯救一方百姓。老寿星屈指一算黄帝种的桃林,在舜帝的精心护理下,为民间造福几千年,如今遭受涂炭,不复存在,必须马上到民间走一遭,寿星驾动仙鹤,来到了古姚墟,见姚墟有对善良的农妇,已怀胎十月,接近分娩,念动咒语,投胎下凡,出生在舜帝故里姚墟一户姓徐的家庭。寿星出生,排行老三,形体奇异,头长,身短,头、身、腿长短像亭,取名就叫“徐三亭”。3 M" y- ^; D2 O2 H2 x. i9 @3 G

8 w# O: T* E. F  h0 m- ]- I徐三亭长大后,就又在姚墟周围种起了桃树,当有病人求他时他就送病人一个桃子,百病皆愈。尤其是老人身体不好,吃了他送的桃子后就会长命百岁。徐三亭是个神人、善人远近闻名,十里八乡有求必应。有一年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毛驴要路过姚墟,被徐三亭发现了,死活就是不让老头进村,人们都感到非常奇怪,徐三亭平时善良和气,怎么突然这样倔犟呢?
0 Z6 c/ s% j" u1 H1 R6 T4 h! p
5 a8 \/ b6 X6 P& {第二天人们才明白,黄河从上游决口,洪水一泻千里,直逼姚墟而来,大有灭姚墟为汪洋之势,浪头走到了昨天徐三亭和老头吵架的地方,绕道而走,流向了东南,绕姚墟而过,人们琢磨,原来昨天的老头是黄河龙王在探路,如果徐三亭让他进了村,我们就完了。人们马上去到徐三亭的家里去找徐三亭问个明白,谁知徐三亭已经尸解在家,这一天是古历二月初九日,全村人如丧考妣,哭声震天。因为徐三亭一生只救别人,行好施善,却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埋在哪里呢?这个说:“我家地里随便挑。”那个说:“我们的地随便选。”主事人一时难定主意,经过反复商量,在姚墟东地有一块八家联角地,人称八角琉璃井地,一坟占八家,问题解决了。徐三亭被葬在了八角地。就在姚墟舜帝祠的正东方向三百步远。东西成一线,舜王和寿星成了近邻。徐三亭发丧这天,方圆近百里的人们都来送殡,队伍排到几里长,为了纪念寿星徐三亭,每年的二月初九人们都要到他坟前祭典,长此以往成了一个大会,也就是现在的二月初九会,从明朝到现在从未间断过。并为他修建了寿星庙,从明朝修建到现在一直香火鼎盛。为了纪念寿星救一方百姓的功德,求得寿星的保佑,让寿星永远为一方百姓镇守村庄,平安赐福,改村名“姚墟”为“徐镇”。1 M1 ]6 P  e  _4 M7 y9 K$ ?, Z4 Z2 l
) ^" b. U1 [* a/ P) [9 `
8 G& F4 e1 Q; p- t
4 l' T! \" p# t6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6:42 | 只看该作者
舜封弟象+ h) g$ U6 b  I* ^
# e+ Z4 ~$ {2 J

1 p1 u# M9 K. ^5 s
1 S0 \* ~# j0 k" s) C! o0 I4 \姚舜,因母亲仙逝,从小就过着艰辛的生活。尤其是父亲和后母偏爱后母所生的弟弟象,经常迫害他。三人合谋几次要害舜于死地,但他却始终恪尽孝道,20岁被尧王访贤,后来继承帝位,人称舜帝。4 B# p1 N1 R$ h8 v2 X

2 B/ ~$ N% S4 j$ c舜帝登位后,用车载着天子旌旗,回到老家拜见父亲和家人,心态特别恭谨和敬,和以前没有登上帝位时一样,仍然履行着自己做儿子的孝道。因为舜帝今非昔比,贵为天子而非当年的普通百姓,父母和弟弟象便热情接待,畅谈叙情,自不必说。
4 O& [! U# k' {9 h* q4 ~; {3 n/ `( ^; F/ ]! c+ w
异母弟象见兄长做了帝王,前呼后拥,威风十足。心想,如今全国上下,各地诸侯都由兄长分封,如果能封自己个诸侯,我这一辈子就威风富足了。可是他心里又知道,自己过去和父母是怎样对待兄长的,想方设法算计和加害他,自己直接向兄长提出要求,恐怕分量不够,也无法开口,于是便找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出面向兄长提出封侯的要求。父母知道象从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没有什么本事,同意出面向舜请求“封侯”。舜是个厚道孝悌之人,以前父母和象对自己刻薄加害,他从不计较,何况已经成为往事,现在一家人一团和气,有说有笑,心里甚感欣慰,就主动地问父母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父亲瞽叟趁机对舜帝说:“有一件事要求你,我们知道你为难,但也不能不管。你弟象在家里闲人一个,无所事事,你现在是帝王了,你就封他当个诸侯吧!”
. O; m/ p, U# R4 w, E# a
& }; ~9 M& r0 L3 R; F7 J. d. S. R舜帝听后,就为难地说:“一家人生活有什么困难我一定解决好,全家人的生活我都会尽量满足要求,至于封弟象为诸侯,这个关系到国家大事,此事不好办!”/ Y: E3 Z" T: v

2 C# g9 L7 q$ [# Z" ], E6 g后母急了,听舜帝没有爽快地答应,心里很不高兴,强装笑脸说:“你弟弟过去对不住你,可现在德性已经改过了许多,你是兄长,一定要原谅他,不要记仇。现在天下都是你说了算,你就给他个一官半职,封他一个诸侯,我们做父母的就算是求你了。”
+ h0 D2 r# e3 E, @0 t' h3 [4 Q
舜帝恭敬地回答说:“母亲怎么说这话,孩儿怎么能记自己兄弟的仇呢?兄弟如手足,天下是全国老百姓的天下,我应当为天下老百姓着想。象对国家寸功没有,孩儿又怎能破坏国家规矩呢?况且象又没有什么本事,怎么能封为诸侯?”
( [- l8 D$ o7 }2 U9 r
# F" J, T) O: X8 }. L% {“你父母的心在象身上,你不把象安排好,你对父母再好,也是不好的。我和你母亲都会死不瞑目的。”父亲似乎有些不耐烦地对舜帝说。* r( `6 X4 O" H$ c6 x

" Q2 V# [: `1 Z5 M8 Q) G3 G. y“你是帝王,象是庶民,天下哪有不安排自己亲兄弟的帝王呢!将来你弟弟又怎么和你交往呢?”后母恳求舜帝说。
, s/ g, w& @; h9 d$ j, H6 g) `3 m+ o4 \' {0 o7 f$ T5 x* i2 d2 t) |
舜帝左思右想,认为此事要谨慎对待。对父母要尊重,父母的话要听要服从。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的话也有一定道理。兄弟要友爱互助,家庭要和睦,不能因为弟弟象的事伤了父母的心,影响家庭和气,更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我和弟弟不和让人笑话。但是,象无功无能怎么封侯呢?这时,舜帝想到了三苗的南边需要加强建设。先祖黄帝曾经为了加强边防,安排自己的亲信缙云氏,从泾渭流域迁往三苗国(今湖南、湖北一带),现缙云氏之后反对“尧舜禅让”,一部分被流放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一部分被改封到浙江一带,三苗南面有鼻(今湖南九嶷山一带)是个好地方,土地肥沃,农业和制陶都比较先进,只是离京城太远,这一带一直不太稳定,需要加强力量,治好边防。选了几个人,都不愿意去做有鼻的诸侯。若封弟象为有鼻的诸侯有几大好处:一是对父母尽孝;二是符合兄弟友恭的原则,给弟象一个立功建业的机会;三是国家南疆建设正是用人之际,封象做有鼻的诸侯,有利于加强边防建设,对国家有利。舜想这样安排于公于私都是可行的,于国于家都是好事,不放心的是象的德性是否改好了,他会不会暴虐当地百姓。
1 T  T! x- |0 Q" g7 }* @) L- u+ S1 U8 v0 ~
想到这些舜帝便对父母说:“如果象的德行改好了,我想封他到有鼻去当诸侯,不知道象愿不愿意去?”象走过来说:“只要是封侯,远近都行。我已经改好了,请兄长放心,我愿意为国家效力。”* C1 z+ V3 Q. o$ n) l$ C% o

( A- E0 f# w1 L4 w7 w/ B6 d舜严肃地对象说:“我封你做诸侯,派官吏帮你治理有鼻,收其赋税。你要好好地对待当地百姓。”象说道:“我一定会遵照兄长嘱咐的!”
2 n* d% {7 B2 K. z# c0 s/ M5 Y. \7 b7 }
舜返回京城后,就发布了封令,封象为有鼻诸侯,舜帝的父亲和后母都很高兴。舜帝派官吏和象一起去三苗南边的有鼻上任去了。
0 ]8 R2 d: R3 Y# N. N) X8 K" D7 o  S9 c- r9 Q$ [& F- t" o/ ]2 y) X
据说,经舜帝教化后的象在有鼻忠于职守,与地方官员互相监督,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不少善事。象死后,当地人为他立有象祠、象亭。舜帝晚年,南巡死于苍梧葬到了有鼻附近的九嶷山,弟象变成一座石山,永远陪伴舜帝。
1 H, `. ?0 a0 H. G6 ^
9 J5 F2 L2 }6 F6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6:58 | 只看该作者
丹朱堌堆与仙女庙的传说; `& o3 {* d* w4 B% P2 R+ k

1 q. ~% l) P; c9 H
6 W$ k+ C0 z7 A3 G( K; j! t" Y" |' ]2 K$ H$ J
在河南范县濮城镇东南15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居住在高丘上,这个村叫丹朱堌堆,据说这个地势较高的村下面,就是上古时期尧王之子丹朱的墓地。
# a6 L+ N9 u' `, S! |+ P2 F; _$ T( N
上古时期的尧王有个儿子名叫麻,因为眼睛有毛病,人们都背地里叫他“单珠”,后来讹传为“丹朱”。尧王的这个儿子,是一个不肖之子,性情暴躁,心狠手毒,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人们深恶痛绝,敢怒而不敢言。为了自己的享乐,不惜大肆奢侈,下令让百姓为他在黄河北岸,花大量人力财力建造了一个高大华美的宫殿,到处抢抓美貌女子,搜集民间美酒,召来众多乐师,在宫殿里花天酒地欢乐纵欲。, J! e. g( x) F- j+ }

* y$ ~5 t2 Q, x+ ~尧王到了老年,自知体力不支,就想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他的王位,当时也有人推荐让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而尧帝心中清楚,他的不肖之子丹朱,不足以继承他的王位,更不可能把他所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常言说:“知子莫若父。”尧王当即驳回了奏议,准备把帝位传给受人尊重的许由,而许由却是一个自命清高、沽名钓誉之人,不但不接受尧王的帝位,反而说尧王要让位于他的这些话,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自己逃往颍阳,躲避起来。; r1 e* t! w2 N6 K, Q4 G0 `

. l. `3 U1 U# U0 C0 s' c3 l5 h1 q尧王经过反复征求意见,放宽人选条件,亲自走访考核,最终选中了一个以大孝大义闻名天下的人,他就是姚舜。尧王要传位姚舜的事情,被丹朱知道后,当然是恨之入骨,怨恨在心,于是便召集他的狐朋狗友,密谋要害父夺权,取得王位。
$ ^: D# Z, l# l6 G% r) D+ O$ O: O2 x
一天,丹朱进见尧王,假惺惺地说:“父王!儿子知道您年纪大了,一心为天下老百姓操劳,没过上一天的安稳日子,做儿子的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所以我就为父王您在黄河北岸建造了一座华美的宫殿,想让您在那里安度晚年,享享清福,不知父王意下如何,儿子恳请您和我一道去看一下如何?”尧王听了之后,看看身边的姚舜,姚舜会意地点了点头。于是尧王和大舜便随丹朱一同前去观看丹朱的宫殿。丹朱一路上紧随尧王之后,暗想等尧王一进入宫殿,便命令埋伏好的武士一齐动手封死宫门,将您活活封死在宫殿里面,然后您的江山就由我顺理成章的继承下来了。一路上丹朱是越想越高兴,越想越认为自己的计划高明,不禁有些得意忘形,哼着小曲一路走到了宫殿。# g! X& ^3 }2 {0 f

7 {, r* m4 }, Z7 A% _1 k3 V丹朱的小儿科伎俩,怎能瞒得过英明聪慧的尧舜呢?真是太自不量力啦。来到宫门前,尧舜二人佯装高兴,连连夸奖丹朱想得周到,宫殿建得华美漂亮,有忠心守孝道。舜轻轻一拉尧王衣襟,暗暗向他递了一个眼色,尧王立刻心领神会,站在宫门口下令说:“儿啊,父亲老眼昏花,初次来到你建的宫殿,还是你头前为父王带路吧!”丹朱哪敢违令,只得前面引路,先进入宫门,说时迟,那时快,尧王和舜几乎是同时下令:“关闭宫门!”于是随行武士一齐动手把大铁门牢牢关死,用大锁立即锁上,运土推石,把个宫殿门封得严严实实,丹朱的阴谋被识破,落得个玩火自焚、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在场的人齐声高呼:“尧王英明!从此丹朱不能再作恶了!”尧王和舜愤然离去!$ L$ _# a2 I- {* q

; U, m3 v0 J6 g丹朱被埋的这个宫殿,后来怕他的同谋扒墓救人,舜就下令派人长期看守,久而久之就住了下来,成了村落。0 `4 Z. H, c- O' [& P7 g( b1 M3 e' h2 k, m

8 E- X; ~& Y3 I- {4 a丹朱当时有个未婚妻,听说丹朱被他父王活埋在宫殿里,便急急忙忙连夜赶来搭救。用自己那纤弱的双手扒土救夫,边扒边哭,直至累死在墓旁,也终于没能扒开那被土石掩埋的宫门。后人怜惜这位弱女子一片善心,就在丹朱墓前为她建起了一座小庙,命名为“仙女庙”。1 P2 y- n6 \# L# h0 ?' o9 a

: f" w4 L! W' U" i" S! N  M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6:02 | 只看该作者
斑竹一枝千滴泪: ^2 j+ f7 ^: q8 W1 v9 k* T

# i9 A) _) X7 p8 @4 v: V % }' |2 K6 s3 {& A/ d2 p& N
6 ]& n) c7 l. m6 N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一代伟人毛泽东一首《七律·答友人》的著名诗篇,写出了对舜帝及二妃的敬仰。
( v  M3 P3 M% w8 V3 s
+ m7 m# i* A1 l! M- N( y1 X/ Z. ~九嶷山和韶山自古同属“鸣条之地”。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于江南九疑”。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来寻夫,找不到葬舜之地,“九峰相似,望而疑焉”,故名九嶷。, H' ^% L+ f: V' T( ]5 {  x2 v

+ e" Z5 L7 _6 V8 A9 c/ z舜自幼处在“父顽、母嚚、弟傲”的家庭中,尽管父母弟弟曾多次陷害他,但他仍然对他们倾注爱心,及尽孝道,对周围的人关心,把好的耕地让给别人,把精湛的制陶技术传授给他人。前半生耕田、捕鱼、制陶、经商为别人着想,后半生做了帝王,还是为民着想。
7 I- H, v5 D4 I, n  g0 o' R. _( k  c" b
尧王就是个贤德明慧的帝王,他没有让自己的九个儿子继承王位,而是选让素不相识的舜来做接班人,还把两个心爱的女儿嫁给舜做妻子,传说尧王的两个女儿是仙女下凡。娥皇和女英身为帝王之女,不但不嫌舜穷,而且和舜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弟弟。- P1 {% K( i9 |
) {$ z4 _5 b0 r/ O
一次,父母和弟弟想害舜,让他去修仓顶,舜上去后,他们拿掉梯子,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娥皇和女英事先让舜在衣服里面穿了一件五彩衣,并嘱咐说:“等遇到危险时,把外面的衣服脱掉。”舜按两位夫人的说法脱去外衣,身上的五彩衣变成了展翅的大鸾鸟,带着舜腾空飞落到地上,一点也没有伤着。9 ]  |7 D' O6 @3 K5 K- t& G
+ l6 b* L" J) M( u. c
过了一天,弟弟象来叫舜说:“爹妈准备了一桌酒菜,向哥哥表示歉意,请你去喝酒。”象走后,舜想去不去呢?他问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说:“还是去吧!爹妈相请不去不像话,不要紧,我们先熬一锅中草药水,你洗个澡,就不会有事了。”舜洗完澡去赴宴,父母和弟弟本想让舜喝醉后害他,没想到父母和弟弟喝的都不省人事了,自己一点事也没有,平安回到家里,这就是后来人们用的醒酒汤。' U- K5 ?' m! I6 O. r0 w/ G% d+ s
- _& p5 ?* c5 r2 l  O
自从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从生活上百般照顾,无微不至的关怀,遇到困难,极力帮助,姐妹和睦,夫妻恩爱。有两位贤德、仁爱的国母,舜帝又把整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太平盛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舜日尧年”。
/ P" Q0 [: W: ]& g5 q
: L  c0 U. X3 t' w2 r舜禅位后,没有休息享清福,没有袖手旁观,而依然是心系天下百姓,忧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更是把爱民当做自己施政的出发点,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终生实践了“只为苍生不为身”的信仰。, s) ^" E& n/ G" u& L/ |0 K# h7 L
! r5 d6 ]$ B4 C) g0 x: h
百岁高龄的舜帝听说南方水灾多,猛兽多,那里的百姓生活艰苦,他决定到南方去巡察,了解情况,帮助那里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二妃劝说:“你年龄大了,让禹去吧!”舜不同意,二妃见劝说不下,就提出也陪同前往,舜帝说:“南方很艰苦,路途遥远,你们就不要去了。”谁知舜帝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二妃听到噩耗传来,多年的恩爱夫妻,此一去竟成了永别,两个人都不在他身边,天塌了一般,当即哭昏过去。醒过来让人赶快备车马赶赴苍梧。到了南方,山路叠嶂,崎岖难走,二妃嫌马车走的慢,就下了车,一步一嚎哭,惊天动地,也不知走了多远,实在走不动了,就爬着,哭着,手和脚都磨出了血痕,在路边折了根竹子当拐杖继续走,不知千滴泪还是万滴泪,伤心欲绝的泪,滴到手里的竹子上,说也奇怪,泪痕把竹子染的斑斑点点。! N, u- U7 U5 O3 S, t2 P7 U/ W

$ l/ w4 o1 o- N$ Y5 {, j, S: K后来那里的竹子就有了斑点花纹,人们称这种竹叫斑竹,又叫湘妃竹。
' R, n( m5 e0 ~
  i* X& T7 n1 _0 O$ t1 q1 i8 i- R 4 `" C' U3 y  q- `7 _# T# o

0 q  v  B2 S$ \- R" X( P. q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5:12 | 只看该作者
象耕鸟耘
3 t& {5 V, C8 p+ A* c* D9 e
% i+ |8 H2 t9 E5 w% g3 f) N / G1 Q5 A9 F6 R1 I6 `

2 i( c) b$ q3 S. |2 R& `3 X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一生热爱劳动,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他不畏艰险和逆境,修身诚心,曲尽孝道。
: J4 u6 G9 h. j4 P
( y. y. A, f3 V舜的少年,生活艰难困苦,父凶顽,继母凶狠,弟弟傲慢,家人百般刁难并陷害他,但他仍然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好,靠自己的双手拼命干活,承担家庭重担。他无论是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制陶器;还是往返于顿丘做生意,始终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3 p! _- V+ I: q' i

8 ]- u# q/ f: O. h0 i. J舜帝在历山耕地种庄稼,总是把好的耕地让给别人,把多打的粮食平分给大家,还教别人先进的耕种技术,以自身的美德教化了百姓。在他的感染下,人们之间互相谦让,和睦相处,他的善良和孝悌感动了天地。
% Z- F' V- m$ }7 V% G7 S  n. s7 k( Z5 L* D9 t* |& i( T' {
有一次,舜到地里去开垦荒地,正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扑哧扑哧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头大象,大象眨眨两只眼睛望着舜,似有感激之情。舜想,大象有这么高大的身躯,一定力大无比,黄帝曾用大象驾车代步,自己能不能训练大象耕田呢?就这样舜慢慢地接近大象,调教它,训练它,让它学会了拉犁种地,说也奇怪,大象好像特别有灵性,听舜的话,和他配合得十分默契,拉犁种田,力大无比。从此大象也就成了舜的好伙伴。1 Z6 K/ h# A4 }$ p% C" o
- O" v1 x* D" ]
又有一次,舜到地里去种庄稼,刚放下粮种,忽然飞来许多小鸟,一下子围到了粮种上,叽叽乱啄,看到小鸟非常可爱,他想小鸟一定是饿了,也不忍心哄赶。等到小鸟都飞走了,舜开始种庄稼,正在这时,成群的小鸟又飞来了,在舜的前面翻飞点头,他一看,小鸟正学着他的样子,把粮种均匀地播到了地里。每天舜到地里锄草时,成群的小鸟又飞来了,它们用嘴一根一根地啄掉青草,留下庄稼。- f9 c( C6 C; w

: i6 d0 S' ]" B% A% n从此,舜在地里干活时,总是有百鸟和鸣,凤凰飞舞,大象帮忙。由于百鸟和大象常来,地里留下了许多粪便,所以舜种的庄稼总是长的又壮又好,打的粮食也最多。
; \. k4 C  q5 W% \5 _0 Z- ]! W& e1 Y. k* D# k
1 q* r% R+ r+ ^1 n
- t1 e" P2 A$ H% n% I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5:30 | 只看该作者
韶乐收三苗5 \: w1 k& g9 y0 w8 N8 T
1 M; R) d3 A$ h) F! J  T4 _

& A. w# c( S' W2 A6 u) V- v3 _2 `
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继尧当皇帝后,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为民除害,开创了和谐稳定文明的社会历史新篇。他疏通河道,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了人民的丰衣足食,他文武并用,讲究以德服人,通过教化来消除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族得以融合,疆土得以扩展。
1 N; Z0 M' e4 Q7 K9 H) K5 s3 @& Y& [! e
在当时,国土开拓纵横已五千里,一直到达边荒地区。南边的苗民,地处蛮荒,性格粗野,还时时作乱,舜帝一心想让苗民归顺自己。舜于是就让禹带兵出征“三苗”,结果战而无功,败仗而回。舜就一直思考着收服“三苗”的办法。后来,他亲自带兵前往“三苗”,战了几次,苗民凶猛勇敢,仍然是败下阵来,毫无结果。他想三苗人虽然粗野,但豪放豁达,老实淳朴,团结一心。只要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德感人,相信他们会被教化的。3 n6 i! s. z6 R/ m6 v4 ~

, V" w3 R" r' j. |于是,舜就命令不再打仗,把兵将退回到一座山上,他让士兵友爱苗人,慢慢的接触他们,给他们送吃的用的,帮助他们干活,就这样住了一段时间,他看到苗民已没有了敌意,他又亲自制做了一架很大的琴放在山顶上,自己弹奏,山高琴响,美妙的音乐声,悦耳动听,招来了各方的吉祥之物,凤凰也都飞来翔舞。苗人一看,舜帝也不打他们了,还有好听的音乐,士兵和他们和睦相处,他们都以为舜帝是神人,来帮助他们的,无不叩首称服。8 l8 S* b8 U; @! q/ @- n( N, ]3 x
* f( ?! w1 T4 n& g% k8 f$ [
后来,苗民全部归顺了他,因为舜帝当时在这座山上弹奏的乐曲叫《韶乐》,所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韶山。韶水和韶山冲也因此而得名。
& |$ h. m3 m, j- B% B! u% p' N; \( S7 h, V, C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5:45 | 只看该作者
" N. w* a0 I8 ?: w4 g  c  {
% D2 F7 d+ g% i1 y( t+ `
韶山的来历
) t9 Q" `; p" E9 E- e1 W* m0 f9 K0 m4 t8 H7 g

+ B/ R  R5 W4 `- U2 ~4 P+ s' q
0 X7 f4 x2 O7 n& ~. d. Z1 Z据传在4000多年以前,舜帝南巡,用一种十分动听至善至美的音乐来教化三苗,播施古老的文明。据说这种音乐能召来凤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为这种音乐是“音”和“召”而组成的,所以人们称之为“韶”乐。3 A2 {$ K0 X' v/ g$ \9 o4 X3 }
7 ?7 _- Z$ e1 D; ?, K: w$ V4 x" d5 G. ~
根据清康熙《湘潭县志》记载,舜帝南巡苍梧,沿湘水南下,经过湘中山野,来到了一个遍地苍松翠竹,到处杜鹃争艳,清泉涓涓的地方,舜帝感觉心旷神怡,随即演奏“韶乐”。钟磬咚咚,琴瑟铮铮,时而是高山流水,时而是石破天惊,那至善至美的旋律,在千山万壑中回荡,在蓝天白云间飘扬。远近的百姓闻声而来,聚集在这美妙欢乐的音乐声中,感受这美妙乐曲的熏陶,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祭祀天地,欢呼圣明。神奇的音乐使得凤凰抖动着华丽的羽毛,婉转地唱着歌,百鸟和鸣着在山上搭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从此三苗百姓不再敌视舜帝,而是以朴实的心态和行动,接受着舜帝的教化,友好相处,学习先进的耕作技术,创造着三苗地区的古老文明。# I& p* i0 u7 s+ B
$ c! r* S* `( \0 s# y
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将舜帝演奏韶乐的地方叫“韶山”,山峦绵亘下的山冲叫“韶山冲”,山间涓涓小溪叫“韶水”,陡峭的山尖叫“韶峰”。韶峰海拔500多米,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一个“韶”字象征着美好和吉祥。
( z* ]( o- I# I+ ]# I
1 r  V: }$ ?% h' ~  I$ m/ |6 O舜帝南巡,身体力行,教化三苗,播施文明,呕心沥血,勤民事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精神在韶山一带广为流传,代代相济,在舜帝文化和品德的熏陶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走出了一代伟人,开创了中华民族一个崭新的时代,他就是毛泽东。
. q- h4 ~8 `5 c: P7 c2 n) T. s- L2 [9 H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17:39 | 只看该作者
舜帝降生
2 k5 f$ m& [2 b; ^: H3 m& r% O4 {6 @( G# H6 A& J% W/ O0 z

7 o! ]' v# s0 ?0 S7 s! Q; Y. E2 \
3 N, g+ d6 k7 U3 R" Z古时候,在姚墟住着一对农民夫妻,丈夫叫瞽叟,是位勤劳的农民,妻子名叫握登,是位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夫妻俩,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春种秋收,辛勤劳作,日子过得和美十足。9 Q; ~8 I/ t8 L9 D) @8 N& x
( W" ^7 |  c. c& y( n' @
传说在一年的夏天,雨过天晴,妻子握登就到附近的山丘上去砍柴,忽然看到天空中有一道特别美丽的大彩虹,色彩鲜艳,赤橙黄绿青蓝紫,亮丽耀眼的光芒使握登目眩神迷。握登只觉得大虹万丈光芒从天而降,迎面飞舞而来,笼罩着她的全身,顿时感到如沐春风,暖意融融,一直到彩虹退去,握登才从兴奋中回过神来,回到家中,不久她便觉得自己怀了身孕。人们传说大虹是天神的化身,握登怀上了天神的儿子,丈夫瞽叟内心也充满了喜悦。4 @- a$ e" i5 U' u! p. t, n, r

7 _/ [4 d# ]5 s, g. y. w一天夜里,丈夫偶做一梦,梦见一只漂亮的凤凰,从天而降,轻轻落地,走到他的面前,并且开口说话,说是来给他做儿子的。次日清晨,丈夫把梦中的一切告诉了妻子,妻子握登十分欢喜,说我们要生贵子啦!
& R4 \" B% h% p5 {8 g2 Z8 p/ R+ j
: }3 u0 r& F  }, J$ h5 ?日复一日,十月怀胎,握登临近分娩了。古历正月十八日,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长得头大而圆,面黑而方,眉骨高隆,天庭饱满,地格方圆,龙颜大口,更奇怪的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小手的掌心里纹路清晰,还有一个“褒”字,这一年是唐尧四十年,正月十八日,人们都说是神童,并竞相祝贺他们夫妻喜得贵子,说日后定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当地人有句俗语说生日:“女的难得三六九,男孩贵在二五八。”这孩子生在正月十八日,肯定是富贵之命。6 t; O+ H6 J6 b" @0 i* G; s

$ v6 ~9 P1 ~% q( Z9 [* h瞽叟夫妻对这个男孩十分喜欢。当时的雷泽和姚墟一带有一种十分美丽的花,叫木槿,别名叫舜,于是夫妻俩就为孩子起了个名子,叫舜。又因为孩子的眼睛是双瞳仁,所以又叫重华,出生的地方当时在姚墟,也就以地为姓,叫姚舜,或姚重华,他就是“三皇五帝”中的帝舜。! T" l# l$ D' M. w* B

  p+ v) J9 q( ?3 S5 _4 e
+ y- T& r: @; m! x
. [2 c; ^7 f8 F# V2 j) H: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23 01: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