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51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舜的故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2 01: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大舜的故事四则
胡爱红
舜耕历山
舜虽然尽心竭力地照顾父母,但仍遭到继母的虐待,最终被赶出了家门。舜离开家之后,来到历山。当时的历山,是一片乱石遍地、杂草丛生的荒山。大舜在历山脚下找到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之地,用结实的树枝和坚韧的苇草,为自己搭起了一个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
为了尽快开荒种地,舜日出而作,搬荒石,除荆棘,拔野草,用野果充饥,喝溪水解渴。太阳西坠,他仍不歇息。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会燃起几堆篝火,一则驱兽,二来照明,继续劳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勤劳的少年,手脚磨出了血泡,遍身是荆棘划伤和蚊虫叮咬的疤痕。就这样,一块荒地在舜勤劳的双手中渐渐平整、有序起来。他播下种子,遍撒粪肥,硬是把一块堆满乱石的荒地变成了可以春种秋收的良田。
舜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大量的荒地开垦为肥沃的良田,并收获了很多粮食。但是,他发现这里的居民不懂得开垦荒地的方法,因此,历山肥沃的土地非常少。为了争夺少有的肥沃土地,人们经常发生争斗。尤其是老弱之人,更没有好地耕种,因此年年闹饥荒。
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带头把良田分给旁人,并拿出粮食救助困难的人,自己则重新去开垦荒地。不久,他开垦的荒地又变成了良田,并获得很高的产量。舜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赞扬,人们纷纷来向舜讨教开垦荒地的办法。舜毫无保留地将各种垦荒和耕作技术传授给他们。从此历山之人和睦相处。

% m5 o1 I# b" q3 g# R. I9 Y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01:27:19 | 只看该作者
渔于雷泽! f2 t- \6 P! t

7 s9 b3 F, J7 N! k. B; a& p; A
7 P' ]# ]5 t1 {6 q- R
/ z" Y5 u( Y# _1 P1 ~舜在雷泽生活的时候,以捕鱼为生。8 e) {- v. S! B8 b( H
) B! y. F# P& T. w  f6 I  l- L
雷泽水流平静和缓,水草丰茂,游鱼成群结队,尽情追逐嬉戏,是一个天然的渔场。
3 G9 |9 W$ [& O- w
9 J. g: Z7 ]0 l, z9 t- N8 ?* h慕名到这里捕鱼的人很多,住在湖的东西两侧的人们分別占据了属于自己的渔场。
3 ]% Q( w; Q4 o$ }9 p" ]  q; d/ z. w2 O: i, h+ `. N4 k5 m, G
西边湖水浅,湖底平坦,水流平缓,下网容易,东边湖区是个水湾子,湖水深,下网难,所以住在湖东的人常常不如住在湖西的人捕到的鱼多。
4 c0 j% _5 |2 C- K5 e
7 ^. g# S0 Y) F# ^4 W" E可是,自从舜进入了渔场,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8 X; I* Q2 ~: C/ R- A$ ]0 |% u& X- y
舜不像其他捕鱼人一样,每天只知道简单重复地机械操作。舜爱动脑子,他想,东边湖区是个水湾子,应该是鱼停留的地方,鱼肯定不会少,鱼捕得少的原因一定是捕捉方法有问题,那应该怎么改进呢?4 E, R( [/ z6 b+ L; ~

) b! i9 A$ W3 o, \* O* F0 @' G- `) ~经过苦思冥想,舜重新设计了捕鱼网子,使渔网可以下到水底去。他拿着这种新式渔网到湖边一试,捕的鱼果然就多了。至于捕来的鱼,舜除了留下自己吃的,把多余的都分给捕鱼少的人家,还亲自帮助他们改进捕鱼工具,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捕捉方法,人们能捕到的鱼逐渐多起来了。
* U) a, [/ O" j0 T2 n# b* i
2 Q  R0 D7 ~6 o' N- C时间一长,大家就都学会了舜的捕鱼方法,湖西人也不愿意在浅滩捕鱼了,而到东边湖区捕鱼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为了争抢到水深鱼多的地方捕鱼,还起了冲突。7 z- L2 d+ H. U5 G; P6 G* V
& Q. e3 y9 Q9 D! M' `7 w
舜不愿看到这种情形,便从中调节,倡导大家要和睦相处,宽以待人。他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 c4 n% H$ v  G( E

" n/ G3 Z/ w* r. \" S0 K- K大家被舜的行动感化,不管是湖西人还是湖东人,都不再争执了,而是互相礼让,年轻人更是礼让老人。
5 ~9 w) ~0 {% Q: c6 `' S; G9 b# j# i# h: H
从此雷泽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景象。在这里,人们不仅有足够的食物吃,人与人之间也友爱宽容。* c, L/ g( c: z
/ z3 T$ G' H: k& B6 `

8 x4 y' K1 B& J3 I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01:27:45 | 只看该作者
大井村、小井村的由来
& d1 S2 r# {, A: [5 x" V; H* B/ v
, j! V9 _* f9 [8 e
, U0 B8 h- L/ I8 P
+ g" _+ G$ h. a; m5 U9 S7 a& [在河南开封有两个村子,一个叫大井村,一个叫小井村。
7 H6 x. q, G0 f: G8 A
1 j( W$ `# B- ~远古时代,这里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旱灾。太阳像一个滚烫的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大地一片干涸,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牲畜也因缺水而渴死了。没有粮食,没有水,很多人远走他乡,逃往别处。1 N" y! D7 ~% d6 O; g! ~

3 a- T2 E. z, H2 g/ ?正当大家走投无路时,大舜来到了这里,他看到了百姓们痛苦的生活,于是主动带领大家到就近的地方寻找水源。  {. W+ ~: d9 J, Z) ?( @  N8 n3 V

- V7 x( z$ Q' e; [* h他们来到曾经流淌过小河的地方,掘地三尺也没有见到一滴清水;他们又来到曾经盛产庄稼的田地,深挖硬刨也没看到一点湿润的土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寻找水源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开始绝望了,可是大舜还是仔细地寻找着每一处有可能存在水源的地方,他甚至还趴在地面上,不放过有一丁点绿色的地方。
( ~+ i. s, z6 j9 s+ d; l- j$ `- X9 o5 J4 B* Y7 m$ g! f! U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昏睡在路旁的大舜和伙伴们被一阵从远处传来的鸟叫声惊醒。“走,大家往前走,顺着鸟叫的方向往前走”。大舜叫醒一起寻找水源的伙伴,朝着远处的目的地前进。" s  }. K9 J$ z' U  z
- ?5 V7 ^, d% P" ]
就这样,他们在第七天循着鸟叫声找到了一株只生长着一片豆粒大小叶片的小草。, M6 k# I2 f/ T# t( t. x9 Y/ Q
: g* s- o1 J' ^* Y! k" S  _
大舜命令大家赶紧从长有小草的地方往深处挖。虽然已经筋疲力尽,大舜还是带领大家打起精神,不断地挖。! n0 C, _. @# j, o1 Z

1 q* Y2 x/ e, v4 X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大家在挖井;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大家还在挖井……挖出的土足有一座小山那么高了,人们终于看到了有些潮湿的泥土。  e9 A( N) Z- y

$ Q2 r+ @& p7 E4 ~  T“继续挖,快挖到水了!继续!”大舜喊道。3 g) n9 n5 z. P& |
9 [7 D. s  n* ]: p
就这样,十天以后,第一眼水井终于冒出水来!
& o3 A7 e# j' Z5 K9 ^+ ^* a! ^5 Z  _
“有救了!村子有救了!”% K. e5 N, Q7 }5 T) G, B) N& X& V

$ }+ s/ S4 f6 ]' e* _% {5 B“有水了,我们看到水了!”
3 u3 U4 I, D" z! ?. I5 n
. `7 e: w$ z5 U( S. X3 V大家争相传告,欢呼雀跃。
6 {' g* c) i, b6 S& w- {! z( V8 G% J& {0 W
人们像迎接圣水一样,一个挨一个站在水井的周围,手捧着还有些浑浊的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1 J/ W' q. U3 G8 l

8 X! J. v& N- k# K1 V全村人一道来感谢大舜的救命之恩,其中一个孩童双手捧着水,送到了大舜的嘴边。品尝着甘甜的救命水,大舜疲惫的脸上终于也有了几天以来难得一见的欣慰的笑容。
6 s9 W! Q' @0 E1 A6 V5 R2 _  W2 w2 P+ t2 J6 v
就这样,大舜带领大家挖出的水井解救了一村人的性命。3 A# F( n/ }/ K. g2 d- K
/ d" K2 f- e1 k
为了防止这口井干涸,大舜又领着乡亲挖出了另一口井。6 T! Z! H2 L/ ], m" V
# h  [( K7 J; I' D. k8 E
为了纪念大舜,后人特意将这两个村子分別改名为“大井村”、“小井村”。& `3 Z  k1 L; h/ f" y0 G5 d
) Z+ U4 [: ]/ V3 E" d
/ E/ I% e' V' w1 d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01:28:08 | 只看该作者
舜帝禅让
, t$ S( N5 t2 \! Z. ?2 t8 j0 S- ^! J( Y2 ^
9 p% D8 [8 k1 f% }/ E
; v: d% L9 `) A  J1 Y
舜继帝位三十多年,在各位大臣的辅佐下,将天下治理得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多年来的洪水灾患得到了根本治理,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舜帝为此感到十分欣慰。但是此时的舜帝年事已高,渐觉力不从心,他决定选一个人来继承帝位。
+ {9 I7 y4 A2 j. p9 c  z0 B2 ^' d3 w  @
一天,舜帝召集百官同朝议事。文武百官齐聚王庭,舜帝一眼就看到了大禹。只见他身材瘦削,面目黧黑,棱角分明的面庞之上,双目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坚毅与从容。大禹虽然衣着朴素,却自有威仪,气度不凡。
' Q$ h3 P( O9 j) |- G" ~& C6 N9 D) M
舜帝收回目光,对众臣说道:“今日召请各位前来,为的是议定禅让大事。我在帝位已三十三年,而今年事已高,日感疲惫,急需甄选一位有德、有智、有勇、有谋之人继位。”
+ c6 O9 c9 K9 w/ _& M" p" `" T# W" V; [" d
一阵低声的议论过后,很多官员纷纷推荐大禹。8 [: _7 r' {+ p- X

/ K9 B" b1 L7 _0 e! q) F“禹治理水患,令百姓安居乐业,被天下人尊称为大禹,足见其德行与威望。”
: r3 ]$ i% J& l. k% H2 m/ k: s: d5 q  {6 W* q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天下广为传颂。”
8 s; A% }" x" {% e$ Q  h; E& i: D& B5 e* l5 J
“他大胆创新,改堙为导,有勇有谋啊!”
3 e3 O" l" p8 R8 a! \5 J3 x. y. g5 I3 r9 }& ~
“好!好!”舜帝颔首赞许道。“这些年,洪水滔天,人民赴高岗上树木,苦不堪言。而今禹疏江导川,泄流于海,十三年消除水患,功德无量,实乃百姓之福啊!”
! m& e: ^* _& \
" _: h. F- T* F4 `也有很多大臣推荐舜帝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舜帝说道:
. s* ~0 H2 h- Q, s- R* P% }) q5 [; z5 d# B& M0 `
“帝王之位要由对百姓和天下贡献最大的人来承继,我认为大禹是最合适的人选。”
. `$ w/ r  [% F! `# P3 n+ j& v+ H# S7 b# `8 U, w3 l) y
大禹跪拜叩头,再三推辞。
- d5 H7 a3 J' D; T
2 y5 C0 m: U0 O( N( k舜帝起身走到大堂中央,意味深长地对禹说道:“洪水之灾让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你用十三年的时间消除了水患,这是天大的功劳,也是百姓之福。禹,你是堪当重任的帝王之选啊!”
- O5 w2 P( m3 u
* s% t- w# y6 _' S' W4 _于是,第二年正月初一的清晨,舜在宗庙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 l( {0 K0 P4 x6 o2 l8 B7 u- u: w# ?& X6 o. K. ]) j8 f# r

  K/ h! D' \1 P" W5 i+ X/ X: m$ l; `, i; z/ V
(《大舜的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9 I* D( U, S5 g! W/ M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01:28:3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传说四则( d' A" l7 `  q. k1 \
, q( _1 R4 @7 f6 _5 ~. m! Y) N

8 `- {/ s2 r& N$ I
3 J" W9 ~9 b, z$ Z/ M$ X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9 c! g6 c! x7 V  X
) c- b8 w* d' U$ F5 n4 _
8 M1 Z8 q) w3 l  u: g  U9 i: e; l
: G* S* j: v* p  c, d3 b1 {; _/ f舜帝降九龙+ v4 b3 e5 G; w7 _) y6 v0 c% N

$ I9 K; {1 x3 S" n( y
. y8 X7 Z* N  K* ]
- R" m7 G" Z4 Z4 l舜帝南巡时,一天来到屋脊岗,这里山势高耸,古树撑天。往下望去,一马平川,方圆几十里,土地肥沃,江河纵横,是一块建城的宝地。走下去看,只见人烟稀疏,东面山上有一座城,城墙还没完工。他感到奇怪,想找一个人了解情况,正好遇见愁眉不展的土地神。土地神见是圣明的舜帝,十分欢喜,立即报告了详情。0 f' O3 Q2 r( a8 K

% z, x- l: t4 U; x) q$ q" W原来,这里潜伏着老龙、黄龙、小龙、青龙、蛟龙、蟠龙、石龙、横龙、上龙等九条龙。它们骄横无比,想把这块宝地变成湖,在湖中建造九龙宫。土地神为了免得百姓受害,特地请来慈悲大仙,规劝它们归海。结果,规劝无效,慈悲大仙虽然恼怒,但见它们还没有造成大的恶果,也不忍伤害它们,只好另想办法。想来想去,他认为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即用一个晚上为百姓在山上建造一座安全的城。他主意一定,立即拿着赶山鞭,到九嶷山去赶石头,他念动咒语,挥动赶山鞭,山石变成羊群,蜂拥着奔向宝地东面的山上,不一会,他建好了部分城墙,接着,他又去赶石头。土地神觉得建城不好,就变成一个山民,等在路上。他让变成羊群的山石走后,迎着慈悲大仙。大仙随便问道:“你是不是看见我的羊群过去了?”他答道:“我没有看见什么羊群,只看见一群石头在滚动。”法力一被人说破,就失去了神效,奔跑的羊群,一下子变成了一层层的石头。赶山鞭没法再赶动石头了,慈悲大仙只好一个人往回走。土地神又变成公鸡鸣晓,慈悲大仙以为天快亮了,无可奈何,只好离去。土地神虽然阻止了慈悲大仙在山上建城,但没法降伏九龙。! m' p' C. F0 W6 _9 V) P3 t

- }: @( o6 i5 g5 E  M! S) N% a; d4 {舜帝知道情况后,想劝九龙从西河口入海去,便让土地神把老龙请来商谈。舜帝见老龙身穿白袍,须发全白,面目倒还慈善,只是头上隐隐有青云一朵,知是孽根未除,即对老龙说道:“要成正果,必须速归大海修炼;如若作恶,必受惩罚。”老龙不敢顶撞,答应回去和大家商量。# [* ^' s) u" K$ T' T& B

6 t* |* [4 K/ @! ^8 H* I1 b老龙找来八龙,转达舜帝旨意。横龙大怒:“胆小成不了大事,我们同心协力,还怕他舜帝不成!”蛟龙更为暴躁,提出要和舜帝决斗一次,败了再归大海不迟。黄龙、青龙、蟠龙、石龙、上龙也认为他说得有理。第二天,九龙会集,掀起波涛要与舜帝比高低。舜帝正和百姓们在一起,突然,乌云盖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爆发,眼看部分村落就会被冲走,男女老幼呼天喊地往高处奔逃。舜帝知道是九龙作恶,立即祭起兜龙袋,向天抛去。“刷”的一道白光,九龙全被吸入了兜龙袋。不久,云散天晴,洪水慢慢退去,百姓一片欢呼。
( |& E( G0 l3 o$ z7 \6 }0 S8 o8 I# W3 G" X. k
舜帝把九龙镇在九龙岩内,不准再外出作孽。蛟龙孽根最深,嫌岩内狭窄不自由,私自逃出九龙岩,回到了老巢,准备端午节起水入海。
4 s( o6 w3 M, c2 z) i
/ d" P$ u( o, q' i) b蛟龙老巢上面是一个村落,它作入海的准备时,龙角露出了地面,恰恰在一户人家的伙房里。那家的姑娘看见龙角,以为是竹笋,用瓢舀来清水浇灌。连浇数天,“竹笋”越长越高。端阳这天,蛟龙下河前,为了报答姑娘浇水的恩惠,驱使一条黄犬趁她淘米时含走了饭勺。姑娘连忙追赶,追出了村外。这时,蛟龙出洞,山崩地裂,全村沉入了水底,除了姑娘幸免遇难外,上百男女老幼都葬身鱼腹,良田都被冲毁。
& R9 b" G  x3 `, l* r, u$ Y) g& ^( G. e+ Y, Z& |* _( y3 }. a
舜帝得知后,立即奔往两河口,祭起斩龙剑,把蛟龙劈成两段。一段向北飞去落在一条小溪上化成了桥,一段向南飞去落在一条小河上也化成了桥,让蛟龙死后为民造福赎罪。
, s/ X  {! v" z( G- z2 H( Z9 b# |" ?' n
舜帝降服九龙后,九嶷山下一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不久,舜帝死在九嶷山,众民感念他的恩德,修建了舜帝陵庙,每年香火不断。& h' s3 g8 g+ f1 [

* a1 Y4 I& A# H% ^% o" H2 D
+ M1 `( e8 P. ^2 F'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01:28:54 | 只看该作者
舜帝见许由# p7 w; R: F6 X$ \7 C$ e
' _: k% e# Q$ b+ X

4 {7 `4 U8 \* a2 q8 }' X5 f" a2 _& [& ?
舜帝来到九嶷山,到处访问老百姓,解除了老百姓许多痛苦。0 h8 q; E, i# N  h
* E. s4 n! @  }) ?) P, @* K8 Y
一天,舜帝在一个小村的后山上发现一个小山洞,周围长满了常青树,一条小溪从洞口流过,小溪边有一片竹林,风景十分优美。舜帝信步进去看看,刚进洞口,就见一位老者坐在洞中闭目养神。仔细一看,原来是很久没有见面的老前辈许由。
. J! Q, k$ r9 a: D6 c9 r! h  X3 B/ k
这许由是尧帝时候的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但他却很自私,不愿替人民办事,又脱离群众。相传,尧帝见许由有才能,想把帝位让给他。可是许由不愿干,他心里想:“要我称帝,又没有什么特殊享受,还要日夜劳苦。我才不干哩!”于是,就逃到登封县的箕山,自耕自食。过了不久,尧又去请他出来为老百姓办理政事。许由又不答应,他说:“我不喜欢你这些话。”后来他又逃到疑谷去隐居,每天都到颍水里去洗耳朵。有一天,许由的老朋友巢父牵了一头小牛来到颍水边饮水,正好碰见许由在水里洗耳朵,就问他什么缘故。
6 R9 ~" O! I. o7 i% p8 Y3 f* j% z! Q1 U( z4 C" s* Y
许由说:“我听了尧的俗话,弄脏了耳朵。”巢父一听很生气,便说:“这都怪你自己,只想得名誉,不想为老百姓做事,本来是你自己的耳朵脏,把我小牛的嘴也弄脏了。”说着牵了小牛到上游去饮水。
- G4 @( p" q, T) A, r; d( T9 a- k' M" T( N$ S  L
许由被巢父说得又羞又气,后来又听说尧将位让给了贤能的虞舜,便远逃到南方的九嶷山,住到这个小山洞里来。1 B8 g! u3 X& Y; f
5 p  s1 P' S( y1 x- G% F( q
舜帝看到许由,心中好不高兴,忙上前行礼问好。许由见到分别好久的舜,心里也感到十分温暖,连忙起身让座。舜帝说:“早听说前辈隐居九嶷山,我曾四处打听,想不到今又在这里相见。”
4 w6 i( g, S* ^" _4 ~4 y
4 c$ T) I; w0 r7 ?8 T/ x2 p许由问:“难道你是为我而来九嶷山?”
! u& _9 M$ c+ U" q( v
  i0 Z+ N) p( p- f- `舜帝答道:“不完全为你。我是来巡狩,看见这里土肥水足,风景优美是个好地方。只是老百姓很苦,所以到处走走,将那些耕田种地、纺纱养蚕之事,拖石引水、防病治病之法教给百姓,让他们生活得好一点!”9 X6 c1 E: o$ q- \4 W

0 k: ~( D9 l. P5 g! A4 S$ h0 s本来,舜帝南巡到九嶷山,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许由也早就听说了,感到舜帝是个了不起的人,比自己高尚得多。今天见到舜帝,又听了他这一席话,心里感到惭愧,只是低头不语。* K1 j% F5 O' I+ ~
- N7 P( z+ N5 G) N
舜帝看出了他的心事,便乘势劝道:“前辈是位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你能把本事教给老百姓,造福后代。”许由还是低头不语,舜帝知道他的脾气,坐了一会便告辞了,并说以后再来。) Z; p+ ~6 r/ E# A( ?( s& C3 C
- c5 b  B# i6 i1 t
送走舜帝,许由回到洞中坐定,想起尧帝对他的信任,想起巢父对他的批评,心里很不平静。4 z1 y% c- f( _# \: _) D

" Y; B) }8 l; s- t* c这天,许由来到一个山岗,听见山下传来一阵阵哦嗬、哦嗬的号子和欢笑声,连忙下山去。一看,原来是一群山民正在用绳子拉着拖板运石块。那拖板在洒了水的光溜溜的泥路上飞速滑行,又快又轻松。许由上前打听,才知道是舜帝教给山民们运石块的好办法。9 P- d% o- }% {

# e- K- \. }" Q( b7 e一天,许由看到许多人挑土,在地上砌成一条一条纵横交叉的泥路,便问一个青年汉子:“你们这是干什么?”' w0 o$ e* R% P- c: K) G

7 r: @" P; Z9 h& m4 p' s那汉子眉飞色舞地说:“哎呀!你不知道,这是舜帝教我们砌的田埂,这样可以装水。昨天舜帝还和我们一起干了一整天哩!”
; v0 H; `1 F7 T, v3 S) ]+ w4 [2 L) D% Y8 b8 U5 E3 @
许由到洞中,却见舜帝坐在里面,心中不禁一怔,那舜帝却嗬嗬笑道:“前辈好不潇洒,害得我在洞中等了半个时辰。”二人坐定。舜帝说:“今天有一件事请教前辈!”
6 P% U! L0 k# k# Q% z! n
: ^; j5 s# r2 f' f! _& f4 [" X许由赶忙摇手说道:“不要说了——你尽管放心!”
4 r) y3 f. @8 ?
( k; n0 _: g( k# B; `% _' `1 v舜帝处处替老百姓着想,使许由受到很大教育,从此,果然也为老百姓办起事来。每天都到村子里去,教山民们挖塘蓄水、造田种谷、引水灌田、垦荒和种菜,很受人民的尊重和敬爱。0 `; L6 h) s+ v6 _8 [1 f" V: B

' p/ N2 b# }/ V7 X  p+ N- t2 l1 G后来,许由听到舜帝斗孽龙,负伤身亡的消息,悲痛万分,身染重病,在洞中仙逝。3 x: v' [/ J- E$ z: q- z8 n
6 I! Y8 U1 ^+ `* n5 G% r8 P
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人们把山洞边这座小村叫“许由村”,村旁那条河叫“许由水”。
, d1 D( s/ U' Q# ]8 [, o) V' b, ~; t$ D( U8 A1 ?, z% ^

2 I2 P( r$ F3 C) z1 @) c& O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01:29:13 | 只看该作者
舜和后娘
1 t0 b/ ~" C9 o  `6 i+ A- E6 O6 L! y' @/ \
3 C# j8 D6 \1 q- ?* p6 d
9 ^* O  b. G1 v8 ]! i1 x) n
古话讲,十个后娘九个丑。舜的后娘就是这九个里头的一个。' H' t6 u$ |) x. L" I& I) d
7 G) q! g7 l/ S3 G7 R8 t
她起几多心,想几多办法,要赶走舜,好让自己的亲生崽象得家产,可总也赶不走舜。春上,她利用舜的忠厚老实,又想出了个歹毒主意,把两兄弟叫来说:“你们两个到后岭上去种豆子,豆子生出来了才回家。”
- f# p7 P2 x# _5 `  g# s5 i3 U. w) _* q& S
舜和象两人带上干粮,背起锄头,提上各自的豆子种上后岭去了。半岭上歇气时,舜去解手(即小便)。象鼻孔灵,闻到舜的豆子有炒熟了的香味,抓了几粒在嘴里吃了吃,好香;又尝自己的豆子,一股大生味。象年幼无知,不晓得母亲在豆子种上做了手脚,更不晓得她做手脚的用意,悄悄地把舜的豆子种换了。再爬岭时,象有意拉下老远,边走边偷吃豆子种。到后岭时,三份差不多吃了一份。各人把各人的豆子种种下了。
* P- p/ {3 v  g- ~
" p5 b* O) c/ g; ~/ @后母在家里喜滋滋地想,不出十天,宝宝崽象就会回来,舜是再也不好意思回来了。哪知十天过后,象没有回来,二十多天过去了,象仍没回来,一直过了一个月,还不见象的影子。她担心了,便上后岭去找,只见舜的种子已生出半尺高了,象的豆子还是原样。象不敢回家,舜便留下来陪他。她背着舜问象,象把偷偷换豆子种的经过讲了,她在心里说:这叫起心害人害到自身。- b3 e  ^" x) n3 H3 W5 a' [2 ?, p
! W4 c3 m5 N# P0 z% U
她又羞愧又后悔。此后,再不赶舜了。* S9 j* ^& Y6 J# H5 s6 _  [
' m# e2 S7 B- ^- Y! R9 X: Y

0 l  _( J: s/ [1 V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01:29:33 | 只看该作者
娥皇女英' T7 ]7 ?; a1 |" Z
0 s& l9 N; p# e( D
. k' P' z- h; v& M% ]& ~! b
  l! u1 {. f; a  U9 r, M+ w* ~
远古的时候,轩辕黄帝开创了天下。后来,他传给尧帝。尧在位好多年,到年纪老了,就把帝位传给舜,还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妃子。
: z% f9 d* q0 p) x; E! J# a9 D5 z1 n# e
有一年,舜帝南巡,经洞庭,过衡阳,到道州,得知一条大蟒蛇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很多人去和蟒蛇搏斗,都被它伤害。舜帝决意要去斩除恶蟒。临行前,他交给百姓一块手巾,说:“三天后手巾没变色,就是平安无事,变了色就莫再去寻找,也无须挂念。”三天后,未见恶蟒出来兴风作浪了,看手巾颜色没有变,只是没有原来那么鲜艳。百姓晓得舜帝已斩了恶蟒,但不知舜帝为什么没有回来。
$ i5 w9 ~: c0 D' f# X4 k. m8 r: P4 ]% X  B* {
原来,舜帝斩了恶蟒后,上九嶷山的三峰石去了。舜帝住在一个百姓家里。这家没儿没女,只有两位老人,对他非常亲热。他天天出去爬山,走遍了九嶷山区,看遍了山山水水,奇峰岩洞。一天,他走到三峰石下,看见一个异常美丽的岩洞,里面金砖铺地,银钱穿帘,一张石桌上摆满玉石、玛瑙和美味佳肴,靠墙那面还有一张石椅。他看了一会,没去坐那石椅就出洞回家了。第二天,他向阿婆要了一双鞋子,又到岩洞里去,临走时嘱咐两位老人,若是第二天他回不来,第三天就去寻这双鞋子。他把那双鞋子放在洞外走进洞去,在椅子上坐下,那岩洞口就慢慢地封起来了。两位老人见舜帝第二天没回来,第三天就到岩洞去寻他。他们走到山上,那个岩洞不见了,只看见了那双鞋子,知道岩洞已封口,舜帝已埋葬在那里。5 }6 m/ L; g. W# b8 B. T
5 X* |, ~8 h2 n5 q) U8 L
舜帝南巡三年没有回朝来,娥皇、女英沿着他南巡的路寻他。寻到君山,得知他已去世,埋葬在九嶷山。两人悲痛欲绝,伤心地哭泣,眼中流血,血泪洒在竹子上,成了泪竹,人称“湘妃竹”。& f0 u5 m  J" f6 S" T& L
" ?/ Y, k$ U# g0 G8 K/ L
娥皇、女英二妃自离开君山,来到九嶷山。因一路悲哭,弄得衣冠不整,二人想到很快就要见到舜帝的坟墓,应该整洁才好,于是在岭上找了块光亮的石头做梳妆台,打扮了一下。她们走到三峰石,也住在那个百姓家里。两位老人带她们去看封了口的山洞,她们无比悲痛,血泪洒遍了九嶷山,把九嶷山的竹子,都染成了斑斑泪竹。. R( e8 C9 J" w$ [0 Q) I
3 p% _% L( M4 m$ I! x
娥皇、女英回京时,边哭边走,走到衡阳湘江边就再也走不动了,双双投水而死,成了湘江神,人们称她们为湘君、湘夫人。
: y8 |8 g+ i7 L3 E& T0 S0 o. U& U, L( ^; Q, u( ]4 l7 V& M

7 B& H  Y  t5 V! l& r3 f) o
2 q$ J% \# g- ~9 ~- t& d9 |. ]9 e(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湖南民间故事集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 }/ I( `) R; t! s. a/ h/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23 01: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