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后裔姓氏略考 赵北耀 虞舜是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的一位“圣王明君”、“五帝”之一。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据此可知,虞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经过帝尧的严格考察,“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舜先是辅佐帝尧做事,后接受尧的禅让登天子位,即当了以华夏集团成员为主体的占据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具有很强实力的部落联合体——黄帝酋邦的首领。虞舜辅佐帝尧做事二十年,在天子位五十年。在这七十年里,他领导他的酋邦成员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建立了卓越的功业。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成了一位有孝行,布仁德,躬藉处苦,勤政爱民,明哲贤能,推德怀远,安邦定国,影响深巨的“圣王典范”。尤其是他的孝行仁德,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千多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传颂。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昌意是黄帝之子,所以,舜是黄帝的八世孙,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 据古籍记载推算,舜活了一百岁,崩葬鸣条,即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西曲马村,这里有舜帝的陵冢和舜庙,是历代帝王国祭舜帝之所。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寻根祭祖的优良传统。寻根祭祖的意义在于不忘己之所出,不忘根本;在于继承先祖开创的事业,学习、弘扬先祖优秀的道德品质。近几年,盐湖区为弘扬虞舜文化,传承道德文明,发展旅游事业,投入大量资金,对舜帝陵庙进行了修复,并新建了占地一千多亩的舜帝景区。这里将成为国内外游人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将成为中华儿女寻根祭祖,传承舜帝道德文化的圣地,更将成为虞舜后裔祭祀先祖之所。 《史记·陈杞世家》太史公赞(译文):“舜帝的品行,可以说达到极点了呵!把帝位禅让给夏禹,而后代享受祭祀历经了夏、商、周三代。等到楚国灭了陈国,田常在齐国取得政权,终于又建立了国家,百代没有断绝。子孙众多,拥有封土的不乏其人。”舜帝生活的时间距今已四千多年,经过四千多年的繁衍,舜帝的直系后裔人数众多,粗略估计也在三亿左右。但由于时间久远,血姓演变,恐怕不少舜帝的直系后裔也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虞舜。所以,有必要对虞舜直系后裔的姓氏进行考证。为此,本人查阅了大量有关姓氏的史书、古籍,互相参酌,逐姓研究,考其来源。现将虞舜直系后裔的81个姓氏及其来源略述于后。 姚:姚姓出自虞舜,是一个由地名而来的姓氏。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其后代有以姚为姓者。这是姚姓的主要来源。 此外,西汉时,在我国西部地区生活着一些羌族人,其中的一支又被称为烧当羌。烧当羌人的首领在两晋十六国时入主中原,为了有利于与汉族人的融合,曾自称是汉族人祖先之一的虞舜的后代,因此也冒用汉姓姚氏。这支姚姓人中还出了一些统治中原地区的皇帝,建立了后秦国(都长安),是十六国之一,称霸中国西北部地区三十多年,后被东晋灭亡。烧当羌人也慢慢与汉人融合在一起了。 上述两支姚姓人,以出自虞舜之后者为正宗。 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公布的我国大陆当今的百家大姓中(按人口多寡统计),姚姓排名第64位。 妫:《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就是说,从前舜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居住在妫汭,即妫水弯曲的地方,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南。他的子孙后代以地名作为姓氏,姓妫。 虞:虞姓主要来源于有虞氏部落,或说古虞国。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在晋南有一个名叫虞的古国,即有虞氏部落。其故地在今平陆、虞乡、永济一带。《蒲州府志》载:“虞,本上古虞幕后国,今平陆及郡之虞乡皆及故地,古国至商末尚存。”《辞海》说:“虞,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舜为其领袖。”《孟子正义》也说:“若河东之虞,盖本舜祖虞幕之封,故书称虞舜。”有虞氏部落最早是颛顼的儿子幕建立的,其后裔以部落的名称虞为氏,舜是幕的远孙,故以虞为氏,称虞舜;后来虞舜将天下禅让给夏禹,夏禹又封舜的儿子商均为虞侯,即虞国的君主,其后代称虞氏。 我国的“姓”与“氏”在战国以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到战国以后合而为一,氏也称姓,姓也称氏。所以,原来的虞氏到后来都称虞姓。 舜:“虞”是有虞氏部落的氏号。“舜”是有虞氏部落的人们对其首领的称号。所以,历史上称舜帝为“虞舜”。他的支系子孙有以舜为姓者。河东是有虞氏部落所在地,所以《姓苑》云:“舜姓出河东。”现代北京仍有此姓。 吴:吴姓是当今第十大姓,其来源有四。主要来源于古吴国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的后代。但虞舜后裔也有吴姓。相传夏代封虞舜之子商均于虞,商均的后代有以虞为姓者,因古代“虞”和“吴”音相近,故也有以吴为姓者。 幕:幕是古帝颛顼之子,虞舜之高祖,被封于虞,系有虞氏始祖。《孟子正义》:“若河东之虞,盖本舜祖虞幕之封。”其后代有以祖先之名为姓者,故其后裔有幕姓。 司徒:复姓。分布较广。司徒是上古的官名,尧、舜时已设此官职,主管教化和行政事务。尧时,虞舜曾为司徒,布五教于四方。其支系子孙遂以其官名为姓。舜时,契为司徒,其支系子孙也有以司徒为姓者。 甄:甄本是制造陶器的转轮,后来成为掌管制陶业的官名。虞舜是个品行高尚的人,处处以身作则,教化民众。《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听说黄河边上的东夷部落制陶工艺落后,就住到那里去烧陶,在舜的示范指导下,夷人的制陶技艺迅速提高,烧出的陶器坚固耐用,那里很快成了著名的陶器产地,很快形成了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即山东鄄城,古代鄄、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其后代以甄为姓。 蒲:此姓分布较广。夏代封古帝虞舜的后代于蒲州,因以地名为蒲姓。 仪:此姓较为罕见,但分布较广。相传夏禹有臣子仪狄,善酿酒,是虞舜的后裔,仪狄及其后代以仪为姓。 宵:此姓较罕见,现代北京、成都有。 相传虞舜有女儿宵明(一作霄明),为舜帝的第三个妃子癸妃所生,为此姓之始。 邹:邹姓在当今我国百家大姓中排第67位。其来源颇多,有一支是虞舜后裔。上古有邹国,是帝舜后代姚姓的封国,子孙称邹氏。 娥:此姓较罕见,但南北皆有。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史记正义》记载,尧老,让四岳推荐继承人,四岳举荐虞舜。帝尧为了考察虞舜,遂将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舜登天子位之后,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后娥皇的后代有以娥为姓者。 鬥门(dòu mén):复姓。相传为古帝虞舜的后代。 陈:陈姓是当代第五大姓。历史上主要得姓于西周初年的陈胡公满。陈胡公满即虞舜的35世孙妫满。据《史记·周本纪》、《史记正义》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先圣王之后。妫满的父亲是虞舜之后遏父,任周武王的陶正(管理制陶业的官),武王认为他干的不错,在褒封先圣王后裔时,封其子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一部分)建诸侯国(都宛丘之侧),以屏卫王室,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武王还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了他。妫满所建方国称陈国。其子孙后代以国名为氏,改姓陈。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 虞舜后裔的许多姓氏都是从妫满的后代子孙繁衍而来的。 胡:陈国始君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见陈姓),于是他的后人以其谥号“胡”为姓。胡姓虽然还有别的来源,但这部分胡姓人后来发展成为胡姓中最大的支派。胡姓是当代第13大姓。 满:源出妫姓。虞舜的35世孙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见陈姓),其庶出子族有以他的名字为姓者,即满姓。 公良:复姓。春秋时,陈国有公良儒,是孔子的学生(见《史记·孔子世家》),是陈国公子良的后代,以公良为姓。 胡非:复姓。源出自妫姓。周代陈国始君胡公满的后代有公子非,其子孙以胡非为姓。 恩:此姓较罕见,但分布较广。源出妫姓。陈国始君胡公满的后裔成恩为陈国大夫,其子孙以恩为姓。《路史》云:“舜后有恩氏。” 袁、爰、辕:这三个姓同源,出自妫姓。陈国始君妫满,谥陈胡公(见陈姓),其子陈申公有庶子靖伯庚,庚的九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为姓,曰爰涛涂,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此即爰姓之来源。因爰、袁、辕、楥、溒、援等字音相同,古代同音字同用,后因传写不同,一姓分成了六姓。袁姓是当今第33大姓,人口较多;爰姓现代北京有;辕姓现代沈阳有。楥、溒、援等姓已不多见。 孔:此姓源出有四:一是宋国孔氏,契之后裔,孔子先祖;二是郑国孔氏;三是卫国孔氏,黄帝姞姓子孙的后裔;四是陈国孔氏,出于妫姓,春秋时陈有孔宁,是陈国的公族大夫,虞舜后裔。 孔姓在当今百家大姓中排第72位。 庆:出自妫姓。虞舜的35世孙妫满是陈国始君,其后裔陈桓公的五世孙为庆氏。 :陈国始君妫满的五世孙陈僖公孝的孙子子以其食邑为姓,即有氏。 夏:夏姓来源有二:一支出于姒姓,是夏禹的后裔;另一支出自妫姓,是虞舜的后裔。春秋时,陈宣公的小儿子公子西字子夏,子夏的孙子徵舒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夏氏。夏姓在当今百家大姓中排第55位。 舀:据东汉王符撰《潜夫论》,此姓源出妫姓。虞舜后裔陈国始君妫满的后代有舀氏。《路史》亦载:“舜后有舀氏。” 子枋:春秋时,陈国僖子之后以子枋为姓。 子沮:春秋时,陈桓公之子舆别为子沮氏。 子芒:周代,陈禧公之子盈,字子芒,其后以子芒为姓。 子穆:周代,陈国公子子穆,其后以子穆为姓。 子禽:周代,陈禧公之子字子禽,其后以子禽为姓。 子尚:周代,陈禧公之子曰廪丘子尚,其后以子尚为姓。 子石:春秋时,陈桓公鲍生子石难,别为子石氏。 子宋:春秋时,陈宣公之子曰子宋,其后以子宋为氏。 子夏、少西:春秋时,陈国公子少西,字子夏。其后代子孙有以少西为姓者,有以子夏为姓者。 子献:春秋时,陈桓公之孙子献的后代以子献为姓。 子寤:周代,陈禧公之后有子寤氏。 子仲:春秋时,陈宣公之子曰子仲,其后以子仲为姓。 田:田姓是当今第57大姓。此姓是由虞舜后裔的陈姓改来的。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妫满建立的陈国(见陈姓)到春秋时,陈桓公鲍和他的弟弟陈佗非一母所生,佗的母亲是蔡国人,佗同舅父蔡侯里应外合杀了桓公及太子免,自立为君,这就是陈厉公。厉公是个好色之徒,与他的表妹蔡女私通,经常留宿蔡国,引起了蔡人的愤恨。太子免的三个弟弟陈跃、陈林和陈杵臼要报杀父兄之仇,就暗中沟通蔡人,趁厉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三人相继当了国君,这就是陈利公、陈庄公和陈宣公。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佗的儿子叫陈完,这时是陈国的大夫,他同御寇关系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到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国本是周武王给“师父尚”吕尚即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原姓姜,后以封地吕为姓,所以齐国是姜姓之国或吕姓之国)。陈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有贤名。齐桓公见他到齐国来了,就要封他为上卿,陈完推辞说:“我是逃难在外的人,怎么敢得高位呢!”齐桓公于是任命他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陈完到齐国以后,不愿再以原来的国名为氏,就改姓田。《史记·田敬仲世家》曰:“陈公子完奔齐,以陈字为田氏。”应劭注云:“始食采于田,改姓田氏。”称田完。此即舜后田姓的来源。田完死后谥敬仲,其后人不断争取人心,逐步控制了齐国的政权。到齐康公时,田完的远孙田常(谥号成子)的孙子田和当了相国,于康公十九年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从此姜姓齐国转移到了田姓手里,史称“田齐”,于公元前221年被秦灭掉。 孙:孙姓来源分为三支:一支出自西周皇族;另一支出自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第三支也是最大的一支源出齐国的田完之后。田完即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田,死后谥敬仲(见田姓),他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侍奉齐庄公,很受宠爱。桓子无宇生二子:恒、书。田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率众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以安乐(今山东省惠民县)为食邑。此后其子孙后代以孙为姓。虞舜的孙姓后裔人数众多,在我国历史上出了许多显赫人物,影响非常之大。如孙武、孙膑、孙权以及近代的孙中山等。 孙姓当今是我国大陆的第12大姓。 占、子占:齐国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字子占,他的后代除孙姓外,也有以其字为姓者,即占氏、子占氏。 胡母(húmǔ)、母丘、母(“母”一作“毋”,旧有读mǔ与wú二说):此三姓源出田氏。虞舜后裔田完之后篡夺姜姓齐国政权以后,齐宣王田辟强封其母弟于母丘,以绍胡公之祀,赐姓胡母氏。其后分为三姓:有继续以胡母为姓的;有改以地名母丘为姓的;有以单字母为姓的。 陆:此姓主要源出有二:一支出于颛顼帝的三世孙陆终;一支出于虞舜的田姓后裔。战国时,田姓齐国的齐宣王避强的小儿子名通,字季达,被封在陆乡(陆乡即陆终故地,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其子孙以陆为姓。两千多年来,陆姓以山东为中心向外扩展,现遍布全国,在当今百家大姓中排第70位。 储:源出虞舜后裔田姓。陈完(后改姓田,谥敬仲)的后裔储子当了齐国的相国,储子的子孙以储为姓,是储姓之始。 梧: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田,死后谥敬仲)的后代子孙有梧姓。 王:现在中国大陆诸姓氏中,王姓人口最多,约9000万左右,排第一位。在历史上,王姓名人众多,王姓来源大都是由王族之后改姓的。先秦时,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所以,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都纷纷以王为姓。因此,王姓来源不一,支派甚多。在王姓的诸多支系中,有一部分是虞舜的后裔。如济南王家即其中一支。西汉末年的王莽就出于济南王家,是虞舜的后裔。(见《汉书·王莽传》) 於陵:复姓。战国时,虞舜的后裔、齐国的陈仲子(田仲)出自贵族,其兄很富有,因耻食不义之禄,遂避兄离母逃至於陵(山东邹平县东南),其子孙遂以地名於陵为姓。 车(chē):源出虞舜后裔田氏,得姓于西汉。汉武帝很迷信,他用了一大批方士求仙访道,想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有些人就利用汉武帝的迷信心理妖言惑众,从中取利。武帝晚年时,有人陷害太子刘据,说他用巫蛊咒武帝,武帝信以为真,逼得刘据自杀了。天下人对此事甚为不平,后来高寝郎田千秋出面为太子辨明冤屈,武帝这才醒悟过来,因此封田千秋为大鸿胪。后来武帝在田千秋的劝谏下疏远了那些方士,田千秋升任丞相。汉昭帝刘弗陵继位以后,田千秋年事已高,步行上朝不便,昭帝顾念他年高德昭,特意下令允许他坐小车出入宫廷,号称“车丞相”。其子孙就改姓车氏。 濮:此姓来源有三,一支是卫大夫食采于濮,因以为氏;一支是楚之后,即百濮;一支为舜帝后裔,望出鲁国,濮阴。相传为舜帝子散封者。 法:据《史记·田敬仲世家》载:虞舜后裔齐国田氏篡夺齐国政权以后史称“田齐”。田齐第三个王是齐湣王(齐宣王的儿子田地),湣王十七年,燕、秦、楚、三晋合谋伐齐,湣王逃到莒地,被楚将淖齿杀害,他的儿子田法章改名换姓到莒太师敫家当佣人,楚军撤退后,莒城人和齐国的亡臣找到了湣王的儿子法章,拥立为王,这就是齐襄王。齐襄王在位十九年去世,儿子田建继位。田建在位四十四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灭亡。田齐被秦吞并以后,王室子孙不敢再称田姓,遂以其祖田法章名字中的“法”字为姓,此即法姓的来源。东汉有南郡太守法雄,《后汉书·法雄传》曰:“法雄字文强,扶风郿人也,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 圭:虞舜的后代有圭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即圭氏。《左传》载,春秋时有郑穆公妃圭妫。 直:舜后陈氏之先有直氏。杜预左传注:直氏,楚人,直亏之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载:汉代有直不疑。 负:舜迁负夏,其子孙有以地名为氏者,遂有负氏。 歂(chuán):歂氏即颛氏。《通志·氏族略》:“舜后有歂氏。”《左传·庄公十一年》有歂孙,是鲁庄公的车右。 招:据《史记·陈杞世家》和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舜后陈哀公(陈成公的儿子,名弱)的弟弟招,任陈国的司徒。哀公娶了郑国女子为妻,长姬生了悼太子师,少姬生了儿子偃。哀公另有两个爱妾,长妾生了儿子留,少妾生了儿子胜。留受到哀公的宠爱,哀公患病,将留托付给弟弟司徒招。招乘哀公病重,便杀害了悼太子,立留为太子。哀公发怒,想杀死招,招发兵围困哀公,哀公自缢身亡。招终于拥立留为陈国国君。楚灵王听说陈国发生了内乱,便派公子弃疾率兵灭了陈国,楚灵王任命公子弃疾为陈公。招杀害悼太子的时候,悼太子的儿子吴逃跑到晋国。楚灵王灭陈五年以后,楚公子弃疾杀死灵王夺得了王位,这就是楚平王。平王刚即位,想得到各诸侯国的支持,就找到原陈国悼太子师的儿子吴,立他做陈侯,这就是陈惠公。招害怕惠公报杀父之仇便逃到了越地,其子孙不敢再以陈为姓,遂以王父字招为姓,遂有招氏。 歂孙:春秋时,陈国公子歂孙仕晋,其子孙后代以歂孙为姓。 登北、登比、癸比:帝舜有三个妃子,除尧女娥皇、女英外,另有第三个妃子登北氏。《礼记·檀弓上》云:“舜葬苍梧,盖三妃未之从也。”郑玄注:“舜有三妃。”罗泌《路史·后纪十一》亦以三妃为娥皇、女英(莹)、癸比(登比),是也。《山海经·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登北氏又曰登比氏、癸比氏。帝舜之后有以母姓为姓者,遂有登北氏、登比氏、癸比氏。 陈方:明初,宋濂的《宋学士文集》载:凤阳定远陈方亮,官镇国将军,本姓陈(虞舜后裔陈姓),育于方翁,明太祖赐姓陈方,以继陈、方两家之宗。 偃师:《姓纂》载:陈太子偃师之后以偃师为姓。 原仲:《英贤传》载:陈大夫原仲之后以原仲为姓。 苟:罗泌《路史》载:舜后有苟氏。 迷:罗泌《路史》载:舜后有迷氏。 研:罗泌《路史》载:舜后有研氏。 第一、第二……第八:这八个复姓源出自虞舜后裔齐国的田姓。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初年,地方割据势力相当强大。汉高祖刘邦为巩固西汉政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一项是“迁徙豪强”,将原六国的国王后裔、豪杰名家及齐国田氏、楚国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大族共十余万人迁入关中,给与好田宅,让他们在关中建立新家(见范文澜《中国通史》)。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上述五大族迁徙时间是汉高祖九年。这次迁徙齐国田氏人数较多,迁徙到关中的诸田多以门秩次第为氏。汉王苻《潜夫论》说:“汉高祖徙诸田关中,而有第一至第八氏。”齐田后裔复姓第一至第八氏就是这样来的。 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载:田广之孙田登为第二氏;田广弟田英为第八门,以第八为氏。王莽新朝有讲学大夫第八矫;《姓谱》载:田广孙田癸为第三氏;东汉章帝时有司空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安)长陵人(《后汉书》有传)。另外,唐有第五琦,字禹珪,唐京兆长安人。皆齐田之后。 穰:出自舜后田氏。齐国将领田穰苴因食采于穰邑(今河南滕州),遂以邑名为姓。 尝:出自舜后田氏。战国时,田齐贵族田文,袭其父田婴的封邑薛(今山东滕州南),称薛公,号孟尝君,齐湣王时任相国,门下有食客数千。其子孙以其号为姓,遂有尝氏。 靖:出自舜后齐国田氏。战国时,田齐威王的少子田婴,系孟尝君之父。《资治通鉴·周纪二》:“显王四十八年(前321),齐王封田婴于薛(今山东滕州附近),号曰靖郭君。”田婴的后代有以其号为姓者,遂有靖氏。 这个材料是去年冬天写成的,春节前,盐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俊萍同志又给我提供了他们参加泰国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七届国际大会时带回来的一些资料,我又进行了补充,共写出了虞舜直系后裔的81个姓氏及其来源。因本人所见资料有限,对有些姓氏来源的详细情况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写的比较粗略,但所写来源都是有根据的。详细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根据历史资料提供的线索,虞舜后裔的姓氏不止这81个,还有别的一些姓氏。历史学家吕振羽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引《世本》:“舜之子孙分为:胡、公良、陈、袁、原、、仲、庆、夏、宗、孔、仪、司徒、司城等姓。”其中原、仲、宗、司城,另有柄、东郭等姓氏的来源本人尚未搞清楚,不敢妄言,故未提及。 1990年7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按各姓氏的人口多寡计,排出了当前我国大陆的“百家大姓”。上述虞舜直系后裔的81个姓中有12个姓在“百家大姓”之内。王姓第1、陈姓第5、吴姓第10、孙姓第12、胡姓第13、袁姓第33、夏姓第55、田姓第58、姚姓第64、邹姓第67、陆姓第70、孔姓第72。估计上述81个姓氏人口总数有三亿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近四分之一。可见虞舜后裔人口之众。 考证虞舜后裔姓氏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前述81个姓氏中,多数姓氏来源单一,姓此姓的人都是虞舜的后裔,比较明确;而有些姓氏的来源有好几支,同一个姓的人,并非都是虞舜的直系后裔。那么,哪些人是虞舜的直系后裔?哪些人不是虞舜的直系后裔?要认真区分清楚并非易事,有待进一步考证。本人才疏学浅,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舜乡圣迹》,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