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起源应为舜帝后裔 蔡自新 瑶族同胞主要居住在祖国南岭山地湘粤桂交界处,以及江西、云南、贵州等省,还有一部分旅居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从其分布地来讲,瑶族可以称之为世界性的民族。中国瑶族有260多万人,按人口数量排列,在我国56个民族中居第13位。那么,以盘王为祖先的整个瑶族族源是怎样的情况呢? 根据王明生、王维力《瑶族历史览要》书中的整理,认为研究瑶族的起源有尤人说、长沙蛮说、武陵蛮说、五溪蛮说、山越说、多源说、古瑶民说、零陵蛮说,等等。这些都有各自的一定道理,但比较下来还是有矛盾的。笔者认为,在这些观点当中,古摇民说、山越说、多源说中有其合理部分,结合有关典籍史料,进一步提出瑶族的起源非南蛮而是东夷,并且还是舜帝的后裔,其理由主要有: 第一,瑶族非土著之人,而是一个迁徙性民族。在瑶族先民的创世纪英雄史诗中,普遍流传着《飘洋过海的故事》和《千家峒的传说》。《飘洋过海的故事》,传说古时阴阳反乱,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瑶族被迫逃荒,途中十二姓瑶人分乘十二支木排渡海,遭狂风恶浪袭击,危急之中,向盘王祈求保佑,祈毕风平浪静,脱险到达彼岸。盘王于是自然成为瑶人的英雄偶像。从此,瑶族到达南方生息繁衍,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格局。《千家峒的传说》,讲的则是瑶族入住千家峒,过着丰美富足的世外桃源生活,却因官府的迫害而被迫逃离。十二姓瑶人将一支牛角锯为十二节,每姓瑶人各保存一节作将来相认的信物,约定牛角凑齐之日,就是瑶人重返千家峒之时。从瑶族的主要传说故事看,如果瑶族源自土著的南方蛮族,显然与其英雄史诗的传说不符。日本著名人类学家竹村卓二教授在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时也说:“除了处于类似条件下的苗族外,其他民族都集中地桎梏于各个被限定的居住地带。与此相反,瑶族依靠大规模的分散移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此种境况……瑶族无论在哪一个地带都不是土著居民”,“瑶族是这样一个富有移动性的民族,但不是流离山野的难民群”[1]。时至今日,不同的瑶族同胞群落中仍保留过山瑶、平地瑶等的区别,实质上折射着瑶族迁徙性民族特征的遗存。 第二,先秦文献中记载摇民为舜的后代。《山海经·大荒东经》载称:东方“有因民国,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民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袁珂先生案[2]:吴其昌《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燕京学报》第十四期)说,“因民”、“摇民”、“赢民”,一声之转也。因、赢、摇一声之转,其说是也。关于王亥被杀故事,《楚辞·天问》叙其事较详;《易·大壮》六五爻辞云:“丧羊于易,无悔。”《旅》上九爻辞云:“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说者亦以为是王亥故事云。关于摇民,袁珂先生案:此言摇民除有易所化之一系而外,复有一系是由帝舜之裔戏所生。此乃摇民传说之异闻,故附记于此。其实有易即戏也,易、戏声近,易化摇民即戏生摇民也。根据袁珂先生的解读,我们以为,这里的“摇民”应与现代瑶人联系起来,就是瑶族的先祖。“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样,瑶人也属于舜的后裔。 第三,舜是夷人。专治中国上古史的前辈学者徐旭生先生说,我国古代的部族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集团。西北方的华夏集团分为黄帝、炎帝两大支;近东方的东夷集团自成单位的高阳氏(帝颛顼)、有虞氏(帝舜)、商人;近南方的苗蛮集团。这三大集团之间又有混合与交融,最后同化为华夏民族[3]。杨向奎先生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则认为,中国的历史从炎帝、黄帝开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黄帝一系变为大宗,夏、周王朝都属于黄帝系统,而齐、许、申、吕及楚属于炎帝系统,虞、殷属于东夷,三个系统融合为华夏民族[4]。这些上古史专家在解说中华民族的起源时,都认为虞舜属于东方夷人。古时的中国,大体上为古华夏部族所在的今陕西、山西及河南的结合部一带,此外的其他地方并非本义上的中国,如高阳氏、有虞氏、商人所在的河南与山东、河北的环渤海地区,即为东方夷人;大别山以南则为南方苗蛮之人。《禹贡》有所谓“甸、侯、绥、要、荒”[5]。每五百里为一个等级,甸、侯、绥实质上是华夏部族的紧密圈,要、荒则属于外部族的地方,在东方的环渤海地区,即东方夷人部族集团;在南方为南方苗蛮部族集团。东方夷人部族的迁徙后来也有所记载。《隋书·地理志下》云:“长沙郡又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唐朝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称:“潭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瑶。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梁书·张缅传》附传卷34,记载了梁大同九年(543),张缅之子张瓒任湘州刺史后,“至州,停遣十郡慰劳,解放老疾吏役,及关市戍逻先所防人,一皆省并。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北。”王明生解释,“莫徭”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勉语中的“我们的瑶人”。我们认为,隋唐史志中所说的“夷蜒”“莫徭”、“杂有夷人,名瑶”,都认定“莫徭”、“瑶”为夷人,表明了夷人中的摇民在迁徙中的名称演变,至于莫徭后面附着的蛮字,是把迁徙民族与当地土著混同的误断。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就是瑶字在写法上的变迁。我们知道,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质。所以,瑶族尽管有一些特殊的标记符号,没有独立创造系统的民族文字,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作为民族的名称,“瑶”字的写法经历了从摇到徭,大约在唐末以后变为瑶,后来在元代开始出现猺,将偏旁改为犬的写法。有人认为,“猺”的写法是民族歧视政策的表现。但这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含义,由于狗是瑶人的图腾,偏旁用犬的写法,会不会是创字者通过把图腾物与民族的名称紧紧相连,而表达出更加厚重的敬意呢?当然,这要尊重这个民族本身的意愿,是另外的一个话题。 综上所述,我们不赞同瑶族源于西北尤人之说,以及南方苗蛮之说,甚至南方苗蛮与北方尤人都有可能的多源说,而山越说其实只是瑶族迁徙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样,我们对瑶族起源所诠释的实际情况是:瑶族最早是上古时代东方夷人虞舜部族的一部分,大致生活在渤海湾附近;在华夏族同化的统一过程中,由东向南迁徙,经历了海上漂泊的过程,于公元五世纪前定居在南岭山地。所以,今天的瑶人同样属于舜帝的后裔。 注释: [1]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 [2]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0年。 [4]杨向奎:《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 [5]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舜文化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