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裔姓氏及历史影响(节选) 陈应基 姚姓 一、起源 舜帝生于姚墟,因而为姓,其子孙便以姚为姓,后来继承了有虞氏正统地位,又成了妫姓正宗,因而后代又有妫姓。有虞氏为妫姓,姚虞等皆为派生。到周朝时武王封虞遏父子虞满为陈国国君,并让他继承妫姚正统,姓妫,因而又有陈姓。陈完奔齐又有田姓。到王莽新朝时(8—23),封田丰为代睦侯,让其祀舜帝正统改姓姚氏。新朝灭亡后,其子姚恢避乱过江,改为妫姓,再传五世到妫敷,复为姚氏,居吴兴武康。姚敷生姚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垣,隋开府仪同三司、封北隆公,有二子察、最。由此可知陈、田、姚、胡、虞五姓皆出自一源,即妫姓,所以有“妫汭五姓”之称。另外《晋书》载羌人姚柯迴、姚弋仲,“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羌人习惯没姓氏,到姚柯迴时正式复称古姓姚氏。 二、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治所在乌程(浙江吴兴南)。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及江苏宜兴等地。 【范县】河南范县 【南安】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治所在原道(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等,隋初废郡。 姚姓以“吴兴”“南安”为堂号 楹联:大典光华夏,文章耀桐城(姚广孝、姚鼐)。 三、播迁繁衍 姚姓自舜帝以出生于姚墟而得姓,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子孙分为不同的氏,以姚为本在全国范围发展着,直接以姚为姓的反而较少。见于记载的除舜帝外最早的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姚句耳,曾奉命使楚,说明姚姓当时已在中原发展。汉代河东姚平在舜帝当年建都的地方山西永济。合蒲姚文式在广西生活,新朝王莽时代睦侯田丰子恢避难吴郡,改为妫姓,五世孙姚敷复姓姚。居吴兴武康(浙江德清),形成了望族。陕郡姚氏也出自武康,梁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姚宣业生姚安仁,为隋汾州刺史居汾州,子姚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生姚懿,任儁州都督,文献公。生姚元景,潭州刺史,姚元之(姚崇)为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宰相,姚元素宗正少卿。姚元景生姚孝孙、壶关令,姚元之生姚彝邓海二州刺史,姚异大理寺卿,姚弈永阳太守。姚敷九世孙姚僧垣,有二子,姚察、姚最,姚察曾仕陈为吏部尚书,陈亡入隋为太子舍人,秘书丞,定居长安。其子姚思廉为史学家,姚思廉孙姚、姚班,姚班为定州等六州刺史。三国时蜀有广汉太守阆中人姚伷,宋有四川三台人姚希德,陕西定边人姚雄,河南安阳人姚兴。可见宋代姚姓已遍布全国。姚姓另一支羌族姚以甘肃陇西为中心也在向东及西南发展,并同陕郡姚氏一起迁往四川、云南,其中云南省的姚安、大姚等县姚姓最多,因此在唐武德四年(621)置姚州,其治所在今云南省姚安县北。在当今姚姓当中以田丰之后裔为多,因而是姚姓正宗,按《晋书》记载看,吴郡姚姓和南安羌族姚姓同根,都是舜帝后裔。姚氏入闽,始于唐初。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亦有姚姓将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入广东等地。 四、宗族名人 1.文臣武将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九世祖姚信,吴国太常卿。父姚僧垣为梁上开府,任南海王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又任南郡王行参军兼尚书驾部郎。梁元帝即位任原乡令,当时一片萧条,百姓逃亡,姚察轻税浅赋,劝农耕种,于是流民回返,日渐殷富,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上表要求让姚察佐著作、撰国史。陈武帝永定初年任始兴王府功曹参军,补嘉德殿学士,转中卫,仪同始兴王府记室参军。礼部尚书徐陵管著作,又任为史佐。陈宣帝太建初年,补宣明殿学士,散骑侍郎、左通直。出使周国,南方人在周国者都来探望,沛人刘瑧在公馆请教《汉书》有怀疑的地方十余条,对他非常佩服。回来后补东宫学士,江总、顾野王、陆琼、陆瑜、褚玠、傅宰等才学之士晨文娱侍。宫内手笔姚察立即就能拿出。升尚书祠部侍郎,又拜宣惠宜都王中录事参军,带东宫学士。后又为仁昭将军、撰梁史。陈叔宝即位,兼东宫通事舍人,仍撰修史。又任中书侍郎,转任太子仆,其余职位照旧。不久又任忠毅将军兼东宫通事舍人,管著作郎方面事务,又任黄门侍郎仍管著作事务。在出任秘书省时对之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拜散骑常侍,度支尚书,不几个月又为吏部尚书。 陈亡入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诏授秘书丞,修梁、陈二代史。十三年袭封北绛郡公。炀帝即位授太子内舍人,大业二年卒于洛阳。所著《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悉穷该博,并文集二十卷。姚察所撰梁、陈史虽未完成,其中序论及纪传有不清楚者仍教子姚思廉博访撰绩。姚思廉在陈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大业初修梁、陈史。 【姚】字令璋,散骑常侍姚思廉的孙子。少年时父母早亡,抚养弟妹以友爱称,广泛涉猎经史,辩才很好。唐永徽中(653)明经第,补太子宫门郎,与司议郎孟利贞等奉命撰写《瑶山玉彩书》,书写成后任秘书郎。姚生活在武则天篡唐建周的时代。武则天在唐太宗时被纳入宫中,因没有生育子女,按制度在皇帝死后必须出家为尼。野心勃勃的武则天在唐太宗病重时设法接近太子并同其发生两性关系,太宗死后她同其余未生子女的嫔妃一道去了尼姑庵。高宗李治于650年即位,过了几年将她接回宫中,当时皇后王氏正为萧淑妃得宠而伤感,便想借武则天与萧淑妃争宠以打击她。武则天借助王皇后对付萧淑妃并升为昭仪,后又把自己的亲生女掐死,嫁祸王皇后登上了皇后宝座。在协助多病的高宗处理政务时逐渐形成了势力。处死了反对她当皇后的褚遂良、长孙无忌、裴行俭、上官仪等大臣。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意味着天命不仅皇帝拥有,而且皇后也可拥有,为篡唐准备了舆论条件。因太子李弘不合母亲武则天的心意被毒死,另立李贤为太子。姚于调露中(679),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 680年废太子李贤而立李显。683年高宗李治去世,李显即位,是为中宗,684年春废李显立李旦,是为睿宗。武则天重用武氏族人,使李氏皇族人人自危。684年,徐懋功的儿子徐敬业获罪被贬为柳州司马,联络同样遭贬的骆宾王等在扬州以匡扶李氏起兵,十天时间便征集到精兵十几万。武则天任命李孝逸为扬州大总管统兵三十万讨伐。徐敬业不发兵北攻洛阳,却分兵抢占江南的地盘,因此被李孝逸击败,为部下所杀。武则天临朝执政,姚迁夏官侍郎,因堂兄弟姚敬节追随徐敬业造反,被贬为桂州都督府长史。当时武则天雅好符瑞,姚至岭南,访诸山川草树,其名号为武字者,皆以为上膺国姓,列奏其事,武则天非常高兴,召回并拜天官侍郎。善于选人补职,当时的人都以此称赞他。武则天因徐敬业反叛,便怀疑天下人大都想推翻自己,准备大肆诛杀来威吓他们。她大兴告密之风,重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人,大兴冤狱,残酷用刑,基本上清除了反对势力。688年琅邪王李冲等皇族造反,起兵仅七天就遭失败。武则天于690年九月正式登上帝位,改国号为周,任命睿宗李旦为继承人,赐武姓,下诏天下武姓人都免赋税徭役。在洛阳建立武家七代祖先的祠庙,将周文王追赠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小儿子姬武为睿祖康皇帝。姚于长寿二年(693)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奏请让宰相撰录与皇帝的谋划会议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以备史官写史。宰相之撰写时政记自姚开始的。同年9月因事降为司宾少卿,罢免知政事。延载(694)初拜纳言。有司以姚堂弟犯法,奏说他不适合为侍臣,姚上书言:“昔王敦称兵犯顺,王导任典枢机,嵇康戮于晋朝,稽绍忠于晋室,偶惟前古,尚不为疑,今奉圣思,岂由臣下,必以体例有和,伏请甘从屏退。”武则天说:“此乃我意,卿复何言!但当尽先,无听浮说。” 当时武三思率蕃夷酋长,请造天枢于端门外,姚为督作使。证圣(695)初加姚秋官尚书,同平章事。当年明堂火灾,武则天欲责躬避正殿,姚奏曰:“此实人火,非曰天灾,至如成周宣谢,卜代愈隆,汉武建章,盛德弥永,臣又见《弥勒下生经》云,当弥勒成佛之时,七宝台须臾散坏。靓此无常之相,便成正觉之因,故知圣人之道,随缘示化,方便之利,博济良多,可使由之,义存于此。况且明堂,乃是布政之所,非宗庙之地,陛下若避正殿,于礼未为得也。”左拾遗刘承庆奏云:“明堂宗祀之所,今既被焚,陛下宜辍朝思过。”姚又持前议以争,武则天认为姚说得对,接受他的意见,姚督作重修明堂,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曾劝阻石国进献的狮子和为九鼎涂黄金千两。武三思抵御契丹,姚为副使,回来后因坐事贬为益州大都督长史。蜀中官吏大多贪暴,姚经常发现并重处,奸无所容,武则天嘉勉之。又对侍臣说:“凡为长官,能清白自身者甚易,清得僚吏者甚难。至于姚,可谓兼之矣。” 当时新都丞朱待辟因贪赃获死罪,逮捕关在狱中,朱待辟和沙门理中关系好,暗结诸人起事,以杀姚为名,拟据巴蜀造反。有人密上表告发,朝廷令姚办理。姚株连甚广,不胜酷毒,相互附会攀拟,籍没者五十余家,其余以知道反情不报流放者十八九家,人们都认为是冤枉的。监察御史袁恕己为其事弹劾姚,武则天令姚与袁恕己对质,又拜姚为地官尚书。一年多后拜冬官尚书,西京留守,晋爵为伯,又工部尚书,神龙元年(705)卒。 【姚令言】河中人,起于卒伍,隶属于泾原节度马璘,以战功累授金吾大将军同正,衙前兵马使,改试太常卿兼御史中丞。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孟皞为泾原节度留后,自认为文吏进身,不喜欢军旅,频频上表推荐姚令言堪任将帅。朝廷拜姚令言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建中四年,李希烈叛乱,攻陷汝州,诏令哥舒曜率军进攻,扎营于襄城。李希烈以几万人围襄城,形势危急。十月,诏令姚令言率本镇兵五万赴援。泾原部队多携子弟而来,希望到京师能得到厚赏,及至部队离京上路一无所赐。当时诏令京兆尹王翃犒劳军士,结果只是一顿很糟的饭菜,军士皆愤怒不已,扬言“吾辈弃父母妻子,将死于难,而食不得饱,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国家琼林、大盈、宝货堆积,不取此以自活,何往耶?”行到浐水,返戈回京。姚令言说:“比约东都有厚赏,儿郎勿草草,此非求活之良图也。”众人不听,用戈剑环绕姚令言让他退到一边。姚令言急忙上奏,皇上惊恐,令内库出缯二十车赐给,军声浩浩,姚令言不能制。德宗令姜公辅抚劳,刚出内门,乱兵已斩关而来,德宗仓皇出逃,乱兵入府库用车运货,拿完为止。 当时太尉朱泚罢镇闲居在家,当夜乱军商量认为朱泚被长久囚在家里,若迎为主人,也就不怕惩罚了。朱泚曾节制泾州,为人宽和,于是请姚令言前去迎朱泚,朱泚开始迟疑,后看众人真意推举,乃入含元殿登基,以姚令言为侍中,与源休同知政事。朱泚败后姚令言与张廷芝带万人去投吐蕃,行至泾州又欲投田希鉴,田希鉴致礼诱杀,献首京师。 【姚景行】辽朝宰相,祖先为北周降将,安置在辽宁柳城。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大圣大明皇帝,建国号为契丹,任用汉人韩延徽为政事令仿汉制建立了统治机构。918年在内蒙巴林左旗建皇都、孔庙、开始学尊儒学。耶律阿保机认为契丹族为中国人,因此要夺取河北,挺进中原做全中国的皇帝。他出兵攻占朔州、武州、蔚州、妫州、儒州,自代北到河曲,越阴山,尽有其地。924年攻占了新疆奇台,926年灭渤海国,改称东丹国,同年病逝。第二子耶律德光继位,改定官制,创立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体制,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治理制度,南面官参用汉族士人,基本沿袭唐制。947年改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出兵灭石重贵,同年病死,谥太宗。侄耶律阮继位,是为世宗。耶律阮随军南侵深入汉地,对汉文化非常仰慕。他被武将拥戴即位为帝,因推行汉化和重用汉人引起辽贵族的不满,于951年被亲信将领察割所杀。察割自立为帝,被太宗子耶律景推翻即位,因无端滥杀被御厨和侍从杀死,养子世宗第二子耶律贤即位,他重用汉臣,仿汉制治国,使辽国力大增,于981年病死,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母萧太后掌权,发兵攻宋,迫使宋签订了澶渊之盟。他非常仰慕汉文化,修建五京,订法律、实行科举,吸收了大批汉族才智之士,使辽进入了全盛期。 耶律隆绪信守盟约,维持与宋的和平关系,关心百姓疾苦,努力发展生产,在国际关系和对人民的关系上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1031年病死,长子耶律宗真即位,是为辽兴宗。初由母亲掌权,后来母亲想废了他立幼子,结果弟弟不忍心就把这一密谋告诉了哥哥,他拘捕了参与者并把母亲软禁,但他自己和他的政府都腐败无能。姚景行就在耶律宗真时任职。他于重熙五年(1036)中进士,任燕王耶律宗真王府教授。因耶律宗真当了皇帝,作为王府教授的姚景行也官运亨通,由翰林学士到枢密副使,中书令。业绩虽不突出,但在改善辽对汉人的关系及促进契丹汉化方面作用积极,影响很大。耶律宗真于1055年病死,长子耶律洪基即位,是为道宗,姚景行被赠太师衔。道宗佞佛费财,宠奸诛直,使辽日益走向了灭亡。姚景行死后追封柳城郡王,谥文宪。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姚居实,为躲避兵祸而移居雁门。天福很小就读春秋通大义。长大后以材辟怀仁丞。元至元五年(1268)任为御史台驾架阁管勾,不久又拜监察御史。经常当廷面折权臣,忽必烈嘉许他直爽,赐蒙名巴儿思,意谓不畏强悍,像老虎,并厚赐以表其忠。当时御史台置二大夫,难统一行动,姚天福对忽必烈说:“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则紊不可理。”忽必烈下诏玉速贴木儿及孛罗谕之,孛罗以年幼自劾。天福当时在朝内负责了解情况,有些人出使欺凌人民索取贿赂,于是他换便衣外出了解,获得具体情况,再奏请处罚,豪绅慑服。 至元十二年诏书下达要撤各道按察使。姚天福对大夫玉速贴木儿说:“是司之设,所以广视听,虞非常,虑之深远,不但绳有司而已也。”玉速贴木儿骇然说:“微公言,几失之。”连夜见忽必烈说姚天福之语,忽必烈觉悟,下诏复立按察司。十六年授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湖北道按察使、州郡称治。二十二年为刑部尚书、扬州路总管。二十八年桑哥失败,考问同党,多为平阳人,因姚天福为平阳总管受牵连调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三十一年(1294)为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元大德四年(1300)拜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几甸大治,六年以疾病卒,年73。 当初,姚天福拜为御史时,其母劝诫他说:“古称公而忘私,委质为臣,当罄所衷,以塞其积,勿以未亡人为恤,俾吾追踪陵母,死之曰犹生之年也。”姚天福也向宪府请求说:“监察责当言路,有犯无隐,苟获谴,乞不为亲累。”听说后,忽必烈叹曰:“巴儿思母子虽生今世,其义烈之言当于古人求之。” 【姚萤】字石甫,安徽桐城人,清嘉庆十三年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龙溪知县,福建民俗强健凶悍,械斗没日不生,姚萤抓首恶杀掉,收豪健狡猾之人为己所用,并给以自新的机会。还亲自巡查问贫问苦,帮治疾病。使侵夺别人田地财产者还给主人,并要他们发誓自此解除仇斗,选择强力者为家长,约束族人,组织壮丁为乡勇,逐步抓捕盗贼,如果不遵守规矩,责成家长绑了送来。自此,械斗平息,盗贼也消失。治理的业绩在福建各县为第一。后调为台湾海防同知。父死后回籍,改江苏金坛、元和、武进知县,高邮知州,两淮监制同知,护盐运使,先后受到封疆大吏赵慎轸、陶澍、林则徐的赏识。道光十年(1830)任台湾道台与总兵达洪阿共事。达洪阿性格刚直,与之合作过的官员没有一个人能同他合得来,姚萤推诚相待,使达洪阿言听计从。二十一年秋(1841),英兵两次攻鸡笼海口,第二年正月又攻大安港,姚萤设计与达洪阿把他们打退。道光下诏嘉奖,加二品衔,予云骑尉世袭职务。 鸡笼、大安大捷使总督怡良不满。英兵驻在鼓浪屿,因此姚萤等奏请就地杀死,朝廷同意,但怡良要让他们送到福州,姚萤与达洪阿商量说:“大府意欲市德,借以退鼓浪屿之兵。兵不可退,徒示弱,不如杀之。”由此怡良更加忿怒,相互嫉恨。后来达成议和交换战俘,以妄杀罪名把姚萤、达洪阿关进监狱,六天后道光特旨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发往四川使用,又为总督宝兴嫉妒,正好西藏两个呼图克相互争斗,总督宝兴让姚萤只身前往平息,姚萤说:“夷人难以德化,失职下僚孑身往,徒损国威。”宝兴不听,硬要他前往,走到乍雅,无功而返,总督弹劾他畏难规避,命令他再去。事件结束后,补蓬州,两年后因病回籍。咸丰即位(1851),罢黜大学士穆彰阿,公布他们陷害姚萤达洪阿的情况,复起用姚萤为湖北昌盐法道、广西按察使,参大学士赛尚阿军事。当时太平军正盛,诸将不合作,师久无功,多次建议都被忽视。又上书请求斩失职将领也不听。永安城小,都统乌兰泰军在西南,提督向荣军在东北、合滇、黔、楚、蜀兵四万余人,太平军几千人凭险死斗。永安东北水窦关从山路可达桂林,姚萤和乌兰泰皆主张攻占水窦关以绝其外援,向荣不听。要从龙寮岭进攻,结果失败,又要让开水窦放纵太平军,然后尾追。姚又极力争辩这样做是失策,但赛尚阿同意向荣意见,结果乌兰泰战死,赛尚阿逮问,太平军连陷兴安、全州、犯湖南,因此再无法制服。姚萤随迁湖南,张亮基奏署按察使。死于任上。 8 {% W) L4 B1 K/ l2 p2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