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苗迎舜 冯安泽 话说伯禹为了传播舜的仁德,组织学生和百姓,在宫前演练干羽舞两个多月,每天观看者人山人海,其声势很快传遍了九州四海。这天,伯禹正指挥学生演舞,忽接到三苗国君的谢罪表文,心中大喜,相信了帝舜倡导的仁德果能服人的道理。于是吩咐筹备接见大礼,特加优待,以示鼓励。过了两个月,三苗国君到了。帝舜和伯禹等亲自接见,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朝觐礼仪结束后,帝舜赐宴招待,众大臣陪宴,更显得气氛热烈,三苗国君心中疑虑顿时消除。宴席后帝舜对三苗国君劝勉说:“中华天朝崇德为上,以德育人,凡事讲礼仪孝敬。三苗、狐功的政策败坏道德,是愚民害民的政策,万不可行,必须改正;你的谋臣成驹,是三苗时的亡国之臣,他用三苗的政策收买小人,培养自己势力,若要重用他,恐怕难免亡国;另外,玄都氏国也是一个古国,你们俩国相邻,要互相帮助。他们向中央朝贡,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你们千万不可阻挡。阻挡别国进贡,就是一种背叛,你们失去睦邻,诸侯们也会反对。这三项你可要引起注意。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这是做人的道理,当国君的更要时刻注意。”帝舜说一句,三苗国君答应一句,从相貌上看十分恭顺。宴礼之后,帝舜重加赏赐。过了几天,三苗国君拜辞帝舜,就起身回国。且说三苗国君回去后,忙召成驹商议帝舜在朝见时的三项训诫,哪知成驹忽染重病身亡。三苗国君失去了谋臣,他又比较忠厚,所以再不敢胡行,只好遵从帝舜的命令。次年,玄都氏国君进京朝觐,并且进贡许多宝玉,三苗国没有阻拦,还派使臣送来贡品。这说明了帝舜的一席教训,在三苗国有了结果。 且说帝舜即位四十年的冬天,霜降已过,京城四周的草木仍然郁郁葱葱,大家都以为奇。那时候由于科学还不发达,对天地气候的一些知识还解释不清,不少人说这是草木之妖在作怪。帝舜笑着对伯禹说:“这恐怕应在你的身上吧。朕德在土,汝德在木,克土是木。前年青龙出现,青色属木,现在草木茂盛,亦是木的征兆。照这样看来,你可以代朕即位了。”伯禹听了非常窘迫,忙稽首坚辞,帝舜也不再说什么。过了两天,帝舜视朝时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的君王,大功告成后总要举行封禅之礼,以告天神,历朝先帝都是如此。朕即位四十多年来,仰赖先帝的宏德和诸位大小臣工的辅佐,居然四海平安,人民乐业,也可以算是成功了。朕想举行一次封禅之礼,诸位以为如何?”大臣们听了,个个将帝舜的功德赞颂了一番,一致表示同意。于是决定由秩宗大臣伯夷负责,筹备封禅之礼,择定了日期,率领群臣到泰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封禅大典结束后,帝舜对大臣们说,朕想到老家去扫墓,会会乡亲和老朋友,待的时间要长一些,各位大臣都有公事,你们先回京城各行其职,朝廷中事情由摄政大臣伯禹总管。群臣听后,纷纷起程回都。 且说帝舜打发群臣走后带了几个从人,到诸冯山为父母扫了墓,然后到各处游览。这天来到鸣条(今山西省夏县西有鸣条山)地方,见山青水秀,草木葱茏,气候宜人,便叫人盖了几间房子,在此住了下来。原来帝舜想自己离开京城,让禹大胆工作,独立行事,省得大小事总来禀报。哪知这鸣条山离都城蒲坂并不太远,禹有什么事还是要来请示,甚觉失策。这天,伯禹又来鸣条山向帝舜奏报说,南方有一怪物出现于崇山,人面兽身,乘着两龙,他们不知是何神仙,特来询问。”帝舜说:“你从前治水时可以号召百神,诛擒万怪,定能猜想出什么神祇了。”伯禹说:“人面兽身的神祇很多,出现在南方,恐怕是祝融了。”帝舜问:“祝融忽然降临,是主福还是主祸呢?”伯禹说:“依臣看来,这是偶然降临,对国对民恐怕没什么关系。”帝舜笑着说:“祝融是火神,木盛则生火,看来这是你的德所感召的吧。”伯禹正要谦谢,忽然外面送来一信,帝舜展开一看,是有庳国君虞象派使臣送来的。信中说:“阔别十载,无日不思,本应入朝朝见,以修君臣、兄弟情谊,不料去岁身患顽疾,医药无效,恐难久于人世。回想幼时,屡次加罪于兄,惟兄以骨肉之爱不计前嫌,仍分封为诸侯,俾享尊荣。高天厚恩,没齿难忘。弟已年愈期颐,死亦无怨,所恨者为不能与兄见一面。如弟噩耗日到,千万不要悲伤。望兄善保圣体,弟虽死犹生。”等等,言犹未尽。 帝舜看完信顿时忧虑地说:“不好了,朕弟病危,朕须亲自去看看。”伯禹说:“南方路远,帝春秋年高,恐怕不宜长途跋涉了。”帝舜说:“不要紧,朕看这身体还可以支撑。”伯禹知道帝舜天性友爱,他决定要去,谁也拦阻不住,只得安排好随从人员后,告辞回都。女英和登北氏听说,忙上前劝告。帝舜说:“吾弟病重,理应前去看望。况且祝融降于崇山,南方妖言四起,三苗国本来迷信盛行,会不会因此发生什么变故也很难说。朕虽然将国政大事交付伯禹,但于国于民有关的事,还是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绝不能因托咐有人而不管。朕这次出去一方面是私情,一方面是为公,就是镇抚南方。你们赶快准备吧。” 帝舜的大女儿嫁给伯益,还有两个小女儿,一个叫宵明,一个叫烛光,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姑娘。她们听说父亲要远行,一齐都来劝阻。帝舜叹口气说:“你们劝我,说明了你们的一片孝心。你们的意思是我上了年纪,怕我在路上出什么问题。其实人都有一死,但不一定就死在路上,要是身体有问题,在家里也躲不过。你们放心吧,我不会有什么事的。”二女说:“让母亲和我们跟你同去吧,路上侍侯也方便些。”帝舜说:“不妨事,朕有从人侍候,不必去那么多人了。”两个女儿知道父亲脾气固执,不敢再说什么,只好暗暗流泪。过了一天,上路的行李准备妥当,帝舜正要起身,伯禹带了百官前来劝阻说:“现在三苗之民气势正旺,心怀叵测,帝年事已高,还是慎重为好,千万不要冒险前往。”帝舜坚持说:“大家的心意朕表示感谢。朕历来以诚待人,想来三苗臣民不至于难为我。假如有什么变化,朕自有应付之法,你们放心好了。不过有一件宝物是前朝的东西,现在蒲坂还是在平阳,望你们帮我找一找,尽快送来最好。”群臣们忙问是什么宝物,帝舜说:“就是帝喾时丹邱国贡献的玛瑙瓮甘露。先帝时由亳邑送到平阳,曾赐给群臣品尝过。此物是仙品,你们可寻来,朕带到南方或者可救弟的性命。”伯益听了忙派人分头到平阳、蒲坂寻找,帝舜向群臣和家人告辞,带了从人起程,越中条山向南行去。快到嵩山时,那玛瑙瓮甘露已经送来。帝舜揭开一看,瓮内的甘露仍是满满的,心中大喜,就带了玛瑙瓮继续南行。再说那三苗国君听说帝舜突然到了云梦大泽,心中大惊,不知来干什么,忙召集群臣商议。那时,成驹已死,新继任的谋臣平和有远见,他说:“帝舜南巡是履行公事,放他们过去吧,不要刁难。”三苗国君说:“虞舜好久不巡狩了,这次突然来南方会不会有什么阴谋?”那继任大臣说:“有庳国是他的胞弟,听说正在患病,虞舜这次来带的人不多,又没有军队护送,一定是去看望病情的,不会有什么阴谋,还是不要阻挡为好。”一位大臣当即反对说:“依臣看来不能放他过去。等他过来时,我们先把他逮住软禁起来做人质,再派人去与伯禹说,平分天下。他们要保全虞舜性命,一定会答应的,这不是很好吗?”那继任谋臣说:“我看这样不妥。虞舜向来以德服人,人人皆知,诸侯们都拥护他。况且他是天下人共同的天子,如今年岁大了,轻车简从到此,并没有伤害我们的形迹。我们无故将他拘禁起来,四方诸侯必然群起反对,我们就会陷于孤立之境。再说伯禹早已有即位之心,碍着虞舜不死,他登天子之位不能实现。如果我们将虞舜拘禁起来或者弄死,正中伯禹下怀。一是可以促他早日登位,二是可以借此罪名来讨伐我们,岂不是对我们大大不利吗?再者,虞舜已一百多岁了,风烛残年,他还能够活几日?如果在我们国内出个好歹,落个杀君之名,朝廷大臣、天下诸侯能放过我们吗?因此,我们不但应放他过去,还要以隆重的礼节去迎接他,叫四方诸侯看看,我们是恭敬的服从中央,并没有不臣之心,那么将来伯禹用不法的政策来箝制我们,我们起来反抗,诸侯们也会同情支持我们的。”三苗国君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吩咐准备礼物,亲自到云梦大泽南岸迎接帝舜。 (《尧舜禹的传说》,海潮出版社,1999年) ) r1 A, z) |) B& `9 D7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