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22-3-22 19:25:12
|
只看该作者
一、 编次方面有不当之处。《梁书》 编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传而未传。如昭明太子萧统之子髻, 初封岳阳王, 被梁元帝所迫, 在襄阳自立为梁王, 依附西魏, 后在江陵称帝三世, 历三十三年, 史称后梁。后梁在当时是一个国家, 即使不便附于本纪之后, 何妨别立一传, 述其兴亡?而《梁书・昭明太子传》 中连其名字都不载, 只于《张缵传》中略为述及, 竟似不知为谁氏之子者。又如, 梁将王琳, 在梁末问关百战, 尽忠于梁朝, 始终不肯屈服于陈霸先。且其事迹全在南方, 梁亡方投奔北齐。《梁书》 亦不为立传, 显然是其疏漏。又, 《梁书》 无《方技传》 , 以至在当时颇有影响的沙门宝志(参《南史》 之《武帝纪》 、 《王僧辨传》 及《梁书》 之《何敬容传》 、 《刘歆传》 等), 参加浮山堰的勘测、设计、 施工的著名科学家, 当时的材官将军祖日恒(只在《康绚传》 中涉及), 皆未为立传。这当与姚思廉的封建思想相关。思廉曾祖菩提, 祖父僧垣俱是梁代名医, 出入宫廷, 甚被优遇。思廉只在《陈书》中为乃父姚察立传, 闭口不提曾祖, 于其祖父亦仅“父上开府僧垣, 知名梁武代, 二宫礼遇优厚” 17字而已。盖方技之流, 当时社会地位低下, 故思廉讳而不言。其不愿为方技立传, 可想而知。二是伦次失检。赵翼《陔余丛考》 卷七有云:“《梁书》 编次亦有失检处。武帝郗皇后传后即以简文王皇后次之, 而武帝丁贵嫔、 阮修容反次于王皇后之下。按丁乃昭明太子及简文之母, 阮乃元帝之母、 简文庶母也, 岂得反叙于后?其意不过先皇后而次妃嫔耳。然既叙武帝郗后,则丁、阮两妃次于后之下,正合体裁, 何必先媳而后姑耶?……其于宗室诸王及诸帝子, 编次亦多失序。昭明太子统、 哀太子大器、愍怀太子方矩反编在前, 而临川王宏、 安成王秀等, 昭明叔也, 南康王绩、 庐陵王续等, 大器、 方矩叔也, 而皆编在从子从孙后, 可乎?” 章学诚《丙辰札记》 亦有云:“《梁书・皇后传》 以高祖丁贵嫔、 阮修容列于太宗王皇后之后, 其意以谓分嫡庶, 而不知失昭穆之伦矣。纪事之书, 自有先后伦次, 非如太庙升柑, 嫡妇可以逾庶姑也。” 赵、 章二氏所论是有道理的。《梁书》 编次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有一些, 此不赘述。
二、多载迷信感应之事。中国古代的史家, 由于受时代和历史观的限制, 很难对历史现象和进程作科学的解释。因而历代史书中, 迷信怪异之事常见诸记载, 尽管因撰史者的不同而所撰史书迷信色彩有程度上的差别。南朝, 尤其是梁代, 正是佛教大为流行的时代。姚氏父子, 特别是姚察, 受风气之熏染, 十四岁即受菩萨戒, 习蔬菲五十余年, 谙识内典, 虔信佛教(详《陈书》 本传)。这些都影响到《梁书》 的撰修。《梁书》 中所载迷信怪异之事不少。如《太祖五王・鄱阳王恢传》 载, 恢请北渡道人慧龙治眼疾, 因其“有孝性” , 精诚所感, 空中见圣僧使恢眼“豁然开朗” 事;《褚翔传》 载翔母疾笃, 请沙门祈福, 因翔“有孝性” , 精诚所感, 中夜户外有异光, 空中有弹指声, “及晓疾遂愈” 事;《孝行・滕昙恭传》 载, 孝子昙恭门外冬生树神光忽起,佛像及夹侍之仪“自门而入” 事;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佛教谓众生以其精诚感动神明, 神明应之, 谓之感应。姚氏父子不厌其烦, 多载此类事, 可见其受佛教影响之深。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有论者认为“《梁书》 中表现出一定的反佛思想” , “姚察、 姚思廉认真书史” ,“对当时流行的佛教痛心疾首” (详《(梁书>略论》 )。然而, 论者所谈理由, 综合起来, 主要是两条:~是《范缜传》 记载了“范缜的主张及其与萧子良的争论” , 对范缜“没有贬责之词” 而“抱着推崇的态度” ;二是曾巩的《梁书目录序》 “拒佛思想是十分鲜明的” , 曾巩“是在观《梁书》 之后发出这番议论的, 他已认识到《梁书》 的反佛思想” 。这两条似乎有理, 实际上一条也站不住脚。对于第一条,我们应明确, 《梁书・范缜传》 对范缜并非无贬词。范缜本为齐臣。齐末, 母忧去职, “义军至, 缜墨经来迎” ;“缜自迎王师, 志在权轴, 既而所怀未满, 亦常怏怏” ;后因亲结“倾侧取容” 、 “反覆不忠” 的王亮而坐罪。《梁书・儒林传》 后论云其“墨经徼幸,不遂其志, 宜哉” , 显然是取批判的态度。《梁书》 本传还说他“好危言高论, 不为士友所安” 。这些不是贬责又是什么?至于《梁书》 载其《神灭论》 , 乃史家实录精神之表现, 与反佛无关。试问, 《神灭论》 于齐时初出即朝野哗然, 至梁初, 梁武犹组织六十余人与之辨难(详《弘明集》 卷十《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 及《庄严寺法云法师与公王朝贵书》 )。此等重要史实, 《梁书》 不载, 行吗?况其“与政事无关”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统・郭祖深与苟济之反佛》 ), 载之何妨?至于第二条, 显然是论者误解了曾巩《梁书目录序》 。曾《序》 先云佛为中国之患, “而在梁尤甚,故不得而不论也” , 后又云“臣等故因梁之事” 而论。原来曾巩不过是因序《梁书》 而借题发挥以论佛法。其“在梁尤甚” , “因梁之事” 二句, 乃斡入题目之法(参何焯《义门读书记》 卷四十一《元丰类稿・文》 “梁书目录序” 条), 与《梁书》 是否反佛何干?再说, 姚氏父子若反佛, 梁代两位颇有影响的人物斥佛之事当载:一是苟济, 一是郭祖深。苟济上书斥佛, 惧梁武迫害, 由梁入魏(事见《北史・文苑・苟济传》 ), 不入《梁书》 固可勉强解释, 但郭祖深上封事, 揭露梁武残民佞佛的弊政(详《南史・循吏・郭祖深传》 ), 《梁书》 只字不提, 这说明了什么呢?另外, 若将《南史・梁本纪中》 李延寿的史论和《梁书・本纪》 末魏徵的史论与《梁书・武帝纪》 后姚思廉的史论略加比较, 亦能说明问题。李延寿批评梁武佞佛, “溺于释教, 弛于刑典” ;魏徵更斥其“慕名好事, 崇尚浮华, 抑扬孔墨, 流连释老。或经夜不寝, 或终日不食, 非弘道以利物, 惟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遗荣, 虚厕苍头之伍;高谈脱履, 终恋黄屋之尊” , 一针见血地指出梁武斋戒、 讲经、 舍身等之虚伪。而姚氏不仅论中曾无一言及佞佛之事, 反而在正文末赞扬梁武“笃信正法, 尤长释典” 。《梁书》 有无反佛之意, 昭然若揭。实际上《梁书》 “反佛” 说, 大约是袭自近人陆绍明《史家宗旨不同论》(原载《国粹学报》 十七期。徐浩《廿五史论纲》 , 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本收为附录)。不过, 因陆氏之说过于穿凿牵强, 不合实际, 今人一般都摒而不取。
三、 撰述上颇多疏漏。贞观三年, 姚思廉受诏修撰《梁书》 时, 已年过七十, 精力衰退可想而知。且身为朝臣, 当亦不可能专事撰史, 故《梁书》 中疏漏不少。概括而言, 约有三端。一是前后矛盾。如在列传第三十卷《江革传》 中言何敬容掌选, “序用多非其人” , 而在第三十一卷《何敬容传》 中又谓其“铨序明审, 号为称职” 。又如《侯景传》 大宝元年十二月 下记:“是月 , 张彪起义于会稽, 攻破上虞, 景太守蔡台乐讨之, 不能禁。” 此下, 二年正月 却记:“(张)彪遣别将寇钱塘、 富春, (侯景仪同)田迁进军与战, 破之。” 一“义” 一“寇” , 数行之问, 书法乖舛。二是重复。如《到洽传》 载, 洽卒, 昭明太子与晋安王纲令, 有云:“近张新安又致故, 其人文笔弘雅, 亦足嗟惜, 随弟府朝东西日久, 尤当伤怀也。比人物零落, 特可伤惋, 属有今信, 乃复及之。” 此段文字, 于《张率传》 中重出, 且“文” 作“才” , “伤惋”作“潸慨” 。又如《王筠传》 中云:“时人为之语日:‘谢有览、 举, 王有养、 炬。’ 炬是泰、 养即筠, 并小字也。” 而《谢举传》 中复重出。如此之类, 还有一些,今不赘述。三是沿国史笔法, 不少篇章剪裁加工不够。如诸王及功臣列传之结构, 例先叙其历官, 中述事实, 末载饰终之诏。如《南平王伟传》 载诏日:“旌德纪功, 前王令典;慎终追远, 列代通规。” 《王茂传》 载诏日:“旌德纪功, 哲王令轨;念终追远, 前典明诰。” 《孔休源传》 载诏日:“慎终追远, 列代通规;褒德酬庸, 先王令典。” 等等, 千篇一律, 读而生厌。又, 《梁书》 虽叙事简洁, 然因其依国史立传, 故所载诏策有无关于治道、 只是官样文章且内容雷同者, 颇遭后人“繁冗” 之讥。本来, 《梁书》 既入正史, 理应突破国史限制, 删除繁复, 自出机杼。姚思廉在这点上用力不够, 影响了文风的统一, 有损其文采, 这是令人遗憾的。
另外,《梁书》有纪、传而无志、表,往代学者亦有批评之者。如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作史不立表志》条、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七《毫州志人物表例议》等。对此,赵翼《陔余丛考》 卷九《隋志应移南北史之后》 条有云:“《隋书》 诸志则兼载梁、 陈、周、 齐各朝制度。盖唐初修梁、 陈、 周、 齐、 隋五代史时, 若每史各系以志, 未免繁琐, 且各朝制度, 多属相同, 合修一书, 益可见沿革之迹。故梁、 陈、 周、 齐但作纪、 传, 而志则总列于《隋书》 也。” 赵氏的解释是合理的。实际上, 《隋书》 十志是为梁、 陈、 周、 齐、隋五代史而撰, 故其名本为《五代史志》 。只不过隋在后, 故入《隋书》 , 后人称为《隋志》 罢了。姚氏自无须别撰。金毓黻《中国史学史》 第四章有云:“吾谓此等编次之法最得史体, 其他四史, 则不必一一作志, 以省卷帙。” 至于《梁书》 无表, 倒不能不说是其不足。然唐以前正史中, 无表者多, 又不独《梁书》 也。
参考文献:
[1]张贻玖. 毛泽东读史[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责任编辑 高翰
收稿日期:2001—2—12
作者简介:熊清元(1 949一), 男. 湖北红安人,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