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704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9]二品侍郎
|
2 f3 m9 V; \" E6 S( T宝庆府,湖南省邵阳市旧称,南宋宝庆元年(1225),宋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自己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宝庆地区包括今娄底市,以及益阳部分地区。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镇四川”,宝庆府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降为20638户,22.1207万人。当地人被称为宝古佬也由此得来。宝庆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占94.06%,除汉族外,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总人口的5.94%。
! ^: e* ^6 ?+ d7 ?- Z" a
8 ?4 y4 c. `1 E1 J7 Q" ^% P* L: N7 {
历史沿革 听语音 u! l& l* Y4 I& \6 g
邵阳是一座历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垒土筑城,距今已2500余年。邵阳,旧名宝庆,位于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险,南屏五岭之秀,资水横贯,邵水交汇,盆地珠连,丘陵起伏。自西汉置县,为郡为州为府,为一方之重镇。北邻姿底,南界永州,上通云贵,下接长衡。自古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经济发达,文化昌明。$ Q4 T! o5 P% a2 I2 V9 K& q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夏、商、西周,其地属《禹贡》所称九州岛的荆州地区。春秋战国属楚,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地筑城,称白公城(在今邵阳市城区内)。秦代,今境内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汉属长沙国(东汉改国为郡)及零陵郡地,于今邵阳市地置昭陵县。三国吴宝鼎元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辖地置昭陵郡,治今邵阳市城区,为境内建郡之始。西晋太康元年,因避司马昭讳更昭陵为邵陵。隋开皇十年置建州。唐武德四年置南梁州,贞觐十年改曰邵州。五代后晋天福中,改日敏州。宋称邵州邵阳郡。南宋宝广元年,理宗赵昀登极。趟昀为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登极时,即用其年号“宝庆”命名“潜龙之地气升邵州为宝庆府,治所在今邵阳市,辖境相当于今邵阳市及新邵、邵东、新化等县。宝庆之名始于此。元至元十四年设宝庆、武冈二路。明洪武元年设宝庆、武冈二府,洪武九年降武冈为州,属宝庆府。清仍承袭之,宝庆府辖武冈州及邵阳、新化、城步、新宁四县(辖境约为今邵阳市、武冈市及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新化等县与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华民国二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十二一九三;年直隶于省。民国十七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二十六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9 M5 A% w$ ]4 S! i* g: s
! l% n$ W8 ]1 |8 J3 s% [
5 x0 u* B, n( w6 [7 j
8 e: M6 h/ X. B# Z% u
( |, j' o# D F U/ f" F b% }1 A! @ |& ]: {) `% I) X
2 D$ v- r0 N! y6 t) S* ?, ^: S3 Y
娄底境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置湘南县,辖今双峰、涟源部分地域,属长沙郡。西汉属长沙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连道,辖今双峰县测水以西至涟源市蓝田等地。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析湘南县置湘乡县,连双峰、涟源大部分和娄底等县市,属长沙郡。三国时分属衡阳郡、昭陵郡。吴宝鼎元年(266),析昭陵郡置高平县,今新化县西部属之。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分属邵陵郡。隋属长沙郡。唐、五代、宋朝分属潭州、邵州。宋熙宁五年(1072),建置新化县。元代,分属天临路、宝庆路。明分属长沙府、宝庆府。清同明属[5]。
" O, G, S" A. D& h# O( }6 x6 Q3 \5 C7 Y& z, z2 q
- h1 s# E' x: D长沙国7 p! C8 X+ E/ V$ L" |5 j T
新化县成为娄底境内最早的建制县,在宋代隶属邵阳郡,元代属宝庆路,明清属宝庆府。娄底境内的其他县市,双峰一带,秦时属长沙郡的湘南县,汉代以后长期属湘乡县地。涟源一带,秦至东晋时大部分地域分属湘南、连道、湘乡、昭陵等县,北宋以后,其全部地域便长期分属湘乡、邵阳、安化、新化四县。娄星区一带从汉代开始,就一直为湘乡辖地。冷水江一带在宋以前属“梅山蛮”地,宋以后长期属新化县地。[5] Q. H, x0 b7 Y# q8 N. X
; k; H( P( Q9 N1 y* _. N6 c8 q! `0 W
7 y1 y" n4 r7 }) Z7 n7 K2 A% n, b娄底神童贺德英
; [( i- j$ t! ~ N8 d& S民国元年(1912),属长宝道,民国3年,改为湘江道。民国11年,(1922)取消道制直属湖南省。民国29年(1940),分属湖南省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区。[5]
9 _4 [$ V% o# O* A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隶属益阳专区和邵阳专区。1950年6月,设立锡矿山矿区(县级),直属邵阳专区;1951年8月,筹建涟源县、双峰县。195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湘乡、安化、邵阳、新化4县部分行政区域置双峰县、蓝田县(7月更名涟源县)。11月,两县划属邵阳专区。同年8月,撤销锡矿山矿区,划归新化县管辖。1960年2月,设立娄底市和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区。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江市和娄底市,分别并入新化县和涟源县。196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冷水江市。[5]
) D2 f! O/ e2 T2 k$ _4 j5 ] 共4张+ p! Q1 G1 s4 _
老娄底
/ O7 u( ^4 p5 e% H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邵阳地区析置涟源、邵阳两个地区(娄邵分家)。涟源地区辖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县和冷水江市,地区机关驻涟源县娄底镇。同年11月,成立涟源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改称涟源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将涟源县的娄底镇和杉山公社的东风、民福大队及西阳公社的方石、水洋大队、百亩公社的思塘大队划入该市行政区域。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5]" l- `1 p( {, w" w" g
198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娄底地区的娄底市,改设为湘潭市娄底区(县级),双峰、涟源县划归湘潭
6 b" Z1 I+ _$ K
1 t/ F5 V4 T; h, e$ q! R" V4 V* ?: X. N( ~6 e
娄底市区老街
* j* s, p9 M$ [, r市管辖;撤销冷水江市,改设为邵阳市冷水江区(县级),邵东、新邵、新化县回归邵阳市管辖。但并未实施,娄底地区名撤实存。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地区及其行政公署,娄底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涟源县、新化县归娄底地区管辖,原所辖邵东、新邵两县划归邵阳市管辖。[5]
% \: q3 ?( P8 q9 _/ v1987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所辖行政区域不变。[5]
- G W1 l& R1 E4 K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娄底撤地设市,原县级娄底市改名为娄星区。所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新化县行政区划不变。
( F: @ K4 h9 A7 _
, ?# e2 C7 R U7 D- m+ `0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