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5 02:4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
陈梦家
后世论秦始皇焚书坑儒事,颇多失实者。余读《史记·泰始皇本纪》及《李斯列传》所述李斯之议,而后知斯原意,在立官藏而去私藏,尊官学而禁私学,使教学定于一尊。本纪曰“非博士官所藏,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是明明诗、书悉藏于官而不许民间私藏也。《李斯传》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是明明存官学而禁私学者也。李斯极言私学之患曰(据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是不许民间藏书,乃针对私学而发;因禁私学私议,故不许私藏也。然则始皇之所欲烧者,非博士官所职之民间藏书,而非一切书皆烧。始皇之所欲禁者,“相与非法教人”之私学,而非一切教学皆废。官藏官学之设立,使“辩黑白而定一尊”,犹李斯之同一文字,以秦文为官书而罢不与秦文相合之六国文字也。李斯等作《仓颉篇》,为官定之字书,使天下讽籀书之者悉以秦文为准则;犹“欲学者以吏为师”,使天下诵习诗、书、百家语者悉以官本官说为准则也。
信如上说,则秦始皇七十博士中,或有治《尚书》者,而其所治或秦之官本也。汉世“言《尚书》自济南伏生”,《史记·儒林传》曰“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晁错传》曰“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则汉世所传《尚书》,或秦博士官本也;伏生或即秦《尚书》博士。然司马迁于《儒林传》曰“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如此说为可据,则伏生《尚书》者秦焚书前之六国本也。今知其不然者,以伏生《尚书》中有与秦事相关者,则其编成定本当在秦并六国之后。今由考论《尧典》,为吾说之发端焉。
下所谓《尧典》,用汉世官本。东晋孔安国分出汉世官本《尧典》“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而《经典释文》及孔颖达《正义》本又采齐建武中姚方兴本,于《舜典》之首多加二十八字。此皆非汉本之旧也。《孟子·万章篇》上引《尧典》及《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季文子使大夫克对鲁公引《虞书》,其文皆在汉本《尧典》内,则纪元前四世纪时已有《尧典》,齐、鲁学者多称引之。汉本与先秦《孟子》当时之本又有不同,此可由下述二三事证之。
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
《尧典》曰“咨十有二牧”,曰“咨四岳”,下述命九官之事而奠之以“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云云。九官者伯禹为司空,弃为后稷,契为司徒,皋陶为士,垂为共工,益为虞,伯夷为秩宗,夔为典乐,龙为纳言。四岳必四人,何以证之?《尧典》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四岳十二牧并九官,共二十五人,与二十有二人之数不合。汉以来说之者凡数家。《五帝本纪》集解引马融曰“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无所复敕;禹及垂以下皆初命凡六人,与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孔颖达《正义》亦采此说。《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以为四岳是一人与九官十二牧为二十二人。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以二十二为三十二之误,加殳、斨、伯与、朱、虎、熊、罴七人。林之奇《尚书全解》以为四岳九官十二牧二十五人中有兼职。今谓十二牧于先秦本作九牧,则并四岳九官适二十二人也。《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曰“昔夏之方有德也,以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逸周书·度邑篇》曰“九牧之师见王于殷郊”,《周本纪》曰“武王征九牧之君”。
先秦本十二牧,当作九牧,亦犹十二山之本作九山也。《周语》下太子晋曰“其后伯禹……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泽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楚辞·大司命》曰“导帝之九坑”,九坑九山也。《左传》昭公四年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以九山分属九州而其范围不若稍后之九州九山之大。《吕氏春秋·有始篇》曰“地有九州,土有九山。……何谓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周礼·职方氏》以九山镇分配九州:扬州会稽,荆州衡山,豫州华山,青州沂山,兖州岱山,雍州岳山,幽州医无闾,冀州霍山,并州恒山。《吕氏春秋》成于秦始皇八年,在秦并六国以前。至秦改帝后,始封祀十二山,《史记·封禅书》曰: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下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淆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大室,大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济曰淮。……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者蜀之汶山也;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
合淆以东名山五华以西名山七,则秦祠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名川六也。《吕氏春秋·有始篇》以河赤辽黑江淮为六川,则秦并天下以前之说也。据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衡山”;“至湘山祠”;三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十二名山中之四而秦皇亲幸者也。秦之祠十二山及名川与《尧典》“封十有二山浚川”之事相合。《周语》下曰“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史记·五帝本纪》引《尧典》亦作‘决川’。封者《封禅书》正义谓“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功曰封”是也。浚若决者,是祭川之名,谓祭名川时深其川道亦犹封山为益土于山颠也。余疑始皇三十二年“之碣石”,“刻碣石门”者是祭济水之事。本纪谓始皇“之竭石……决通堤防”而刻石云“决通川防”。《水经》“济水又北过临邑县东”注云:“《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之石门也。”又云“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汶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案临邑之济庙有石门,而防门在其附近,则始皇所至之碣石门或即此地矣。
十二州者亦犹十二牧十二山之当本作九州也。先秦诸书,但言九州。春秋《叔夷镈》(《博古图》卷二十二页五至十)谓成汤“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左传》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楚辞·大司命》曰“纷总总兮九州”。《禹贡》有九州之名。《史记·孟荀列传》述邹衍大小九州之说曰“中国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吕氏春秋·有始篇》因之,去梁而增幽,以九州相当于晋、卫、齐、鲁、越、楚、秦、燕、周。《周礼·职方氏》之九州,去徐而增并。《尔雅·释地》之九州,改青州为营州。于《禹贡》九州之外,入幽、并、营遂为汉世天官家十二州域之所本。夫九州者本非实际的政治区域也,其见于《左传》者:哀十七年曰戎州,昭九年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昭二十二年哀四年曰九州之戎。州似戎人所以称邑。以九州十二州为星占家之州域,亦在《左传》之后。《左传》记一国所主之星:昭元年曰“故辰为商星”“故参为晋星”;昭十七年曰“卫……其星为大水”;襄二十八年曰“龙,宋、郑之星也”;襄九年曰“故商主大火”。其所用星名,或为岁星或为二十八宿。《左传》记分星所在之域曰虚:昭十七年曰“宋,大火之虚也;陈,太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水火之牡也”;昭十年曰“今兹岁在颛顼之虚,姜氏任氏实守其地”;昭十五年曰“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虚或以星名(如大火,参),或以古帝名(如太皞,祝融),知虚乃天野,相当于稍后之“分野”与“次”。《国语》记星与次,亦同《左传》,如《晋语》四曰“元年始受实沉之星也;实沉之虚,晋人是居,所以兴也”。韦昭注云“虚,次也;是居,居其次所主也”,是也。然《周语》下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始立“分野”之名。其制大备于《吕氏春秋·有始篇》,曰“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遂列九野之名而以二十八宿分配于九天。此即《周礼·保章氏》所谓“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星土者九野也,分星者二十八宿也。此即《天官书》所谓“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舍,主二十州”也。由上所述,《左传》所记之主星与虚次尚无系统之可言,至《吕氏春秋》始将九野与九州由八方而定其关系,又分配二十八宿于九野,分配九国于九州;而后列宿、州域、方国始生联系。然在汉武帝十三州刺史成立以前,九州或十二州仍为天官家之名词,所指乃天上之星土相对于地下之区域。故曰“九州之地”曰“州域”者谓九州所对之地域,非谓地面上之九个分域也。九州为九野所对之地域,故其名或起于九天之名,如《吕氏春秋·有始篇》曰“东方曰苍天”,“东南曰阳天”,“西北曰幽天”,又曰“东方为青州”,“东南为扬州”,“北方为幽州”。其它九州之名,或起于古方国名,如《左传》哀六年引《夏书》曰“有此冀方”,《诗·常武》曰“徐方绎骚”;或起于古地名,如营州得名于营丘,雍州得名于雍,荆州得名于荆(金文或曰荆楚)。徐州用作地名,则当公元前三三九年顷,《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九州之命名及《禹贡》之成书,似当在此以后。何以证之?《吕氏春秋》作于前329年,去徐州之得名适百年。后者约当《左传》成书之年(前329—320),详拙著《西周年代考》页二十四。《吕氏》九野与分星不同于《左传》,而《左传》冀方至《禹贡》称冀州矣。然则九州之名,或成于邹衍,其人稍晚于孟子,《孟荀列传》称其书“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征”,又谓“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其书实《禹贡》、《梁丘藏》、《九丘》之类。《晋书·束晳传》记汲郡所出竹书《梁丘藏》“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大约公元前三四世纪书。《左传》昭十二年谓楚左史倚相“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九丘即九州之志也。上来略述春秋以下九州成名及其与九野之关系。逮乎秦世更订《尧典》,犹视十二州为天官家名词。《尚书大传》“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州”。郑玄注曰“祭者必封,封亦坛也。十有二山,十有二州之镇也(案《周礼·职方氏》以九山镇分配九山)。兆,域也(此同《尔雅·释言》),为营域以祭十二州之分星也”。其说甚是。《说文》曰“垗,畔也,为四畤界祭其中,《周礼》曰垗五帝于四郊”,今本小宗伯作兆,注云“兆为坛之营域”。古肇、兆通用,故《诗·生民》“后稷肇祀”,《礼记·表记》引作兆祀;《诗·玄鸟》“肇域彼四方”笺云“肇当作兆”。下至汉初,《天官书》及《星经》(《天官书》正义引)皆列十二州所分属之二十八宿,而《星经》于十二州名外更以列国之分野相系属。此汉武帝立十三州刺史以前之制也。何以证之?《汉书·地理志》曰“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郡,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郡置刺史”。今案《天官书》及《星经》仍称雍州、梁州而不数交趾、朔方。又《汉书·天文志》记高祖、文、景三世占验,略同于《天官》、《星经》。由是可知十二分野之说武帝前已有之。汉制因秦,则秦时十二分野为当时天官家所通行,想为无疑之事。
上述三条,足以见今所传汉本《尧典》非先秦之旧。改九为十二,当在秦并天下以后。二十六年本纪曰“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又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又曰“销以为钟金人十二”。《封禅书》所谓“度以六为名”是也。秦始皇刻石,多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则亦十二字也。泰山、之罘、东观三刻石辞并三十六句,琅邪、会稽二刻辞则七十二句。传世秦新虎符四行四十字,阳陵虎符左右十二字,前器作于并六国前,后器为并六国后物也。
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二十六年本纪曰“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皆上黑,数以六为纪”,《历书》曰“而正以十月”,《封禅书》曰“以冬十月为年首”。依五德之说,十月属水,其神颛顼,其数六,其色黑,故《吕氏春秋·孟冬纪》曰“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数六……衣黑衣”。《秦本纪》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故用颛顼历。《后汉书·律历志·蔡邕历议》曰“是以(汉)承秦正,历用颛顼,元用乙卯”。《唐书·历志大衍·历议》曰“颛顼历上元甲寅岁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其后吕不韦得之以为秦法,更考中星,断取近距,以乙卯岁正月己巳合朔立春为上元”。案颛顼历以正月己巳七曜俱在营度五度为立春,推考其测定年代当在公元前三七○年前后。不韦用颛顼历而改立近距之元于乙卯者,是年适秦始皇之元年也。
二十六年本纪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琅邪台刻辞曰“皇帝作始,端平法度……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之罘刻辞曰“大圣作治,建定法度”。东观刻辞曰“远迩同度”。会稽刻辞曰“皆遵度轨”。二十六年秦始皇量诏曰“法度量,则不壹”。传世有《商鞅量》,据其刻辞为秦孝公十八年鞅为大良造时所作,其上复刻廿六年诏辞,则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丞相状、绾所定之官量即孝公时之秦旧量也。此以秦量为天下之官量,犹以秦文为天下之官书。《说文序》所谓“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此秦文指并天下以前秦国通用之文字,实乃周文之遗也。今以秦金石刻辞之在并六国前者校并六国后者,知先后相承,非始皇时别有所谓秦篆者也。秦之平度量乃用商鞅之法,《史记·蔡泽传》曰“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亦见《战国策·秦策》)。《商鞅传》曰“平斗桶权量丈尺”。
上述二条,足以见《尧典》所说“协时月正日”及“同律度量衡”为秦始皇并六国后所力行。秦虽皆取诸旧法,而实最先以此一统制度普施于天下。《尧典》此二句,或因秦法而加。
三曰五载一巡守
《孟子·梁惠王》下及《告子》下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尧典》“五年一巡守”之说不论其为先秦所本有,抑秦时所有,始皇实为首先实行此理想制度者。据本纪,二十六年后十五年间凡三巡:
第一次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
第二次三十二年始皇东行郡县
第三次三十七年始皇出游……行至云梦……上会稽……并海上北至琅邪
二世制度一律从始皇,故本纪曰“先帝巡行郡县……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东行郡县”。《封禅书》曰“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此可知巡行郡县与礼祠巡行所至之山川群神,实同时并行。始皇于第三次巡“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亦巡、祀兼举。始皇二十七年之巡,不及封禅礼祠之事,以其制尚未立也。二十八年将登泰山“与鲁诸儒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是年,本纪记其“上邹峄山,立石”,《封禅书》所谓“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邹峄山”,是也。是二十八年东行,乃补巡行时望祭山川群神之事。据本纪,是年“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衡山……至湘山,祠”。此三山者即秦礼官所常奉之十二山也。本纪又记是年“禅梁父……穷成山……登之罘,立石。……南登琅邪……作琅邪台,立石”。此祠齐八神之四主也。《封禅书》曰“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案即峄、泰、衡、湘)大川(案即济)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祀之必于泽中圆丘云……五曰阳主,祠之罘……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始皇于行封禅之时,并及齐之八神,其为采用齐人之说无疑。齐人之书《管子》颇述封禅之制,其说略存于《史记·封禅书》内,是封禅为齐学。其证一也。本纪谓二十八年始皇与鲁诸生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封禅书》曰“于是征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或议曰古者封禅云云”。其证二也。《尧典》封禅及秦皇封泰山立石,于四岳中独崇泰山,其为齐、鲁儒生之见,甚属显然。其证三也。夫《孟子》之书道尧事独详,并引《尧典》篇名,疑此篇通行于齐、鲁之间。秦既并天下,三年将议封禅之事,齐、鲁儒者乃案秦制秦法改九为十二并增协时月正日及同律度量衡,更订《尧典》,取以为封禅于古有征之据。始皇采其议,故封禅首泰山并遵行五年一巡之制。伏生以齐人而为秦博士,其所传《尧典》,必官本之《尚书》也。故在汉世,治《尚书》之学者多齐人焉。
以上推论伏生《尧典》为秦代齐、鲁儒者所更定,立于官学。此说若不误,则伏生所传今文廿九篇皆当如此。《尚书》以《秦誓》终篇,亦可以见其消息矣。兹更由《尧典》以外诸篇,略举数例,为吾说之佐证焉。
尧典以外各篇有秦制
《左传》昭二十年曰“在《康诰》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汉本无之。《秦本纪》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集解》曰“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又《秦本纪》武公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贾谊《过秦论》曰“秦俗多忌讳之禁”,《左传》引《康诰》语与秦法抵触,故去之。
汉本《甘誓》结尾曰“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末句不见于《墨子·明鬼篇》所引《禹誓》,是先秦本无此句也。《孟子·梁惠王》下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罪人不孥”。《汉书·文帝纪》元年“尽除收孥相坐律令”,注云“孥,子也,秦法一人有罪,并其宗室,今除此律”。事详《汉书·刑法志》。贾谊《过秦论》谓二世时犹未“除去收孥污秽之罪”。《汉书·王莽传》曰“秦……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据上所引,则秦法一人有罪,罚及其宗室,使为奴婢,谓之孥。汉本末句,义与“用命戮于社”相重,是必秦儒因秦法而增。
《汤誓》结尾曰“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次句为秦法,已见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曰“罔有攸赦者军法无赦令,非常法也,常法则有赦。《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于是急法,久者不赦,是不赦亦秦法”。案由《墨子》所引《甘誓》无“予则孥戮汝”,知此为秦儒所增,则末句亦秦儒因秦法所增。又考《墨子·尚贤》中及《周语》下所引《汤誓》,俱不见于汉本,独《孟子·梁惠王》上所引与汉本同。是汉本所用乃齐、鲁所传《汤誓》,则因秦法改《汤誓》、《甘誓》者或出于秦时齐、鲁儒生之手,与《尧典》同。(所引孙说不确,参《补述》。)
二十六年本纪群臣议帝号曰“天子自称曰朕”。秦刻石如此。西周金文,朕、余分别谨严。此二名虽同属单数第一人称,然“朕”为领格,“余”为主格。汉本《尚书》,朕有作主格者,见《尧典》(两见),《汤誓》(两见),《盘庚》上(一见),《盘庚》下(三见),《金縢》(一见),《大诰》(一见),《康诰》(一见),《多士》(三见),《吕刑》(一见)。以上诸“朕”,例当作“余”。先秦书引《尚书》亦朕、余有别,惟《孟子·万章》上引《伊训》“朕载自亳”为例外。朕为领格,义为“我的”,则汉本《康诰》“朕其弟小子封”及《无逸》“厥愆曰朕之愆”为不辞矣。
余读《尚书》,于上述四事迷惑不解。果汉所传伏生《尚书》为秦代官本,则其疑可涣然而解矣。
一九四三年五月,作于昆明龙泉镇。
(《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年)
' ~7 E5 q" H6 I+ L

1 J. ?* e, ^; |8 i% P. l
) t% N/ d; o, o6 e( h: D5 b
* `6 P" X4 b5 Y1 j0 g/ R9 w: 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9 16: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