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56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嶲道"是人名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21 21:53: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看电视剧《唐宫燕》,其中有一个细节:大臣们在朝堂上议政说:“
姚嶲(xi)道难以攻破”
1 x: [% A$ h& i1 f0 k, v: @

1 h2 `  y; U+ h+ w4 Z' K/ q* K
不知道什么意思,查了一下,原来“姚嶲道”竟是古代的一个道路。

. H, \1 ^" p) u$ h
* M0 q; {! X) L9 Z

0 P, i; p7 H' W8 B! `9 K  e
; W+ e- ^3 q4 S+ Q
“姚嶲道”之前,古道只是民间走私通道,叫:“蜀身(音:捐)毒道”。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居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因历代官方还未曾有过与西域国的通商记的载录,汉武帝为之大惊。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蜀身(音:捐)毒道”,存在于公元前四世纪或许更早,比北方“丝绸之路”早约280年,它即是后来的“西夷道”、“灵官道”、“姚嶲道”。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西南先人们就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这条通向南亚欧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民间“走私通道”。四年后(公元前126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带着西域奇珍归来,汉武帝出于“一点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图,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再次下定了开凿西南夷道的决心。他用军队作为先驱,强行开道,以通大夏,用武力将西南夷道通到滇西洱海地区,再“通博南山,渡澜沧水”,开通了“永昌道”。公元前69年,汉王朝最边远的永昌郡设立,自此,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连成一线,“蜀身毒道”全线贯通。
这条古商旅大道从成都出发,至越嶲郡(西昌),经四川会理,过姜驿,从龙街渡口渡江后,途经元谋苴林、平田、芦头坝入大姚县,到姚州府(姚安),又经祥云、弥渡、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贡山后,抵达腾越(今腾冲)与印度商人交换商品,或继续前行,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印度阿萨姆邦,然后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抵达印度平原。再从印度翻山越海抵达中亚,然后直至地中海沿岸。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掸国(缅甸)或身毒(印度)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用丝绸或邛竹等特产,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窃出商贾,无所不通”。印度和中亚的宗教与哲学也随着返回的马帮进入始终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之地的西南夷地区。

; ^- [9 h6 f* E2 c2 n"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22:19:02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9-21 13:153 f3 l# I& g* Y" N, {
“嶲”字的读音及其相关的人文历史, ?9 x0 @4 J" z' F" V$ y0 M- C
嶲:! D5 a) e3 ?# X& I. C/ T. F
  读音为:(1)guī (2)xī (3)juàn。 
" U8 U) @, D7 y' J. }7 u/ O: V
《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
(《姚懿神道碑》)
+ S' @% X1 V6 O4 S4 ?- W" r
全称《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后简称《姚懿神道》)

, B5 ?# h/ K1 |' f; _' t4 C
唐《姚懿神道碑》。碑为螭首龟趺,碑高290厘米,宽100厘米,厚35厘米,龟趺高70厘米,通高360厘米。二十八行,行五十八字。由唐朝请大夫胡皓撰写,唐著名书法家徐峤之书丹。额篆为“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之碑”。 徐峤之是中唐大书家徐浩之父。 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 夫应顺相成,君臣有待,岂不以参庸作辅(阙二字)、移屯?象阙不可以不临,山川不可以不守。於是开分都野,对天人,高爵命於仪刑,大邕熙於品物。 五侯九伯,公实当之。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大姓,明考以宦历陕圻,遂留家於硖石也。昔有虞惟舜,其姓惟姚。钦若神明,盖云祖始;子孙蕃邈,而迨於兹。曾祖宣业,陈(《世系表》作梁)征东将军吴兴郡公。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远图膺锡,大石垂休。父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炀帝诰以武能守於天险。高门晋烛,何象贤之纷光哉?公都尉之季子,毅烈昭融,蓄大容远,艺工非习,学远无师。燕雀(阙一字)知,鸿鹄自若,以待奋也。年十八,属乱隋无象,群盗生郊,授公本县令。以先人部曲,少用辑宁。太宗济河,闻公名,密遣相闻。公告於州将曰:“王充非主,天命在唐,宜速举众以应义。不尔,恐贻後。”因间道入谒,高祖嘉叹者久之,乃降赐墨书金帛,以此阖州离患。 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洎贼平、将举籍议功,有妄谮者云“公曾通伪郑”,因见疑黜。又以明略用多,每为朋侪所忌。乃筑室於硖石东北重冈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右二陕,左二陵,北河南阴,南山北趾。中养浩气,外衍遐风,紫芝淹留,赤松不返。俄而贬授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公抗疏自列,谢病而退。乃除常州长史,亦坚以疾辞。寻除硖州刺史,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公举六察,按百城,导齐江门,茂育云泽。龙朔初,邛蛮作梗,乃除公使持节州都督。公正以驯吏,严以蓄戎,不罚而徵,不战而服。能以毁远,寿以衰迁,启全告终,返真於始。以二年十二月一日,终於官舍,春秋七十有三。 呜呼哀哉!以三年七月十五日,藁葬於硖石县安阳公之原,未备迁礼也。公门传孝义,代蒙旌榜,至若鸡骛家禽、牛羊圈畜,互以相乳,不限所生,岂非明德继修、应形殊类也?公青云谁与,白日相邻,武杰文英,幽深天理。孝原忠极,保合神庭,馀力所存,致心无害。虽五善三变,穷妙曲成,而藏器待时,移官於位。 乃作藩翰,以制要荒,绥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远夷文顺,群物缉熙,存立大功,殁昭馀训。岂无明主,而有遐遗?命矣哉!公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後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则隋左常侍降之孙、唐襄州长史志逵之女、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元景之母也。夫人於资福祉,实受灵和。四德待行,三从及嗣,祗先导从,在阈成家。二子少孤,一门所恃,长幼咸若,礼训所陶。出有庶官,入惟丞相,乃敷皇极,遂广人和,至矣哉!盖由内则有方,外成其大,而况乎众姜群妇,罔或不宗。於休夫人,岂古之明达者矣?以神龙三年正月八日,终於洛阳慈惠坊之私第。呜呼!遗令曰:“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後为礼?昔邴根矩沐德信,并通儒达识,咸以同窆为非,实获我心。当从其议,无改吾志。尔惟孝乎!殁已可於龙门山外用为窀穸,冀近家园,以慰吾平生之好耳。”崇等敬遵遗旨,以景龙二年岁次戍申九月庚寅朔十五日甲辰,葬於万安山之南阳。令公纯德佐时,高堂生感,永思不待,长号罔极。 以为东茔已异,西兆未殷,占考岁辰,奏加封树。以开元三年岁次乙卯十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庀徒有作。初景龙年,以时宰先人,特旨追赠幽州都督。而神道贵静,元宅不移,重广冥域,因成象制。天子於是乎昭宠大臣,追崇旧烈,又制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命五品官监护,赐米粟各二百石、绢布四百端匹。庶事官供,特令优厚。盖念功悼存,发荣而资哀者也。版筑相丽,贲饰其仪,丰不近奢,薄不违俭。名山大谷,异势盘纡,密圹重坟,灵式叙。是惟幽极,可以永安,撰德昭文,长垂不已。铭曰:氏原德先,裔裔绵绵。曷时无隽?曷位无贤?重象曜质,纷纷秩秩。洁齐相亨,休复於吉。於时保之,文献非他。我生则,天爵云多。粤有符彩,宁施琢磨。英图烈烈,利用峨峨。瞻天历象,谒帝关河。庸勋远大,锡命骈罗。行行驷马,作藩荒遐。职职悟人,为范陶钧。政闲谁黩,时修物育。陟遐未穷,归冥不复。慈告式明,卜宅离茔。东毕西贲,幽封大成。尊尊孝子,昭发家声。
" s' Q5 F0 ]  F( N& a8 T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22:15:11 | 只看该作者
“嶲”字的读音及其相关的人文历史3 f5 k( ]2 i3 P& n/ h5 H
嶲:6 {- E, g: Z# w9 y  V% j
  读音为:(1)guī (2)xī (3)juàn。  * O1 A% I1 S) p; g% \7 z+ r
( V, [' E% x2 S4 O# j
  古同“巂”。
6 L% H5 ]9 Q, k2 ?, U. u7 _9 W& i) ~: v: h
  笔画数:18;) b) g# H4 y8 l7 G% c
  部首:山;
0 W& v1 p7 I+ t/ k* @( m- y, I  笔顺编号:252324111212525
, u+ m" Y4 h. D9 l  O; _; Y) f1 h7 u& L1 m2 {9 X9 g! [
   五笔86:MWYM   五笔98:MWYN  ; }# A! o. z) `+ d. c# _; k

. I! e* J8 a) S5 N& H, O! X/ Q. u. p: `4 c8 a9 Q3 ?
姚嶲道:是古丝绸之路灵关道(姚嶲道)。“姚嶲道”之前,古道只是民间走私通道,叫:“蜀身(音:捐)毒道”。
% Z2 H% ^+ i, `: m# q$ P
* P! D& b0 `2 M( X, j5 V
, t/ i  j# R( @# g/ p9 t; Q- J6 G" H5 i' f- X) h  e

2 B" K7 P, Y" r1 {% h) l ' A& w% N1 z0 y9 U) l' g
" Y1 t) J! R( M- e( y( l
  嶲国。云南西部古国名。一小国。
7 I8 V! a) Y$ V, Q- J! C' \/ G5 L9 s* q7 I) U) M- T/ }
  按照《史记》对汉时滇西地带的描述,德宏、龙陵、腾冲等地属于滇越国,隆阳、昌宁、凤庆、施甸等地为同师,丽江、鹤庆等地为叶榆,洱海周围为昆明,大理的西部(或包括西北、西南)为嶲。
6 |3 c  d  J6 E, @1 A" p5 r& W. L2 ~, T, M6 S. |
  根据《后汉书》的说法,汉朝夺哀牢地后,建立了嶲唐县和不韦县,其中的嶲字,刚好是《史记》中的一个国名,嶲唐县就极有可能就是嶲的要地。这样联系起来,《史记》里的嶲应该就是《后汉书》里的哀牢,只是用不同的民族语言读音转记而成造成了差异, 其中,嶲是傣族祖先的语言,哀牢是景颇族祖先的语言,两者均与性有关。
+ S, e. O: a; A# |+ j; K8 Z* T" Q8 ^4 A' V) {* e1 {
  汉朝先后在嶲国(哀牢国)地面上建立了四个县(另两县为博南县、哀牢县),所以,嶲国(哀牢国)是一小国。
- U( `! e% `; N% {! a5 H' Q/ e6 q8 s! @9 K, o* m# f* ?# x8 Y( c+ L- I

7 ~& ?. \1 D; Z7 ], r7 D2 r/ R
, R0 @' v# k/ R越嶲2 s/ N  o3 g5 t* f, ?5 b. z  f
  yuè xī 5 u3 q9 O5 {6 `* g8 [
  越嶲为三国时期郡名,今为四川西昌地区。地处四川省西南部,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东邻美姑,南接昭觉、喜德,西界冕宁,北与甘洛、石棉相毗邻。全县幅员2256.47平方公里,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53公里。境内最高海拔4791米,最低海拔1170米,县城海拔1661米,山川南北纵贯,岭谷相间,沟壑纵横。
8 E+ Z  V  j0 H/ A  越嶲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越过嶲水设郡县而得名。远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之时,越嶲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先秦时期,属“西南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越嶲郡,今越西县时为越嶲郡邻之“阑县”。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置邛部县至隋唐,宋为邛部川,元为邛部州,明洪武25年(1392年)设越嶲卫,清为越嶲厅,民国2年(1913年)改越嶲县。1935年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由左权、刘亚楼、张爱萍率佯攻部队经过越嶲,700多名越西各族儿女参加红军,仅到达陕北的越嶲藉彝族红军战士就有6位。1950年解放,1956年结束民改,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普雄县并入越嶲后更名为越西县。2 G5 `+ `. |5 L4 j. L. }5 l4 O

0 u2 y8 c; s& j: s1 L% q9 w: w! @0 G. ^2 t3 w0 c6 @, ]
* G( v5 r' {  L3 U  h
1 l2 I% Y. ?3 g/ `

签到天数: 4108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3-9-28 14:30:17 | 只看该作者
姚嶲道:   是古丝绸之路灵关道(姚嶲道)。; w. \6 @! b3 B! Z! ]& x2 z  a# G& u

“姚嶲道”之前,古道只是民间走私通道,叫:“蜀身(音:捐)毒道”。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居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因历代官方还未曾有过与西域国的通商记的载录,汉武帝为之大惊。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蜀身(音:捐)毒道”,存在于公元前四世纪或许更早,比北方“丝绸之路”早约280年,它即是后来的“西夷道”、“灵官道”、“姚嶲道”。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西南先人们就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这条通向南亚欧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民间“走私通道”。四年后(公元前126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带着西域奇珍归来,汉武帝出于“一点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图,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再次下定了开凿西南夷道的决心。他用军队作为先驱,强行开道,以通大夏,用武力将西南夷道通到滇西洱海地区,再“通博南山,渡澜沧水”,开通了“永昌道”。公元前69年,汉王朝最边远的永昌郡设立,自此,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连成一线,“蜀身毒道”全线贯通。

 这条古商旅大道从成都出发,至越嶲郡(西昌),经四川会理,过姜驿,从龙街渡口渡江后,途经元谋苴林、平田、芦头坝(小枣之乡--新华入大姚县,到姚州府(姚安),又经祥云、弥渡、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贡山后,抵达腾越(今腾冲)与印度商人交换商品,或继续前行,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印度阿萨姆邦,然后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抵达印度平原。再从印度翻山越海抵达中亚,然后直至地中海沿岸。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掸国(缅甸)或身毒(印度)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用丝绸或邛竹等特产,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窃出商贾,无所不通”。印度和中亚的宗教与哲学也随着返回的马帮进入始终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之地的西南夷地区。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9-28 15:10:08 | 只看该作者
姚小平 发表于 2013-9-28 05:30( S7 T4 ?! }4 _+ b) S4 R
姚嶲道:   是古丝绸之路灵关道(姚嶲道)。
3 c9 N( `& ?  }/ q+ F, a& N( J“姚嶲道”之前,古道只是民间走私通道,叫:“蜀身(音: ...
0 f' ?& L* [, _6 {7 M2 a* U
小平老这里提到“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的“博望”位置在今天的南阳市方城县,呵呵,下次来南阳可以去看看这个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签到天数: 4108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3-9-28 15:35:59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9-28 15:10( c4 g/ M, J7 ]
小平老这里提到“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的“博望”位置在今天的南阳市方城县,呵呵,下次来南阳可以去看看 ...

$ l$ g$ L" p- B  G$ F好呀!这次在南阳我还没玩够呢!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22:09:59 | 只看该作者
<舊唐書 > 卷七‧本紀第七  记载:, ~; z0 e$ B% k
5 l! D: P+ {; }2 y
神龍三年六月丁卯朔,日有蝕之。戊子,姚嶲道討擊使、侍御史唐九徵擊姚州叛蠻,破之,俘虜三千計,遂於其處勒石紀功焉。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22:25:27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9-21 13:19
: |" l. I, R0 o- L4 `5 W《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姚懿神道碑》) ...
! `# I4 X2 [2 g  v$ Z+ x$ C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22:26:45 | 只看该作者

# X/ B  d% o6 i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22:28:12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9-21 13:19
- P' A$ g# D# ~% C8 o" D《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姚懿神道碑》) ...

& N' Y+ ~2 A6 k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8#
发表于 2013-9-22 13:05:36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如此,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24 17:20:11 | 只看该作者
宝贵的历史资料,学习了。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0#
发表于 2013-9-24 22:47:55 | 只看该作者
文书发帖循序渐进,步步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6 15: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