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5 15:4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雄文 9 \3 _+ ?# W3 c6 i, D
6 n' L3 _+ ~2 X' q4 e) k+ b$ }
* u) `) u4 f- U0 _1 t/ D
精彩人生 它成就了我一生的事业——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眼中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P# s: p2 s8 w& O( P “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对授业导师、“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的这句名言,姚檀栋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所谓的艰难困苦,在冰川学者眼中确实算不了什么。“对他们特别是青年学者来讲,拥有一个施展才华、进行科学创新的工作平台,才是大家梦寐以求的。”5 [7 P7 k5 I6 E$ H
在最需要的时候,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姚檀栋从事冰芯研究搭起了平台3 N3 J, ?7 ^: S1 G' n
姚檀栋与冰川结缘在1975年。大学的第一堂课上,施雅风先生讲述的巴托拉冰川考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姚檀栋从此迷上了冰川研究。
" }7 y$ M' D' t$ T 1989年,先后在法国、美国做了两年博士后的姚檀栋回国了。当初准备以高薪挽留他的美国专家汤姆森教授在他的游说下,最终与他一起来到了中国,作为合作伙伴一起进行青藏高原冰芯研究。
8 J) k$ ]( ~1 G “在最需要扶持的时候,我与其他48名青年学科带头人一起,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首批资助对象。”姚檀栋十分感慨,“这笔钱实在是太珍贵了,每一分都用在了刀刃上。我们购置了急需设备,初步搭建起从事冰芯研究的科研平台”。此后的10年间,借助这个平台,他先后主持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中科院重大课题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及国家发明专利。
6 f u- o* R1 {5 c. a4 W, k; J 一个在冰芯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创新群体形成了9 ?4 \, \ v" Y7 u
姚檀栋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时,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冰芯与寒区环境研究小组只有三个研究人员和两个技术人员。
% }5 g* i/ _/ b4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冰芯研究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造血功能,不仅仅是经费保障,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小组加强国际合作和从社会争取更多的经费提供了支撑平台”,姚檀栋说。) k6 z4 t& {0 I3 v9 ~4 N- E
抓住这一机会和国际冰芯研究热点,姚檀栋领导的研究群体小组获得了长足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队伍也一步步壮大。: X( Y2 [5 S* s* k2 y ~* q
今天,那个当初的冰川研究小组已发展成为以姚檀栋为学术带头人,拥有冰冻圈研究室主任王宁练、博士生导师何元庆,“西部之光”入选者刘时银、中科院“十大女杰”获得者孙俊英等22名青年学者在内的梯队式研究群体。这些来自地理、大气、遥感、地质、化学、计算机等诸多专业的优秀青年学者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已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项,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的生力军。
; y. w6 V4 Y* R; M 回顾走过的路,姚檀栋感到欣慰经过多年努力,姚檀栋和他的科研群体在冰芯与全球变化、冰川变化与寒区环境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具国际水平的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他们成功地进行了祁连山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普若岗日冰芯等考察研究,推动中国的冰芯研究迈入新阶段;建立了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揭示了冰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3 }# V0 x/ V7 C {
目前,作为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中“慕士塔格科学试验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姚檀栋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中的重点研究项目。
5 l9 \, C, s& S) j) g 回顾这些,姚檀栋感到欣慰,“国家在最艰难的时候支持了我们,应该说,我们没有让大家失望”。1 P( i; D7 X$ D# O- X& N8 {
编辑本段教学成果 在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中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生9人;博士生9人,在学博士生11人;硕士2人;博士后2人。" Y; G7 { o( w$ M0 a- _0 l4 x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卡罗琳娜冰芯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科院自然科三等学奖),0 c, L7 e8 ~, G9 v! i/ d- B; i
国际横穿南极考察冰川学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6 k: w) G: O8 s- {3 ^% g3 L2 j 国际横穿南极考察冰川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6 w. V; W/ _+ G* Q3 _* D
高亚州浅冰芯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 q$ H& y) o+ |
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 S) |9 p& I. t' Q& ]& z 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Q1 M5 \* G! v6 r+ z 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
. J7 u9 X* j6 P0 W' B3 L' ] “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奖”,
, u+ G# X' @; f8 @7 t. | “甘肃省优秀专家”,
% g4 A9 s+ M1 `) l “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9 @/ | _& z/ r$ g- ]- a 2002年获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4 a9 A) F! ?+ o$ c. [% F
2002年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 b/ Q+ c6 N1 m" \) _) S3 ?6 F
2004年获“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2 v4 `$ a. d9 S, ?5 x& L
200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8 q1 n% m u9 F4 w. _! a- r1 w( J 2005年“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
7 k6 N. V, R7 t% g0 s, }( T编辑本段主要著作文章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成果简介》
% H8 `9 B( O# b0 q$ ?/ h! O 《普若岗日冰原及其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 I" ?% j3 G3 g 《喜马拉雅山中部过去约300年季风降水变化》
$ o" t- T" b( Z+ X, v8 c, X" w- p 《可可西里马兰山冰川的近期变化》$ X/ C8 Y9 O/ L# `
《青藏高原近600年的温度变化》' G2 B' j8 \1 J; O
《达索普冰芯记录的过去2ka来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变化》% T$ N5 S7 ~: x- _
《喜马拉雅山中部过去约300年季风降水变化》
. l- S7 O+ E5 ]" M# o: ]- f 《青藏高原普若岗日冰原80m深冰层温度变化分析》' v' I+ i- w \/ O# n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积雪中δ^18O的时空变化》
9 m, R. v: \+ \ m- k8 h) x 《藏北高原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9 o( ?! I7 r; n! P
《从古里雅冰芯与祁连山树轮记录看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