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1-12-10 20:40 编辑
6 A! [$ x& e% b4 H. k: R3 }$ I1 T* d+ K( y' ^! k& X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1 x& `+ p! @( J" g: s$ q- {0 H9 w) P4 n: `
-岳飞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
) u9 u; V* U/ ?- D7 H; u
9 K6 M( z; `! @' w* `+ x* S 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6 G* R U. P8 I$ t! [+ ]
0 x8 h$ M& u/ M9 ]9 |4 e3 @) V" t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 s' v3 u, i% p/ J6 |6 M+ W
! K$ x; K4 S5 z* ?! h3 @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3 w8 G# O& F0 I9 q d
" v4 I* V& F! s/ Z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 K, q5 [- e0 M t0 Y( l5 C5 F
6 p+ }/ l' O+ n& `0 H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精忠报国”四字明志。
& y& o5 r5 t1 G: \6 B) a; S# }4 A, ~0 E+ [0 U: f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 n, X2 S: X* q7 w3 q, D3 }3 ~/ H% T/ K- L# s! B1 A! m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8 L7 f; a8 x' c+ B9 L4 _$ W9 S4 A" e( e" Q. [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 n) [ l8 G6 h/ G8 v; D5 ?: S, Y8 P1 Y, L( `2 p- s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P>1 e# \6 C6 Q" }! c7 C! D- E
<;P>-岳飞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规定& d) U6 r- H5 t7 |' T8 l; K5 R
6 s& @+ Q" x; L. ?0 s 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动和逃跑。! o$ L6 U0 ?; D' J' F: _2 `
4 ]7 Y# ^7 R/ e1 }0 `6 v- |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1 v5 O5 V7 L8 l4 w- B
% L! a3 h# a2 C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精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宋代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3 g. z2 y5 i6 l( Q; S" E2 @* d* q
: _1 D3 o& L3 T2 j/ \5 g# Q9 i$ B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生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0 m3 j1 N7 {& G2 J1 ?- A
& A7 [6 L* S# Q/ ~7 C 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地方。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识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制度。
. A1 K/ ?0 O ^2 ?# e) e# B1 X' C& A; N0 W( B
-“尽忠报国”为什么后来误传成为了“精忠报国”?8 D8 b- ^ Y2 F. s; B! d& D
9 ~" E0 k* Z& N4 X
现在也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游彪教授认为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
: F9 J0 j1 @: W! j! Y+ t: Q
5 ~2 S2 p+ R+ V& \1 h 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帜。到了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5 `$ V- C: a8 [# ]+ G6 v, K! L: {
( v; A$ T' B; C) ^6 s9 Y6 x
游彪教授说,明清时期,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彰建立起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