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丹说研究姚燮概况
原中华书局副编审周妙中先生之遗作《姚燮生平考略》被整理发表在《艺术百家》1997年第1期中,该文对姚燮部分遗稿进行了介绍,在其《梅心雪传奇》残卷上所下的功夫尤深,让我们得以机会窥览戏剧大家姚燮的传奇创作情况。 在姚燮诗词作品研究方面,有洪克夷的<论晚清诗人姚燮》①、时志明的《魂系普陀梦归四明——晚清诗人姚燮的山水诗及爱国诗初探》②、王萱的《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③、莫立民的《清吟与哀唱一一论姚燮词两种心曲的认识价值》④和李亮伟的《论姚燮的山水词》⑤等文章,分别就姚氏诗词的内容、风格及艺术特征与流变展开专题性论述与研究。 其中时志明一文,将姚燮的创作心路历程,即从早期清新隽永的山水诗到后期悲愤洋溢的爱国诗的风格嬗变过程,作了准确的分析与评述。而王萱则着眼于姚氏之叙事诗,将其分为故事性叙事诗、纪事性叙事诗、长篇叙事诗三种,并归纳出其艺术点为三:典型人事与戏剧化情节的统一;以主观的叙述方式结构纪实性情节;民歌传统与文人抒情诗风格的融合等,可谓是小处落墨而独具见解之论。至于姚氏的词作,莫立民认为《疏影楼词》及其续钞恰好为姚燮在鸦片战争前后两种不同心曲的真实写照,从前期的“闲放”、“闲冶”、“闲愁”,到后期的。“凄苦”、“悲凉”、“颓丧”,反映着中晚清社会承平与动荡的时代变迁。李亮伟则重点剖析了姚燮大量描写山水的词作,将之分为“居所园林”、“游观羁旅”、“题写画意”三大类,进行不同内容与风格问的赏析。 另外,熊盛元在他的《〈清诗流派史〉述评》⑥中也曾颇有见地阐述了自己对于姚燮在诗歌发展史上地位与影响的看法,他认为刘世南先生的《清诗流派史》没有论及姚燮是略嫌疏漏的,应专门章节,重点对其加以介绍和评述,盖其。于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无不探究,其诗融杜甫、自居易、李贺、李商隐于一体,多纪事感时之作,有‘诗史’之称。他对后世的影响,虽不及龚自珍,但是谭献、沈曾植,以至马一浮等均受其沾溉”。王荣也盛赞姚燮的歌行体创作乃晚清诗歌“叙说时政,反映现实”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⑦。 姚燮倾其毕生精力,惨淡经营,在小说、戏曲等时人不以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领域有不容忽视的巨大成就,因而也一直成为研究者关注和致力的焦点。 郑建军的《“大某⑧山民”姚燮对〈红楼梦〉的研究》、曹立波的《〈红楼梦〉东观阁本批语对姚燮的直接影响》⑨与《〈增评补图石头记>的传播盛况述评》⑩等文,对姚燮的“红学”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也对“红学”派系的传承进行了相当考证。苗怀明的《姚燮、陈其泰、刘履芬〈红楼梦〉批语关系辨》⑪“和《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学的新进展——从近年几部戏曲目录著作的得失谈起》⑫两文,也分别论及其对“红学”研究和戏曲著录学发展的贡献。业师徐永明有《姚燮与〈复庄今乐府》一文见于《文学遗产》①,是较早将研究目光投射至姚燮这部大型古典戏曲选集的人,对其内容与价值有较详尽的介绍和评论,对姚燮现存其他著述之版本及收藏情况亦有广泛考查和著录。张增元、郭治凤在其《新发现的〈大梅山馆藏书目〉“鼓词目”》②一文中,对在姚燮《大梅山馆藏书目》中找到的被其戏曲目录学专著《今乐考证》所遗收的“鼓词目”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考辨,认为它“填补了清初至清中期鼓词文献的空白点,是研究鼓词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史料,尤其是对探讨小说、戏曲、曲艺与鼓词题材的互相渗透提供了证据。”并列其四十种鼓词目逐一分析、比较、考证、溯源。另外,还有苗怀明的《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辑佚的回顾与反思》③、汪龙麟的《清代戏曲目录学的建立》④等等,但却都仅限于篇章撰写,有些则一笔带过,简要提及了姚燮在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这里,我想再提一位更早关注于姚燮并曾致力于其戏曲文献的整理传抄工作的重要前辈——张宗祥先生。 张宗祥(1882—1965),字阆声,别号冷僧。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精通医学、诗词、戏曲、绘画、书法、版本、目录之学.曾在其担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一职时,从头至尾对《复庄今乐府选》这部大型的戏曲选集进行认真校读和圈订,并为之编纂详目,以供检索,使之堪称“精善之本”。同时,张先生还整理了姚燮的《梅心雪传奇》残卷,将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手稿本,誊录一过,使其“终有了可读之本”(关于此抄本成书过程及价值,详见附录2中张先生题识)。 关于姚燮在骈散文等其他领域的创作及其在地方文献整理方面的贡献,很遗憾,据笔者查阅统计,时至今日,尚少有人涉猎。故本人在对姚氏年谱有较详尽整理的前提下,于下面的论述中,投入较多笔墨对其著述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价,俟方家达者指正,并企望有心人能继之。 在此章研究综述中,还须重点提一提洪克夷的《姚燮评传》⑤和赵坚的《姚燮年谱》⑥,以示本文创作的出发点和创新点。 素有“文物之邦”美称的浙江,自古迄今,学人辈出,本着发扬乡邦文化,推动和发展中国古典作家研究的宗旨,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浙江历代文学家评传丛书》,从汉晋至近代几百名浙籍文学家中选择三十余位成就卓著者,‘由第一手材料入手,逐一研究和评述,洪克夷之《姚燮评传》即列于其中。这是第一部全面研究姚燮的专著。投诸颇多精力,搜罗材料,专章列述,对姚燮的生平事迹、诗文创作、戏曲小说研究,作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资料翔实,考订精审,论说细密,对我们了解姚燮的生平经历和著述情况有重大意义。另外,复旦大学古籍所84级硕士生赵坚的硕士论文《姚燮年谱》,洋洋洒洒十余万字,在资料考证方面,可谓旁征博引,功力甚深。如今,时隔数十载,又有了不少新的文献资料问世,姚燮的研究更待拓展。同时,笔者仔细研读上述两位研究者的大作后,也发现了些许不足之处,前者重在论述生平,年谱资料不见详考;后者重在年谱资料之考,但少有综合评论,偶有精辟案语亦散落于谱间,不成体系,且在一些生平资料的定性和诗文作品的系年方面存在若干失误。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致力于姚燮的个案研究,多方收集原始资料,于《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近期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以及浙图与天一阁所收姚燮作品不同版本的一手资料间进行比较与考证,又有许多关于其生平事迹及交游情况的新发现和新补充。此外,又对姚燮女性创作题材进行了一定的探析和评述。以俟对姚燮的研究作出贡献。
未分清这2参考文献的位置:
①见《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3月第13卷,第1期。 ②见《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③见《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 ④见《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⑤见《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1月第17卷第l期。 ⑥见《晋阳学刊》,1998年第3期。 ⑦见王荣《嬗变与转型:新文学运动前后的中国叙事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33卷第6期。 ⑧古字“某”即“梅”。 ⑨见《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辑。 ⑩见《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辑。 ⑪见《红橙梦学刊》,1998年第3辑。 ⑫见《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①见《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 ②见《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2期。 ③见《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④见《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5年第1期。 ⑤《姚燮评传》,洪克夷著,浙扛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版。 ⑥《姚燮年谱》,赵坚,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