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40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人祠堂祭祀生活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0 00:0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江苏《宜兴筱里任氏家谱》卷二《募建大宗祠序》中云:“国有宗庙,家有宗祠,所以崇报享而齐众志也。”
, {- u  r0 \1 a& V6 b2 P/ b- J" k- A' b7 ^# k1 h" A$ y( Q* g
  在宗法社会的国家,把祭祀与兵戎当作头等大事,民间的祠堂则以管理祭祀为重大的事务,因此宗族规约有着关于祭祀的一系列条例。
7 ^/ v* U! M1 r$ n  u& y: a1 \( Q1 l& E, ^. z, `& p. L
  规定族人与祭的义务和权利
- w* m; [1 W3 B( A  U: m+ w9 ~* o9 \' k$ M% L: r
  《辋川里姚氏宗谱》卷三江苏江阴姚氏宗规讲:“时而祠祭,时而墓祭,皆展亲大礼,必当敬谨。”要求按时进行宗祠祖坟的祭祀。到该祭祀的日期不举行祀典,就是犯了忘本的过愆,是不允许的,所以《澄江彭氏宗谱》卷三载江阴袁氏《祠约》规定:“祭期不许旷缺不举及有事不到。”不准祠堂司事到期不举行祭祀,不容许族人无故不参加祭扫仪式。直隶南皮县侯姓《侯氏宗谱?家规》也作了同样的训诫:“朔望率子弟谒先祠。……勿怠废先人祀。”参加祭祀是族人的义务。康熙间山东即墨县杨文敬在《即《即墨杨氏家乘?祭法》书影墨杨氏家乘?家训》中教训后人:“子弟幼时嬉戏,当令习拜跪,学揖让,设祭祀,扮长官。”
) G+ _, F; l) x; J3 U- [$ Q( N
- R7 s" ~5 N5 B8 v+ b3 N) R  小孩子做游戏,就教他学习祭祀的礼节,以养成参加祭祀的习惯。男子到16岁算是成年了,就正式出席祠堂的祭礼。届期如果不到或迟到,就会受到宗法所规定的惩处。安徽潜山王氏家法,每年腊月二十四日、正月初一日族人两次到祠堂礼拜,“倘有托故不到者,每名下罚稻一硕”(《潜山琅?王氏三修家谱》卷一)。女子也参加一部分祭祀,即墨杨氏祭法,凡元旦的祭祀,男子举行过后,退出祠堂,“妇女齐集参神,四拜,非疾病不得免”(《即墨杨氏家乘?祭法》)。 # o6 C1 H$ V$ @7 p

1 C* m' M: y/ G0 j/ d+ A$ ?  族丁的参加祭祀,有的祠堂要族人出祠费。江阴彭氏祠堂每当大祭时,各房由一人出面敛钱,每一丁交一钱银子(《澄江袁氏宗谱》卷三)。如不交钱,祠堂就要处以家法了:“族中有抗赖祠逋者,二祭日系于祠门,追完释放。”(《宜兴筱里任氏家谱》卷二)对拖欠祠赋的人捆绑示众,处置得相当严厉。所以在有祠堂的地方,族人必须出席合族祭礼,交纳分例的祭费,这就成了宗族成员的义务。 + [7 B1 C* d5 N6 |$ J$ P
# B6 `' q  X0 r) [
  参加祭祀也是族人的权利。武进高氏宗族对过失严重的族人,“不准入祠入谱”(《毗陵高氏宗谱》卷一)。不许进祠堂,不得与祭,都是不准参加宗族祭祀。参与宗族的祭祀,是被承认为宗族里的人,也是一种权利,一旦失去祭祀资格,就不被当作族人对待,不再受宗族保护,也就失去相应的权利了。有的宗族向与祭人员发放钱物,如安徽庐陵王姓“家祠祭祖,向来等齐族众,一同礼拜,祭毕每人分钱八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内阁全宗?土地债务类)。公有经济雄厚的家族,还向贫穷的族人发放粮食、布匹、银钱,若被取消族人资格,这类救济就无从享受了。由这些宗规可知,参加祭祀,是族人的义务与权利的一种体现形式。
* v5 Y. O+ T9 ~& R' M- f+ I" l* A9 P( H/ Y! P" `
  为了掌握参加祭祀人员的情况,要求族人报告人口,增添男丁要及时登记。山东武城曾参后裔宗祠设有年纪簿,由族长收贮,“凡诞子之家,于三朝命名后报知族长,登名于簿,将生辰注于名下”,这是登录新生的男子。死亡也限期报告:“春秋二祭,子姓毕集,各将半年内寿终者注其月日及葬某处。”娶媳妇要声明系何家之女,何日出生。迁徙者应与祠堂保持联系:“其迁居四方者,每岁一次汇列寄报,凡挈眷迁居某州县某乡镇,族长亦逐为记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例言》)武城曾氏作为儒家大师的后裔,礼法严密,以杜绝他人冒入宗籍,在宗祠报户口,以便届时参加祭祀。中国传统礼法,有新娘“三日庙见”(“三月庙见”)之礼,清代宗规亦多所强调,即墨杨氏《家法》:“(新)妇三日,姑率之庙见,返中堂拜尊长,其卑幼并见于新妇。”新娘拜了祠堂,婚姻得到宗族的承认,才可以与祭。 ' L& A0 X& T( a) @; [
$ F5 h( ?1 b1 k0 }
  祀始祖及配享 # v" }' M% j* ?9 O
* ~! ]( c& R% r1 P. R9 G" _+ l  W
  宗族祭祀,祭什么人,大有讲究,族规对此是颇为重视的。祠堂祭祖,主要是祭宗族的祖先,这就是始祖、初祖、始迁祖。江阴姚氏以隋代姚允为祖先,为“报本追远”,“宗祠内推忠武王(按即姚允)为初祖”(《辋川里姚氏宗谱》卷三)。即墨杨氏合族祭始祖、一至八世祖。这些被祀的人的牌位置于宗祠大堂。还有?祀的,被子孙认为有善行而值得纪念的,神主置于大堂的两侧,面向东或向西。有的宗祠规模大,在大堂外,别建祠屋,以安插其他祖先的牌位,如湖南益阳熊氏宗祠主堂外,还置有忠孝堂、廉节堂(《熊氏续修族谱》卷末)。在神主设置上,宜兴任氏祠堂也是一个典型,它建大宗祠一本堂,奉祀11世以上先祖,12世以后的要进一本堂,需别具资格:“十二世以下论德、论爵、论功,孚众论者,配享两列。”即以德、功、爵作为入祠的条件。其具体规则,康熙五年(1666)议定:
( Y7 }% S2 [3 Y+ {
9 n; |$ q5 z1 l) i; {. o  宗祠重大之典,莫如配享,论德、论功、论爵不敢不严,子孙能输助百金,亦以功论,此严中宽典也。……至于生前品行不端,有过犯者,即输助倍蓰,亦不得入祠。自议之后,万不得宽纵,以得罪祖宗。   嘉庆四年(1799)续议配享,规定论爵为文官七品、武官三品以上,论功是给祠堂捐银,银数多少,视捐纳人及被配享人的地位来定,地位高者交钱少,如文官八品交40两,从九品为70两,吏员90两,武官四品40两,七品90两。配享之外,在一本堂的左侧建立“树风堂”,“祀一善一行之不与配享者”,右侧建造“锡类堂”,“祀通族祖先之不与‘树风’者”。“一本”、“树风”、“锡类”三堂有等第,所谓“礼莫大于一本,而树风,而锡类,等杀之义也”。所以被祭祀,主要是一族先祖,其次是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有所谓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
, d; ?! ]# G, z. l! I( ], t( ~, w' w8 Y$ ~! f
  按辈分排列祖先在祠堂的地位,这是祠堂尊祖敬宗原则的体现,本不足怪,但论德、爵、功,则与这条原则不甚吻合。如果只是宜兴任氏一族如此,尚不必多加注意,可是它却不是个别现象。武进庄氏于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宗祠,决定为始建祠堂的庄恒、庄朝生设立祠室,名曰“缔造祠”,岁时祭祀,以鼓励后人效法,并决定“其后凡有子姓增修祠宇,续捐祭田,大有功于兹祠”的人,“准其身后?位入祠,大祭时一体享祭”(《毗陵庄氏族谱》卷十五)。据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九《洛阳戈氏宗谱》讲:“宗庙之礼,以序昭穆,此不刊之典也。曾见绅士家止序贵贱,不论尊卑长幼,其与名分何?”这份文献本身表示反对祭祀论贵贱,但也反映一些宗族祠堂祭祀以贵贱区别族人的情况。李兆洛直接批评宜兴任氏的规则,他说:
; h& k6 H* F1 `3 g. X  J# l# i. J+ z/ L' k5 ^, P2 Q6 {
  近世祠制,吾所知者宜兴任氏为最。……然吾谓其立法太夸,用意太亵,有入无祧,已无限断,论德论爵,复起争端,见在子姓虽云能守,而当其致祭,祖宗纷纭于上,子姓淆乱于下,有法而仍无法,乖经义矣。……圣人之立宗,非薄众子也,明统也,亦天之经也。   `# s1 U8 o- I; r) V6 Q( Z6 s
! T( p' F! s; A( V5 A
  尽管有这些反对论者,有些祠堂仍是以辈分和权势来安排祖宗牌位的。 ! }0 W: n4 a5 s' i: N
3 M" S7 P$ A! M5 U
  祭祀种类 $ y5 F& K7 V; d; U  b1 X9 e/ I. {+ v9 p7 V
' \  r+ m  W1 ]
  各个宗族祭祀的名目纷繁,日期不一,习惯不同,为各家族的规则所制约。即墨杨氏家族定有《祭法》,给我们留下较清晰的记录:元旦祭祖,先男子,后妇女;元宵节祭祠堂,在晚间举行;清明前二三日,合族扫墓,祭始祖,各房祭本房始祖,各家祭祖,并祭伯叔高曾祖、伯叔祖、伯叔、兄嫂;初伏日献新,祭于祠堂;中元日,晚上在祠堂祭祀;中秋节亦祭于祠堂;十月初一日祭扫部分祖先坟墓;冬至前一日祭于祠堂;各家祖先的忌辰,各自往墓前祭奠。 ) }) Y9 U; h3 k6 @

" F, a+ u9 \& X2 ?# z  古人秋祭曰“尝”,冬祭曰“?”,江阴袁氏宗祠“祭期定于二月、八月,效昔人?尝之义”。这是春祭和秋祭,不过符合古人祭奠之义。吴江任氏《祠规》:“合祭所以收族也。每十月朔期早齐集,历四时而一会,水木之思,何人蔑有,务望各致其诚。”(《有竹居集》卷十三)以十月初一日为全宗族的大祭。南皮侯氏《家规》:朔望率子弟谒先祠。”即每月初一、十五两日拜祠堂。总起来说,清明和冬至,一次扫墓,一次祠堂祭祖,是两次大祭,各宗族大体相同。
1 S1 e2 b; F2 }) E7 J
; T1 @  ?5 e3 Y0 P  以上是常规的祭祀,还有特殊的。子孙有了荣耀,回乡祭祖,或新得功名,表示感谢天恩祖德,举行临时性祭祀。江阴袁姓《祠规》: + |  `% F! K0 z2 s( a

' ^$ d8 B1 @4 b6 r9 J: I  凡子孙入泮者,备祭三席;补廪者捐钱三千,作二年交清;中乡举者捐钱三十千,本年交足十千;中甲科者捐钱五十千,本年先交二十千,余皆匀二年交清;其登仕籍而有俸余官资者,临时公议酌捐。
$ B. a9 `/ H! g0 ~6 \% ?
( a# L" m/ c' N4 w! Q0 z7 p7 E( l  中秀才祭祖,功名高的更要捐钱祭祀了。 8 g+ V/ H! F/ u# M$ c/ t

! @" E: f' k7 {9 Z0 A& m5 ]8 @- x  祭祀仪式 5 r5 C* A. v. M% V

) }; b2 J  V0 e( J5 I' |: V  光绪间武进、阳湖两县合修的县志,谈到当地民间祭祀
: i" ~6 v' @) P$ \% E4 r
: _! j6 R$ ?9 Z4 E9 i  习俗:“春分秋分祀宗祠,羊一豕一,酒盏菹肴具,族人以昭穆为次,重行北上。”(光绪《武进阳湖县志?风俗》)这里讲了祭仪和供品,反映了家族祭祀状况。不过我们还是看族谱宗约的规定为好。祭祀仪式包括祭礼、供品、主祭人、分配祭品等内容。“宗子以主?献”。宗子、族长主持祭祀仪式,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治理族人权力的标志。 ; T0 D1 u3 Y8 Q$ }- |1 p0 k+ t
4 w" R" t6 b' R1 q* T3 e
  司仪所以谨亵也。主祭者先行礼,设茅行灌,出迎牲,既奠,读祝,焚明器,工奏乐,子姓拜,以世及昭穆相祭礼,行之献,毕,彻俎。 : [4 x8 p1 ~8 ~  @  m* j  S
! H8 c9 |2 o& r+ u9 R
  这是吴江任氏的祭法,族尊先向祖宗牌位行礼,接着亲自摆上供品,奠酒,宣读纪念文字,焚烧纸糊的各种明器,奏乐,然后是族人按照辈分次第行礼,反复三次叩头,典礼完毕,撤出供品。族人以辈分排列位置向祖宗行礼,这是各宗族共同的,至于三叩还是四叩等细节,则有不同。  
2 {/ R" D, a' t
4 A4 M( T% ?* Y  R  备物所以致敬也。羊一豕一,大宗祠祭席一;羊一豕一,宗祠席三,义祠二。嘉荐均十有二品,爵席以三,羹食从之,物惟其时。(《有竹居集》卷十三)任氏祭品主要是猪羊,果品菜蔬依祭祀季节,选择新鲜果菜。在这方面即墨杨氏规定比较详明。其除夕祭三世以上祖先,用大馒头、蒸卷各五个,糯米、黍米糕各二大方,牛羊猪三牲各一份,另有茶、酒,祭时烧纸钱。祭四至八世祖,馒头、蒸卷、糯米糕、黍米糕同于前,另外每位还有米饭、粉汤五碗,猪肉、鸡、鱼做的荤腥菜五碗,时下素菜五碗,油果、山果各五个,茶二遍,酒三巡。上元之祭,蒸食五尖碟,荤素菜十种,二十蔬,油果、山果各五个。清明扫墓,祭品除同于前述的,又有韭饼、米糕、米蒸饼。初伏日祭祀的供物有新麦馒头十碟。中秋节祭祀堂,用月饼、西瓜。所用供品及器皿,“皆子孙手设之,不得用僮仆”,以此表示子孙祭祖的虔诚态度。“祭毕,相率以齿会拜而宴。”(《熊氏续修族谱》卷首) ( A/ }2 q: W5 P- B4 {  G
/ `$ a3 {  I; u9 `
  这里说的是合族祭祖仪式完成之后做的两件事,一是族人互拜,一是会餐,分食祭品。族人之间在祠堂的行礼,即墨杨氏于康熙间实行的家法极严,其规则相当繁琐,精神在于强调尊重兄长。若能敬兄,对尊亲自然不会失礼。长兄为大宗,诸弟为小宗,尊崇大宗,是中国宗法制度的要点,杨氏的礼节典型地表现了这种特征。 ) ~! p; r1 ^4 R' `7 s9 ]8 I6 E

3 h& j, j$ \8 b' y8 w9 l  祭品死者不能吃,如何处理呢?有的宗族举行会餐,令与祭者吃食,所谓“飨?余”。有的家族人数太多,不能举行宴会,就分配祭品,办法是:凡族人不分行辈,平均给予,惟照顾高年人,多分一些。有的宗族别有分配办法,如浙江山阴王氏雍正十一年(1733)的《宗祠规例》:“宗庙之中,亲亲又当贵贵,凡有超群衣顶子孙,其给胙必较执事者次第倍之,以表奖劝之意。”即具有举人、进士和品官身份的人分到的胙肉,比一般祠堂办事人员还要多,问题不在猪肉多少,而是宗族给予的荣誉。可能是给有功名者的地位过高了,该族于嘉庆九年(1804)又议定:衣顶之家的胙肉与分长、执事相同(《中南王氏宗谱》卷首)。江阴袁姓宗祠给尊贵者以专席优待: / Q: G3 M/ s0 K" L+ ]6 N
3 a$ `/ ~9 x; a9 B
  凡族中有贵且贤者,当专席以尊显之,盖贵贵、尊贤,义有均重,非阿谀也。且使有志子孙睹兹尊显,以激发其读书上进、显亲扬名之心。
0 j0 `6 f4 f# [, W8 o
  d* P$ a* q& u, @' J& o, t9 i$ I  祭祀仪式后,有的宗族举行会议,向族人宣讲宗法。如南皮侯氏,族长于初一、十五日拜祠堂后,即“击鼓而诵家法,使列听之”,表彰孝子顺孙,教育忤逆及有过失者。
: a) {- I3 |; u, b. T3 E+ I3 o9 x! Y! o( Z" c
  在整个祭祀过程中,有的宗族设立纠察人员,如宜兴任氏规定:“祭,设纠仪二人。”纠仪专门检查与祭人员祭祖是否真诚,对亲长是否尊敬,宴饮是否合乎礼仪,以便惩罚那些不守祠规的人。无需赘言,宗族祭法把祭祀的各种问题都考虑进去了,礼法实在是够严密的了。
9 r3 v$ n' h8 G$ B' j% q1 j- D- b8 _5 F% j( r3 u# M9 S  q. g
  在实行祠堂制度和祭祀的地方,宗族成员在祠堂组织下生活,参加祭祀活动,一切行为要符合祠堂的规范。这使我们看到,一个宗族成员,既是封建皇帝的子民,家庭的一分子,又是宗族的属子,祠堂使他增添了一种人际关系,使他的处世趋于复杂。就着宗族讲,由于祠堂的设立和作为存在标志的族祭的举行,它又组成了一个社会。宗族社会和宗族成员的人际关系的历史存在,是治史者宜加注意的,否则对一些现象就不能作出说明。如宗族等级与封建等级制的关系问题,就可从宗族祭祀中得到一些了解。因为祠堂祭礼把族人分为不同的等次,正是宗族内部人们本来就因政治、财产状况不一而分为不同社会等第的关系的反映。
" l: G* K$ x* O& ?0 ~8 P8 o1 z- c0 ^
  社会上祭祀中的等级制,清朝政府就有明确的法规。它的品官家庙之礼是:一至三品官员的家庙,中堂五间,台阶三级,东西两庑各三间,中门外设南门,左右两边各设侧门;四至七品官的家庙,中堂三间,台阶三级,两庑各一间;八九品官的家庙,中堂亦为三间,但台阶仅有?级,没有两庑,只有?个垣门。建筑规模不同,特别是庙堂,间数不一,台阶不等,一看家庙式样,就可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官僚家庭的,其主人的身份也即显示出来。祭祀物品也视官阶而异,清朝定制,三品以上官祭祖用羊一豕一,每案置俎二、?二、敦二、笾六、豆六;四至七品官用特豕,祭器为俎一、笾四、豆四;八品以下官用豕肩,不特杀,祭器为俎一、笾二、豆二。四品以下官祭器?、敦同于三品以上官。祭毕会食,三品以上官僚之家,每祭必举行,四品至七品官在春秋两次祭祀时举行,八品以下官只在春祭后会餐一次(《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二四)。庙堂、祭品、食?都不一样,品官家庙礼法中等级制度何其森严。官方如此,民间当然效尤,何况许多宗族中有官员,他们必然要把官场中的祭祀形式搬过来,既显示望族的地位,又用以区分族人,给高贵者在宗族中以特殊的地位。
. d2 Y$ k3 }, L* J3 u3 {' y4 Z- D; g7 m5 B3 U. w8 [
  祭祀分等级,存在于宗族和全社会,使等级制从各个方面渗透到民间,可见封建等级制是社会的基本制度,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至为深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发表于 2009-11-20 02:03:29 | 只看该作者
尚明宗亲的这个帖子发的太好了!我们可以学习不少祭祖的方法。我和很多人谈到过族谱,家族祠堂,可是不少人觉得没有用,并且表示不感兴趣,看来人们对于家族观念已经很淡了,现在他们很有必要好好补这一课了!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3#
发表于 2009-11-20 18:0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寒松 于 2009-11-20 18:03 编辑 2 u( o$ @- m1 ]" V) B9 Q
$ q: e% Z7 ^- p% {$ |! g
原来只是在电视电影上看到过“祠堂”,只知道是家族聚会的地方,具体做什么事,能起多大作用也不知道,看了楼主的帖子,真是如同醍醐灌顶,让人大梦初醒啊!
8 |4 O" e7 m; h! e$ _* l0 O% l不知道我们姚家在内地什么地方有这样的宗祠?只记得有文献上说,在台湾姚姓的祠堂和陈姓的祠堂毗邻而建。在那边姚姓和陈姓自认是一家。
7 n) p) H/ L% y1 v4 D7 U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祭祀先人的?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09-11-21 16:01:58 | 只看该作者
尚明宗亲的这个帖子发的太好了!我们可以学习不少祭祖的方法。我和很多人谈到过族谱,家族祠堂,可是不少人觉得没有用,并且表示不感兴趣,看来人们对于家族观念已经很淡了,现在他们很有必要好好补这一课了!, ^1 |: m$ T$ g! J3 A
姚绍明 发表于 2009-11-20 02:03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09-11-27 15:50:23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好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09-11-30 11:55:11 | 只看该作者
尚明宗亲的这个帖子发的太好了!我们可以学习不少祭祖的方法。我和很多人谈到过族谱,家族祠堂,可是不少人觉得没有用,并且表示不感兴趣,看来人们对于家族观念已经很淡了,现在他们很有必要好好补这一课了!- K6 C" x0 [! @' C! y
姚绍明 发表于 2009-11-20 02:03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7-19 11:46:3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拜读了。

签到天数: 4039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2-7-19 11:58:28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学习了!
  t  c: l0 e( ^1 y5 ]9 L不过现在的祠堂好象没有过去那么大的权力了,这可能是''社会在进步''的缘故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3 00: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