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2-11-29 11:47 编辑
# X8 X/ X- p# ]7 n( q6 q, x! e; S: ~- ^5 R- H$ Z
此文获得数月,读后深为感动,经再三考虑,为了配合当前正在修谱的宗亲,学习这位修谱的前辈.对待修谱的态度和观点,将我姚姓的谱修得更好,故将原文转发并译出白话文供参考.如有译错之处请宗亲指正。 <舊譜汴梁派存疑> 譜傳信者也曷爲乎存疑當闻诸長老吾家世牒肇始秦原其汴梁遠祖實康熙已亥(1695)重修得之城北鉉手錄故珍藏之然考訂史傳訛誤實多殊不足信也今夏鉉公後裔复携蘭玉集来局视之卽前譌稱鉉公手錄者查其集成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纘自邑廪經纬之手自謂世遠難稽棳拾於煨燼之餘夫圣人言禮必赖文献貴其徵也有可徵而怠棄之是之謂忘其先無可徵而附会之是之謂诬其先忘與誣君子不由焉兹甲午(1594)之役詳加蒐討自漢之吳興迄唐之陕郡其傳派世次爵邑官封炳鳞紀傳者巳圗其系於簡首矣惟自秘書公至吾秦原中闕數傳無從考訂尚爲歉耳他日擬襆被走陕州索大宗譜而叅觀之必能更得其詳惜目前未之逮也是帙沿訛踵謬不足示後自應廢而不錄诚恐不知者疑爲先世所遺或存貴古賤今之見故仍付諸梓他日賢达踵修去其可疑以傳其可信必有能任之者 7 T6 S# H9 ?, l8 ]7 `- E5 V
《旧谱汴梁派存疑》译注3 x. N8 b/ t: |0 |" |8 N% x0 b3 X
谱,是提供确切信息的。那为什么会“存疑”呢?这是因为听年高德劭的老一辈说过:我姚氏本支支谱,从“秦原”开始。至于汴梁(河南开封)派远祖之说,是清康熙乙亥(译者注:1695年)重修族谱时得到据说是城北姚铉亲手抄录的谱本,所以珍藏它.但将其内容与史书传记对比考订,讹误实在太多,很不值得作为凭信。今年夏天姚铉公后裔又带了《兰玉集》来谱局,翻阅它,就是以前误称“姚铉亲手抄录”的本子。经查对这《兰玉集》刻于明嘉靖二十八年(译者注:1549年),由本县秀才姚经纬编辑而成,他自己说:“世代久远难以稽考,今将被兵火毁坏的残篇收拾编成”。 孔圣人言《礼》,必凭古,文献为据,看重的是它可以作证验。如果有了可以作证验的文献而轻慢丢弃之,这就叫忘了他的祖宗;如果没有可证验的文献而附会生造,这就叫诬蔑他的祖宗。忘记与诬蔑这二者,正人君子修谱时是不会采用的!这次甲午(译者注:1714年)续修族谱,详细进行搜集研判资料。从汉代的吴兴起至唐代的陕郡,凡是有关支派,世次,采邑,官聀等,在史传上赫然有名的人,均已将世系编成图表放在书的前面了。唯独从秘书公(译者注:可能指姚思廉)起到我本支‘秦原’之间,有数代缺失而没有办法考钉补入,犹觉歉疚。打算日后带上行李奔往陕州,拜求大宗谱而参考细查,一定能获取详尽材料。遗憾的是目前办不到而已。这个“旧谱汴梁派”本子,沿袭众多错讹,不值得传示后人,本应废弃不登录,却唯恐有不知底细的人误认为是前辈的遗存,或许带有贵古贱今思想,故仍将它刻印出来。今后姚氏贤达续修族谱删除书中可疑的,只采用可信的,一定有能承担这一重任的人。
5 b0 H) ]5 N# r* W& |( s& G2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