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姓常识之十 堂号:宗族的标志 寻根问祖的文化符号
百家姓常识之十 堂号:宗族的标志 寻根问祖的文化符号
/ v- X) j0 b% [) S+ P3 R6 ^4 v* ] Q) `) C- u. \9 `" R
- W4 B7 P! a' ], ~9 N
作者:听涛楚隐 编辑:杨天树
* a' I1 R- ` a$ Z- `) ^% }6 O4 } V0 q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李四光祖家被称为“立本堂李家”等等。 $ _. N' ?. c" n: [" J
8 U- W( J; U6 I B
0 ?1 E- F' ]7 O" v' g7 f
4 _2 D. o8 m! l+ o5 g5 k山西“王家大院”门口大红灯笼高挂
o5 w) x" ^- b1 v6 A$ y6 z' J& H" c' g, e( r
所谓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由于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几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几处厅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这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号。为了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族、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兼有祠堂名号的含义。 6 `. [# F9 l+ T1 @" H0 b0 \( v
8 C$ B; ~! e+ k) G6 r Q
堂号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与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族的称号。它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仅是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的体现,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 4 [, r9 K4 X9 B4 X o
# I! T) {5 \# g6 ^6 T$ R9 d, a堂号可分为两大类:地域性堂号和非地域性堂号。地域性堂号又分两类:一类与姓氏的地望有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也称“郡号”或总堂号;一类与姓氏的郡望无关,是姓氏支系以所居地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为堂号。非地域性堂号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以各姓先人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等命名;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征,主要起教化作用的堂号。 ( k! p6 m- H( ?7 d
: Y% u. Q! D9 U( ^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 u/ ~3 `' O- N0 ?! S3 J
; l; b2 C% X/ f$ P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 A9 _ @( Q0 L. f. c. r
& M& f0 E# L( F: F& L$ B
1、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 [1 N8 O% ~. r- g! ]( I- |$ Y4 P3 F3 `' K- ~% C/ e* K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9 o! f/ \& y& k+ K, U
4 l' c2 ?% `6 V0 @! W
! J Y5 r" _9 v" v2 I
3 ?; L9 h8 Q2 n9 U
湛江南山镇(原五里乡)的五里村,慈义庙前的六角石,六角弧弦,制工考究,意蕴“六桂飘香” ' @9 Z8 z. r' p& J
6 v6 \- w; h/ V& \2、以地域命名堂号 4 ?9 T8 o7 b9 v- `$ G3 m, y; @
$ K7 l9 G4 c m- p" @0 \/ _' a3 e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参见文后附表)。如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 G/ g; F8 _% n6 k/ K" a. R/ y$ d
4 e9 e+ |0 u- V$ P2 v' [3 }. Y
# w0 ]% {1 q6 } l+ n* ?" w
7 P; c- v! M, g# s台湾新屋乡后湖村徐家东海堂 0 v% O _) ]. I) q
" E$ _* B1 h, a
3、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 k) ?- y- u* k8 [, A
2 W! D* f- |4 H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 ?* w+ J5 a# k; j; i/ j
1 n4 g. _( L$ n: u* K
# J W: ~- `5 o' ~+ Q1 f
, {1 U+ N1 M+ {- ^
山西弘农杨氏“四知堂” 1 ^; T D5 X& u `
: v3 N' |! a* E$ b! L* w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2 i5 n! H4 H/ _) E" T. s- X# r% G3 x
4、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 P0 P1 [4 x3 E8 n! i t6 a
N8 {+ _+ ^6 \& V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3 e0 l0 E: I2 I s. t- d) e5 E0 H/ l1 Y( ?8 X* m
& K O! r& a: o7 c2 L4 X( {
8 Y9 b, q9 F$ `7 m【图左】:广西横县的伏波庙大门0 o6 u/ Y; n) p4 L' o! `- `
6 _) D, h. h4 ~* w【图右】:伏波将军马援座像。马援很像一位消防队员,东汉王朝哪里燃起战火,他就立刻前往扑救。 ) n( d0 s& y* @) ?% B3 c& Y: T! G
, G O3 X, n& `& R. O4 j& A/ }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8 B6 `- {# `7 G! s: O+ m2 y
) {& N' ?% k) }. }9 v: J: b- E5、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4 Q! ^$ j9 s& x: O
6 k+ @; ], G% L ]% y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4 j6 |2 n! T- n- ^- f
& Q) h2 r$ Z$ j) e1 U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 R+ b; j r8 O' W( ]2 I2 @% z e/ Q Q
+ i0 b# ~& z" L8 w- L) b+ B5 U* g5 T$ q$ s
峡阳张氏百忍堂 5 v4 E, [* t' R4 o5 _& x
1 L- Z t U2 i* K! X* l5 _9 p
6、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5 s$ c$ M! W* i8 J
" O+ x, T! M. W! y* H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 }% t q9 l- z1 r4 X. B! q7 y' g
/ Q& _$ k) k* u$ U6 W1 K- l* @
* O' i9 G% i- h. {+ N
- I& G+ F4 I2 j1 q) q9 v广西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洲村爱莲堂
# _/ K9 h3 P$ B, }; \9 P/ K! E6 r+ r/ _7 Y. ^& U3 n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2 B/ S3 |. ^1 L+ F) z6 G, p! Z. }4 i( {) O, T; T* F1 Z
! t% M% }7 I7 I2 O8 b" F3 ~
7 J& J0 D. F0 K) b! [* N9 }$ _
江西镇江五柳堂
2 h( c6 w/ x s/ E8 q
/ x+ C4 c5 R& e* T% Z7、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 U, _3 k$ h# y8 u) d7 v
* D8 c, P6 j% Z8 ]& ?& w' T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1 \7 M/ c: |' `& N
3 v* \# S$ e. K' E. [6 V
$ ?( X2 J; ?; k: ]" Y( P" q% U9 N' g* d3 B0 k
山西洪洞三槐堂
/ Q- b5 ^ w$ |+ V d8 Z' D; X' y; F+ V1 V
8、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 f6 N! U( K `
6 J" j' [" z; K4 r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7 B) @% f; s1 ~+ u. I7 p; T9 p
. l% v: H9 A! Z7 a3 d& S. `6 H" j- y
U. Q+ Y" C' a$ D; v: }/ k
河南登封与新密交界处为了纪念白居易修建的香山庙(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 T. H+ Z. n- @4 f: y' B5 ]4 F0 n9 M4 ?: v9 t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7 s; P, F" a/ P2 H
6 r1 V* U# { o# F9、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 N0 F9 H* T6 z5 v
9 t6 r. i+ [" H1 C3 z% g% Y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 s. Q3 V$ R8 J2 h6 M9 e# N
2 o' \5 ?6 _0 t$ `/ U. z10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1 X" L2 S; ~+ z3 O/ Y, f
, H; Z5 q: B* t4 J% I# D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7 z3 S1 {! C/ g6 w2 ], l. d* I ~: m, ?
11、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9 e7 s0 Q) v+ A( n% L
5 {- H: \; T V6 D7 q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0 d& l1 b* \3 G l; [& @& `
e" K4 o; [1 U9 X/ [# F' g: Q8 m12、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 E8 t' |( o3 p% s0 w' @
1 h0 X# q4 J3 q4 H" |9 [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T4 P$ v9 Z' I! g
- u: w# z- g$ ^7 J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8 }# A5 k7 }' P) n9 S; @. Y: l
2 P& S' _# B; ?* V2 n- i近年来,随着中国 开放改革进一步扩大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封建宗族主义的色彩,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堂号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着特殊的文化整合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4 y( U5 N }! f! Y2 w5 k) u; @
2 O% M3 N @+ Z" h- I( o附:总堂号
# y3 z7 k8 N" P7 |! T# L) ~2 X% L5 M$ v! A3 h k
总堂号也称“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 y4 ` s4 d2 i, z9 u
9 J# q) z/ X' q4 Z# @5 U) i- R* Q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6 X9 Q% b2 L, A- k J
0 N. }% f# W' V# r: R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 c- i }1 m- Z2 F3 b) }: V( u9 E7 N
7 r7 B, @) _+ `- ]% M7 P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 r+ U% ? U; T
5 A8 |( B1 w! u" f6 \8 y6 m3 { O2 P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 |/ V" V0 k: B0 Q/ m
+ c4 Q# q ? H( Y% w9 a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1 H5 U% A: o5 u% R1 }! Z0 y: Z, Y' _" y9 _$ g% B' h! Y. J) `2 m
点击查看更多堂号' F# n! K" i8 y% [1 C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 P+ B* Z; C- P/ K5 h# Q# x2 ~
/ x, s2 f: ^; @1 V. _5 h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 [7 w! J* ^! [) P. t0 u! f4 [1 w
# ^# }, g' Q2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 X# i c; U( x. n7 p: y9 i
: q6 i# u3 q; \' k6 B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吴兴地。 |8 y; f4 U( l8 A
; d+ C) k" _2 J3 W0 g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4 `* n; F, w4 K* x( L9 m J$ y- u' C9 Y1 b2 N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 w! @, ?) ~6 p9 @4 l9 Y5 [5 W( i, P$ j( I
7 E# m6 I) S P5 Z' z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8 v2 [8 }& u" _" M% I1 B4 A; L0 A q; X3 w$ y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 j4 W. e/ J! [$ n& X4 X- }! z+ D2 @: [) B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2 [, k6 m9 Q8 P4 { C) _1 s; D$ c1 D7 O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颖州府。
% s0 _* ~2 O: a! x& b' b2 U9 H
/ T& ?. a6 Y9 L) u$ k0 l8 e' N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4 b5 @3 d+ ]- N- Z2 S& K% v2 A+ b2 H* |" [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 m$ O$ [) c+ Y. }1 `4 U7 S% s( s- O% c1 s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 m5 T( J/ D7 W0 Q
% p4 B& z- s, ]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4 N p; g% g7 @; E* q/ {" `' m3 X: K5 S8 @; }+ C' `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 F% @# S! @. W" `: c% Z2 s
0 x* U" W& R; N6 z3 b: N8 [; m& E; x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 N, I1 B" @ p
6 M) N6 v. \$ e! Y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3 \- H1 S, t3 l, v) \
" z' W5 H9 M) B; W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9 \& ~7 c f$ f5 w4 M n/ C- `5 c' L' @0 x( u* J. e5 o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i& _; B6 c8 u- \6 I) A; _2 t* u z5 I9 j7 r; k9 d) ~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 N0 G/ L$ t( O- B+ X. k
' i5 k, X9 Q" p# H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8 G6 {6 A3 W% L. m
8 N: I# B! s0 T- R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 m5 ?) ~9 g4 m. l3 ~* @. s
2 n! [+ a- M9 Q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 L) b8 l# ?; w; z! M. B9 ]4 _+ c8 B! a5 f5 P6 t9 r! t9 t* Y# g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 Q) X/ k* ?/ \, c7 S! @/ T( j0 M% S: S! ?' n+ w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 a% A( g; F) P* l4 N4 U6 Y1 t3 |" t9 a! f s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 Y1 Q$ P5 O4 _) O8 y: d
: V5 D2 {( W; O* j$ `) s8 a$ R- ~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 C5 K2 x' I6 }; M
, V# N* r5 M$ T, U6 N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 j- m& i9 w* U \' O; f
4 c2 t* d4 j+ u" {: _- F" d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 H, T6 Q& i+ b1 n" _7 o) ~1 v6 D8 s. b- P9 f+ M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 z! J; Y8 O# S# u
; e! w3 @- |$ r- a k/ o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 Q" q3 i# |5 U1 J' ?" S1 V
$ l# C/ \. t. S. |#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 z4 H9 f$ K" ?
0 W& k5 Q& a2 ~- Y7 e8 F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9 o+ R0 b* O/ B0 h
3 _! P! |8 N' q; d J1 V% E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8 s; @* O% k3 D
6 J( u& ^1 S1 H, O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 A- j2 X+ C; F8 z6 s, f
( s4 l& j; t( g2 ^8 D/ q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1 g, n$ l1 ?7 T6 m# w! I# R: i1 a# x3 a' T2 A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 |* Q5 ?# q$ S3 N1 b5 s
9 I' @6 C/ p4 V9 @ A4 T: U* Q- H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3 Q0 t) z% |7 v% \% ]2 `" C D' e
) p+ x7 ]# K7 M3 g+ C2 ?& E, U x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 X$ p2 d* E/ _7 r8 [( E/ B
3 p: ~( J$ `6 D$ a& D# a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 C/ b8 ]1 j9 B7 ?& b" G- V% N
! Z$ Y9 b: T' p" ]* A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 Z' l: v( ]' b% N# E
! _: Q" Q: g' L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 `/ |; |: P( W
% i) A+ X" ]6 |3 w, b! U7 h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 v0 T9 M1 `( C: }$ y' ?1 J S) i/ W9 P- d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 z) C7 K" X2 a. j. N c. q
& {0 ]6 s5 G- ]5 @0 n# E( K2 J% n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 U. c, F Z: H4 d$ |/ R; e; b4 B- ]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 K( n" N" Q% _$ U! V
$ _ p6 ?; s+ O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 R. c+ B" U! U* [8 g" N
6 s( V, C# s5 v: O! R2 i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 e2 @; x* h7 h6 t# E( Z/ L
4 c& X, G0 {- f; d$ N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1 ~. |2 F2 C+ z1 p) x4 j
$ U% A! X3 D6 e' M3 K2 _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 Q, O: `- N# Q
& g) q9 j1 m+ M. g3 o& q) H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 O, M. A: R1 q& N0 J$ F# X( ^
6 T2 S& N* y, X; R
57、颖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颖水流域。
1 c0 [( h2 U `$ Y/ g
' ?4 e% |3 V0 \; K% r" d4 O$ Q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 x0 f! W; n( C& E/ ^
5 L2 Q! E: J1 z6 ^! [8 P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1 p7 R/ }' Y, f- B2 B
- P$ k. ]4 J! ^+ [! E! D7 N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 }8 |; X3 m, t# g
# `/ F4 U5 ~* r& o61、琅瑜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 I% N4 ?7 ], q! |( K E5 K) j& ]3 G0 L! q4 h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5 }# ]# F* L: I1 r. x" x j
; S6 V' N; l; w2 X, ?7 W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 \, B7 W9 @0 ~: e
6 G/ Q0 q- N/ c# M9 L" e1 d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 H- N3 x0 H6 c" v
. o$ S3 N) Z& E: Q5 t/ o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 g% M/ o8 v7 l+ P0 c
$ u' L- w/ n; D7 `; e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u' @, B; e8 o ] ?$ O4 [* E, i3 S9 V* Q* P y6 B7 y+ J$ b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1 k7 T/ M5 @4 c
( b% z/ t6 E* O4 F: d" f& @8 V2 r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 {3 V$ k; n: r0 K% b5 k$ S) c* u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 e4 O/ T+ E/ p3 G7 L
0 _$ [% J9 b2 a* C% X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l1 h4 L( j2 Y
2 S. `# z7 @5 N2 u1 B0 e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 _; a# t7 G; H8 O& ^9 V
) ~) k% f2 n8 Q- V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 B0 X. y* y- g" r* d
@/ ~; h: i4 S. d/ \( x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8 {( P' v5 j+ u. T; y
& x2 `0 n' O+ L" C, k& x0 Z/ J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6 _( V( h: |9 ^. P
! L0 j+ o3 O: K0 n/ o5 z' R( p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1 c' U+ p" @# A. {( g; C9 ^9 ^- ^' h# t: _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 ^* p: ~4 ^! |+ ~# \# A' D8 T, n
. x& }/ J, W6 B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 t: \& ?' x. j4 F) x! X
/ Z d6 o' O7 I. d. O& {/ b7 _, O$ [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 V: N; Q1 g0 {- K
x, k( r3 t+ q+ C* q3 Y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 w+ i! |9 W6 V0 y9 j: h
& ?9 O' g) z# \
80、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