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38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吉姚家大院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5 23:2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走进坐落在天荒坪镇井村村的姚家大院,就像翻开了一部历史书。6 S5 q' j! W. Z
   呈现在眼前的几乎就是一幅田园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或许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在这样一幅类似的场景下即兴而作的吧。但也许你并不知道,玲珑淡雅、竹影婆娑、曲径通幽、平静祥和的姚家大院也有着沧海桑田、刀光剑影的历史……
! u/ M# W# B2 k9 R) H0 q
  走过姚家大院铁门前的小吊桥,进入另外一片时空。这里依然保留着百年以前的风貌。闲情的茶室、斑驳的土楼、风化的棋台、淡雅的池塘、精致的庭院……看那又粗又高的水杉树,它站在那里,告诉世人它为这个大院已“服役”百年了。顺着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你便可以到达院中各大小场所。大院的正屋是由两层楼房围起来的一个院子,前后分别有两个天井。外墙的土已在片片剥落,依稀可见墙面上一些子弹的痕迹,墙的顶上挂满了爬山虎,夏天使它看上去格外有生机。这座院门的台阶有小腿那般高,紧闭的窗户,一眼望去,里面好似有些阴森恐怖。4 B2 y) R4 a  J2 p$ F

7 c  L, F) x% o# C" [  至于再遥远的历史,已经无处可查,村里的老人只知道在清嘉庆二十三年,姚姓徽商姚斯侯从安徽桐城南姚庄来到了安吉孝丰又辗转到了杨春桥,就在今天的天荒坪镇港口范围内。有一天,姚斯侯路过井村,猛然发现这里有一座老宅,背靠西山,面朝东海,气势恢宏,旁边两块长方形的荒地,整个宅子像极一头发怒的庞然大物,直觉告诉他这里是一处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的风水宝地,于是姚斯侯回到杨春桥之后立即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买下这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象万千的老宅。
  @$ G9 p5 W- [+ W0 l$ N  I  据说,姚斯侯刚搬过去时,宅内的后花园中还有明代建筑的假山,假山中依稀可见当年凿刻的潜机洞诸字迹,后花园中还挺立着古玉兰、桂花、古银杏树等很多名贵树种。等家人安定后,姚氏家族充分发挥徽商经营天赋,开始就地取材,做起竹木和山货生意。由于姚斯侯继承了徽商“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于是生意很快越做越大,到了其孙姚慎、姚邃俩兄弟这一代已经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9 L1 O7 k) G  v
  随着姚氏生意日渐兴旺发达,这座宅院也得以不断的扩张和建造、日渐“丰满”起来,宅院最辉煌时占地达三百多亩,院内建筑几十幢,房屋近三百间,房子间均以走廊相连,雕梁画栋,风格古朴。在家业传至其二世孙姚家锦(姚宝金)、姚家盈(姚宝银)时,兄弟两个已经分家,大院由老二姚家盈主持。民国初年,由于治安问题和出于对自身财产的考虑,姚氏组织成立了大院保安团,武器都是清一色的汉阳造。姚家盈因此被被当地村民称为“姚宝银”,但他自称“觐侯”,并育有三子三女。
/ H7 S+ F- w6 c) l! [1 `  再下来,就是另一段历史了。
7 q( Q) M* B, D8 t7 U7 T( U  虽然这座位于天目山北麓、天荒坪镇井村安临公路右侧的姚家大院,目前规模已大大缩小,但气势犹在,现存木结构建筑两幢,雕梁画栋,风格古朴,主楼位于院门内30米处,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西楼位于主楼西,门面与主楼相映成趣。大院墙内有私家花园,园内有人工堆筑的假山、水池,另有银杏、桂花、冬青、玉兰等古树名木和多种竹类。大院四周用当地溪石筑成宽0.5米,高4.5为的围墙仍巍然屹立,主体建筑也仅剩下二进各五间木石结构主楼、一幢小姐楼以及护院平房等。1 T7 _, J8 `0 U2 E+ v
  这座有着二百年历史的清代江南式私家园林,处处激荡着姚氏当初“下海”时的酸甜苦辣,完全可以说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徽商创业史,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当年气吞山河的建筑也所剩无几,古校场、池塘、假山在风中岿然不动,古玉兰树、桂花树和银杏树迎风飒飒,和主人创业的艰辛。似乎要告诉游客它们当年的风采。
, v4 c1 Z) u# M( P; s, Z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23:32:18 | 只看该作者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姚姓徽商姚斯侯(1788-1865)从安徽桐城南姚庄来到安吉孝丰又至杨春桥(今安吉天荒坪港口)。一日姚斯侯来到井村,细看此地,发现这里有一座老宅,背靠西山,旁边又有两块长方形的荒地,象一头欲分娩的母猪,预示着这里将是一处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的风水宝地。于是姚斯侯便买下这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老宅,宅内的后花园中还有明代建筑的假山,假山中还有当年凿刻的潜机洞与豁然开朗等字迹,后花园中还有古玉兰、桂花、古银杏树等很多名贵树种。等家人安定后,姚氏家族便开始就地取材,经营竹木和山货生意。由于姚氏继承了徽商“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很快生意就越做越大。到了其一世孙姚慎(1838--1903)、姚邃(1839--1909)俩兄弟这一代已经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经过不断的扩张和建造,最辉煌时占地达三百多亩,院内建筑10多幢近三百间。所有房子间以廊相连,雕梁画栋,风格古朴。
5 d% y7 p5 _/ `* o2 [传其二世孙姚家锦(姚宝金)(1857---1935)、姚家盈(姚宝银)(1865--1948)时,兄弟俩已经分家,大院由老二姚家盈主持。民国初年,由于治安问题和出于对自身财产的考虑,姚老爷组织成立了大院保安团,武器都是清一色的汉阳造。姚家盈被当地村民称为“姚宝银”,但他自称“觐侯”。育有三子三女。 ) C& L  X* f6 Z
  1945年4月下旬,新四军苏浙军区指挥机关,由长兴仰峰岕移至孝丰水口井村姚家大院。粟裕司令员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新四军苏浙军区在这姚家大院门前打响了第一枪,从而拉开了一、二、三次反顽战役的序幕。在新四军三次反顽战役中,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等就曾住在该大院内,同时还驻扎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等机关。从这里发出一道一道命令,使苏浙军区最后取得了三次反顽战役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这里部分建筑给当地农民居住。后一直作为国家粮库。 , K7 E& w& {: B- |- l
后经省文物部门批准,对“姚家大院”景点进行全方位开发,并于2005年9月正式开门迎接游客。游客们除了游览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建筑外,还可参观白鹭园、安吉民俗风情园、方竹园,新四军纪念馆、粟裕纪念馆、姚氏家族史馆、胡宗南生平馆、小姐楼生活馆、安吉历史馆、中外钱币史馆等三园七馆;其它还有风火墙、怡香、华夏野桑王、残垣断壁、境静、起舞、鸳鸯池、孝峰、古杏林、江南桂花王、明代假山、生春台、潜机洞、豁然开朗、藏金穴、戏春池、画廊、芭蕉林、福渡、胭脂井、图腾神柱、曲径通幽、古校场、丰收台等二十四景。
0 p0 M7 g( ?/ Y' o  Z: Z, s5 Q7 D  目前这处有二百年历史、有代表性的清代年间江南式私家园林,整个大院只剩下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但大院四周用当地溪石筑成宽0.5米,高4.5为的围墙仍巍然屹立,主体建筑也仅剩为二进各五间木石结构主楼、一幢小姐楼以及护院平房等。当然那古校场、池塘、假山以及古玉兰树、桂花树和银杏树等好像依然在述说他们当年的风采, 同时,姚家大院与相邻的天荒坪电站及藏龙百瀑等景点连成一体,成为安吉历史人文旅游和绿色风光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一个高品位景区 。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23:35:14 | 只看该作者
$ `! B; ]1 v$ M. r

* F. I* R$ N1 e0 ]  t' }* B6 u: r5 U# k9 }- U
. y* U' G2 |) h5 ^# y
: v" V9 Q) R; C4 t! _7 J2 s* J! h& N

; }5 s/ O! O. v  d$ m3 s5 e' E- @% U  t7 N, j
" N9 i: r+ }7 D2 ~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09-4-21 15:33:15 | 只看该作者

姚氏家谱

 姚
" B2 w' a" j0 B8 A% L: g2 e$ h+ }, d7 b+ E' ~: a( v+ Q
  5750【河北青县】姚氏家谱二卷
* S8 @& r5 x8 d( X7 C1 x2 c. J7 T  钞本 / O3 Y1 G  t6 U6 p, T! f
  河北青县王镇店小交河村 ) B: m5 n  w5 T% U5 M
% @7 T1 a  L. [  B3 D, n/ F- I' s

8 p+ R7 x* g/ i7 `$ L  5751【上海南汇】周浦姚氏家谱不分卷
, U9 y4 n5 X! x8 r. B  (民国)姚仁焯修
7 Q# W' V5 M$ Z: ]4 W  民国五年(1916)排印本 二册
/ P" a: ?3 D3 U/ D7 ?( U1 I: {, q  上海图 杭州大学
7 {! m! w8 Z5 {* p9 `) {+ P6 k& B- [2 \4 `& ?7 l' e3 Y" D. E; U

0 `0 M( z9 N% q! U$ d+ X4 U# \! g9 p  5752【上海南汇】周浦瀛绪堂姚氏家谱不分卷
; s& c- t8 a/ m1 t+ r; e1 ~; s; u  (民国)姚雨阶辑 0 A, ^! O3 p! ]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二册 9 ]; Z8 W3 e( v' N$ q8 F
  上海文管 美国
0 T2 m/ X# S. Q* e  t
0 C- _+ {8 }" R/ V: W. Y, P
2 @5 ?, j) a' }  5753【江苏镇江】姚氏重修族谱六卷 # h; `! f/ G4 Q' X3 D. A, w4 }
  (清)姚廷甫主修
6 h/ _% x& P* v3 w  清道光九年(1829)世德堂活字本 六册
5 O  g" A: _3 r  历史所
* T& N. O7 l* D4 e/ i  注:清乾隆三十二年始修。 * u  P) ?4 [4 m
2 X5 F7 x0 y. E# ~3 i

7 h% _3 |- f4 \% [  5754【江苏】毘陵姚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 z8 l/ E% g; _0 `, j! T  (清)姚师傅等重修
% ]" K- n* e! J: M+ ^+ z4 T  清同治十一年(1872)明恕堂活字本
5 |& _% c* K1 \5 n5 @  北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 h- V2 x& d- z! C9 n  Q" c4 |9 h
  注:该族散居武进、江阴、宜兴等地。
3 G$ j0 T0 M/ f! O" W" j$ `. w
6 Z* @% A4 |4 B/ w1 e$ K0 J$ C* F* ^/ v5 W( W
  5755【江苏镇江】润州姚氏宗谱四卷 ( P# G! C) w) _
  (清)姚家楫等修 , @" ~% @% q% A5 A
  清嘉庆十八年(1813)式好堂活字本 四册 " v7 u9 s6 C2 A. A5 e
  日本 美国 4 G- F( e  c2 `$ u1 ^* p4 b$ o8 Z
! Q* d; }, s2 B& Z  Q, a

  u7 s! c# q" h  5756【江苏镇江】丹徒姚氏支谱不分卷 8 n2 S' e* I. z: m, w. ?! g3 D# T
  (清)姚文馥重修 " ^$ ]% e7 X. _- G
  清光绪元年(1875)燕翼堂写本 一册
9 b7 l5 `2 L* f! i, Y6 R  美国
. v; u# d5 E- J: d$ H; m, a+ ?' ?% E3 c
6 C8 I+ Y+ _3 @0 @) o! }: n1 Z& O
  5757【江苏镇江】丹徒姚氏族谱四卷首一卷附二卷 & e  _0 t$ D% ^! {/ x. X/ b
  (清)姚承宪(五修)
( U5 D1 C1 U, k8 y' D# o+ o: `  清宣统三年(1911)活字本 八册 " z, T$ _9 j1 |2 X% q7 j6 W
  北图 科图(二郡)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8 k4 {, d# `1 }5 X. G: Z7 l

6 B2 h8 [0 v& j# F" K* g3 F# r" v, D: N8 ]2 O
  5758【江苏】丹徒姚氏重修族谱稿
) T% z& Y) Z# L9 e; ]  稿本 一册 / y3 l, Z8 i0 X
  北图 0 V& n8 Z7 U# E
  注:书名本馆增,二十一世姚辂支。 , ^+ O% L; c8 K) H- [: z9 N
5 P% L; v- |/ W) R' I

# i3 g+ m% t4 r2 W5 S7 A8 K  5759【江苏常州】辋川里姚氏宗谱十二卷
$ S1 i2 t  {' H- G2 {  (清)姚盂廉重修 3 P/ u, @. X, s& y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敦睦堂木活字本 四册 8 u1 X+ ^0 T) a* A4 `& G; W, V6 I
  南开大学
; T" \1 i9 y/ P# ]4 B- j" D% B! ]" `) W+ I! B2 Q' C

: ]6 r8 r' u8 \* P; R  5760【江苏常州】辋川里姚氏宗谱十四卷 9 F. a( f, ?' Q/ Z9 H9 u- l( ~
  (清)姚澍垣 姚家骏等续修
7 A  }; W% M- k" W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六册
9 p1 C! ^: f' O3 j1 ^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11) 2 t, I# N0 q5 S) b: O
  注:始修於清道光九年。
5 O4 G4 |) M$ W( n/ w5 }
' Y/ D, q! j, p& H* x; T
: }2 N+ w3 r! s! N. q/ A* P" S  5761【江苏武进】毘陵姚氏宗谱六卷 # M  o* w# F( Z1 s
  (清)姚世福 姚盘富主修
# x9 K( {3 u) e( U  清宣统元年(1909)谐孝堂活字本 六册 : W/ o' C8 k; D0 f# q) L. X2 R0 v
  历史所
: O* s! {1 e, L( @# i) Q' I! C  注:元延祐元年姚淇孙始修。   d# }7 |5 d( N0 b5 L/ W/ ?# _0 H

* S+ D4 e! G0 S% g4 r; f
; H' [- m+ a9 b6 X( x/ r! C4 h  5762【江苏】溧阳姚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三卷
( C# b) ~9 K' g" O  (清)姚庆福 姚恩溥等续辑
" m( R/ @6 O  q8 ]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刻本五十四册
3 K  x+ _% ?# @4 X+ B" t  河北大学
# ^+ i! l# k8 a: o9 @
5 {; G9 m% X, k1 W6 X2 _+ R) k" z2 W; _! U2 x$ k
  5763【江苏】常熟城东姚氏世系考不分卷
8 M7 s5 ^. e0 ?$ \: h1 Q- i* L  (民国)姚锡祚 姚尔钧等纂修
# P( h3 I2 T. X  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二册 ' E+ m# t4 _! A3 ?
  南京图 江苏常熟市图
' v# \6 D- B% i6 Y" Z) }5 ]  注:首修於清乾隆十年姚於皋。 ! q& G4 ~0 Q) o) l  M. ~" ]- y

8 e, g5 ^1 N1 o5 l( M8 M
, X, [! Z% u: v& N  y  5764【浙江馀杭】姚氏宗谱二卷 : E" [% b$ _& Z4 x  [1 C" i# {" D
  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木活字本 5 e6 J; w9 _2 I- X
  浙江馀杭县文管 2 d5 B0 r9 p& C4 x; {

( L( ^( V# X- \  b) h* ?) s9 h% g- \7 d1 K" J% N9 v
  5765【浙江】馀杭徐湖姚氏宗谱六卷
4 A! x# B) E0 J8 h/ `  姚联庆纂 * l6 T' w6 ]8 f9 H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六册 ! p, `9 n$ `) ]# p
  北图
, j" U4 q1 W* {, W' Y3 r! \4 M4 B. Z6 D3 L1 D7 w9 I0 H2 i
' G) D, o; S4 m' T0 ]
  5766【浙江馀杭】姚氏宗谱二十二卷 ; Y: @' s- F/ l$ k5 \  E$ V
  (民国)俞钦撰 ' |$ i1 D) l0 V$ C7 u; {
  民国十七年(1928)木活字本
- v% f4 E7 x& ]) n9 n/ G  浙江馀杭县文管
9 v7 ?- {3 A9 o: d+ E5 N1 k. ?
+ K$ N9 V* U" ^7 E  b7 J7 o% C/ V: J( q9 z2 s$ d+ ?5 j
  5767【浙江馀杭】姚氏宗谱十卷附编一卷
% ]& Y5 e5 k+ a. ]; P5 q+ E) J  (民国)赵德富重辑 俞钦撰 , X- n9 l) r5 x3 X/ D- `
  民国十七年(1928)木活宇本
) ]; A9 W5 l/ [  v. N" G9 X  浙江馀杭县文管
/ y7 w( G# A0 |& H4 T
9 M* r4 U3 n5 e4 Q6 P" m- T" Y; H  j
  5768【浙江宁波】姚氏宗谱六卷 3 x: {8 a4 I1 N. ?
  (清)姚煃纂
5 E" y- Y9 Y- l. R' n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
8 ]' o- _% {  O5 u  V3 {! a' ]  (1895)重校本
9 B& N. d) h8 E$ P7 c  浙江宁波市档 , i; ?8 f+ K1 T: Q% A
3 w, i) l) n, j/ o$ c
6 ?4 K8 B& u/ v$ d# b6 f8 w
  5769【浙江馀姚】古虞姚氏宗谱六卷
* k) H* J. f8 g! [2 g1 @  (清)姚升南等重修
7 l' n2 z% ], z( u  清同治十七年(1809)刻本,六册
2 U( x, R9 Q: m* L/ U* j  注:始修於唐代姚恩廉,是为八修。
$ I4 T% S* ^/ U, K) R7 s2 W' X+ k9 c0 Y" z3 U' l+ A

: B4 t4 N( M# K/ @3 S8 K" ?' I; h  5770【浙江馀姚】云楼姚氏宗谱十二卷 0 o0 y2 k5 B, ^9 F$ L
  (清)姚凤泉 姚安治等纂修
+ d5 y; t+ ^& Q* u+ i, P0 }$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耕山堂刻本
7 q$ e* A4 `: E+ J. c8 t3 y: B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缺卷4、8) " o( J0 H0 ?3 B, o# G0 e: W

8 a, m& O" E, q0 x" w
: x* x2 D9 K$ e# t3 b  5771【浙江鄞县】鄞锡山姚氏家乘二卷首二卷末二卷 . y, m9 e. a. U1 D4 E( [
  (民国)张琴纂修 5 x2 }1 o) V7 [& h( Q; y, B
  民国十九年(1930)察伦堂木活字本 ! l; P8 t& P; D* T! o; `
  北图 天一阁 3 q- q  q+ \7 O8 G; n2 q
  h+ Z4 Y9 r0 Q- ~' B& x
, j, L6 ?% _2 y7 J
  5772【浙江】慈溪姚氏宗谱三十卷 5 |8 J  f7 \, P/ `: @
  (清)姚守烈续修 6 J' f$ Y, @* Q4 A: ]$ O
  清光绪二十年(1894)植本堂刊本   b' D: R5 A. Q4 H" X% t% X
  南开大学 天一阁(缺卷15、27)
8 M! c$ M" I# `0 F  注:始修於明正统十二年,此为五修。 & e2 ]% [- e% h& g& L

0 _& b7 o8 I& W$ x* p3 ~, ~
2 d2 c5 o$ Y5 b6 V  5773【浙江象山】前山姚氏宗谱一卷
' }' c  Z# f6 s3 M* p/ {$ a  (民国)王醒华重修
! Y0 J% |/ V. z" N/ |' _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 b9 y! W, Z% w' q& {
  浙江象山县文管 # F( l! s6 D* t- j5 E+ m

( w' p. h* m. r" x. U0 t& P& v1 i# Z) {; b. _
  5774【浙江嘉兴】秀山姚氏学山堂家谱不分卷 % e( d) A* B7 e  r7 ]8 D6 k1 Y, Y
  (清)姚应龙辑 : C! {4 q4 }" t  f& r9 R
  清道光十五年(1835)姚允升钞补乾隆二十四年(1779)本 & ?7 U* A/ B9 |2 g
  北图 * w2 K8 m. Q" j% n) I1 q, x! N
  注:内有後人直至光绪十年姚星垣补辑资料多种。
5 N5 Z) }' G7 `9 \- b; Q) M" L, P6 r" S" B8 n' O: ?! Q

8 Y/ b8 h1 y0 I2 @0 v9 p  5775【浙江嘉兴】秀山姚氏家乘不分卷 + O" n& I) X9 r
  (清)姚澍重辑
, l3 M6 k8 z- D' r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五册   L$ g3 p1 y) H8 D9 z) y
  日本 美国 , U" o$ B/ r4 ]! S2 u: g5 Q

3 c4 s5 k! _. Y1 [1 r. N+ v/ k, H# v1 j
  5776【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六卷
2 h1 S8 D9 m) u) Q% w; w# k* F3 H  (清)姚淳起重编 ; b, T  h! j9 Y9 n( G
  清雍正二年(1724)钞本 十二册 " V2 u/ Y% Z/ @3 o
  北图(又一部存一卷) 浙江图
# L/ N/ K, D6 H( m* i
# A9 `  Q, Y* o; @# v. Q
6 _: s. ~, T% C; N% n% L3 S6 I; |  5777【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二十卷首一卷
/ q$ M* z& b! Q) i  (清)姚培纯 姚学邃等重修
1 p6 r2 T4 P. }) t7 N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光绪二十三年
+ Z# u' w* [) m- d  (1897)刻本 十二册
* @: n3 a7 {) ~9 d% r* m3 v4 K7 p( c  人民大学(存十七卷)上海图 辽宁图
% ?! V' C3 f- ]' `' f  日本 美国 - z' p( c, C( Y8 ~, o, P
  注:理学公创修於明末 7 {* Q( [5 I& v$ ^$ l2 U$ Y

5 g3 C) b" S  S. P
2 D  V$ |  z+ N* x  5778【浙江湖州】姚氏家乘世系一卷支系一卷谱牒四 ' g/ m2 O& D# U8 e. Q; w
  卷首一卷
; O% m* Z, t2 e6 Y2 P! a. t  (清)姚世锡纂修
. z+ e6 w& h" H# d! R7 q  清红欄格钞本 四册 - e# [$ Z  L/ Y% u* n& N7 ?
  中山大学
, z- J, }! ?8 W) b
: n- O  H$ Y" @( J4 p" H" ^. g
- U% Q. G2 a( b4 U1 ~" q7 }8 F  9779【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不分卷 4 t" [7 p* b9 t! ]# S7 a
  稿本 十二册
( h, t, Q6 v7 z- Z/ L$ `9 K9 L  上海图 , G3 G) c$ k3 p5 x
 9 _) w/ U8 E4 O9 {9 o2 n8 K  C

8 a1 B, f  n  T$ W0 u+ X: m. b  5780【浙江绍兴】姚氏家谱不分卷 . x( c- b3 f  _+ Q& T
  (清)姚振宗增修
4 v9 A. C9 [/ f. \( m6 I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增补师石山房钞本
! h) T( ]) R, k8 G) H7 l* G, A  二册 6 i6 \$ z/ D5 U! o) p
  吉林大学 & s! [3 Q0 S  V# y3 C- J" a' i+ X

7 `: W: S, }: O( l% \3 h* t( B3 H1 X. u
  5781【浙江绍兴】重订绍兴姚氏谱十五卷首三卷附存谱三卷
: V. e6 H6 F  i) v, G; p; {  (清)姚振宗纂修 1 i4 F) P0 L% T1 b1 P* o
  稿本 ' G! {7 n  |$ y9 P  B! o
  甘肃图
# O! G% U  _# c  e7 S2 m
; E$ u) f) I; ?  Y) j
& b+ O/ G' A; G, P  5782【浙江】绍兴姚氏谱十五卷首三卷附存谱三卷 ! U! K; S0 r! ^1 @% A: G/ H
  (清)姚振宗重修 0 f9 K& V1 t* ], F+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5)活字本 . J* v7 C, B; y& k: g2 B- \1 N, F
  人民大学 吉林图 日本 美国
$ n% \5 a* J& Y) d8 G6 T7 O* q! s; ~3 ~, E4 S' T
, y! j8 e9 }8 b) {# {
  5783【浙江上虞】古虞姚氏宗谱三卷 9 R( S, w7 C' f
  (清)姚日炎修
$ V  J' ?$ I8 B2 K1 \  Z3 p8 ^  清同治七年(1868)活字本 五册
* @& R) E* v5 O* S7 l& h& m2 |$ ~  北京大学 + ?, g6 \+ O. y) x) V; m

% w6 e2 @! N; t3 ~- A0 [6 z" `1 C2 b- }6 ]9 f: `
  5784【浙江上虞】古虞姚氏宗谱六卷   j! c! `4 ?0 x# z
  (清)姚文登 姚汝宾修 ; M0 S4 t, P) A( l, ]1 W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 六册
0 C' G5 {# s* M! b. h; L  北图 河北大学 ( {) W+ ~, Y1 [

) o0 P# w0 N9 O6 a5 N: _# T* ]" E- G6 @3 o( ~- q& j1 q+ O' L
  5785【浙江上虞】始宁姚氏宗谱六卷 " v/ C  f7 m' N% B" j4 j: I' V
  (清)姚沛然纂修 0 {" M9 x& f" |' c/ F
  清光绪四年(1878)耕山堂活字本 四册 8 G, f" o  P& v
  历史所
# o5 i* a& y3 u  注:明建文四年姚杨姿始修。
3 B1 m+ d3 {. t) {" N, N7 n" W
. v+ p1 R+ w0 f. }: L) P
5 ^5 y2 i" O4 p  f  5786【浙江上虞】始宁姚氏宗谱六卷   U' T3 `2 o. N$ Q' ]- x
  (民国)姚稼夫等修 6 Y* B3 V& N( o8 @/ S1 O; C; K
  民国二十八年(1939)梓井山堂活字本 六册
5 E9 f3 h- P# p- }  j  北图
: `: w) S- L8 ^  B+ j! y: B
- ]1 o9 [+ g  W7 O9 C; ~" V3 P/ Z2 ~% I4 s1 c' Z
  5787【浙江兰溪】郡马遗芳姚氏宗谱六卷 ) q3 U4 P0 l# o9 c% ]! f- c" o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六册 2 `: j, k9 ]: [* c
  浙江兰溪县文管(共十部) 8 l+ a4 u# o1 \, @: m. e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八年。
- C' M- g/ C* `7 T) T: I* Z- x# I* o; ]7 |" j( E
' v0 @0 a  S1 X# o5 [
  5788【浙江】兰溪龙山姚氏宗谱二十卷
# S3 E$ `7 ^+ r, [  民国二年(19l3)木刻本
1 [4 |3 Z6 v% U2 r! e6 @  浙江兰溪县共山张乡 # q1 X6 Z& `1 X: }- L- Y
/ P, I5 W2 U0 z$ Z# D8 Z- `9 N/ W
( b! L* D- l* w0 ~) A
  5789【浙江兰溪】姚氏宗谱 ! [* J/ \; _# P8 D
  钞本
! A+ ]+ w% J3 z3 m1 Y$ ?4 j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三册)
; ]& c0 [$ H( H) h1 ^0 J) H" a: @
3 \1 p/ R: l4 {9 ?# q# k0 }4 _
8 V7 {: d) {2 @& ^3 ~  5790【浙江兰溪】姚氏宗谱 6 [# m( e/ I1 u
  木刻本
% Q/ d: o* n: z' t6 b/ g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文化站 6 t+ N9 e2 ~- z- C/ G! O
0 W! X7 |; t: f- R0 e

1 d; A' v- f( r3 Q7 [  5791【浙江兰溪】姚氏宗谱六卷 7 [8 [+ s+ r4 ~: N
  木刻本 : U5 f+ f! F' u) h# D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东姚村
  ]9 w& u( n. i( i$ x
8 p4 I2 C+ m+ r6 i7 E' M+ I- w& W2 C- C3 h
  5792【浙江常山】姚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7 \5 b3 L4 |4 G; _# J; v: F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序) % V! _/ H. }) R6 b) g: O
  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草龙口村 $ ~* f  u$ S5 u  X
  注:首修於明嘉靖三十四年。
9 ?3 u" `6 M0 r8 P
* y) r6 E4 v2 t1 {- e+ P
4 b7 c0 l  J" s1 ]; W6 X; L  5793【安徽徽州】塘川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2 O) @+ m: Q! r, o( M/ q1 p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舜耕堂木刻本
; }* G5 N' p9 s6 U5 g) P9 k. Y  安徽徽州地区博 安徽屯溪市文管 $ b1 @; V; B7 Y* J- }  e
5 s6 z  F4 f6 ~/ z* b3 |

$ e% K$ |$ A4 v* S' D( O# \+ Q; f  5794【安徽旌德】旌川县姚氏家谱不分卷 8 O/ s2 ]6 I) m/ T9 G' r
  (明)姚意纂修 8 Y4 q8 W6 Y# ]% b3 U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家刻本 一册 & z1 [% B2 x, J. z4 O
  北图
& O1 `9 ]7 W- J8 R/ q4 E$ p+ x( k0 K% {3 ?/ i  x! y

- H: s9 X: Q- i8 H% u  5795【安徽旌德】板桥姚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 l! z( g! F4 [0 U- G
  (清)刘纯供编辑
2 o( }/ g0 O5 _) N' c' t- t  清光绪十五年(1889)活字本 十四册
: X! D. i, J5 _1 O2 q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安徽徽州地区博 $ V2 k, w8 }2 n. Y3 N, A
  注:宋淳熙六年始修。 4 s  j7 }# }0 g% y4 Q4 R* d

1 V4 a  c; {( f! j" D. V4 V, P: P* D! b. c4 i
  5796【安徽旌德】旌阳罗湾姚氏世谱十卷 ! F" f+ z; V/ q4 K% D* D
  (民国)姚文峻等修   D- j$ Q& D& i  W! p% ]4 r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六册
7 v& E' E& O3 Q- R- t! \  安徽徽州地区博 ' F4 D% B7 y3 j+ ~: p  b! N" I& ~

, _8 \1 }5 {" n% [8 J* y* @% B" E. A! Z/ D4 n' q9 M6 |9 b/ {; J, j5 o
  5797【安徽歙县】古歙武担姚氏重修族谱二卷
* V1 W5 I9 P6 a  W: S7 j) K$ R7 m; g  明万历年间刻本 一册
0 A, X+ |  W6 m$ w: W$ h  北图
$ z* a5 }$ L6 ~' ]5 s* M7 A  A  注:有万历十九年歙南武担姚氏族谱跋。
; R2 {8 [; \! a' h$ T/ g
/ `' l& V5 D! L* d5 m
3 O" b" i9 K& ]( Q9 c" e  5798【安徽歙县】歙南武担姚氏支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1 u! V  _9 [& W) E- o. S% v  (民国)姚邦燮修
4 ?# j% g/ k  b7 c$ o1 b* M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二册 . h1 |7 W' i" P9 F6 @. k0 a/ A( n7 N. M
  河北大学 % j2 |/ n1 J: J( Y% s
  注:封面作《武担姚氏上门支谱》。
; h1 _% ]& o/ ~5 O5 \8 ?; G2 f& M( r  \1 e% `" ~' P

9 s( U6 G3 s" s% d( v  5799【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 2 ^( Q- ]( Y6 B( h) d! G5 }" P& g
  姚氏先德传七卷 / E4 \# F" W6 j' Q
  (清)姚寿昌等七修 0 J+ }& J& o" {) ]" n" |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缺卷6-11) * W$ `3 ~( d. Q) Y* s; |: W" j
  北图 日本 美国
( N9 Y9 d, H; p9 R5 h& k" d# Z6 M

4 a' @* T& v/ V% w9 K  5800【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氏先德传七卷 1 u6 m( Y0 m9 }2 q/ W
  (民国)姚国桢 姚联奎纂修
( W2 t8 C3 ~* }, `) T, V5 b, V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六册
, r, P1 M2 c% O/ L6 Y. P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2 n2 m/ A, ?4 a  w5 Q+ C
  吉林大学 安徽博 湖北图 日本 美国 5 _) ?& z7 x7 d, q+ c! H
  注:附《姚氏先德传》,(清)姚莹著。 7 _- Q5 @2 ~9 G* G# h. Z0 Q4 k
3 j1 A0 ~! r! r1 `
% Z; Q% X. V2 K! k
  5801【江西】南昌姚氏重修族谱附录不分卷 . Z& F/ \/ O5 j( ]" r# K
  (民国)姚公礼主修 0 L# i* [. p- B
  民国二十年(1932)铅印本 二册
+ x$ G6 H' G' C- v- }) ?  江苏赣榆县档 3 X% Z. ?5 u; _( Y0 |
' h0 ^3 M* h% H4 M

' f  c; s! T  h- e  5802【山东】泰安姚氏家谱不分卷 ( s5 }  v0 G5 G/ F
  (清)姚克乾纂修 $ e  @3 [; K5 {9 k8 U
  清嘉庐二十年(1815)居敬斋刻本 四册 / w; T( ~. }1 _/ s4 `0 e
  历史所 山东泰安县图 * a; i; F( C) F! `2 J2 _+ A8 e
  注:清嘉庆八年姚印祥始修。
4 {. D3 P1 o* _  [8 N
* I, |2 ?3 V- q4 h- Y- n% }  |3 M; U6 n& _/ B
  5803【河南渑池】姚氏宗谱一卷
; x, c# J3 h6 e+ x0 Q5 P  (民国)姚振华等纂
" |6 l4 S+ T; o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6 b+ l0 a  j1 s8 F2 V
  河南渑池县档
7 U8 M  e1 z, D) q
) O, P+ r6 @* ^
; s8 h' T; F) @; `4 O3 ~/ O4 I- J  5804【河南陕县】姚氏族谱
- `! b) S, V) Z0 P! T, ]" e  河南陕县档
# q+ T# `+ M( X1 B& L" a1 i. M2 D' j! L! r
( K! E$ t8 d5 q! P5 B" l( s
  5805【湖北】汉阳姚氏宗谱十六卷
0 O) m9 D* j5 A. e  (民国)姚芳勋等修 ( I6 y( K! V* |
  民国十年(1921)成务堂活字刊本 十七册
' X" z- h- Y7 a9 W& X7 z  美国
5 c2 p) l1 |1 L$ t6 y( h% z" G6 q# f- U  d$ O$ A4 p0 @% p/ X
8 {, ?* H3 R$ a5 W( |3 @' i& K! f
  5806【湖北汉阳】姚氏宗谱首编八卷正编十二卷
! S/ T2 ?1 N$ H; c  N  (民国)姚慕水 姚政桓等撰
3 w1 D+ F$ U& J) q) ~& F' c  民国二十一年(1932)姚氏重华堂排印本 二十册
% t9 h  ~' d, T: d6 ~  武汉图
; ~6 a. }$ d3 U4 ^# V  注:清康熙三十三年姚胆斋首修。
. w( D+ _! G: F3 J/ i
" S0 o' W: `# C+ P7 o' Q6 _& V$ n2 x5 b4 I  M$ ^9 Q+ y
  5807【湖南宁乡】姚氏续修族谱□□卷首二卷 * U/ g7 p  t; L( v
  (清)姚宗析纂 6 n. M% W3 Q* q5 `/ a: n6 N
  清同治十年(1871)吴兴堂活字本 0 v# l3 j' L; O
  湖南图(存卷首上下)
4 j) p: X' q. U- ~2 s, q/ ^
) ]; M! X% _  s. r: S$ G4 s
* l6 Y9 ~- B" z& n  5808【湖南邵阳】邵陵姚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 i* b+ p6 H4 `! I* ~, ?  (民国)姚家德纂修
! _" ?, H! O4 ]- N0 ~% a3 K" o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八册
/ e. p0 A# x; v: e  湖南图 # d) }! b  `  H5 G

% M$ a" G8 C- r3 ?+ S" U% i: V. l/ {* }6 V
  5809【湖南新晃】姚氏六修族谱□□卷
5 m. K( S  f+ H! E$ e  V  (清)姚登高 姚廷藻等纂 姚绍锡 姚祖清等纂 + F0 N  Y  H$ ]* N' E9 @& O8 M+ R
  清光绪十二年(1886)永州邹汉廷刻本
3 z; L( Y: |% Z  湖南图(存卷首)
( Y; X& ~; P0 s( M1 L7 r
* a( j! y8 _4 A6 A
9 @! v7 r6 z4 d. U: v  5810【湖南新晃】姚氏合修族谱□□卷
5 q' V+ f- Y# \& M+ n  (民国)姚源浦 姚绍扬等纂修
/ {; y$ d  I  x0 Q, n+ a  民国三十三年(1944)昭隆刻本 # Y0 S8 }& n( ~0 ]: y& D5 w6 i
  湖南图(存卷1) + E! n0 R3 y( K' q# S
( q1 i6 Z" S& @' v3 x5 @8 ]* r9 h
4 x+ F0 ~# N7 ?! c/ A4 N
  5811【湖南益回】姚氏鹿山五修支谱十卷首一卷末 6 j& D6 f4 e7 f1 z; w1 U
  (清)姚教源等纂修序
) t  E( I1 @# y3 X$ P  清宣统三年(1911)活字本 ) l' ]/ |3 ^0 Z& s) X" P+ L# K) q
  湖南图(存卷首) 5 @3 i9 a# e. f9 O

" p/ A$ e1 I9 `/ b/ Y
$ ~& q# R8 r; x% e& g  5812【广东】潮阳姚氏族谱不分卷
% J$ D9 J* W% C  (民国)姚亚民辑
5 h: `6 K$ A( x1 t* W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本 + c( S+ J4 H: {/ ~
  广东汕头市档
7 e% Y1 |" A* O9 t
1 e# n4 W, T9 u8 L8 x, ^4 Z! m. S5 @- p6 m$ s+ D+ v  ]
  5813【广东】平远姚氏宗谱三卷
2 r6 j& t+ H4 c: w! X% C% l  (民国)姚克明 姚鸿颖等三修
) a/ a6 ?0 r4 O7 M) x! Q% y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 l! n. [  l) a- `+ v) f/ t  广东平远县档 0 \  ?3 y( M" `2 n
- S, b. X: n1 j! d

+ S2 h( @0 k! w4 b( t1 s, d( w0 }  5814【四川宣汉】姚氏族谱一卷 $ {6 C3 C+ ]$ y+ G$ i# |' P! g
  民国元年(19l2)手钞本
0 z: P/ E8 |" W  四川宣汉县三胜乡 # B4 A) Z: \# C" z  C& o' K
* E, [* S( i* ?1 E; A+ H
( O% s5 d' q* Y9 l% q  t
  5815【四川宣汉】姚氏族谱一卷
8 ^9 C# Q2 o4 [& u0 v* t3 ^  手钞本
* r% X/ k, w7 I4 S: O1 r1 d2 ]  四川宣汉县清溪乡 - P1 j4 K  j; Q7 a* _# A: Q
& e; K5 x5 `  U$ p% b  ]/ y

5 b! ^, s8 V2 v0 R% G- T0 ~! c: h  5816 秋浦霞湖姚氏家谱四卷 ( l) L, ~  B: X( V
  (明)程文肃纂修 ' ]4 g, A7 j; {. u! A# U
  明隆庆三年(1569)家刻本 四册
4 Y6 _* f9 s/ b* w, Y+ c  北图
8 }- d1 w( @& l/ i4 G+ L# A0 x3 B
0 |; ?9 U. d# v0 w* C. ~5 \; Z$ h0 g' v
  5817 万翠姚氏後裔重修族谱十五卷
% q( X, p: H+ r) b# C: O  (明)姚邦谟纂修 4 A: H; z. I) G, P, C1 Q+ {/ R, c8 I
  明万历四十年(1612)家刻本 四册
9 a5 G/ A6 ]; w- j& l: C4 b  北图 9 m/ G$ O( n1 s* D0 _; ]! C

6 |" H9 }6 X* I, P4 D5 b( f
, z! p$ I; i) {3 D4 G  5818 东姚姚姓宗谱 ! k5 T/ m$ A1 p' B* m) `
  姚氏公修 $ {" L& _0 f1 ~
  清同治刻本 一册 8 @0 P0 S/ L9 o# P( \  b# P+ B& y: @7 L
  杭州大学
* _6 F" S+ H1 Q+ _  ?, l$ ~/ ]' A( B
! X0 o8 G% `5 r! \! G% g+ k
3 Y1 |9 l% j+ y1 F* Z  5819 姚氏家乘四卷 . s; E3 H' n- G3 @2 D  K3 B; s7 g
  (清)姚澍纂
4 ~9 i0 n8 G0 P8 q6 F  n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丽泽堂重刻本 四册
4 P' g7 k! ~8 r0 P  y* D/ U1 _1 |  北图
; f! A1 E5 N0 A6 _' Z# ~$ a- ~% y6 c0 E- B- d- X0 C* A! I

# w5 M" o# }1 D  T$ `5 _' J  5820 姚氏宗谱六卷
- o* p$ L8 W0 P9 ~( F( K; P  (清)姚士童等重修
5 _# G; P: T8 H9 I; w4 L! X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叙伦堂活字本四册
4 U9 d& X7 |; N6 P3 i1 x  北图
1 C; D! Y1 y3 l. \" M3 l: L5 l: Y- p( |* R' b2 {! f

9 U; z9 Q; e+ N1 X. b) l2 s  5821 姚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 V+ ?5 K  w& S3 e  (清)姚康泽修
& F. `! s# V7 C3 Q( v2 I. M  }) z1 G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舜井堂刻本 四册 1 W5 z8 \/ O# l" g9 V
  北京大学 7 ~) `; F. ^* _+ @  z

" I, k' Y+ F8 t& f0 A3 j4 p1 l* |( R* b# ]! G5 r( d
  5822 城西姚氏宗谱
( _$ F* J4 n, m5 s) ]  (清)姚仁寿重修
4 G' D) E) a* h  清钞补光绪三十年(1904)本 , v) }" y/ e8 ?+ }2 {
  北图 ! t) ?: n! A7 c' N1 X( I% S

8 I! t  s% \9 M+ D; [, f$ [1 O
  5823 姚氏宗谱八卷
* _3 k3 E6 q4 F( q! \  姚继唐纂修
9 w" g4 m& G9 m% ^8 D( `* p( u  民国五年(1916)蔡馀庆堂活字本 八册
" q# K9 s! [; a) s. g1 h  北图
- \: b% x# h4 J3 z4 {+ s
$ r: L( e9 ?3 s$ _, x
/ C3 r$ P3 ]: q5 i$ Y: n) x  5824 晉溪姚氏宗谱十六卷 8 d# S8 y  ?0 T. q: i2 |1 m8 w
  姚肇全重修 % d/ B$ J" U/ U
  民国二十四年(1935)会宗堂刊本 十六册 1 k% c' ^/ D: t* b8 M4 B
  南开大学 7 j1 v- y! F! x4 `9 |* M, K  z6 P: K
  注:始修於明景泰四年,此为七修。 ' }3 {! j. |3 V2 V
+ i6 S; D0 [5 L3 d9 ]: {

' C& Y$ g* a6 Q* N' m* l  5825 姚氏家乘□□卷
/ u$ y% e* S3 u+ T' W) ?+ q  民国间木刻本 八册
6 [7 X' a8 K3 ~$ f( S* y- v  江苏杨中县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09-4-21 15:35:37 | 只看该作者

寻找远去的家园

在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人们对自己的发祥地,对自己祖先赖以生存繁衍的地方,普遍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怀念和亲热之情。特别是那些远离故乡的人,更具强烈的祖根情结。瓦西坝,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是我远去的故乡。
+ \9 w, U9 R. t3 c" F" G! M, p  小时候,父亲经常对我说:“我们的祖根在江西省瓦西坝,是被康熙皇帝强行迁移来河南固始的,到你已是第10代了”。而后又拿出一本代代传抄的繁衍序列表,告诉我每一代祖先叫什么名字,死后葬在什么地方。我12岁时,父亲英年早逝,但是对祖根的传说一直没有中断过,我的长辈和邻居们夏天纳凉,冬天围炉取暖,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瓦西坝和它有关的故事: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三洗”河南,杀的豫南10里无人烟,特别是固始南部和商城全境,几乎是百里无鸡鸣,山川遍野,荆棘丛生。有一年春天,康熙皇帝突然派兵将我的祖先姚王宣和其他姓氏的人们驱赶到鄱阳湖畔的瓦西坝上,等侯的大船已经扬起了风帆……大船驶入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境内后再也开不动了,人们被驱赶下船。迎接的官兵将移民们分别安插在荒芜的土地上,插草为标,圈地为家。瓦西坝是这些移民对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他们落户在金寨、固始、商城、光山。年代久远,远去的祖先是谁?更远的家园在哪里?谁也说不清。瓦西坝留给这些移民后代太多的遐想。
6 s6 g8 T: L5 Y* P  @  瓦西坝,该地名从唐代至今没有变更过,她属于瑞昌市鄱阳湖畔的一个自然渡口地名。瑞昌,寓祥瑞荣昌之意。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置县,古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草莽英雄都在这里演绎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肯定有我们先人活动的踪迹,但已无法考证,我们只能从地理书上看到这些显见的记录。正如从江西带来的方言,正在逐步褪出生活舞台,这里不妨例举几条为后代留个永久记忆吧:妈—大;父—伯;叔—老爹;伯父—大伯;丈母娘—老干娘;乌鸦—老刮;黄鼠狼—黄狼子;青蛙—克么;蛇—稍;假惺惺—假马;头发—头毛;左手—反手;右边—顺手;开水—滚水;下雨—落雨;老宅子—老营子。这些方言随着文化的变迁,离我们已经远去。正像现在出生的小孩不会再把“妈妈”喊成“大”一样。$ W+ y2 V' @) v6 k4 o
  再翻开《商城县志》,在人口一栏里有这样记载:明末、境内连年遭受兵燹,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人口稀少,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官府无粮可催,清代采取移民政策,从江西、皖南移民肯荒,康熙八年(1669年),钦命福建总兵戴亮携994人入境垦荒,每人分给土地50亩,同时颁布《肯荒令》,鼓励移民安居乐业,到乾隆末年,江西移民人口增多,特在城关建“江西会馆”。史实和传说是那么的相似。& v) Q* B7 H1 p) c
  姚王宣安家之处的姚老营,在解放前属商城县高塔乡,1953年撤消该乡,划属固始县草庙乡吕岗村,这是一块约800平方米的宅基地,四周是人工挖成的绕宅水沟,正面是占地三亩的大水塘,仅留一条宽约2米的外出小径。这体现了先辈们对水的依恋。瓦西坝老家,那是水的世界。对水的依恋促使他们在住宅周围挖出了像湖泊一样的水塘,和绕宅而围的水沟。这种现象在当地居民是少有的。
. a6 W  Z7 I8 ~/ X, [  经五、六代人的努力,到清朝晚期,姚氏家族在当地已是名门望族,南至郭陆滩的樟柏岭,西到马岗集的姚新寨,田地数百顷,举人、秀才辈出,外出做官的已不胜枚举。光绪末年,我六世祖姚殿宝的女儿嫁给邻乡一张姓青年为妻,新婚之夜新郎死于床上,张家诬告姚家姑娘谋杀亲夫,打起了人命官司。因死者的伯父张星炳(光绪六年进士,当过宣统皇帝老师)在京做官,县、州、道台审判不公,姚氏家族不服,官司一直打到京城。光绪皇帝亲下诏书,责令对方在张家老寨后面的大道边为姚氏立贞洁牌坊,牌坊下竖有一块高约3米的石碑,上刻诏书词,该碑和牌坊毁于文化大革命。但立碑处现在的地名仍叫“大碑村民组”。她位于草庙乡政府街道,遗址仍存。也正因为这场官司,我的祖上荡尽了家财,卖完了田地,仅剩上千本线装古书,被我那共产党员的父亲在文革时拉到乡里烧毁。
7 i0 Z, D5 N3 b  由此可见,一个家族的兴衰除了自然灾害外,又往往同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作后辈的也只能从总结经验教训这个角度来看待先祖们的成败得失。许多事往往是旁观者清,后来者清。
5 x' P$ Q+ w& f  故乡虽已远去,祖先血脉仍存,护佑永远。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09-4-21 15:41:02 | 只看该作者

考证民间传奇人物——赵古松(姚古松)

考证民间传奇人物——赵古松
, Z5 V0 ^5 I7 W: Q
' g9 Z* r2 v8 `% X 0 r7 j$ B* {- a: X/ s
& f7 N1 t2 |7 X, Z$ p
□ 上思县文物管理所 王善初
% t& Z  e) |9 I5 R5 t, p% o) V- x0 n9 S  W; ]+ j
  流传于上思民间的传奇人物——赵古松,民间对他的流传缘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对于赵古松其人其事的流传,大致有两种版本,尽管这两种流传版本大同小异,但是,他能在民间中不断广为流传,特别是对称为赵古松所作的《自叹赋》的流传,很是值得考证。
6 r) x5 l8 a8 Y; t; M: o
0 m1 b' B9 Q1 f! Y7 k, k8 s  一、民间的传说 3 F- O6 t3 |  b* R
5 o% L: |/ w" p4 e9 I
  对赵古松的流传的一种版本是:明朝年间,赵古松虽然官至宰相,却一直无缘一睹皇后尊容。后来不惜化装成和尚,躲在寺庙之中,趁皇后到寺庙上香之时,窥视皇后,不料被认出而引起皇帝的“龙颜震怒”,并招致灭九族的杀身之祸。幸好事前得到密报,慌忙逃离朝廷,从京城一路南逃,身边只有一余姓书童相随。
7 o4 \( h+ h4 l* P! G
9 C. N7 @6 N0 ]5 `5 H  赵古松后逃至上思,先在思阳布透一带烧炭并挑到县城出售,以为生计。一年,新州官上任,并骑马巡城,赵古松认出新任州官为自己以前的学生,便上前拉住州官的马缰,州官也认出了赵古松是自己的恩师,但却不敢当众相认,便让随从将赵古松带回州衙。师生一番叙别之情后,赵古松问及其家属在京城的情况。州官感叹说:“先生,出家就不必问家了。”赵古松从州官的语气中,预料到家族已遭灭顶之灾了,就不再深问。为了不累及州官,赵古松就带着书童离开了州城,流落到现叫安乡平江村三巧一带以种姜为生。后来,赵古松在那当村为余姓书童成家立业后,便独自一人四处云游出家为和尚。 ) Q$ T7 H9 W2 |- _$ s) a0 b) r5 L& b

- |/ q) x+ Y- y- t# L  另一种关于赵古松的流传版本,只是赵古松不是官至朝廷宰相,而只是一名科举探花。其经历也是为了一睹皇后尊容而化装成和尚在寺庙内窥视皇后而招致杀身之祸南逃流落至上思。
3 ]* n% b4 p, {2 F7 w# E" y( {% r3 W, z
  对于赵古松生前身世及死后归宿,民间的传说不一。特别是其死后的墓葬,民间的传说,都说其死后安葬在现宁明县的迁龙村,其墓葬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才被推平造田。 ; H, J1 Z% X4 [# k- f

  q" Q4 ~' v% o/ ^, |4 R  民间流传的赵古松的诗词有多首,但比较有名的为《自叹赋》。其内容如下: 6 @* V: v7 J' p  \1 I
5 b/ z2 b) m- d6 n
  孔门七十二贤,难睹贤贤易色;云台二十八将,空闻将将封侯;生寄死归,寒来暑往;寿八百年之彭祖,惜也云亡;夭三十二之颜回,痛乎天丧;钟吕笑归逢岛路,夷齐空饿守羊山;秦皇筑万里之长城,阻不得西逃之去路;吴王积千层之铁锁,拦不住东下之长江;人情若春雨秋霜,世事桑田变沧海;黄巢杀人八百万,自命难逃;苏武牧羝十九年,忠于何在;无贵无贱,同为枯骨;自南自北,自西自东,空有飘魂;流落他乡千千,寻埋荒野万万;嗟呼父母,谁是儿孙;世上恨无千岁草,山中空有百年坟;燕子年年鸣春,子规夜夜啼月;无由解说,枉断人肠。 $ V' R" M* v# e& l* \% }, ]

$ u: Q& k3 g5 w5 j% ]1 W% i  二、历史的疑问
. c% k% Z- F% n5 `- B6 i
$ N: S( J3 H" q) Y  诚如赵古松的身世正如民间所传说的那样,那么,按照常理,这样的一个神秘及神奇的历史人物,就必然是在县志史料中有所记载。其实不然,在现存的明代编纂的上思县志及清代修编的上思县志以及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重修的上思县志中,对赵古松都没有只字提及。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县志中,也没有收编过赵古松(或姚古松)的任何一首诗词。 ) H2 r7 a( F1 d7 |

! y  x" Q2 b+ h7 v  据此,考证之一:赵古松的身世之谜一直都没有人去进行考证,而对赵古松之传说,并不像其他有“仙气”的民间传奇人物那样具有吸引力,所以,县志史料中不加以记载。考证之二:民间所流传的赵古松的诗词,不能确认为就是其本人所作,而可能是后人的不断完善其诗词内容后才得以流传,故也不予以收编记载。考证之三:或许县志的编纂者只认为赵古松不外是个常人,不具名人之列,故也不加以收编记载。
' P4 I; ?. F4 L
) J  T8 n9 G4 x3 u% K  再者,对于其它史料的考证:其一,查阅明朝史料(包括正史及野史),都没有赵古松官至宰相的佐证;其二,明代的科举录中,也没有赵古松中为探花的史料证明。就是考证出赵古松实名为姚古松后,在明史的各类名人史料中,也查不出姚古松之名。其三,旧制中,身为朝官却冒着灭顶之灾而只为一睹皇后尊容,令人难以置信。其四,古时皇后陪同皇帝上朝或召见群臣以及各种庆典活动,皇帝、皇后同时接受群臣的朝贺的场面时有出现。赵古松如果官至朝廷宰相或者在朝中为官,亲眼目睹皇后尊容的机会并不少,他又何必化装成和尚到寺庙中去窥视皇后尊容呢?这不符合旧制常理。 " E7 P' L/ X8 T& R7 b; Y. t

5 T4 y/ e0 C+ D. s2 P9 t  三、历史的考证 ) a; S/ z  J7 [6 a6 W' m' O, y2 X

4 n! g/ [; @  n! h. k8 p0 `  一九八九年,上思县文物普查时,在位于叫安乡那当村的一座清代咸丰年间的余姓太婆墓葬的墓碑文上,发现其碑文上有一小段记载:尊称赵古松为太始祖。但在考证余姓家族谱时,其中并无任何文字记载涉及到赵古松身世。假设按民间传说中,曾有一余姓书童随赵古松逃难到上思,而后赵古松又为其成家立业。那么,墓碑文上的这一小段记载,说明赵古松与余姓人家确有一些关系。
: N) _9 f/ k7 K( y7 R1 R4 Y
+ v1 N, s  Q& V& q. e4 \/ K1 `' B6 X  一九九九年,在叫安乡松柏村渌浪屯的渌渠山坡上,发现了一座“圆寂本师上精下一老和尚舍利塔”的墓葬。 % K7 ^* B  F# _* |

) @5 y+ m+ J* P5 ]  左款碑文载:自汉明堪祖历代相传至上思州之古松上人乃为高祖囗传此师号精一明公是临济宗派第二世曾祖开山云来世昭宗风门庭永垂不朽公之原籍系广东广州府南海县雷岗人姚氏兹迁葬于南乡渌浪村田地名渌渠丙龙入手坐巳向亥兼巽乾丁巳丁亥分金孙卜葬 此山继续春秋永远享祀之不朽矣。 # L- ?$ h9 [' j7 j3 q

) f: K% W+ H7 c6 c  碑正文载:“圆寂本师上精下一老和尚舍利塔。” 2 o8 B9 a4 w4 {) J+ C

2 z+ V; V6 X, K- M! C3 B  右款碑载:岩 曾孙性慧玄孙海岳重孙寂玄超祥光远孙照远祖光贤 1 b4 C6 b) C. ~* D9 [8 i

' X6 A) I4 K' b' T. }  祀奉住持孙寂朗孙徒照奄
' l6 P/ ?" y5 V
# l( n' ~5 J, d6 i' N) p  乾隆辛丑年腊月望一日 吉立 7 j- a% \1 Z1 b, ?
6 X( u& X2 k5 Y2 H$ H. p: H5 Q; [
  据此,可以初步证实,流传于上思民间的传奇人物赵古松其真实名字为姚古松,其人并不是什么明朝宰相或参加科举及第的探花。而是一位佛教中临济宗派之第二世传人。 7 F$ ~# T% `& j7 `2 E

3 v( M/ [9 ?3 o0 G' y: N( W, N  为什么几百年来,人们对其流传都以“赵古松”称之。可从三个方面去论证:其一,也许姚古松本人原为客家人,在与本地人交谈时,以客家话以对,而本地人对客家话又不是十分理解,故将“姚”误听为“赵”;其二,也许姚古松本人故意将“姚”字的“女”边去掉,而只以“兆”代之,故本地人就以“兆”误传为“赵”;其三,本地人文字水平有限,不知“姚”字读音,误读为“兆”。后人听了就以“赵”流传。
$ A8 q7 i5 n, F; i% ~; c, @$ {
  有关姚古松的墓葬,就是尊称赵古松为太始祖的余姓人家,其住落村屯就与姚古松墓葬相距不足三里地,但二百多年来也没有人发现“姚古松”的墓葬就在其村边不远的地方。据称为姚氏后人的姚氏家族,也是于一九九九年才首次发现其先祖“姚古松”的墓葬。但是,在考证姚氏族谱时,也无任何记载其姚氏家族与姚古松有任何关系。而相距于“姚古松”墓葬不足200米处的渌浪村人,就仅知道其山后有一座和尚墓,但墓主为何人何姓,也从来没有人去考究。
; l- x8 _; g9 s' C$ x+ }3 \2 W& }8 n/ j/ U# S7 V
  据碑文记载,姚古松之墓为清乾隆辛丑年迁葬,但是,从何处迁葬,碑文没有记载。据纪年推算,清乾隆辛丑年为公元1782年,距今二百多年。而其墓葬是由其远孙辈迁葬,按传统计算二十年为一代,从姚古松至远孙为五代,就按一百年计算,那么,姚古松生活的年代,大约在清朝初期,而不是明朝期间。考证的结论应为:姚古松的先祖在明朝末期或清朝建立后,在明朝建立的小南明里为官为臣,终至南明彻底灭亡后,作为前朝的遗臣流落四方的一个失意人的后人。由于祖先已失意,加上愤世嫉俗,姚古松出家后,对自己的身世一直缄言不语,就令人对其身世的猜测不一,乃至形成了一个传奇性的身世,并也形成传奇性的人物。二、姚古松可能原本只是一位出家人,在四处去游中,来到了上思,并寄情于十万大山的山水之中,意在弘扬佛教精神,不料,地处偏僻南疆的上思,其时也许正处在蒙眬之中,无法领会佛教的精华,姚古松无奈老死于他想致力弘扬佛教之地——上思。以致成为流传于民间的神奇人物。
: ?/ |/ l$ A, c7 K
+ E+ S6 A7 I! E) }8 F  总而言之,不论是“赵古松”或是“姚古松”,在数百年间,能在上思民间流传成一位传奇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谜”。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09-4-21 15:43:08 | 只看该作者

姚生记的故事

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宴请宾客,瓜子,花生,山核桃……这些琳琅满目的炒货可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茶食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过炒货行业质量风波的考验以及同行竞争的洗练,大批无照经营的小作坊相继倒闭,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品质佳,规模大,懂得品牌经营的企业开始崛起,“姚生记”就是炒货行业中的佼佼者。提起“姚生记”,这可是浙江人都知道的一块响铛铛的坚果炒货食品金字招牌,不仅如此,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还是国内炒货行业的知名企业、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坚果炒货行业十强企业。* v8 w5 @& U- r2 R" i* K$ y
: v. _  l4 ^; D! j9 x/ f
  古老的传说“道出”江南好味道+ v; j" Y: _3 X& J# R2 i

4 p* o( q  S( W% D  姚生记的名字,来得历史悠久,它演绎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让顾客在品味着制作匠人们世代相传的完美工艺的同时,也一并欣赏着穿越时空的传说故事。4 X. _& r6 ^0 o: @9 V4 a; b+ s

9 B5 r- f7 T7 m: n  姚生记在杭州孩儿巷的店铺内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承宋元俚俗余韵,融江南世家风格,自成一品”,下联是“惠邻里父老闲暇,娱全国各界生活,天然二得”。这幅对联将我们带到了南宋都市的繁荣景象中。相传姚氏系唐宰相姚崇之后,北宋以前姚氏家族历代在朝为官,至南宋时却报国无门,于是他避居临安以种植果木自娱,姚氏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醉心于栽花植木,调理饮食。经过数代相袭,竟自成了一套美食大系。当地豪门大族,趋之若骛,都以品尝过姚氏美食为自豪,尤其是姚氏的炒货工艺,其口味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俚俗风格,成为了人见人爱、香飘万里的消闲美食。姚氏历代秘传的配方流传至今,于是“姚生记”的香瓜子、茶煮瓜子、山核桃、花生米……在街头巷尾,成了人们饭后茶余必不可少的佳品。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09-4-21 15:47: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式巨富”姚巨货  山西美锦能源集团创始人,  中国巨富,

 姚巨货其人 姚巨货,出生于山西太原清徐县。现年77岁,13岁成为抗日儿童团骨干;15岁成为抗日游击队队员;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军阀混战的他曾作为山西省民兵英雄在开国大典上被毛泽东接见。 23岁当了乡党委书记的姚巨货,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甘愿放弃留城的机会,回村当了农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卯足劲,一干,就是几十年,为的,只是带领乡亲们,过上致富的好日子。 , `$ k9 j- u" K9 S/ X( ]
:“中国式巨富”姚巨货 姚巨货,山西美锦能源集团创始人,“福布斯2008中国富豪榜”,以姚巨货为代表的姚氏家族以68亿元资产排名91位。他是中国巨富,但是白手起家的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09-4-21 15:58:07 | 只看该作者

小品——面试

场**(场景:台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桌上有书本等)' @" I' }4 ^1 S
乔:(手里拿着文件夹,从侧面上台,上来后向侧面挥手)行了回去吧,回去吧,回去吧(有些不耐心)——回去听通知,明天给你们发通知。(叹气)哎呀,这些同学呀,就是自我感觉良好,你说今天这是来面试加入学生会文艺部的,就刚才这一二三号同学这条件、这素质,唉,简直没法说。这下面还有个四号,各位评委老师,那咱们看看四号?好,看看四号哦。(冲侧面喊)四号,四号,四—号—。3 ^" A- a6 U& m! A# {, F
姚:(从侧上台,显得有些紧张)(冲台下观众)诶呀妈呀,这人可真多呀!(面向观众,挥右手)(稍有停顿)本人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姚振杰,今天是来面试加入学生会文艺部的,看我行不?不信我给你们来首诗:) I+ C" F" i& b
  附中夜晚静悄悄,杨柳垂下绿丝绦。; ~8 X9 b* a& E6 \, s7 n
  远看有人个很高,头发也是轻飘飘。
. D! v( t; X% c  O+ G4 O8 p  好像还在弯着腰,近看才是小阿娇。: n# a- n0 {4 W& r$ k
  怀里还抱着“小薇”家的“波斯猫”。
: d# d6 {, C1 u$ P' s# K. x( o6 J1 R) N* l/ h
怎么样?& H) Q/ c6 J+ U+ }, o
  小时候人们就说我有艺术细胞,说让我以后好好发展发展,可一直没有机会,这不一直上学呢吗?我的那两个姐姐可有出息了,知道她们是谁不?哈哈,我的大姐就是宋丹丹,二姐就是宋祖英,听说过她们吧?我们姐儿三个就数我落后了,这不?我今年考到傅家中学来了,我想就我这姚振杰这条件这素质,面试一定能通过吧?观众朋友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谢谢哦---。(走过去,敲门)报告----6 k  Z5 P3 ^$ i1 L
乔:请问你就是四号哇?2 D2 I3 b5 n6 P6 S
姚:(弯腰)四号是我,我就是四号。
2 W$ a/ ^! ]; x% f; J1 ]! d9 e乔:那好,我们抓紧点时间,现在就开始面试,知道今天来是做什么来的吧,来之前准备了吧?# B, e' Q( z- ^* V, C
姚:知道是来做什么的,也没太准备呀。(此时有点紧张。低头弯腰)
' d( D9 X2 x4 ~  H  p乔: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你的情况。(看着姚,对他说)四号哇,太紧张了,别紧张,放松点,一会儿咱谈着谈着就不那么紧张了,坐下说话吧。+ I' W. C; T& q: a
姚:(大方地坐下)那是放松地事儿嘛,问吧?, h( z3 }1 j' j' u4 m' e; I
乔:请问你姓名?
# p- R; M: a9 Z* U姚:啊,我叫姚振杰。附中来上学,人都说我长得像东邪,其实我像我大侄儿他二大爷。
5 s5 I  t+ Z) P* X0 ?5 T! B  q8 ^7 g乔:姚振杰?你名字怎么写呀?
! y; l8 l8 g! I. l; |姚:姚氏家族的姚,振兴中华的振,杰出人物的杰。简单。我不就是姚氏家族振兴中华的杰出人物嘛。4 b2 U9 e5 G5 W2 ]( K
乔:(稍有吃惊状)嗬,这名字够响亮的啦。那你的性别是男的吧?; i# Y' m+ ~; l4 k0 n0 y
姚:(冲观众)这么大个部长,怎么连男女都不分呐。观众朋友们,我是男的吧!8 I1 D) b8 r! Y8 M
乔:我知道你是男的,我不是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嘛。: j" R' l* {, B( H
姚:(拉细嗓音,故作淑女状,站起来,对乔说)据现在的社会判断,我还是男的。
" q- C5 N  i4 U" S' ]乔那你是哪儿来的呀?
3 [* H& b( M- U8 M, V' r$ K姚:(正式一点儿)我是从东土大唐而来,来到傅家中学求学的学生。说明白一点儿,就是山东省。' v0 Q/ l. k7 J: ]# ~' g/ H
乔:行啦,基本资料已经填完了,我们评委老师要问一下,你竞选加入文艺部的想法是什么呀?5 o( n& |6 q" x. n% m
姚:简单地说两句呀?从小喜欢文艺,家人都很鼓励。
& E! o& g0 u0 ]8 n* m: c  我的老师巩俐,总是说我淘气。' v% M1 a" {7 P8 m- i4 w
   中学文艺佳绩,荣誉洒满大地。
( y. p3 _+ B1 r$ H   昨晚歌咏大戏,所有选手全毙。
; w$ k" z0 ?* q* \8 d+ e   不想创造奇迹,评委给点建议?
& P! A- \+ Q9 A: l# [( b  O  乔:嗯,想法不错。既然你说你有文艺方面的基础,那你都会什么呀?带来了就给大家展示一下。8 N5 t" ?$ w) _/ a' _2 |: N7 i+ D9 R
  姚:不行,我现在有点儿紧张。
2 c. D9 v: d2 P  乔:那紧张啥呀,放松点儿。在这儿就给大家唱几句。: @* y2 G  e1 k  p- I  {
  姚:在这儿,当着这么多人面儿?别逗了,多不好意思呀。
+ S$ h- J5 ]& _: R5 z+ d  乔:让你唱你就唱,别不好意思。(冲观众)观众朋友们,来点儿掌声鼓励鼓励。
. A# _  x. p9 C  姚:(非常紧张地)那我唱了,部长。(摆造型,轻轻地咳嗽一下,停顿一会儿,场面很静,突然间对着观众大笑)0 N, a7 g% ]7 ]. g4 ?3 s
  乔:(莫名其妙地)你笑什么呀?! _9 ^+ |5 H  b  D! U
  姚:(捂着嘴,控制笑声手指着观众席对乔说)第三排穿红衣服的那个女同学瞅我直笑。
# L4 y' @$ |5 ?6 |( l$ @; X, V  乔:你管人家笑不笑干什么啊,你唱你的就行了。
' k5 J2 Z2 e* A0 N  N  姚:(重新摆造型,停顿一下,甩头向乔说)我唱了,部长。(乔点头)
4 d6 E3 V1 r0 c7 ]$ w/ D  (唱):八方的同学聚过来,聚过来,聚过来
* n# s; S4 [" q" g0 p; b
! @& y  F$ g- t$ t* [- P) \     附中的前程很精彩,不要感觉不好不坏 # E% C& I( o# D- g# ^& h

. K  Q9 }7 G4 `8 J3 J嘿――,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 L) g6 W: A! e% K" Z( {4 c/ F( |$ n
原来每个同学都不简单,
- D1 X$ J# R  `- G4 I
$ C. }0 ^, O& P- J. Q我想了有想,我猜了又猜
$ i$ F5 ]" m4 C0 w# [8 @+ ]3 n& N: O6 L$ Y; H1 c5 ~; u( W
同学们的想法还真奇怪――
) o- j3 J! K* Q5 {4 T2 Y( h' y2 U5 e6 @1 E6 c* R
乔:哎呀,你还真别说,他这个音色呀,音准呐,歌唱条件还真不错,(问姚)唱完这首歌之后,感觉怎么样啊。
" f0 S% O  q2 S' b7 M  姚:(学范伟)我没觉得咋地,我就觉着我这个脸是越来越大了。
; P' R2 N% T' [5 Y  y7 ^* m1 C& m  乔:还别说,范伟让他学得还多少有那么一点儿意思。, N$ r' F2 _. \
  姚:(又学范伟)康利诺治感冒城里人全知道,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 _/ H* m* Q: I8 V; b. t) _- J; M  乔:这是不是给他点阳光他就灿烂,给他个鸡窝他就下蛋呐?你要是继续夸他他还得说谢谢呢?
+ h) U" k4 a4 I  姚:(找准时机说)谢谢噢!(稍有停顿)这是缘份呐。(转身向后,戴花,整理衣装)0 n9 l9 c9 w9 s5 V8 s1 ]$ l& D- y7 m1 M
  乔:行,行,行,他这歌唱得真不错,词儿也挺有意思,只不过就是学范伟这形象太困难了,不知道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n- Q" q1 q* U/ f- l# z  姚:(此时转身,面向观众,非常正式地说)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幸运风8到10级,309以北有金条309以南有银条雨请大家走路多注意头顶!
+ v' j& \$ w. P9 [# K0 I  `( s
" U* w8 c) w) k0 @乔:你这是学那位主持啊?可别吓这大家,0 h- v1 i$ U+ \

$ Y/ G7 i( q9 |9 N姚:部长,你看你不了解我,我除了文艺方面突出,我这腰间盘还突出!你别闹,我这后面还有那!我叫个人,翠花,翠花,按音乐!) [: V" I' M8 w# J4 p/ Z
( v; p) S, ]! {, f4 v$ N% d& P% }2 }
走秀( L, o: d7 N0 }. t$ O0 [

7 _- q2 [+ R+ y西游记
; X9 Z: V: g6 ~; s  K' P2 T$ C. e" {5 C' i6 M
上海滩
3 v! c* m( V. d2 o+ o& |2 H- ^& S( o8 X, \) l4 j6 |% C& _3 L
乔:音乐停!
. p2 t. w  A" A' d- z2 B- V4 {& b& F* Z" X# `
姚:干啥啊!好不容易有这么次机会,就这么完了,我还们表演够囊!- A- H/ z7 W3 G

# X0 r5 n; Q) }9 @# d. S乔:(冲台下的观众)我希望所有的新生同学都来展示一下自己,在竞选学生 部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姚说)今天对你的面试就将要结束了,至于结果暂时还不能告诉你,回去听通知吧。
! k4 B7 x7 n  U  姚:就这么的就完了?
& k! e' d$ ]4 a  乔:没有,按照面试的惯例,我们在每位同学面试即将结束的时候,都要用一种方式来总结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现在你用什么方式呀?- p* a0 |# n0 u
  姚:(思考一下)我想用我自己的歌声来结束这次面试。2 y) x5 O0 d. J7 W
  乔:那好啊,是什么歌儿啊?9 F0 Y! M) e1 p6 C7 G' e
  姚:(微笑,摆造型,手指着台下说:)穿红衣服的那个女同学,还笑?别笑了噢,一会儿面试结束,咱俩儿去看电影?(对乔说)歌名你不用问,我唱唱你就知道了——(冲侧面喊)翠花,上麦克风——
/ u. h$ L) ]& O# d  b7 L  乔:哎呀,还把翠花带来了呢?
' s: K% p- j2 _8 H/ v" h% \  姚:(唱):# \4 n! q0 o0 ^  M( `) C: _
% J( J7 C5 \. h# N, ]* W
总想对你表白,我对附中是多么青睐,6 Y+ i: Z- k, Z* c  _% [
# ?. u3 L1 f. L# ]' i* ~3 E
总想对你倾述,我对附中是多么热爱。
+ `; {: r* H: k! F
0 m: m3 I3 b  i" Z" i% r充满智慧的附中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P/ v4 ]1 I2 R; s2 G4 V

$ y! v( i9 }  O啊,我们小学毕业,考到傅家中学来,
9 ]" i) p* q" U' w5 [
7 {& n: H9 @. ]/ a. w3 y! q我们评估获优秀,从此附中好起来,
+ y* j3 M. \7 o( X& d, o9 c1 _2 d1 ^9 x, |5 H- [
我们教改评建规划,从此附中强起来,! _1 {! |& X5 U3 h' Z3 a. D

" ]3 S9 T; f# Y: \! c) S自强不息的附中人,我们一起走进那新时代,
, Z  g9 A$ e8 F8 _8 H# W( n& G
  u7 y; W0 u, P6 W! e傅家中学我的最爱!# D6 m/ M5 |. k( y1 o5 R9 Q" u8 }& K
  谢谢大家(双腿向后作弯曲状调皮谢幕)(姚乔下场)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09-4-21 16:05:22 | 只看该作者

姚氏家族“姚子雪曲”与五粮液

五粮液 素有“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的赞誉。向有“名酒之乡”美称的四川省宜宾市,是宜宾五粮酒的故乡。1928年,“利川永”烤酒作坊老板邓子均,又采用红高粱、大米、糯米、麦子、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香味纯浓的“杂粮酒”,送给当地团练局文书杨惠泉品尝,他认为此酒色、香、味均佳,又是用五种粮食酿造而成,使人闻名领味。从此,这种杂粮酒便以五粮液享于世人,流芳至今。蜚声中外、誉满神州的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所产的交杯牌、五粮液牌五粮液(由“荔枝绿”——宜宾元曲而来),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为四川省的六朵金花(泸州特曲、郎酒、剑南春、全兴大曲、五粮液、沱牌曲酒)之一。它以“香气悠久,滋味醇厚,进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风格。。宜宾五粮液,喷香浓郁,醇厚甘美,回味悠长,以优质糯米、大米、高粱、小麦五粮为原料酿制而得名。它是宜宾酒厂用“五粮配方,小麦制曲,人工培窖,双轮低温发酵,量质摘酒,按质拼坛,分级储存,精心勾兑”的独特技术和悠久的传统工艺精酿而成,不仅在国内驰名遐迩,而且远销国外。
8 O6 u: k8 j# C/ x[编辑本段]“五粮液”的历史
5 \- W. }0 g$ p- E( C  宜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传的习俗和经验,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酿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历史美酒。目前有史可考的,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都是当时宜宾地区少数民族的杰作,无不闪烁着古代中国人对酿酒技术的独到见解和聪明才智。
0 N$ u  @2 r8 ?; l  P3 b  特别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彝族人采用小麦、青稞或玉米等粮食混合酿制了一种咂酒,从此开启了采用多种粮食酿酒的先河。咂酒因其饮酒的方式而得名,酿时先将粮食煮透、晾干,再加上酒曲拌匀,盛于陶坛中,用稀泥将坛口密封,并用草料覆盖,让其发酵,十余天即成。饮用时,揭开泥封,往罐内注水,饮酒者每人持一根竹管直接从罐内吸饮,一边喝一边加水,直到没有酒味为止。- t! l( N: K" d9 m* ^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春酒”。唐代大诗人杜甫大约在公元743年到了宜宾,当时的戎州刺史杨使君在东楼设宴为他洗尘。杜甫尝到了春酒和宜宾的特产荔枝,即兴咏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来便改名为“重碧酒”了。
: b0 O! T4 M2 s- k5 g, X: _  在五粮液的酿制工艺成形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影响的当数“姚子雪曲”。它是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宾绅士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 “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6 E' i& O/ z2 d5 U1 ^5 N
  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五粮液用的就是“陈氏秘方”。此酒两名,文人雅士称之为“姚子雪曲”,下层人民都叫“杂粮酒”,这就是而今五粮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仍在使用。  C, _9 N$ z- F( j$ W# P
  1909年,陈氏秘方传人邓子均将酒带到一个家宴上。晚清举人 杨惠泉品尝了以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虽雅,但不能体现此酒的韵味。此酒是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更名为‘五粮液’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名字,而且顾名可思其义。”自此五粮液美名问世,悠悠盛名,已将达一个世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13 15: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