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敬斋。先世自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入居内地。金朝末年,徙家于许。1232年,蒙古军破许州城,姚枢到燕京(今北京)投靠杨惟中,被引荐北觐窝阔台汗。1235年,皇子阔出统兵攻南宋,诏姚枢从杨惟中随军访求儒、道、释、医、卜等类人才。他从俘虏中访得名儒赵复,力劝其北上讲学授徒,此后理学在北方传布渐广。姚枢从赵复处尽得程朱传注诸书,始攻习理学。1241年,出任燕京行台郎中,旋因与主管官员意见不合,弃官隐居。1250年,忽必烈召姚枢至漠北访问治道,姚枢上书陈述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治国之道,深受器重。忽必烈受命总制漠南汉地军事,姚枢建议在与南宋接壤地区屯兵,积谷守边,徐图灭宋,被采纳。后从忽必烈攻大理、鄂州(今湖北武汉),咨谋军中,屡谏屠戮。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姚枢以藩府旧臣预议朝政,参定一代制度。
) g, N. h2 Z+ |0 ?5 H
8 U& E, M: D3 y7 Y% i# S: M
6 r' i% p% ~0 n: z3 ^' X" b
姚枢 - 简介& i- h- G5 s3 @ R
|) n( J% G+ `4 ?# h( h
$ K" w4 @2 ~. I4 t7 C7 P/ y/ G) x4 J5 m$ Z+ K% F; x+ W
姚枢(1203-1280),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敬斋。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洛阳(今属河南)。窝阔台(元太宗)时,蒙古军攻宋,他奉命与杨惟中随军延揽儒道释医卜之士,得遇名儒赵复及获程朱著作,弃官潜心研习程朱理学。后应忽必烈召至藩府,上书言治国之策,遂成为忽必烈的重要谋士,从攻大理、鄂州(今湖北武汉)等地。元宪宗七年(1257年),蒙哥与忽必烈发生矛盾,他建议忽必烈送妃主还朝,以解蒙哥的猜疑。忽必烈即位后,他历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昭文馆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曾参与制定礼仪。其理学思想继承程朱,无多少创新。 [1] 姚枢 - 政治经历* `: c( h% u: q+ k% Y( v
姚枢墓
, z7 V- Y4 J) }' _' \) h! f 蒙古军攻破许州后,姚枢至燕京投靠杨惟中,被引见窝阔台。随后姚枢跟杨惟中南下访求儒道,释医卜者。姚枢在德安遇到赵复,开始拜赵复为师学习程朱之书,成为理学派代表之一。
2 M: }6 x3 z1 B
& k; g- O3 h$ S3 j忽必烈(元世祖)为亲王的时候,请姚枢教世子经书,并备顾问。宪宗即位时请其于河南屯田,世祖在位时任姚枢为昭文馆(殿)大学士,详定礼遇(仪)。姚枢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曾任燕京行尚书省郎中,因其不肯与燕京行尚书省事牙刺洼赤同流合污,故弃官退隐于辉州(今河南省辉县)的苏门山。不久,元世祖(忽必烈)派使者请其出山,安排在身边任职,那时候,蒙哥可汗尚未即位。待蒙哥可汗即位,要求忽必烈就汴梁(今江苏省南京市)与京兆(长安一带)两者之间选择一处作为封地。忽必烈征询姚枢的意见,姚枢说:“南京河徒无常,土薄水浅,卤(硝盐)生之,不若关中阙土上上,古名天府海陆。”忽必烈认为姚枢言之有理,就选择了京兆。
. V9 s; C4 D6 F! _/ J, t( i: W! i! }# j
另一元朝重臣王文统妒忌姚枢的才华,于中统二(1261)年,王文统请奏忽必烈任命姚枢为太子太师,同时任命姚枢的朋友窦默和许衡为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表面上是对三人非常尊崇,实际上是把他们捧到不能再任平章政事之类职位,三公三孤,照例职位高于丞相之上,却无实权。姚枢与窦默,许衡一齐恳辞,对元世祖说:“陛下还没有立太子,我门当谁的太师?谁的太傅、太保?”。忽必烈就改任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许衡为国子祭酒。王文统死后,元世祖诏任姚枢与左三部尚书刘肃同商议中书省事。实际上是任命姚枢参议中书省的机密与决策。一年后, 姚枢又任中书省左丞(左丞相的地位虽然低于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却有实权,比同商议中书省事升职一级)。 ' m1 n1 C) k2 h4 H1 x4 c: A! X
: X+ h! i% [3 \$ A% J. K* v姚枢 - 人物贡献0 i" @3 n+ ]/ _ ]! B
姚枢
' r9 B$ S* [. W 姚枢官至左丞相,似无赫赫之功,但实际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姚枢作了不少很有建设性的事,如设立枢密院,建议元世祖诏令将汉军分为十个“奥鲁”。每一个“奥鲁”设一个总管府;从此不再隶属“万户”,敕令凡奥鲁内有“万户”的“弟男”及“私人”皆罢除。所谓“弟男”、“私人”就是因战争被俘虏而成的奴隶。这一敕令,也是一大德政。 7 `7 }0 l. m4 b3 Z+ E6 \8 e3 J
2 e) D% g. V9 O5 ~姚枢还策成了多件要事,如设立新条格(标准)、省幷州县、核定官吏员数、品级、职务。改燕京为中都,与上都开平同为京城、改年号为至元、大赦天下。诏蒙兀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官),汉人为总管,回回人(包括畏吾儿与其它各国家回族人)充同知,“永如制”等等。 & @+ C# P3 c$ x- C; Y) w' K/ p
+ G0 v1 t7 F5 J" `- [ m可惜,之后不久,姚枢因敌不过阿合马的恶势力被外调,“以左丞、行省西京平阳等处。” * Z5 O3 b! B$ o- i$ f U
. b: V6 l8 c. t/ \4 u. ?姚枢至元五年(1268)才被调回京城,任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事:“同议中书省事”。至元十年(1273)才被任为“昭文殿大学士”。 & @' q @# `+ I* M$ b8 j
4 X$ S: s. l8 T+ \5 Y后来,忽必烈派遣十路宣抚使与副使,其中第七路(东平路)宣抚使:姚枢。副使为张如、何肃。 [2]
( L$ w, Z' x8 b7 z$ _1 L9 m姚枢 - 弃官治学
+ q7 U# F, s. j/ N* d0 T2 d公元1241年,40岁的姚枢命运发生一次重大转折,这成就了他与辉县百泉的一段缘分,也成就了他与许衡、窦墨等大儒之间的情谊。有时候,生活的转变来得出人意料,40岁,大笔的贿赂摆在姚枢面前,因无法拒绝,他只好选择了转身离开。
/ V: B e3 O+ H4 g" J% `5 S
* C, I2 l. w7 m/ o那年,窝阔台任命姚枢为“燕京行台郎中”。“燕京行台”也叫“中州断事官”,是蒙古汗国总理汉地政务的官职,当时担任这一职务的,是花刺子模人牙鲁瓦赤,此人经商出身,性喜货贿,为了不得罪他,各地官员和掌握兵权的“世侯”竞相往燕京送银子。大约为了堵住姚枢的嘴,牙鲁瓦赤常把贿赂分一份送给他。姚枢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想要,但顶头上司又得罪不起,洁身无门,只好放弃一切,挂冠而去,携家小迁至辉州苏门(今辉县北苏门山,百泉即在该山下)隐居。 4 ]1 L$ w$ N+ V0 J+ M0 S
' H6 B( B8 X/ f' x. } Z) K w0 D
如今我们已无法知道姚枢缘何选择苏门,想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此地山水秀美,二是这里曾是北宋大家邵雍的隐居地。邵雍出生在辉县(当时叫共城),长期在苏门山百源(即今百泉)隐居向学,人称“百源先生”。因邵雍的缘故,周敦颐、二程都曾来百泉讲学,使这里的太极书院名动一时。 " S3 o( T3 q7 q& _7 }. b- L
! u: y6 x% ]3 t
来到苏门后,姚枢的生活是简朴的,没有了燕京城的高堂华屋,他“诛茅为堂”,盖起了茅草屋,然后出资垦荒田数百亩,“修二水轮”灌溉,让自己的生活有了基本的着落。随后置家庙,奉祠四世堂龛,“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颐等像”,自己“终日危坐”,潜心研读程朱之书,如醉如痴。那时北方长期战乱,各种书籍相当缺少,刚刚从南方传来的理学典籍更是匮乏。苏门山下,姚枢亲自从事小学、四书的刊行,还动员朋友出资刊刻图书,散发到四方。
8 p- {0 L/ [8 s- v: h2 _9 u2 a! [: C/ s
这时,“江汉先生”赵复已彻底从人间隐匿。出生于南方的赵复,与杨惟中、姚枢等人不同,他的“华夷之辨”观念十分强烈,心向南宋,不愿事元。忽必烈曾召见他,问道:“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赵复答道:“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父母者。”虽然在姚枢的劝说下,他前往燕京传授程朱理学,但一年后就隐居起来。没有了赵复,执著的姚枢就成了北方理学传播的核心人物,前来求学问道的人数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后来成为大儒的许衡和窦默。 ; {! s" p( c, Y/ s. E
! ?, o$ E( |' I: A许衡是怀庆河内(今沁阳)人,后来被尊为“元朝一人”。他自幼聪颖好学,7岁从师读书,问老师:“读书为何?”老师说:“取科第耳。”许衡颇为不屑:“如斯而已乎?”这个孩子总喜欢刨根问底,老师很难回答,前后三任老师因此辞馆而去。虽生逢战乱之世,许衡却嗜学不辍,读书不仅究其文义,而且身体力行。
/ d& @. t3 A* x+ R8 b; M; r7 e1 r& p3 n+ y
姚枢隐居苏门山时,许衡已30多岁,也是一位老师了,他闻讯前来拜访,读到“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顿觉眼界大开,兴奋得“不知手之舞,足之蹈”,遂敬信如神。回去后,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去我教你们的都不对,现在我才知道了进学之序!”不久,许衡就带着家人和学生迁至苏门,与姚枢“相依以居”。 7 V: t4 u Q( Z0 F# L
, P7 c% p! q# T; |
另一位饱学之士窦默也前来隐居,与姚枢、许衡等人“慨然以道为己任”。他们过从甚密,经常聚集在一起,朝暮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从学者甚众,辉县一时星光闪耀,成为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在北方名声极为响亮,名士王磐受窝阔台征召,就曾将自己的全部学生转至姚枢处从学。 ! U* c3 b2 L, V* V$ F
2 X2 w8 @. J4 N这段研读岁月长达十年,姚枢、许衡、窦默后来都卓然而成大家,并且都受到忽必烈的重用。 $ Z1 t6 J/ M4 U/ [. B
7 l! L+ j$ I3 \, ]; F姚枢隐居辉县之时,并没有考虑自己的仕途。在苏门山下,他“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悠然自得,似乎要终老于林泉。但公元1250年,忽必烈派人前来征召,50岁的姚枢慨然允诺,走出苏门山,再次前往漠北。人生选择起伏如此之大,颇为耐人寻味。
z/ Q) I4 v2 [" }2 U- j H" K
* u: L: a8 v- I9 P在姚枢墓的侧后方,一株野生的大椿树张着如伞般巨大树冠,为他遮风避雨。[3] 8 p! p- U2 `4 k* J9 P4 L1 x
3 U- D( k* `1 y X
出处: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5%A7%9A%E6%9E%A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