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秦腔是大西北的魂,没有了他大西北更显得荒凉了,秦腔在西北到处流行。城里人是在剧院看秦腔。不过,那种秦腔就像一坡燃烧得人血液沸腾的红高粱被人移植成盆景,摆放进装潢气派、考究的厅堂,多少使人感觉有些滑稽。
2 q% A$ v" Q: J$ b% s) I' W4 f 小时候,村上都会搭台子唱戏。看戏没体会到什么,倒是那个氛围让人觉得兴奋,一个地方唱戏,四里八乡的亲戚都赶过来,男女老少还没有脱下黑棉袄,黑压压的站在戏场看戏。正唱到《张连卖布》里的热闹场景:“接你妹子和你妈,你姑、你姨她都来啦… …”,热闹得一塌糊涂。散了戏,亲戚免不了要到家里吃饭,碗不够,我们小孩只能等大人吃完才能吃饭,虽然麻烦了一点,但是感觉特有面子。小学这时候也会放假两天,老师们都看戏去了。我们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疯跑着,有两个地方我们最爱去,一个是去后台看化妆,一个是在戏台底下捉迷藏。戏台是临时搭建的,底下是碌碡支着,上面铺木板,只有小孩能钻进去。我们最恶作剧的是用竹棍捅台上演员的脚。主角穿的都是半拃厚的官靴,是戳不到的,跑龙套的都是薄底靴,想着他们在台上龇牙咧嘴的样子,我们蹲在台下也不禁滚作一团……$ u. l" g' i5 \
我本是陇右之人,秦腔是属西府,西府是秦腔的发源地,小时侯在广播里常听陇上人家大戏台的节目,三娘教子、花厅相会、包工陪情、金沙滩,毕业后离开家乡便没有机会看到秦腔了。6 P, G- T4 f* B
来到他乡远离秦腔,才发现小时不喜欢的高喉咙大嗓的秦腔,一点都不逊于黄梅京韵、越剧青阳,最大的感受就是板胡一响,不管身在何处,就像又站在了坡上,又看到了家乡的黄土高原,想起爸爸和我们坐在高高的苞米堆前,收音机的乱弹激昂高亢的放着,苞米从棒子上哗哗的剥下。秦腔是一根线,牵挂着你所有的爱,使你记着远方慢慢年老的父母。郁闷的时候,吼一段“斩单童”;伤心的时候,来一段“宝钏别窑”;来情韵的时候,哼一段“花亭相会”,体味做西北人的豪放、沧桑和乐观从容的生活!$ i V0 i8 w# Z# y/ X. {
记得有一回出去吃饭,几杯酒下肚后,竟有些慨然之气,大声唱起了"喝喊一声绑帐外",座中朋友满脸惊异,唯有自己清楚此时的内心情状。现在回想起来,大约是有感于世事变幻,英雄落泪吧。西北有着上亿得人喜欢秦腔,曾有“八百里秦川尘土扬,三千万人喉秦腔”那是多么壮观浩荡的场面,背负着苍天面对黄土,赤裸的脊梁黑汗流,乡人的烦愁谁驱散,全凭那滋润的一声吼。吼得热泪飞溅于天地,慷慨血气为之而动荡,这是蚊子哼哼一样的现代歌曲绝做不到的。2 S6 @- O; w C& ~9 J8 H1 J
秦腔是另一种人生,让你体验“打柴劝弟”的苦心,“滴血认亲”的无奈,“千古一帝”的刚强,“看女”的幽默,“拾黄金”的惊喜,“游龟山”的正义,“虎口缘”的巧合!这么丰富的人生,你能不陶醉吗?现在我还在继续听那些大喊大叫的秦腔,秦腔总给我这游子以温暖。在秦声秦韵里,我会感悟家园的温暖,激起我对人生的挚爱, 让我不至于在平庸中落寞,在眩目的变幻中沉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