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6-25 16:31 编辑
完颜宗岳,甘肃静宁县姚氏将门的兴衰,2020-04-11
https://mp.weixin.qq.com/s/_P1mZoyQ7J1QCbQnVvbazA
甘肃省静宁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宝地。这里在宋代叫陇干城,隶属于德顺军管辖,是宋朝对抗西夏的桥头堡垒和军事重地。也就是那个时候,静宁县出现了一个五世为将、驰骋于宋夏疆场、活跃于军政要地的显赫家族——姚氏将门。
一、姚氏将门的形成及初露头角
姚氏将门的祖籍在五原(今宁夏固原),其奠基人和开创者是姚福(《老学庵笔记》载为“姚福进”,今从《长编》)。按照苏颂撰《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载:姚福本是五原豪民,家境殷实,精于骑射,羌戎畏服,人称“姚硬弓”。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曹玮知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听闻姚福之名,于是加以重用,授予四寨民兵巡检的职务。姚福不辱使命,自募子弟兵千余人,大城陇干,在六盘山西拓境四十里,修建姚家堡,加以防守。姚家由此成为陇干人。
姚 福
姚福将姚氏将门纳入国家军事防御体系中,为此后家族子弟继续为国效忠创造了前提条件。姚福的儿子姚宝,继任父职为四寨民兵巡检,继续防卫陇干一带地土。姚宝不仅继承了其父的军事特长,长于骑射,翘勇材武;更重要的是他好学知书,具备了“儒将”应有的素养。因而受到文臣士大夫赏识,得到宋仁宗的召见,被授予左侍禁、陇干都巡检的职务。“左侍禁”是宋朝六十级武阶中的第四十七级,属于正九品武官,虽为武官中品阶最低的职位,不过为此后姚氏将门的晋升打开了窗口。
姚 宝
姚宝在边大小三十余战,每次身先士卒,不畏生死,以马革裹尸为志。康定元年(1040年),元昊攻渭州(今甘肃平凉),途经陇干,姚宝坚壁清野,使敌无所获,又伏兵要隘,断夏兵归路,大获全胜,俘敌无数。姚宝不仅对俘虏未加屠戮,而且以恩信抚之,释放归夏,由是深得羌戎之心。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进攻镇戎,泾原经略使王沿急派大将葛怀敏救援,姚宝亦随军出征,当宋军行至定川寨附近时,被元昊十万夏军包围,葛怀敏、姚宝等殊死搏斗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姚宝死后,为奖励其殉国之功,朝廷对其子弟大加推恩,姚宝之子姚兕为右班殿直(50级),姚麟为三班借职(52级)。不过,姚兕、姚麟年纪尚幼,难以继续父业,姚氏将门由此陷入沉默。
二、姚氏将门的复兴及职业巅峰 姚兕、姚麟兄弟为报父仇,从小勤学苦练,经过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练就了一身本事,姚兕“力学兵法,老不废书”,姚麟“沈毅持重,兼有材武”,时人并称为“二姚”。宋神宗继位后,宋朝确立了积极进取的拓边政策,在西北沿边不断用兵,这为长大成人的姚氏兄弟施展抱负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姚 兕
姚兕崭露头角是在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当时姚兕为内殿承制,驻守庆州荔原堡(今甘肃华池县南梁乡),西夏大举入侵,周边堡寨多被围,姚兕占据险要,布置疑兵,出奇制胜,迫使敌退。此后,姚兕又参与平定庆州兵变、收复河州踏白城、征讨交趾叛乱的战役,累官至皇城使(第15级)、雅州刺史、泾原路钤辖。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姚兕以正旦副使的身份,跟随李清臣使团出使辽国。元祐二年(1087年)六月,西蕃名将鬼章侵占洮州(今甘肃临潭),游师雄派姚兕和种谊攻打鬼章。姚兕率兵攻破六逋宗城,斩敌一千五百人,乘胜控制黄河浮桥,切断鬼章退路,为种谊擒获鬼章、收复洮州城扫除了障碍,累官四方馆使、通州团练使,鄜延路总管,成为声名 显赫的高级武官。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后,姚兕消失于史册,大概就在此时病逝。
姚 麟
姚麟崭露头角是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这年姚麟跟随王韶打败西蕃名将鬼章,收复河州踏白城(今甘肃临夏西),因功升为皇城使。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和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姚麟先后两次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西夏右厢统军仁多㖫丁侵犯定西城(今甘肃定西),泾原经略使卢秉急调姚麟驰援。姚麟奉命进驻静边寨(今甘肃静宁南),切断了仁多㖫丁的退路,夏兵大乱,主将星多㖫丁死于阵。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中央禁军管军空阙,朝臣推荐姚麟出任,姚麟于是被授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百万禁军最高统帅之一。此后姚麟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元符三年(1101年),宋徽宗继位,加姚麟为殿前都指挥使、建雄军节度使、检校司空,达到武臣职位的最顶点。此后姚麟消失于史册,大概就在此时病逝。
姚 雄
姚兕之子姚雄是姚氏将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姚雄,字毅夫,资函沈勇,十八岁随父征战,在荔原堡之战中,亲统精兵奔突,迫使夏军撤退。姚雄随父参加征讨交趾、泸州蛮的战役,与彭孙败杀西夏统军仁多㖫丁,又策应章楶进筑平夏城,收复会州,打通泾原和熙河边面,战功赫赫。 元符二年(1099年),王赡发起湟鄯之役,姚雄被调往河州,与苗履统领秦凤兵马鏖战青唐、邈川等地,筑安乡、宁洮、安陇、宁川、安川五城,因功为引进使、复州防御使、知熙州。崇宁四年(1105年),姚雄被提拔为熙河经略使,又转为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康武军节度使等职。政和元年(1111年)十二月,姚雄以检校司空、奉宁军节度使、吴兴郡公而致仕。
三、姚氏将门的衰落及鏖战金军 姚雄死后,姚氏将门的领袖是姚古。姚古是姚兕的次子,姚雄弟弟。其首次崭露头角是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的静边寨之战。此战,他的叔叔姚麟、兄长姚雄都参与其中,战后被晋升为供备库副使、兼门通事舍人。绍圣四年(1097年),泾原经略使章楶进筑平夏城,姚古英勇斗敌,因功拜西上门使、威州刺史。元符二年(1099年)七月,宋朝为沟通泾原、熙河两路边面,派遣姚古统兵在德顺军(今宁夏隆德)、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以通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兴仁镇)的途中筑堡三座,并与折可适进筑会州城(今甘肃靖远),因功知德顺军,权管勾镇戎军,兼沿边安抚司公事。
姚 古
政和四年(1114年),姚古知庆州,为环庆经略使。政和七年(1117年)九月,姚古率兵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北打败夏军,筑城藏底河畔,赐名威德军。姚古帅环庆七年,功绩卓著。宣和五年(1123年),徙知熙州,为熙河兰廓路经略使。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围攻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宋钦宗急调陕西军入援京师。姚古与种师中、种师道、折彦质、折可求等率领的陕西兵二十万赶至汴京勤王,迫使金军退却。 不久,金军再次侵宋,西路统帅粘罕(完颜宗翰)攻占河东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宋朝以姚古为河东制置使,种师中副之,前往应敌。由于姚家将和种家将同为关西大族,双方争权夺利,矛盾重重,故而在河东各自为战,不相应援,结果导致宋军大败,种师中战死,姚古获罪,被贬至广州。
姚师闵
姚师闵是姚氏将门第四代人物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位。姚师闵是姚麟的儿子,早年跟随其父四处征战,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率兵出界讨夏,因功迁一官。此后,姚师闵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得以升迁,至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姚师闵已是熙河第一将,左骐骥使(第36级武阶)。崇宁元年(1102年),姚师闵知会州。崇宁三年(1104年),兰州张诫随高永年出征湟鄯,宋朝调姚师闵权知兰州,防护边界。不久,姚师闵又跟随童贯出征湟鄯地区,收降郎家族等。姚师闵知兰州数年,死于任上。
姚平仲
姚氏将门的第五代人物有姚古之子姚平仲、姚友仲。姚平仲,字希晏,政和七年(1117年)九月,姚平仲随父与夏战于藏底河,斩获甚多,夏兵无法招架。童贯宣抚熙河后,召见姚平仲,姚平仲不愿附之,虽遭童贯压制,而关中百姓呼之“小太尉”。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据睦州(今浙江淳安)发动起义,姚平仲跟随童贯前往平叛,战功为最,童贯不仅未给于赏赐,而且取消了其面见皇帝的机会。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包围汴京,姚平仲与种师道率先赶至京师勤王。宋军全面溃败后,姚平仲纵骡亡命,逃抵邓州(今河南邓州),后隐居大面山,得石穴以居。直到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年)方才出山,年已八十有余。姚友仲和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大战于汴京四壁,最后被郭京害死于宣化门。
姚友仲
姚氏将门第一代的姚福得曹玮赏识而起为将领,将家族由“豪民”身份转化为国家军事体系中的一员,完成由“民”向“将”的转变。第二代的姚宝在“武”的基础上,获得了“文”的修养,文武兼备,故而实现了“武将”向“武官”的进化。第三代的姚兕、姚麟,是姚氏将门巅峰时期的代表,它们将姚氏将门由低级武官发展为高级武官,而且取得了武官梦寐以求的禁军“管军”职位。第四代的姚雄,继续了姚氏将门的辉煌,而姚古、姚师闵已很难继续家族的事业,第五代的姚平仲、姚友仲更是不堪一击。姚氏将门因抵抗西夏而崛起,却因抵抗女真而瓦解,其面对西夏的百战百胜,和面对女真的一触即溃,令人深思。
![]()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